#点赞新宁夏#【央媒看宁夏 | 西海固走向“机遇之海”】西海固,没有海。如今,挥别“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过去,曾经光秃秃的荒山,已开垦为“中国最美旱作梯田”,山桃山杏花海漫山、生机遍野;一度树影稀疏的六盘山,勃发起簇簇落叶松绿岛,高山林海、溪水潺潺;留下来的西海固人,在地方党委政府引领下,从植树造林到改土治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正在走向生态红利不断释放的“机遇之海”。

  迁出百万人 换得千山绿

  “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9个县区的概称,西——西吉,海——海原,固——固原,构成其核心区域。“喊叫水”“旱天岭”“水断头”等“求水若渴”的地名,道出往昔缺水、地焦的恶劣生态环境。

  在这里,每平方公里土地理论上最多承载22人,却一度要养活142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通过吊庄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等方式,将123万人搬出大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投入105亿元实施的35万生态移民工程,大大减轻了西海固的人口、资源矛盾,移民得以在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拔掉穷根。与此同时,迁出区800多万亩生态用地和未利用地也得到自然恢复。

  47岁的固原市隆德县观堡村村民李小钢,见证了“迁出百万人,换得千山绿”的变化,更有幸成为山林守护人之一。“变化真是太大了!以前一场大雨都能把庄稼冲走。现在刮再大的风也不见土,看着满山绿色,搬出去的人回来都不敢相信这里曾是自己的家。”李小钢说。

  自2016年起,宁夏在西海固地区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目前已有万余名生态护林员上岗,每人年均工资1万元。

  2003年宁夏全境实施封山禁牧时,马维虎刚成为固原市原州区青石林场的一名护林员。禁牧初期,放牧村民和护林员玩“躲猫猫”。但即使是自己的大哥上山放牧,马维虎也毫不留情地把羊扣下。“为此我们俩三年没说过一句话。”马维虎说。而今,马维虎感慨乡亲们不仅变得特别支持他的工作,还和他一起“护绿”。

  现在的西海固大地已然群山葱茏、梯田层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年平均减少入黄泥沙3000万吨以上。固原市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4%提升至目前的27.28%。近期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固原市榜上有名。

  近年来,金钱豹等珍稀动物频频现身。大自然精灵们的光临,正是对西海固山水“换装记”最有说服力的认可。

  不单纯追求增长 更关注质的提升

  海拔2110米,在位于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沟林场,两片试验林地对比显著——一片林子排列密集,但树干细得可怜,树下难觅草本植被;另一片看着稀疏,但阳光通透,地表灌木和草木盎然生长。

  种得密一定好吗?这个问题,放在前些年,可能还有不同答案。早在20世纪80年代,造林直接目标是尽快让大山绿起来。种得过密的“高龄树”如今遭遇“成长的烦恼”——密度过大、林分单一、土壤酸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是时候更新生态建设理念了。六盘山地区是建设宁夏南部水源涵养区的重要坐标,也是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宁夏林草部门2019年启动了“六盘山区高密度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研究与示范”项目。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院长余治甲一直关注着试验林地的变化。通过不同密度间伐效果的对比,进而确定适宜方式来致力最终形成多树种、多层型、可天然更新的高质量森林生态系统。

  “无论当初密集地种,还是如今科学地砍伐,都是为了生态更好。现在生态建设理念更关注质的提升。”余治甲说。

  固原市以流域为基本单元,针对不同山形、沟道、土质等要素特征,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并举,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绿、一个流域接着一个流域攻……仅彭阳一县,森林资源保存面积由27万亩增加到180.16万亩。

  中卫市海原县是西海固中“海”的所在地,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其干旱程度之深可谓西海固之最。

  在距海原县一个小时车程的老虎村,这里的新貌令人震撼——山坡上,密密麻麻刨挖出用于种树的“鱼鳞坑”;山坡下,移民迁出而废弃的老宅已被草木掩映;道路两旁,新栽种的火炬树迎风挺立,一排排望不到边。

  “山沟里的群众迁出后,我们先进行自然恢复,这两年通过人工干预补植补造乔木和灌木,植被更稳定了,景观也更错落有致、色彩丰富。”海原县自然资源局局长田小武说。

  他形象地说,过去西海固“天上下雨地下流,肥土冲到沟里头”,现在通过“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谷乔木穿靴子”等治理方式,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生态林建设如此,经济林建设亦如此。

  前些年,苗木产业一度成为西海固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针叶多、阔叶少,小苗多、大苗少等种植结构短板逐渐显现,苗木大面积滞销,曾经的“钱袋子”成为“烫手山芋”,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云杉、油松价格以前能卖到五六十块一株,现在十几块钱都没人要,目前基地还有15亩云杉卖不出去。”在固原市原州区流转了400亩地种植苗木的王勇告诉记者。

  后来,王勇根据绿化市场变化和政府引导,调整育苗结构,大面积增加了四季玫瑰、大花月季等花卉类及红梅杏、樱桃等经果林苗木。“价格好,市场也好,除了政府绿化采购外,老百姓自家美化庭院也有很大需求。”

  山山水水焕然一新,西海固的灵气日益外露。

  田小武欣慰地说:“生态建设的阵地不止在大山荒野,触角已延伸到千家万户。以海原县为例,这里以乡村空地、房前屋后等为重点,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让老百姓‘抬头见绿,出门见花’。”

  念好“生态经” 走出致富路

  “我的‘致富经’就是念好‘生态经’,绿水青山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不能端着金饭碗挨饿。”西海固人焦建鹏,大学毕业后曾到城市搞广告公司。伴随退耕还林的推进,他10年前又回到老家固原市西吉县龙王坝村“搞生态”。

  建立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成立旅游公司……焦建鹏当起致富带头人,把穷乡村打造成颇有名气的旅游村。去年,龙王坝村接待游客达19万人次,人均纯收入达11200元。

  “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庭院经济,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新渠道。”固原市自然资源局副调研员裴京斐说。目前固原市已培育出近500个乡村旅游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乡村旅游板块和聚集带。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海原县关桥乡,以前百姓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梨树,不具规模也没有品牌效应。这两年,当地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还依托村庄面貌,规划了步道、观景台、停车场等服务设施,昔日的西海固山乡被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及农产品加工一条龙的特色“梨花小镇”。

  47岁的关桥乡方堡村村民张小龙在“梨花小镇”租下摊位做起了烧烤生意。连他自己都不敢想,节假日每天竟能有2000元左右的纯收入。“现在树多了、山绿了,守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

  实施国家储备林、“碳汇交易”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发展智慧低碳城镇项目……宁夏致力以增绿量、建机制、富百姓为基础做实生态经济。当生态改善政策在西海固大地陆续落地,生态红利不断放大。

  当前,乘着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东风,西海固地区正努力通过山林权改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打造“生态经济”新高地等一系列举措,寻找为生态赋能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提高了。这两年国家、自治区层面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都在加大,因此基层更有决心和能力解决老问题、蹚出新路子。”固原市隆德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马进川说 。(新华社银川6月12日电)

【为端牢“中国饭碗”守好黑土地】

三江碧水奔涌,润泽黑土粮仓。5月下旬,行走在黑龙江三江平原,一块块水田倒映着蓝天白云,一株株秧苗正茁壮地生长。黑土地经历一冬的休养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曾经,人们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来形容黑土地之肥沃。经历几十年的开发利用,黑土地正在变薄、变瘦、变硬,情况不容乐观。

黑龙江作为黑土耕地资源大省,拥有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6.1%。2021年,黑龙江全省粮食总产量1573.54亿斤,比上年增加65.34亿斤,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位,这是黑土地的无私馈赠。如何保护利用好黑土地,事关“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唤醒“沉睡”黑土

“黑土地太金贵了!这里以前是采煤沉陷区,多复垦1亩黑土耕地,每年就多产1000多斤粮食,就为粮食安全多出一份力。”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集成工贸公司董事长张彪指着眼前正在复垦的黑土地激动地说。

双鸭山市是黑龙江东部四煤城之一,大大小小的煤矿经过多年开采,在双鸭山境内形成了多个采煤沉陷区,就像大地的疮疤,无法还耕于农,煤矿每年还要承担着不菲的土地补偿费。同时,煤矸石越积越多,如何治理矸石山也成为难题,风一刮,漫天灰尘让人睁不开眼睛。

“去年,公司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开展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集成工贸公司被‘点了将’。”张彪说,他们没有经验,从没干过黑土地复垦,就专门请来哈工大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经过反复推敲论证,首创了“条带式土石方挖填施工工艺”:取土完成后进行矸石回填、碾轧,先夯填黄土,黄土上面再回覆黑土,最后进行翻耕。

5月28日,记者来到双鸭山矿业公司新安煤矿采煤沉陷区,2个因采煤沉陷形成的水塘正在向外排水。500米开外,1个4米多深的水塘已排完水。只见翻斗车拉着煤矸石来回穿梭,向坑内回填矸石,推土机、压路机分工配合,把矸石压实平整。2台钩机在已经夯实的黄土层上进行黑土回覆平整,复垦的黑土和黄土总厚度超过了1.2米。

如今,“野泡子”变成了黑土耕地,放眼望去,与周围的庄稼地浑然一体。大伙都说,沉睡的黑土“复活”了。“黑土确实是个宝。哪怕在水中浸泡了几十年,排出水在风吹日晒后,那土质依然松软、油润、细腻,而且肥力更加充足。”张彪说。

煤矸石回填地下,会不会造成污染?技术人员解释说,所有回填地下的煤矸石都需要采样化验。煤矸石作为一类固体废弃物,不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回填地下不会造成任何污染,更不会对庄稼生长造成影响。煤矸石回填地下,减少了矸石山,有利于生态环境修复。

记者又来到集贤煤矿矿区北侧地块,这里是四方台区太保镇双丰村的600多亩农田,过去20多年饱受采煤沉陷的困扰,良田变成了招人嫌弃的“涝洼地”。当地集中连片的旱地流转费用每亩800元,但采煤沉陷区的地块每亩500元也没人愿意“包地”。

“这片采煤沉陷区影响的地块有300多亩,大小分布不均匀,最低洼处有1米深,以前长满了荒草、芦苇,种不了地。”双丰村党支部书记张洪文说,由于土地不平整也不连片,村里人只能靠小农机和人工耕种。

土地复垦,让双丰村村民有了盼头。记者采访时,2台钩机正忙着不停地进行黑土回覆,6月下旬就能完成该地块的复垦工作。“现在村民们迫不及待地想早日种上这片地。瞅着那地表60公分高的黑土层,地力肯定足,能多打粮食。”张洪文说。

土地变得“会呼吸”

黑土地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土地肥力长期透支。秸秆则在黑土地保护中发挥了大作用。黑龙江探索出的黑土地保护水田“三江模式”、旱地“龙江模式”,都离不开秸秆还田这一重要内容,既解决了秸秆禁烧问题,又改善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地不板结、透水、透气,地力增强。

“我就是黑土地保护的受益者。”在佳木斯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园区内,水稻种植大户刘春和记者唠了起来,“通过秸秆粉碎还田,土壤不再板结,地也更有‘劲’了。以前一垧地要上1400斤左右化肥,现在化肥能减量200斤左右。今年这化肥多贵呀,种地成本下降了,水稻产量不降反升,这不是收益是啥”。

今年,刘春继续在稻田中养蟹、鸭、鱼,还准备尝试养虾。他相信科学种养不仅有利于黑土地保护,还能让自家的水稻卖上好价钱,养殖的蟹、鸭、鱼也能增加不少收益。

在牡丹江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秸秆除了直接还田以外,还被用作有机肥的原料。全村有1200多亩有机水稻种植地块,全部施用的是有机肥。

“以前老百姓田间除草,拔一天手生疼,原因就是土地板结。现在,拔一天草手也不会疼,土壤松软得很。农业专家一看我们的地,就知道上的是有机肥。夏天天热时,水中还会冒气泡,变成了‘会呼吸的土地’,其实就是土壤孔隙多了,而且秸秆也在分解腐烂变成肥料。”上官地村党支部书记褚丽娟说。

在上官地村一片开阔地上,记者见到了有机肥堆场。“先铺上一层秸秆,再铺牛羊粪,再喷洒腐熟菌剂,再覆盖一层清理鱼塘的淤泥,反复叠加堆积。经过夏天3到4次倒垛腐熟,秋天有机肥就能向地里投放。”褚丽娟告诉记者,没实施黑土地保护前,村里土地有机质含量不到2个百分点,经过20多年施用有机肥养地,有机质含量达到了3个百分点。

“地力不断上升,有机水稻的亩产从2008年的300多斤提高到现在的700多斤。有机大米每斤能卖到30元至50多元不等,最贵的能卖到每斤100多元,多数是订单销售,老百姓的种植收益大幅提升。”褚丽娟说。

“常年施用化肥和农药,让原本富得流油的黑土地出现板结,甚至出现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保护黑土地,就要让土地得到休养生息。”黑龙江大锦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隋德才对有机种植情有独钟。早在2017年,他所在的公司就制订了“三年土地休耕计划”,通过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在2020年完成了1500亩土地的有机转化,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际有机种植标准。

“打造现代化生态农牧循环全产业链,走有机绿色发展之路,让老百姓能够吃到放心、健康、安全的食品。”隋德才说。

从“吃山”到“护土”

黑土地保护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除了化肥、农药会对黑土地造成伤害外,风蚀、水蚀对黑土地的破坏作用也不小。风吹走表层土壤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水土流失对黑土地的破坏更直观可见。

在双鸭山市四方台区太保镇靠山村,山坡上整齐种植的榛子树、沙棘树、高钙果树等经济林成为当地一道新兴的风景线。昔日,靠山村“靠山吃山”,在山坡地种粮,产量不高。如今,靠山村“靠山护土”,种起了经济林,不仅收益提升了,山上水土保持住了,山脚下黑土地也免受了急水冲刷的威胁。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就是山坡地。一下大雨,雨水不断冲刷地表,形成一道道比较浅的水沟。如果任由其发展,就容易形成比较深的侵蚀沟,对黑土地破坏也更加严重。”靠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传君指着眼前的山坡地说。

退耕种植经济林进行黑土地保护,靠山村尝到了甜头。“前些年退耕还林种的是松树,产生不了效益。现在,通过种植榛子、沙棘、高钙果等经济林,种植效益比种玉米高出好几倍,老百姓都愿意种。村里还投资兴建了高钙果罐头厂,销路很好,也带动本村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陈传君说。

从更大范围而言,加强黑土地保护,关键要建设更多的高标准农田。2021年,黑龙江投资128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024.55万亩,亩均增产10%至20%。目前,黑龙江已累计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9141.05万亩。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困局得到缓解,实现了重灾少减产、轻灾保稳产、无灾多增产。

在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十九管理区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千余亩水田被划分为几十个整齐的方格,规整对称,颇为壮观。2021年,七星农场推进本田标准化改造1万多亩。通过土地平整、削埂扩池、清淤扩渠,打造平均面积10亩以上的大网格高标准农田,增强了农田抗灾能力,保水保肥,为粮食丰收筑牢根基。

“我们在本田标准化改造基础上,从节肥、节水、提高水稻产量、减少人工支出等方面出发,引导种植户实施标准种植、节本种植新模式。”七星农场农业发展部副部长姜灏说,格田扩大、土地平整后,便于应用无人驾驶或辅助直行插秧作业,减少了生产用工费用支出。通过应用变量侧深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实施精准施肥、高效用肥,减少无效施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品质。

从黑龙江全省来看,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措施,全省黑土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3.46等,比东北黑土区高0.13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36.2克/千克,秸秆翻埋还田或深松地块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不过,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加之耕地面积大,保护投入有限,黑土地质量退化趋势仍然严峻,水土流失问题还比较突出。

“黑土地保护要坚持长期投入,要引导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强黑土地保护意识,不能片面追求产量、重利用轻保护、重产出轻投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韩晓增说,要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大秸秆还田力度,从而保护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来源:经济日报

【为端牢“中国饭碗”守好黑土地】

三江碧水奔涌,润泽黑土粮仓。5月下旬,行走在黑龙江三江平原,一块块水田倒映着蓝天白云,一株株秧苗正茁壮地生长。黑土地经历一冬的休养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曾经,人们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来形容黑土地之肥沃。经历几十年的开发利用,黑土地正在变薄、变瘦、变硬,情况不容乐观。
黑龙江作为黑土耕地资源大省,拥有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6.1%。2021年,黑龙江全省粮食总产量1573.54亿斤,比上年增加65.34亿斤,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位,这是黑土地的无私馈赠。如何保护利用好黑土地,事关“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唤醒“沉睡”黑土
“黑土地太金贵了!这里以前是采煤沉陷区,多复垦1亩黑土耕地,每年就多产1000多斤粮食,就为粮食安全多出一份力。”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集成工贸公司董事长张彪指着眼前正在复垦的黑土地激动地说。
双鸭山市是黑龙江东部四煤城之一,大大小小的煤矿经过多年开采,在双鸭山境内形成了多个采煤沉陷区,就像大地的疮疤,无法还耕于农,煤矿每年还要承担着不菲的土地补偿费。同时,煤矸石越积越多,如何治理矸石山也成为难题,风一刮,漫天灰尘让人睁不开眼睛。
“去年,公司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开展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集成工贸公司被‘点了将’。”张彪说,他们没有经验,从没干过黑土地复垦,就专门请来哈工大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经过反复推敲论证,首创了“条带式土石方挖填施工工艺”:取土完成后进行矸石回填、碾轧,先夯填黄土,黄土上面再回覆黑土,最后进行翻耕。
5月28日,记者来到双鸭山矿业公司新安煤矿采煤沉陷区,2个因采煤沉陷形成的水塘正在向外排水。500米开外,1个4米多深的水塘已排完水。只见翻斗车拉着煤矸石来回穿梭,向坑内回填矸石,推土机、压路机分工配合,把矸石压实平整。2台钩机在已经夯实的黄土层上进行黑土回覆平整,复垦的黑土和黄土总厚度超过了1.2米。
如今,“野泡子”变成了黑土耕地,放眼望去,与周围的庄稼地浑然一体。大伙都说,沉睡的黑土“复活”了。“黑土确实是个宝。哪怕在水中浸泡了几十年,排出水在风吹日晒后,那土质依然松软、油润、细腻,而且肥力更加充足。”张彪说。
煤矸石回填地下,会不会造成污染?技术人员解释说,所有回填地下的煤矸石都需要采样化验。煤矸石作为一类固体废弃物,不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回填地下不会造成任何污染,更不会对庄稼生长造成影响。煤矸石回填地下,减少了矸石山,有利于生态环境修复。
记者又来到集贤煤矿矿区北侧地块,这里是四方台区太保镇双丰村的600多亩农田,过去20多年饱受采煤沉陷的困扰,良田变成了招人嫌弃的“涝洼地”。当地集中连片的旱地流转费用每亩800元,但采煤沉陷区的地块每亩500元也没人愿意“包地”。
“这片采煤沉陷区影响的地块有300多亩,大小分布不均匀,最低洼处有1米深,以前长满了荒草、芦苇,种不了地。”双丰村党支部书记张洪文说,由于土地不平整也不连片,村里人只能靠小农机和人工耕种。
土地复垦,让双丰村村民有了盼头。记者采访时,2台钩机正忙着不停地进行黑土回覆,6月下旬就能完成该地块的复垦工作。“现在村民们迫不及待地想早日种上这片地。瞅着那地表60公分高的黑土层,地力肯定足,能多打粮食。”张洪文说。
土地变得“会呼吸”
黑土地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土地肥力长期透支。秸秆则在黑土地保护中发挥了大作用。黑龙江探索出的黑土地保护水田“三江模式”、旱地“龙江模式”,都离不开秸秆还田这一重要内容,既解决了秸秆禁烧问题,又改善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地不板结、透水、透气,地力增强。
“我就是黑土地保护的受益者。”在佳木斯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园区内,水稻种植大户刘春和记者唠了起来,“通过秸秆粉碎还田,土壤不再板结,地也更有‘劲’了。以前一垧地要上1400斤左右化肥,现在化肥能减量200斤左右。今年这化肥多贵呀,种地成本下降了,水稻产量不降反升,这不是收益是啥”。
今年,刘春继续在稻田中养蟹、鸭、鱼,还准备尝试养虾。他相信科学种养不仅有利于黑土地保护,还能让自家的水稻卖上好价钱,养殖的蟹、鸭、鱼也能增加不少收益。
在牡丹江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秸秆除了直接还田以外,还被用作有机肥的原料。全村有1200多亩有机水稻种植地块,全部施用的是有机肥。
“以前老百姓田间除草,拔一天手生疼,原因就是土地板结。现在,拔一天草手也不会疼,土壤松软得很。农业专家一看我们的地,就知道上的是有机肥。夏天天热时,水中还会冒气泡,变成了‘会呼吸的土地’,其实就是土壤孔隙多了,而且秸秆也在分解腐烂变成肥料。”上官地村党支部书记褚丽娟说。
在上官地村一片开阔地上,记者见到了有机肥堆场。“先铺上一层秸秆,再铺牛羊粪,再喷洒腐熟菌剂,再覆盖一层清理鱼塘的淤泥,反复叠加堆积。经过夏天3到4次倒垛腐熟,秋天有机肥就能向地里投放。”褚丽娟告诉记者,没实施黑土地保护前,村里土地有机质含量不到2个百分点,经过20多年施用有机肥养地,有机质含量达到了3个百分点。
“地力不断上升,有机水稻的亩产从2008年的300多斤提高到现在的700多斤。有机大米每斤能卖到30元至50多元不等,最贵的能卖到每斤100多元,多数是订单销售,老百姓的种植收益大幅提升。”褚丽娟说。
“常年施用化肥和农药,让原本富得流油的黑土地出现板结,甚至出现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保护黑土地,就要让土地得到休养生息。”黑龙江大锦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隋德才对有机种植情有独钟。早在2017年,他所在的公司就制订了“三年土地休耕计划”,通过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在2020年完成了1500亩土地的有机转化,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际有机种植标准。
“打造现代化生态农牧循环全产业链,走有机绿色发展之路,让老百姓能够吃到放心、健康、安全的食品。”隋德才说。
从“吃山”到“护土”
黑土地保护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除了化肥、农药会对黑土地造成伤害外,风蚀、水蚀对黑土地的破坏作用也不小。风吹走表层土壤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水土流失对黑土地的破坏更直观可见。
在双鸭山市四方台区太保镇靠山村,山坡上整齐种植的榛子树、沙棘树、高钙果树等经济林成为当地一道新兴的风景线。昔日,靠山村“靠山吃山”,在山坡地种粮,产量不高。如今,靠山村“靠山护土”,种起了经济林,不仅收益提升了,山上水土保持住了,山脚下黑土地也免受了急水冲刷的威胁。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就是山坡地。一下大雨,雨水不断冲刷地表,形成一道道比较浅的水沟。如果任由其发展,就容易形成比较深的侵蚀沟,对黑土地破坏也更加严重。”靠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传君指着眼前的山坡地说。
退耕种植经济林进行黑土地保护,靠山村尝到了甜头。“前些年退耕还林种的是松树,产生不了效益。现在,通过种植榛子、沙棘、高钙果等经济林,种植效益比种玉米高出好几倍,老百姓都愿意种。村里还投资兴建了高钙果罐头厂,销路很好,也带动本村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陈传君说。
从更大范围而言,加强黑土地保护,关键要建设更多的高标准农田。2021年,黑龙江投资128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024.55万亩,亩均增产10%至20%。目前,黑龙江已累计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9141.05万亩。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困局得到缓解,实现了重灾少减产、轻灾保稳产、无灾多增产。
在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十九管理区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千余亩水田被划分为几十个整齐的方格,规整对称,颇为壮观。2021年,七星农场推进本田标准化改造1万多亩。通过土地平整、削埂扩池、清淤扩渠,打造平均面积10亩以上的大网格高标准农田,增强了农田抗灾能力,保水保肥,为粮食丰收筑牢根基。
“我们在本田标准化改造基础上,从节肥、节水、提高水稻产量、减少人工支出等方面出发,引导种植户实施标准种植、节本种植新模式。”七星农场农业发展部副部长姜灏说,格田扩大、土地平整后,便于应用无人驾驶或辅助直行插秧作业,减少了生产用工费用支出。通过应用变量侧深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实施精准施肥、高效用肥,减少无效施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品质。
从黑龙江全省来看,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措施,全省黑土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3.46等,比东北黑土区高0.13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36.2克/千克,秸秆翻埋还田或深松地块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不过,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加之耕地面积大,保护投入有限,黑土地质量退化趋势仍然严峻,水土流失问题还比较突出。
“黑土地保护要坚持长期投入,要引导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强黑土地保护意识,不能片面追求产量、重利用轻保护、重产出轻投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韩晓增说,要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大秸秆还田力度,从而保护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些改名字的明星,个个在自我欺骗有大师说:“钱枫”这个名字叫起来顺口,但他的事业、健康等,也会“如风一般被带走”所以并不好。没想到,钱枫竟然以为是自己的名字出了
  •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大概就是你想的人也在想你,你爱的人也刚好爱你,有人惦记有人爱,有所期待。 真正的爱情不是单方面的偏爱,爱与被爱同时发生,爱才会变得有意义。好
  • 作为大千世界的渺小一员,在这里,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寒假的“加里敦大学”的上学日 今天下午是属于自己开始的第一天,记录的开始,也是自己真正想去改变秃废人生的第一天,
  • p3 Moleskine passions希望能集齐一套都很棒啊,做读书笔记 电影 甜点烘焙,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照相机]p4 mk卡包 出门旅游时带几张卡零
  • 【这些情况,当心横纹肌溶解】①运动强度过大,超出身体承受范围;②过量食用海鲜、降血脂以及抗生素等药物;③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引起肌肉抽搐;④节食减肥,不吃饭,肌体
  • #新兰[超话]# 起因是这样的,我买了桂子太太的那些立牌,然后收拾出来了就在小红书发了个视频,就单纯发了个视频,并没有任何售卖的,然后有个人说这都是野周,可能我
  • Mỹ Đình Plaza 2 tưng bừng cất nóc 15/10 với nhiều quà tặng - Hỗ trợ lãi suất 0%
  • 黎姿身穿蓝色雪纺衫,减龄又大方,低扎马尾,露出紧致的五官,戴着土豪金项链,使整个造型显得高级又贵气。这款精致可爱的Mini背包以柔软老花帆布制作,看着小巧但容量
  • 要比惨,顾千帆真的要比宋引章惨太多了,更让人心疼的是,顾千帆的遭遇全都是外界强加给他的,他没有做错任何事,但却一出生就走上了注定悲剧的人生。 在《梦华录》中,
  • 【可对接150余辆北京公交车,#三河公交枢纽“巨无霸”月底启用#】8月11日,在三河市燕郊金谷大街公交综合枢纽建设工地,项目主楼已经建成封顶,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
  • 国家一级演员李琦,每天2包烟餐餐不离酒,终毁身体自曝恶疾缠身说起李琦,想必一些年轻的朋友不怎么清楚,在他们的认知里也许只有《中国好声音》的总冠军,歌手李琦。国家
  • 想起小时我们俩,就爱石榴园里耍。看着石榴心如麻,哥哥回来俺可送点啥?
  • 我想你了,可是我不能对你说,就像开满梨花的树上,永远不可能结出苹果。我想你了,可是我不能对你说,就像高挂天边的彩虹,永远无人能够触摸。
  • 太戏剧性了,美国居然将汽车最高荣誉首次颁发给中国人,与爱迪生、福特等大佬平起平坐,但在中国却鲜为人知,原因值得深思!获奖者名为鲁冠球,其一手打造的万象公司最早从
  • 2022年8月12日晚上八点多左右在海印公园人行道开着电瓶车时候地面凸出来还有小碎石,经过把老婆飞到五十米远,头破血流老婆一度昏迷,去到医院缝针才清醒,幸好时间
  • 紫砂制壶师傅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我一直坚信,制壶,就是在积福德。书法也是父亲喜爱的,每日里忙碌完,父亲总是撩起衣襟取出墨宝洗手焚香苦练书法,父亲酷爱颜体,常常
  • 凌晨1:40雨停了 不算突发奇想的 昨天半夜下雨我就想出去骑共享单车 我很开心又做了一件莫名其妙从没做过的事我不认路 随心没有目的地的乱骑再导航回家 新奇自在的
  • #汉中同城#【19401号】今天的一位女嘉宾,158cm,48kg,金牛座,职业:泛智能;正宗的川妹子一枚,喜歡釣魚,健身,看書,爬山,我可以娛樂至死,也可以孤
  • 滑板车简直是夏日出行标配孩子们不怕热仿佛是天生的技能傍晚不愿意待在空调房里必须要带上滑板车出去溜达一圈咱说哪个小朋友没有一辆酷骑滑板车外观设计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
  • 三年了,小五一直專注於保持食材原汁原味,傳承古法製作,這是一條枯燥單調之路,但卻因為烹制出的美味被有緣的你所喜愛而變得無限精彩;這也是一條坎坷之旅,猶如西天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