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莫名感到孤独# 开始独居的第一年,曾有朋友告诫我,一个人在家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但最好不要在下午4点左右独自入眠,否则你将在黄昏之际醒来,躺在床上听见窗外孩子们的玩耍声,楼下老人的聊天声,看着夕阳一点点落尽,继而感觉无比孤独。

在诸多深刻的情感反应中,孤独并不是最特别的一种。事实上,它在生命之初就已经与我们相伴,当父母把婴儿从怀中放到一旁,他/她会第一次体会到孤独的感觉。之后随着缓慢与他人建立联结,结成各种社会关系,物理意义上“缺乏陪伴”带来的孤独感可能会逐渐消退,但精神上无所依凭的感受却会出现在一生中的各个阶段,比如骤然失去具有意义的人,各种原因导致社会关系重大变动,都会让人在悲伤之余感到孤独。

不仅如此,即使是那些身处关系中的人也会感受到孤独。《庄子·则阳》中曾写到一种叫作“陆沉”的状态,即“自埋于民,自藏于畔⋯⋯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比喻人虽然在人群中,却不愿与周围的人相互融合,好像沉入陆地一般。这或许是对“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最古老的描述之一,因为自觉不被理解,或是说出的话得不到预期回应,期待落空后的孤独感往往更为强烈。更多时候,它还会来自带有缺陷的亲密关系,身处这种境遇中的人会觉得无法与身边的人进行情感或观念上的沟通,从而带来“同床异梦”的不适体验。

现代社会中,孤独也是最早被观察到的时代症候。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孤独”一词成为社会研究者和文学家们使用的高频词,并被不断诗化、浪漫化和标签化,以致如今人们提到大都会中相互隔绝的个体,脑中总会出现爱德华·霍珀的那些经典画作:一间房、一扇窗、一盏灯、一个失神的人。也是从这时开始,孤独不再属于“老而无子”“幼而无父”的社会边缘群体,而是成了属于全社会大众的日常经验。

人们也开始思考孤独带来的麻烦。从个体意义上说,孤独感会缓慢损害个人身心健康,世界不同地区的跟踪调查都表明,它对大脑、心脏和免疫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降低预期寿命,由孤独带来的情感空白还会加大陷入不良生活方式的风险;而在更广泛的层面,孤独还可能诱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就认为,孤独正是极权统治的根基。孤独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孤独中,人们丧失了体验其他事物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样的个体,更容易被极权的强制性逻辑和集体激情所吸引。

不幸的是,如今我们或许正处于人类有史以来最孤独的时代。英国经济学者诺瑞纳·赫兹在2020年的作品《孤独世纪》中指出,早在疫情前,孤独已经成为21世纪的代名词。在美国,每五个人中有三个人觉得孤独;在英国,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感到自己没有任何可依靠的朋友;在日本,有老年人为了缓解社会孤立感,不惜选择犯罪入狱。

为什么当代社会的孤独有增无减?精神分析学家弗罗姆·瑞茨曼认为,孤独作为一种主观的情绪感受,实际来自于人们“拥有的联结”与“渴望的联结”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也许不仅是因为我们拥有的更少,也是因为我们渴望的更多了。

比如,全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社交媒体究竟是孤独的成因,还是孤独的结果?过往的研究者认为,数字化的社交关系有时会让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因此会带来更彻底的孤独。如果说个体的人际网络原本可以分为内中外三层,最能影响人们联结感的主要是最内侧的亲密层,社交媒体则将中层和外层的弱关系通通拉进了我们的日常范畴,产生一种“被陪伴”的幻觉。当这种幻觉被打破时,就更容易产生身处“人群”中却倍感孤独的感觉。

《孤独传》的作者费伊·邦德·艾伯蒂则发现,线上社交分享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的孤独感,唯一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拥有相应程度的线下关系——“当社交媒体是一个人与这个世界之间唯一的沟通方式,孤独的现象就会更常见。”

2020年后,疫情进一步加重了线下联结的缺失,面对面互动的减少,使孤独成为伴随新冠而来的“时代瘟疫”。2022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简报称,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在那些社交互动受到限制的地区,心理健康恶化情况也更加严重。

同时,经由互联网实时传播,比过去更密集的新闻事件也可能加重个体的孤独感。在极短时间内发酵的全民话题和日趋极化的网络发声,有时会引发自我怀疑和对群体的不信任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情绪。更严重的是,这类观点讨论还会带来个人与线下社会支持之间的撕裂,因此有人选择不与家人、朋友和伴侣讨论新闻和社会事件,以此规避意见分歧,这又带来了新的不被理解的感受。

不过,最感孤独的时候,往往也是最需要我们主动建立联结的时刻。无论是世卫组织还是阿伦特,面对孤独给出的第一个建议都是重建社群联结。在新冠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努力巩固原有的亲密关系,和最亲近的家人、朋友保持哪怕每周一次的会面和通信,也可以通过与熟人以外的人交往来重建对社群的信任。比如加入某个线上社区,对楼下的邻居问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孤独感。

孤独本质上是自省,或者说是自我凝视的结果。日本汉学家斯波六郎认为,孤独感是“自己的想法无法与他人相通,感觉到只有自己被遗弃后,自己看着自己时,生发出的一种心境”。因此,避免孤独——如果你愿意的话——可行方法之一是停止自我凝视。很多空巢老人在描述自己的孤独时,都会说一切是从孩子离家的时候开始,孩子的离开不仅带走了陪伴,也使他们丧失了一部分生活的意义,而后者带来的孤独感更为强烈。因此也有心理学家建议,挑战孤独的第一步是主动释放善意,试着像一个怀抱孩子的母亲那样去爱和关注某个人、某件事,个人的孤独感也会随之减轻

最后,自我凝视有时也可以成为自我关怀的契机。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人之所以能够忍受孤独,得益于童年时获得了父母的积极照料,他们最终会将这种照料内化成自我关爱和自我陪伴,将孤独时期视为一段无人干扰,完全属于自我的时光。这就是变“消极孤独”为“积极独处”的第一步——就像伊丽莎白·毕肖普在49岁那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提到的那样——“我一直梦想成为一名灯塔看守人,绝对孤独,没有人打扰我读书,或只是坐在那儿,虽然这样的梦想在16岁左右被严厉驳回,但它总在我心里盘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经历孤独,或者至少经历一段时间⋯⋯也许它是一种经常性的需要。”

《为什么我会莫名感到孤独?》 文 | 魏倩

(本文源自三联数字刊2022年第16期)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全家新出冰淇淋也好吃但更喜欢椰子灰啦嘿嘿~快乐假期厚~打卡顺德大良:•细妹五香牛杂(今天最佳•民信老铺(椰子炖奶/红豆双皮奶/炸牛奶:个人感觉偏甜•大润龙眼炸猪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和肖战一起读书#沁园春-妖(转)A股风光,千股飘绿,万人炒妖。
  • 绍兴路52号1D房型:2房2厅2卫面积:120平米租金:22000人民币服务费:5% 包含一个月2次打扫 宽带使用类型:历史建筑地理位置:前法租界中心5-10分
  • 至于为什么不分给儿子赵方,我想主要是因为他的儿子早已经事业有成,自己打拼了一番事业,也是一个富豪,不需要他的资助吧。好久没在小号发些有的没的了 主要就是在磕华滢
  • 三边均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从名称上看,“底定边疆”定边、“绥靖边疆”靖边,到“安定边防”安边,就可以想象当年的地理位置,这里自古是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边塞文化交
  • 这些要悄悄地说哦,其实我失去的那些朋友,每一个都联结着不同程度的痛苦回忆,可怖的焦虑的灰暗的,他们离去了,那些记忆也不会再来找我了,可能这个世界也挺爱我的噢……
  • 他不把常磐庄吾称为庄吾,或是全名,或是别的什么,总之,是“我的”或者说,我侍奉的嘛,xch翻译垃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还有一些称呼上的,比如庄吾和永梦的对话里,明
  • ! BELLEÉTOILE,以亮丽、时尚、色彩丰富的珐琅珠宝为特色,秉承将自然之美与优雅、高品质的手工艺及杰出的设计相结合的理念,为佩戴者带来期望的乐趣、美丽
  • 融资资金将用于进一步的行业细分拓展,升级作品集培训业务,同时进行产品下延,布局低龄国际艺术教育,逐步开发高端少儿美术教育以及少儿国际创意教育等低龄化的艺术与创意
  • 另外芳香的药还可以健脾,让脾胃振奋起来,脾胃是生痰之源,脾胃运化提高了,痰自然就少了。 开窍醒神是这些香料药的一个最主要的作用,这些香气袭人的药材用在这里还有一
  • 可天有不测风云,在我大学即将毕业那一年,父亲在生意上被人坑了,资金链断裂,不仅生意倒了,还欠了近百万的外债,父亲也是整日闷闷不乐,唉声叹气,看着父亲期间憔悴的容
  • 5、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取消保险机构参与证券交易的服务券商和托管人数量限制。2、证监会拟修改内地与香港股市互联互通有关规定,香港经纪商将不得再为内地投资者新开通沪
  • 喜报 | 市政公用集团集团及下属三家企业上榜“江西企业100强”12月15日,由江西省企业联合会、江西省企业家协会举办的2021江西企业100强新闻发布会在南昌
  • 重点来了!!
  •   由于日主得禄于月令则财官必是月令的衰地,财官衰而日干强,故建禄最喜财官透出天干使其财生官旺取以为用,自可富贵,但若财官天透地藏而复会合成党,其力大于日干,于
  • 【“传承好家风 弘扬好家训”——神木市尔林兔镇表彰40户道德模范】近日,神木市尔林兔镇纪委联合神木市文化馆在该镇木独兔村开展了“传承好家风 弘扬好家训”主题活动
  • 而贺兰山古塔出土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为西夏后期的产物。但从同时发现的西夏崇宗贞观年的西夏文木牌,以及仁宗乾祐十一年的发愿文,两件有纪年的文献推测看,
  • 使用面积116㎡,现代无印风格装修,相信不少人看了也都会喜欢。书房层柜以墙为底,不仅提供了收纳,也是线条美学的排列。
  • 【以下食物是影响孩子身高的“隐形杀手”娃再爱吃也不能给他吃】小孩子长个子的时候,吃东西很关键。而且,方便面跟面条差不多,所含的营养成分很低,孩子骨骼发育长高个、
  • 应酬饭局中有这3种表现,说明你还很幼稚:01 领导要你去敬酒,你端起酒就干了02 领导要你去买烟,你掏出自己的烟03 领导要你去结账,你却向领导要钱以上三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