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在电视剧《东北一家人》中,扮演过“牛小伟”的吕小品,刚31岁,这一天,他告诉大导演英达:不管你愿不愿意,以后我就不做演员了,我要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英达很奇怪,当时《东北一家人》刚播完,诙谐幽默,轻松搞笑,很快火遍全国,受到了不同年龄段很多观众的喜爱。

在剧中,扮演“牛小伟”的吕小品,更是用一个个金句,一段段精彩的表演,把演出推向了高潮,他自己也凭此火了起来。

在这部剧中,他有很多名言,至今还被观众所熟记,比如:

“我牛小伟,站着不比人矮,坐着不比人挫,躺着不比人短,吃的……更不比人少,怎么干啥都不成呢?那么多大老板,大款名额,咋就没我一个?”

“我就是狗长犄角,想整洋事儿……”

《东北一家人》上映以后,吕小品饰演的“牛小伟”角色,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他本人也凭借着话痨、贪小便宜,好吃懒做,被观众誉为“x丝鼻祖”。

直到这部剧播完已经20年了,还有很多朋友,在睡觉前,都会带上耳机,听着这部剧入眠。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吕小品比剧中“牛小伟”的人生故事,更加传奇。

吕小品生于1971年,老家在黑龙江省的伊春市。

在1985年以前,他和父母一直居住在东北,此后才来到北京定居。

在北京,吕小品满身的艺术细胞,被彻底激活,因为他从小就喜欢戏剧和二人转,所以当时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报考中央戏剧学院。

1991年,吕小品已经20岁了,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愿望成真。

这一年,他成了一名“中戏”的大一新生,带着好奇,进入了后来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学府。

大学4年,他主攻表演,刻苦勤奋,连续拿了4年的“中戏”奖学金,被当届的同学亲切地称为“大学霸”。

后来毕业时,导师等很多人立刻建议,他就留在中戏,做一名老师,培养明星。

吕小品最终留在“中戏”做了老师,在这个期间,因为一次偶尔的客串,他认识了大导演英达。

如果按照这个轨迹走,那么他的人生,或许波澜不惊,成为一名教师,某种程度上说,是英达改变了他的人生。

英达是表演世家,在美国上学时,被国外的一种电视剧吸引了。

这种电视剧,表演场景大多都是在同一间屋子里。

而且一边播放剧情,还一边播放观众的哈哈大笑的声音。

英达就问自己的美国同学:这是啥玩意?

同学告诉他:这种笑声,是录电视剧时,一起拍摄的,后来故意拿出来当做背景。

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国内后来兴起来的“情景喜剧”。

形式非常新颖,英达一下子着了迷,回国后,立刻准备。
很快,1993年,在王朔、梁左等人的帮助下,他拍出了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此时,吕小品刚刚22岁,还在求学,因为成绩优异,被英达看好,喊来做了一个客串。

当时,吕小品扮演了一个农村青年,跟着母亲来城里办事,虽然戏份很少,但凭借着自己的演技,还是让人印象很深,展现了自己的喜剧天赋。

《我爱我家》播完后,大获成功,英达于是辞职,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吕小品和英达关系不错,也偶尔回来串门。

等到了2000年左右,英达想筹拍《东北一家人》时,面对剧中“牛小伟”这么一个搞笑、市侩、好吃懒做但是心底还善良的小人物时,他脑子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吕小品。

面对大哥的邀请,吕小品没有推辞,来到剧组,等他穿上棉大衣,戴上棉帽子,一切准备好,走了几步后,在场的所有人都呆了,这简直就是剧本中,“x丝鼻祖”牛小伟本人啊!

所以,吕小品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这个角色。

2002年,《东北一家人》上映,瞬间在国内大火,李琦、彭玉、巩汉林、金珠等一众大牌主演,冯小刚、沈腾、邓超、张铁林、范伟、孙悦、黄宏、傅彪、高秀敏等客串大牌,也让这部剧,充满了明星色彩。

但是,要说这部剧演完,谁让观众的笑声最多,那应该还是吕小品。

《东北一家人》演完,吕小品做了一个让观众想不到的决定:不再演戏了,专心做幕后,做导演。

英达一开始不理解,力劝他留在荧幕,但吕小品却说:“我喜欢表演,但我更喜欢拍戏,对我来说,做幕后才更有意义,毕竟我学的就是这个。”

2002年,英达拍《闲人马大姐》,此时吕小品已经成了英达的左膀右臂,在这之后,吕小品又单独拍了《网虫日记》,其中为他写这个剧本的三名创作者,个个也是鼎鼎大名,分别是王朔、叶大鹰和英达。

如今,吕小品已经不再年轻,过了50岁知天命的年龄,虽然时不时还能出来指导几部电影。

但更多的时候,他把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了幕后的教学工作中。

虽然这些年,国内情景喜剧,已经逐渐没有了市场,但我们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东北一家人》和“牛小伟”,或许还是会跳进我们的脑海。

您还记得这部经典的情景喜剧吗,哪些角色,至今还让您印象深刻?欢迎评论点赞哦!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https://t.cn/A6az1baa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们和王思佳走到半路,王思佳突然说,她的黄袋子没拿,里面有零食。我就和她一起回教室拿袋子,然后我们一起开心的回家了。
  • 五月女えむ ●撒哈拉的黑鹫(见上一条微博) ●撒哈拉的独眼狼(见上一条微博) ●我的第一次全都被他奪走(p1) ●你的眼泪,无价 ●玷污纯真之吻(p3,p7-1
  • 创作这本书时,艺术家已经96岁了;在这一时期,时钟和时间的流逝是她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在第19幅中,她为自己争取时间:“时间和空间上的空旷,我需要空旷,花
  • 豆丁: 你没看网上的图片,上面说“要想离开苏州,做你的春秋大梦”[憨笑][憨笑][憨笑]小胖: 别说了,哥。天气是寒冷的,但是爱你是幸福的;电话那头的父母可曾让
  • ——图片致谢1. 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作品《蜘蛛》(Spider)1994,豪瑟沃斯梅诺卡艺术中心 © 伊斯顿基金会/VAGA
  • (可能一开始就知道苏菲不是真的奶奶)看了n遍,每次看到他带苏菲空中漫步的时候,都觉得好帅好心动,而且日漫里的食物看起来都很诱人。【歌词中字by地瓜干厂】Lyri
  • #劳力士##保罗纽曼#纯原Acne Studios正品,支持全球专柜验货 这款Clea bomber带logo飘带短款飞行夹克棒球服秒击中内心深藏的帅酷,领口袖
  • #孤独的fat# 要发疯了默的慢板 前奏一响 看着他们毕业 她们的校园总想给自己一巴掌 老是回忆过去会死的可是现在我游戏也不玩了 心也不开了 喜欢的
  • 处女座不缺少周密的计划和聪明的大脑,惟独缺少的就是自己当老总的勇气。若花费是在投资自我技能或兴趣上,就应该要鼓励自己,但若是疏解情绪的乱花费则要适合而止。
  • #KinKrit[超话]#AAI ,一家宠物食品制造商和分销商,国家领先的即食食品产品,满意推出代言人“ PP Billk in ”和 Monchou CF后收
  • 高速的物联网通讯技术,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实现,如今,国内5G技术领域保持一定领先的同时,在全新的第六代网络通讯技术上,国家也开始有所行动。国内调用了6万多位技
  • 这人Make money赚钱的人生就是不停的遇见,然后再见Make money for life is just meeting and seeing you
  • 操作建议:1350做空,目标下看1315,止损带25点即可。下方关键支撑1274附近,后面以太坊如果回踩不跌破支撑线的话,那么还会有个拉升往上的走势,整体
  • 终远官推又发了点新的料,现在又到了瞎几把乱猜的时间:①Lucas居然教过Yves,但是根据play movie,Yves从大火里救下Ceres是7年前的事,也就
  • 而市面上的重疾险所含重疾种类基本都在40种以上,所以如果你的家族没有特殊的病史,那么在买重疾险时,不需要过分地追求疾病的种类。如果有人明知你没有买任何重疾、医疗
  • 同时,杨槠策的这篇小作文也宣布了二人的分手,杨储策说在半年的相处中,两个人深爱过、哭过笑过,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无法理解余秀华的思想和言行,配不上余秀华的灵魂,再不
  • ifan的社死时刻今天在电梯里碰到中心的另一个老师,跟我导关系比较好,属于饭友,简称导师B导师B在电梯里跟我说:ifan,你出去玩发朋友圈(去圆明园的朋友圈)还
  • 上海本地,并没有什么特色的菜味,可是,这个吃老虎奶长大的城市,她就吸取全国的精华,加上了海外奇珍,成为吃的总汇。”莫云也爱上海味道,熏鱼、酒香草头、腌笃鲜,胃口
  • 第一批嘉宾是 Jan De Vylder 和 Inge Vinck (B),他们制作了一系列 excel 图纸来测试媒体的局限性。#艺术# #审美积累# #
  • #比特币超话##区块链[超话]##区块链[超话]#SHIB 2022年 7 月 3 日的价格分析将考虑综合到下方日线图中的指标数据RSI 指标读数低于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