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粉丝无数,却在93岁拍了一部最“心碎”的片子[心]】他出生在另一个时代。在跨越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之旅中,他历经传奇,目睹过自然世界中最壮丽的奇景和最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时刻。

2019年,93岁的他拍了一部纪录片,时隔一年,又写了一本书,它们有同一个名字——《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这段旅程,记录了这个时代的悲剧——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螺旋式下滑。因为遥远,绝大多数人并不能真切地感知到自然世界的衰退,唯有他积累了厚厚的“证据”,因为这一切就发生在他的一生当中。

“若是我明明看到了危险却一声不响,我会非常内疚。”有生之年,他剩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向世人发出一份自救倡议书。

这位现年95岁高龄的老人就是大卫·爱登堡,这颗星球上的生物最年长的挚友。

因为看见 所以悲伤

爱登堡的一生,都行走在荒野中,他几乎踏遍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除了出于从小的爱好,他还把这一切归功于自己的好运气。

26岁那年,他给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广播节目投去简历,被拒绝了。不过,有人看到他那份落选的申请信,邀他到BBC电视台工作,他选择了尝试。

那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他幸运地搭上了全球航空业起飞的顺风车,才可能去到那些隐世之地,从此享受来自大自然生命的馈赠,60年不曾间断。

很多人知晓爱登堡的名字,是因为他拍摄了许许多多享誉世界的自然纪录片。

《生命的进化》《活力星球》《生命之源》《植物的私生活》《蓝色星球》《冰冻星球》《地球脉动》……通过这些纪录片,很多人才真正认识了大自然。

在他非同寻常的职业生涯里,他始终保持着幽默,充满活力,从未有隐退之意。

可就在《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的镜头面前,那张熟悉的脸因为衰老而“下沉”,他的眼睛不时时地离开镜头,不发一言,他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悲伤之中。

这部纪录片和同名著作与他此前所有的作品都不同,这是他经过深刻地审视,把那些“最美纪录片”背后,来自自然的哀吟,以及他所亲眼目睹的拍摄对象发生的命运变迁,说给人们听。

“现在回看我早年拍摄的影片时,我认识到,虽然当时我自觉身处荒野之中,徜徉于一个原始的自然世界,但那其实是我的幻觉。即使在那时,很多大型动物就已经非常稀少。”爱登堡在书中写道。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爱登堡都在环游世界,拍摄一部梦想已久的纪录片《生命的进化》。摄制组前往39个国家,拍摄了650个物种,走过了约250万公里。而他们明显地意识到,有些动物变得越来越难找了。

1978年,他去拍摄山地大猩猩,在非洲中部森林深处,这种动物只剩下300只。当时,小猩猩的市场需求量高,非法捕猎者为了捕捉一只小猩猩,会不惜杀死数十只成年大猩猩。

爱登堡第一次见识到生态灭迹的情景是在东南亚。1950年代,婆罗洲有3/4的土地是雨林,能看到很多红毛猩猩。但到了20世纪末,婆罗州雨林面积已经少了一半,另一半变成了单种栽培的油棕园地,那是个已死的生态系统。

他从60年前第一次见到红毛猩猩起,婆罗州的砍伐作业已将他们的数量缩减了2/3。

1990年代后期,爱登堡制作纪录片《蓝色星球》,海洋生态是它的主题。可自1950年代,大型商业渔船开始进入国际水域,捕捞世界各地的海产,到了20世纪末,渔船已捞走了大海中90%的大型鱼类。海洋生物多样性热点开始消失,浅水区的海洋生态也渐渐消失。

1998年,摄制组无意间发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珊瑚礁白化现象。“期初我们觉得漂亮,后来才猛然惊觉,此景是个悲剧,因为眼前所见其实是一副副白骨。”珊瑚白化的原因是个谜,后来科学家发现,在多数发生珊瑚白化事件的地点中,都是海洋迅速变暖的地方。

2011年,爱登堡制作《冰冻星球》,那一年的全球平均气温比他出生那年高出了0.8摄氏度,这一变化速度超过了地球过去1万年中任何时候的气温变化速度。

过去30年,北极夏季的海冰减少了30%,地球上的冰盖越来越少。

也是在那时候,爱登堡在沿俄罗斯的北冰洋海岸目睹了令他心碎的一幕:

海象的主要食物是生长在北冰洋海底几个特定地点的蛤蜊。在潜水觅食的间隙中,海象会爬到海冰上休息。

可是,现在供它们休息的海冰都融化了,结果它们只得游往远处的海滩。合适的休息地点寥寥可数。

于是,占太平洋海象总数2/3的数万头海象只能挤在同一片海滩上。密密麻麻的海象挤得喘不过气来,有些海象只得顺着岩坡爬到悬崖顶上。

离开海水的海象视力很弱,但悬崖下方大海的气味是清楚无误的,所以它们就试图抄近路进入大海。一头3吨重的海象从悬崖上翻滚下来摔死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

从爱登堡1950年代拍摄纪录片至今,世界上野生动物数量平均减少了一半,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野性。

“这就是我的证词,这是我这一生经历过的地球退化的过程,但故事还没有结束,要是我们再不停下来,下一个时代出现的环境毁坏,将比我这一生所经历的更加严重。”

如何感知人类以外的生命

虽然爱登堡在全世界有无数的粉丝,很多人甚至是看着他的纪录片长大的,但也许鲜有人能真正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爱登堡的独特,是来自他孤独和心碎的一面。”资深纪录片爱好者、青年作家邓安庆告诉《中国科学报》,“因为他比我们地球上绝大多数人都活得更久,经历得更多。”

“爱登堡开始认知的世界还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生态破坏,他最初选择从事自然纪录片工作,是出于对自然界的好奇,想要去探索。然后通过镜头告诉人们,这个星球是多么的多元,多么的壮美。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亲眼见证了曾经的伊甸园一点一点崩塌,他视为珍宝的东西一点一点破碎,那种心痛是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

在观看、阅读爱登堡的作品过程中,邓安庆意识到他的生命已经和自然融为了一体,“他对自然理解和思考的深刻性,远非我们这些后来者能够触达的,这是有很高门槛的。”

爱登堡在他自传的结语中写道:“我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且不愿停下制作节目的脚步,最根本的原因只是,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比凝望自然世界并尝试去理解它,更为深刻的快乐。”

“与此同时,他发自内心地觉得,如果人类再不努力,地球真的要走向危险了。而他自己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更想争分夺秒地去工作。”邓安庆说道。

难就难在,荒野对大众来说,太遥远了。爱登堡曾在《关于自然历史电影如何激励人们》中说过:“人们不愿意去拯救他们一无所知的东西。”

所以他一辈子的事业,就是用纪录片的方式进行科普教育。把科学家研究成果中的客观数字可视化,并最大程度地去激起人们情感的波澜。

可即便如此,也未必人人都能感受得到。邓安庆的体会是,要真正与人类以外的生命产生心灵上的连接,最终要靠人们走进自然界,拉近物理距离,产生直接的接触。

不必是遥远的荒野,城郊的一片田、一座山、一条河足矣,前提是要学着观察、了解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动物如何觅食,如何迁徙……当人们在现实世界产生了疑问,反过来再从更多的纪录片、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与自然的连接才会变得牢固,并且无论走到哪里,这个世界都是不枯燥的。

给全人类的自救倡议

201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研讨会、201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201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近年来,年过九旬的爱登堡带着他的纪录片出现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他发表演讲,参与电视访谈,为人类挽救自己的最后机会奔走呼告。

爱登堡说,他用一辈子探索生物世界,终于确定了一件事,“重点不是拯救地球,而是拯救我们自己。”

当他站在30年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废墟上时,他惊奇地看到森林取代了城市,野生动植物接管了那里的一切。

“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无论人类有过多大的失误,大自然最终都能克服一切,生物世界会顽强地活下去,人类却不能。”

那么,人类究竟应当如何自救?希望并非渺茫。爱登堡在纪录片和书的最后提出了重新野化世界、保持万物可持续性的观点,并针对国家和个人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他引用了研究地球系统的顶级科学家约翰·罗克斯特伦和威尔·斯特芬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探索出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内部运作和固有弱点,发现了9条“星球界限”,包括了生物多样性损失、空气污染、臭氧层浩劫、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化学污染、化肥使用、淡水取水量、土地流转。如果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超过这些界限,生存就是可持续的。

如果人类欲壑难填,突破其中任何一条界限,就可能动摇生命支持系统,给大自然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针对这些生态界限,爱登堡提出要转向清洁能源,科学地管理渔业、设立海洋保护区网,退耕还林,发展垂直农业,倡导更节制、更平衡的生活方式等等,而能真正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人类要超越自身对“增长”的执念。

不过,爱登堡勾勒的并非是一个“生态乌托邦”世界。因为他清楚地知晓,人类社会内部,依然是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世界。

他特别提到,最近的一次研究估计,人类对生命世界的冲击几乎有一半是由最富有的16%的人造成的。最富有的人在地球上惯常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可持续的。

“我们必须不仅学会在地球有限资源的范围内生活,还要学会如何更均衡地分享这些资源。”

他解释,具体而言,在筹划通往可持续未来的路径时,必须要考虑人类福祉的最起码要求,包括体面住房、医疗服务、清洁饮水、安全食品、能源使用、良好教育、足够收入、政治声音和公平正义。

在他看来,这些社会条件和之前的9条生态界限一样重要,只有同时满足了,人类才能真正维持一个稳定安全的地球。只讲生态界限,是没有意义的。

这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老人给予这个时代最深切的叮嘱,让人无法不动容。#读书# https://t.cn/A6M2udpA

#影传推荐#
与宽恕同行的是忘却,是摆脱对它的记忆。

简介:《心灵自我与社会》主要阐述了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观点。米德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人的心灵和自我是从社会中产生、发展的观点,尤其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

书评:“主我”召唤“客我”,又对“客我”作出响应。自卑情结产生于自我的各种需要,想要满足而又无法满足的需要——所谓的自卑情结使我们顺应这些需要。

#世界读书日#
春和景明

但这本书其实挺不搭的。
#章鱼的心灵#

跳开人类文明史的几千年,把时间跨度拉倒六亿年,章鱼和人类在进化树两条遥远的分支末端独立路径产生的“智慧”,很有意思。不过写出这本书试图论证这件事情本身就很自大啦(人类的)

这是一本生物进化的哲学书。毕竟每个博士都是搞哲学的(冷笑话+1)

对于一个没学过生物的 ,寒武纪生物进化树突神经元这种东西看着是有点费劲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阿部捞一下这个阿胶糕的反馈[并不简单]现在天气转凉了,气血不足,容易手脚冰凉的姐妹可以了解一下这个[偷笑] 拍一发六[右哼哼]史低の鹤王 即食阿胶固元糕600
  • #每日一善[超话]# #阳光信用#[舔屏] 余生再无倾城色,一草一木皆相思那年,杏花微雨雨,你衣袂翻飞,飘逸若仙;那日,幽燕双飞飞,你抚琴琴琴轻叹,怅望青天;那
  • 西安不是长安。 长安不光是“强汉盛唐”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也是“脏唐臭汉”的风流地。这个风流,不止是风月情爱,更是鲜衣怒马少年时——他是踢翻了街巷摊铺的惹祸郎,
  • 人和人相处的时光是有限的,哪怕能够相伴一辈子,也都是有限的,日子过了一天就少一天。所以,我想说不管你有多忙,都请你抽时间多陪陪你的爱人,你的亲人,看看他们最近的
  • #2名离沪旅游人员核检阳性 上海通报#【上海人最讲究的,不就是拎拎清嘛!这对高校退休教师,咋就分不清哪头重哪头轻呢?】 在甘肃已经被通知检测结果异常,让原地等
  • 我好像正是在现阶段才开始做了我很多想做的事 无论是自由度、兴趣爱好,唯一不足的知识储备所幸我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实。 当下,我父母身体康健感情恩爱,他们理解我支持我
  • #网剧真相[超话]# 今天追平了,目前为止好喜欢16集的两场戏。 一是林远昊的梦境,梦到和宋白羽一起开开心心得跑步,跑着跑着一回头发现白羽已经不见了……暗喻两人
  • 张刘两位阿Sir新婚快乐❤️ 是我们这一桌每个人参加过的最嗨最开心最气氛组的一场婚礼可能是1.0版本 下个月还有一场2.0等着我们哈哈哈哈哈~ 4.第一次见婚礼
  • #随手寻亲[超话]##家寻宝贝#寻找1995年出生2006年失踪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福宁集镇中岳村 吴超琪,膝盖处有疤。父吴恩祖,母刘梅芳,妹(吴超莹、吴龙淼、吴
  • 幽门螺杆菌没那么可怕,教你怎么查、怎么防、怎么治! 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大部分的胃病及消化道肿瘤,尤其是胃癌,都与它脱不了干系。所以这个“网红
  • 我喜欢蓝色,我喜欢天空的蓝色,所以我喜欢仰望天空,所以仰望天空时,我能够找到我的快乐。于是在我难过时仰望天空,尽管那时的天空很灰,我也会找到一种浩瀚的感觉,于是
  • 你是我书中执笔成泪的人,不经意流年里的十年苦等,那句勿失天真,是青铜门生死两茫的残忍。你是我笔下残纸华铅的画,不经意江山里的倾尽天下,那句血染朱砂,是乱世里金戈
  • °ଘ♡ଓ*゚✰⋆*☽。o♬*゚。.໒꒱°*。⋈。♡:* :゚ ⁽⁽ଘ ੈ✩摘抄:只要快乐,你就什么都不缺♡‧₊˚ ଓ⁾⁾   人生一场梦,生活靠颗心,只要心
  • 【温馨提示】今日 03/14農曆二月初二龙抬头】 辛丑年二月初二“龙抬头”,从今天起“青龙”七星开始出现在东方,万物此时真正苏醒,春来了。 二月初二祈龙赐福,国
  • 我:yaho~回来了 田:欢迎回来! 我:之前看乃木坂配信中,你和kakki的cosplay太棒了!你cos的釘崎野蔷薇还原度很高。 田:谢谢称赞! 我:不过我
  • 第一次看到你,可能是北堂墨染,人如玉,世无双。 喜欢上你,一定是魏无羡,英姿飒爽,少年无畏。 倾心于你,是你自己,你从低谷走来,不怕再次跌入低谷,清醒,不卑不亢
  • 塔罗牌事件预测: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便可产生应付瞬息万变的力量。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然而,持续的紧张状态,
  • #毒家演出速报# 【白纸扇— 新专辑巡开启】时间11月6—12月11号,城市覆盖郑州、北京、深圳、广州、上海、南京、杭州、武汉、长沙,总计9个城市,自2019年
  • 典◎夏夜如歌,伴着蛙声入梦 阅读公社 今天 夏雨风荷王俊雄 - 花间集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夏天夜里,都会被蛙鸣吵得不亦乐乎。当年少不更事,不知就里,还会顽
  • 【安莉芳最新「初夏」系列】 夏日到了,内衣不够透气又焗促吗?各位女仕们是时候為內衣换季了! 安莉芳最新「初夏」系列光面文胸舒適透氣,打破素色及没有细节位的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