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道#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教。

“仙”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中认为是靠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或是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说文》:“仙,人在山上貌,从人山。”《释名•释长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文》解释“僊”时又说:“僊,长生僊去,从人僊。”僊,本意用作动词,表示“轻舞飞升”之意。如《诗经•宾之初道》中有:“屡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写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经》、《列仙传》等中的神话故事。

道家道教经典中也有对于神仙的描述。例如,《庄子》书中有很多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描述。《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后来道教的有关仙的思想可以说最早是继承于这些观念。例如,葛洪说:“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论仙》),“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过道教将神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了。悬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现实是否可行不论,事实上道教的神仙观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的意蕴。这种美学意蕴体现在“逍遥”二字之上。体现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遥、生死观念上的逍遥、追求成仙路径之逍遥。如此“逍遥”的美学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中,异化、物化的个人来说,无疑具有着纯净心灵的作用。

一、 得道:精神之逍遥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有对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游”的性格。在飘逸、游弋、逃逸、出游的同时,也具有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归”、“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满足了人们“出离”与“回归”二争力的融合。

老子所述的“无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具有着“弱”、“柔”、“虚”、“静”、“冲”、“朴”等特点。道“惟恍惟惚”,无法用逻辑语言来形容,故在老庄那里“运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来投射出、引发出至道的意境。像‘冲’、‘虚’、‘谷’、‘水’、‘婴孩’、‘风’、‘山木’、‘解牛之刃’等等。”

而一旦把握了道、体道之后,便可以逍遥而无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而“道”不是一个高高悬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体现在任何人、事、物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正因为“道”是周遍咸的,所以体道的“逍遥”不是厌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没有人能够在实在的意义上离世独立。如此体道的精神样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人生的境域,无论悲苦喜乐,就是道的境域。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终极,世间就是终极。如此之体道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这种周遍咸的道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道教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观念。例如,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朴子内篇•对俗》再如,杜光庭曾说:“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

二、 成仙:生死观念之逍遥

道教重视“生”,重“人”,重“肉体”。如:《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无上秘要》卷五说:“天地万物,人为最贵也”、“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说:“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道教注重对人体生命的保养、“保精爱气啬神”。

《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一九上) 追求肉体不死、羽化升仙,表现出道教企图达到对于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遥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视肉体;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现出在境界上对生死问题超越的“逍遥”。一般观点认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观是矛盾的。例如认为葛洪重肉体长生,而庄子就是对死置之度外。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说:“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庄子讲的是一种“亦可……亦可……”的境界。拥有一种“无待”、“无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庄子•齐物论》)在对待形神问题上,陶弘景也有“亦离亦合”的观点。陶弘景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简单地说,佛教生死观的思维方式是“非……非……”的双遣方式,从缘起入手,让人体悟“空”,从而破我执、法执。道教的生死观讲究形神亦离亦合,亦可离亦可合。思维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天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其实,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对“生”执着的“机心”,就会存在着羁绊和束缚。“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当“生”成为一种束缚心灵的追求目标,人就“有累”、“有待”,心灵的世界就会背遮蔽。“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这样就达不到体道的逍遥自在,就一定不会“得道成仙”。只有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撄宁”之逍遥境界,才能成就最终的“得道成仙”。

三、 以何得道成仙:方法之逍遥

道教是一个非常重实践的宗教。要达到“得道成仙”,有许多的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达方法上的超越与逍遥,从依技成仙转化为依艺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故道教非常重视内丹术,强调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与外在炼形体和服食的结合。

在精神内养的方法上,《庄子》重视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道教修炼中也重视这种“忘”、“斋”、“化”的内在精神涵养方式,如谭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化书》)

“技”,只是纯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后的“艺”,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遥”。在《庄子•达生》中讲的“削木为鐻”的巧匠梓庆的故事,《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以及《庄子•养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都是在如此心斋、坐忘、体道工夫之下,使得无论是雕刻、绘画甚或是解牛,都成为鬼斧神工的“艺”而非仅仅是“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遥”的美学意蕴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气魄。

文章来源:网络资料

读书学典:《论语.宪问》14.41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宿:住宿。朱子:“夜止曰宿。”
▲石门:鲁国曲阜的外门。曲阜凡十二门,其南第二门曰石门,乃外城门。钱穆:“本章当是孔子周流在外,使子路归视其家。甫抵城,已薄暮,门闭,遂宿郭门外。晨兴而入,门者讶其早,故问从何来。”。《水经.洙水注》:“洙水北流,径孔里,又西南,枝津出焉。又西南经瑕丘城东,而南入石门。门右结石为水门,跨于水上。”阎氏若璩《释地》谓“此即子路宿处”是也。或曰:地名,见《春秋》。
▲晨门:即守门人,晨夜开闭者。失其名。《周官》:“司门是下大夫。”又:“每门下士二人”。贾疏谓下士是“在门开闭者”。故其职云:“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授者,下大夫授之下士。然则此“晨门”即谓下士在门开闭者矣。早晨开门时遇见子路。朱子:“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奚自:从哪里来。自,从。
▲孔氏:孔子先祖是宋国君,而宋是殷商的后人,其姓同商,而“孔”是氏。说“孔氏”而不说名字,表明大家都知道。钱穆:“盖孔子鲁人,人尽知之,不烦举名以告。”《礼记集说》:“姓为正姓,氏为庶姓。”
▲知其不可而为之:亦可见孔子为行道而奋不顾身之精神。钱穆:“晨门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正见孔子时必在外。若已息驾于洙泗之上,则门者不复作此言。”

■现代翻译:子路在石门外住了一晚上。黎明入城,守门人问到:“从哪里来啊?”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这就是那个明知道做不成却还在做的人吗?”

●何晏等《论语集解》:包咸曰:“言孔子知世不可为而强为之。”

●皇侃《论语义疏》:石门地名也,子路行住石门宿也。一云石门者鲁城门外也。守石门晨昏开闭之吏,朝早开见子路从石门行过,故问子路曰:汝将从何而来邪?子路答曰:我此行,从孔氏歘來也。晨门知是孔子也,言孔氏知世不可教化,而强周流东西,是知其可为之,故问之。

●刑昺《论语注疏》:此章记隐者晨门之言也。石门,地名也。晨门,掌晨昏开闭门者,谓阍(hūn,看门)人也。自,从也。奚,何也。时子路宿于石门,夙兴为阍人所问曰:“汝何从来乎?”“子路曰:自孔氏”者,子路答阍人,言自孔氏处来也。晨门闻子路云从孔氏,未审孔氏为谁,又旧知孔子之行,故问曰:“是知其世不可为,而周流东西,强为之者,此孔氏与?”意非孔子不能隐遁辟世也。

●朱熹《论语集注》:石门,地名。晨门,掌晨启门,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自,从也,问其何所从来也。胡氏曰“晨门知世之不可而不为,故以是讥孔子。然不知圣人之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也。”

●张栻《癸巳论语解》:圣人非不知道之不可行,而皇皇于斯世者,天地生物之心也。晨门盖贤者之隐于抱关击柝(tuò,守关巡夜的人。比喻职位卑下。出自《孟子.万章下》),知其不可为而遂已者也。彼虽知世之不可以为,而未知道之不可以已也。然而玩其辞气,缓而不迫,则其所养有过于荷蒉之果者与?

●清《四书解义》:此一章书见圣人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也。昔子路从孔子游,偶宿于石门之地,时有贤人隐于下位,而掌晨启门者,问曰:汝从何来?子路曰:从孔氏而来。晨门曰:君子相时而动,可为则为,不可为即止。彼孔氏者,既知时事之不可为,则藏焉已耳。而犹周流不倦,未尝一日忘情于天下,是非知其不可,而必勉强以为之者,与子之从之,其劳甚矣。盖贤者视天下,有不可为之时,才力有定也。圣人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其道无所不可也。晨门贤而隐于抱关,知世之不可为而遂己,未知道之无不可为而不容已,乃以是讥孔子,圣贤之相越,岂不甚远哉!

●刘宝楠《论语正义》:“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谓知世衰乱不可与共事,而犹冀己见用为治之也。下篇夫子云:“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易”者,治也。言丘之与易,正以天下无道之故。即此意。

●钱穆《论语新解》:此门者盖一隐士,知世之不可为,而以讥孔子,不知孔子之知其不可为而为,正是一种知命之学。世不可为是天意,而我之不可不为则仍是天意。道之行不行属命,而人之无行而不可不于道亦是命。孔子下学上达:下学,即行道;上达,斯知命矣。然晨门一言而圣心一生若揭,封人一言而天心千古不爽,斯其知皆不可及。

★此章记隐士评孔子之言也。夫子辙环天下,非不知道之难行,而皇皇于斯世者,亦以时无不可为,而道亦不可已也。或曰:晨门讥讽孔子不知隐世。晨门知世之不可而不为,而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故以是讥孔子。或曰:晨门贤者知孔子之苦心。“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指圣人周流列国,知道不行,而犹欲挽之,晨门知圣也。徐英曰:“知其不可者,圣人之智也;知其不可而犹为之者,圣人之仁也。晨门一语,分明道破圣人之用心。圣人之视天下,推己饥己溺之心,则无不可救之世,无不可为之时矣。”故仪封人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之谓也。 https://t.cn/RxRVHIh

#如何创建高效执行力的团队#【聪明领导做好4个点,打造超高凝聚力的高效团队】看《西游记》,你看的是什么?

有人把它当喜剧看,师徒五人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修成正果;有人把它当悲剧看,再“离经叛道”的人也会被生活磨去棱角。

有人从中参透了人生,有人从中读懂了人性,还有人从中悟出了管理之道。#甘靖数字经济[超话]#

前不久,有个销售团队的负责人抱怨:“什么样的客户我都能一举拿下,但是就搞不定自己团队里面的那几个人。总感觉组织效率不高,工作配合度、完成度不高,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很明显,这样的团队是低效能,而且不能叫作团队,充其量是一个团伙。

如何打造一个高效能的团队,或许能从唐僧团队中领悟到某些技巧。

一、价值观一致,目标清晰且统一
乍眼一看,唐僧似乎是团队里面没什么硬才能,打妖怪不会,内外联络交流不行,后勤保障也不行,作为领导的他是靠什么把整个团队绑在了一起呢?

靠的就是“取经传道,普度众生”这一伟大的战略目标。

都知道,猴王孙悟空、天蓬元帅猪八戒、卷帘大将沙悟净都不是善茬,如果没有统一清晰的目标,这几个人或许早就各自为政,也不会有后面的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了。

同理,要使团队高效运转起来,首先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清晰的目标,没有目标,其他一切都是虚的。

可以说,目标是团队的“北斗星”,引导着团队成员形成统一的行动。一个团队只要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有包容力和凝聚力。

二、内在驱动力
有人说,目标固然重要,但有些人不接招,有什么用?

当然,作为“打工人”的一员,都会觉得目标、理想都是老板的,跟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我只是养家糊口而已,凭什么为了你的目标而拼命?这就涉及到员工的内在驱动力问题。

在《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天生就是一只石猴,不甘平庸,成功逆袭变成美猴王。成为美猴王之后,依然不满足,继而寻师问道,大闹天空,挑战权威,最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孙悟空的一切行动都来自于其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他有强烈的成长欲望。

沙悟净的内在驱动力还可以,他不想再挨打,也不想再承受飞剑穿胸的痛苦,并且还得到了观音菩萨“功成免罪,复你本职”的允诺,是个本本分分的实干者。

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的猪八戒,取经的内在驱动力比较薄弱。他被观音菩萨劝说皈依正途,也只是得了个“将功折罪,管教你脱离灾瘴”的承诺,没有得到收获,顶多是止损。所以,可以看到在取经路上,表现不怎么积极。

那么,对于这样的员工,管理者要如何应对?如何才能让员工从思想上、行动上都能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为企业目标努力工作?

很简单,获得员工们的心。孟子在两千多年曾经说过:“得人心者得天下。”管人,就是管人的心。想要获得人心,必须掌握三个概念:

①理性管事,感性管人

中国人普遍容易“感情用事”,在企业经营中,感情用事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著名跨国高科技公司安捷伦在遭遇危机的时候,果断裁员并降低在职员工的工资,但员工工作积极性丝毫未减。为什么?原因在于安捷伦做到了“做事用理性,对人用感性”的管理模式。

裁员是为了保全企业,保全大部分人,是顾全大局的表现。而对于被解雇的人,安捷伦实行了一系列的安抚措施:如满足被裁员工的需求;对所有被裁员工进行就业指导。

②正确对待离开团队的人

团队中,人员有来有去很正常,如何正确对待离开团队的人,会影响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

如果团队负责人善待那些离开的人,不仅让留下来的人安心、安定,让他们感觉到是被善待的,还能吸引到未加入的人。

③学会承担系统的痛

在管理团队中,负责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优秀的人才总是要求这样那样的“特权”,或者要求在犯错的时候可以免责。有些负责人或许觉得,他们能力出众,可以酌情通融一下。

其实这样是不行的,团队有团队的规则,负责人必须维护整个系统,允诺某些人员的“特权”,是对其他成员的不公平,让员工觉得你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久而久之会造成无人遵循规则的状况。就像《西游记》中,孙悟空多次犯错,唐僧都不曾念在它降妖驱魔有功而放任它,每次念起紧箍咒来都是妥妥的。

三、外在驱动力
能够自驱当然是最好的,但是老板不能奢求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共同的使命感和驱动力。这时候,外在驱动力上线。

取经路上,“取经传道、普度众生”是唐僧一个人的心愿,最后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圆满,但并非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的心愿。这时候就要对症下药,根据徒弟几个的需求设立不同的激励机制。

孙悟空,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其内驱的背后是自我实现的愿望。另外,孙悟空有一个缺点就是好大喜功,所以在设计奖励机制的时候可以适度满足其自尊心和虚荣心,在功德圆满的时候,给予他名分。

猪八戒,好吃,希望可以多睡会,都是最基本、朴素的需求,可以给他这样的福利,一次让他更加勤快。

沙悟净,不想再收穿心痛苦,还希望可以给他官复原职,是很明显的要安全,要编制的需求。这时候,观音菩萨给他的承诺就起到了作用。

四、团队成员的互补性
《西游记》中,唐僧团队在西天取经的路上遭遇太多磨难和险阻,最后成功取得真经,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补性。

唐僧,个人能力不突出,但有坚定不移完成企业使命的信念。话虽不多,但是能够严格约束下属。

孙悟空武功高强,法力无边,业务能力是极好的。按理说,取经路上,唐僧就带他一个就可以了,怎么还收了八戒、沙悟净为徒?因为孙悟空脾气暴躁是他唯一不好的缺点,这就需要其他人来缓和。

猪八戒,虽然奸懒馋滑,小毛病也很多,意志不坚定,动不动就嚷嚷着“散伙”,但是不可以否认的事,他给团队带来了欢乐,是充当团队润滑剂的作用。

沙悟净,虽然只是会喊“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和师傅都被妖怪抓走了”,“师傅,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但是踏实能干,实在,是团队的挑担担当。

这样看来,唐僧师徒就像我们每一个优点和缺点并集的平凡人。没有人是完美的,团队里面能够形成能力互补,才能构成完美的团队。每个成员的能力、优势、经验、性格相互补充,而不是重叠甚至是冲突,才能达到像齿轮与齿轮之间高效、精确、有条不紊地运作效果。

写在最后
《西游记》在开篇写道“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就必须看西游记”。

要想打造一个高效能的团队,就要像西天取经,一定要有团队目标。当一个团队能高效运转起来,才能经得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得“真经”。 https://t.cn/RI7nYAL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投稿:我和对象最近有些矛盾,气的我脑瓜疼心肝疼都没心思上班,我们其实不会三天两头掐架的,我很少惹到他,有错也都第一时间就跟他认错道歉,就撒娇打滚卖萌那种求原谅,
  • 但是,也不要忘了,人老了,最值钱的并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健康,有了健康,就会少很多麻烦,至少不用求饶伺候,自己能自理,便是最大的幸福,也是一种财富。但是,也
  • 曾经爱出生和成长的这片土地武汉,到这个岁数才明白上位者从没有真正对老百姓,现在真的和社会上戾气很重的人一样要通娘骂老子,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知识分子或是有点能力有人
  • 然而她怎么也没想到,皇城里等待她的不是她的夫君,而是手持弓箭的御林军!就在前一刻还期盼她当上皇后能光耀门脉的亲人,此刻全都倒在她的面前。
  • 」在Richie Sambora发表这个意见几个礼拜前,Jon Bon Jovi告诉德国的《Rock Antenne》:「没有一天我不希望Richie经营好自己
  •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相和合。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
  • 据估计,所有人都会羡慕她,两个小女儿是如此美丽,大女儿也展示了她充满了依恋,而且每次都会见面,人们感到近距离,真的很羡慕现在我有两个超级漂亮的女儿,加上她的女儿
  • 一般化妆棉擦完之后我会再拍一次,拍好就能感觉那种肌肤明亮柔软、弹力丰盈的感jio啦~第二步就是拍腊梅精粹液,这款没有精华粘稠,但是比水又要浓度高,非常适合我这种
  • 历时近五个月的v2植物肉2021环球美味卓越大厨烹饪大赛完美落幕,在这里要祝贺各位获奖选手及酒店、餐厅,同时也要感谢很多人,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支持,这项赛事才成
  • 大s亲自下场和具俊晔秀恩爱了说白了,为了给自己增加话题,大s真是拼了有哪个功成名就的女生,在40多岁的时候,还要靠售卖自己的隐私来过生活人家都巴不得低调而且谁会
  • -{天•地•经}-【纲要】-(修正篇) -【庄建法】 -《篇幅:1》- -《天书》-(奥义篇)- (1)-天之所示: 宇,上下四方,八荒六合;无界永在。
  • #健身[超话]#【健身打卡】Day23第四周:爬楼28层8次耗时一小时零五分(下午两点半到三点三十五)今天先爬楼再去训练一小时,体力有点跟不上,出了太多汗,教练
  • 另外吐嘈一下,龙珠简直主角团专用...三人组在主角团不找龙珠时,他们也不找..今天第一次看生舞台,劇的部分我覺得改編的還好,有很多地方其實有些不連貫,畢竟13集
  • 三台警方发布警情续报称,2022年11月20日16时许,三台县公安局在网络巡查中发现一条殴打他人的视频后,绵阳市、三台县两级公安机关成立联合调查组迅速开展调查,
  • 一、公示对象简要情况(按姓名笔画排序)王建民 男,汉族,1979年10月生,在职大学,中共党员,现任瓜州县政府党组成员、瓜州县政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四级调研
  • 龙虎榜1、机构龙虎榜机构榜单活跃度一般,净买入方面,供销社概念股天禾股份获机构抄底买入超2000万;5连板的粤传媒获两家机构买入超3000万;通信概念股东信和平
  • 总结一句赵露思好,妳是最棒的的赵露思说过:“我赵露思是不会轻易被打败的” 反而越挫越勇,赵露思未来可期待播剧可以预约了,还没预约的都去预约吧《后浪》《偷偷藏不住
  • 《披荆斩棘的哥哥》了解一下嫂子们#披荆斩棘的哥哥三公# 1赵文卓♥️张丹露 2陈小春♥️应采儿 3谢天华♥️李天恩 4林晓峰前妻康子妮
  • 举个例子:今天你穿了一身新衣服,饭局上有个人对你说,你这个身材穿这个裙子,又显老又显胖,该提升品位了啊。只要碰到对方说论据加论点的情景,生活职场中也可以用这方法
  • 为了多享受会儿这份思维的清净,在罗森买了吃的,已经到西门的我没有进去。当然,也没有伤感,于是我慢慢踱步重新搜寻今晚干饭的目标,最终,我选择了张亮麻辣烫,并且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