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行[超话]##周末去哪儿# 【送你八张邀请券快来海口打卡这些古迹遗址吧!】
五公祠(地址:海口市琼山区海府路169号)
五公祠号称“海南第一楼”,清光绪十五年(1889),海南人民为纪念唐宋间被贬谪来海南岛的唐朝名臣卫国公李德裕,宋朝名臣忠定公李纲、忠简公赵鼎、庄简公李光、忠简公胡铨而建,遂有“五公祠”之称。
李德裕在唐代文宗和武宗时两度出任宰相,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镇,为国家安定作出很大贡献,后因朋党之争被贬海南岛并死于此,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都是南宋时期的主战派。李纲和赵鼎都曾两度拜相,李光是宋高宗时的参知政事,胡铨任宋高宗时的枢密院偏修。李纲等4 人都是在金兵入侵的年代被秦桧等投降派迫害而贬到海南岛的。这5位精忠报国的名臣虽遭贬谪,但丹心不泯,在兴修地方公益事业、传播中原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为当地人民做出不少贡献。
五公祠古迹紧连一片,雄伟壮观,历代骚人墨客多慕名到此一游,故自古有“琼台胜景”之称,今为海口八景之一——“圣祠叠翠”。

天后宫(地址:海口市龙华区中山路87号)
在独具特色的骑楼建筑中,有一座不甚显眼的仿古牌坊,这里就是海口天后宫,一处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庙,俗称“妈祖庙”。它的门面有“富昌”“宝丰堂”“曾荣兴”三个商号,属于南洋建筑风格,院内殿堂则完全是中国南方传统抬梁式结构,古色古香、庄严威肃。廊宇分为前庭、正殿和两侧厢房,用料上乘,做工精细,是海口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之一。
海口天后宫内的天后祀奉等历史脉络、文化仿佛在诉说着妈祖文化在当时的盛行和辉煌。

海瑞墓(地址:海口市丘海大道39号)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青天”,一个是宋朝包拯“包青天”,另一个就是明朝海瑞“海青天”。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嘉庆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乡试中举,后经两次会试未中而被派为福建南平县教谕。不久,又先后出任浙江淳安、江西兴国知县。任内,海瑞清丈田亩,均平徭役,平反冤狱,廉洁自恃,深得百姓拥戴。
海瑞墓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是万历皇帝亲自点派海瑞的学生兼同乡许子伟专程到海南监督修建的。悠悠400多年,海瑞墓经历了无数的历史风雨,但一直被他的家乡人很好地保护着。目前,经过几年改造的海瑞墓园修葺一新,正门石碑坊上的阴刻丹红大字“粤东正气”,在海南强烈的阳光里熠熠生辉。相信重新开门迎客的海瑞墓,会给游客带来更多新鲜的体验。

琼台书院(地址:海口琼山区府城中山路8号)
琼台书院(现为琼台师范学院)是海南一处著名的古迹景点,同时又是一所传道授业、培育人才的学校。清初康熙年间,陕西武功人焦映汉赴任雷琼兵备道,在当时海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琼州府创建琼台书院,历经漫漫历史沧桑,筑起了一道靓丽的历史文化风景线,积淀下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精髓。
琼台书院共有三进院落,整体结构窄而长。书院的主体建筑魁星楼是一座砖木结构建筑,魁星楼前有两座古铜色的人物塑像,两人皆为琼台书院历史上可大书特书的人物。其一为掌教张岳崧(1773年-1842年),他是科举时代海南第一名“探花”。另一人则是 《搜书院》故事中的掌教谢宝(1682年-1742年),为进士出身。
琼台书院会聚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大多名士学者,为琼州学子考取功名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据目前资料显示,古代海南的书院有70多所,至今仍保留有书院讲学、藏书等主要功能的只有琼台书院。这也是我国极少有的仍以古代书院命名、在原地办学的高校。

琼台福地(地址:海口市琼山区文庄路关帝巷18号)
在海口府城文庄路关帝巷内的琼台福地,伴随着这片土地走过了1000 多年的历史,承载了宋元明清数个朝代的沧桑。
在关帝巷口就能看见一块牌坊,上边苍劲有力的写着“琼台福地”四个字。漫步巷中,两旁民宅高低错落,透过敞开的宅门,不时可以看见石磨,石水槽、古井等历史痕迹。走出小巷,左右两侧的百年古榕令人清凉拂面,抬头一看,便望见平地突起的一个山丘——抱珥山。山上古建筑群层阁复叠,雕梁画栋,这就是历史上的“琼台福地”。
古时,琼台也是海南的代名词。相传,由于海南岛地形像一直缩颈神龟,宋太祖担心它会伸出头来威胁皇朝,便将州城迁来神龟缩头处。1073 年,在琼台设立琼管安抚司统管全岛行政,借以镇住龟头,因此当时的人便称此为“琼台”。
公元1403年,海南卫指挥使杨义在山顶立“琼台福地”石碑坊一座,公元1488年,抱珥山被挖,建起关帝庙,1757年,巡道张介祺顺民意修复琼台福地,这里便成了文人墨客游览之地、平头百姓祈求安康之乡。

秀英炮台(地址:海口市龙华区世贸南路5号)
秀英炮台与天津大沽口炮台、上海吴淞炮台、广东虎门炮台同为清代晚期闻名遐迩的海岸炮台,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海防屏障。2006年时,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0年,清政府为抵御法军入侵,命令各军严防沿海各口岸。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视察海口形势后,下令建造秀英炮台。炮台建筑在离海岸约200米的小山丘上,面向大海,居高临下,遥控着整个琼州海峡。秀英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如今,炮台周围高楼林立,唯独沉默的巨炮可以让人们忆及海口过去忧患沧桑的历史。

鼓楼(地址:海口市琼山区文庄路鼓楼街27号)
鼓楼,又叫谯楼,也叫文明楼,是一座土木结构、古朴大方的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海南卫指挥使王友在已废元谯楼故址上修建,也是府城现存体积最大的古城建筑。鼓楼的作用在于保证安全,方便巡更查岗,如果遇到危险或是发现敌人可以迅速通报,有报警的功能。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鼓楼是清乾隆五十三年修缮过的,其报警的功能渐渐减弱,但由于地势高,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登高望远,感怀抒情的地方。有文人赞美登楼以观赏海天一色美景的诗句:“百尺危楼瞰大荒,万家烟火正微茫;浮图七级凌霄汉,荡海千帆破夕阳。”可见它自古就是旅游胜地。
鼓楼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楼下城庸宽厚,下临旷野,有石级拾登,直通城门。原楼高三层,现仅存二层,均受历代珍视,故屡毁屡建。从鼓楼碑文记录,可知它近500年来的兴替迁易。鼓楼自始建至今历尽沧桑,是海口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之一。

明昌塔(地址:海口市琼山区国兴大道与海府立交口东南侧)
据《琼山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琼州知府涂文奎、给事中许子伟(海瑞的学生)为振兴海南文风,在塔光村(现为塔社区)、下窑村(现为夏瑶村)一带募建明昌塔,于1597年建成,该塔七层八角,塔高34米,是明代琼北最高的宝塔,与当时的五公祠遥遥相望,登塔便可举目望海,被誉为琼州第一塔。损毁后的明昌塔残骸遗迹仅存“观文成化”和“臣许子伟稽首敬祝”两块残碑,但相关历史材料和文学作品保存较完好。
2019年明昌塔重建完工,如今西处于风光旖旎的美舍河国兴大道段。
(来源:新海南)

【百把老藏锁 悠悠高原情】
慢慢洗去锁身上厚厚的油泥,繁复的铁剪银花纹重新现世。浦发银行拉萨分行援藏干部陈治龙脸上笑意满满,“又是个好藏品。”

藏锁,是一种冷门的收藏,但是陈治龙却乐此不疲。“进藏工作五年多,我总共收藏了近300把藏锁,少有人问津的老物件成了我的‘心头好’。”陈治龙说。

2016年进藏前,陈治龙从未见过藏锁。第一次知道藏锁,是2017年春节旅行期间,在书店翻阅一本讲述中国古代器物的书籍时,他偶然在一页上看到了藏锁。当时,陈治龙觉得书上的图片形制精美,和自己工作的地方又有些关联,就把它记在了心里。

没想到,缘分总是来得突然。回到拉萨后不久,他就在八廓街附近冲赛康的集市上与藏锁首次相遇。在一处摊贩前,他看到了主人在贩卖一个黑色的挂件,仔细一端详,正是一把藏锁。陈治龙当即向老板询问价格,买下了这把小小的藏锁。回到家,他把这个沾满了锈迹和油泥的藏锁认真清理出来,黑乎乎的小饰品变得光亮起来,不大的锁面上布满西藏特色的花纹,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光,和在书籍上看到的几乎一模一样。

兴趣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几年间,陈治龙有空便去各种市场逛逛,收藏了许许多多形制各异的藏锁。“和其他地区的铜锁不同,藏锁多为铁制,不少上面有铁剪银(内地称为错银)纹饰。锁的大小不同、打开方式不同,就让这个简单的日常物件有了无穷趣味。”边说着,陈治龙边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藏品:一把长约20厘米的大锁,需要两把钥匙配合才能打开;一把小锁,需要用长条形的钥匙从一个特殊角度插入,再用巧劲儿才能打开;有的藏锁,上面铭刻着铸造的时间和使用场所,可以用于研究那个年代西藏的社会生活……

拿起一个拇指大小的藏锁,这是他的藏品中体积最小的一把,但锁的两面分别是精美复杂的阴刻和阳刻铁剪银纹饰。陈治龙回忆起自己与这把藏锁相遇的过程。最早他是在网络平台上看到一位内蒙古藏家在出售,看到这把锁的精巧尺寸,陈治龙马上就被吸引了,立即向卖家询问。没想到,藏友却告诉他,“锁已出售,图片仅供观赏。”

陈治龙感到有些失落,感慨自己和这把锁“失之交臂”。但是没过几天,在另一个朋友处,他又一次看到这把挂念的藏锁,原来正是这个朋友知道陈治龙的收藏兴趣,为他抢先买下了这把藏锁。

“网上和线下的朋友圈在这一刻产生了交集,让我觉得世界充满巧合。”陈治龙感慨。

这些藏品背后,不仅是陈治龙,更是有很多中国古锁具收藏家,通过共同的爱好到了一起,互相交流、探讨、研究。开始收藏藏锁后,陈治龙结识了很多朋友。在一个中国古锁文化推广群里,陈治龙遇到很多天南海北的锁具爱好者。大家在收到一个心仪的锁具,或者是遇到关于锁具收藏的问题后,常在群里留言提问,相互交流锁具收藏的心得体会与困惑疑问。如果群友有相关的知识,都会在群里积极回复。

藏锁,是这个群里的小众藏品。每当陈治龙把自己的珍藏发到群里,大家都会连连赞叹。藏锁源自祖国内地的传统广锁,又结合了西藏地域的特点有了不同的发展,锁身上錾刻的花纹热烈奔放,锁梁部分又特别短,和藏式家具的锁攀(家具上挂锁的部件)相适应,钥匙的形制实用又具有艺术感,很多内地锁具藏家都对藏锁感到很稀奇。“藏锁是一个能把民族的审美融入其中的日用品种类,藏锁不少工艺和其他地方的锁具有相通之处,中华民族器物工艺的交流交往交融,在藏锁中就有所体现。”陈治龙说。

一些商家也看中了锁具及其配套钥匙的文创开发价值。在西藏经营着一家文创公司的方堃对陈治龙收藏的铁锁很有兴趣:“锁在中华文化中有看守财富的内涵,以藏锁和钥匙为原型做一些藏地文创饰品,一定会有不少人喜欢。”

这并非空穴来风。陈治龙记得,自己有一次看中了一把锁,但是锁具的钥匙却不见了。经询问,原来是一名外地游客在购物时,专门购买了藏锁的钥匙用作挂件,却没有把锁具带走。“这说明,很多人对锁和钥匙这类事物都有感情。”陈治龙说。

这些年玩收藏,陈治龙最大的遗憾,就是关于藏锁的文字记录几乎是空白,让他感觉“藏锁收藏是一个人在奋斗”。“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也希望更多人进入藏锁收藏的行列,能帮助藏锁作为一种器物,找到其所处特定历史背景和时空价值。我愿意把我的藏品拿出来与更多研究者分享,我们共同发现藏锁蕴藏的文化意义。”陈治龙说,“专家说,铁匠在西藏历史上地位很低,所以铁锁没有太多文字记录。我收藏的铁锁,如果有机会让这些无名者在历史记载中留下痕迹,那就是对这些工匠作品最大的肯定。”

“未来我会把这些锁具都捐赠给博物馆。”陈治龙介绍,“让更多人看到西藏的传统工艺,让后人重视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中发掘文化遗产的价值,这是我作为援藏工作者的心愿。”
#这就是中国风##出道吧新星#

百把老藏锁 悠悠高原情#格桑花开新西藏#

慢慢洗去锁身上厚厚的油泥,繁复的铁剪银花纹重新现世。浦发银行拉萨分行援藏干部陈治龙脸上笑意满满,“又是个好藏品。”

藏锁,是一种冷门的收藏,但是陈治龙却乐此不疲。“进藏工作五年多,我总共收藏了近300把藏锁,少有人问津的老物件成了我的‘心头好’。”陈治龙说。

2016年进藏前,陈治龙从未见过藏锁。第一次知道藏锁,是2017年春节旅行期间,在书店翻阅一本讲述中国古代器物的书籍时,他偶然在一页上看到了藏锁。当时,陈治龙觉得书上的图片形制精美,和自己工作的地方又有些关联,就把它记在了心里。

没想到,缘分总是来得突然。回到拉萨后不久,他就在八廓街附近冲赛康的集市上与藏锁首次相遇。在一处摊贩前,他看到了主人在贩卖一个黑色的挂件,仔细一端详,正是一把藏锁。陈治龙当即向老板询问价格,买下了这把小小的藏锁。回到家,他把这个沾满了锈迹和油泥的藏锁认真清理出来,黑乎乎的小饰品变得光亮起来,不大的锁面上布满西藏特色的花纹,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光,和在书籍上看到的几乎一模一样。



兴趣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几年间,陈治龙有空便去各种市场逛逛,收藏了许许多多形制各异的藏锁。“和其他地区的铜锁不同,藏锁多为铁制,不少上面有铁剪银(内地称为错银)纹饰。锁的大小不同、打开方式不同,就让这个简单的日常物件有了无穷趣味。”边说着,陈治龙边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藏品:一把长约20厘米的大锁,需要两把钥匙配合才能打开;一把小锁,需要用长条形的钥匙从一个特殊角度插入,再用巧劲儿才能打开;有的藏锁,上面铭刻着铸造的时间和使用场所,可以用于研究那个年代西藏的社会生活……

拿起一个拇指大小的藏锁,这是他的藏品中体积最小的一把,但锁的两面分别是精美复杂的阴刻和阳刻铁剪银纹饰。陈治龙回忆起自己与这把藏锁相遇的过程。最早他是在网络平台上看到一位内蒙古藏家在出售,看到这把锁的精巧尺寸,陈治龙马上就被吸引了,立即向卖家询问。没想到,藏友却告诉他,“锁已出售,图片仅供观赏。”

陈治龙感到有些失落,感慨自己和这把锁“失之交臂”。但是没过几天,在另一个朋友处,他又一次看到这把挂念的藏锁,原来正是这个朋友知道陈治龙的收藏兴趣,为他抢先买下了这把藏锁。



“网上和线下的朋友圈在这一刻产生了交集,让我觉得世界充满巧合。”陈治龙感慨。

这些藏品背后,不仅是陈治龙,更是有很多中国古锁具收藏家,通过共同的爱好到了一起,互相交流、探讨、研究。开始收藏藏锁后,陈治龙结识了很多朋友。在一个中国古锁文化推广群里,陈治龙遇到很多天南海北的锁具爱好者。大家在收到一个心仪的锁具,或者是遇到关于锁具收藏的问题后,常在群里留言提问,相互交流锁具收藏的心得体会与困惑疑问。如果群友有相关的知识,都会在群里积极回复。

藏锁,是这个群里的小众藏品。每当陈治龙把自己的珍藏发到群里,大家都会连连赞叹。藏锁源自祖国内地的传统广锁,又结合了西藏地域的特点有了不同的发展,锁身上錾刻的花纹热烈奔放,锁梁部分又特别短,和藏式家具的锁攀(家具上挂锁的部件)相适应,钥匙的形制实用又具有艺术感,很多内地锁具藏家都对藏锁感到很稀奇。“藏锁是一个能把民族的审美融入其中的日用品种类,藏锁不少工艺和其他地方的锁具有相通之处,中华民族器物工艺的交流交往交融,在藏锁中就有所体现。”陈治龙说。

一些商家也看中了锁具及其配套钥匙的文创开发价值。在西藏经营着一家文创公司的方堃对陈治龙收藏的铁锁很有兴趣:“锁在中华文化中有看守财富的内涵,以藏锁和钥匙为原型做一些藏地文创饰品,一定会有不少人喜欢。”



这并非空穴来风。陈治龙记得,自己有一次看中了一把锁,但是锁具的钥匙却不见了。经询问,原来是一名外地游客在购物时,专门购买了藏锁的钥匙用作挂件,却没有把锁具带走。“这说明,很多人对锁和钥匙这类事物都有感情。”陈治龙说。

这些年玩收藏,陈治龙最大的遗憾,就是关于藏锁的文字记录几乎是空白,让他感觉“藏锁收藏是一个人在奋斗”。“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也希望更多人进入藏锁收藏的行列,能帮助藏锁作为一种器物,找到其所处特定历史背景和时空价值。我愿意把我的藏品拿出来与更多研究者分享,我们共同发现藏锁蕴藏的文化意义。”陈治龙说,“专家说,铁匠在西藏历史上地位很低,所以铁锁没有太多文字记录。我收藏的铁锁,如果有机会让这些无名者在历史记载中留下痕迹,那就是对这些工匠作品最大的肯定。”

“未来我会把这些锁具都捐赠给博物馆。”陈治龙介绍,“让更多人看到西藏的传统工艺,让后人重视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中发掘文化遗产的价值,这是我作为援藏工作者的心愿。”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英国梅首相今起访华,2018年移民英国有何投资机会?
  • 今晚20:51!“超级蓝血月全食”现身!
  • 今日头条起诉百度不正当竞争,索赔500万元
  • 美秘密基地或曝光 偷窥者竟然是健身跑步追踪app
  • 贵州茅台暴利风波
  • 1月十大谣言曝光 2018年1月朋友圈十大谣言分别是什么?流感、旅行青蛙等全体中招
  • 宜家创始人逝世,他改变了 3 代人的家居生活
  • 贾跃亭造车全调查;数字货币盗窃案时有发生丨功夫早课
  • 【你怎么看】上海迪士尼回应“天价插队费”,其实尊享服务全球迪士尼都有!
  • 江苏破重大军事间谍案
  • 高额加密货币遭窃,快过年了,我们应该如何防盗小偷?
  • 贵州绥阳一飞机坠落 伤亡情况暂不明
  • 郭敬明晒新豪宅照 商业头脑强大的人能为所欲为
  • 宜家创始人去世了,他如何影响了你现在的生活?
  • 贵州绥阳飞机坠落系军机 网友纷纷祈祷飞行员能平安获救
  • 暖心!范冰冰鼓励范丞丞 范丞丞rap准备失败哭了
  • 火车站刷脸通道,5秒以内识别人脸便可以进站!
  • 用爱发电!观众手机照亮赛场
  • 尴尬了!丈夫把妻落加油站,妻子还不记得丈夫电话!
  • 新浪微博被约谈!热搜榜下线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