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立足基层——寻访最美科技工作者 | 冯文梅:勇做铁路货车技术革新排头兵

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专家冯文梅,是铁路货车造修技术领域的带头人。因为年幼时一个亲身的感受久久萦绕在脑海,使她坚定报考了铁道学院,毕业后与铁路货车结下不解之缘。30年来,她把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扛在肩头,深钻细研铁路货车造修工艺技术及质量管理工作,以实际行动推动铁路货车造修技术升级换代。2月9日,记者赴该公司采访了铁路货车技术革新能手冯文梅。

深耕生产线 兑现幼时梦

冯文梅出生于1968年,是土生土长的忻州人。年幼时她随母亲在地里劳作,经常因为交通不畅,运输设备简陋,无法将优质的农作物运出去,她深深意识到交通对于农民的重要性。1986年冯文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铁道学院,大学毕业后顺利分配到太原机车车辆厂(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前身),成为钢结构二车间的一名技术员。
随后15年间,她扎根基层单位,认真钻研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在生产一线历练才干,在层层考验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工艺技术,提升货车产品质量,在鲜红党旗的引领下,一步步成长为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货车造修技术领域的中流砥柱。
自2003年开始,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全面提升铁路货车运载能力,我国铁路货车开启了三次大的升级换代。冯文梅成为我国铁路漏斗车60吨级、70吨级和80吨级三次大的升级换代的见证者和造修技术革新的缔造者。
2004年7月,铁道部正式策划70吨级新型铁路货车立项研制工作,车型涵盖敞、棚、平、罐、漏所有货车车型,至2006年,铁道部决定新造铁路货车全部采用70吨级新型车。升级换代的新车型轴重23吨、重载70吨级、时速120公里、单列运载重量5000吨,标志着中国铁路货车进入高速、重载的新时代。
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作为漏斗车领域的主导设计单位积极参与其中,时任车辆分厂技术处处长的冯文梅深知“产品可以买,创新技术能力是买不来的”,载重从60吨级提升到70吨级,轴重从21吨提高到23吨,时速由80公里提升到120公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变化,其中更包含了装载重量、牵引吨位、运行速度、检修周期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的探索攻关。任务艰巨、责任巨大,在几乎没有任何外来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冯文梅带领技术团队认真钻研,翻遍了国内外铁路货车领域的专业资料。白天画图下现场,晚上根据收集回的数据问题,总结经验,修改技术方案,她本人更是吃住在工厂,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一个个日日夜夜的艰苦鏖战,冯文梅和她的技术团队凭借深厚的专业技术功底和不服输的冲力韧劲,攻克了车体钢结构、转向架、制动系统等多项技术难题,全面提升了铁路货车造修技术水平,实现了60吨级铁路漏斗车向70吨级铁路漏斗车跨越的精彩蝶变,为日后80吨级铁路漏斗车升级换代建立了丰富的知识储备,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工艺求精湛 甘愿作人梯

2014年根据太原市政府“退城入园”专项工作的统一部署,市区工业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城市周边的工业园区纾解,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位列其中。在接到上级通知后,冯文梅及其团队迅速开展搬迁策划工作,围绕公司整体搬迁计划,结合搬迁进度安排,组织对新厂区车辆系统的工艺布局进行施工前评审,从工艺流程、设备布置、能源提供、产品及零部件转序、配送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并组织实施,为太原市铁路装备园区的顺利投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新厂区工艺设计进程中,由冯文梅主持设计并投产的货车新造钢结构生产线,在中车专家组对公司“新厂工艺规划与设计”项目进行科技成果鉴定时,给予了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其综合技术指标漏斗车生产线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敞车生产线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生产线应用的“心盘定位传输车”“敞车翻转机”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作为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铁路货车造修技术领域的首席专家,冯文梅在投身铁路货车造修技术革新事业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她常说:“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的毕生所学就要回归到群众中去,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多年来她积极致力于学术研究,在《铁道车辆》《机车车辆工艺》等国家、省部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篇,组织编制了《铁路货车轮轴检测技术》《铁路货车钩缓装置检测技术》《铁路货车标识技术》等专业技术手册,其内容覆盖面广、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强,大大方便了使用者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功成身未退 努力再攀登

冯文梅在钻研铁路货车造修技术的同时,还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由她组织开展的《降低新造车制动典型故障反馈率》《侧架组成划线工艺改进》《国际铁路行业标准(IRIS)认证》等项目多次荣获省、市、公司奖项。2012年在她的主持下公司成功获批山西省企业技术中心,为推动公司科技发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9年公司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搭建新型创新平台,组织开展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本可功成身退的冯文梅主动请缨,再次挂帅项目组,带领科技工作团队进行项目申报。为确保一次性申报成功,从项目材料内容到印证文件收集、项目工作汇报,事无巨细必亲自把关,经常通宵达旦的审核资料,跟进项目进度。201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了2019年(第26批)新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山西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批,为推动山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历经30年的人生洗礼,冯文梅已成为在铁路货车造修领域不可多得的科技人才。她本人也先后获得山西省劳动竞赛“个人二等功”“太原市劳动模范”“全国铁路先进女职工”等荣誉,荣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2018年当选为山西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工作者要勇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为迎接铁路货车由80吨级向100吨级的跨越,冯文梅正带领团队踏上了一段新的征程。冯文梅满怀信心地向记者说:“我相信,未来随着80吨级铁路货车以及有盖漏斗车等重载绿色环保车型的普及应用,我们的铁路货车必定更加快捷高效,天空更加蔚蓝,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来源:科学导报

大家都想错了?徕卡跟小米首次合作的手机并不是小米小米12 Ultra,而是小米MIX 5 Pro

据新浪数码爆料:小米MIX 5联名徕卡,影像大幅升级,还将搭载自研影像芯片澎湃C2!!

徕卡之前跟华为合作,一举让华为的手机影像系统成为顶流,成功的例子在前,跟小米的合作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期待一波!
#小米12pro#

两会观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江西“加速度”!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通。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江西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主要目的地,也是江西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从同饮东江水、共行京九路,再到今日插上高铁的翅膀,江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步伐如高铁一般实现了加速度。

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江西这样干!

从招商引资到引研、引才、引智、引技相结合,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江西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呈现双向开放新格局。从经贸合作到人文交流,从广拓市场到广交朋友,自2002年起,江西连续19年在粤港澳地区举办的经贸合作活动,承载着越来越丰富的综合功能,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南昌:大湾区已成为外来投资来源最大的地区

近年来,南昌市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聚焦资源,聚焦政策,通过与广东省七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广州、东莞等地10个开发区、综保区建立对口合作关系等,持续深化在开放平台、优势产业、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培训等多个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无缝对接;深入实施“产业链招商”“三请三回”“三企入赣”“三百工程”“5020”五大行动,近三年,南昌市新引进2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73个,其中“大湾区”项目64个,占比36.99%;为企业原料采购、产品外销提供通道支撑,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等工作,大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现今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南昌市外来投资来源最大的地区。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南昌市新引进来自“大湾区”的产业项目594个,立项投资总额5925.79亿元,占全市比重31.51%;既有欧菲光、兆驰、天珑、同兴达、欣旺达等一大批高端制造业项目,也有华为江西总部、腾讯安审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及华润万象城、华侨城等商贸综合体项目,这些项目落户既有力推动了南昌市产业转型升级,也有效促进了城市品质和形象提升。

赣州: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老区不老,势头正好。2020年6月,江西省出台《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若干政策措施》,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成为全省战略,其中提出,要完善融入大湾区交通网络;支持赣州国际陆港开展铁海联运“三同”试点;支持赣州市以合作共建、托管建设等多种模式发展“飞地经济”;对接供大湾区农产品标准,建立大湾区“菜篮子”城际合作机制等措施,加快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大湾区后花园。

同时,赣州市开展“三请三回”“粤企入赣”系列招商引资活动,推动格力电器、创维等一大批粤港澳大湾区重大项目落户赣州;打造“1+5+N”产业集群,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推动赣州国际陆港与深圳盐田港共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打造“特区+老区”共赢发展的全国范例,深化与深圳盐田港合作,开通运营“赣深组合港”,在全国首创“跨省、跨关区、跨陆海港”通关新模式;在全面落实国家、省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惠企政策措施190条,持续释放政策红利;精心打造“初心路”“客家情”“阳明游”精品旅游线路,实施“引客入赣”等。如今,赣州正不断擦亮一张张特色名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昂首阔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赣深高铁:激发融合发展新动能

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开通运营以来,极大改善了赣南老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让江西全面打通南北高铁大通道,“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赣州至深圳的旅行时间由近7个小时缩短为2个小时左右,南昌经赣州到深圳的铁路最快旅行时间由9.5个小时缩短至3.5个小时左右,江西正加速“拥抱”粤港澳大湾区。截至2022年1月10日,赣深高铁(江西段)共发送旅客14.4万人次,受益于赣深高铁,沿线信丰、龙南、定南等地的游客也出现大幅增长。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粤港澳大湾区的优秀企业关注江西、看好江西、投资江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推动江西加速发展的巨大动力。赣深高铁的开通,历史性地缩短了江西与大湾区的时空距离,改善了沿线群众出行条件,为苏区人民走出去、湾区人民走进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据悉,赣深高铁开通一周后,赣州市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暨“粤企入赣”投资合作推介会在深圳举行。经过前期对接洽谈,成功引进大湾区项目30个,投资总额536亿元。

老区不老、生机勃发,江西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江西正处于厚积薄发、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强项目、练内功,是江西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先手棋,也是江西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加速器。今日之江西,既有发展的“速度”、产业的“深度”、开放的“宽度”,也有创新的“热度”、情感的“温度”。如今,江西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跃动着发展的蓬勃朝气,奔涌着创新创业的热潮。让我们笃行不怠开创美好未来,满怀豪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携手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精彩华章。

视频链接:https://t.cn/A6JaV1SH

来源:江西新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吃西瓜诱惑军训生:这些学长学姐被领导得知,结果悲催
  • 国家药监局发布全国45家疫苗企业排查结果
  • 谢霆锋帮学员伴奏是怎么回事 谢霆锋为什么帮学员伴奏
  • 艺人经纪收入榜2018最新出炉 艺人经纪收入是什么都有哪些明星上榜
  • @没回微信被开除......
  • 滴滴打车的朋友注意了! 今起试运营全程录音!
  • 突发!普洱墨江发生5.9级地震,昆明、红河等地震感明显
  • 泫雅男友道歉成焦点:会照顾好自己
  • 特斯拉股价暴跌,原因CEO马斯克直播 抽大麻?下一个某佑?
  •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将通车,2个小时从韶关到香港!港澳游神器了解一下!
  • 【快讯】云南普洱5.9级地震致4人伤 抗震救灾四级响应启动
  • 吉喆将赴美手术,伤病非常严重!
  • 滴滴今起全程录音:成立6年,亏损390亿,柳青程维急着甩锅
  • 艺人经纪收入榜!明星们太有钱!
  • mac miller去世!死因疑服用药物过量!
  • 阿里否认马云辞职!纽约时报:马云将退休!
  • 新一代地铁亮相 车窗变超大屏幕WIFI、LIFI成标配
  • 滴滴6年亏390亿是真是假_滴滴6年亏390亿原因是
  • 香港演员邝美宝被曝因癌症离世 曾和张国荣陈百强是好友
  • 孩子提醒舅舅送错幼儿园,舅舅:你给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