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中的真我:阿特曼
什么样的知识对人来说最重要,这就是“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难解决的课题。认识自己,目的在于找到真我,认识最高真理,达到灵魂上的至善。在人类历史上,对于真我的探索认识与求证,印度文化比现代西方心理学有更悠久得多的历史。
在印度,“阿特曼”(Atman)有着非常特殊而又无与比拟的哲学地位和宗教内涵, "阿特曼"作为印度文化思想的一种,是确立印度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东方民族的特殊思维方式的重大思想来源。几乎所有的印度宗教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承认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潜存不灭、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阿特曼"。"阿特曼"既是一种纯然的极乐状态(Ananda),又是一种纯意识(cit)的纯有(sat)状态。"阿特曼"在本质上是纯净无暇、常存不灭的,一切恶意的或不净的行为都不是"阿特曼"的本性。熄灭烦恼,祛除不净,真显"阿特曼"的纯然本性,是追求生命尽善尽美、获得无上安乐的前提。
在印度文化中,"阿特曼"(Atman)一般具有"真我"、"自我"、"纯我"、"神我"、"灵魂",以及"意识"等意义。"阿特曼"一词早见于《梨俱吠陀》,最初它被用来指人的"皮、血、骨、肉、心",以及"呼吸"等,后被引申为个体灵魂("小我"),与世界灵魂("大我")或宇宙统一的原理——"梵"相提并论。奥义书把"阿特曼"与"梵"(Brahma)相提并论。整个奥义书说的是"梵我同一"的思想, "梵我"关系可以说是奥义书的核心。根据奥义书,"阿特曼"与"梵"是不即不离的,即作为外在的、宇宙终极原因的"梵"与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的"阿特曼"是统一的。“梵”在本体上不具有任何属性和表现形式,它超越于人的感觉经验,不可以用世间的名言概念来表述。若要问"梵"是什么,只能说"Neti, neti(不是,不是)",并通过这种不断否定的方法来认识和体悟其本性。"太初之际,此界唯梵,彼知自身:我就是梵;……"强调"梵我同一"的原理,所以"阿特曼"与"梵"是同一不二的。人之所以产生认识上的错觉,主要是因为"幻"--摩耶(Maya),即梵的一种特殊魔力作用的缘故。在奥义书里,"梵"是宏观意义上的"大我",统摄宇宙万象;"阿特曼"是微观意义上的"小我",是常存于肉体生命中的灵魂。"小我"是多,是形式;"大我"是一,是本质。"大我"统摄于"小我",而"小我"来源于"大我"。二我在性质上是同具永恒不灭的本体。所以,奥义书常说:"我即梵","梵即是我"。
《歌者奥义》说:"包容一切业,一切欲望,一切气味,一切味道,环绕整个世界,它是我心中的阿特曼,它就是梵。"奥义书还认为,"梵"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始基。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无不是从"梵" 那里派生出来的。奥义书还十分明确地讲"梵"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一种绝对实在。它的本性是有意识的,是极乐的。《歌者奥义》说阿特曼"不受任何因素的支配,也不受任何罪业、苦痛、饥渴、老死等现象的影响。它是支配人或事物内部的主宰者,是命运的操纵者。人只要一心向上,就能摆脱业力的束缚,使自我从肉体中分离,亲证生命的本原,进入与梵同为一体的最高境界,并体认到"宇宙的一切皆梵变现"的道理。《广森林奥义》说:"它位于一切存在中,居于一切存在内,没有什么能认识它,它的身体就是一切存在,它从内部控制一切存在,它是你的自我,是内部的控制者,不朽者。"商羯罗在《迦塔奥义疏》中也说:"'阿特曼'恒常不变、无时不在、无所不住。《迦塔奥义》说:"'阿特曼'是宇宙的最高原理。'阿特曼'非常微细,细得甚至比世界上最细的物体还要微细,但同时又十分之大,大得比宇宙还要庞大;《迦塔奥义》又说:"'阿特曼'恒常不灭。死亡只是肉体上的死亡,但灵魂永恒常住。"阿特曼"创造了整个宇宙和人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皆出自并存在于"阿特曼"。在古代印度, "阿特曼"有着非常特殊而又无与比拟的哲学地位和宗教内涵。"阿特曼"不仅指人的个体灵魂,而且还是统一宇宙万有的最高实在,它是宗教的立宗之本。阿特曼"常存于生命之中,常住不灭,是生命的本原,万物的始基。小我"寄生于人体,永恒不死;"大我"是自在之体,包摄宇宙万有。
真我是一种绝对的、超验的精神实在,深邃难言,常存不灭。世间的一切名词概念都不足以概括和阐述它的真实本性。“阿特曼”的纯然体性,是根本不可能用任何语言来加以解释和说明的。《由谁奥义》说:"阿特曼"是思维、知觉、语言以及行为的造作者。从"阿特曼"来讲,它深知这一切,而思维、知觉、语言以及行为本身却不知道自己身后有一作用者或主宰者。寻求"真我"(阿特曼)是奥义书的重心。奥义书还认为,"阿特曼"如同闪耀的太阳,具有照见和引导人或事物的作用与功能。然而,"阿特曼"之光是隐形的,不能被常人的视觉所发见,有“阿特曼”之光之说。在纯然"阿特曼"状态下,"我"彻底摆脱了外界事物的束缚,成为纯然绝对的意识状态,与梵合一,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安乐。然而,"阿特曼"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阿特曼"的真实境界只能靠一个人的直觉去体悟或亲证。

#与君初相识#剧情推动到今天,即将迎来纪云禾崖边变九尾狐的小高潮,有几点想要和剧粉们分享下。
第一,今天的第一集讲到弑父,前段时间看小说时,就很好奇编剧、导演将怎么来呈现这段对父权的挑战、争取自我解放的隐喻,没想到竟然呈现地这么好——成全与厚重之爱。林昊青纵使在父亲的教育下明白丛林社会法则,但还是坚守本心,良善之心,终究没有落下指向谷主的那一剑。而谷主又以寒霜毒发、油尽灯枯之际,告知其全部真相,成全了最后的爱。
而大家也明白了,大boss是国师,一个以绝对力量统治驭灵师的存在,这就很自然的引出了林昊青未来所行事的动机,如果说原本林昊青只是想要守护纪云禾,那现在肩上又增加了一份重担——家族复兴,万花谷驭灵师的平安和自由,从一个人的幸福到家族的荣誉,这就是成长。
依着如此的成长轨迹,个人认为林昊青最终的成长会指向为天下之驭灵师的自由而奋斗。从个人到家族到天下,老谷主最后留在的话是看林昊青如何坚守心中的良善而走完这一路,我很期待林昊青的成长,心性、智谋、实力全方面的成长。
第二,人性是复杂的,本剧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坏人,不是脸谱化的纸片人,而是复杂、丰富的活人,人皆有可善可恶的一面。
老谷主出于家族复兴区炼纪云禾解寒霜毒,从家族荣誉来讲是正当的,可从纪云禾角度来说是不正当的,一个物种怎么可以决定另一个物种的命运,这是有违伦理的。他想要林昊青成才的愿景是正当的,可手段有时候不正当。
至老谷主去世(这一段哭得我稀里哗啦),他的人物性格就完全很丰满地凸显出来了,个人认为他最大的特征是隐忍,他对林昊青是隐忍的,可能也想享受普通父亲和儿子的拥抱、陪伴等。他对卿舒也是隐忍的,他知卿舒之意,时常提醒不逾矩,也正是提醒自己不逾矩。他对自己更是隐忍而决绝,交代后事时,把内丹还给卿舒、,并让她回家,也给林昊青上了最后一课,而这些的前提在于自己生命的完结。
卿舒这个人物呢?她是万花谷第二强者,将自己的生命完全献给老谷主和他的事业,执着又隐忍地爱着老谷主,从北渊的青丘狐背井离乡跟随至此,这份爱炽热、沉重,最终随老谷主而去,这未尝不是最好的结局呢?
而这份“爱而不得”又和青姬是想通的,导演没有乱切情节,比爱而不得更惨的是恨而不得,因为生命已经逝去了,此处插入醉生梦死的青姬,呼应老谷主和卿舒之间的感情,也为后面离殊的复活埋下伏笔,也契合“爱别离”之苦。
佛家有语,人生八苦是指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本剧中的一对对cp都有爱别离的过程,有朋友说,这一点也不甜,所以不是优秀的巨作。那我们站在另一个现实本真和人性深刻的角度来看,不是把爱揉碎了,呈现出来,更能深爱吗?亲亲么么举高高,是爱,但是只是浅层的感官之爱,历经同舟共济、双向奔赴的灵魂之爱才是人的价值。
第三,本剧所有的人物都有个体强烈的宿命悲剧感,而这种个体宿命悲剧感的设定又放在一个及其不合理的制度中,更加凸显悲剧感。不合理的制度是以仙姬、国师为代表的群体,有多少不合理呢?为了做个裙子要断鲛人之尾,可以轻蔑的说出:死了就死了,把姬成羽的仙侍弄没了,以寒霜之毒控制驭灵师等等。
而在此等不合理制度下的茫茫众生就此甘于被奴役吗?不!他们就像希腊传说中的西西弗斯,契合中国《孟子》所说的“知之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也是长歌行中唐皇的台词,当时他要身先士卒),说到底老谷主也只是在反抗这个不合理的制度。
可以说,悲剧感、抗争性是本剧所有角色的共通点,而人性的光辉不正彰显于此吗?因为对合理秩序的期待,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所以才去对抗,也恰在抗争的过程中,智谋、决断、互助、甚至是牺牲,皆可以以光的形式出现,一切种种铸就了完全且不屈的人性。
Girls help girls,在今天的体现是纪云禾道出卿舒所想,青姬历练雪三月,洛洛担忧纪云禾。异性间的情爱更不用说了,卿舒随老谷主同去,纪云禾和长意的深情等,还有亲情,老谷主和林昊青的父子情,青姬和离殊的养育之恩等。
本剧的爱不肤浅,很深刻,在剧情的推动下不做作,很自热,以“牺牲”的姿态深刻于此:在一个极高爱的境界中,爱是不自私的,它使得我们有宽宏的度量,将个人的快乐置之度外,去寻求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痛哭流泪的,不正是鲜活丰满充满悲剧的角色吗?不正是永不屈服的灵魂吗?不正是人性的光辉,真善美爱的意义吗?所以本剧的立意相当高。
第四,这是一部优秀的真正大女主作品。大女主的作品不是说是有这么一个重要人物,相反以这个女性视角为中心去窥探其他同等重要的角色,戏份上是有多少之分,但是在整个剧情来说,缺一不可。
本剧每个角色都丰富,同时故事线也多,但这些故事线的开展都围绕在一个主题下、一条主线之下,而每条副线又逻辑自洽,如此清晰的叙事风格当下不多见了,编剧很厉害。再说回大女主,本剧的大女主——纪云禾,一生要强,一生坚韧,因自身的内在动机自发地、主动地、不断地成长、成熟,应对越来越难的处境,为自己、为他人、为天下寻求一线生机,重塑合理的秩序。
导演很早说这部剧提到四个字——厚生爱民,现在越发理解了,充满宿命悲剧感的角色,对抗着一个不正当的制度,历经为个人、为家族、为天下的觉悟而成长着,契合中国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纪云禾所追求的自由也在一步步拓展,最开始只想买岛,脱离万花谷的桎梏,然后遇上长意后,她希望长意自由,在自己的理想上加了一个人,最后她知道天下之人也有桎梏、枷锁,为天下求自由,从而救赎、深华自己的灵魂,使之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光辉璀璨,鼓舞平凡的你我。
最后想说的是,这部剧格局很大,立意高远,编剧、导演、特效、动作、音乐、服化道都是内娱TOP的级别,连平台优酷都疯了,期待各路粉(不管是什么粉)以更大的格局来享受这部剧,享受台前幕后工作人员的艰辛付出。请不要用饭圈对立思维来看待,只在意戏份多少,请专注人物性格、整体性的剧情;也请不要把这部剧当成傻白甜的偶像剧,工业糖精没有的,只有深入灵魂的认知觉悟,有深度的甜。朱导镜头的叙事性和多变性今天绝绝子,个人印象最深的四处:纪云禾听到长意说“你演戏越来越烂了”,纪云禾的那几个表情、镜头。林青昊面对卿舒和父亲一起消失时的镜头、表情。纪云禾在内殿得知自己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以及她回家后,面对洛洛的表情。一部优秀的作品是很多方互相成就的结果,每个环节、每个人都重要!
下回见~~~~~

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在禅宗里有一则公案:当初,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正是梁武帝主政的时候。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平常建筑寺院、广度僧侣、印经造像,甚至自己素食、讲经,可以说布施、修福,做了不少功德。当他听说从印度来了一位高僧达摩祖师,就礼请他到宫中问法:“朕自从主政以来,建寺度僧,行善不断,请问有什么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了无功德!”

梁武帝好像被浇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做了那么多善事,你不但不赞美我,怎么还说没有功德呢?”因此不免对达摩祖师心生反感,而达摩祖师也觉得与他无缘,于是拂袖而去。

达摩祖师回答“了无功德”,错了吗?梁武帝认为自己造寺庙、度僧尼、印经典、说佛法,有功德,错了吗?都不错!梁武帝所作建寺度僧的功德,是有为的功德,多做多得,少做少得。达摩祖师讲的功德,是功德性,自性的功德本来具足,并不因为我现在布施、做慈善,功德就有所增加,不做就有所减少。所以有为的功德可以说多说少,无为的功德性则不能论多论少。

在《金刚经》里也提到福德与福性的问题。福德,从因果来讲,当然可以论多论少,行善修福,多做多得,少做少得;福德的自性,则不容以有无的对立观念来论多论少。所以,达摩祖师从本体上来讲功德,梁武帝还没有那样深的领悟,所以彼此不能相契。

梁武帝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君王,其实也就是因为他在过去世曾经布施、行善。因此,在佛门里有一首赞叹梁武帝及说明布施功德的偈语: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

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梁武帝过去世曾是一个樵夫,有一天,打完柴回家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他看到一尊佛像在露天里被雨淋着,就把戴在自己头上的斗笠布施给这一尊佛像。由于他布施的功德,后来感得成为一代帝王的果报。

不过,这种有为的果报并非究竟,譬如,即使做了帝王,福报用尽,还是会再堕落。所以,福德可以说多说少,说有说无;而福德性,即使是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五趣流转,六道轮回,我们的真如自性、福德性,始终没有损减分毫。

因此,布施、设斋究竟是否有功德,就看是从什么层次来讲。如果从有为法来看,布施必定有功德。布施犹如播种,有播种,因缘成熟,必然有收获。所以布施是无尽的宝藏,你有布施,你就有储蓄,就有果报。一个人如果每天光是贪图别人的东西,是贫穷;常行喜舍,才是富贵。

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钱财珍宝去布施,你心地善良,可以用说好话布施;你心里面有丰富的力量,可以用为人服务来布施。即使你不会说好话,没有力量为人服务,只要人家做好事,你心里随缘欢喜,随喜也是布施。每个人心里都有随喜、随心、随口、随力的功德宝藏,所以我们应该把储蓄在我们自己心田里的宝藏,随时布施,这才是致富之道。

布施是“人天三福行”之一,布施是通往人天的道路,你有布施,你就有道路,就能到达目标。布施如桥梁,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沟通,如同过河须要桥梁。布施是人我之间的桥梁,我说你的好话,我就能和你沟通,我有利益给你,帮助你,我就能和你沟通。

布施如田地,你有田地,你才能有收成,你有布施的种子,将来才能开花结果。过去有一个小女孩,父母双亡,沦为乞丐。有一天,她到寺院去拜佛,看到很多的信徒打斋供众,当下生起一念随喜的好心;但是摸摸口袋,身上只有一个铜钱,是过去在垃圾堆上捡到的,就把它拿出来布施。大和尚知道了,亲自来为她上堂说法,为她诵经祈福。

这个贫穷的小女孩离开寺院以后,走到一棵大树下休息,不久就睡着了。这时皇后刚逝世不久,国王心里烦闷,和大臣出外郊游、打猎,见到树下发光,向前一看,是一个犹如仙女下凡般千娇百媚的女孩,非常欢喜,就把她迎回宫里,立为皇后。

本来是一个贫穷的女乞丐,一下子贵为皇后,她心想:“这必定是我布施所得到的功德、福报。”因此,为了感恩图报,她就从宫里带了财宝,要到这个寺院里去作大布施。

途中,她心想:“当初我只布施一块钱,住持大和尚就亲自来为我诵经祝福,今天我再到寺院去大布施,这个大和尚不知要如何重视我呢?”

但是当她来到寺院时,大和尚见都没有见她,只叫一个知客师为她诵经祝福。皇后不免感到生气、失望,后来知客师说:“施主!上一次你来,虽是一块钱,但那是你的真心里全部所有,至诚恳切,那一块钱的功德无量无边,大和尚当然要为你诵经祝福。现在,你布施的财宝虽然多,不过,在我慢心之下,不算很多,所以,由我为你祝福就够了。”

布施,有所谓“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有时候,同是布施一块钱,功德应该是一样的,不过,你的一块钱布施给国家修桥舖路,布施给学生做奖学金,这样的功德未来性就很大了;我的一块钱只是用来布施给儿女打牌、吃喝玩乐,由于田不同,对象不同,功德因此有胜劣。同样的对象,你的一块钱布施给青年做奖学金,我的一块钱也是给青年做奖学金,不过,你的心里望报,你的心量很小,我的心广大无边,如此我的一块钱功德就大了。因此,布施主要在于我们的发心;发心不同,功德就有胜劣之分。一念虔诚,即使布施一块钱的功德,有时候与布施百万的功德是不相上下的。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很希望儿子能到寺院里过一段出家的生活。就如同现在的泰国,要想取得公民的资格,一生当中一定要出家一次,也等于台湾的役男要服兵役一样。因此,他把已经做到翰林的儿子,送到寺院里去修行参学。这个翰林学士到了寺院,先从沙弥做起,每天必须打柴、推磨、种田、担水,弄得身心疲累不堪。有一次,他从山下挑了一担水回到山上,忍耐不住心里的不满,而发牢骚道:“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意思是说,我身为翰林,却在这里挑水给你们出家的和尚吃,你们和尚吃了,怎么能消受?

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正好给从旁经过的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说:“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意思是说,我只要一炷香,你万劫的供养,我都能消受。所以,出家人修无为法,你有为的功德,布施多少,都能接受。

布施的最高境界,要能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受施的人、没有所施的物,我、你和所施的物,都能不着相,这才是真正的无相布施。所谓“空心不空境,空境不空心,心境两俱空,心境俱不空”。如此功德就有大小之分了。

说到布施得福的多少,有时候布施很多,得到的功德很少,有时候布施的财物有限,得到的果报却很大。为什么会施少得多,或施多得少?施多得少,是因为有望报的心,有利害心;施少得多,则是因为出发心是为了利益他人,是用恭敬心布施,所以布施的功德,诚如前面所说:“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布施的果报究竟如何分胜劣?有时候布施田胜财劣,就如过去佛世时,有一天,佛陀经过一个地方,一个儿童欢喜地捧了一钵土供养佛陀。因为布施的对象是佛陀,田很胜,虽然所施物泥土很劣,功德却奇大无比。有时候财胜田劣,例如用珠宝布施给穷人。有时候田财俱胜,例如用黄金七宝布施给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有时候田财俱劣,例如用剩菜剩饭给乞丐吃。

有时候心财不同,心很重,财很轻,例如佛经里所说的“贫女一灯”,贫穷的女子布施一盏灯,心很重,财很轻。有时候财重心轻,例如前面讲过的贫女变皇后,最初用一块钱去布施、打斋,那是心重财轻,但是后来她贵为皇后,虽然布施的钱财很贵重,却用贡高我慢的轻心布施,所以,虽为皇后,也只获得知客师替她诵经祝福。

有的是心财俱重,也就是用恭敬心来布施贵重的东西,例如须达长者布施只树给孤独园,用黄金铺地,这是心财俱重;还有心财俱轻,心也轻,财也轻,例如用傲慢心给穷人一块钱,还要叮咛:“下次不可再来了喔!”这是心财俱轻。

此外,还有施受的不同,有时施者清净,受者不清净,例如我们到监狱里,或到一些苦难的地区去布施,我们是慈善为怀布施,布施的人心很清净,可是接受的人心里不清净。有时施者不清净,受者清净,例如有人偷窃别人的东西,然后再到寺院里去添油香,去做功德,这是布施的人不清净,接受的人清净。有时施受俱清净,例如宝积佛用香、花供养佛陀;又如无尽意菩萨用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这就好像有道德的人礼敬有道德的人。有时施受俱不净,布施和接受的人都不清净,例如盗贼窃盗赃物给贪官污吏,金钱来路已经不正,又再拿去贿赂,这就是施受俱不净。

因此,说到布施,有时候同样的布施,但因钱财用法不一样,对方接受的心态不一样,而我布施的出发心也不一样,功德就有胜劣之分了。所以,《六祖坛经》里说布施“了无功德”,因为有为法的功德是可多可少的,唯有我们本体的功德性才是不增不减,无多无少,这是学佛者应有的认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最近这两天入手了一款希汀的平价香水,收到后很喜欢,包装精致好看,木质的盖子让这瓶香水增添了古典的感觉,就连赠送的小样包装的都很精致,和小卡片在一起。喷在卧室或者
  • 可在拍摄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个意外,当时造型师为梁家辉设计的发型,是像几根柱子一般立在梁家辉的头上的。并且觉得歪一个下来不自然,便直接把全部发柱办了下来,形成了
  • 【2022/6/17】【MakeS -おはよう、私のセイ-商品情報】あなたが選ぶオリジナルのチャーム✨カスタムシリーズ登場‼️セイの髪型・表情・服装を組み合わせ
  • 行善助人是舍,心安积德是得。行善助人是舍,心安积德是得。
  • 列车长问我要不要报警,我心里很清楚怎么回事,连忙说不用,是我自己[笑哈哈]不小心把脸撞在玻璃上了。列车长问我要不要报警,我心里很清楚怎么回事,连忙说不用,是我自
  • 最后他还说,每天那么多病人求医,儿科那边专家肯定找把握较大的来处理了,我们案子风险太大,没人想接的。他说,外面的肿瘤他可以处理,但你要先去找神经外的主任,问他能
  • 上了爸妈的车之后我说:“都不知道那小孩在干嘛”就感觉挺可爱的想和家里人分享一下小趣事。[握手][握手][握手] 【忽略我的所有想法,当我透明就行了】自闭的时候
  • 我对爱情和友情都用情很深,然后又很决绝,我深爱过的,一旦分开, 就是咫尺天涯,再无瓜葛的那种,我看别人一堆朋友聚会逛街游玩,我都好羡慕,我也想念曾经那个我认为的
  • 【资金动向】截止14:15分,主力资金净流入大金融、食品饮料、电器机械等板块,净流出化工、有色金属、煤炭等板块,其中净流入大金融板块18.19亿元。#A股# #
  • #连琑反应[超话]# 第十六章: 以爱之名(完结篇)即使不入籍,爱也会成立最后一章,完结了,还是挺不舍的,虽然每次码字都头疼,也没什么人关注和互动,自己也是第一
  • .“面”是面料上的花纹图案与其质量,包括旗袍的样式、纹样变化、制作工艺、面料种类等方面的内容。传统的旗袍工艺是需要的。
  • 或单纯就是为了标明汝官窑的珍贵,这些目前网上争论不休的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就因为这一独特工艺处理,给北宋汝官窑发了身体证,其与汝民窑的鉴别就一目了然,复杂疑难
  • 而且桂山岛的环岛公路也都是可以徒步的,慢慢悠悠的走到北山水库,眼前的一半绿色、一半蓝色,超治愈。而当你走到岛屿尽头,桂山舰纪念公园的海边栈道,也将给你一场关于礁
  • 重庆美食不要老围着火锅转,酸汤乌鱼也是人气超高,选择了学校旁边的酸汤乌鱼,本店据主人说是一家老店,名声不高是因为不屑炒做,回头客超多。每个食客跟前配一小碗以野山
  • 城上已三更”——这是和情人约会舍不得分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这是对偶像崇拜到无以复加,激动得不愿睡觉大半夜研读他的作品……不过“夜半挑灯更细
  • 从第一张专辑《Jay》开始,就注定为华语乐坛画下浓重一笔[打call]第一张专辑《JAY》 2000年11月7日第二张专辑《范特西》 2001年9月20日第三张
  • 5最爱说别人会明白我的。】吃软不吃硬;经常口是心非;很乐观又很悲观;安全感不多;有点感性;有些话即使害怕错过也不说;常常被人骗;小敏感;小洁癖;小心软;害怕受伤
  • 前几天主持可持续品牌VIVAIA英语海外直播... 直播期间有与世界近几十个国家粉丝互动,还用上了各种语言。品牌故事特别多,最重要的这是环保、可持续、而还是一个
  • #郭聪明0911生日快乐# gcm#锅巴独宠郭聪明# 早呀宝贝们~[太阳]美好的一天从看帅聪开始~[羞嗒嗒]p1来自小郭的Hello,可可爱爱哒!P6:那家的小
  • 我单方面宣布这就是今年最好看的电影了[泪][泪]看之前满脸开心看完之后哭的我脑壳疼,我就是朱一龙永远的观众朋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这部电影又温馨又让人感动,真的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