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万万没想到的冷知识?

1、越做越爱,是真的。

在男女相处中,性活动会促进催产素的分泌,男女都有,女性更多。所以,性活动越频繁,亲密感和依恋感越强。

2、大脑不会疼痛。

大脑没有痛觉器官,我们头疼,是因为血管内的痛觉感受器起作用,比如血管被压迫或者破裂什么的。所以情绪不好,导致头疼,不是因为太费脑子,而是太费血。

3、行为会传染。越容易被传染的人,共情能力越强。

人的行为会传染,比如众所周知的打哈欠传染现象。是因为人有一种神经元,是用来模仿别人的,让人产生镜像行为。越容易被传染的人,共情能力越强,而且这是高级社会情绪哦。

4、所有导致你不开心的情绪,都是由“错误(绝对化)”认知导致的。

比如,“听妈妈话,你才是乖孩子。”“你应该如何”“我只能这样”等等。当这种认知变成自动化模式后,我们就会生气,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5、不是知道的越多,就越能理解别人。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知识的诅咒,当一个人知道一件事后,他就无法想象自己或别人是不知道这件事的。比如说,当你知道地球是圆的,就无法理解那些认为地球是平的那些人,是怎么想的。

这是科普不“普”的重要原因之一。

6、孕妇效应,其实是一种认知偏差。

孕妇效应,又称观察者期待效应,很多孕妇表示怀孕后突然发现大街上孕妇比之前多了,不少孕妇都有类似感受,其实这是因为你的关注点和关注力的原因,给你造成了某种现象或者事物的出现次数变频繁了的认知偏差。但事实上这些现象或者事物的出现频率一直如此,只是你之前没有关注罢了

7、诺贝尔奖没有心理学什么事。

诺贝尔奖从没有颁发给心理学,巴普洛夫得过诺奖,但是他不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他是依靠消化学研究获得的医学奖。而心理学家很多都得过诺奖,不过都是生理学奖或者医学奖甚至是经济学奖。

8、说谎是好事,不说谎反而会影响认知发展。

说谎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说谎技巧高,能轻松圆谎的儿童,他们的认知功能发展得就越健全!

9、 乐观的人并不总是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压力。

处理压力的能力,和人的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心理防御机制成熟与否有关,和是否乐观无关。乐观的人,可能只是更容易获得愉悦感但不一定能对抗焦虑感,在面临压力的时候,乐观无效。

下次面临问题时,谁劝你乐观,你有权打他啊。发泄情绪是有效缓解焦虑的方式

读《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古贺史健所著,两人以对话的形式、阐释哲学家阿德勒的部分心理学思想。

阿德勒的思想,推翻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即现在的结果是由过去的原因所决定的,基本无法改变;认定“目的论”、即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情绪。他否定了佛洛依德的心里创伤学说——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他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10岁之前,你或许不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但随着年龄增长,你了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无论是继续之前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在于你自己了。这段独到的见解,打开了自己的思绪,回顾自己这几十年的人生,无一不受原因论支配,蓦然发现,原来一切的原因,都是自己找的借口,是不想改变的最好托辞。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任何一件想做的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在幡然醒悟之时,慢慢改变。

“一切烦恼均来自人际关系”是阿德勒思想的另一精髓。因为人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与他人隔离。所以,摆脱自卑感,追求优越性是人的普遍欲求。正确的打开方式是: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缺失的部分,而不是假装自己很优秀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中;追求卓越是自己不断朝前迈进,是与“理想的自己”比较,不是与任何人竞争,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比较。应该积极看待与别人的差异,即“虽不同但平等”。如果当面受到人格攻击,正确的方式是: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即无视——不屑于跟对方辩解,争论。这一系列关于自卑、优越、比较、辩论的观点,拿来与曾经发生在工作、生活中的事情相对应,发现曾经的自己竟然如此莽撞,也因此而纠结于人际关系的种种。有了这个思想做支撑,让生活中的自己,对很多问题比较释然,放过别人,也是放过了自己。

阿德勒认为:社会上人的2个行为目标是:自立及与社会和谐共处;而支撑这种行为的2个心里目标是:我有能力意识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处理好人生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无论工作、交友、还是爱,我们都不可等着他人改变,只能追求自我改变,也不能等状况有所改变,只能由自己迈出勇敢的一步。因为决定你生活方式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即我们用自己的手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作为一名人生已过半的人,对此深信不疑,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只要在选择的这段人生里,自己感受到充实、快乐,幸福就好,而不要过多关注别人的言语,看法。

阿德勒心里学否定寻求他人认可。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过于期待别人的认可,就会因按照别人期待的方式生活而放弃真正的自我。所以,要学会“课题分离”。即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然后,不干涉他人课题。只要如此,人际关系就会发生改变。那么,如何辨别“这是谁的课题”?只需考虑“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需由谁来承担”。对于别人的课题、可以引导、帮助,但不能无视别人意愿而强迫其改变。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根本无法左右。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是阿德勒心里学给出的而且有可能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观点。其实,仔细想想,这个观点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也能减少自己对于人际关系的烦恼,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不去过多关注他人,就会少了很多无聊的事情。尤其我们的工作,不是用来讨同事或上司开心的,无论他们谁毫无理由的发脾气,那都不是“我的课题”,而是“他们的课题”,即没必要讨好,也没必要委屈求全。如果这样理解,就会释然很多,事情也会截然不同。

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即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位置”的状态。这个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每个人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所以,任何时候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是考虑“这个人给我什么”而应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样就能参与和融入共同体,能从中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时,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与感谢。这样,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关系,体会到归属感与价值。

最后,此书再次强调人生是一条长河,认真的人生应该“活在当下”。要学会自我接纳,即分清能够改变和不能改变的,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关注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对于那些能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要学会他者信赖,即无条件地选择信赖他人,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人际关系。要学会他者贡献,即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帮助,做出贡献。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才能够不惧怕他人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并能视他人为伙伴,做到“他者贡献”,同时,因为对他人有贡献,才能体会到归属感与价值,进而更好地接受真实的自己。

人生在世,如果有“甘于平凡的勇气”,对世界的看法便会截然不同。人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连串的刹那,就像每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刹那,因为一直在跳动,所以不会停在原地。我们应该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这不是享乐主义,而是谨慎认真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过去发生了什么与此时此刻的你毫无关系,也无法改变,未来如何即使此时此刻考虑也解决不了。所以,我们要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畏将来,没有必要与谁竞争,也没有必要与谁比较,只要幸福地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个期望的地方。

读完此书,豁然开朗,曾经面临工作中的种种不悦,用课题分离的思维迎刃而解,不再纠结;曾经对孩子的教育,已留下许多遗憾。距离产生美,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这本书对于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建立良好自信、实现自由及自我价值、拓展幸福感有指导性的作用。

为什么你总是会无聊?

现代科学再发达,却仍然无法解决人类的一个困惑:无聊。现如今我们被海量的信息和互动娱乐方式包围,但无聊的频率,却有增无减。

加拿大心理学家詹姆斯·丹克特与约翰·D.伊斯特伍德合著的《我们为何无聊》,这本书开头就告诉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无聊,是一种因为无法参与到令人满足的活动,无法与周围世界产生有效联结,而产生的不适感。

人之所以无聊,是因为他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但是,这些欲望和冲动往往与现实社会秩序道德不相容,被我们潜意识所压抑、隐藏,所以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饥饿。

丹克特和他的团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志愿者们看两段视频,一段内容非常单调无聊,就是两个人在不停地晾衣服;另二段,则是英国BBC电视台经典纪录片《蓝色星球》的集锦,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实验结果非常有趣,看无聊的片段时,人的大脑反而非常兴奋和活跃。

通过这个实验结果证明,无聊时我们的大脑并非无事可做,而是一边积极引导我们寻找来自外部的刺激,一边激发我们内省,到底什么样的刺激,能够让我们满足,走出当前的低落。

言外之意,无聊比专注忙于做一件事更耗能量。

什么样的人会对无聊免疫呢?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更有自我驱动力和自我主导性的人,相对不容易感到无聊。他们努力完成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某一项任务。所以也就没有太多向周边环境持续寻找更多刺激的冲动。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被无聊所缠上呢?就是那些缺乏自控,总是在追求最大限度快乐和最小限度痛苦的人。时刻都在寻求更具诱惑力的外在刺激,或者在回避任何挫折和损失,所以不可避免地陷入无聊的循环。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转让女儿救儿子 转让女儿能救下白血病儿子?
  • 爸爸逼10岁女儿每天写4篇作文,写不完别睡!妈妈报警
  • 解放军今日起在黄海进行重大军事活动
  • 超级震撼!437人上班时集体被抓
  • 15岁少年勇获18禁游戏冠军 辐射4废土世界捡垃圾找儿子
  • 【日报】金宇彬抗癌初见成效 吴宣仪小号被曝 早年的画风很是中二
  • 吻戏鉴定师:高冷IT男标注上千幅图片 训练机器识别“接吻”
  • 考上北大、清华,学生、校长、专家可分32万!百色平果县确实有下文这样奖励高考有功者
  • 王一博追美合?王一博公司立即声明否认恋情!
  • 这次,我们不但是选秀,只寻找多姿多彩的海洋天使
  • 【访谈】张艺谋回应林妙可假唱事件:很自责
  • TAMU大四女生因和全世界最大的活捉鳄鱼拍毕业照走红: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
  • 打死一只狗奖300元!顺德这条村火了!
  • 王思聪调侃杨超越:为了她C位出道,腾讯也是不容易!
  • 马思纯、欧豪分手实锤!但我只关心她的大象腿怎么瘦...
  • 拼车拼到两条大狗
  • 高管患肝癌被降薪,而欧洲的法国对于癌症则100%报销!
  • 【围观】小伙相亲就点两个特价菜 失败后还差评餐厅被怒怼
  • 清北本科落户争议 网友吵起来了
  • 交付 | 国航接收首架A350,图卢兹现场抢先看客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