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不与“垃圾人”争辩,你就赢了

我们用两年的时间学说话,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学闭嘴。

与人争辩,往往都来自于微小的事情,既消耗了时间,又浪费了好心情,还非常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糟糕局面。

争吵就像挠痒痒,你越挠,就越痒。

有的时候,闭上嘴巴,平息头脑,反而更能一心一意做好自己,充实自己内心的力量。

《道德经》里讲: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有智慧的人,从来不屑与人争辩。

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人特别喜欢和人争论,不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他都得怼上几句。

结果消耗了自己大把时间、感情去做毫无意义的争执。

争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辩,不争辩不代表理亏,反而是内心无愧,不屑与之相争。

和智慧的人争辩,我们能从争辩中学知识,其乐无穷。

而面对有偏见的人、糊涂的人、不同层次的人,说话不对等,双方都争吵不到一起去,风马牛不相及,只能损心耗力。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就要懒一些,不去招惹,不拉低自己。

01
不要和有偏见的人明是非

心存偏见的人对人对事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事情的对与错、是与非,全凭他自己而定。

有一次,著名作家莫言请人吃饭,大家酒足饭饱之后桌子上还剩很多饭菜,农民出身的莫言不忍浪费便继续吃了起来。

这时,有人讽刺到:

“瞧瞧莫言吧,非把他那点钱吃回去不可。”

当时的莫言,好像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后来,莫言在赴宴之前,喝了两碗稀饭、两个馒头,垫饱了肚子。

在宴席上,他吃得慢条斯理、温文尔雅。

结果一人却说:

“看看莫言那假模假样的劲儿,好像他只用门牙吃饭就能吃成贾宝玉似的。”

所以,我们不要和有偏见的人做多余的解释,也没必要为了迎合他们的而改变自己。

因为你无论怎么做,在有偏见的人眼里都是错的,如果你跟他解释些什么,他还会认为:“看吧,被我说中了!”

塞缪尔·约翰逊说:“心存偏见的人总是弱者。”

心存偏见的人大多都是对自己的生活不满,他不肯承认自己的偏执和软弱,就好像用言语针对一下别人,自己就会轻松地赢得什么优越感似的。

当心存偏见的人得知别人比他过得好,他认为别人是装的,得知别人比他过得不好,他认为别人是在卖可怜。

殊不知,心存偏见的人在卖弄偏见的时候,不仅失去了朋友,也失去了自身的品德。

和对的人谈论对的事,于两个人都是加法。

和错的人谈论对的事,于聪明人一定是减法。

所以,跟有偏见的人明是非,本身就是一件有失明智的事。

02
不要和糊涂的人争长短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有一次,迎春的下人偷东西不承认,府上众姐妹帮迎春讨公道,迎春自己却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林黛玉说:“如果二姐姐是个男人,将来一家大小如何裁治?”

我们都知道,一部《红楼梦》,千种女儿愁。女人不能披甲上阵立军功,却能在后院闯出另一番天地。

贾府管事的不是贾政,也不是贾琏,而是王熙凤。

其实,同为闺阁待嫁之女,林黛玉不好意思说迎春:“你这样,嫁人以后怎么管家?”

所以黛玉用“二姐若是男人”来规劝。

但是迎春不理解林黛玉的意思,笑着回答道:“多少男人尚于此,何况我哉。”

黛玉听了之后没再说什么,而是和旁边的宝钗相视而笑。

迎春最后的结局就是在丈夫孙绍祖的欺凌下结束了一生。

人生的一大错事:和糊涂人说明白话。

俗话说,与聪明人打交道是“如沐春风”,与糊涂人打交道却是“遇事生风”。

子曰:“不可与之言而言,谓之失言。”

孔子认为,和不通透的人共事,有些话是不能说的,因为即使说了,对方也无法理解,说多了只是徒增烦恼,甚至给自己带来没必要的麻烦。

之前听到过这样一个笑话:

古时候有两个人争执,一个人说四四十六,另一个人说四四十八,最后闹到府衙让县令明断,县令最终判四四十八的人无罪释放,判四四十六的人三十大板。

之后有人质疑县令为何如此这般,县令说:“跟糊涂的人争辩,就是更糊涂,不打他打谁。”

有智慧的人不要和糊涂的人争辩,讲道理的人也不要去糊涂的人那里寻找存在感。

因为我们无法说服一个糊涂的人,就像我们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个道理。

糊涂人的道理区别于哲学上的诡辩论。

诡辩论者会用一些理论去证实自己具有欺骗性的观点,这也是在辩论赛中经常被辩手使用的辩论方法。

而糊涂的人,根本就懒得证实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言论中大多充斥着“就是”“本来”“就这样”。

与糊涂的人争辩,聪明人本身就已经不占优势了,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就说一句“事情本来就这样,你非得那样说”怼得你哑口无言。

糊涂的人有着自己的糊涂道理,在他们的世界里,那些糊涂道理就是真理。

这也是为什么不要与糊涂人争辩的原因之一,因为不会有结果,反而对方还会觉得你固执。

03
不要和无知的人辩道理

先秦神话集《齐谐》讲: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意为: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北海。

庄子的《逍遥游》中提到: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大意为:蝉和小斑鸠讥笑鹏,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决定其自身的认知,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蝉”和“斑鸠”的讥讽嘲笑,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理会。

如果与其较真争辩,我们就会被对方拉低层次,在对方游刃有余的低层次认知里,我们肯定不会有胜算。

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蝉,不知道一年分四季。

《逍遥游》中还提到:

“古时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

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

永远不要和井底之蛙争吵,它看到的天空是圆规画的,而我们看到的天空是无限大的。

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我们又何必要求菌草与蝉拥有灵龟和大椿的胸怀呢?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两个有旧仇的人在一处窄桥相遇,其中一人首先挑衅:“我从来不给狗让路。”

另一人面带微笑侧身:“而我恰恰相反,你先请吧。”

与认知层次和自己不同的人辩道理,不仅辩不出结果,也无疑是在给自己添堵。

和无知、小气的人争辩,赢的一方从来都不是那个聪明人。

不争不辩,才是最有利的回击。

放眼望去古今中外,真正成功的人从来不做没必要的事,也从来不与没必要的人争辩。

试图说服别人的功夫,倒不如自己读读书喝喝茶,陶冶一下心情,寻找自己新的提高。

反观现实中的我们,难免会与人争辩,辩生活、辩工作、辩见闻、辩真理。

既然无法避免争论,那就做一些有意义的争论。

避开那些有偏见的人、糊涂的人、见识短浅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每一次争论才会是正向的,于自己也是做加法的。

人这一生真正需要在意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看重自己的想法,内心丰盈的人从来不会活在别人眼里,更不会活在别人嘴里。

周国平说:

“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给他准备好的,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

和不同位置的人争辩,是争不出个结果的。#职场那些事儿#

学会不与“垃圾人”争辩,你就赢了

我们用两年的时间学说话,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学闭嘴。

与人争辩,往往都来自于微小的事情,既消耗了时间,又浪费了好心情,还非常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糟糕局面。

争吵就像挠痒痒,你越挠,就越痒。

有的时候,闭上嘴巴,平息头脑,反而更能一心一意做好自己,充实自己内心的力量。

《道德经》里讲: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有智慧的人,从来不屑与人争辩。

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人特别喜欢和人争论,不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他都得怼上几句。

结果消耗了自己大把时间、感情去做毫无意义的争执。

争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辩,不争辩不代表理亏,反而是内心无愧,不屑与之相争。

和智慧的人争辩,我们能从争辩中学知识,其乐无穷。

而面对有偏见的人、糊涂的人、不同层次的人,说话不对等,双方都争吵不到一起去,风马牛不相及,只能损心耗力。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就要懒一些,不去招惹,不拉低自己。

01
不要和有偏见的人明是非

心存偏见的人对人对事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事情的对与错、是与非,全凭他自己而定。

有一次,著名作家莫言请人吃饭,大家酒足饭饱之后桌子上还剩很多饭菜,农民出身的莫言不忍浪费便继续吃了起来。

这时,有人讽刺到:

“瞧瞧莫言吧,非把他那点钱吃回去不可。”

当时的莫言,好像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后来,莫言在赴宴之前,喝了两碗稀饭、两个馒头,垫饱了肚子。

在宴席上,他吃得慢条斯理、温文尔雅。

结果一人却说:

“看看莫言那假模假样的劲儿,好像他只用门牙吃饭就能吃成贾宝玉似的。”

所以,我们不要和有偏见的人做多余的解释,也没必要为了迎合他们的而改变自己。

因为你无论怎么做,在有偏见的人眼里都是错的,如果你跟他解释些什么,他还会认为:“看吧,被我说中了!”

塞缪尔·约翰逊说:“心存偏见的人总是弱者。”

心存偏见的人大多都是对自己的生活不满,他不肯承认自己的偏执和软弱,就好像用言语针对一下别人,自己就会轻松地赢得什么优越感似的。

当心存偏见的人得知别人比他过得好,他认为别人是装的,得知别人比他过得不好,他认为别人是在卖可怜。

殊不知,心存偏见的人在卖弄偏见的时候,不仅失去了朋友,也失去了自身的品德。

和对的人谈论对的事,于两个人都是加法。

和错的人谈论对的事,于聪明人一定是减法。

所以,跟有偏见的人明是非,本身就是一件有失明智的事。

02
不要和糊涂的人争长短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有一次,迎春的下人偷东西不承认,府上众姐妹帮迎春讨公道,迎春自己却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林黛玉说:“如果二姐姐是个男人,将来一家大小如何裁治?”

我们都知道,一部《红楼梦》,千种女儿愁。女人不能披甲上阵立军功,却能在后院闯出另一番天地。

贾府管事的不是贾政,也不是贾琏,而是王熙凤。

其实,同为闺阁待嫁之女,林黛玉不好意思说迎春:“你这样,嫁人以后怎么管家?”

所以黛玉用“二姐若是男人”来规劝。

但是迎春不理解林黛玉的意思,笑着回答道:“多少男人尚于此,何况我哉。”

黛玉听了之后没再说什么,而是和旁边的宝钗相视而笑。

迎春最后的结局就是在丈夫孙绍祖的欺凌下结束了一生。

人生的一大错事:和糊涂人说明白话。

俗话说,与聪明人打交道是“如沐春风”,与糊涂人打交道却是“遇事生风”。

子曰:“不可与之言而言,谓之失言。”

孔子认为,和不通透的人共事,有些话是不能说的,因为即使说了,对方也无法理解,说多了只是徒增烦恼,甚至给自己带来没必要的麻烦。

之前听到过这样一个笑话:

古时候有两个人争执,一个人说四四十六,另一个人说四四十八,最后闹到府衙让县令明断,县令最终判四四十八的人无罪释放,判四四十六的人三十大板。

之后有人质疑县令为何如此这般,县令说:“跟糊涂的人争辩,就是更糊涂,不打他打谁。”

有智慧的人不要和糊涂的人争辩,讲道理的人也不要去糊涂的人那里寻找存在感。

因为我们无法说服一个糊涂的人,就像我们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个道理。

糊涂人的道理区别于哲学上的诡辩论。

诡辩论者会用一些理论去证实自己具有欺骗性的观点,这也是在辩论赛中经常被辩手使用的辩论方法。

而糊涂的人,根本就懒得证实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言论中大多充斥着“就是”“本来”“就这样”。

与糊涂的人争辩,聪明人本身就已经不占优势了,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就说一句“事情本来就这样,你非得那样说”怼得你哑口无言。

糊涂的人有着自己的糊涂道理,在他们的世界里,那些糊涂道理就是真理。

这也是为什么不要与糊涂人争辩的原因之一,因为不会有结果,反而对方还会觉得你固执。

03
不要和无知的人辩道理

先秦神话集《齐谐》讲: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意为: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北海。

庄子的《逍遥游》中提到: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大意为:蝉和小斑鸠讥笑鹏,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决定其自身的认知,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蝉”和“斑鸠”的讥讽嘲笑,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理会。

如果与其较真争辩,我们就会被对方拉低层次,在对方游刃有余的低层次认知里,我们肯定不会有胜算。

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蝉,不知道一年分四季。

《逍遥游》中还提到:

“古时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

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

永远不要和井底之蛙争吵,它看到的天空是圆规画的,而我们看到的天空是无限大的。

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我们又何必要求菌草与蝉拥有灵龟和大椿的胸怀呢?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两个有旧仇的人在一处窄桥相遇,其中一人首先挑衅:“我从来不给狗让路。”

另一人面带微笑侧身:“而我恰恰相反,你先请吧。”

与认知层次和自己不同的人辩道理,不仅辩不出结果,也无疑是在给自己添堵。

和无知、小气的人争辩,赢的一方从来都不是那个聪明人。

不争不辩,才是最有利的回击。

放眼望去古今中外,真正成功的人从来不做没必要的事,也从来不与没必要的人争辩。

试图说服别人的功夫,倒不如自己读读书喝喝茶,陶冶一下心情,寻找自己新的提高。

反观现实中的我们,难免会与人争辩,辩生活、辩工作、辩见闻、辩真理。

既然无法避免争论,那就做一些有意义的争论。

避开那些有偏见的人、糊涂的人、见识短浅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每一次争论才会是正向的,于自己也是做加法的。

人这一生真正需要在意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看重自己的想法,内心丰盈的人从来不会活在别人眼里,更不会活在别人嘴里。

周国平说:

“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给他准备好的,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

和不同位置的人争辩,是争不出个结果的。#人力资源研究[超话]#

中西音乐美感特征比较

中国音乐在审美品格上的第一个特征,是它那惊人的幽婉、深邃,听起来有一种“追魂击魄”的效果,它直接透过你的感官,钻入你心灵的底部,去轻轻地撩拨你那根最隐秘、最微妙的神经,使你有不能自禁、徒唤“奈何”之感。

从乐思的深度方面说,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都一样地具备这一品格。不同的是,西方音乐的深度主要表现为“深刻”,中国音乐则表现为“深邃”。这两者虽都属于乐思的深度,但其内容和效果均很不相同。西乐的深刻主要是指音乐思维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情感,是就音乐所表现的主题而言的;中乐的深邃则主要是指音乐思维中所体现出的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一种领悟,是就音乐所特有的韵味而言。西乐的“深刻”是静态的、固定的、明晰的,是可以诉诸理性观念的;中乐的“深遂”则是动态的、游移不定的、含蓄神秘的,它不可以诉诸理性观念,而只能借助于悟性直觉,它是主题之外的一种审美特质。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是深刻的,其深刻来自乐曲中所表现的革命斗争形象和英雄主题,来自作者对那个革命时代的敏锐把握和强有力的表现;而中国的《梅花三弄》是深邃的,其深邃是来自作者对梅花那高洁的内在气质的理解和感受,并用简洁、从容的旋律,清脆、晶莹的音色将其表现出来。《第三交响曲》的深刻主要通过听者的感官来引发他的想象、思考和情感的体验,而《梅花三弄》的深邃则是透过感官直达心底,在你心的深处回旋、激荡,使你觉得好象有一股正气在你的心胸升起,缕缕不绝,韵味无穷。

深刻与深邃确实是中西音乐的一大不同,但若进一步加以比较,它们在另一方面的差异可能更为明显。这个差异是:西乐以强度胜,中乐以深度胜。中乐与西乐都有自己的“力度”,但造成这力度的方式和内含却很不相同。西乐的“力度”是由强度而来,是“强而有力”,中乐则是由深度而来,是“深而有力”,前者是一种阳刚之力,后者属于阴柔之力。从音响上说,西方音乐特别追求音响的厚实、丰满和立体感,追求一种对人心的震撼力,所以,在乐曲的织体上,它不太使用复调音乐,而多用主调式的结构,追求旋律进行时的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立体效果;在音色上不追求乐器的独特音色,而重视乐器音色上有较好的渗透力和融和性,使乐曲的音响更为绵密厚实;在配器与乐队组成上,也不太喜欢采用小型乐队,而是多为大型的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等,在合奏中,也很少有由单个乐器独奏的机会,而总是以合奏中的强弱来表达特别的情绪需要。中国音乐则不同。中国音乐不仅并不追求音响的立体效果,不追求合奏中的音响的厚实、丰满,而且还尽量地避免它。所以,中国音乐的织体不是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而是作横向线型的延伸、展开,其旋律的抑扬起伏,如同一条蜿蜒而行的蛇,它能无声无息地就进入你心的底部,能达到立体状的西方音乐所达不到的地方,起到西方音乐所无法起到的效果。同时,中国音乐也就特别重视每一种乐器的独特音色,并注意在乐队中予以适当而又充分的发挥。所以中国音乐的演奏很少用大型乐队,最常用的是独奏和几样乐器相搭配的小型合奏。在这种合奏中,也很少作西乐那样的齐奏,而是在齐奏中留出更多的机会让特色乐器独奏或领奏,以发挥该乐器的独特音色。单个乐器在音响 效果上显然不以强度胜,但从感觉上仍有力度,这力度即来自独奏中音色的单纯和旋律的线型展开,即来自由单纯的音响和线型旋律所带来的深邃感。所以说,这是由深度而显出力度。

因为西方音乐以强度胜,中国音乐以深度胜,故而其美感体验的方式亦很不相同。西方音乐的魅力在于它那强烈的震撼力和裹胁力。聆听西方音乐,受到震动的不仅是心灵,而且还有自己的全部感官,整个身体。听着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你就会感到有一股生力顿时灌注你的全身,使你产生身体上作出某种姿态的倾向。即使是非常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它也倾向于使你动作起来。例如,斯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其旋律的轻柔优美和谐,不是使你沉静下去,而是使你顿然产生翩翩欲舞的冲动。所以说,西方音乐的感染力作用于身、心两个方面。中国音乐则不是这样。中国音乐的力度因为来自其深度,故中国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只给你深心的陶醉,而很少会给你付诸形体动作的冲动。西方音乐是作用于听觉器官然后带及心灵作出共鸣震动,中国音乐则是“穿过”,或者说是“超越”感官(听觉器官)而直接作用于你的心灵,而且是心灵的最底层、最深处,故它的美感状态完全是内在的陶醉,封闭的玩味。清代大诗论家叶燮在论诗时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元垠,思考微渺,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吴调公认为所谓“思致微渺”,实质上就是“心灵的‘穿透力’”。有这种穿透力,才会有意境的深邃,才会有作品的神韵。用他的话来说,“__形而得‘神’是穿透,写出味外之味而得‘韵’,也还是穿透。”而“离形象”,“穷思维”,“冥漠恍惚”等,也正是我们所强调的“内在的陶醉”和“封闭的玩味”。实际上,在中国,诗中如此,音乐中也无不如此。《春江花月夜》、《月儿高》以及《梅花三弄》等经典名曲,无不具有这样的审美品格;即使是用来伴舞的《月儿高》,听时也绝不会使你产生翩翩起舞的欲念或冲动,它只会让你静静地去欣赏,去品味,去领悟。

二、虚与实

中国音乐在审美品格上的第二个特征,是它那特有的疏阔、空灵的意境,听起来有一种“荡胸涤腑”的感觉,它直接把这空灵的意境装进你的胸腔,或把你的胸腔扩大为宇宙之境,使自然界中的空灵之境与你的心灵中的空灵感受融合一体,使你真切而深刻地体验到自己心胸的阔大、空灵和洁净,从而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感受一下心灵的绝对自由和轻松。

就中西音乐均要表现一个主题来说,它们是一致的,但它们主题的意义取向则很不相同。西方音乐的主题往往趋向于表现“实有”,制造“意义”;中国音乐则趋向于展示“虚无”,取消“意义”。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就是执着于“实有”,致力于给无意义的东西创造出意义。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始终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实体存在的。因为是有意义的实体,故倾向于对它进行观察、研究,试图揭示其奥秘,倾向于把它作为自己的对立面来对待,从而也就会萌生“征服”、“支配”的意识和欲念;即使当人们发现穷尽这个自然是不可能的时候,也没有遁入虚无主义,而是把它列入人的理性无法抵达的“彼在”,承认它的独立自足性,亦即其实在性。西方的近代科学,正是西方文化的这一追求实有的精神的丰硕果实。基于这一点,西方音乐总是倾向于表现一个观念、一种情感等单一性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之外,很少能够再挖掘出什么来,特别是中国音乐中的意境、韵味,就更是稀有之物。所以,西方音乐的乐思总是实在、固定而且明晰,很少有空灵的效果。再加上西乐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织体,更加重并突出了它的实在性。

中国音乐则不同。中国音乐即使在表现一个实在的主题,这个主题也往往不是乐曲的真正核心,也就是说,乐曲的魅力主要不是来自主题本身,而是在表现主题的旋律进行中所生发出的特殊韵味。在中国文化中,其主导精神与西方正好相反,不是追求实有,而是追求虚无。中国佛教的宗旨可用一个字概括:“空”,中国道教的宗旨是一个字:“无”,中国儒教的宗旨亦为一个字:“仁”。“空”与“无”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总看法:一切均为虚无,一切均无绝对意义,一切均无绝对差别,总之,一切均是混沌为一的。这样既消除了这个主体与自然万物这个客体的界线,同时也消除了自然宇宙、万事万物的实有性。儒家的“仁”表面上看与“空”、“无”截然不同,但它同样也是务虚,而不是务实,其目的也是消除人我的界限,达到天下大同,万物为一。中国文化中的这种致虚、求同,表现在音乐上,就有了“空灵”。中国人对自然不是理解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更不是不可企及的“彼在”,而就是“此在”,就是与人自己息息相通,并全息着人的全部精神特征的第二自我。自然是中国人最终结的感情归宿和精神寄托,只有在自然的怀抱中,在自然的境界中,中国人的心灵才能安宁,才能感受到和谐,才能使人生轻松自如,自由自在。庄子所说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禅宗所说的“如桶底子脱”,都是对人生中这一境界的描绘。中国音乐中的“空灵”,虽然不一定有“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的效果,然而确实能够产生扩大自己的胸襟、洗清心头的杂念、使自我的心灵与宇宙的心灵融合为一的感觉。“荡胸涤腑”既是“空灵”的条件,同时也是“空灵”的结果。

正因为西方音乐追求实有,中国音乐追求空灵,所以才会有音乐表现形式的不同。吴调公在论及诗歌中的“空灵”时,曾描述过这类作品的表现形式的特点,那就是:“在密度上以少胜多,在色彩上以淡写浓,在时间上从片刻见永恒,在空间上从咫尺见千里,在力度上求飘洒而避豪健,特别是粗犷。”[3]与之相似,中国音乐中的空灵追求也导致了它的独特的表现形式。正因为西乐的追求实有,故而其音乐织体才是纵横交叉、网状铺叠型的,因为这样才能加强其实有感;中乐追求空灵,故而其织体是单线型向前延伸,旋律以单纯、简洁为贵,因为这样才能突出其空灵感。追求实有,故西乐的旋律只是着眼于组成旋律的一个个乐音及其和声,而不在这些实在的乐音之外去追求其它什么;中国音乐则不然,它的追求空灵决定了中乐的旋律在一个个的乐音之外,还潜藏着、脉动着一股气韵在旋律之中,构成中乐的特殊的“音”外之“味”。追求实有,故西乐和西画一样,几乎从不用空白作艺术表现的手段,因为在西人的观念中,空白就是“无”,这个“无”是什么也没有,和中国文化中的“无”不一样。而中国音乐和中国绘画一样都很善于使用“空白”,常常在旋律的进行中制造一些无声的空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一开始也是看到某书上很多博主推荐的,我已经回购3盒了[赞]浅粉色的牙粉,冲着这颜值就忍不住想冲了,闻起来还是淡淡的桃子味还有点凉凉的感觉他添加了植物酵素精华可以
  • 感谢老罗,让我看到了我想成为但不可能成为的人是什么样,衷心的祝福老罗的公司,永远不会成功。不过也有点沮丧,给你买的小狗没有送到,给你的画也没有完成,提前准备了很
  • 今年会继续,手帐要做起来,也要坚持下去,期待我的手帐本也有一摞摞的那天抄送组织:@手帐研究室 @微博美学 #手帐[超话]##手帐翻翻看#想有一枚名章,不是因为画
  • 6、男孩子天仓平,眼凶,鼻子露骨,地阁尖削,若有外遇时,会不顾及妻子儿女,典型的抛弃妻子相。!
  • 宾馆、酒店要切实落实外防输入单位主体责任,加大入住人员“两码一证”查验和旅居史询问,对排查出的市外来天人员,严格落实第一时间移交所属县区联防联控机制的措施。要加
  • 脾气好的女子面相1、眉宇之间显善柔和,眉眼清秀的脾气好2、面容敞亮舒展,眉毛下弯,耳大多肉的也表现好脾气3、嘴正不吹火,鼻梁端正不歪不起节,下巴圆润多肉的也多好
  • 女主重生,男二重生,男二的妻子也重生[并不简单]就是结局有些马虎,没有番外[二哈]#花式推书不得不服#推文《玫瑰金汤利》滑雪小笼包宋予时×周屿辞害羞又大胆的乖巧
  • Henry:夜晚,天空是静谧的深蓝色,一阵流星划过夜空,天空像是下起了一场流星雨,漂亮极了;夜晚的梦精灵也出现了,它是一只超级大的黑色猫咪,红色的眼睛让它看起来
  • 因为这样做,实际上就会让大家都想在特殊时期去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牺牲、奉献,去共克难关,让国家渡过困难,这样就会让大家内卷,这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这样,我们
  • 笔者曾以莱菔子15g,决明子15g泡水代茶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60余例,均收到良好的降压作用,兹举案例以证之。3年前因脑梗塞住院治疗,后遗头中轰鸣,舒张压居
  • 【2017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欧洲赛区火热报名中】欢迎小伙伴们@你在欧洲的朋友们,邀请符合条件的美女参赛,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凤凰欧洲 @Phoenix_EU 了解赛
  • ----autohi,26 years more item less quantity auto parts expert.Www.autohi.comYo~
  • 对,没错,这一次不仅有线下购物“逛吃、逛吃”的活动体验,更可享受超大力度的电商优惠。我的大儿童们节日快乐~天天开心,幸福健康[兔子]今日是和一群小朋友还有一个大
  • [允悲]5月16日晚,杨幂在《毛雪汪》节目里合影留念,李雪琴提醒杨幂,她把背后的桃花给挡住了,没想到,杨幂几乎没有一秒停顿,下意识地说出一句话,让网友笑出眼泪:
  • 顾客的范围要很明确,比如说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顾客,那五十岁以上、五岁以下的女性也是你的客户吗。   最后是Continuation(持续经营)。
  • 6月1日至6日,湖南出现今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降雨强度最大的降雨过程,导致一大批工农业基础设施严重受灾,诱发多起山体滑坡及倒房事件。  强降雨导致湖南一大批工农
  • 21、我永远屈服于温柔~20条小众又惊艳的朋友圈文案1.时间会融化掉所有的尖锐2.活得太清醒不是件浪漫的事3.如果事与愿违 那一定另有安排4.把所有期望降到
  • #NBA##nba吐槽大会##nba热点#A股目前只有做多,没有做空,所以主力的盈利方式跟我们一样,都是靠股价的拉升,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看透主力痕迹,了解他们的运
  • 逍遥丸,这些人慎用通过以上,我们知道:其实不分男女,都可以用逍遥丸,它也不是女性的专利,所以男性朋友要重视药的本质作用,而非外界的“评断”用之前找附近的中医师进
  • 真水无香,淡漠至纯,是水的品格。然精茗蕴香,借水而发,茶性必发于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