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新白話版25

發布:常念彌陀

日期:2019/10/31 16:20:00

閱讀:測速度,不顯示



提示:繁體版為簡體版的濃縮版(不含評論和相關文章),如果需要看全版,請將域名中的big5改成www即可。

 

  但是娑婆世界的鳥,只有鹦鹉會說人言,而且也僅僅是學說話。極樂國卻是晝夜發出聲音,又和又雅,能夠演說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一切道品,不是隨便鳴叫啊。

  所謂僅僅學說話,就是說只是依人語,不能知道意義。《禮記》說:“鹦鹉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那麼人道還不通,何況佛法?鹦鹉尚且如此,其余可知了。所謂和雅,就是和與暴相對,如鸱鴉等,這是暴音。雅與俗相對,如莺鹂等,這是俗音。優柔平和,沒有粗暴,能使聽者煩躁的心自然放釋,這是和音。正大謹嚴,沒有邪靡,能使聽者貪欲的心自然平服,這是雅音。子路(孔子的學生)彈瑟尚且缺和,鄭國的樂聲太背離雅(孔子的看法),極樂的鳥兼有和雅二美,是黃鐘大呂不能比的啊。所謂演,就是張揚而廣布,意義沒有窮盡。所謂暢,就是實施而通達,意義沒有滯礙。這樣演暢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共三十七道品啊。所謂道品,就是入道的品類。

  但是這三十七品,雖然屬於小乘法,實際通大乘,隨人的心行,如經論中說的。

  所謂通大乘,《瑜伽師地論•四十四卷》說:“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種。三十七品,是其中特別的意義,通於大小。”《大智度論》說:“三十七品,無不包含,就是無量道品,也在其中。”《淨名經》說:“道品是道場。”又說:“道品是法身因。”《攝大乘論》說:“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涅槃經》說:“如果有人能觀八正道,就見到佛性,名叫得醍醐。”都是大略說的。所謂隨人心行,如《涅槃經》說:“智有二種,一是中智,二是上智。觀種種五陰的苦,這是中智。分別五陰有無量相,不是聲聞緣覺能知道的,這是上智。”可知道品是一樣的,觀照智慧的大小,沒有固定啊。

  所謂五根,就是一信,二進,三念,四定,五慧。能生聖道,所以名為根。又如《俱捨論》說的,具有三個意義。

  根有二個意義,一是能持的意義,持那已得到的,而自己本有的不失啊。二是生後的意義,生那沒有得到的,而勝進上求啊。所謂信根,就是說對於谛理深忍樂欲,這是信根。這是一總根,其余四根是承接的。所謂進根,就是既然信這個理,勤求不息,這是進根。所謂念根,就是既然求這個理,時刻念著,明記不忘,這是念根。所謂定根,就是既然念這個理,系緣一個境界,相應不散,這是定根。所謂慧根,就是既然定心在道,又正觀分明,決擇是非,這是慧根。能生聖道的,用這五法,調治其心,譬如陰陽和適,一切種子都能發生。所謂《俱捨論》的三個意義,就是《俱捨論》說明最勝自在光顯是根。所謂最勝,就是因為根的體殊勝。所謂自在,就是因為根的用殊勝。所謂光顯,就是因為體用雙雙彰顯。其中展開二十二根,包括信等五根。

  所謂五力,就是前面五根增長,具有大力,所以名為力。

  力有二個意義,一是不被他力制伏,二是又能制伏他力。如《瑜伽師地論》說:“這五力,能在後來證到的出世間法,生起深切的勝解,難被他力制伏。又具有大威勢,摧伏一切魔軍。”所謂信力,就是深信佛法谛理,更加增長。能去除疑惑,不被動搖。能拒邪魔外道,不被迷亂。能破除煩惱,不被侵害。信是一總其余承接,如前面信根說的。所謂進力,就是進根增長,能破身心種種懈怠,成辦出世間種種的事業。所謂念力,就是念根增長,能破邪念,成就一切出世間的正念。所謂定力,就是定根增長,能破一切雜思亂想,發起事理等禅定。所謂慧力,就是慧根增長,能破除一切邪外的知見,能斷除一切偏小的執著。

  所謂七菩提分,就是七覺支,也是由前面五根五力,得到的這個慧用。有一念,二擇法,三精進,四喜,五猗,六定,七捨。另一說法是,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除,五捨,六定,七念。這裡依後一說法解釋。

  所謂覺支,覺就是菩提,支就是分支。是說各分支隨宜而用啊。所謂由前,《瑜伽師地論》說:“諸已證入正位的,如實覺慧,用這個作分支。”所以知道根力堅固後,然後必須覺慧,合宜的用。所謂依後釋,用天台的解釋,意思明顯。又《華嚴疏》,也是以擇法為自體,其余為分支。一擇法,就是觀諸法時,善能覺悟了達,揀別真偽。二精進,就是修道法時,善能覺悟了達,不錯誤的去修無益的苦行。三喜,就是心得法喜時,善能覺悟了達,不隨顛倒的法而生歡喜。四除,就是除諸見煩惱時,善能覺悟了達,斷絕虛偽,不損害真正的善根。五捨,就是捨棄見到念著的境界時,善能覺悟了達,取捨虛偽,永不追憶。六定,就是發起禅定時,善能覺悟了達,諸禅虛假,不生我見我愛。七念,就是修出世道時,善能覺悟了達,常使定慧均平。如果心沉沒,應當念用擇法、清進、喜三支,覺察而奮起。如果心浮動,應當念用除、捨、定三支,攝取降伏,念念調和,使心合中適當。

  所謂八聖道,也叫八正道。由於前擇法,所以入正道。就是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一正見,《雜集論》說:“修覺支時,得到真正的覺悟。”因為智慧安立,所以谛理分明,沒有錯謬。二正思惟,見這個理時,無漏心相應,思惟籌量,能增長入涅槃。三正語,不只是心無邪思,用無漏智,守護口四業(妄言、惡語、兩舌、绮語),守住四善語(溫軟、調和、贊歎、慈愛)。四正業,用無漏智,除去身三種業(殺盜淫)等一切邪業,守住清淨身業。五正命,用無漏智,通通除去三業中的五種邪命。六正精進,用無漏智,應勤行精進,趨向涅槃道。七正念,用無漏智,應念正道法,以及助道法,心不動搖退失。八正定,用無漏智相應,正住在理中,決定不轉移。都說正,因為不依偏邪名叫正,能達到涅槃名叫道。如《華嚴經•離世間品》,那麼八正道都是菩薩道。所謂正見,遠離一切種種邪見。所謂正思惟,捨棄妄想分別心,隨順一切智。直到正定,都是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在一種三昧中,出入種種三昧。解釋依據這個文字證明,豈不深奧玄妙?以此類推,七覺根力三十七品,都是隨眾生的因地修行,根機知見不同,證大證小,各有所得不同。

  說“如是等法”,“等”還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共成三十七品,以及其余一切法。

  三十七品,前面只講了二十五品,所以用等概括了。所謂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說念處,因為不淨,這是觀身的人應當念到地方啊。苦空無常等,也是如此。所謂四正勤,解釋見前文。因為生善滅惡,不懈怠松弛,所以名叫勤。勤應當勤的,符合佛理,名叫正勤啊。所謂四如意,也叫四神足,就是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因為念處正勤以來,精進增多,定心有點弱,修這四種定力控制心,那麼智定均等,能斷煩惱,所有的願都如意,名叫如意足啊。綜合這七類,就是三十七品。《毗婆沙論》《大智度論》,都是用比喻顯示,念處如種子,正勤如栽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覺支如開華,聖道如結果,所以名叫道樹。所謂其余一切法,如四心六度,無量法門等。

  問:為什麼不先講念等,而首先講根?答:因為信重要,又前面三科直到這裡,才有根力。

  根據七類次第,聞法先應當念持,然後勤修,勤修能攝心調柔,調柔後成根,根增長成力,才有七覺支的分別,八道的正行。這裡重視信,這部《阿彌陀經》是以信為主,而根和力都是信為首。信帶動其余四個,是道元功德母啊。如五位百法中,信也在首位。十信之中,信也在首位。十一善法,信也在首位。所謂前面三科,就是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修到這裡,才得到根力堅固。能使前面得到的法,沒有退失。又後面應當得到的法,畢竟能得。也是由於信,所以首先講啊。

  按理說,那麼自性變化,是眾鳥的意義。自性出生一切法門,是根力覺道的意義。

  下文說阿彌陀佛變化的結果,這裡說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何必高推聖境?又心地含有種子,那麼五根等,全體是自心培植,何必向外馳求?所以古大德說:“信心堅固,湛若虛空,就是五根五力。覺心不起,就是七覺支。直接了達心性,邪正不相干,就是八正道。”所以說海生萬物,無物不是海。心能生萬法,無法不是心。

【法师开示】

1、閱藏分享:菩薩云何得住於道?

引用經文:《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三·須真天子經住道品第六》

爾時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云何得住於道?」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說滅貪法,不於滅貪而求其證;說滅婬怒癡諸愛欲法,不於其中而求其證。是故,天子!菩薩得住於道。復次,天子。菩薩說空不以空為證,說無相不以無相為證,說無願不以無願為證,說不會不以不會為證,說無生不以無生為證,說無所起不以無所起為證,說無分際不以無分際為證,說離貪不以離貪為證,說離所作不以離所作為證,說滅事不以滅事為證,是為菩薩得住於道。復次,天子!菩薩無所施為具檀波羅蜜,不持戒為具尸波羅蜜,有瞋恚為具羼波羅蜜,以懈怠為具惟逮波羅蜜,憙亂忘為具禪波羅蜜,志愚癡為具般若波羅蜜。是故,天子!菩薩得住於道。」

2、閱藏分享:论道!

引用經文:《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四·道類品第十》

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童子:「道為何等類?」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我所處是道類。」

……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於此行中,亦不得愛欲,亦不得生死,亦不得泥洹,是故道。道之所行得合於道。」

3、閱藏分享:何者是佛法器、非佛法器。

引用經文:《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我等聲聞因他聲解,豈能得知是佛法器及非器乎?文殊師利!我請汝說是佛法器、非佛法器。」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諸入正位皆是非器,已為法界所繫持故。若觀法界而不捨放一切眾生,不墮正位、不共結住,如是等人是佛法器。復次大德須菩提!若到學法、無學法界為所縛者,捨一切眾生焦然結縛,心生疲倦怖畏三界,乃至一念不樂住結,是等名為非佛法器。大德須菩提!若有能盡未來際劫,發大莊嚴不怖不畏,行三界行不為三垢之所染污,於生死中起園觀想,欲樂諸有不集有行,如是等人名佛法器。復次大德須菩提!若無欲染示現染欲,非為瞋惱示現有瞋,不為癡覆示現有癡,除斷結使現住三界,導引眾生無有自高,荷擔重任一切眾生,能令無上三寶種性,具足不斷住三昧門,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4、閱藏分享:陶器泥性無有差別,众生佛性亦无差别。

引用經文:《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大德須菩提語文殊師利:「法性是一如一實際,云何分別說器非器?」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譬如陶家以一種泥造種種器,一火所熟,或作油器蘇器蜜器,或盛不淨,然是泥性無有差別,火然亦爾無有差別。如是如是,大德須菩提!於一法性一如一實際,隨其業行器有差別:蘇油器者喻聲聞、緣覺,彼蜜器者喻諸菩薩,不淨器喻小凡夫。」

5、閱藏分享:不正思惟煩惱所熱名為無智,若正思惟名曰為智。

引用經文:《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須菩提言:「解脫何事,說名解脫?」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以何因緣故,或有縛者、或有無縛?」

須菩提言:「無智故縛。」

文殊師利言:「如是,斷無智故,名為解脫。」

須菩提言:「諸法平等,云何說智及與無智?」

文殊師利言:「如春熱時名為熱水,如冬降寒名為冷水,然其水性無有差別。如是,須菩提!不正思惟煩惱所熱名為無智,若正思惟名曰為智。然其此中無有士夫名智無智。」

6、閱藏分享:何謂為淨?

引用經文:《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佛言:「須菩提!諸菩薩根本自淨故,聞諸功德不喜不高。」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薩根本自淨?」

佛言:「須菩提!無我根淨、無眾生根淨、無命根淨、無丈夫根淨、無人根淨、無身見根淨、無無明有愛根淨、無我我所根淨。」

須菩提言:「世尊!何謂為淨?」

佛言:「須菩提!無縛無解,是名為淨。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是名為淨。無妄想、無分別,無高無下,無作無不作,無闇無明,無惱無不惱,無縛無解,無生死無涅槃,是名為淨。」

須菩提言:「世尊!若無生死、無涅槃者,云何名淨?」

佛言:「須菩提!是淨無憶想生死及與涅槃,亦無染著。須菩提!猶如有言淨於虛空,實無所除令虛空淨。如是,須菩提!所言淨者,實無有法名之為淨。若有聞是而不驚怖,名之為淨。須菩提!汝今淨不?」

須菩提言:「世尊!我淨,以無垢故。」

佛言:「須菩提!若無有垢,為何所淨?」

須菩提言:「世尊!法性清淨我已知之。」

佛言:「須菩提!汝今能知法界性耶?」

須菩提言:「世尊!若離法界有餘法者可知法界,無有法界能知法界。」

佛語須菩提:「無有一法離於法界,誰知法界?」時須菩提默然不答。

7、閱藏分享:聲聞初中後善、菩薩初中後善了解一下。

引用經文:《大方廣寶篋經卷中》

所說真正,初中後善。

「『云何初善?謂身善行、口意善行。云何中善?學行勝戒、學勝定勝慧。云何後善?謂空三昧解脫法門、無相三昧解脫法門、無願三昧解脫法門。復次初善者信欲不放逸,中善者定念一處,後善者善妙智慧。復次初善者信佛不壞,中善者信法不壞,後善者信於聖僧得果不壞。復次初善者從他聞法,中善者正念修行,後善者得聖正見。復次初善者知苦斷集,中善者修行正道,後善者證於盡滅。是名聲聞初中後善。

「『云何菩薩初中後善?若不捨於菩提之心是名初善,不念下乘是名中善,迴向一切智是名後善。復次初善者於諸眾生慈心平等,中善者於諸眾生起大悲心設何方便,後善者喜捨同等。復次初善者降伏慳貪、捨離破戒、遠離瞋恚、斷除懈怠、不住亂心、殺害無知,中善者施、戒、忍、進、禪定、智慧,後善者以諸波羅蜜迴向一切智。復次初善者謂四攝法教化眾生,中善者不惜身命守護正法,後善者善巧方便不墮正位。復次初善者如地等持不捨一切菩薩行心,中善者以善方便知進知退住不退地,後善者於一生灌頂正位。是名菩薩初中後善。』

8、閱藏分享:精進及不放逸到底有何不同?声闻和菩萨的精進及不放逸又有何差别?

引用經文:《大方廣寶篋經卷下》

佛告勝志:「菩薩有二法,速得明達具足大乘。何等二?所謂精進及不放逸。是中精進,謂如法得財一切悉捨;不放逸者,施不望報,皆以迴向於一切智。又精進者,正斷一切惡不善法,成滿具足一切善法;不放逸者,謂堅持淨戒不為後生,悉以迴向於無上道。又精進者,不惜身命修行忍辱;不放逸者,於諸眾生無侵害心。又精進者,進諸善法無有厭惓;不放逸者,進諸善根向無上道。又精進者,於諸禪支心無疲惓;不放逸者,於諸禪支不貪味著。又精進者,進諸多聞無有厭足;不放逸者,正念修行聖智聖慧。又精進者,不捨四攝;不放逸者,起化眾生。又精進者,身心堅住;不放逸者,不得身心捨離著法。又精進者,慈心等緣一切眾生;不放逸者,不得所緣眾生慈法。又精進者,教他眾生發一切智心;不放逸者,觀一切法皆悉如幻,而不捨離一切智心。又精進者,發起三昧;不放逸者,將護不令墮於漏盡。又精進者,如救頭然修集聖諦;不放逸者,不隨證滅。又精進者,為滿諸相集善無惓;不放逸者,觀於法身。又精進者,修淨佛土;不放逸者,淨眾生界。又精進者,集三十七助菩提法;不放逸者,安住寂靜解脫之法。勝志當知!菩薩所有善方便業,皆由精進而得成辦;菩薩所有一切智業,因不放逸而得成就。是故說言,菩薩成就智慧方便,不畏退轉無上正道。」

居士分享

9、如果有我,就有增益,就不会信心等如虚空。

復問:「云何心如虛空?」答言:「如虛空無心,心亦如是。如是心,心等如虛空。」復問:「誰當信心等如虛空?」答言:「天子!計有吾我人者則不信。」天子復問:「計吾我人者何所是?」答言:「心等如虛空,而欲增益過出其上。」復問:「云何增益過出其上?」答言:「計有常者便欲出其上,計無常者亦欲出其上;苦者亦欲出其上,樂者亦欲出其上;憂者亦欲出其上,無憂者亦欲出其上;計有身者亦欲出其上,計無身者亦欲出其上;空、無想、無願亦欲出其上;幻、夢、水中月、影、響一切諸法,其譬如是。如是等而復欲出其上。如法有所處便可增益,婬怒癡更相猗,復欲出其上。形此生死不可讚歎泥洹之事,復欲出其上。如是,天子!是為計吾我人者。‖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二

10、解空即入道。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一切佛法在何所起?」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一切佛法本無,無所起。何以故?天子!如虛空本無,從虛空本起一切佛法。」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一切佛法為幾何乎?可數知不?」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諸法等,佛法亦爾。所以者何?如一切法,如來從是最正覺故。是故,天子!如諸法等,佛法之數等亦如是。」天子復問:「云何?文殊師利!婬怒癡寧復是佛法耶?」文殊師利答言:「爾。天子!婬怒癡是為佛法。何以故?愛欲無覺,以道之教教授故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將無一切皆當得佛耶?」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一切皆當得佛,審當作佛。卿莫疑也。所以者何?天子!一切當得如來正覺故。」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皆得佛乎?」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為入寂然、為入空故。」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寂之與空云何得覺?」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不得空,何從得覺乎?用空無侶、無強無弱故。」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如來曉空便得道乎?」文殊師利答言:「爾。天子!如所語!空則是道。佛說解空則為入道。」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是道之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平等則道之本。」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法何所持而為道?」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持無我、無人,是故為道。」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而與道等?」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所生、無所起則與道等。」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去至何所?」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道去至一切人心諸所行中。所以者何?無所行亦無所至。」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何所出生?」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大哀則道所出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大哀是道之所生?」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度於一切是則大哀,道之所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從何求?」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道從一切愛欲中求。」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愛欲而能出道?」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淨八直行是故道。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施行而名為道?」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愚癡與道等,道與愚癡等。施行是等,則名曰道等。於直見等、於邪見等,於直念等、於邪念等,於直語等、於邪語等,於直活等、於邪活等,於直業等、於邪業等,於直方便等、於邪方便等,於直意等、於邪意等,於直定等、於邪定等。」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直見與邪見等?」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等於虛空,等於寂靜。‖佛說須真天子經

11、大方廣寶篋經分享。

(1)为何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佛法、結使有何差別?」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須彌山王,光所照處悉同一色,所謂金色。如是,須菩提!般若光照,一切結使悉同一色,謂佛法色。是故,須菩提!佛法、結使以般若慧觀,等無差別。是故,大德須菩提!一切諸法皆是佛法。」須菩提言:「文殊師利!以何緣故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文殊答言:「如佛智所覺。」又問:「云何如佛智所覺?」文殊答言:「如汝初始,後亦如是,不離如故,是以說言如佛智所覺。」又問:「所言初後,云何初後?」文殊答言:「初空後寂,故名初後。」須菩提言:「空之與寂有何差別?」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於意云何?如生金與熟金,有何差別?」答言:「以言說故而有差別。」文殊師利言:「如是,大德須菩提!以言說故言空言寂。若有智者,不著文字、不執文字。」須菩提言:「文殊師利!凡夫、智者有何別相?」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佛所說,以業相故名為凡夫,以業相故名為智者。」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業有何相?」文殊師利言:「因緣為相,隨其所行有差別名,若無所行則無別名。凡夫有行、有差別名,慧者無行、無差別名,有無中間名為聖行。然此聖行,於諸凡夫名為非行。

(2)诸法平等,云何說智及與無智?

須菩提言:「諸法平等,云何說智及與無智?」文殊師利言:「如春熱時名為熱水,如冬降寒名為冷水,然其水性無有差別。如是,須菩提!不正思惟煩惱所熱名為無智,若正思惟名曰為智。然其此中無有士夫名智無智。

(3)一切法非法,是什么意思?

須菩提言:「如佛所說一切法非法。此何謂也?」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佛所說,能知我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況復非法。若法應捨,則不名法、不名非法。」須菩提言:「文殊師利!如來佛法可非法耶?」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來佛法無有決定,若無決定則不應說是法、非法,是故佛說一切法非法。https://t.cn/Ai8YeiQy

【总有清凉 为你而来】

夏日渐进,夏景渐催,空气里浮荡的热风,将气温表上的红线越吹越高,节气带着骄骄炎威,一路招摇着,来赴这盛夏的约了。

南方梅雨将终,而闷热的伏天也即将到来。但这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此时“热气犹小也”,最热的大暑还在后头呢! 

开始扳着指头数日子了,一天天的数着九、数着伏,盼着最难熬的日子快点过去;更盼着能有一丝风飘过,哪怕它立马会被阳光烘热。等盼到风起了,云涌了,雨落了,清凉也就来了……

“携扙来追柳外凉”,这时节,凉爽总是我们真诚的追捧。这时节,也总让人妄想着摆脱与逃离——逃离热浪,逃离喧嚣,逃离盛夏。

终究逃离不了,那便回归吧,回归自然,回归简静,回归自己的内心,是时候体验一下生活的缓慢了。节气里总有四时不谢的美好,即便炎热泛滥,也总有清凉迎暑而开,为你而来,为小暑而来。

你且品吧,当我们从纷繁的生活中抽身,循着旧时光的踪迹去追寻时,或许就能品到儿时那冰凉的滋味和快乐。

那滋味,是荷叶粥绿豆汤的清新,是冰棒冷饮的爽口,是井水浸西瓜的凉甜,就像作家汪曾祺写的:“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且听,夏日深处,自然之中,林泉之间,诗书卷上,总有清凉的声音清晰传来。

那声音,是山溪泠泠,是林涛阵阵;是莺啼深柳,是虫鸣阶前;是星夜的琴声,是月下的笛韵;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且看,郊林野塘,公园庭院,总有些清凉的颜色滋润心扉。

那颜色,是悠悠天蓝,是漾漾水绿;是草树阴阴,是藤萝郁郁;是“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季节的水深火热里,却依然有花朵向日而倾,孜孜不倦地追逐着阳光,结出最饱满、最诱人的果实——它,就是向日葵。生命与梦想,都在这酷热与煎熬里、在这水与火的缠绵中,丰衍出无尽生机。

动能收获未来,静则清凉身心。暑热节气是火辣辣、汗淋淋,却又是水灵灵、绿葱葱的。

愿不急不躁心念清净,如此,动静之间,便自有时光安然,自有岁月清凉……

错过的重逢在文字入眼的瞬间心动,往事在记忆的废墟绽开生命之花。走过的旅途和青春的回忆相互交集,生活有多少笑就有多少眼泪,而在苍凉的背后我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从茫茫戈壁到天涯海角。如果失去是一种心痛,那么得到的又是怎样的惊喜?在回忆的柔软中寻找生活的亮点,一米阳光的璀璨,照亮黑暗的行程。

——摘自《这世界,我只喜欢你》序

繁华落尽,你也远去,我也离开,各自茫茫天涯路,带着行囊度过风躲着雨,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未能相见,也不曾相见。一些人一些事,轻轻地来轻轻去,犹如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不必刻意的挽留与记忆什么,纵然一别,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回头。

看取莲花净,莲心不染尘

从我喜欢茶的时候,就喜欢上莲了。小小的一朵莲,清雅孤绝,自成风景。

白莲,有一种清新脱俗的美。红莲,带着一点风雅和娇艳。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越来越喜欢纯粹的东西。饮食简单清淡,生活删繁就简。

莲的身上,有一种清逸出尘的风骨。像是超脱于尘世之外的隐士,纵使内心丘壑万千,也总是气定神闲的模样。

莲,亦是有禅意的。那朵佛前的莲花,晨钟暮鼓,安之若素。

有时,我想,自己所求所寻的,不过是如莲那般,最干净的饱满。那莲花净,便是对生命由衷地敬畏。

我也曾见过凋零的莲花。

大片大片的莲叶变得枯黄,一派萧索落寞,无奈又惆怅。而莲花,即使枯萎了,依然在那里孤芳自赏。

有时,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

梦想会坍塌,情感会疏离。美好被摧残地支离破碎,只剩下断壁残垣。

内心深处,有一种苦闷和压抑,要想挣脱,想要逃离。却被一张巨大的网束缚着,怎么也逃不掉。

自己和生活,格格不入。自己和自己,貌合神离。未来和远方,遥不可及。

不如,学学莲花吧,孤芳自赏又怎样。

莲心实苦,却是清心败火的良方。

就像我们的人生,谁没经历过苦痛呢?

有的人,为了生计,奔波劳碌。有的人,深陷感情的漩涡,苦苦挣扎。

经历过苦痛,才能懂得满足。经历过烦恼,才能理解宽容。经历过伤害,才能懂得珍惜。

那些蓝色的忧郁,蹉跎成河,那些经年的过往,风轻云淡。

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在最深的绝望里,开出最美的花,不惹尘埃。

第一次听到巫娜的古琴曲《莲心不染尘》,躁动的心,莫名地安静下来。

那古朴、低沉而又浑厚的琴音,仿佛把自己带入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

四周是巍峨的高山,流水潺潺。一女子,飘飘然抱着一把古琴,端坐于晓峰之巅,低眉抚琴。

如莲的女子,像极了莲的淡然出尘。

这个浮华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追加自己的欲望。无法宁静,无法挣脱。

走到岁月深处,才明白,生活需要慢下来,自己需要静下来。

有时候,人是要有一点孤意的。与尘世,与名利,与热闹的人群,保持一点距离。信手拈花,微笑不语。

在独处时,享受一个人的宁静。

在宁静中,精简内心的繁杂。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如莲一般,不枝不蔓,不妖不惑。

看取莲花净,莲心不染尘。 https://t.cn/R2WxYkt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位姐妹瘦了12斤真不错太棒啦最近都是在大吃大喝各种聚会不用控制饮食正常吃饭就很幸福啦鸡鸭鱼肉都可以吃的 姐妹开始问我的时候还说自己不容易瘦很顽固的,心里顾虑这
  • 可是他们的邻居却专门找到钱瑗,询问她的丈夫的去处,当钱瑗落寞的告诉他们,丈夫已经去世的时候,他们竟然开心不已,之后还背着钱瑗叫他臭寡妇。87岁高龄的杨绛舍不得离
  • 。当身体自由舒展,氤氲在温泉的气蕴之中,无论是远眺拥有完美山形的富士山,还是顶着漫天星宿,人与自然的结合,都是如此和谐美好。
  • 回来正好下午茶时间,甜点是周末从石头家打包回来的蛋糕卷,期待已久的味道……☕️#美食新势力大赛##吃货秀##吃货在这里##宅家美食日记##吃货在这里[超话]##
  • #木耳除了炒鸡蛋还能怎么吃##家乡年味大赏##乡间好年味#下乡日记 (主要是在乡下真的没什么事做,我想瞎bb一点…) 先感恩一下 今天的好天气☀️永远喜欢晴天起
  • 事实上,在沟通的过程中更应该将它们视为对个体尊严的维护,这是另一种工作的方式。只有探索自我的个体性、探索内在需求与外向需求的重要性,你才能辩清两个人的问题所在。
  • 这个判断的依据就是:老乔不会轻易放过老普的,在就职典礼的时候老乔就指责老普“干预选举、网络袭击”并称“会让他付出代价”的,这是个人恩怨,如从美国两党的政治角度和
  • !二十四岁的兄弟,你要加油呀。
  • 上涨途中,一旦出现“巨量圆弧”形态,要适当留意,往上突破后,上涨空间往往很大,但是要注意7个细节,我做了详细的图文说明,大家可以保存收藏,如果觉得不错,请关注。
  • 我爱上的是怎样一个让人骄傲的你!就像《后来》的歌词一样…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时在人海…愿以后的自己,被别人爱的时候,别辜负别人;爱
  • 我在病房处理病患后,就去便利商店买两杯咖啡,缓解自己紧绷的假日值班生活,顺便又走回急诊。求求你,一定要救活他啊!
  • 早安 宝贝们我今天呢想把自己很纠的结情感问题和你们分享一下 希望可以听听你们的意见 去年刚谈了人生第一个男朋友 一直到现在 答应做他女朋友并不是因为我有多多么喜
  • 详询:0754-88868051 ​​​​王者降临 长安CS95双击666一部车的动力要有多强劲,才足以驱动一颗勇闯天涯的心?长安汽车将潜心自主研发,以匠心筑
  • 27岁考入上戏,凭一角爆红,出道至今零绯闻,姐弟恋恩爱三十载有的演员,大红大紫却没有一部好的作品;有的演员,不温不火却能演活一个脚色。本日讲的这位演员,27岁“
  • 从当年的自卑男不起眼的小配角一路逆袭走到即将大举攻进好莱坞的大势男神,他堪称韩流劳模典范,演戏、参与综艺节目展现全面才艺。最伤心……隋文静韩聪完美表演了教练夫妇
  • 但是洁面乳的质地比起洗面奶就要更厚一些,这也是洁面乳清洁效果更好的原因,所以洁面乳的清洗时间也会更加的久一点。1⃣少用油炸、煎炸的烹调方式是最根本的;2⃣先热锅
  • 在回家的路上,我反复琢磨着儿子的话,人家说的还真有一定道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儿子,我的孩子要是这样奢侈,我是绝对不能答应的!
  • “内闭外脱”含义有三:一是或然之意,即或为内闭,或为外脱,非指一证既内闭又外脱;二是指邪气闭郁于内,正气不得外达而外脱,此乃真实假虚,或曰真闭假脱;三是正气衰败
  • 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宽广的心、美好的心,感恩的心,这样才能去帮助有困难的人。能做的,只是用有限的时光,去享用生命给予的一切。
  • “据我所知,我们有部分前同事已经超过3个月没有收到找油网支付的一分钱报酬,突然失业让我们面临着房贷、车贷等生活危机。“据我所知,我们有部分前同事已经超过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