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有哪些需要悟透的人性#
1.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2.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3.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4.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戒言十则
5.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7.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8.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9.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10.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11.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1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13.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14.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15.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16.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17.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
18.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19.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20.动口不如亲为,求人不如求己。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
21.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晴天不肯去,只待雨淋头。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22.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23.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24.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25.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26.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7.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28.但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休管,无事早归。
29.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30.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31.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路逢侠客须呈剑,不是才人莫献诗。
32.伤人一语,利如刀割。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33.大家礼义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
34.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35.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从他酒价高。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36.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须用恶人磨。
37.既坠釜甑,反顾无益。翻覆之水,收之实难。
38.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
39.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40.河狭水急,人急计生。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
41.合理可作,小利莫争。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42.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
43.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4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45.平生只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自量。
46.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47.人各有心,心各有见。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
48.池塘积水须防旱,田地勤耕足养家。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无愁月影斜。
49. 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枉自做小人。
50. 贫寒休要怨,富贵不须骄。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三)


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三)

福原隆善先生将所有经典列成表格[福原隆善〈善导大师の忏悔思想〉,藤吉慈海编《善导大师の净土教》第54页,知恩院净土宗学研究所1980年。],笔者检索《大藏经》,增加一部分典籍,列出如下:

类型

出处四悔系五悔系

《大乘戒经研究》中所列的经典

《菩萨藏经》

《舍利弗悔过经》

《大乘三聚忏悔经》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

《回向轮经》《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

《菩萨五法忏悔文》

福原隆善所举出的典籍《合部金光明经》

《十住毗婆沙论》

《大智度论》

《集诸经礼忏仪》《占察善恶业报经》

《观佛三昧海经》

《大乘止观法门》

《摩诃止观》

《法华三昧忏仪》

《国清百录》

笔者所举出的经典《无尽意菩萨经》

《决定毗尼经》

《大方等大集经》

善导的五悔是依龙树菩萨《愿往生礼赞偈》而作成,此《愿往生礼赞偈》即是《十二礼》[《十二礼》,龙树造,禅那崛多译,原收于迦才《净土论》,即《往生礼赞偈》中的中夜礼赞文,后重编于《卍藏经》第二卷。本经以十二颂(七言四十句)赞叹阿弥陀佛之庄严功德,故称《十二礼》。][88],但是在《十二礼》中并没有发现五悔思想,所以善导的五悔思想是依据另外的经论。在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善导所说的相似处,现在就二者的忏悔文进行比较,列表如下:

龙树《十住毗婆沙论》T.26/45b-c善导《往生礼赞偈》T.47/443a

我从无始生死已来所起罪业,为贪欲、嗔恚、愚痴所逼故,或不识佛、不识法、不识僧,或不识罪福,或身口意多作众罪,或以恶心出佛身血,或毁灭正法,破坏众僧,杀真人阿罗汉,或自行十不善道,或教他令行,或复随喜。若于众生有不爱语,若以斗秤欺诳侵人,以诸邪行恼乱众生,或不孝父母,或盗塔物及四方僧物,佛所说经或有毁破,违逆和尚阿阇梨。若人发声闻辟支佛乘、发大乘者,恶言毁辱轻贱嫌恨悭嫉覆心故。于诸佛所或起恶口,或说是法非法,说非法是法。

自从无始受身来,恒以十恶加众生;

不孝父母谤三宝,造作五逆不善业。

今以是罪于现在诸佛知者见者证者所,尽皆发露不敢覆藏,从今已后不敢复作。若我有罪应堕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中,不值三尊生在诸难,愿以此罪今世现受。如过去诸菩萨求佛道者,忏悔恶业罪,我亦如是发露忏悔,不敢覆藏,后不复作。若今诸菩萨求佛道者,忏悔恶业罪,我亦如是发露忏悔,不敢覆藏,后不复作。如未来诸菩萨求佛道者,忏悔恶业罪,我亦如是发露忏悔,不敢覆藏,后不复作。

以是众罪因缘故,妄相颠倒生缠缚;

应受无量生死苦,顶礼忏悔愿消灭。

从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内容与构成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善导的五悔思想是依龙树《十住毗婆沙论》而作成。[福原隆善〈五悔思想の展开〉,《天台学报》第22号,第120页,1980年。]同时,善导历来喜欢引用《观佛三昧海经》,在《观佛三昧海经》中说:

我今观佛,以此功德不愿人天声闻缘觉,正欲专求佛菩提道。发是愿已,若实至心求大乘者,当行忏悔。行忏悔已,次行请佛。行请佛已,次行随喜。行随喜已,次行回向。行回向已,次行发愿。行发愿已,正身端坐系念在前,观佛境界令渐广大。[《观佛三昧海经》卷9,《大正藏》卷15,691a。]

经中明确地说明忏悔、请佛、随喜、回向、发愿五悔的次第顺序,其中请佛即劝请,所以我们想善导也一定依据此经而形成自己的五悔思想。

但是,善导在《观念法门》中引用了《观佛三昧海经》的忏悔法,所以福原隆善先生认为善导五悔思想萌芽于比《往生礼赞偈》先成立的《观念法门》,《观念法门》中“依经明道场内忏悔发愿法”具体化加以展开便是《往生礼赞偈》。[福原隆善〈善导大师の忏悔思想〉,藤吉慈海编《善导大师の净土教》,第57-58页]

善导在《往生礼赞偈》中引用了世亲《往生论》,将五念门引入净土实践,但是善导在引用过程中,对原文加以很大的改动。同时,在《往生礼赞偈》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作为往生净土的正因,五悔、三心、五念门之间的关连构成了善导忏悔思想的内在要素。福原隆善先生曾将《往生礼赞偈》五悔、三心及五念门进行比较,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同上,第58-61页。]但是我们重新进行整理,并且加上菩提流支所译《往生论》中五念门原文进行比较,列表如下:

《往生礼赞》的五悔

T.47/443a《往生礼赞》的三心

T.47/438c《往生礼赞》的五念门T.47/438c-439a《往生论》的五念门原文T.26/231b

至心忏悔

自从无始受身来,恒以十恶加众生,不孝父母谤三宝,造作五逆不善业。以是众罪因缘故,妄想颠倒生缠缚,应受无量生死苦。一者至诚心,

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一者身业礼拜门,

所谓一心专志恭敬合掌,香华供养,礼拜阿弥陀佛,礼即专礼彼佛,毕命为期,不杂余礼,故名礼拜门。(一者礼拜门)云何礼拜?

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至心劝请

诸佛大慈无上尊,恒以空慧照三界,众生盲冥不觉知,永没生死大苦海,为拔群生离诸苦,劝请常住转*轮。二者深心,

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二者口业赞叹门

所谓专意赞叹彼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彼国中一切宝庄严光明等,故名赞叹门。

(二者赞叹门)云何赞叹?

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至心随喜

历劫已来怀嫉妒,我慢放逸由痴生,恒以嗔恚毒害火,焚烧智慧慈善根,今日思惟始惺悟,发大精进随喜心。三者意业忆念观察门

所谓专意念观彼佛,及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国土庄严等,如观经说:唯除睡时,恒忆恒念恒想恒观此事等,故名观察门。(四者观察门)云何观察?

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

至心回向

流浪三界内,痴爱入胎狱,生已归老死,沉没于苦海,我今修此福,回生安乐土。三者回向发愿心,

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五者回向门

所谓专心,若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圣凡等所作善根,深生随喜,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随喜善根及己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彼国,故名回向门。又到彼国已,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彻穷后际,心无厌足,乃至成佛,亦名回向门。(五者回向门)云何回向?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

至心发愿

愿舍胎藏形,往生安乐国,速见弥陀佛,无边功德身。奉觐诸如来,贤圣亦复然,获六神通力,救摄苦众生。虚空法界尽,我愿亦如是。四者作愿门

所谓专心,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三业四威仪所作功德,不问初中后,皆须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国,故名作愿门。(三者作愿门)云何作愿?

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首先,我们对善导所引用的五念门进行探讨。五念门是善导净土信仰的起行论,《往生礼赞偈》中说:“如天亲净土论云,若有愿生彼国者,劝修五念门。五门若具,定得往生,何者为五?”[《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38c。]善导的五念门分别为:一身业礼拜门,二口业赞叹门,三意业观察门,四作愿门,五回向门;但是,世亲《往生论》的五念门顺序为: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作愿门,四观察门,五回向门。我们可以看出,善导的五念门与《往生论》在顺序与内容上都有所不同,从而表现出善导自己的特色,这与昙鸾《往生论注》所说的五念门在次第顺序、字句省略方面的改动,有着一定的关系。[明山安雄〈往生礼赞の研究〉,佛教大学善导教学研究会编《善导教学の研究》,第289页,东洋文化出版,东京,1980年。]

哪些东西,在阻碍我们修行?修行之人,不可不察!#修行#

大凡修道者,均具善根,且与道有较大缘分。故而,修道须摆脱俗念,潜心虔诚修行,度己度人,方可修成正果。其实,正果是否可得,不应成为我等修行之人所虑之事。我等专心修行即可,功到自然成。否则,一味追求正果,则目的心太重,则不但正果难得,可能招致心魔入侵,则后果不堪设想。修行之人,不可不察。

▍首先,修道者须修静功。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静,是一种境界。纷繁复杂的尘世中,各种压力接踵而至,应接不暇,我等往往疲于应付。静这种高的境界,对于很多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即便逼迫自己静下来,也很难达到这种真静的境界。因此,修道之人,须达真静,才能神魂归一,神不虚耗,方能守真。如若不能做到真静,因欲“牵之”。因此需收敛心神,节制欲望,回归虚无,虚己守静。

故《清静经》云:“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是故,于红尘修行,每日必花时间守静。这是修道的最基本要求。

▍其次,修道须修行。

念起于心而表露于形,所谓相由心生,其联系甚为紧密。行不端,则心必病;心不澄,则行比倚。路遇美色,心念不专,淫念骤起,即惊其神,气必散。凡夫无知,故神气散,精气泄耗,故好色者终日神情恍惚,虽行未动,神已游走;若行亦动,则罪孽即造,追悔莫及。

是故修行须修眼耳鼻口意。

修眼者,断绝扰人心神之物入侵,自然可得清静。然则,说虽易,实难为。俗世纷繁,眼花缭乱,置修行者于进退两难之地。将守心,而欲来缠,皆因眼戒难守。见色美艳丽女子,更为变本加厉,多看数眼,心神已乱。若能将其视为男人,或天地万物之一,则不必受此煎熬。然而,美色当前,多少人能守住心神?此修真之至大障碍者也。

▍其次,修耳。

修耳易于修眼。修耳者,分多个层次。流言蜚语,闻而不传,是为基本。俗语云:流言止于智者。流言,不论真伪,不可乱传;知了即可,不可不辨是非,造下无边口业;道听途说之言,择之而闻,是为较高功夫。不良信息势必扰乱心性,不如不闻,省却诸多烦恼,断除邪念。故可择而闻之,取其善而摒弃恶俗之言,与修行有利。其三,无论善恶之言,听之不闻,视之不见,是为上乘。任何言辞,无论善恶,均会扰人心性,故而不闻一静心,心澄意清,则万物自寸于心,而心自正,心神不耗,意守真常。

▍再者,修口。

修口者,修口德也。传善言,行善举,均是功德。非为所图,却可心胸广大,生慈悲心,导行日增,修真易成。修口,则无是非争讼,则无敌,无敌则无争,不争则无利无害,道法自然。巧舌如簧者,虽为人赞叹,其口若悬河,舌战群伦,却因多言之时,不分善恶厉害,而无意间中伤他人,必种下祸根。言多则必有所失,寡言亦不可,寡众之间,取其中和,则圆满自然,是为真道。不可不言,不可多言,不可言明,不可赘述,恰到好处,既是修口之道。修道之人,须明了此理。

▍此外,修口者不可毁谤他人。

言辞犀利,认假作真,无故诽谤他人,口业已造,是为不值。故而,修行之人,须积口德,修好自身,再设法度人,劝人行善积德,弘扬善法,才是真道。须知,无论何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作为凡夫,不必替天断判人之功过,是否善恶,自有天道判之。吾等所当为者,真心修行足矣。

辛卯年,吾欲劝善布施放生以尽寸心,响应者众,且多人因放生受益。此事本为善事,不图名利,自行出资购物为众多信人放生,但却有心怀不轨之同道中人诽谤中伤,但我亦未反驳,因知所作所为,天地为证,后谣言不攻自破,实为魔障。后来,吾明白:修行不易。故而,口业断不可造,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修意者,简言之,虚心守静既是真理。意不动,则心神可守。尽量减少欲望,则心神不乱,心魔不生。修意时,不可有分别心。一次,吾与师弟论道。吾问:超度之时,被超度之灵为道教神灵接引而去还是为佛教菩萨接引而去?其答:师兄不可有分别心。超度之时,皆有神佛到场,根据被超度者的三世因果,分别被神或菩萨接引至不同的去处,有些可能被地藏菩萨送往地狱受刑,法师仅充当和事老的作用,真正普度众生的其实是神佛。听完吾幡然大悟。

很久以前,吾曾有分别心,与学佛的朋友论道,与其辨佛道,论佛道孰高孰低,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无果。后悔悟,其实佛中有道,道中有佛,其本为一体,仅是修行方式不同而已,故而不可有分别心,佛本是道,道亦是佛,其目的均是济世度人。

请记住一句话:地狱门前僧道多。修行之人,与僧道通论,不节制欲望,真心修行,往往会种下罪根。既然是修行之人,又何苦重入轮回之苦呢?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如,南怀堇的《易经杂说》说:在应用方面,现在用的一般是两者的结合-,用先天八卦的“数”配合后天八卦的“象”而使用。比如,你还没出生之前(在母亲肚子)为“先天”出
  • #王鹤棣回复霸总男友是什么体验# 我是真的会被王鹤棣的粉可爱死哈哈哈哈哈哈 继王鹤棣自己第一次火业务不太熟练后 粉丝们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有控评不熟练过于可爱被“
  • 【萌娃走失街头 蜀黍贴心守护】“不哭不哭,叔叔带你去找妈妈……”7月5日,宣威市一名3岁的小男孩趁父母没注意,独自出来玩耍,迷失了回家的路,在马路上边走边哭,还
  • 鄞州一单位屡屡失窃,原来是“花匠”所为】一般情况下,每周会有专门的工人上门服务,开展绿植的修枝剪叶、浇水等养护工作。#鄞州一单位屡屡失窃# ,小偷让人出乎意料】
  •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咏史》李梦唐 ​两周前的雨天,一只鸟掠过我的头顶飞进了地铁站。今天抬头一看,鸟窝已经非常拥挤了[awsl][awsl]地铁
  • 晚上分享会结束的比较早 因为白天走的太累睡着了被某宋的电话声吵醒了 让我别再睡了不然晚上还睡不着了 于是醒来感慨万千以前都觉得24岁的我会在干嘛呢结果养了两只喵
  •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宝宝的智商与其母亲是否是忧郁症患者有一定的关联关系,如果母亲是忧郁症患者,则孩子智商一般偏低;反之,孩子智商相对较高。  5、心理因素  由于
  • 有援疆工作经历的张伟,从天津人买和田大枣的热情、热心中看到了消费扶贫的巨大潜力,“紧盯消费扶贫,拓宽产品帮销之路”成为他到宁河区履职后帮扶对口地区的思路之一。如
  • 汪文斌表示,对于乌克兰危机,中方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我们呼吁有关方通过对话谈判实现停火止战,尽快找到兼顾各方合理安全关切的办法,我们也希望国际社会为此创造条件和
  • 如果担心灰色西装不容易驾驭,且容易给人显老的视觉效果,那么可以在搭配灰色西装时,挑选带有印花元素的黄色领带,从而帮助男性表达出低调魅力的同时,又能够增加一定
  • #大学学的不是喜欢的专业怎么办##微博新知博主# 请不要再纠结于专业的问题,就算是喜欢的专业,也未必是你喜欢的工作,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大家都懂。趁早转到你喜欢并且
  • 我觉得不如演安宁的那位女演员给我的观感好,至少她在预告里给我的感觉,有点女将领的气势。后来他们相爱,再后来男主被围困致死,女主把元核给他而自己消散,但灵识存于世
  •   以前法王如意寶講《百業經》時曾經反覆叮囑:千萬不要給別人取外號,否則因果不虛,自己將來也會感受這樣的果報。——选自圣空法师第66届楞严实修讲经法会开示(下集
  • 【赵本山丑角女弟子减肥超百斤变白天鹅】提起《马大帅3》中的婷婷、《乡村名流》中的三胖,许多喜爱二人转的观众应该不会陌生。2016宋小宝经典小品 演出:宋小宝、文
  • (そうでもなかった)(今天気予報見た)春日和はいつになるのだぁぁあああxxx今日も頑張ろうね~!( 笑 )明日から切り替えてリハーサル三昧頑張ります☆*:.。
  • #任嘉伦[超话]# rjl#任嘉伦请君# rjⅠ#任嘉伦宣夜# rjⅠ#任嘉伦2022再创嘉绩# ✨╭────♡ ℯ ♡────╮✨我的意中任:初识你名 久居
  • 但之后落了阵地战,扬尼斯背打格里芬走步后,精神涣散;欧文一个直传送到底角,扬尼斯反应慢了,还是队友提醒才补位,晚了,哈里斯一个帅气地拉杆上篮。】众所周知,邓肯5
  • 国冥党“立委”赖士葆表示,2020干掉中天新闻台,现在再杀TVBS,不留活口,新闻台的专属频道从49台到58台几乎要全部绿化了,现在唯一剩下有公正性的TVBS都
  • 在旅途,发现另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你……“说走就走,是人生最华美的奢侈,也是最灿烂的自由。​#成果[超话]##犬来八荒[超话]##贾玉环[超话]##向全世界安利成果
  • 《 转 》☔️早安分享~[鲜花]生活的美在于心中有不灭的希望,倦了累了就稍做停留,回味路过的风景,回望走过的路途,返观远去的岁月,于一些轻描淡写的过往里,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