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典:《论语.宪问》14.15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臧武仲:即臧孙纥(音hé),姬姓,臧氏,又称臧孙、臧纥,谥“武”,臧文仲之孙,臧宣叔之子,鲁大夫。辅佐鲁成公、鲁襄公,对季孙氏专权不满,德才兼备,多智。
▲防:臧武仲的采邑。朱子:“使请立后而避邑,以示若不得请,则将据邑以叛,是要君也。”
▲为后:为臧氏立后,唐文治:“求立臧氏之后。”
▲要君:要挟国君,有所希求。唐文治:“要,有挟而求也。”
▲《左传》鲁襄公二十三年云:“季武子无適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访于臧纥,纥为立之。”公弥即公鉏也。“孟孙恶臧孙,季孙爱之。孟氏之御驺(掌马之官,盖兼掌御事)丰点,好羯(孟庄子之庶子)也。孟庄子疾,丰点谓公鉏:‘苟立羯,请雠(chóu,仇)臧氏。’孟孙卒,遂立羯。孟氏闭门,告于季孙曰:‘臧氏将为乱,不使我葬。’季孙不信。臧孙闻之,戒。冬十月,孟氏将辟(bì,开辟、开拓之意),籍除于臧氏。臧孙使正夫助之,除於东门甲,从己而视之。孟氏又告季孙。季孙怒,命攻臧氏。乙亥,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周武王时所封曹姓国也。始封之君曰侠,为鲁附庸。在今山东邹县)。”是也。云“自邾如防,使为以大蔡纳请”者,《传》又曰:“初,臧宣叔娶于铸,生贾及为而死。继室以其侄,穆姜之姨子也。生纥,长於公宫。姜氏爱之,故立之。臧贾、臧为出在铸。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曰:‘纥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吊。纥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纳请,其可。’贾曰:‘是家之祸也,非子之过也。贾闻命矣。’再拜受龟,使为以纳请,遂立为也。”。杜预曰:“大蔡,大龟。”云“纥非敢害也,知不足也”者。云“非敢私请”者,言为其先人请也。云“苟守先祀,无废二勋”者,二勋,文仲、宣叔。云“敢不辟邑!乃立臧为。纥致防而奔齐。此所谓要君”者,据邑请后,故孔子以为要君。

■现代翻译:孔子说:“臧武仲用防地请求为臧氏立后,虽说不是要挟君主,我不相信。”

●何晏等《论语集解》:孔安国曰:“防,武仲故邑。为后,立后也。鲁襄公二十三年,武仲为孟氏所谮,出奔邾。自邾如防,使为以大蔡纳请曰:‘纥非能害也,知不足也。非敢私请。苟守先祀,无废二勋,敢不辟邑!’乃立臧为。纥致防而奔齐。此所谓要君。”

●皇侃《论语义疏》:臧纥从邾还防,而使人请于鲁为其后于防。不先尽忠而先欺君也,武仲出奔而犹求立后其故邑,时人皆谓武仲此事非要,孔子据其理是要。故云虽曰不要吾不信也。袁氏曰:“奔不越境而据私邑求立先人之后,此正要君也。”

●刑昺《论语注疏》:此章论臧孙纥要君之事。武仲据防邑求立后于鲁,实是要君。

●陈祥道《论语全解》:孔子论仲则以防求为要,论成人则以仲为智。如此则若无要君之事,而不免于要君,何也?《礼》曰:“道之不行,贤者过之。”子曰:“仲之智、绰之不欲,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使仲贤而不至于过智,而济之以不欲,是能无要君之心矣。《礼》曰:“事君三违而不出境,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朱熹《论语集注》:范氏曰:“要君者无上,罪之大者也。武仲之邑,受之于君。得罪出奔,则立后在君,非己所得专也。而据邑以请,由其好知而不好学也。”杨氏曰:“武仲卑辞请后,其迹非要君者,而意实要之。夫子之言,亦春秋诛意之法也。”

●张栻《癸巳论语解》:尹氏曰:“据邑以请立,非要君而何?不知义者将以武仲之存先祀为贤也,故夫子正之。”

●清《四书解义》:此一章书是诛鲁臣无君之心也。臧武仲自邾归防,使人卑辞于鲁君,请立臧氏之后,而后去。似乎不忘先祀,又请命于君,后世之人将必以仲为贤矣。孔子欲为后世人臣戒,而为诛心之论。窥其隐衷不过以君不遂其请,将据邑以叛,是要君以不得不从之势耳。在武仲以为父兄之故,欲自讳其要君,而要君之迹昭然,谁能宽其罪而信之哉?观孔子断武仲之罪,如是之严;诛武仲之隐,如是之确。春秋一字之贬,为万世不易之经。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可不惧哉!可不戒哉!不然一有无君之心,纵或幸逭(huàn,逃;避)国法,漏脱一时,然得罪于名教,得罪于神明,天下万世,人人得而诛之矣!

●钱穆《论语新解》:臧武仲请立后之辞见于《左传》。其辞甚逊,时人盖未有言其非者。孔子则谓得罪出奔,不应仍据己邑以请立后,此即一种要挟。乃其人好知不好学之过。

★此章论臧武仲要君之事。前章孔子曾评论臧武仲为“知”,“仲之智,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 杜注云:“谓能避齐祸,是武仲之知也。”以此章事观之,“非敢私请”者为非“知”,“据邑以请立”者非“礼”,则非“成人”之事也。 https://t.cn/RxRVHIh

读书学典:《论语.颜渊》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名耕,一名犁,子姓,向氏,字子牛,又称司马黎耕。他是宋司马桓魋之弟。善言谈,性子急躁。
▲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个性阴郁勇武,以“文学”著称。
▲忧:担忧、忧愁。《集说》:“以传考之:桓魋尝欲弑宋公而杀孔子,其恶著矣。其弟子颀、子车亦与之同恶,此牛之所以忧也。”牛有兄弟如此,丧其宗族,且祸乱邦国,身死无日,故常以为忧。
▲亡:同“无”。《义疏》:“牛兄行恶,必致残灭。不旦则夕,即今虽暂在,与无何异?故云‘我独亡’也。”
▲商闻之矣:这些事听先生说过。钱穆:“孔子卒在桓魋作乱后两年,子夏言此时,孔子当已卒。魋等或奔或死,牛身栖异国,故有独无兄弟之感。”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命者不由我主;如人之生,非己自欲生;死,亦非己自欲死。死生、富贵,顺由天命。古人云“任命”,今人云“认命”。
▲敬而无失:敬,内心要达到敬,即“修己以敬”。失,放失,即放纵不受约束;无失,亦可以看作“无失德”。不放纵,则行为不会有失而导致失德。
▲恭而有礼:恭要合乎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做到忠信敬礼,人人皆乐与之为兄弟。任启运:“子夏盖言尽其在己。”

■现代翻译:司马牛很忧愁地说:“人人皆有兄弟,独我没有呀!”子夏说:“商曾听先生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能敬,做事没有差失,对人能恭,有礼,那就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呀!’君子何必担忧没兄弟呢?"

●三国魏何晏等《论语集解》:郑曰:牛兄桓魋行恶,死亡无日,我为无兄弟。包曰:君子疏恶而友贤,九州之人,皆可以礼亲。

●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司马牛忧,至弟(悌)也。为其兄桓魋有罪,故己恒忧也。所以孔子前答云君子不忧也,此所忧之事也。牛兄行恶,必致残灭,不且则夕,即今虽暂在,与无何异?故云我独亡也。子夏闻牛之言,故自称名而为牛解之也。不敢言出己,故云闻之。死生富贵皆禀天所得,应至不可逆忧,亦不至不可逆求,故云有命在天也。然同是天命,而死生云命,富贵云天者,亦互之不可逃也。死生于事为切,故云命。富贵比死生者为泰,故云天,天比命则天为缓也。繆播云:“死生者,所禀之性分;富贵者,所遇之通塞。人能令善之以福,不能令所禀异分。分不可易,命也。能修道以待贾,不能遭时必泰,天也。天之为言,自然之势运,不为主人之贵贱也。”死生富贵既理不易,故当委之天命,此处无忧。敬而无失,是广受众也,君子自敬己身,则与物无失者也。人犹仁也,若彼有仁者,当恭而礼之也。疏恶者无失,善者恭礼,故四海九州皆可亲礼如兄弟也。既远近可亲,故不须忧患于无兄弟也。疏恶解敬而无失,友贤释与人恭而有礼也,此谓恭而亲仁也。

●宋刑昺《论语注疏》:此章言人当任命友贤也。人死生短长,各有所禀之命,财富位贵则在天之所予,君子但当敬慎而无过失,与人结交恭谨而有礼。能此疏恶而友贤,则九州之人,皆可以礼亲之为兄弟也。君子何须忧患於无兄弟也。

●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命者,天之令;天者,命之所自出。孟子曰:“莫之为而为者,天;莫之致而至者,命。”是天以远而在彼者为言,命以近而在此者为言也。死生,非力之所能移,故言“有命”;富贵,非人之所能为,故言“在天”。然合而论之,则一而已。处己敬而有德,则人宗之;与人恭而有礼,则人亲之。如此,则四海之内孰非兄弟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牛有兄弟而云然者,忧其为乱而将死也。子夏盖闻之夫子。命禀于有生之初,非今所能移;天莫之为而为,非我所能必,但当顺受而已。既安于命,又当修其在己者。故又言苟能持己以敬而不间断,接人以恭而有节文,则天下之人皆爱敬之,如兄弟矣。盖子夏欲以宽牛之忧,故为是不得已之辞,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胡氏曰:“子夏四海皆兄弟之言,特以广司马牛之意,意圆而语滞者也,惟圣人则无此病矣。且子夏知此而以哭子丧明,则以蔽于爱而昧于理,是以不能践其言尔。”

●清《四书解义》:此一章书见人当脩己以聴天也。昔司马牛之兄桓魋为乱于宋,而其弟子颀子车者又与之同恶,司马牛忧其为乱而将死也,曰:兄弟有手足之谊,若能相安相保真天伦至乐之事也,乃人皆有兄弟之乐,而我独无之,不亦大可忧者乎?子夏乃从而解慰之曰:商也尝闻诸夫子之言矣,谓人之死生皆有所禀之命,不可移易;富贵各有所主之天,不可强邀。凡人于所处之境,但当顺受之而已。观夫子此言,可见兄弟之有无皆天命也,忧何益焉?且吾人处世,亦当以君子为法耳,君子知天命之所在,而顺受之,惟尽其在我而不为外物之所摇,故其持身以敬,而无始终之或渝;待人以恭,而亲疎厚薄之间皆合于礼,而得其当,以此恭敬于人,则人亦恭敬于我,由是而感化所及,即四海之广皆我同胞之兄弟也。而又何患乎无兄弟邪?然则人之处世,特患不能自脩耳,忧何益哉?盖子夏宽牛之忧,故为是不得已之言。而要之恭敬有礼,乃处己待人不易之道也。

●钱穆《论语新解》:无失,即中也。敬而无失,操之纯熟,斯从容中道矣。或曰:失当读为佚。佚,乐也。无佚申言敬,有礼申言恭。今从前解。孔子曰:“天下归仁”,后人因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孔子曰:“虽蛮貊之邦行矣”,子夏因曰“四海之内皆兄弟”。学者遇此等处,惟当通知言者意指所在,勿拘执文字以为说可也。《左传》桓魋诸兄弟为乱而败,魋奔卫,牛致邑与珪而适齐。魋后奔齐,牛复致邑而适吴。吴人恶之而返。赵简子召之,陈成子亦召之,因过鲁而卒于鲁郭门之外。牛之诸兄弟,全是决气,惟牛凄然孤立,流离无归,忧可知矣。读此三章,孔子子夏当时师友诲导之情,千载之下,宛然可见。然则本章四海皆兄弟之语,乃是当时一番极真挚恳切之慰藉。子夏之言此,复何病?

●南怀瑾《论语别裁》:朋友交得越久,越亲近了,就要越诚敬。相互间要保持一段恰当的距离,同时相处时要尽量避免过失。

★此章虽系宽牛之忧,实与上数章论仁、论君子,及答樊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之义,息息相通。敬而无失,乐天知命,顺受其正;恭而有礼,循礼尽仁,修身立己。“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故“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https://t.cn/RxRVHIh

其实这是一句暗语,
怎么样,
开悟了吗?

惠能回答 :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米已经舂好了,
但是还有点不干净,
需要筛。

什么意思呢?

见道了,
但是还不透彻。
  
惠能大师没有广学经教,
到了
“ 本来无一物 ”的境界,

也就是教下所讲的法我空境界,
类似的说法,

还有
“ 若人识得心,
大地无寸土 ”

“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 ”

“ 泥牛入海无消息 ”,

讲的都是禅宗的重关境界,
这时能够泯一切相,

一切现象不再是障碍,
但是还有无相的执著,
所谓还有微细的能所。

惠能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知道那还不成熟、
不透彻,

完全不以为意。
  
《 坛经 》的后面,
惠能大师针对大通和尚给智常禅师的开示,
有一首偈颂,

讲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局限性 :

“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不见一法,
还有无相境,

就好比还有一层薄云,
遮住了本有的智慧,
不得透彻。
  
“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不知一法,
住于这样的空知当中,
就好比太虚中有闪电一样,

有极微细、
极迅猛的妄念流注。
  
如果认此为了义的佛之境界,
认为这就是到家了,

那就会错认路头,
错失提升机会,
不会再有更透彻的境界。

所以叫
“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
  
这个时候应该如何用功呢?

“ 汝当一念自知非 ”,

这时应该反观己心的过患,
就能够破除无明,

打开本有的灵光,
让它念念现前。

这是六祖大师彻悟以后对智常禅师的开示。
  
当时六祖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以他自己的能力,
不能够马上进一步突破。

但是他以自己的宿慧,
知道这个境界还不行,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六祖大师彻悟此心的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用锡杖拄地板三下,
就离开了。

惠能大师心知这是一个信号,
于是晚上三更,
他悄悄来到丈室,
这时五祖大师正在等着他,

然后
“ 以袈裟遮围,
不令人见 ”。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传法因缘,
直接涉及到释迦牟尼佛教法下,

三大语系佛法中受众最广的汉传佛教的高度,
直接涉及到整个汉地众生的法身慧命。
  
五祖大师
“ 为说《 金刚经 》,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讲到《 金刚经 》的三分之一,

第十品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时候,

惠能大师
“ 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时自性与万法才彻底统一,
打开了佛智,
真正地彻悟。
  
于是他就向五祖大师汇报,
来表达他的悟境 :

“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
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

何期,
就是
“ 原来 ”或
“ 谁曾想 ”的意思,

原来自性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本自具足,
本无动摇,
能生万法!

这时惠能大师,
全身揽入法界,
法界即自身,
自身即法界。

《 楞严经 》中讲
此时的境界,
用了一个比喻,

“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
起灭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是对
“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的

“ 此心 ”
最好的注解。
  
“ 祖知悟本性,
谓惠能曰 :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师、
佛。’”

五祖大师这时知道卢行者彻悟了,
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
到家的境界。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不识本心,
学法没有真实利益。

这是站在成佛第一义的高度来说。

因为佛性本自具足,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关键在于打开本心,
其他的都是因缘法。

但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
对于我们来说,
一瞻一礼都有功德,

所以
“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

哪怕我们以妄想心到了寺院,
称诵一句佛号,
都是成佛的因。

这是从两个层面来讲的,
不可偏废。

《 坛经 》里面讲的
很多都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知识、
概念、
结论,

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种种的邪见,
非常活泼,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执于一端。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发明
“ 此心 ”、

彻悟
“ 菩提自性 ” 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当于禅宗三关 ——
初关、
重关、
牢关。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也经常引起误解,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开示。
  
六祖开示智通禅师说 :

“ 三身者,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法报化三身,
是我们修行总的目标,

那么六祖大师如何来开示禅宗所成就的三身佛的内涵呢?
  
“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我们本有的菩提自性就是清净法身;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打开菩提自性,
彻悟自性的智慧,
即圆满报身;

“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利益众生的菩萨行,
一切身口意的运作都是我们的化身。
  
那么本性与三身的关系呢?

“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如果离开本性说三身,
那么三身就没有智,
此时就谈不上什么三身。
  
“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如果了悟三身并非实有,
也就是没有遍计所执自性,
那么就证得了四智。

对于报身无有自性可以这样理解 :

报身有两种,
一个是他受用,
一个是自受用。

前面讲的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

是自受用报身,
是证悟法身的智慧;

菩萨的色身,
是他受用报身,
不同的福德因缘,
感得不同,

与众生的缘不同,
众生看到的也不一样。

千百亿化身,
指的是我们利益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运作。
  
能够了知三身无有自性,
就能够打开法身所具备的四智菩提,

所以叫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

禅宗所成就的三身,
是自性三身。

直接发明自性,
然后打开四智。

诸佛所具有的四智,

就是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它对应我们凡夫的八识。

以肉身直入佛智,
这叫
“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
这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法门。
  
对于四智的内涵,
六祖大师接下来又开示说 :

“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是指我们清净的本心;

“ 平等性智心无病 ”,
这时第七末那识已经转变了,

不再有一切凡夫所共有的根本心病 ——
我执;

那么妙观察智呢?

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
它清净无染,
观察一切事物没有执取,
见一切法而不起分别想;

前五识则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利益众生的悲用。
  
一定要打开大圆镜智,
“ 在千人万人中,
不背一人,
不向一人 ”,

这才能称为禅师。

如何成就四智?
  
“ 五八六七果因转 ”,

“ 六七因中转,
五八果上圆 ”。

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在因地转成智慧以后,
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在果地才能圆满。
  
若依教下唯识宗的教理,
第六意识第一次转智是在初地;

第二次转智是在七地末八地初,
证得无生法忍;

第六意识彻底转成妙观察智是在佛智境界。

那么第六意识一转,
末那识跟着转,

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
第七末那识同时跟着转变成平等性智。

此时,
阿赖耶识才转成大圆镜智;

前五识,
跟着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八识转智的次第,
是基本规律。
  
那么禅宗的祖师,
于转处不留情,

念念亲见本性,
不管动静,

都恒与法身相应,
处于那伽大定之中,

这时八识同时圆成四智,
这是禅宗不共的修行路线。

菩提自性在何处?
  
《 坛经 》中六祖大师这样开示 :

“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我们生命的真性是本有的觉知之性,
菩提妙心我们本有。

但是,
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它,
所以
“ 起心即是妄 ”,

起心动念都是妄念。

“ 净心在妄中 ”,
我们清净的本心就在我们的妄念中。

那么如何来把它发明呢?

“ 但正无三障 ”,

只要把我们的种种妄心、
邪见都止息,

就能够打开我们本有的觉性,
破除三障。
  
《 坛经 》中还开示 :

“ 真如有性,
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正是因为有真如妙心,
所以我们才能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 ——

我们的根身世界当时即坏。

我们之所以有
“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

这样的生命基本特征和能力,

正是由于我们有无限自由、
无限广大的觉性。

这是不可复制的,
不是进化而来的,
不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也不会死去。

人工智能再发达,
也不可能有佛性,
这是我们学禅之人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认知。
  
《 坛经 》中还开示 :

“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如果能在我们的妄心中见真心,
打开了真心,
也就是发明了此心,

“ 有真即是成佛因 ”,
这才是成佛的正因,
直了成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戳:上海宝宝照|90s复古港风杂志这么拍这个港风我喜欢[偷笑R][偷笑R]TVB迷妹报道怀旧复古感满满,墙上贴着泛黄的海报唱片老电视里放着熟悉的电影打开收音机放
  • #勿让加码伤农#】#农民日报焦点评析# “因为菜卖不出去,大面积种植,又没有客商来收,我们采取了没有办法的办法,直接把它给毁掉了。有人可能会说,疫情多变、病毒狡
  • 4.不要随意抬高自己的社交圈“王尔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任何人都能对朋友的不幸感到同情,可要消受一个春风得意的朋友,则需要非常优良的天性。16.不要当着很多人面让
  • 在领导者实力加持下,欧马可以先行科技的应用,不仅推出了智盈版、畅盈版、轻盈版、X等产品,构建丰富的产品组合,更实现了产品性能的持续跃升,更好的满足城市货运复杂工
  •   3、在净化思想的基础上,系心一佛,专持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无量诸佛亦如是,
  • 其实在LA哭过很多次... "3天来一直想不起来该说什么,所以每当柾国提到校长时,都感到非常为难。 比起对无法看到的遥远未来的茫然承诺,我更愿意遵守
  • “万豪全球客户答谢周”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93年,Residence Inn品牌开始以“真北周”命名,在整整一周时间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酒店的顶级客户表示由衷
  • 雖被選為「最容易閃婚」小方堅拒閃婚,喜歡二人世界,陳瀅聞言即說與小方不夾,因為她認為結婚是好事。雖被選為「最容易閃婚」小方堅拒閃婚,喜歡二人世界,陳瀅聞言即說與
  • 我一直迷信火象星座内部消化我还纳闷我怎么从小到大没遇到几个火象更别说感情了[微笑]结果我就是应该在风象星座里和人结婚的!此fs师傅说合‮做适‬业绩‮,销‬售,跑
  • [猪头][酷炫街舞给手][兔子](在评论98/年)爱奇艺会员 爱奇艺VIP会员 爱奇艺年卡 有反省精神的人都像是百合长在荆棘丛中,因为参照物丑陋生硬,百合总是要
  • 神奇的是许嵩粉丝们都没有因此脱粉,估计是粉丝大都结婚了,就剩他自己拖后腿了[doge]#冯禧##许嵩与女生牵手同回家中##有嫂子了##景甜[超话]##30天安利
  • (超高压:成爽朝 徐靖)应该是2021年最后一张#购书单#,来自多抓鱼与玛塞城书市。#职工文化#【辞旧抗疫保供电 乒乓健身迎新年】1月1日,@国网陕西超高压公司
  • ✨ @任嘉伦Allen|电视剧周生如故 |任嘉伦小南辰王 |任嘉伦周生辰 |任嘉伦 rjl| ✨⛩#任嘉伦周生辰# ⛩#任嘉伦周生如故#⛩#任嘉伦小南辰王#⛩
  • 但这部剧最精彩的还是几处反转剧情,我不知道最后的彩蛋原小说有没有,但最后这个彩蛋也照应了前文沈辉说的“慈悲”很精妙,但我不喜欢,我特别不喜欢国产剧里的一些自我感
  • 回顾这场比赛,除了第一局能看到Gen的众人状态和操作都在线外,后面三把小编真有点不知道他们在玩什么。弟弟细心温柔又浪漫的让我觉得这是一场梦但即使一开始就知道艰难
  • “今日俄罗斯”(RT)新闻网去年10月报道,美国投资客从政界人士的股票交易中发现了新的“财富密码”:根据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公布的交易记录,其家人所进行的证券投资大
  • #严浩翔[超话]# #严浩翔 音轨成诗十八拍# 8.7fh汇总反/黑团/建️ 8.7问卷 (问卷填写时间为当日任务发出-次日20:00)反黑使用指南‼️重要通知
  • 也是说这48天要坚持,去创造,每日都要去迎接心中的阳光!说到底了,你到底为谁而活,在尚好的日子里当然要为自己而活。
  • 哎,10月15日和16日,应该是川西的超级旅游旺季,这是金秋的秋色最美的时候……如果是往年,国庆节后的第一个周末,将会有大批川A和渝A车辆,涌入川西!10月15
  • 王霜表示,“非常荣幸可以成为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希望大家一起用绿色出行助力‘为地球降温1℃’让世界看见中国力量”。禾叁斤干锅现卤拌饭以特色餐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