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是黄金时代还是饥饿盛世?人口不是无端增长到4亿的】
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盛世,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巅峰。在这个时代,疆域面积、国家治理、经济发展、文化思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柏杨称之为中国第三个“黄金时代”。但也有人提出康乾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因为大多数百姓都挣扎在温饱线之下。现实情况到底如何呢?本文从农业角度来探讨下这个问题,力图客观。

一个王朝要进入盛世阶段,那必须要实现大一统,并持续稳定地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次,需要国家良好的政策,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第三,需要生产技术的进步,土地的开发。康乾盛世的出现也是如此。

清朝入关后,用了20年的时间统一内地,使得经济逐渐恢复了起来。“三藩之乱”时期,南方的经济遭到了破坏,但是总体上没有打断经济发展的势头。从“三藩之乱”以后,内地就基本没有战乱,清朝就全面进入盛世阶段了。这种内部和平稳定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乾隆末期。

清朝皇帝向来重视农业发展,将农耕视为立国之本。入主中原后,多尔衮和顺治皇帝就着手稳定北方的经济,鼓励人们开发荒地,给开荒者免税,提供耕牛、种子等,使得北方迅速稳定下来。当清朝和南明、“三藩”拉锯的时候,北方的经济已经实现了恢复。

康熙继续鼓励开垦荒地,使得全国的耕地面积继续上升。1661年,清朝的耕地面积为6亿亩,到1800年达到了10亿亩,而清朝之前的朝代最高只能到达8亿亩。在康乾时代,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填四川”,使得西南山区的土地得到了大规模开发,“崎岖之地,已无弃土,尽皆耕种矣”。康熙说“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

国家不仅仅鼓励开垦,还要减轻农民的负担。在顺治年间,清廷就免除了明朝留下的20多种杂税和“三饷”,并不断减免赋税,让明朝的藩王的官僚地主承担大部分赋税。康熙继续改革税收制度,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雍正时期全面推广“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和“火耗归公”,大大减轻了平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公平。

不仅如此,康熙乾隆还多次减免赋税。康乾通过灾蠲、恩蠲、普蠲、逋蠲等手段向全国百姓免税。灾蠲、荒蠲是免税受灾地区的赋税;恩蠲就是国家庆典,皇帝巡幸,战争发生时,就对全国或者相关钱粮进行蠲免;普蠲就是在国库充足的情况下,免除全国一年的赋税。康熙一共进行了两轮普蠲,而乾隆进行了五轮普蠲。通过以上的措施,康熙一共减少了全国1.5亿两的税收,而乾隆则是减少了3亿两以上。

国家会治理黄河,主持修建水利工程和治理盐碱化土地等。明朝弘治年间,由于黄河改道南迁,导致黄淮地区经常泛滥成灾。在清初,黄河竟然决堤了70多次。康熙皇帝即位后派遣靳辅治理黄河,使得黄河安定了50多年。乾隆时期,同样在治理黄河上花了大力气。除此之外,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也快速修建起来,整个清代修建了3200多处水利工程,而明朝为2200多处。

在农业技术方面,乾隆钦定《授时通考》,向全国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康乾时期,贫瘠土地的开发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治理盐碱地、水土流失的技术得到了提高。在农作物上,乾隆下令全国推广甘薯、玉米、高粱等,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根据统计,清代的亩产量为310斤,明朝为245斤,宋代只有165斤。

由于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单产提高,清代的粮食产量自然是远远超过明朝。当时,全国各地的粮食还有剩余,使得许多农产品流入了市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得到了扩大,茶叶、棉花、甘蔗、烟草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了。

由于各种原因,古代无法精确地统计经济数据,因而人口成为了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汉朝时期,全国人口巅峰为6000万,而到宋朝突破了1亿,明朝达到了1.6亿,清朝则突破了4亿。在古代如果社会停滞不前,民生凋敝,那人口总量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

当然,盛世不代表平民的生活就一定会过得很好。在乾隆年间,马嘎尔尼发现全国上下到处都是生活贫困的百姓,人们的确挣扎在温饱线之下。我相信,康乾盛世的大多数百姓还是生活困难的,甚至还有大量的平民没有生计,食不果腹。然而,古代哪个时代的平民生活好呢?就是我们的农村地区在20年前还是贫穷状态,那时候大米都不够吃。

在看看古代,人们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由于国家少干预,导致地方诸侯做大,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沦为了奴婢。而汉代就是中国历史上奴婢最多的时期,那时候的农民连基本的生命权都被豪强地主操纵。在“开元盛世”时期,由于土地兼并,大约有一半的农民从土地上逃亡。这些所谓的“盛世”,都是帝王将相的盛世,哪有平民的盛世?

和之前的盛世相比,康乾盛世虽然还是无法真正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却大大缓解了百姓的负担,使得百姓不至于大量沦为奴婢,或者大量逃亡。生活的相对稳定也刺激了百姓的生育欲望,这才导致人口迅速增加,而人口增加反过来稀释了社会发展的成果。举个例子,明朝时期,一家收入只能养活五口人;到了清朝,一家收入可以养十口人了,而且生活水准比明朝还高,这难道不是社会进步吗?

当然,和世界相比,清朝的确已经落后。早在明朝时期,英国就开始推行“圈地运动”,实现土地的集中化,推行机械化、现代化,使得英国成为了“欧洲粮仓”。到了清朝时期,英国的全球性扩张,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推动了工厂制造业的繁荣。到了乾隆后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农业已经不再主导国家经济的发展,工业文明时代到来了。而中国还长期停留在农耕文明,这也就是中国近代挨打的主要原因。
#这就是中国风##出道吧新星#

【嗜书如痴】2022年纸质书第028单:·《魏晋南北朝》
正文赏读
绪 言

中国史上的乱世
作为中国最早的统一国家,秦汉帝国走过了长约四百年的历史。与之恰恰相反的是,从接下来的2—3 世纪之交开始,则进入了可怕的、混乱与分裂的四百年。在本书中,我们将对这个时代来做一概观。被称为“魏晋南北朝”的这一时代,直到将近6世纪末,隋帝国再次统一全中国的时候才告终结。在那之后约三百年间,则继之以绚烂华美(至少在表面上)的隋唐帝国时代。被夹在秦汉、隋唐这两大帝国时代之间的魏晋南北朝,似乎只能看作所谓黑暗低谷的时代了。从政治上来看,这诚然是个乱世。继孔子之后号称亚圣的孟子,曾经提出历史进程就是“一治一乱”的更迭。依孟子之见,从尧、舜到夏朝的禹王时代,延续了美好的盛世。随后夏朝渐渐走向衰乱,至夏桀时祸乱已极,殷朝的汤王讨伐夏桀,再次回归美好盛世。殷朝到了纣王的时候,乱世至于极点,于是周文王、武王等名君又将其恢复至美好世界。而“周之王道”毕竟也要归于衰歇,到如今正当大乱之世。

如果从这样的政治观出发,我们这跨越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在“一治一乱”的巨大循环中就是“一乱”的时代了。与相对而言治理较善的秦汉帝国四百年,或者接下来的隋唐帝国三百年相比,这乱世四百年只能认为在价值上是等而下之的。而这种政治观到了今天,甚至连孟子的“一治一乱”说都用不着搬出来讲了。为什么呢?因为直到现在也还是颇有些人以为:中国历史只不过是在反复上演着巨大专制国家的兴亡更替,直到19 世纪中期受到欧洲近代文明冲击为止,中国还浑浑噩噩沉睡在漫长停滞的迷梦中呢。

事实上,自唐帝国灭亡后的10 世纪以降,中国历史就是宋、元、明、清这些巨大的帝国的此起彼伏。这很容易让人以为,只要理解了构成中国史主干的就是这些专制国家,理解了这种专制君主制的国家政体是怎样的一种组织,为什么会灭亡,又为什么会重新兴起,就算是把握住了理解中国史的关键。当我们将目光如是集中在专制君主体制上的时候,自然也就很容易将长达四百年间未能确立起这种体制、不断混乱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当作中国史上的非正常时代,投去轻视的目光了。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代真的就应当被看作黑暗低谷的时代,或者非正常的时代而加以轻视吗?

原本所谓乱世,就是激烈的时代,是人们能量沸涌、势不可遏的时代。被孟子称为“一乱”时代的春秋战国,恰恰是以孔子为首,诸子百家之学争鸣竞放,一举提升了华夏文明水平的光辉时代。政治上的乱世,却能成为文明之花盛放的华丽时代,这一点不论东洋西洋,都是一样的。我们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也绝对不是黑暗低谷的时代。

华丽的黑暗时代
乱世屡屡将人们推落可怕的悲惨苦难当中。更何况在我们这个时代,还遭到来自北方、西方的各种异族入侵,华北的先进地区被蹂躏得处处荒残,黑暗时代的面貌确实是处处都表现出来。汉帝国崩溃后的这个时代,正与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所谓欧洲黑暗中世纪有着酷似的面貌。然而,就在中国的这一黑暗时代,却开出了比欧洲还要华美得多的文明之花。
例如将书法艺术推至登峰造极的王羲之、号称“画圣”的顾恺之,可谓大名鼎鼎,无人不知吧。书法和绘画的起源当然很早;然而书家、画家必须要到他们不再是匠人,而是自觉成为有个性的艺术家的时期才能出现。正是在这个时代,书法绘画被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对其加以评论的书论、画论也流行起来,成为自觉的文体。

此外,田园诗人陶渊明之名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伴随着这个时代的开幕,诗也一举繁荣起来。那位断绝汉帝国命脉、奠定了魏国基业的曹操,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自他以后,在这乱世中诗人络绎辈出,令人目不暇接。而陶渊明就是其中一个光彩而独特的存在。抒情诗的文体确立,是这个时代最辉煌的产物之一。

与此同时,文章也如同策马并驰一般,驱使着四言、六言的对句,锤炼出了齐整均衡的华丽样式。人称“骈俪体”的这种样式,将深厚的古典教养和对汉语音调的敏锐感觉协调统一起来,是最为考究的文体。文学的体类在这个乱世当中获得了完全的独立。其中的名文和代表诗作,我们可以从6世纪初编纂的那部著名诗文集《文选》中看到。这部文集对于后世,甚至对我们日本文学曾留下过的深远影响,同样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上述各种文学、艺术体类之所以能够得到确立,是由于充满个性的、各式各样的教养人辈出。而各式各样的个性,又是在思想自由的基础上发展繁荣的。在汉代风靡一世的儒教思想,到了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在此之外,还有传承了老子、庄子一脉的道家思想,追求个人得救的道教信仰,再加上从西方传入并普及的佛教思想、信仰等,所谓儒、佛、道三教,并行不悖,相互交融,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精神振幅。在这个时代,各式各样的价值并存,人们不断摸索探求着更加切实的新价值。

这些努力大大拓展了华夏文明的疆域,也深化了它的质地。前文举例所示的文学、艺术体类之确立,也不过就是华夏文明这种疆域拓展、质地深化的表现之一罢了。还有在宗教领域和学问领域,华夏文明也都在这个时代丰富和发展起来。即使是如此漫长可怕的政治黑暗时代,也无法断绝中国的上古文明,反而使它的内涵变得更加新鲜丰富了。

本书的课题
光辉的黑暗时代—这种悖论式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这就是本书需要面对的核心课题。事实上,西方世界在罗马帝国衰亡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就已没落、沦入黑暗时代;与之相比,中国的这种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上古文明尽管经历了如此漫长的乱世,却不但没有断绝,反而还在维持其一贯性的同时,发展得更为丰富,范围更加宽广。这一点是如何做到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恐怕还需针对华夏文明惊人的一贯性与强韧性进行探究。

面对这个巨大的课题,我现在还无法给出完满的答案。不过,我心里时常抱有的一个疑问,或许与此课题相关。那就是:在这个漫长的战乱时代,可以想见武力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尽管如此,武士最终却未能成为统治阶级,原因究竟何在?

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一般被定性为“贵族制社会”。其强烈倾向是社会阶层多重分化,家族门第被固定在各自所属的阶层中。而位于最顶层的名门,则必须是世世代代都孕育出具有丰富教养的知识人的家族。只知道好勇斗狠的武人,无论立下多少战功,都是挤不进贵族圈子的。贵族阶级不是武士,而是有教养的文人。在漫长的战乱时代,这样的社会体制竟能延续不绝,真称得上是惊人的事情。

当然了,掌握了武力集团的武人是能够建立新的国家,当上皇帝的。尤其席卷华北的各异族都是以武立国,其首领和中坚骨干也都是武人。因此北族系统的武人家族也能够成为贵族。然而他们为了统治汉族社会,把国家维持下去,却非得到汉族社会中的名门,也就是文人贵族层的合作不可。通过这样的合作,帝室及武人贵族也就普遍地受到贵族阶层的影响而逐步文人化了。

这样的文人贵族层,超越了国家兴亡而长久延续。他们正是在这漫长乱世中强韧地坚守着华夏文明,并进而使其发展壮大的中流砥柱。所谓华夏文明的强韧性,一言以概之,正是源于作为其担当者的知识人的强韧性,源于支撑着这些知识人的汉族社会的存在方式,而这与所谓“贵族制社会”是深深地联系在一起的。

接下来,我将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探索孕育出这四百年乱世的种种因素,思考这个时代的意义,并且追踪在其中强韧生存着的“贵族制社会”的变迁轨迹。

#糖尿病治愈# 甜蜜杀手的克星……
世界上没有冶疗不好的病,只有治疗不了的命,本人专治糖尿病,是治愈,不是降糖,有需要可与莫生联系:13907864481 ​​​ ​​​ ​​​ ​​​ ​​​ ​​​ ​​​ ​​​ ​​​ ​​​ ​​​ ​​​ ​​​ ​​​ ​​​ ​​​ ​​​ https://t.cn/ https://t.cn/z8GUVAb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情人节消费大数据是多少?
  • 拉莫斯承认洗牌是怎么回事?
  • 广西百色隆林命案
  • 挪用压岁钱被起诉!要不要拿本儿记好了压岁钱咋花的?
  • 苹果春季发布会定了!库克:这次我们不卖手机,只聊内容...
  • 4米巨蟒潜入民宅,挑战袋鼠
  • 直播乱像太多,腾讯公布直播规范
  • 空客将停产A380,美国一架都没买过
  • 曼联传奇教练离世
  • 包文婧重回出租屋,不禁落泪
  • 吴京真被交警抓过,《流浪地球》最火台词来自这!
  • 首张5G电话卡,原来是这个运营商
  • 周杰伦晒出儿女正面照,为庆祝情人节免费合影,粉丝催促新专辑
  • 背后大佬究竟是谁?中15亿大奖不现身
  • 蒋劲夫朋友聚会照,心情大好
  • 刘谦回应春晚质疑;电视问政被怼局长已停职
  • 电子烟拟纳入控烟:同样含尼古丁、甲醛等有害化合物
  • 篮网三加时胜骑士,嘲讽后被实力打脸!
  • 情人节张馨予撒狗粮,意外暴露何捷对她的爱称,这位军嫂太幸福!
  • 中国1月CPI、PPI双双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