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如来六次以心论心
(第十六段)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维,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者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听佛与文殊菩萨和其他“法王子”谈“实相”时,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这里说的法王子”,是十地以上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能够传承佛法,故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等觉菩萨为法王子。文殊菩萨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是助佛教化的第一法子。《佛地论》说:“从世尊口正法所生,绍继佛身不断绝,故名法王子。”其特征为《佛说宝云经》中论述法王子有十德,即:
1、以相具严身:《大乘百福庄严经》中说:“每修一百福,庄严一相,菩萨修行要经过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即“百福庄严”相。”法王子已具足了这百福庄严相。
2、众好如妙华:指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最特别的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秘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两者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种好则唯佛、菩萨才能具足。法王子已具足了这八十种众好,尊贵之相如妙色莲华。
3、诸根满足无有缺减:诸根指身体六根和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大善根,均已具足,无一缺损。
4、如来所亲近法亦能亲近:指法王子对佛所亲近的五乘佛法、三乘菩提及一乘了义都心生欢喜,乐于宣说。
5、如来所行道亦能顺行:法王子对如来所修无上大法,都能顺从并依教奉行。
6、如来所解法亦能顺解:法王子对如来解释的方便法和究竟法都能随顺理解,并能随缘讲解,对一切法均已通达无碍。
7、成熟苦恼众生:法王子能救拔因缘成熟中的苦恼众生出离生死轮回。
8、善修学戒:法王子善于修三学六度并严持一切戒律。
9、长夜勤行四无量心:法王子长期无间断地勤于修行“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四无量心。
10、于如来所止之城亦能住中:如来所居止的大涅盘城,法王子也能居住。具此十事,是名菩萨法王之子。
又以上所说“实相”全称“诸法实相”:指各种物质现象和一切生命现象的真实面目。“诸法实相”这四个字是所有大乘经典的要义,“诸法”指的是世出世间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虚空宇宙,十方世界,秽净二土,有相无相、有形无形等等差别之现象及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等动静二态。
“实相”就是能生这一切法的真实体相,具平等不二,随缘不变之理。小乘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法印为实相;大乘则以“缘起性空”之一法印为实相。根据《大品般若经》卷十七<深奥品>与《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所说:诸法实相唯佛所自证究竟,非名字、语言所能显示。是外道、声闻等也尽皆期望,而未能得之的真实相。
实相有很多种解说,但所有解说都大同小异,总以不可得之“空”为第一义真实谛。以远离“不生、不灭、不断、不常”等一切戏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言绝相,了了常知处为诸法实相。简而言之:实相就是“常住真心”、无上菩提、如来、佛等名相和称号。
阿难说:佛与文殊等法王子谈诸法实相时,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于是我就想,心在内又不能见内、心在外又与我身体不相干。不能见内,心在内的说法就不能成立;而心和身是互相感知的,说心在外也是不合义理的。所以这个心在内在外都是不对的,我而今知道这个道理了,内外都不是,那就应当是在内外的中间了吧?
佛说:你说“心”在内外的中间,就必然不会迷惑了,中间就是心之所在。但心是遍一切处而无所不在的,你将心局限于中间,就不是无所不在了。再说你推测的这个“中”,它应该有个位置吧!在那个位置呢?是在身体上吗?如在身体上,那么在身体上的那一边呢?是左边还是右边?但不论在那一边,都成了不是左、就是右,而不是中了。
如果是在身体的中间,那就等同于心在身内的说法了。如果在一处,那是在身体的表面呢?还是不在表面?如不是在表面就等同于没有,如是表面也不能确定那里是中呀!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以人的整体表面为中,那么从东面看过来,这体表即是西;从南面看过来,这体表即是北。如此则体表就成了或西或北,混乱模糊,就没有一个定处了,这心不也就杂乱无章了吗?哪里还有一个“中”呢?
阿难对佛说:我说的中,不是这两种情况,如世尊所说,眼以外物色尘为缘而有眼识,眼识有分别色尘的作用,而外缘色尘是没有知觉的,我说的“心”就在眼根和外物的中间,这个中间才是心之所在。
佛说:你“心”如果在眼根和色尘的中间,那么这“心体”(心体即有觉知的佛性)是兼连眼根和色尘二端呢?还是不兼连?如果兼连眼根和色尘二端(色尘指一切物质现象和一切生命现象),那么色尘如花草树木等类是纷扰杂乱而无知觉的,如“心”与其相连,又与眼根相连,这眼根和色尘都有了心,就有两个心了,那么谁是真心?谁是假心?
如果要分出真假,誓必就会相互排斥,岂不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了。如果眼根、色尘,与“心”又连在一起,由此就会变成眼根和色尘这两边都有知觉,心也住在两边去了,那么什么是中间呢?如果不兼连两边,心既不在眼根、也不在色尘,那么有认知作用的眼根就失去了体性,失去体性的眼根就等同于无知觉的色尘,就不能再识别色尘了,那么眼根和色尘都同时失去了能鉴别和定位的作用,这样的话,哪里还有一个中间相呢?所以,你应该知道,说心在眼根和物象的中间是不对的。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金刚经》谤佛与说法者无法可说
第二十五段(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佛说:须菩提!你不要在心里面想,如来会有这样的念头:“我当有所说法。”千万不要有此念想。须菩提说:是何缘故不要有这样的念想呢?佛说:我明确告诉你,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问题很严重!为什么会很严重呢?因为此人没能理解到如来所说之法的真实含义。
这里说的“谤佛”是什么意思呢?“谤”全名“诽谤”,上古称为“华表”。三皇之后的五帝时期,舜继位后,在朝廷前设立木牌,名“诽谤木”,让百姓把批评意见写在木牌上。因舜名重华,所以“诽谤木”又称“华表”。发展到后代,成为宫殿门前的装饰物,名称有“进善旌”、“诽谤木”、“敢谏之鼓”等,都代表古时信访工作的开端。
可见诽谤一词原为褒义,后至战国中期,齐威王采纳邹忌进言,大刀阔斧整治吏治,在各州县立与人一样高的诽谤木,上挂木牌,国人隶农,百官商贾均可对时政加以评点进言,书之于木牌之上,定期由官府收集木牌,直送齐威王处。由此,齐国官风大为改观。此时,诽谤一词仍保持了上古时期的褒义。
齐威王之后,齐国官场奢靡安逸之风倏忽复燃,诽谤之木越立越高,逐渐人不可及,书牌进言之事便成了天下笑谈,由此,千百年后,诽谤一词便为现世所用之贬义。
现在所说的“诽谤”是指歪曲事实,用恶劣的语言、文字等作人身攻击,或造谣污蔑,败坏他人的名誉。主要有玷污,使某物不再纯洁的意思,而污蔑主要是用话语或文字栽赃陷害的意思。
谤佛就是诽谤佛,诽谤佛就是诽谤法、诽谤法就是诽谤僧,因为法是佛所说、僧是法所成,所以,谤佛就是诽谤佛法僧三宝,如此会造下极重恶业,后果很严重。其罪行深浅是根据其邪悟的方式、方法、诽谤的对象、邪悟的依据程度及所产生的影响大小、久近等而有不同。一切罪业中,诽谤三宝的罪业最重,死后即堕阿鼻地狱,罪毕又生其他地狱,三途遍历,余业报应,极难消除。
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这就是一种邪悟。为什么会是邪悟呢?经藏难道不是如来说的吗?经藏中明明讲了声闻四谛法、缘觉十二因缘法、菩萨四摄六度法、一乘佛法等种种法,这些法不是佛说的,又是谁说的呢?
没错,三乘法乃至一乘佛法等种种法,都是佛说的,不是其他人说的。既然如此,说“如来有所说法”讲的就是实话,讲实话怎么会是谤佛呢?这是实话,但实话非实话。正如有人认为:人参杀人无罪!比如有一个人生病了,他的一个好朋友买了很贵重的有大补但忌寒症作用的人参煎成汤让其服下,想他早点康复,结果他朋友得的是严重的伤寒感冒,服下人参汤后寒被关住了,汗出不来,反而使病情加重了,出现了生命危险,最后人都死了,这能没有罪吗?这就是不懂医理所造成的好心办坏事,一样的有罪!
说“如来有所说法”虽然讲的是实话,但由于没有正确理解“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几句话的真实含义,就与那个好心办坏事的人差不多,虽是实话在说“如来有所说法”,结果却是害了法,就和那个好心给人服用人参汤的人一样,结果就害了人的性命。
说实话怎么会是害了法呢?因为如来说的法,就好比以手指月的道理,手指是指示,月亮是法,顺着手指的指示去看月亮,就可以看见月亮,认识真正的法;但如果认手指为月亮,就看不见月亮,更不能认识真正的法。如果认定手指就是月亮,并将这样的话去告诉别人,使别人也认指为月,就会害人失去真理,落入歧途。
说“如来有所说法”和上面说的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一旦人们按此说,认如来所说法为法,就会落入法执中,不能得真解脱,其结果就形成了实话中的以法害法。这里应当知道:好心害人只害一个,如果是害法,就会害很多的人,就会害了很多人的慧命,这个罪是很大的,所以如来将其定性为谤佛罪!
怎样才是正确理解“如来所说法”呢?如来所说法:即在身内也不在身内、即在身外也不在身外、即在中间也不在中间、即在能见中也不在能见中、即在所见中也不在所见中、即在语言里也不在语言里、即在文字中也不在文字中。那么到底在哪里呢?在不需外求的每一个人的心里!但这个心,是离了一切在与不在,是无形无相、无生无灭、自在无碍的常乐我净。像这样去理解,就是“如来所说法”的真实义。
佛说:须菩提!说法的人,能说出来的,都不是真正的法,为什么都不是真正的法呢?因为说出来的法已落语言相,而真正的法,是离言绝相的,所以,说真正法的人,是无法可说的,即便有所说法,这个法也只是个名称而已,是名说法。
在历史上能深解“说法者,无法可说”最著名的大德是南北朝齐梁时期的傅翕居士,梁武帝请傅翕大士讲《金刚经》,并亲自到讲堂聆听。大士升座后,将手上的戒尺在空中挥了一下,还未开讲,即便退下。武帝感到纳闷,大士便问道:“陛下懂否?”武帝说:“不懂。”大士说:“我讲经已经结束了。”梁武帝也是佛门中的饱学之士,却不解这一个字都没有讲,就宣布讲完了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就是“金刚禅”,就是本经中所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的第一义谛。
这时,慧命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很有一些众生,于未来世,听闻到如此甚深之法,会不会相信?会不会生信心?此处“慧命须菩提”之“慧命”是什么意思呢:慧命指法身、法身以智慧为生命,故名慧命。如果是肉体色身、必依赖饮食长养;而法身生命、必依赖智慧长养。如果智慧之命受夭折毁伤,则法身之体就会亡失。末代钝根之人,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就会夭伤慧命,亡失法身。须菩提是大阿罗汉,是法身大士,故名慧命须菩提。慧命须菩提担心末法时代的众生,由于去佛日远,根浅智薄,在听闻《金刚经》般若秘义后,是否能生起信心?
佛说:须菩提!能不能生信心的众生,为彼非众生、非不众生。非众生就不是众生、非不众生就是众生,说其不是众生,是因为如来藏中,清净无染,本无一尘,故说不是众生;说其是众生,是因为如来藏虽然清净无染,却能生万法,自然也能生众生,故说是众生。那么是何缘故说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呢?
佛对须菩提说:所谓众生众生,在如来藏中如来说不是众生,如果非要说是众生,也只是个名称而已,是名众生。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人,自然会对《金刚经》生起信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955年10月18日,第一批98位上海志愿垦荒青年响应党中央号召,放弃大都市的舒适和繁华,来到鄱阳湖畔滩涂草洲垦荒创业,拉开了共青城的建设序幕。1955年10
  • 【旅居阿根廷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人民呼吁和平 | Miembros de las comunidades de Rusia y Ucrania en Argenti
  • 广州扫街|北方姑娘遇上广东回南天「人间烟火」广州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同于任何地方的烟火气,也许就在抬头的一瞬间啊这次并没有带相机出门,想着遇到什么拍什么就好了啊
  • 因为,你身上的烟火气最好闻,所以我爱上了人间。人的心可以忍耐的创伤程度是有限的,有些伤痛会记一生,虽然提起来难免隐隐作痛,但也会警示自己以后不可再犯同样的错,可
  • 第二轮隔离的第六天凌晨记录和上次居家隔离23的感受不同集中隔离没有人可以讲话也看不到任何人,只有自己在房间里唯一能听到的声音是房外的消杀声和每天定时定点送餐的敲
  • #壁纸[超话]##高清壁纸##博君一肖[超话]#朋友圈可爱唯美简约的文案の「短句」 1.大家好 这是我的第二杯半价2.喏 就是这个人的出现打乱了我孤独终老的计划
  • 先是“我在您专栏看到一个想法可否拔冗交流”遂OK;接着“帮我请一下合作方”遂OK;再接着“我到你办公室看看”遂OK;直到“帮吾倒杯茶”幡然醒悟不OK!还有我们的
  • #文星伊[超话]# #文星伊惊喜制造机# [官推更新] 220316 更新星伊相关一则[#玟星]<2022品牌客户忠诚度大赏投票部门指南>投票部门[
  • #防控疫情 天津在行动#【拒不配合防疫流调,蓟州区1人被行政拘留】从蓟州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了解到,3月12日14时许,在蓟州区邦均镇开展涉疫快递的流调管控过程中,
  • 按照当前感染的态势,韩国五千多万人大概全都得被新冠病毒感染一遍,会造成多少人死亡,让我们等到六一可能就有结论了。在这儿我们就不扯死亡率有三种了,不论哪种算法,绝
  • 我亲爱的小六,一想到再也见不到你,一想到你可能迟早会忘记我,我真的忍不住要哭,我觉得,如果记忆中从来没有过你是不是会更好。只希望你一直健康开心有人爱,你忘记我又
  • 希望你能在黑夜中施舍一口月亮,倘若你有点小气,那我就不要月亮了,碎碎的星光也可以。希望你能在黑夜中施舍一口月亮,倘若你有点小气,那我就不要月亮了,碎碎的星光也可
  • 3、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4、愿你学会了看透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生活5、生活是晨起暮落,日子是柴米油盐,时光匆匆我们终将释怀,健康的活着,平静的过着,开心的
  • 但是当下的家庭对于玄关的要求增进了不少,需要收纳不同种类的鞋、衣物、包包、杂物等,所以设置一个合理尺寸的收纳柜很重要,折叠换鞋凳、上墙鞋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颜值
  • 微博那年今日真是帮我记录了很多心情 两年前的今天是除夕夜 我和朋友们从新加坡去马来西亚跨年 夜晚在新山饥肠辘辘的我们吃了重庆火锅 那天晚上我忘记了我在给谁发讯息
  • #摩登兄弟[超话]#隔着屏幕认识你 隔着屏幕喜欢你隔着屏幕 我们一起成长挚爱的刘宇宁呀途径你的盛放 是我一生一次的幸运你逆光而来 为舞台而生与玫瑰并存 闪闪发光
  • #王源文章登九年级语文试卷#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因为一个场景想起一句歌词一首歌今天晚上在路上看到了超级好看的云夕阳和天空就想起王源老师2021年夏天《夏野了》《飘》
  • [春游家族]二、院校分析(图2—图7)1、清华大学2022年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的招生情况如下,计划招生共59人,共分为集成电路工程(15人)、集成电路技术与管
  • 本书也记录下,乡下生活的惬意与无奈,以及在故乡写作会友、晴耕雨读时的洞察和思考,文字浸透着,于今早已难寻的古典意趣。作品充分利用了自然美景附加的浪漫氛围,加上星
  • 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过客,不管是一面之缘,还是文字之缘,总有些东西在我们的印象里定格。于是,每一刻,每一秒的心情都给了你,对着你的照片深情的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