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莫名感到孤独# 开始独居的第一年,曾有朋友告诫我,一个人在家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但最好不要在下午4点左右独自入眠,否则你将在黄昏之际醒来,躺在床上听见窗外孩子们的玩耍声,楼下老人的聊天声,看着夕阳一点点落尽,继而感觉无比孤独。

在诸多深刻的情感反应中,孤独并不是最特别的一种。事实上,它在生命之初就已经与我们相伴,当父母把婴儿从怀中放到一旁,他/她会第一次体会到孤独的感觉。之后随着缓慢与他人建立联结,结成各种社会关系,物理意义上“缺乏陪伴”带来的孤独感可能会逐渐消退,但精神上无所依凭的感受却会出现在一生中的各个阶段,比如骤然失去具有意义的人,各种原因导致社会关系重大变动,都会让人在悲伤之余感到孤独。

不仅如此,即使是那些身处关系中的人也会感受到孤独。《庄子·则阳》中曾写到一种叫作“陆沉”的状态,即“自埋于民,自藏于畔⋯⋯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比喻人虽然在人群中,却不愿与周围的人相互融合,好像沉入陆地一般。这或许是对“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最古老的描述之一,因为自觉不被理解,或是说出的话得不到预期回应,期待落空后的孤独感往往更为强烈。更多时候,它还会来自带有缺陷的亲密关系,身处这种境遇中的人会觉得无法与身边的人进行情感或观念上的沟通,从而带来“同床异梦”的不适体验。

现代社会中,孤独也是最早被观察到的时代症候。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孤独”一词成为社会研究者和文学家们使用的高频词,并被不断诗化、浪漫化和标签化,以致如今人们提到大都会中相互隔绝的个体,脑中总会出现爱德华·霍珀的那些经典画作:一间房、一扇窗、一盏灯、一个失神的人。也是从这时开始,孤独不再属于“老而无子”“幼而无父”的社会边缘群体,而是成了属于全社会大众的日常经验。

人们也开始思考孤独带来的麻烦。从个体意义上说,孤独感会缓慢损害个人身心健康,世界不同地区的跟踪调查都表明,它对大脑、心脏和免疫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降低预期寿命,由孤独带来的情感空白还会加大陷入不良生活方式的风险;而在更广泛的层面,孤独还可能诱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就认为,孤独正是极权统治的根基。孤独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孤独中,人们丧失了体验其他事物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样的个体,更容易被极权的强制性逻辑和集体激情所吸引。

不幸的是,如今我们或许正处于人类有史以来最孤独的时代。英国经济学者诺瑞纳·赫兹在2020年的作品《孤独世纪》中指出,早在疫情前,孤独已经成为21世纪的代名词。在美国,每五个人中有三个人觉得孤独;在英国,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感到自己没有任何可依靠的朋友;在日本,有老年人为了缓解社会孤立感,不惜选择犯罪入狱。

为什么当代社会的孤独有增无减?精神分析学家弗罗姆·瑞茨曼认为,孤独作为一种主观的情绪感受,实际来自于人们“拥有的联结”与“渴望的联结”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也许不仅是因为我们拥有的更少,也是因为我们渴望的更多了。

比如,全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社交媒体究竟是孤独的成因,还是孤独的结果?过往的研究者认为,数字化的社交关系有时会让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因此会带来更彻底的孤独。如果说个体的人际网络原本可以分为内中外三层,最能影响人们联结感的主要是最内侧的亲密层,社交媒体则将中层和外层的弱关系通通拉进了我们的日常范畴,产生一种“被陪伴”的幻觉。当这种幻觉被打破时,就更容易产生身处“人群”中却倍感孤独的感觉。

《孤独传》的作者费伊·邦德·艾伯蒂则发现,线上社交分享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的孤独感,唯一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拥有相应程度的线下关系——“当社交媒体是一个人与这个世界之间唯一的沟通方式,孤独的现象就会更常见。”

2020年后,疫情进一步加重了线下联结的缺失,面对面互动的减少,使孤独成为伴随新冠而来的“时代瘟疫”。2022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简报称,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在那些社交互动受到限制的地区,心理健康恶化情况也更加严重。

同时,经由互联网实时传播,比过去更密集的新闻事件也可能加重个体的孤独感。在极短时间内发酵的全民话题和日趋极化的网络发声,有时会引发自我怀疑和对群体的不信任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情绪。更严重的是,这类观点讨论还会带来个人与线下社会支持之间的撕裂,因此有人选择不与家人、朋友和伴侣讨论新闻和社会事件,以此规避意见分歧,这又带来了新的不被理解的感受。

不过,最感孤独的时候,往往也是最需要我们主动建立联结的时刻。无论是世卫组织还是阿伦特,面对孤独给出的第一个建议都是重建社群联结。在新冠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努力巩固原有的亲密关系,和最亲近的家人、朋友保持哪怕每周一次的会面和通信,也可以通过与熟人以外的人交往来重建对社群的信任。比如加入某个线上社区,对楼下的邻居问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孤独感。

孤独本质上是自省,或者说是自我凝视的结果。日本汉学家斯波六郎认为,孤独感是“自己的想法无法与他人相通,感觉到只有自己被遗弃后,自己看着自己时,生发出的一种心境”。因此,避免孤独——如果你愿意的话——可行方法之一是停止自我凝视。很多空巢老人在描述自己的孤独时,都会说一切是从孩子离家的时候开始,孩子的离开不仅带走了陪伴,也使他们丧失了一部分生活的意义,而后者带来的孤独感更为强烈。因此也有心理学家建议,挑战孤独的第一步是主动释放善意,试着像一个怀抱孩子的母亲那样去爱和关注某个人、某件事,个人的孤独感也会随之减轻

最后,自我凝视有时也可以成为自我关怀的契机。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人之所以能够忍受孤独,得益于童年时获得了父母的积极照料,他们最终会将这种照料内化成自我关爱和自我陪伴,将孤独时期视为一段无人干扰,完全属于自我的时光。这就是变“消极孤独”为“积极独处”的第一步——就像伊丽莎白·毕肖普在49岁那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提到的那样——“我一直梦想成为一名灯塔看守人,绝对孤独,没有人打扰我读书,或只是坐在那儿,虽然这样的梦想在16岁左右被严厉驳回,但它总在我心里盘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经历孤独,或者至少经历一段时间⋯⋯也许它是一种经常性的需要。”

《为什么我会莫名感到孤独?》 文 | 魏倩

(本文源自三联数字刊2022年第16期)

#西安头条#【周至一初中生校内被同学群殴 该校主管副校长被停职检查】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有发生,学生的校内安全问题已经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日前,在周至县马召初级中学发生了一起多名高年级学生围殴低年级学生的打架事件。

2022年3月18日下午课间休息时,周至县马召初级中学低年级学生小华(化名)因上厕所与另一名同学发生冲突,被多名九年级学生在学校厕所内围殴。小华被周至县联合医院诊断为:闭合性颅脑损伤、多处软组织损伤。目前,该校主管校园安全的副校长被停职检查。

家长:对打人的孩子给予谅解

事情发生后,小华的母亲祝女士一直还没有从孩子被群殴的悲愤中走出来。她第一时间与马召初级中学副校长梅涛联系,在多次沟通无效后,3月20日中午,祝女士再次给梅涛发消息时发现微信被其删除。3月24日,祝女士将该事件反映到周至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4月14日下午,《阳光报》记者联系到祝女士,她说“:事情发生后,通过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学校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处理和认真对待,这件事情已经结束了,我们对学校的善后处理工作挺满意的。”

据祝女士介绍,周至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先后对小华做了一些心理疏导工作,学校也成立了爱心小组来帮助安慰小华,让小华能及时到校上课。

“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也不想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影响,同时也要给打人的学生一个改正的机会。打人学生和家长的认错态度诚恳并给我们道歉,打人学生家长们还写下了积极管教孩子、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的保证书,本着对打人学生以教育为目的的想法,我和我孩子谅解了他们。”祝女士对记者说。

学校:学生已回学校上课 状态平稳

4月14日,记者来到周至县马召初级中学了解情况。“我们已经成立了爱心小组对小华进行心理疏导及课程辅导,同时,我们会尽量满足小华和家长提出的要求,为孩子做好服务。”马召初级中学校长马骏说。

通过学校爱心小组的帮助,小华已经于4月11日开始上课,目前,其心理和身体状态比较平稳。

周至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主管副校长被停职检查

据周至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安稳信访办主任尹晓勇介绍,事件发生6天后的3月24日,县局才接到小华母亲的投诉,马召初级中学的行为属于瞒报校园安全事件。事件发生后,县局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查,当地公安机关也介入了调查,认为该事件不属于校园欺凌,属于学生打架事件。

4月12日,周至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发布了关于马召初级中学3·18打架事件的通报,决定对马召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马骏进行诫勉谈话;对学校主管校园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梅涛予以停职检查,同时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对学校政教处副主任张某进行诫勉谈话;对学校教导处干事王某进行批评教育。

另据了解,周至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还责令马召初级中学就学生打架事件及调查所发现问题向局党委作出书面检查,并就此次学生打架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完善相关安全制度,强化教育引导,加强安全管理,立即整改落实。

此外,周至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正在研究部署,将在全县开展校园安全大排查,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

#文明长春# 【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 陆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是责任,是义务】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陆伟一直奋战在汽开区东风街道抗疫一线,为居民做志愿服务。

3月9日,高力汽贸城非公党组织发出集结令,所有党员、积极分子迅速集合。陆伟作为一名党员,主动请缨投入到社区疫情防控第一线。

3月的长春乍暖还寒,陆伟在高力汽贸城核酸检测点进行志愿服务,不断提醒市民保持安全距离。“请将个人信息提前准备好”“请保持两米距离”……类似的话每天要喊上千遍,嗓子哑了,他喝一口水继续工作;冻透了,他就原地蹦一蹦;犯了腰疼的毛病,他就跪在凳子上继续为大家扫码登记。

到了晚上,陆伟又马不停蹄坐上开往蔬菜储备大库的货运卡车,将蔬菜装车,再陆续送到居民家门口。

陆伟积极协助社区增设检查点,排查重点地区返乡人员,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对楼体、垃圾桶等进行无死角消毒,坚决将病毒隐患“拒之门外”。

他说:“作为一名党员,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我们齐心合力,和衷共济,一定能阻击疫情,战胜困难!”(长春晚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每天记录三件开心的事# Day7 1.六杯水+一根+脸部瑜伽+瘦腿 2.中午做了冬瓜排骨汤[awsl]初次尝试 非常OK! 3.网课第一天 时隔一年
  • 适合撩人的情话文案,没对象也能用! 1.想摸着你的良心睡觉。 2.我是可爱的女孩子 你是可爱 3.因为太喜欢你,所以看谁都像情敌。 4.我的心在树上,你
  • #书法[超话]# 练瘦金体三个月,对比第一次写的《夏日》进步不止一点。人害怕对着电话留言那头的空气说话,因为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从而不能及时更正修改自己发出的信息
  • 今日文案!自行摘抄。 “总有人要赢的,为什么不能是我。” “不是所有感情都有结果,能遇见已经很好了。” “能将喜欢的东西留在身边,这就是你努力的意义。”
  • 像这种在谈话间忽然而至的笑真的就像花开一样,哗啦一下就绽出了灵气与美,而且极其自然,尤其是S2E06的这个。 很多时候他笑其实是出于礼节和应付,以及缓解尴尬,用
  • 这几天因为上头所以跟大家讨论很多,有的太太非常擅长语言的艺术,三言两语就能把感觉形容出来还能加上对角色的理解,非常厉害 但是我不会啊!!! 我看到这样的讨论就很
  • 56.7 21天公园锻炼失败第一次(还剩两次机会[挖鼻]) 昨天又一场由我主演的《秒着》节目在九点半正式谢幕[允悲] 去年这会还能放叉,今年这会只能看叉 我的自
  • 1、最近无数百万大V唱空:本轮成长科技行情已经尾声,在结束了。 2、半导体领先龙头今年涨幅很大,获利盘很大,如散户最多的领袖士兰微,昨天带头跌停,我昨天发文强调
  • 我们都希望自己对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了如指掌,而且应付自如。 明天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能够回答。我也没有能够预测未来的水晶球,但是,有一件事我很清楚:只要你受过
  • 【Hi,你早】科技部近日面向全社会广发“英雄帖”,开展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建议征集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建议,将按程序纳入建议库,为相关任务部署提供支撑。此次科技部
  • 中国当年要搞原子弹却遭到了金庸的发文章讽刺,被他称为要原子弹不要裤子!陈毅回应金大侠的观点则颇具胸襟,有老帅格局。 上世纪60年代,我们的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
  • 我还是学不会圆滑那一套,也因此吃过好多亏,丢过饭碗,被人背后捅刀子。可我就是不长记性,浑身都是不安分因子,就是没法活成一副妥协的模样,被现实磨平的地方还是会重新
  • #全民艺术普及# 【@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8月5日19:30 直播:#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 专业院校打击乐专场音乐会】“金鼓和鸣震寰宇,铿锵余音傲东方”。由
  • 香水款款 百合 玫瑰在前调里写下引文 丁香 鸢尾调足嗅觉的中调 铃兰 檀香将后味久久搁浅 在橱窗内或妖冶或古雅的瓶子里寻你 不得 五柳先生的坡 晋朝的雨和着南
  • 今天是世界保护大象日,看到喜欢的博主说如果可以选择下辈子想做象。 能不能一辈子做小象呢,大大的耳朵配上小小的躯体,你说你想看彩虹,那我就吸一口云把它变成雨,你说
  • [蜡烛][蜡烛] 究竟在哪里,我们可以毫无畏惧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看法... 那里没有警戒没有训斥没有警告,有的是大家相互探讨,相互摸索去寻得真相!不管在哪里发
  • 忙着健康的这几天 1我太恋空了 2那些憋到抑郁的瞬间 真的太挑战一个人了 3“你家属呢”“都在忙” 4想念我的孩子[泪] 5“我很久之前在xx看过双彩虹”没多久
  • 【语出惊人!名嘴直言世界杯扩军到64支,国足未来才有希望晋级正赛】日前,北京卫视主持人王速在节目中总结了国足十二强赛首战输澳大利亚的原因,他认为就是三个字:踢不
  • 不知道什么时候加了一个女生,今天突然发现是初恋的现任。然后以前的狗血故事就在我脑海播放了一遍。 他比我大两岁,那一年他去广州读书,然后跟我表白,我刚好沉迷郭敬明
  • #每日科普# 【假如有一天我们要到月球上去生活……】1969年7月20日,人类前往月球的第一个使者——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说道:“月面是美丽的,就像铺着一层细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