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真常中:这里的「性」,也可以解释为前面的真和如,真体、如体,这个性体;还解释为通教、别教的那种无形无相的空如来藏。「真」,是真实,「常」,是永远永远都是真实。所以在这个空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去」,到哪里去?没有地方去,心外无法。「来」,它从哪来?没有地方来,法外无心。「迷悟」,谁是迷,谁是悟?迷悟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个念。「生死」,都是我们自己在表演。岳飞也好,秦桧也好,秦始皇也好,唐太宗也好,是不是都是我们一个人?这个法妙啊!

了无所得:十法界万法都是了无所得,没有一样不是我们自性变现的。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在梦中的时候,开小轿车三百里,骑自行车五十里,跑步十分钟,当醒来一看,有没有离开枕头啊?没有。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前面是先笼统地来个开场白;后面呢,佛要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分为四个方面来分别开示如来藏性。在佛法里,叫四科。四科就是四个内容,这是第一科——「五阴」。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譬如有人:这个「人」,是表真人,表真心本来面目。以清净目:这是表分别智慧。观晴明空:一般地把它说为真如。唯一晴虚,迥无所有:真心本来面目空如来藏中,纤尘不立,本然清净。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其人」,仍然是指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无故」呢,说为是生相无明。生相无明无缘无故地「不动目睛」。「不动」,是静止,静止是不是就是动啊?它已经有了对待法。真心本来面目中讲不动都是方便说,没有动也没有不动,它没有这种分别。这里不动就已经在动,动了一念业相。所以不动是业相无明。瞪以发劳:「瞪以发劳」,就是形成一个念。「瞪」,是业相,不动也是业相,不动就是瞪,这两个是讲一个法。「发劳」,这个「劳」是转相,是第二念。

则于虚空:这里的「虚空」已经在与前面的业相,将我们的真空(晴明空)浑浊为晦昧之空(虚空)。别见狂华:这就在无明不觉有三细里出现了那个相分,在根本无明之初这个相分属于胜义色法。我们现在肉眼能看到的地、水、火、风属于浮尘;在胜义色法,一般的肉眼不可见,高层次的天眼可以见,乃至现在高倍的电子显微镜可以见。

复有一切狂乱非相:是表枝末无明,表粗相分。「狂乱」,指十法界一切的虚妄的境界万法。「非相」,是表因缘分离,虚妄名灭。「非相」,是表灭相;「狂乱」,是表生相。所以这里说尽了根本无明、枝末无明、十法界一切的万法生住异灭之相,是不是都是由我们心变出来的?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这是解决由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显现出十法界的最基础的第一关。那么这里讲的「华」是不是讲的坚固物体啊?我们在讲《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地、水、火、风的时候,是不是讲过都是心变出来的?是不是解决了一切的「狂乱非相」啊?就在这里,用心观照。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下一步是进一步解释色阴是怎么来的。为了证明是心变出来的,他说明这个狂华不是从空来,不是从眼睛出。

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想想看,如果空能够生出华来,还叫不叫虚空了?空有出入就不能叫虚空。虚空是空空旷旷,什么也没有。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这是表万法由我们的心所变现,而不是由我们心所生出来。如阿难体不容阿难:就像阿难的身体一样,能不能容一个阿难进到里面来啊?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从眼睛出来,眼睛是不是能见啊?当合有见: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若有见者:假设有见的话。去既华空:去的时候看到「华空」,就是这个天华当空。旋合见眼:「旋」,就是进入到眼睛里,那华应该不应该见到眼睛呐?你知道不知道它能见到你眼睛呐?不知道。如果那华能见到你眼睛的话,花成了什么东西了?

若无见者:如果它不能见的话。出既翳空:那么出去的时候华既无见,云何见华?云何见空?「翳空」,就是看不到空。「翳」,是眼睛有毛病。旋当翳眼:回来的时候,眼睛里你就看不到了。

又见华时,目应无翳:那反过来看,这按照逻辑推理应该是翳眼睛,可是逻辑推理跟事实不一样。

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我们这个眼睛明明白白就是清明眼,所以否定了上面这种逻辑推理。那么这个华既不是从空来,又不是从眼睛出,可是它确确实实出现了。所以我们应该不应该解决这个问题啊?在世间法在第二义谛里找不到它的娘家,那是不是就必然回到第一义谛里去啊?是不是就是由我们心现出来的?

是故当知:这是第二个当知,比第一个当知更厉害。第一个当知是从比喻上,色阴是这么比方的;第二个当知,你就是要明心见性。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只茶杯是不是虚妄的?怎么虚妄呢?茶杯分解为地、水、火、风这四大,这四大又是心变出来的。虽然是虚妄,它绝对不是没有,它是种妙有。

「本非因缘」,我们不是讲万物皆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合成的吗?从这个发展是不是讲因缘法呀?怎么非因缘呢?那么地、水、火、风是怎么来的?心变出来的。我们心力大的话,是不是一下子就变成个茶杯啊?需要不需要和合啊?它一念就可以变出来。我们这里和合了,带有点机械性的拼凑、制造;但是讲非因缘,离开了因缘法行不行啊?不行,还要非不因缘。不依靠因缘它能不能形成?不能。本非因缘,非不因缘。

「非自然性」,在别教里的自性就是无形无相、如如不动。空如来藏中自然性,你不能讲它是自然性,但是你能不能讲它不是自然性呐?它当下是不是还是那个念呐?所以我们这里要注意非因缘非不因缘,非自然性非不自然性,也就是即因缘即自然。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样就圆满了。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不是自己跟自己捉迷藏啊?都是自己在变现。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受阴呢,是我们身根的第一念,叫直觉。手这么一搓,是不是就感受到或者冷,或者热,或者很平滑,或者很粗糙?这都是身根第一念直觉。

譬如有人:就比喻为我们的真心如来藏性。手足宴安:这是表我们自在解脱、如如不动的时候。百骸调适:跟「手足宴安」是表同一个意思。忽如忘生,性无违顺:这种状态一般可以从根本无明——生相无明和枝末无明这两个角度加以观照。我们就是在这个枝末无明打妄想的时候,有没有离开过生相无明啊?没有。所以我们在抓住当下的时候一般地都可以从根本无明开始观照起。

那么在这个实际的情况之下,这个人已经有了肉团身了,他已经进入了三细无明、六粗无明,从无明来讲已经很圆满;但是从这个比喻上面来看,要追溯到根本无明。所以如果从枝末无明来讲,这个「忽如忘生,性无违顺」,一般在修证过程中把它说为是已经达到了舍受这种境界。舍受的人他没有苦乐的感觉。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所以「妄生涩滑、冷热」,是各种各样的感受、各种各样的苦报或者福报。「涩」,是指在三恶道中众生的那种苦受;「滑」,是比喻在人道、天道的那种快乐的感受;「冷」,是指小乘人修行人那种枯燥无味的感受,也叫枯受;「热」,是指菩萨道的人虽然修得很苦,但是他也感到很高兴。各种各样的受,全靠我们怎样用心。

比如一个人已经看破了红尘,已经明白了吃苦就是消业,就是解脱;已经明白了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我们自己,解除了对死亡的恐惧。那么这个时候问问自己,面对灾难的时候,你的心态怎么样?比如说马上地震就要来临,你害怕不害怕?比如说把你投到监牢里,你自在不自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检验我们受阴破得怎么样。人家给你瞪一下眼睛,甩你一个耳巴子,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你是什么感受?我们可以瞒得住别人,但是一定瞒不住自己。如果在这方面欠缺,你就要用功,你继续观照对如来藏的道理观照得怎么样。真正解除了受阴,当下也就解除了想阴。圆顿大法是圆融的。

 

【居士分享】

9、自生?他生?俱生?来理解一下。

善男子!我與無我性相無二,汝應如是受持頂戴。善男子!汝亦應當堅持憶念如是經典,如我先於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說我、無我,無有二相。如因乳生酪,因酪得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如是酪性為從乳生?為從自生?從他生耶?乃至醍醐亦復如是,若從他生,即是他作,非是乳生;若非乳生,乳無所為;若自生者,不應相似相續而生。若相續生,則不俱生,若不俱生,五種之味則不一時。雖不一時,定復不從餘處來也,當知乳中先有酪相,甘味多故不能自變,乃至醍醐亦復如是。是牛食噉水草因緣,血脈轉變而得成乳,若食甘草其乳則甜,若食苦草乳則苦味。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穀草因緣,其乳則有色味之異。是諸眾生以明、無明業因緣故,生於二相,若無明轉,則變為明,一切諸法善、不善等,亦復如是無有二相。」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乳中有酪,是義云何?世尊!若言乳中定有酪相,以微細故不可見者,云何說言從乳因緣而生於酪?法若本無則名為生,如其已有云何言生?若言乳中定有酪相,百草之中亦應有乳,如是乳中亦應有草;若言乳中定無酪者,云何因乳而得生酪?若法本無,而後生者,何故乳中不生於草?」

「善男子!不可定言乳中有酪、乳中無酪,亦不可說從他而生。若言乳中定有酪者,云何而得體味各異?是故不可說言乳中定有酪性。若言乳中定無酪者,乳中何故不生兔角?置毒乳中,酪則殺人,是故不可說言乳中定無酪性?若言是酪從他生者,何故水中不生於酪?是故不可說言酪從他生。善男子!是牛食噉草因緣故,血則變白,草血滅已,眾生福力變而成乳。是乳雖從草血而出,不得言二,唯得名為從因緣生。酪至醍醐亦復如是,以是義故,得名牛味。是乳滅已,因緣成酪。何等因緣?若酢、若煖。是故得名,從因緣有。乃至醍醐亦復如是,是故不得定言乳中無有酪相。從他生者,離乳而有,無有是處。善男子!明與無明亦復如是,若與煩惱諸結俱者,名為無明。若與一切善法俱者,名之為明。是故我言無有二相。以是因緣我先說言,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即成醍醐,佛性亦爾。——《大般涅槃經卷》。

 

10、十住菩薩於如來性,仅知見少分。何况我等凡夫?仰信!

復次善男子!譬如仰觀虛空鵝鴈,為是虛空?為是鵝鴈?諦觀不已,髣髴見之。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亦復如是,況復聲聞緣覺之人能得知見?善男子!譬如醉人,欲涉遠路,矇矓見道。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眾流,皆歸于海,一切契經諸定三昧,皆歸大乘大涅槃經。何以故?究竟善說有佛性故。善男子!是故我言異法是常、異法無常,乃至無我亦復如是。——《大般涅槃經卷》。

 

11、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善男子!譬如有人,見月不現,皆言月沒,而作沒想,而此月性,實無沒也;轉現他方,彼處眾生,復謂月出,而此月性,實無出也。何以故?以須彌山障故不現,其月常生,性無出沒。如來、應、正遍知亦復如是,出於三千大千世界,或閻浮提示有父母,眾生皆謂如來生於閻浮提內。或閻浮提示現涅槃,而如來性實無涅槃,而諸眾生皆謂如來實般涅槃,喻如月沒。善男子!如來之性實無生滅,為化眾生故示生滅。善男子!如此滿月,餘方見半;此方半月,餘方見滿。閻浮提人若見月初,皆謂一日,起初月想。見月盛滿,謂十五日,生盛滿想。而此月性,實無虧盈,因須彌山而有增減。善男子!如來亦爾,於閻浮提或現初生,或現涅槃。現始生時,猶如初月,一切皆謂童子初生,行於七步如二日月,或復示現入於書堂,如三日月,示現出家,如八日月,放大智慧微妙光明,能破無量眾生魔眾,如十五日盛滿之月。或復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自莊嚴而現涅槃,喻如月蝕。如是眾生所見不同,或見半月,或見滿月,或見月蝕,而此月性實無增減、蝕噉之者,常是滿月。如來之身亦復如是,是故名為常住不變。「復次善男子!喻如滿月一切悉現,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澤水中、若井若池、若瓫若鍑、一切皆現,有諸眾生,行百由旬,百千由旬見月常隨,凡夫愚人妄生憶想,言:『我本於城邑屋宅,見如是月,今復於此空澤而見,為是本月?為異於本?』各作是念,月形大小或如鍑口,或復有言大如車輪,或言猶如四十九由旬。一切皆見月之光明,或見團圓喻如金盤。是月性一,種種眾生,各見異相。善男子!如來亦爾,出現於世,或有人天而作是念:『如來今者在我前住。』復有眾生亦生是念:『如來今者在我前住。』或有聾瘂,亦見如來有聾瘂相。眾生雜類,言音各異,皆謂如來悉同己語,亦各生念:『在我舍宅受我供養。』或有眾生,見如來身廣大無量。有見微小,或有見佛是聲聞像,或復有見為緣覺像。有諸外道復各念言:『如來今者,在我法中出家學道。』或有眾生復作是念:『如來今者獨為我故出現於世。』如來實性喻如彼月,即是法身,是無生身。方便之身隨順於世,示現無量本業因緣,在在處處示現有生,猶如彼月。以是義故,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大般涅槃經卷》。

 

12、听聞大般涅槃经,发心為菩提因。

善男子!譬如蓮花為日所照,無不開敷。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得見聞大涅槃日,未發心者皆悉發心為菩提因,是故我說大涅槃光所入毛孔,必為妙因。彼一闡提雖有佛性,而為無量罪垢所纏,不能得出,如蠶處繭,以是業緣,不能生於菩提妙因,流轉生死無有窮已。——《大般涅槃經卷》。

 

13、末法时期,层层加水的乳。尽管如此,猶勝餘經。

善男子!如牧牛女為欲賣乳,貪多利故,加二分水,轉賣與餘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轉復賣與近城女人。女人得已復加二分,轉復賣與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詣市賣之。時有一人,為子納婦,當須好乳,以瞻賓客,至市欲買。是賣乳者,多索價數,是人答言:『汝乳多水,不直爾許。正值我今瞻待賓客,是故當取。』取已還家,煮用作糜,都無乳味,雖復無味,於苦味中千倍為勝。何以故?乳之為味,諸味中最。善男子!我涅槃後,正法未滅餘八十年,爾時是經於閻浮提當廣流布,是時當有諸惡比丘,抄略是經分作多分,能滅正法色香美味。是諸惡人,雖復誦讀如是經典,滅除如來深密要義,安置世間莊嚴文飾、無義之語,抄前著後,抄後著前,前後著中,中著前後。當知如是諸惡比丘,是魔伴侶,受畜一切不淨之物,而言如來悉聽我畜。如牧牛女多加水乳,諸惡比丘亦復如是,雜以世語,錯定是經,令多眾生不得正說、正寫、正取、尊重、讚歎、供養恭敬。是惡比丘為利養故,不能廣宣流布是經,所可分流少不足言,如彼牧牛貧窮女人,展轉賣乳,乃至成糜而無乳味。是大乘典大涅槃經亦復如是,展轉薄淡,無有氣味,雖無氣味猶勝餘經足一千倍,如彼乳味於諸苦味為千倍勝。何以故?是大乘典大涅槃經,於聲聞經最為上首,喻如牛乳,味中最勝,以是義故,名大涅槃。——《大般涅槃經卷》。https://t.cn/Ai17Bajm

 【每日闻法】
《妙法莲华经》经中云:“…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长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复顿敝,
  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 梁栋倾斜, 基陛隤毁,
  墙壁圯坼, 泥涂褫落, 覆苫乱坠, 椽梠差脱,
  周障屈曲, 杂秽充遍。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鸱枭雕鹫、 乌鹊鸠鸽、 蚖蛇蝮蝎, 蜈蚣蚰蜒,
  守宫百足, 狖狸鼷鼠, 诸恶虫辈, 交横驰走。
  屎尿臭处, 不净流溢, 蜣螂诸虫、 而集其上。
  狐狼野干, 咀嚼践蹋, □啮死尸、 骨肉狼藉。
  由是群狗、 竞来搏撮, 饥羸慞惶, 处处求食。
  斗诤□掣, 啀喍嗥吠, 其舍恐怖, 变状如是。
  处处皆有,  魑魅魍魉, 夜叉恶鬼, 食啖人肉,
  毒虫之属, 诸恶禽兽, 孚乳产生, 各自藏护。
  夜叉竞来, 争取食之, 食之既饱, 恶心转炽,
  斗诤之声, 甚可怖畏。 鸠槃荼鬼、 蹲踞土埵,
  或时离地, 一尺二尺, 往返游行, 纵逸嬉戏,
  捉狗两足, 扑令失声, 以脚加颈, 怖狗自乐。
  复有诸鬼, 其身长大, 裸形黑瘦, 常住其中,
  发大恶声, 叫呼求食。 复有诸鬼, 其咽如针。
  复有诸鬼, 首如牛头, 或食人肉, 或复啖狗,
  头发蓬乱, 残害凶险, 饥渴所逼, 叫唤驰走。
  夜叉饿鬼, 诸恶鸟兽, 饥急四向, 窥看窗牖,
  如是诸难, 恐畏无量。 是朽故宅, 属于一人。
  其人近出, 未久之间, 于后舍宅, 忽然火起,
  四面一时, 其炎俱炽。 栋梁椽柱、 爆声震裂,
  摧折堕落, 墙壁崩倒。 诸鬼神等、 扬声大叫。
  雕鹫诸鸟, 鸠槃荼等, 周章惶怖, 不能自出。
  恶兽毒虫, 藏窜孔穴, 毗舍阇鬼、 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 为火所逼, 共相残害, 饮血啖肉。
  野干之属, 并已前死, 诸大恶兽、 竞来食啖,
  臭烟烽烰, 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 毒蛇之类,
  为火所烧, 争走出穴, 鸠槃荼鬼、 随取而食。
  又诸饿鬼, 头上火燃, 饥渴热恼, 周章闷走。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灾, 众难非一。
  是时宅主 在门外立, 闻有人言, 汝诸子等,
  先因游戏、 来入此宅, 稚小无知, 欢娱乐著。
  长者闻已, 惊入火宅, 方宜救济, 令无烧害。
  告喻诸子, 说众患难, 恶鬼毒虫, 灾火蔓延,
  众苦次第、 相续不绝。 毒蛇蚖蝮, 及诸夜叉、
  鸠槃荼鬼, 野干狐狗, 雕鹫鸱枭, 百足之属,
  饥渴恼急, 甚可怖畏, 此苦难处, 况复大火。
  诸子无知, 虽闻父诲, 犹故乐著, 嬉戏不已。
  是时长者, 而作是念, 诸子如此, 益我愁恼。
  今此舍宅, 无一可乐, 而诸子等、 耽湎嬉戏,
  不受我教, 将为火害。 即便思惟, 设诸方便、
  告诸子等, 我有种种,  珍玩之具, 妙宝好车,
  羊车鹿车、 大牛之车, 今在门外。 汝等出来,
  吾为汝等  造作此车, 随意所乐, 可以游戏。
  诸子闻说, 如此诸车, 即时奔竞、 驰走而出,
  到于空地, 离诸苦难。 长者见子, 得出火宅,
  住于四衢, 坐师子座、 而自庆言, 我今快乐。
  此诸子等, 生育甚难, 愚小无知, 而入险宅。
  多诸毒虫, 魑魅可畏, 大火猛炎、 四面俱起,
  而此诸子、 贪著嬉戏, 我已救之, 令得脱难。
  是故诸人, 我今快乐。 尔时诸子、 知父安坐,
  皆诣父所、 而白父言, 愿赐我等, 三种宝车。
  如前所许, 诸子出来, 当以三车、 随汝所欲,
  今正是时, 惟垂给与。 长者大富, 库藏众多,
  金银琉璃、 砗磲玛瑙, 以众宝物、 造诸大车。
  庄校严饰, 周匝栏楯, 四面悬铃, 金绳交络。
  真珠罗网, 张施其上, 金华诸璎, 处处垂下,
  众彩杂饰, 周匝围绕, 柔软缯纩, 以为茵蓐。
  上妙细叠, 价值千亿, 鲜白净洁, 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 肥壮多力, 形体姝好, 以驾宝车。
  多诸傧从, 而侍卫之。 以是妙车, 等赐诸子。
  诸子是时, 欢喜踊跃, 乘是宝车, 游于四方,
  嬉戏快乐, 自在无碍。 告舍利弗, 我亦如是,
  众圣中尊, 世间之父。 一切众生, 皆是吾子,
  深著世乐, 无有慧心。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忧患,
  如是等火, 炽燃不息。 如来已离, 三界火宅,
  寂然闲居, 安处林野。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
  其中众生, 悉是吾子。 而今此处, 多诸患难,
  唯我一人, 能为救护。 虽复教诏, 而不信受,
  于诸欲染, 贪著深故。 以是方便, 为说三乘,
  令诸众生, 知三界苦, 开示演说、 出世间道。
  是诸子等, 若心决定, 具足三明、 及六神通,
  有得缘觉、 不退菩萨。 汝舍利弗, 我为众生,
  以此譬喻、 说一佛乘, 汝等若能、  信受是语,
  一切皆当, 成得佛道。 是乘微妙、 清净第一,
  于诸世间、 为无有上, 佛所悦可, 一切众生、
  所应称赞、 供养礼拜。 无量亿千、  诸力解脱,
  禅定智慧, 及佛余法, 得如是乘。 令诸子等,
  日夜劫数、 常得游戏, 与诸菩萨、 及声闻众,
  乘此宝乘, 直至道场。 以是因缘, 十方谛求,
  更无余乘, 除佛方便。 告舍利弗, 汝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则是父。 汝等累劫、 众苦所烧,
  我皆济拔, 令出三界。 我虽先说、 汝等灭度,
  但尽生死, 而实不灭, 今所应作, 唯佛智慧。
  若有菩萨, 于是众中, 能一心听、 诸佛实法,
  诸佛世尊、 虽以方便, 所化众生, 皆是菩萨。
  若人小智, 深著爱欲, 为此等故、 说于苦谛。
  众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说苦谛, 真实无异。
  若有众生,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不能暂舍,
  为是等故、 方便说道。 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
  若灭贪欲, 无所依止, 灭尽诸苦, 名第三谛。
  为灭谛故, 修行于道, 离诸苦缚, 名得解脱。
  是人于何  而得解脱, 但离虚妄, 名为解脱,
  其实未得、  一切解脱。 佛说是人、 未实灭度,
  斯人未得, 无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灭度。
  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为欲利益,  世间故说,
  在所游方, 勿妄宣传。 若有闻者, 随喜顶受,
  当知是人、 阿鞞跋致。 若有信受, 此经法者,
  是人已曾,  见过去佛, 恭敬供养, 亦闻是法。
  若人有能, 信汝所说, 则为见我, 亦见于汝、
  及比丘僧、 并诸菩萨。 斯法华经, 为深智说,
  浅识闻之,  迷惑不解, 一切声闻、  及辟支佛,
  于此经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于此经、
  以信得入,  况余声闻。 其余声闻, 信佛语故,
  随顺此经, 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计我见者, 莫说此经。 凡夫浅识, 深著五欲,
  闻不能解, 亦勿为说。 若人不信, 毁谤此经,
  则断一切,  世间佛种。 或复颦蹙, 而怀疑惑,
  汝当听说, 此人罪报。 若佛在世, 若灭度后,
  其有诽谤,  如斯经典, 见有读诵、 书持经者,
  轻贱憎嫉、 而怀结恨, 此人罪报, 汝今复听,
  其人命终, 入阿鼻狱, 具足一劫, 劫尽更生,
  如是展转, 至无数劫, 从地狱出, 当堕畜生,
  若狗野干, 其影□瘦, 黧黮疥癞, 人所触娆,
  又复为人, 之所恶贱, 常困饥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断佛种故, 受斯罪报。
  若作骆驼, 或生驴中, 身常负重, 加诸杖捶,
  但念水草, 余无所知,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有作野干, 来入聚落, 身体疥癞, 又无一目,
  为诸童子  之所打掷, 受诸苦痛, 或时致死。
  于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长大,  五百由旬,
  聋騃无足, 宛转腹行, 为诸小虫, 之所咂食,
  昼夜受苦, 无有休息,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若得为人, 诸根闇钝, 矬陋挛躄,  盲聋背伛,
  有所言说, 人不信受, 口气常臭, 鬼魅所著,
  贫穷下贱, 为人所使, 多病痟瘦, 无所依怙,
  虽亲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寻复忘失。
  若修医道, 顺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复致死。
  若自有病, 无人救疗, 设服良药, 而复增剧。
  若他反逆、 抄劫窃盗, 如是等罪, 横罗其殃。
  如斯罪人, 永不见佛, 众圣之王, 说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难处, 狂聋心乱, 永不闻法。
  于无数劫、 如恒河沙, 生辄聋哑, 诸根不具、
  常处地狱, 如游园观, 在余恶道, 如己舍宅,
  驼驴猪狗、 是其行处,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若得为人, 聋盲喑哑、 贫穷诸衰、 以自庄严,
  水肿干痟、 疥癞痈疽、 如是等病, 以为衣服,
  身常臭处, 垢秽不净, 深著我见, 增益嗔恚,
  淫欲炽盛, 不择禽兽,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告舍利弗, 谤斯经者, 若说其罪, 穷劫不尽。
  以是因缘, 我故语汝, 无智人中, 莫说此经。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闻强识,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曾见, 亿百千佛,
  植诸善本, 深心坚固,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无嗔, 质直柔软,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告舍利弗, 我说是相, 求佛道者、 穷劫不尽,
  如是等人, 则能信解, 汝当为说,  妙法华经⋯⋯”南无阿弥陀佛;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今闻法我等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阿弥陀佛祈愿三世诸佛菩萨摩诃萨 宽恕原谅消我业障我等发愿积善修福弘佛传法阿弥陀佛伏祈三世诸佛菩萨保佑世间万物生灵离苦得乐回向世间法界有情众生吉祥安康阿弥陀佛我佛慈悲随喜赞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蜡烛][鲜花][鲜花][蜡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8年生下一女,现在的第二任丈夫,他对我很好,但是找不到幸福的感觉,有时反复思考,幸福到底是什么?家中有食伤库,坐下正官正印生旺了食伤库,层次就高了,另外月支旺
  • (太好吃了简直放开我 我还能学(还…能…学!PS:图二是我和我朋友@LIY-17 吐槽出租车的聊天记录截图,图一是在途中计价器的显示,图三是地图显示的所需要的路
  • 今天一早起来发现公众号上都在缅怀逝世一周年的杨绛,那位带走了民国情调的老人。我一定会成功完成任期,然后再到这里来见他” #清风时评#【亮剑问责 助兰考圆了脱贫梦
  • 刘德华对此也承认,有一次刘德华在媒体面前说:“如果我现在没有女朋友,两个人会是我的老婆首选,一个是陈玉莲,一个是关之琳。然后人家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出去继续看新
  • #张宸逍[超话]#[心]#向全世界安利张宸逍# [送花花]#张宸逍1018生日快乐# 【✨张宸逍二十三岁线上应援✨】作生日贺文两篇,赠我最最珍视的你。@张宸逍
  • 其实, 人的感情是谈出来的 , 聊出来的 ,接触出来的,你不言,我不语,永远不会有情有爱,友情爱情都一样,天天主动理你的人,不是因为笨,而是在乎你!BJ&am
  • 润茶用覆盖式,冲泡前两水可以用定点高冲,第三水开始可以用旋冲手法,使芽头匀称散开,有续释放茶芽的滋味。对于鲜嫩度高的茶,冲泡的时候,不用洗茶。
  • 1.Les gens dans le Jianghu, vous trouverez lentement, une bonne volonté, pas une
  • 【盲盒资讯:莉菈Liila出品】海洋猎奇系列盲盒发售中【与莉菈Liila 开启一场神秘的海洋冒险吧/】故事背景:我爱蓝色的海洋太阳从它的身旁升起海鸥掠过水面清澈
  • #喜迎二十大# 【强链延链,挺起工业强区的“脊梁”——廊坊开发区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探访】截至目前,廊坊开发区已集聚了60余家企业从事高端装备研发与生产,涵盖
  • 随着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保护区内出现了越来越多野生动物金雕、梅花鹿、豺、血雉、斑尾榛鸡的身影,今年3月,17只美丽的大天鹅、2只黑鹳相继到甘肃连城国家
  • ━┉┉┉┉┉┉┉ ❥ ┉┉┉┉┉┉┉━沿着爱意轨道奔走 纵身越入拥有你的星河@摩登兄弟刘宇宁 故乡的云摩登兄弟 刘宇宁  棚主 宁哥#摩登兄弟[超话]#
  • #花公主##今天的故事# 今天解决了一个重大学术问题同时也推进了一大步(PS及时求助很重要奥)在师兄和同行的帮助下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是源文件出了问题之前一直试参数
  •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家长们也放低自己的预期值,比如自己身高一般的话,当然不要盲目希望孩子的身高赶上姚明,但是也不必气馁,不妨努力在这20%的影响因素上去激发孩子的
  • 【续约 财神灯】 点个蜡烛️ 一下子财运恢复过来了, [允悲]#招财蜡烛️# 每个人都反应显化有快有慢,有些人立竿见影,有些人可能得过一段时间才会有反应,有些
  • 当云深不知处被烧毁,姑苏蓝氏一门的成败如荣,全系他一身,可以想象他内心的茫然与无助,因此,他对伸出援手的孟瑶,感激不已,三尊结义,他仿佛找到了可以安放内心的方式
  • 是你的时间被他人掌控,你的财富被他人决定,你的语言、行动无法和思想保持一致。但是,当涉及到包含某人歌曲的视觉内容时,无论你愿意付多少钱,版权人都可以拒绝你的同步
  • 我说了所有的谎,你全都相信,简单的,我爱你,你却老不信。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但,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
  • #现代诗[超话]#《致山长》作者: 懿婵在迷雾中看不清前方是路还是弯曲盘旋的河彷徨的站在无数个路口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你带着光环从迷雾中朝我走来你对我说做你
  • 我也不知道那鞋灰的绿的粉的白的说了说了再不喝了,幼年闺蜜回来又破了戒,本以为任何事情都可以适可而止,但是很多时候事态不是我想要的那样。我不敢再受伤,我小心翼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