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对修行很重要

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
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 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 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著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 贤善远此处去。” 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 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
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著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持戒的用心处

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涂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

欲脱生死黏,去烦恼缚,非五戒不为功。故云:“ 五戒不持,人天路绝。” 夫 “ 戒 ” 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 戒为无上菩提本 ” 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 当知 “ 摄心 ” 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 “ 摄心 ” 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现在的佛法比较盛行的,是净土与禅宗。但一般僧众,都忽略了戒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 戒、定、慧 ” 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特别注意的。



持戒从十善开始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著,便是无上菩提。

古德所谓:“ 平常心是道。” 只如孔子之道,不外 “ 中庸 ” 。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
佛法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六祖说:“ 心平何劳持戒。” 是为最上根人说。上根利智一闻道法,行解相应,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善相且无,何有于恶。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风所转。
“ 心平 ” 二字,谈何容易?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为八风。行人遇著利风,便生贪著;遇著衰风,便生愁懊;遇著毁风,便生嗔恚;遇著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著讥风,因羞成怒;遇著苦风,丧其所守;遇著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曷若恒时步步为营,从事相体认:举心动念,当修十善。事相虽末,摄末归本,疾得菩提。



持戒对修行很重要

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
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 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 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著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 贤善远此处去。” 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 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
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著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持戒的用心处

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涂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

欲脱生死黏,去烦恼缚,非五戒不为功。故云:“ 五戒不持,人天路绝。” 夫 “ 戒 ” 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 戒为无上菩提本 ” 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 当知 “ 摄心 ” 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 “ 摄心 ” 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现在的佛法比较盛行的,是净土与禅宗。但一般僧众,都忽略了戒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 戒、定、慧 ” 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特别注意的。



持戒从十善开始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著,便是无上菩提。

古德所谓:“ 平常心是道。” 只如孔子之道,不外 “ 中庸 ” 。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
佛法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六祖说:“ 心平何劳持戒。” 是为最上根人说。上根利智一闻道法,行解相应,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善相且无,何有于恶。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风所转。
“ 心平 ” 二字,谈何容易?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为八风。行人遇著利风,便生贪著;遇著衰风,便生愁懊;遇著毁风,便生嗔恚;遇著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著讥风,因羞成怒;遇著苦风,丧其所守;遇著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曷若恒时步步为营,从事相体认:举心动念,当修十善。事相虽末,摄末归本,疾得菩提。



持戒对修行很重要

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
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 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 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著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 贤善远此处去。” 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 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
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著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持戒的用心处

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涂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

欲脱生死黏,去烦恼缚,非五戒不为功。故云:“ 五戒不持,人天路绝。” 夫 “ 戒 ” 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 戒为无上菩提本 ” 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 当知 “ 摄心 ” 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 “ 摄心 ” 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现在的佛法比较盛行的,是净土与禅宗。但一般僧众,都忽略了戒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 戒、定、慧 ” 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特别注意的。



持戒从十善开始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著,便是无上菩提。

古德所谓:“ 平常心是道。” 只如孔子之道,不外 “ 中庸 ” 。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
佛法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六祖说:“ 心平何劳持戒。” 是为最上根人说。上根利智一闻道法,行解相应,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善相且无,何有于恶。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风所转。
“ 心平 ” 二字,谈何容易?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为八风。行人遇著利风,便生贪著;遇著衰风,便生愁懊;遇著毁风,便生嗔恚;遇著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著讥风,因羞成怒;遇著苦风,丧其所守;遇著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曷若恒时步步为营,从事相体认:举心动念,当修十善。事相虽末,摄末归本,疾得菩提。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不过,明玉堂还是比司徒倾更有人情味的,至少曾有过真情流露的时刻,也许难辨真假,但一个说自己“乐于见到神明崩溃”的人,我愿意相信那些时刻是真的,尽管只是昙花一现。
  • 你从赤峰到佳木斯、南京、汕头、东莞…我从安阳到天津、湖南、郑州、海南…用了几十年然后在厦门遇见这一年从彼此心动到偶尔争吵你总是让着我、宠着我学着哄我在你的宠爱和
  • 不是羡慕她们借助同人成功,只是觉得,要是有一天,我笔下描绘的感情也和他们一样能触动到人心就好了道阻且长吧关于下周A股的行情,我有话要说,供大家参考:下跌只是暂时
  •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刘宇宁开始推理吧# 当推镇之歌响起,和推镇玩家—刘宇宁,一起进入异时空世界,沉浸式体验人在前面跑魂在后面追[呲牙] ​​​@摩登兄弟刘宇宁 #刘宇宁巴
  • # 笑话:1女神一直在两个男人之间徘徊,平安夜,终于下定决心给两个男人各自发一条短信:“6点先来CBD接我下班的,我就和他在一起。” 高富帅开心的笑了,屌丝虽然
  • 女孩没有多想,想着对方是老师,应该是一个可信的人,就单独前往何老师的家里进行拍摄。现在自己做的事情,不仅伤害了自己,还可能让自己失去了工作,让自己在这个行业有了
  • p1-8跟花花美美拍照[抱一抱]p9大宝送我回学校的一个倒影真的那一刻幸福化p10因为前天吃了一个巨难吃的生榨,所以大家健身完后大吃一餐[允悲]p11去打卡最近
  • ✨而墙上挂着的一组简约风格的黑白摄影作品,更是瞬间提升了整个空间的艺术气息,让我每次看到都会心生愉悦的心情。角落里的一盏暖黄灯光,勾勒出温馨氛围,让我沉浸在自己
  • #张凌赫[超话]# 分享一下我定制的小小眼镜帕,他们说我浪费钱,可挣钱的意义不就是让自己更幸福吗,买喜欢的东西真的会让人更开心呀。当然要谢谢他一路的支持了,我曾
  • #你伤到我了丫头[超话]#晚安xdm!要记住你给我们的蛇训:天天开心!
  • 此类稿件【repo稿件也需要带图,不接受纯文字repo】↑投稿格式【REPO】【原作作品名+(cp倾向(没有就不填)+角色名】+柄图名(还是没有就不填)+制品出
  • 即便信佛了,受戒了,学了佛陀的智慧,也实践几十年了,很多人还是会把自己的业障赖给佛的,会怪佛的。很多天神都是佛门的护法,像帝释天、大梵天,如果是修大乘的、修很甚
  • 一、做DNA亲子鉴定,分为几种情况:1、产后司法亲子鉴定:一般是上户口、上学公证、出国公证等司法用途的,费用在2400-3600多不等(收费与鉴定人数、鉴定样本
  • 我都三十多了 结婚好几年了 可能在爸妈眼里我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 只要有了好吃的 大晚上的也不怕晚开车就过来了 今天更是就为了给我送一箱西瓜 俩人开车就过来了
  • 所以我们以为一切都出了问题。所以我们以为一切都出了问题。
  • #Mingyu金珉奎[超话]#kmg#金珉奎地球球草# 珉奎 出道九周年应援 Part5 『第九块礁石』天津河东爱琴海购物公园大屏应援 碧叶荷池旁清风纳柳
  • 5月3日,广东汕头龙湖公安发布通报,蔡某(汕头人,41岁)驾驶小汽车行驶至汕头市长江路与天山路交界处时,与林某(汕头人,32岁)驾驶的电动自行车轻微碰撞,双方为
  • 他在这里看到一个老僧穿着破旧的僧人倚在庭中大树读书,是一卷青色纸书,令他奇怪的是这卷书放射出光彩照映百步之远,他就好奇地走拢去观看,对着老僧打拱作礼,问他看的是
  • 这些细节要注意[并不简单]】五一出游注意以下细节,确保乘车出行安全无忧~[话筒]出行指南第一章—准备有效的身份证件出发前,请提前准备好购票时所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