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一詞由來:
自性,是佛學典籍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個宗派中,不論是小乘、還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有談到「自性」。大意主要有:其一,謂事物的本體、本質。比如《維摩詰所說經•卷上•弟子品第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其二,謂事物的存在狀態。比如《成唯識論•卷八》:「初能遍計自性雲何?有義:八識及諸心所有漏攝者皆能遍計,虛妄分別為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現故;說阿賴耶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種為所緣故。」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不過,由於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賦予的含義也不一樣,具體來說:
(1)有部的自性:因緣聚合的有為現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恆存在的自體。上座部佛教的空間世間。世間,即以崩潰、破碎、破壞、毀滅之義而為「世間」。 有三種世間: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間。空間世間,也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物質世界。有部,具稱說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部派,盛行於西北印加濕彌羅一帶。主要論典有「六足一身」:「六足」即《法蘊足論》、《集導門足論》、《施設足論》、《品類足論》、《界身足論》和《論身足論》;「一身」是《大毗婆沙論》、及《發智論》等。其理論特點是三世實有,法體恆有。在《大毗婆沙論》中有自性門,說明某法的體性是什麼,這就是出體。有部論師對世間、身心一切現象,瞭解為複雜的綜合體,分析復合體而發現內在單一的本質,就是自性。這就是實有與假有。如《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三曰:「地雲何?答:顯形色,此世俗想施設。……地界雲何?答:堅性觸,此是勝義能造地體。」這裡把地分為二種:常識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設而非真實的;佛說的地界,那是勝義有。從復合的總聚,而探得一一法的自性,也稱為分。分是不可再分析的,也稱為我。又如《大毗婆沙論》卷九曰:「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法性實有,如實見故。」此外自性,還有本性等別名,顯示了一切法自性,是自有、自成的,永恆存在的,所以《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一曰:「諸法實體恆無轉變,非因果故。」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九。對於這樣恆有的自性,與現實的無常生滅現象似乎相違,與緣起因果也徬佛不合。針對這些疑問,在《大毗婆沙論》中有著詳細的解釋說明。如《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六曰:「未來諸法集現在時,如何聚物非本無今有?現在諸法散往過去時,如何聚物非有已還無?答:三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排立。體實恆有,無增無減,約依作用,說有說無。諸聚集物,依實有事,假施設有,時有時無。」這是說,諸法實體在三世中恆有,不能說從無而有,有已還無的,但依作用可以說有說無。又如《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九曰:「問:諸行自性有轉變不?設爾何失,若有轉變,雲何諸法不捨自相?若無轉變,雲何此中說有住導?答:應說諸行自性無有轉變。復次有因緣故說無轉變,有因緣故說有轉變。有因緣故說無轉變者,謂一切法各住自體、自我、自物、自性、自相,無有轉變;有因緣故有轉變者,謂有為法得勢時生,失勢時滅……故有轉變。」這可見有為法的生滅有無,約作用、功能而說。自體是恆住自性,如如不變的,因此稱為恆有。對於般若空性智慧無量的包容屬性,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從林。惡人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2)中觀家的自性:破斥有部的自性,提出無自性。龍樹不但熟諳印度非佛教的思想傳統,且受般若經新思潮的鼓舞,他所著的《中論》,因高度濃縮語言的頌文形式,種下日後詮釋上的爭端,帶動中觀學派的發展。中觀學派在接受唯識思想的挑戰與刺激之余,並沒有被它收編或擊倒,反而依照中觀思想的原理,提出一個可以超越唯識思想的辦法,那就是立於真、俗二諦的觀點上,從世俗諦的立場安立「唯識無境」的觀點,而在勝義真理的立場上採取「一切法畢竟空」的中觀派的觀點。在佛滅度後的五、六百年間,印度佛教史上是部派佛教盛行時期,由其是一切有部影響極大。到了佛滅度後七百年間,有龍樹大士出世,因感於有部思想不契合佛意,遂依《般若經》,造《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針對著有部三世實有、法體恆有的思想,給予猛烈的評擊。同時,高竪緣起無自性的中道法幢,在印度佛教史上放出異常的光彩。中觀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緣起性空。緣起,即宇宙間一切有為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謂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現象,皆無自性。《大智度論》卷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生,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又如《中論·四諦品》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名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是說一切法無不是緣起,緣起法必然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所以性空。自性與緣起,從有部的立場去看,本來可以並立而相成的,但到了中觀家的經論里就變成水火不容了。以自性是自有、自成、永恆存在的,有自性就不必待緣起。既然待因緣和合而生,那就必然沒有自性。因此,緣起必然性空,性空才能建立緣起,只有這樣才是符合中道。像有部所說不僅不能建立,而且也是落於常見了。

至道无难(三重公案,满口含霜。道什么),
言端语端(鱼行水浊,七花八裂,搽胡也)。
一有多种(分开好,只一般,有什么了期),
二无两般(何堪,四五六七,打葛藤作什么)。
天际日上月下(觌面相呈,头上漫漫,脚下漫漫,切忌昂头低头),
槛前山深水寒(一死更不再活,还觉寒毛卓竖么)。
髑髅识尽喜何立(棺木里瞠眼,卢行者是它同参),
枯木龙吟销未干(咄,枯木再生花,达磨游东土)。
难、难(邪法难扶,倒一说,这里是什么所在?说难说易),
拣择明白君自看(瞎,将谓由别人,赖值自看,不干山僧事)。
雪窦知他落处,所以如此颂“至道无难”,便随后道“言端语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雪窦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似三隅反一。尔且道,什么处是“言端语端”处?为什么“一”却有多种,“二”却无两般?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若透得这两句。所以古人道:“打成一片,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毕竟怎生得平稳去?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混然自尽,则此四句颂顿绝了也。
雪窦有余才,所以分开结裹算来也。只是头上安头道:“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虽无许多事,天际日上时月便下,槛前山深时水便寒。到这里,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岂不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处。
雪窦头上太孤峻生,末后也漏逗不少,若参得透见得彻,自然如醍醐上味相似。若是情解未忘,便见七花八裂,决定不能会如此说话。“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乾。”只这便是交加处。这僧恁么问,赵州恁么答。
州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时有僧便问:“既不在明白里,又护惜个什么?”
州云:“我亦不知。”
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
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此是古人问道底公案,雪窦拽来一串穿却,用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今人不会古人意,只管咬言嚼句,有甚了期?若是通方作者,始能辨得这般说话。
不见僧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
严云:“枯木里龙吟。”
僧进问云:“如何是道中人?”
严云:“髑髅里眼睛。”
僧不悟,举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云:“犹带喜在。”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霜云:“犹带识在。”
僧仍不悟,又举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山云:“血脉不断。”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山云:“干不尽。”
僧云:“什么人得闻?”
山云:“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
僧云:“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山云:“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圜悟在评唱里说,雪窦了解这个公案的内涵,所以作了这个颂词来做总结,先说“至道无难”,随后说“言端语端”,这是在举一反三。再说:“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是举三而反一。圜悟说雪窦这个开示是“三重公案”,意思三次被人“拶住”,差点无法脱身。祖师虽然是慈悲为人,但是说的越多反而让人妄生歧义,好比满口含霜吐不出水,说不清道不明。“言端语端”是说大道并不遥远,就在在言语中显现。为什么说“一”却有多种,而“二”无两般呢?因为“一”指的就是众生本有的平等的真如自性,而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说“一”有多种。 佛经中的:“真如”、“涅盘”、“法身”、“如来藏”、“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拖死尸者”、“阿赖耶识”、“唯我”、“唯心”等等名称皆是同一物。圜悟著语说:“分几种名称挺好,只有一个法门,什么时候能到达尽头?”“二无两般”的“二”指的是“真”“俗”二谛,“真”“俗”二谛是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理,学佛就是要从世俗而入胜义。通达二谛的道理才可以通达佛教,唯有从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互成互破,才能扫尽一切执着而显现真如自性。迷悟皆在一念,圣凡同属一体,此乃一切法无二相也。“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不具眼”,就是不具备看透实相的法眼。一个没有开眼的人,应该向什么方向去摸索呢?如果能悟透“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两句话,自然就知道方向了。所以古人说:“打成一片,依旧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长是长,见短是短。见天是天,见地是地。”去掉情识计较,将万事万物蕴含的禅理看作浑然一体,这样打成一片之后,对于山水天地的名称名相也不再执著了。苏东坡有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是把“天”叫做“地”,把“地”叫做“天”,也很平常。佛经云:“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名字怎样称呼并不影响事物的实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心地上平稳?其实很简单,就像“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是很正常的自然景观。面对这一切自然现象,只需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无可计较,没有分别。对表相的执著和烦恼也就消失了,那么这四句颂词所说的涵义就透彻了。

雪窦才华横溢,所以他分开用几种比喻来表述意境,但是这也属于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其实根本无需多此一举。因为天上太阳升起时,月亮自然就下去了。窗前山色变深沉时,山水自然也变得寒凉。到了这种境地,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这不就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吗?

雪窦这则颂词一开头就写得很深奥,所谓曲高和寡,所以到后面又透漏一些玄机,松开一些口子。如果学人能参的透彻,就像品尝醍醐美味一样,如果还在用平常情理去计较,那就七零八落,支离破碎了,必然不能领会这些话的奥妙了。“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骷髅识尽喜从何来?有喜悦那就是还有意识分别。枯木里有龙吟之声,说明还没有销蚀干净。这两句又是另一件公案了,雪窦把另一件公案和本公案交织起来深入阐释这个“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与石霜、曹山二位禅师的开示交加起来,便禅味十足,风光无尽了。如今的人不懂得古人的意境,只知道咬文嚼字,什么时候才能明心见性呢?如果是一个开悟的大禅师,自然一看就明白这句话的奥妙。

从前有一个参学的僧人去参香严禅师,他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这个问题就像梁武帝的“什么是圣谛第一义”一样,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来表达的义理。香严回答:“枯木里龙吟”学僧又问:“如何是道中人?怎么样才算是入道了,才算是开悟的人呢?香严回答:“髑髅里眼睛。”“枯木里龙吟”指的是灭绝一切妄想,参禅参到犹如枯木一般死寂时,依然能听见龙吟一般美妙的声音,犹如枯木逢春,真心的妙用显现了。而“髑髅里眼睛”,指的是断除情识分别之人就像一具髑髅一样死寂,但此时眼识依然能起到觉知作用。香严的意思是禅并非一昧死寂,而是通过止息妄念,恢复活泼的自性妙用,“枯木里龙吟”和“髑髅里眼睛”都是象征死中得活。大死之人才能够大活,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么就是凡夫了。

这两句莫名其妙的回答让这位僧人实在不解,他又去参石霜禅师。还算他有点小聪明,他直接把香严的答案拿来问石霜。他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回答:“犹带喜在。”就是说最初悟入时心中有一种得法的喜悦感。学僧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石霜回答:“犹带识在。”意思是此时情识还可以起妙用。

石霜几乎将香严的答案点透了,但是这个僧人依然没有领会其中的含义。他又去参曹山禅师。他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曹山回答:“血脉不断。”他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曹山回答:“干不尽。”这里“血脉不断”和“干不尽”指的是众生的见闻觉知和本自具有的自性丝丝缕缕生机不断。僧人又继续问:“什么人能够听见枯木里龙吟之声啊?”曹山回答:“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就是说天底下所有人都能听见。这个僧人又继续问:“未审龙吟是何章句?”不知道这个龙吟的声音有什么说法?有什么依据吗?曹山回答:“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意思不知道什么出处,我只知道听见这个声音的人都已经死了!”“闻者皆丧”大禅师的答案往往就是这样不同寻常,振聋发聩。“闻者皆丧”指的是身心脱落,实证“无我”,“我”不存在了,自然也没人能听见龙吟声了。

复又颂云:“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雪窦可谓大有手脚,一时与尔交加颂出。然虽如是,都无两般。雪窦末后有为人处,更道:“难、难。”只这“难”、“难”,也须透过始得。何故?百丈道“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雪窦凡是一拈一掇,到末后须归自己。且道,什么处是雪窦为人处?“拣择明白君自看”,既是打葛藤颂了,因何却道?君自看?好彩教尔自看,且道,意落在什么处?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
雪窦又写了四句颂词,将香严的“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作了一番阐释和总结。“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在枯木里能听见龙吟声那才是真正的见道了。骷髅里面的情识分别都断尽了,真正的法眼才能起到妙用。“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百丈祖师提倡“从浊辩清”,“浊法”指的是贪嗔爱取等行为方式,“清法”指的是菩提涅槃解脱等行为方式。当“喜识”都断尽了也不存在有一法可得了,身在其中的人还怎么去从“浊法”中辨别“清法”呢?烦恼即菩提,哪有浊清之分呢?

雪窦真是个有好手段的人,一时间把公案的奥妙之处都写在了颂词之中。但是最后提到为人处,雪窦也说“难,难。”“难、难”就是难上加难。“为人处”指的是禅师接引他人入道的手段。前面雪窦说“至道无难”,这里雪窦又把自己前面的话给推翻,“无难”变成“难、难”,但就这“难”字,也需要开悟的人才能领会。为什么?百丈祖师曾说过:“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就像雪窦在拈古颂古时,到最后也都要化为己用。你说,雪窦接引徒众的家风是什么?“拣择明白君自看”,是“拣择”是“明白”你自己看。为什么绕来绕去说了那么多,又要你自己看?幸好是叫你自己看,不然又陷入执著。你且说雪窦的用意是什么?“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山僧”是圜悟对自己的谦称,别说你们领会不了,就是我圜悟在场,也无法领会。圜悟真的领会不了吗?实际上他和雪窦一样用心良苦。他们都担心后人粘滞在颂词和言语上,形成新的执著。所以雪窦要大家自己看,启发学人自证自悟。就像百丈祖师提倡的“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一切的理论,包括山河大地间蕴含的禅意都要归于自性之中,禅者要着重开发自身的直觉智慧,回归自性,而不是迷着公案,拘泥文字。陷于知解和妄念的窟穴中不能自拔,不能独立地彻见本性,体悟真理。这就是雪窦的家风,也是圜悟的心迹。

——选自刘松林居士《碧岩探骊》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09

慧律法师主讲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小乘;因为执着有个我在痛苦,所以,他就修无我,无我既然修得不错,在我中再执着一个我,执着我在修无我。所以,对我跟无我,全都不二,无二。大乘的我跟无我平等。

【法本不然.】不然就是没有生起来,然就是生。小乘,三界,以三界(三界写痛苦),所以灭之,以求无为,小乘是如此修。所以,灭已生,以灭为生。大乘不同,大乘观一切法当体就是不生,不须要灭,所以,法本不生,不然就是不生。

【今则无灭.】连灭都不要,(因为)不生,没有任何人束缚你,这才【是】真正【寂灭义。】法既然是无常、苦、空、无我,你若悟到之后你就进入涅磐,涅磐就不生不灭,所以,当体就是空性,不须灭。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我不够资格问维摩诘居士。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你去向他探病。阿那律是天眼第一,阿那律以前修行时很懒惰,被佛骂,阿那律就发个大愿修苦行,太过于精进都不睡,却成了瞎眼,瞎眼之后,佛教他天眼,半头天眼,整个头都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是用眼睛看,阿那律是用头盖骨看。

所以说,若是菩萨,全身到处都可以看,耳朵也可以看,他没差别,六根可以互用,在《楞严经》有讲,若是菩萨,六根可以互用。我们只是眼睛可以看,菩萨连眼睛都可以听,你若把耳朵堵起来,他用眼睛就可以听经,他看东西,你把眼睛遮起来,他用耳朵就可以看东西,六根互用才是菩萨,因为同一本性,他已经大彻大悟,见佛的本性,见佛的本性就六根能互用。因为,我们是意识分别,所以,眼睛变成只有眼睛的作用,耳朵变成只有耳朵的作用,佛不同,六根互用,不然,他如何救众生。只有一对耳朵怎么救众生,观世音菩萨整天光是被吵就会被吵死,大家都在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所以,他无碍,六根互用无碍。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经行就是在绕佛,经行就是吃饱饭绕一绕。

【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大梵天王【万梵俱.】很多梵王来,【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因为天王要顶礼比丘。

【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你到底可以看多远,【我即答言。仁者。我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庵摩勒果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芭乐,就是番石榴,客家人说芭乐,我对芭乐很有印象,因为,我在雷音寺腹泻,他们拿出芭乐来治病——客家人对中药也有一些认识,可是没效,吃下去愈会拉,一样,若被蜜蜂叮到就擦口水——那种治疗法看了会怕,若感冒,口水的份量可多了,蜜蜂叮到擦口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你天眼所见到的,【为作相耶.】你是有相还是【无作相耶。】有作还是无作,【假使】起心动念有【作相.】而见天眼,【则与外道五通等。】

【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意思是三界的报身,被六尘诸根所束缚,众生都被业卡住,所以,一切都是有为法的造作。法身是超出三界,六根、六尘没有作用,他不造业,法身是无相,是无作相。他就问;你是有作的天眼?还是有所不作的天眼?因为法身是无作,无所不作。外道修禅时得到五通,但是,还是不能跳出凡夫的见解,取有相,有作相欲等而乎。你若要修行,你要有相、无相平等,平等。

所以,我们今天讲维摩诘居士,简单讲,最重要是讲什么,就是讲平等法,不二法,不二法就是眼睛所见都平等,垢净一如、生灭不动、善恶平等、冤亲平等,修到这种境界,你看多好过日子,你看到什么事都不会生气,冤亲平等、好坏平等、毁誉平等,不得了。所以,我们只有进入平等法门,不二法门才是真正解脱,若修行修到每天吵架、打架,也不须怎么修了,也枉费来出家,说真的,枉费来出家剃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你说:“你不在的时候,看到小兔子,就像看到你。我在医院的挂水的时候,一直在问哥哥姐姐我怎么样了,做核酸检测的时候告诉我不要害怕,给我很多很多定心丸,让我没那么害
  • #成长[超话]# 治愈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忙碌和早睡生活不是怀揣浪漫主义情怀就会变得更好在朝着一切向往的事物去靠拢的过程中我们在这些时刻是要做许多许多的努力多少
  •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
  • 据说张雨绮刚刚拿到前夫袁巴元的5000万赡养费,后面就被新男友张钱豪给骗了,目前不见踪影,傻大姐正为此焦头烂额呢。早在1月份张雨绮默认与张钱豪关系时,我就提醒过
  • 二月湖笺正好,三月柳笔出梢。五月的雨墨潇潇,情诗天成最妙。
  • 清咸丰粉彩八仙人物四方笔筒~千百年来,八仙行侠仗义、仙风道骨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除戏曲、小说、绘画中多有他们的形象,八仙的故事亦成为中国陶瓷装饰
  • 没错,我们这次又前往广州东华禅寺,开始我们的旅程。午饭后在回去途中发现龙王庙失火,小伙伴立马在雨中开始救火。
  • 但是,老话说的好:“便宜没好货”这句话放在维权行业同样适用,当然诤言说这句话不是说收费越高的实力越强,而是维权行业发展这么多年之后,一般收费标准都是一样的,那些
  • ‬︀根据吸引力︋法则,你在用的号￴⁠‪码本来︅​ ︎︅‎就是被️‍你￷的气场‍‍︆︃所吸︁引‭︁︂‍‍︁￵︅的,឵‪ ︄⁠︆与你的现实状态相对应。͏如果￲你的
  • #王俊凯[超话]#[米奇比心]#王俊凯我们的乐队# [纸飞机]#王俊凯电影749局# [笑哈哈] 我喜欢的人 王字开头 俊字抒情 凯字结尾 二十一画 是我此生挚
  • 北邙山堪称邙洛地下碑林,令人遗憾的是,北邙的很多墓志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流散于世界各地,例如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冯邕妻元氏墓志》就是一件出土于邙山的集雕刻
  • 为确保您和家人的健康与安全,根据自治区、赤峰市新冠肺炎及鼠疫防控相关文件精神,基于目前疫情防控形势,对进入医院人员进行严格管理,请您理解并配合,现将相关事项告知
  • 你的目光,会不会再为我的诗回眸一次文:王文很久了,若干个整整一个月太久太久了,都没有写诗了我不敢触碰诗的灵窗也不敢,提笔写诗六月的诗,如同夏季的热在我的笔下,让
  • 6月11日为周四,工作日,一名人民警察何以能够饮酒、且酒后驾车,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使用警用器械“对付”手无寸铁的物业人员呢?据调查该民警为正式民警,并且长期拖欠物
  • 知多方能行!不管玩也好,学也好,大学四年都会匆匆而过,我认为大学的最重要意义是交给她的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这样就把你和其他凡夫俗子区别开来了,让你在后边的人
  •  策展人(Mr. Koflin)估计伦勃朗总共创作了至少26幅以黑人为主题的作品(12幅油画、8幅蚀刻画和6幅素描),其中大部分可能都是基于他的邻居,也许他们做
  • 我也再次在这忏悔以前SY,YY,搞同性恋,并向我邪淫过的人忏悔,我也会继续去戒的,也希望和我一样的人,能读到这篇文章,能对你们戒淫有所帮助。①为了基本的生存多赚
  • RDJ生日快乐,谢谢你带给我们不朽的MCU铁的传奇[心][钢铁侠] #RDJ404生日快乐##RDJ[超话]##RDJ0404生日快乐# /./ ℎ[钢铁
  • 天蝎座天蝎的女生从不会为颜值和身材担心,再加上本身独具特点的神秘魅力,更加的妩媚动人,不仅如此天蝎还有着不输任何人的情商和智商,凭借着机敏的洞察力能够对事物本质
  • 愿你,能用孩子一般的好奇勇敢,去突破自己的困境,拥抱未知的世界。▽不管你承不承认,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就是会更快乐,什么尊重他人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