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諦是真實的意思,
所以世俗諦也是說真實,
不過是由世間的道理來說。

在佛教中,
這些就是因緣和合,
生滅法及因果律的彰顯;

但緣起性「 空 」,

空義才是第一義,
又叫
「 勝義 」。

雖然空義是佛教的最終真理,

但它與世俗諦相依,
不相分離;

若沒有世俗亦不會有勝義;

要真能體證這道理,
才能得涅槃。

涅槃是佛教的術語,
意即煩惱的熄滅。

根據這去演繹,
前兩頌是世俗諦,
此頌則是說勝義諦;

而唯識家則用
「 轉識成智 」
來說明這個轉捩。

唯識的觀點認為,
我們的生命是由識所主導,

只有當經過修行將識轉為無漏之智,

生命才能昇華,
最終成佛,
此過程叫轉識成智。

修行的果就是成佛,
修行這過程是通過觀空而到達目的地。

而八個識各有所轉,
這個轉變有兩個要分,

一個是對我們二元相待的世界不再分別,
稱為根本智。

有了根本智的體悟之後,
因為想度化眾生,

所以要將這道理體驗用世俗的方式來表達,
這叫後得智。

根本智是體,
後得智是用。

依唯識義理,
前五識轉為
「 成所作智 」,
是後得智;

單是後得智不是全部;

所以說
「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

當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
「 大圓鏡智 」時,

這個就是圓明初發。

無漏是佛家用語,
不會漏表示沒有雜染,
意即清淨。

這個是根本智,
有根本智後再依後得智使用五根來發揮渡化眾生的作用,

便是無漏的成所作智。

佛教一向有佛具三身之說:

一 、法身
—— 是佛的本體

二 、報身
—— 是佛因修行成正果之後的酬報

三 、變化身
—— 能作千般變化,
於十方世界化作有情生命普度眾生,

而我們熟知的釋迦牟尼佛就被認為是這世界的化身佛

三類分身就是指這三身,
能度引眾生出離流轉生死的苦輪

淺略談
《八識規矩頌》
( 二 )
—— 第六識

第六識

頌文: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
倶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這頌是說第六識:
意識。

意識很重要,
不僅是吾輩了知事物及抉擇思行的關鍵,

為惡為善,
皆由此起;

亦是修行的玄關。

玄關一破,
轉識成智,
由染趨淨;

人能修行,
此意識是重中之重。

可謂成也意識,
敗也意識!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此頌說些甚麼?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三性前文已說過,
是善、
惡和不善不惡。

而三量者,
是指現量、
比量和非量;

「 量 」者,
古文可作瞭解或知識義。

廣府話保留了很多古漢語,

廣東人說:
「 量你都唔夠胆。」

意思就是我知道你沒有這個勇氣。

簡而言之,
現量可說之為直覺而來的知識,

現量緣境時離名言概念及分別,

所量得的是境的自性。

而比量則是通過第六意識的分別、
思考、
計度而來的知識;

現代語言說之為名言概念。

非量者,
錯誤的知識是也;

非量又可分為似現量和似比量;

似者,
即不是或錯的意思,
可經審量或未經審量獲得。

那三境又是甚麼呢?

三境分別為性境、
帶質境和獨影境。

性境代表實在的境,
由現量取境所得。

而帶質境是透過比量而來,

如觀察某物並經計度而來的印象。

至於獨影境,

則並無實體、
實用,

純粹是由思憶或夢中獨立生起。

此句頌文指出第六識功能強大,

能通三性、
三量及三境。

其中三性是關乎道德價值,

三量是知識的範疇,
三境則是外在和內在世界的印象。

佛家是相信輪迴的,

而有情生命於三界
( 欲界、
色界和無色界 )中輪迴;

但有情生命皆自覺有意識的存在,

所以說
「 三界輪時易可知 」。

法國大哲笛卡兒說
「 我思故我在 」
便是明證。

至於唯識學說的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

( 往後再談第七和第八識 )

都是微細不可測,

故就沒有
「 易可知 」了。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前五識的頌文
「 徧行別境善十一 」,

曾提及三十四個
「 心所 」。

先重溫一下甚麼是心所,
所謂
「 心所 」
是唯識家細緻分析心理狀態的結果,

有六類
( 遍行、
別境、
善、
根本煩惱、
隨煩惱、
不定,

而隨煩惱可再細分為大、
中、
小三項 )

共五十一個之多。

表列如下,
方便對閱︰

遍行心所是無記性
( 即中性的非善非惡 ),

遍於善、
惡和無記三性、
八識、
九地、
一切時,

故稱
「 遍行 」。

別境心所每一個都因各別緣境而生,

故得別境之名,
性亦無記。

善心所其性為純善,

佛教說之為
「 淨 」。

根本煩惱唯是不善性,

佛教說之為
「 染 」。

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謂
「 隨煩惱 」。

眠、
悔、
尋和伺通於三性,

所以叫
「 不定心所 」。

貪、
瞋、
癡,

在佛教稱為
「 三毒 」,

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所以是根本煩惱;

另外亦包括慢、
疑和惡見。

慢是貢高自大,
目空一切;

我慢是非常難處理的心理毛病。

疑能阻礙善的生起,
惡見當然是不好啦!

又如定、
慧,

是修行者緣境的狀態,
能入定和生起智慧,
是解脫的前提。

但這些心所,

不是全部都可單從字面的意義去理解,

恐煩不贅,

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參閱唯識的書籍。

此頌文是說第六識能相應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

比前五識更多;

但五十一個心所不會同時俱起,

比如善與惡心所相互違背,
故不能同時生起。

某時刻所生起心所的配置和組合,

是視乎當時的環境、
心情和狀態才可決定的,

故謂善惡臨時別配之。

意識是善是惡,
跟整體的狀況及演變極有關連。

舉個例子,
恨是隨煩惱,
由瞋而起。

但如源出於
「 恨鐵不成鋼 」的心情,

其最初本意還是善的。

要注意的是,
善與惡是不能同時生起的,
但可間斷交替。

所以此例是先善後惡,
往後就要看事態的發展了。

第六識能力之強,
與各心所牽連,
造作善業惡業,
既引來輪迴生死 ,
也能解脫出離,
是修行的關鍵。

性界受三恆轉易

意識陰晴不定,
喜怒無常,

所謂
「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 」,

所以說
「 恆轉易 」。

而恆轉是在
「 性、
界、
受 」
這三者之間遊走。

「 性 」
一如前述,
即善、
惡和無記;

「 界 」
是欲界、
色界和無色界,

即有情生命的世界;

「 受 」
是感受,

常說的是苦、
樂和不苦不樂

( 又稱
「 捨受 」)
三受;

如再加上憂及喜,
合稱
「 五受 」。

三受是前五識的身受;

而第六識則有五受,
主要是心受,
即是要通意識才發生作用,
不是單純五識引起身體的感受。

因憂和喜是思慮
( 遍行心所思心所的作用 )的結果,

透過意識起動,
受了苦再經思慮才會擔憂,
樂後再思慮才產生喜悅。

根隨信等總相連

「 根 」
是指根本煩惱,

即貪瞋癡三毒和慢、
疑加惡見。

「 隨 」
是指隨煩惱心所,

而「 信 」等則是由信開始

( 見上心所表 )

所包括的十一個善心所;

所有這些心所都與遍行、
別境、
不定等心所或有所相連。

因此頌句的意思是第六識總是和這五十一個心所相連不離;

除了熟睡與昏悶暈倒或入定外,

意識皆常現起並與心所相連,

影響有情生命的一切造作。

動身發語獨為最

佛家說造業,

是由身、
語、
意三業所構成,

而其中以意業為發動的根本,
從而推動身業與語業;

莲花世界诗

    发明心地第七(4)

劝禅者

(明)楚石

参禅只是自明心,作佛何须向外寻。

动静去来真极乐,见闻知觉古观音。

高悬慧日三千界,普现慈光百万寻。

把本修行须念佛,神仙也要用功深。

 

示某念佛偈

(明)达观

五十八岁前,汝果年多少。

于此痛观之,多少年便了。

了得好念佛,未了念佛早。

生死从身有,离身何处讨。

 

  生日偈 

(明)达观

自知今日出娘胎,今日如何娘不来。

来去觅娘无所得,莲华国里一枝开。

無常感重的人
宜在平生之時,
及早
解決生死大事

學佛修行的目的,
就是為了解決生死輪迴這一件大事

《無量壽經》有一句話:
「 世人薄俗,
共爭不急之事 」,

意思是世人庸俗,
善根淺薄,

大家一起爭名逐利,
其實這些都是無關重要的事情,
不急於一時。

那麼,
佛陀認為那些事情是急不容緩呢?

是生死大事!

古語云:
大事未明,
如喪考妣。

所謂
「 大事 」,
是生死大事。

佛教說生死是諸苦之本,

永離諸苦豈不是人生大事嗎?

若然人不悟明生死大事,

就只有一直被業力牽著而流轉生死,

忍受著無窮無盡的苦惱和傷痛。

生死猶如
升學、
結婚、
求功名等,
都是人生大事,

但解決生死是大事中的大事,

是每一個人
「 人生之目的 」,
也是我們生存之目的。

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
正是為了解決生死輪迴這一件大事。

生死輪迴帶給人們莫名的恐懼和不安,

可說是一切恐懼的根源,
埋在每一個人內心深處,

所以說
「 如喪考妣 」,

故法藏菩薩
 ( 阿彌陀佛的前身 ) 
為救度眾生,
發願成佛時,

曾誓言令我們
「 一切恐懼,
為作大安 」。

生死在呼吸之間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為甚麼生死大事是急不容緩呢?

活在五濁的娑婆世界,
人的生命是極脆弱的。

死神隨時降臨在自己身上,
人們誠惶誠恐地活在無常中。

一口氣呼出去,
若一息不回,
就是一生,

故佛教常言道:
「 生死在呼吸之間 」。
 
大地眾生無時無刻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

包括地震、水災、火災、風災、海嘯、泥石流等,

令無量無邊的眾生喪命;

加上
飢荒災、
兵刀災、
瘟疫災等三小災,

所謂
「 國土危脆,
三界無安 」,

此世界的死緣何期多!

若對以上的生死觀念較強的人,

佛教稱之為
「 無常感 」
較重。

他們不是
悲觀、
消極,

而是危機意識高,
居安思危。

他們會積極認識和面對死亡,

盡力尋找解決生死大事的方法,

及早成辦
「 後生 」
大業,
不待臨終才決定。
 
無常感較重的修行人覺知人生苦短,
無常迅速,
死期不定,

故能把握今生難得的學佛因緣,
好好修行,

否則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

故常言道: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大命將終,
悔懼交至

-- 悔甚麼?
懼甚麼?
 
《無量壽經》
又有一句話:
「 大命將終,
悔懼交至 」。

人臨命終時,
悔甚麼呢?

懼甚麼呢?

悔是悔不當初,
發覺一生勞勞碌碌,

倒頭來
「 金也空,
眼也空,
死後何曾在手中 」,

原來所有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他們更悔恨平生之時,
從來未曾為自己行善積福,

雖自知壽命與日俱減,
沒有珍惜活著的每一刻,
爭取時間多做有意義的工作,

行善積福,
利己及人,

更沒有先為自己的臨終做準備,

現在臨終之時,
追悔莫及,
太晚了。

懼甚麼呢?

如今
「 妻也空,
子也空,
黃泉路上不相逢 」,

悔恨當初誰辛苦為誰忙,
倒頭來是孤身上路!

《無量壽經》云:
「 獨生獨死,
獨來獨往 」。

所謂
「 一旦無常到,
方知夢裡人,
萬般帶不去,
唯有業隨身 」。

甚麼業呢?

全是平生所作的
不仁、
不義、
不禮、
不智、
不信等、
皆由貪瞋癡衍生出來的惡業,

恐怕在後生有因果報應而受苦,

獨自承擔,
無人代受。

如今諸邪業繫,
債主來迫,
陷入困境,
恐懼之餘,
更不知往後何去何從。

無常感較重的人怎樣解決生死大事

-- 宗教信仰

無常感較重的入,

除了覺知生死在電光火石之間,

還覺知死時無助,

一切權力、財富、學識、福德等都不管用,

只能坐以待斃。

他們眼見親友命終,

意識到
「 他日君體也相同 」,

只憑自力,
難得
「 善終 」。

無常感較重的人,

在平生之時會預先尋求
「 外力 」
救助,

建立宗教信仰,
期望藉
「 超自然力量 」
得生善道。

所以,
宗教不單是導人向善,
更大的特色是具有終極思想

-- 示以人生最高目標,
及後生最終的歸宿。
 
然而,
幾乎所有宗教皆建基於
「 創造論 」,


「 超自然力量 」
稱為造物主、萬物主宰,

如神、上帝、天主、亞拉真神、梵天等。

有宗教信仰的人求造物主保佑、救度,

恩賜他們永生的歸宿 
----- 天堂。
 
就佛教來說,
成佛是人生的最高目標,
能徹底解決生死大事。

又,
安住在佛土
 ( 淨土 ) 
是最終的歸宿,

因為淨土是
「 涅槃 」

( 義譯為
「 不生不死 」) 的境界。

佛不是造物主,
是甚麼呢?

淨土不是天堂,
是甚麼呢?
 
這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

何謂
「 不生不死 」?

從因果緣起來看,
有生必有死,
不生自然不死;

但不生不等於死,
不死不等於生,

不生不死的
「 涅槃 」
超越人類語言和思惟,

故此不翻譯為中文,
音譯為
「 涅槃 」。

涅槃是佛教的終極思想,
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終目標,

亦即是成佛的意思。

所以,
一旦往生淨土,
安住在不生不滅的佛土,
亦即是成佛的意思。

佛教是
「 自力修行 」的宗教,

還有
「 佛力救度 」的宗教

佛教比較特別,
其終極思想建基於
「 緣起論 」,

認為大地眾生皆有佛性,
堪可作佛。

釋迦牟尼佛時證悟了無上無等正覺時,

即嘆言:
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只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所以,
一切眾生都是相依而存在,

眾生與佛本來是平等的。

佛是覺悟的眾生,
眾生是未覺悟的佛。

一切眾生欲得徹底解脫,
可以學佛修慧而止息妄想,

及修福而放下執著,
那就與佛一樣,
徹底解決生死大事。

由此可見,
佛教給人們的印象是一個講自力修福修慧的宗教,

有別於一般講他力保佑、
救度的宗教信仰!

但現實上,
有不少佛教徒為了尋求佛力保佑、
救度等才信佛,

以期離苦得樂,
得到安身立命的歸宿。
 
那麼,
佛教除了
「 自力修行 」的法門外,

有沒有
「 佛力救度 」的法門呢?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春天依然没有消息,寒冷漫长得毫无边际,只是我想,一定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生了,在我未知的地方,傍晚我走出门去,依然是冻得发抖,但是身边人的脚步轻快起来,生活就是如此
  • 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头等舱可以优先登机,银行vip可以不用排队,演唱会最贵的位置也最好,世界从不平等,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
  • 一餐精致美食一束含露鲜花,生活的仪式感如此简单用心的细节打动你▫️每桌都有客人专属名牌▫️提供餐厅合影留念服务▫️合影纸质和电子版环境和服务已经美食也是可圈可点
  • 确诊病例194:男, 2岁,现住织金县猫场镇。确诊病例202:男,16岁,现住织金县马场镇。
  • (回家那么久,今年还是第一次去,周瑾儿长这么大也是第一次去)上街给崽子们囤了超多零食。)#葡萄酒##国庆##旅行##葡萄酒[超话]##旅行[超话]#总算是可以睡
  • 而且,除了储量高以外,胜利油田在十月结束以前,就已完钻4口页岩油探井,其中产量最高的一口日产峰值达到171吨,这个数据不仅创下了我国单日的最高纪录,也体现了这个
  • 我有多希望,睡过去一睁眼就看见雪花打开窗户,寒意穿过发梢我已经忍不住跑到湖泊旁说不定会遇到白天鹅一切就像静止了一样记忆中的心形冰块又结了冰我只是好奇,你到底是在
  • 脱单饭从他上个男朋友讲到现任,还是没吃到她说下次请我们吃堆堆牛烤肉,在这里给她留个证据•和阿檀约的打游戏,约了大半年,结果我的游戏还停留在刚付款状态,尚未下载得
  • 祝我自己生日快乐虽然去年的愿望一个没实现,但是!肯定能实现,不过需要这时间嘛谢谢陪我的宝贝们。但是既然都老了一岁了,就好好庆祝呗!
  • #佛学常识[超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佛告大慧。一切法二
  • 我内心狂喜直夸小老弟“好眼神”[偷乐]然后很淡定的说当然不是,姐姐可没那么漂亮[允悲]牛批的来了[doge]小老弟听完说,我觉得她没有姐姐漂亮,姐姐你最漂亮[吃
  • 这篇真的写得很好,是我梦想中对小玉抱有沉重感情的小礼帽,我要在此把这篇神文推荐给大家浅谈一下我最近的一些破事我目前的状态:健康活着呢我现在的任务:健康活着(虽然
  • 2004年,马云终于找到了她,还把她带回了中国,然后炫耀似的,带她参观了自己的阿里巴巴……在国内,大家都称马云为“财神爷”确实,因为马云的财富,确实是富可敌国(
  • 【#第31届广州大健康展# 展商推荐】杭州八脉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简介:杭州八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中医辅助诊检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立足“人工智能+大数
  • #脱口秀大会# 这季还挺惊喜的,庞博的状态终于回归啦,这几期的表现都很棒,不过徐志胜真是一匹黑马,几个段子都超级搞笑,何广智也没有让人失望,就是不知道那个叫鸟鸟
  • 好吧,下面这些话是我冷静下来之后写的其实拿到马原成绩的时候我还在逛街,只是看着总绩掉了那么0.0几没太在意,觉得起起落落也都正常,直到后来我越来越意识到那是将近
  • 3.这几天中午都吃油腻的外卖 胖胖胖…4.最近循环Free C的LOVE IS FREE5.明天最后一天课了 我脑袋真的要冲胀了6.最近妈咪天天都给我做饭配水果
  • 成功拿下1000点空间,仔细看好下面的文案或许会对你接下来有很大的帮助⚠️钱是赚不完的!成功拿下1000点空间,仔细看好下面的文案或许会对你接下来有很大的帮助⚠
  • 无论多么喜欢、多么爱一个人,都要爱得有底线,爱得有尊严,记住:让你丢掉底线的爱不是爱,让你失掉尊严的情不是情。真爱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都在平时的行动中体现,爱,
  • 这几天刚好有空就翻开看看,毕竟我被书名吸引了[哈哈]“叶落该归根,人故当还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文城,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殊不知自己早已是城中人”“你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