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开局 全力奔跑 大手笔建设省副中心城市# 2021年终特稿⑦ 持续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南阳[超话]# 发展无止境,改革,永远是“进行时”。

去年以来,南阳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聚焦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弊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百姓关切的重点领域,找准关键点、切入点与着力点,持续深化全领域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进展,全市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观念能力作风建设年#

重点突破
勇闯改革“深水区”

一子落,全盘活。改革终究是要奔着问题去的,就是要啃硬骨、克难关。

探索实行“塘长制”,推动“千村万塘”旧貌换新颜;南召县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社会矛盾问题终点站”;探索建立“五快一提”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见效等三项改革被省委改革办红榜通报表扬……

我市始终直面改革热点,勇闯改革“深水区”,抓住关键领域,破解难题、激活全盘,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一批批重点改革成果不断涌现。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清查摸底工作正在稳步进行。建立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盘活利用批而未供土地19342亩、处置闲置土地1624亩。持续开展涉税数据共享共建工作,累计共享数据126万条。

培育创新主体创新平台。以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行业带动能力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为重点,培育省创新龙头企业9个。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成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17.2亿元。

激发产业改革发展新动能。围绕新兴产业布局,牵头制定了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4个新兴产业链提升方案。出台《2021年南阳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目前已完成企业上云1271家。

健全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西峡县获批河南省第二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加快老旧小区改造,2021年新改造287个。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全市有2家企业4个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产品、11家企业共15个产品入选“河南好粮油”产品,入选企业数和产品数分列全省第一、第二。新发展农民合作社743家、累计20151家;新发展家庭农场389家、累计10631家。大力支持联合体发展,19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销售收入734亿元。

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争取省级文化方面专项资金5994万元。投资600万元建设融媒体平台,以“三微一端一网”为中心建设融媒体矩阵。全面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公共图书馆(含分馆)186家、文化馆(含分馆)217家。

推行绿色发展方式。持续推进垃圾分类,中心城区完成46354户,市机关事务中心等50余家机关事业单位与回收企业签订资源回收协议,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期项目建成运行……

一系列关键领域改革举措稳步实施,南阳改革进程愈广、愈深,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赢得主动和优势。

优化服务
唱好简政放权“重头戏”

优环境、简流程、放权限、降税负、破藩篱、拆路障……我市把改革摆在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优先抓好落实,改革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作用逐步显现。

印发《南阳市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方案》,开展优化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整治行动,营商环境排名上升8个位次,进步幅度全省第一。完成“豫事办”分厅建设任务,实行“快递+政务服务”模式,不见面审批率达到95.86%。探索实行“无差别全科受理”模式,是全国最先进的政务服务模式。#奋力打造河南省副中心城市#

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市级“互联网+监管”监管数据中心实现与省“互联网+监管”平台、市政务服务平台等监管系统对接,各类数据累计汇聚2.67亿条。目前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已在部分政府部门、重点领域推广实施。与多地区联合推行“跨省通办”,实现秒批办理、快递收件,实现“跨省通办”事项155项。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服务事项压减至58个,全流程最长审批时限压缩至31个工作日,“工改”审批管理系统累计运转项目1983个。

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建立联席会议和工作专班,组建16个专项工作服务组,4433名各级干部包联企业6906家,全面了解企业诉求,全力解决存在问题。探索建立南阳市企业家“早餐畅聊”会商机制,定期邀请企业家代表共进早餐,听取建议,解决问题,共谋发展……

通过一系列改革,我市优化了营商环境,维护了市场秩序,激发了市场活力,在打造行政审批事项少、审批效率高、创新创业环境优上迈出坚实步伐。

提升温度
奋力打好“民生牌”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群众的口碑就是改革的丰碑。

南阳各项改革聚焦广大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问题,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破解民生难题,让老百姓既感受到改革发展的速度,又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温度。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启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实现了公办、民办中小学及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有证幼儿园挂牌督导全覆盖。同时,开展中小学生午餐午托和课后延时服务,为30.5万名有在校就餐需求的学生提供午餐供餐服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全市14家县区疾控机构全部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并投入使用,省、市疾控中心先后培训核酸采样人员2494人。推动“南阳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组建工作,组建城市医联体,13个县市区已全部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全市189个乡镇卫生院、4058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村医“乡聘村用”全面完成。完成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市基层卫生医疗云计算系统整合,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在辖区内可查询调阅、全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统一身份认证。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成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15个、城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4个,城镇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73%。全市签发电子社保卡260万张。配套完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政策,扶持退役军人就业1840人、创业41人。排查患重特大疾病人员1.2万人,排查重残人员14.56万人。

与此同时,我市创新建立“五专七合一兜底”农村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工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六专六好”南阳模式走在全省前列。深入实施“四集中”兜底保障模式,建设“四集中”机构1481家,集中供养特困群众5.98万人、社会托养3.87万人。

完善社会治理制度。我市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体制机制走在全省前列,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对城市社区采取“1+1+1+N”的网格模式,按照“9+X模式”建立市县乡村网格五级综治信息系统。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全部建成,大量矛盾纠纷和民生问题在基层得到解决。深化“一村(格)一警一支民调员队伍”建设,覆盖率100%……

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让改革举措升华为制度成果、转化为改革红利。我市扎扎实实的改革成效,催生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红包”。

改革风劲催潮涌,扬帆搏浪正当时。“十四五”的大幕已经拉开,站在新征程的起点,南阳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铿锵,决心满满,斗志昂扬。(记者 陈琼)

【开局十四五 | 黑龙江:北国仓廪端稳“中国饭碗” 共和国工业摇篮拥抱数字浪潮】编者按: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回望2021年,走进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中国各地交出怎样的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结构性、局部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实招?央广网特推出“开局十四五”系列报道,观路径,看成效,多角度聚焦开局之年新气象、新思考。

央广网哈尔滨1月9日消息 这里,是北国仓廪,关乎天下乐安;这里,是共和国工业的摇篮,书写着新一轮振兴的光荣与梦想。

“十四五”开局之年,黑龙江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走创新路,闯改革关,在疫情“大考”下书写东北振兴新答卷。

环境就是民生 蓝天也是幸福

2021年,全省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4.7%,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比率0.6%,重污染天数同比降幅为58.3%。

这是自黑龙江省开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以来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也是老百姓看得到的民生答卷。

提到黑龙江,很多本地人会骄傲地向外地游客介绍“大”——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湖泊。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关心天蓝、水碧、土净。

眼下,北国风光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美如国画。一进入春天,黑土地的画风变了——水墨黑白的色彩渐渐消失,山林江河涂抹出浓淡相宜的花样色彩。

“这里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惊喜!”在齐齐哈尔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吴先生总喜欢向他的朋友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四季景色不同,你们一定要常来。”

吴先生的邀约底气来自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共识。

来自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的消息,“十三五”以来,该省统筹推动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原生态五大保卫战,全省62个国考断面劣V类水体全部消除,125个县(市、区)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自然保护区“四类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98.5%,退耕还湿面积2.3万公顷。

一项项久久为功的举措,让更多人关注生态黑龙江,也让更多的本地人幸福感满满。

“以前一到供暖季就能闻到呛鼻子的味道,家里老人孩子都要戴口罩出门。这几年不一样了,明显能感受到雾霾天每年都在减少,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小锅炉“下岗”了,蓝天变多了,雾霾减少了,游客增多了。

美丽生态释放出巨大吸引力,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生态旅游为载体,黑龙江旅游正在向生态体验和生态度假旅游转型,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到黑龙江探寻“夏季凉爽”“冬季冰爽”“四季清爽”的秘密。

好生态来自天赐,好环境来自守护。日前印发的《黑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肯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也清晰地指出当前面临的问题——作为老工业基地,生态环境问题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没有得到缓解,污染排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十四五”开局亮出暖心成绩单后,2022年,黑龙江将聚焦群众所急、所盼,打响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治理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三场战役,全力减少污染天气,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黑土加“油” 端牢“中国饭碗”

在黑龙江佳木斯市郊区长发镇正合村,村民崔巍在院子里的一张大案板上整整齐齐摆着切好的猪肉。“丰收了,大伙都高兴,杀头猪挨家送肉吃个喜儿。”岁末年初,谈起收成,崔巍合不拢嘴。

正合村是佳木斯市郊区第一个实现整村流转的村,有一定规模化经营基础。村里推荐崔巍作为带头人,成立了佳木斯兴家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的规模经营引上更科学、更高效的道路。

“说白了,土地托管就是村民拿钱,我们伺候地。”崔巍说,2021年合作社托管了村里25户农民的4500亩土地,今年还会扩大,预计托管面积将达到全村的90%。

土地“入托”,“明白人”种地,直接效益是增产。

“我们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规模经营土地1.04万亩。玉米亩产达到1500斤左右,实现了大丰收!”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福顺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新生村党支部书记赵福德介绍,“这比农户自己种每亩增产200斤左右。我们粗略算了一下,光玉米就增收500吨。”

在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也正盘算着今年的收益。2021年,合作社种植绿色水稻16000亩、有机水稻2000亩,让合作社进账了400余万元。

“现在种地可比过去轻松多了,我们合作社68台高速插秧机全部安装了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比起传统插秧机,不仅节省了人工费还抢了农时,稻苗株距、行距更均匀,苗量更精准,让稻苗更粗壮、根系更发达。”赵德山用3年的时间把合作社的插秧机全部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尝到甜头的他说,下一步我们会将大马力拖拉机、收割机全部安装北斗导航系统。

如今,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也变得越来越高产高效。田间地头“新玩意儿”“黑科技”大展身手。

“我种的这500亩地,只要不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都能做到高产、稳产、丰收!”大兴农场科技示范户胡春光侃侃而谈。春天插秧,他用的卫星辅助直行的变量侧深施肥插秧机;夏天水肥管理,他应用的是“浅、湿、干”循环交替灌溉法,施肥应用的是前氮后移技术和无人植保飞机喷施生物肥。

目前,黑龙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8%,建成40余个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期间,黑龙江将打造千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推行全程“机械化”。

农业提质增效,少不了科技赋能。目前,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和大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在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黑龙江还不忘为黑土加“油”。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是黑龙江得天独厚的黑土资源的写照,但由于高强度利用、重用轻养、土壤侵蚀等原因,黑土地变得又“瘦”又“薄”,如何为黑土加“油”成为了黑龙江近年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佳木斯市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自2015年起承担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介绍,自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开始,农民通过秸秆翻埋,秸秆堆沤腐熟、测深施肥,有机肥施用,测土配方,黄腐酸等多种方法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修复黑土地。

“黑土层变厚了,地就有劲了,粮食质量上去了,收入就高了。”赵德山看着脚下的黑土地感叹说,我做过对比,参与黑土保护的地块和没参与的,产量和品质都明显不一样。

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保护黑土地的一系列政策,通过各项补贴,将“真金白银”发到了农户手里。

2021年富裕县作为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试点县,春季落实玉米免耕播种40余万亩,按照每亩补贴30元计算,就发放补贴资金1200余万元。

补贴到位了,老百姓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更高了。但是在农业专家看来,土壤“病了”,就得治疗。“不能耽误也不能误诊,关键是要对症下药,还不能产生副作用。”黑龙江省农科院黑土保护团队负责人说。

来自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目前,全省平均耕地质量等级3.46等;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旱田耕层厚度均24厘米,其中,秸秆翻埋和深松整地均达到30厘米以上。

为确保“中国饭碗”装上更多绿色粮、优质粮,黑龙江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保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全省累计落实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多万亩。

2021年,黑龙江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数据显示,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21826.95万亩,比2020年增加169.35万亩;粮食产量1573.54亿斤,比2020年增加65.34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1.5%,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国第一,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再次交上一份丰收的答卷,稳稳地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经过多年的努力,黑龙江农业发展已经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向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效益,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推广大马力高端智能农业机械,集成组装技术模式,不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同时,为优化种植结构,增强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2022年将增加大豆种植面积1000万亩。

拥抱数字浪潮 激发振兴新动能

2021年12月6日,我国最东端高铁牡佳高铁正式“开跑”。线路全长372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网友直呼这才是“嗖嗖嗖”的高铁速度。

“能看得到我吧?看看这速度有多快!”牡佳高铁首批旅客黄雪松一边与女朋友视频,一边感慨着高铁速度。结束视频后,他又对车厢和窗外拍个不停,给家人发送了几条微信视频,分享此刻的心情。

牡佳高铁网络连接顺畅,让旅客彻底摆脱靠甩手机“摇信号”。与“不卡顿”的上网速度相匹配的是黑龙江5G建设的速度。截至2021年10月末,新建5G基站1.22万个,累计建成3.1万个。

2021年,“十四五”开新局,数字经济火了:出台《推动“数字龙江”建设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数字经济20条”),切实拿出真金白银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智慧矿山、数据金融、远程医疗、政务“一朵云”蓬勃兴起。

“发展数字经济,我省大有可为、必有可为、必须为之。”黑龙江省工信厅厅长张显丰说,黑龙江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需求。

发展数字经济是黑龙江产业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张显丰介绍,黑龙江先后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数字龙江建设领导小组和大数据产业领导小组。相继出台“数字龙江”建设指导意见、发展规划以及“数字经济20条”政策措施。这20条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推动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和力度,旨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真金白银、条条干货!”业内人士用这两个词来点评20条政策。“数字经济20条”提出的目标更让人对黑龙江未来充满希冀: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大型制造企业比例达到60%左右、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到40%左右,数字经济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黑龙江数字经济规模约3831亿元,全国排名24位,占GDP比重28%。

如何实现新目标?张显丰在黑龙江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如此表述:要以打造“质量龙江”为引领,以打造“数字龙江”为先导,聚焦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引擎。

面对这数字经济新蓝海,下一步黑龙江将在思想思路破题上发力、在科学规划引领上发力、在配套政策跟进上发力、在聚焦优势扬长上发力、在激发活力补短上发力,全面推动“数字龙江”建设,让龙江的产业拥抱数字浪潮,全面智能升级。

昔日北大荒,今日中华大粮仓。走进新时代的黑龙江,不仅牢牢端稳“中国饭碗”,让中国人的饭碗更多装上“中国粮”,更用心、用情、用力保护脚下的黑土地、头顶的那片蓝天,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稳步开局“十四五”,龙江未来可期!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杨海全 马俊玮 庞淼

编审:张伟 王文伟

视频:马俊玮

【开局十四五】黑龙江:北国仓廪端稳“中国饭碗” 共和国工业摇篮拥抱数字浪潮

编者按: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回望2021年,走进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中国各地交出怎样的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结构性、局部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实招?央广网特推出“开局十四五”系列报道,观路径,看成效,多角度聚焦开局之年新气象、新思考。

央广网哈尔滨1月9日消息 这里,是北国仓廪,关乎天下乐安;这里,是共和国工业的摇篮,书写着新一轮振兴的光荣与梦想。

“十四五”开局之年,黑龙江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走创新路,闯改革关,在疫情“大考”下书写东北振兴新答卷。

环境就是民生 蓝天也是幸福

2021年,全省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4.7%,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比率0.6%,重污染天数同比降幅为58.3%。

黑龙江以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湖泊著称(央广网发 于国军 摄)

这是自黑龙江省开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以来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也是老百姓看得到的民生答卷。

提到黑龙江,很多本地人会骄傲地向外地游客介绍“大”——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湖泊。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关心天蓝、水碧、土净。

眼下,北国风光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美如国画。一进入春天,黑土地的画风变了——水墨黑白的色彩渐渐消失,山林江河涂抹出浓淡相宜的花样色彩。

“这里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惊喜!”在齐齐哈尔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吴先生总喜欢向他的朋友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四季景色不同,你们一定要常来。”

吴先生的邀约底气来自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共识。

来自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的消息,“十三五”以来,该省统筹推动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原生态五大保卫战,全省62个国考断面劣V类水体全部消除,125个县(市、区)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自然保护区“四类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98.5%,退耕还湿面积2.3万公顷。

一项项久久为功的举措,让更多人关注生态黑龙江,也让更多的本地人幸福感满满。

“以前一到供暖季就能闻到呛鼻子的味道,家里老人孩子都要戴口罩出门。这几年不一样了,明显能感受到雾霾天每年都在减少,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小锅炉“下岗”了,蓝天变多了,雾霾减少了,游客增多了。

丹顶鹤恣意翱翔,引得游客纷纷拍照留念(央广网发 杨海全 摄)

美丽生态释放出巨大吸引力,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生态旅游为载体,黑龙江旅游正在向生态体验和生态度假旅游转型,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到黑龙江探寻“夏季凉爽”“冬季冰爽”“四季清爽”的秘密。

好生态来自天赐,好环境来自守护。日前印发的《黑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肯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也清晰地指出当前面临的问题——作为老工业基地,生态环境问题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没有得到缓解,污染排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十四五”开局亮出暖心成绩单后,2022年,黑龙江将聚焦群众所急、所盼,打响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治理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三场战役,全力减少污染天气,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黑土加“油” 端牢“中国饭碗”

在黑龙江佳木斯市郊区长发镇正合村,村民崔巍在院子里的一张大案板上整整齐齐摆着切好的猪肉。“丰收了,大伙都高兴,杀头猪挨家送肉吃个喜儿。”岁末年初,谈起收成,崔巍合不拢嘴。

正合村是佳木斯市郊区第一个实现整村流转的村,有一定规模化经营基础。村里推荐崔巍作为带头人,成立了佳木斯兴家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的规模经营引上更科学、更高效的道路。

“说白了,土地托管就是村民拿钱,我们伺候地。”崔巍说,2021年合作社托管了村里25户农民的4500亩土地,今年还会扩大,预计托管面积将达到全村的90%。

近年来,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央广网发 邵国良 摄)

土地“入托”,“明白人”种地,直接效益是增产。

“我们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规模经营土地1.04万亩。玉米亩产达到1500斤左右,实现了大丰收!”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福顺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新生村党支部书记赵福德介绍,“这比农户自己种每亩增产200斤左右。我们粗略算了一下,光玉米就增收500吨。”

在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也正盘算着今年的收益。2021年,合作社种植绿色水稻16000亩、有机水稻2000亩,让合作社进账了400余万元。

“现在种地可比过去轻松多了,我们合作社68台高速插秧机全部安装了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比起传统插秧机,不仅节省了人工费还抢了农时,稻苗株距、行距更均匀,苗量更精准,让稻苗更粗壮、根系更发达。”赵德山用3年的时间把合作社的插秧机全部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尝到甜头的他说,下一步我们会将大马力拖拉机、收割机全部安装北斗导航系统。

如今,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也变得越来越高产高效。田间地头“新玩意儿”“黑科技”大展身手。

田间“黑科技”越来越多,农民种地越来越省力(央广网发 邵国良 摄)

“我种的这500亩地,只要不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都能做到高产、稳产、丰收!”大兴农场科技示范户胡春光侃侃而谈。春天插秧,他用的卫星辅助直行的变量侧深施肥插秧机;夏天水肥管理,他应用的是“浅、湿、干”循环交替灌溉法,施肥应用的是前氮后移技术和无人植保飞机喷施生物肥。

目前,黑龙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8%,建成40余个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期间,黑龙江将打造千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推行全程“机械化”。

农业提质增效,少不了科技赋能。目前,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和大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在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黑龙江还不忘为黑土加“油”。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是黑龙江得天独厚的黑土资源的写照,但由于高强度利用、重用轻养、土壤侵蚀等原因,黑土地变得又“瘦”又“薄”,如何为黑土加“油”成为了黑龙江近年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喜迎丰收(央广网发 崔伦震 摄)

佳木斯市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自2015年起承担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介绍,自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开始,农民通过秸秆翻埋,秸秆堆沤腐熟、测深施肥,有机肥施用,测土配方,黄腐酸等多种方法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修复黑土地。

“黑土层变厚了,地就有劲了,粮食质量上去了,收入就高了。”赵德山看着脚下的黑土地感叹说,我做过对比,参与黑土保护的地块和没参与的,产量和品质都明显不一样。

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保护黑土地的一系列政策,通过各项补贴,将“真金白银”发到了农户手里。

2021年富裕县作为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试点县,春季落实玉米免耕播种40余万亩,按照每亩补贴30元计算,就发放补贴资金1200余万元。

补贴到位了,老百姓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更高了。但是在农业专家看来,土壤“病了”,就得治疗。“不能耽误也不能误诊,关键是要对症下药,还不能产生副作用。”黑龙江省农科院黑土保护团队负责人说。

来自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目前,全省平均耕地质量等级3.46等;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旱田耕层厚度均24厘米,其中,秸秆翻埋和深松整地均达到30厘米以上。

为确保“中国饭碗”装上更多绿色粮、优质粮,黑龙江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保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全省累计落实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多万亩。

2021年,黑龙江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数据显示,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21826.95万亩,比2020年增加169.35万亩;粮食产量1573.54亿斤,比2020年增加65.34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1.5%,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国第一,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再次交上一份丰收的答卷,稳稳地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经过多年的努力,黑龙江农业发展已经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向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效益,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推广大马力高端智能农业机械,集成组装技术模式,不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同时,为优化种植结构,增强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2022年将增加大豆种植面积1000万亩。

拥抱数字浪潮 激发振兴新动能

2021年12月6日,我国最东端高铁牡佳高铁正式“开跑”。线路全长372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网友直呼这才是“嗖嗖嗖”的高铁速度。

牡佳高铁开通运营,首批乘客用手机记录下难忘瞬间(央广网发 原勇 摄)

“能看得到我吧?看看这速度有多快!”牡佳高铁首批旅客黄雪松一边与女朋友视频,一边感慨着高铁速度。结束视频后,他又对车厢和窗外拍个不停,给家人发送了几条微信视频,分享此刻的心情。

牡佳高铁网络连接顺畅,让旅客彻底摆脱靠甩手机“摇信号”。与“不卡顿”的上网速度相匹配的是黑龙江5G建设的速度。截至2021年10月末,新建5G基站1.22万个,累计建成3.1万个。

2021年,“十四五”开新局,数字经济火了:出台《推动“数字龙江”建设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数字经济20条”),切实拿出真金白银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智慧矿山、数据金融、远程医疗、政务“一朵云”蓬勃兴起。

“发展数字经济,我省大有可为、必有可为、必须为之。”黑龙江省工信厅厅长张显丰说,黑龙江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需求。

发展数字经济是黑龙江产业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张显丰介绍,黑龙江先后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数字龙江建设领导小组和大数据产业领导小组。相继出台“数字龙江”建设指导意见、发展规划以及“数字经济20条”政策措施。这20条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推动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和力度,旨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哈尔滨新区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央广网发 资料图)

“真金白银、条条干货!”业内人士用这两个词来点评20条政策。“数字经济20条”提出的目标更让人对黑龙江未来充满希冀: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大型制造企业比例达到60%左右、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到40%左右,数字经济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黑龙江数字经济规模约3831亿元,全国排名24位,占GDP比重28%。

如何实现新目标?张显丰在黑龙江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如此表述:要以打造“质量龙江”为引领,以打造“数字龙江”为先导,聚焦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引擎。

面对这数字经济新蓝海,下一步黑龙江将在思想思路破题上发力、在科学规划引领上发力、在配套政策跟进上发力、在聚焦优势扬长上发力、在激发活力补短上发力,全面推动“数字龙江”建设,让龙江的产业拥抱数字浪潮,全面智能升级。

昔日北大荒,今日中华大粮仓。走进新时代的黑龙江,不仅牢牢端稳“中国饭碗”,让中国人的饭碗更多装上“中国粮”,更用心、用情、用力保护脚下的黑土地、头顶的那片蓝天,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稳步开局“十四五”,龙江未来可期!
https://t.cn/A6JUDTUQ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张永红,湖北省民政厅组织管理局主任朱亮出席会议并讲话,湖北省社合作指导处处长钱春林,湖北省社农村流通处处长程文霞,中国供
  • 今后,网友都可以从智慧政协app、省政协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手机报以及长江云等网络平台参政议政,发表自己的观点。网友们通过长江云等网络调查平台积极参与调查,并以留
  • 晚会开始由主持人宣布本次晚会正式开始,接着由党总支副书记刘晓光老师上台致辞,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毕业生的期许与祝福。伴随着音乐的响起,晚会表演节目正式开始, 参
  • 我一直教五年级,主要还是简单的小故事的阅读和认字。快码住!
  • 一个翡翠商家自己都在欺骗自己的时候 你怎么去做百年基业,你怎么可以做到传承玉文化,你怎么去面对客户,怎么去面对一个对你坦诚相待的朋友。一个翡翠商家没有灵魂的时候
  • 就在白氏家族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时候,白常天最宠爱的女儿白珍珠留学返乡。为了拯救濒临败亡的家族产业,珍珠开始了重振白家的艰辛历程。
  • 详戳>>#成都商务# 【一季度60家首店亮相 成都再添国际范儿】3家全国旗舰店、8家全国首店、14家西南首店……今年1-3月共计60家首店开业,一组
  • 在我所有交往过的男孩子里 我最喜欢的就是李前程的性格和品格 他很简单很单纯很直白很善良 虽然作为小白羊脾气有时候会火爆一点但是绝对不记仇 做事情永远都会为别人着
  • 不论是早上还是下班,是恋爱的颜色,是充满希望的颜色,~过去一个月情绪都不太稳定 ,好在有妹妹的及时安慰鼓励和认可,还有最最实用的建议,深深觉得有妹妹真的好幸福,
  • 现场众人懵了,只有我们屏幕内外的兴迷知道,这份天真、纯粹、性感、多样的魅力,是来自你对音乐梦想的热爱和对自己的音乐作品的信心。今日看到你穿着灰色西装领奖,笑容纯
  • #周杰伦为林书豪怼网友#互联网是没有记忆了吗,周杰伦脾气一直都这样,这两年结婚当爸爸温柔且收敛锋芒而已罢辽,可温柔可酷炫,以前的他对我来说就是酷这个词最好的诠释
  • 我:偶尔放纵一下不为过,又不是天天滴…哈哈,人嘛,就是喜欢给自己找理由满足自己!我喜欢这个季节因为绿意成海 日光温暖更因为万物美好 你在中央.·····朱正廷
  • 置顶最近和好多plmm互了所以发个置顶这里丘哔哔哔丘丘哔哔同好基三/AKB&坂道/大龄coser/过期JK/汉服/懒癌舞见B站:丘哔哒拉哔哒是个渣妹摄不
  • 我说:男人给你最好的聘礼是一世的迁就,女人给你的最好嫁妆是一世的温柔。我笑你这份缘,何尝不是这一世,佛陀阿难的傻,摩登伽女的痴。
  • 步入公园,绿色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野蜂飞舞、潺潺流水、野鸭嬉游、鲜花盛放……沁人心脾的美景美不胜收。时至仲夏,公园里多姿的荷花次第开放,争奇斗艳,甚是壮观。
  • 今年的向日葵花海新增设了风车和稻草人,使得整个花海的观赏性得到了提升,花海中开出了5条观花通道,让游客们可以漫步花海间,近距离观赏向日葵花海。今年的向日葵花海新
  • ”海绵宝宝:“我不知道,一般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些什么啊? 有种真心叫——我等你 。
  • [doge]给客户提供不同层次的需求才是我们的目标!需要设计的我们也会设计啊所以不要再来黑我们啦[可爱]不管怎么做总有人看不惯做好自己就好认真您就输了有一句话是
  • 在@惩惩_ @MysrwsmzmWmn @-No-Lare- 的激励下我一定要越来越好吖[太开心]三周了跟着CC穿的束腰已经可以轻松往前扣一个了认真喝水 CC提
  • 左置榻床一,榻下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人文艺术[超话]##花清流# 强烈推荐 中文剧名《鬼屋欢乐送》该主题下的一股清流,讲了女主和一笔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