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美食# 在淮海中路一间洒满阳光的厨房里,赵荣华热起锅子来。案板上的五花肉已经收拾停当。“我爸爸做菜是‘老三篇’,上海传统家常菜,最拿手的就是红烧肉,所以我骨子里面相信上海味道就是红烧肉,两个月必须吃一回解馋。”但赵荣华烧起菜来,已经和父辈大不相同。

他用平底锅爆香青葱和姜片,将五花肉煎到微黄。“猪油煸过以后特别香,而且高温可以封住肉里面的水分,肉质不容易老。但也不能煸太长时间,猪皮会硬。”他往锅里倒红酒——而非上海人家常用的料酒或是黄酒。“我们的红烧肉做得好,就和法国的鹅肝一样,软糯丰腴。

法国人用酸甜果味的东西来搭配鹅肝,找那个味道的平衡点。我做红烧肉也是这样。红酒有果香、有酸度,能够综合红烧肉里的甜味和油腻。”酱油、冰糖下锅,肉在锅里小火焖了三刻钟,眼见汤汁快要收干,赵荣华淋了些日本料理常用的味噌下去:“现在真正好的黄豆酱油很难找了。红烧肉酱香味要浓,味噌正好可以用来提味。”这一份肉,裹着亮晶晶的酱汁,甜得恰到好处,果然如他所说:“配一碗白米饭,一口闷,下饭菜,下得嚇死人。”

一道小时候“外婆常做”的面拖小黄鱼同样被赵荣华弄出了花样。他用全麦面粉和生粉混合做面浆,再向面浆里淋少许油——这是日本天妇罗的做法。锅里油温七成,他提溜着收拾好的小黄鱼,裹上面浆,在油锅里转一圈,用筷子蘸点面浆洒在正在烹炸的鱼上。这也是天妇罗的技巧,使外壳更加蓬松酥脆。

鱼出锅,赵荣华拿出浓稠的黑醋汁,在盘子里勾出线条。“七分意大利黑醋加三分冰糖,小火慢慢熬成,”他解释说,“混搭小黄鱼,味道会更丰富。前几天意大利米其林三星厨师西莫·博图拉(Massimo Bottura)来上海,我吃了他做的菜,其中用到了他珍藏40年的黑醋汁,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灵感。”

不惑之年的赵荣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对上海味道的改造与这座城市的变迁同步。从前,赵荣华家就住在现在上海新天地所在的位置,太平桥。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出门的几条街上遍布小吃摊。一家叫“春园”的铺子有鲜美的小馄饨和黄芽菜肉丝春卷。那时候流行“小笼馒头”,“外面是发酵过的面皮,里面裹肉馅”。他爱吃大汤团,猪油芝麻的馅子,也爱“四大金刚”,呛饼、油墩子、粢饭团和粢饭糕。当然少不了生煎,“下面的底薄而脆,上面的皮薄而有弹性,肉馅结实,大口咬下去都是汤水,一不小心就会溅得一塌糊涂”。

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没有太多机会上餐馆,婚宴就是盛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场景,在一家饭店二楼,台子上有条很大很漂亮的松鼠鳜鱼。一桌菜好不好,就看一道松鼠鳜鱼。小孩子等着鱼上来,吃完可以下桌玩了。”

1996年,上海开始改造太平桥地区52公顷的旧城。也就是这一年,已经学了4年厨师,做惯了上海菜、广东菜的赵荣华赶上最时髦的一阵风,成了西餐厨师。那以后,意大利菜、日本菜、东南亚菜、美式餐饮他都上过手。他在外滩三号的一家西餐厅做热房主管。一天,一个美国女记者穿着厨师服到厨房里来采访,他负责向她介绍厨房的运作方式。临走时,她问他:什么时候可以一起吃顿饭?

认识赵荣华时,莫云刚刚开始在中国的美食记者生涯。她本就出生在一个跨文化背景的家庭。母亲是上海人,8岁离开上海去西班牙,随后到美国定居。

赵荣华描述岳父母家的厨房:“你能想到的世界各地的任何调味品,都能在那里找到。单单是芥末就有十几种之多。”在莫云记忆里,母亲“从来不会做两道一模一样的菜”。赵荣华赞叹岳母对食材充满想象:“比方做豆腐,她会放奶酪进去,让人意想不到,但是非常好吃。”

爱情在厨房破土,被美食滋养成长。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在上海相遇,一拍即合。

赵荣华在外滩三号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要忙碌12个小时以上,但无论多晚回到家里,他都要给莫云做一道菜。莫云对他的手艺充满了赞叹。这让赵荣华大为惊讶:“从前我没有觉得厨师是个什么高尚的职业。我也给我以前的女朋友做吃的,她并不会赞美,甚至在向其他人介绍我的时候会羞于说我的工作。在莫云这里,我第一次感到这门手艺是值得尊重的。”

同样,赵荣华的经验和人脉为初入美食报道的莫云打开了厨房秘密的大门。相处的前10年,两人一起去上海各种餐馆试菜。“每天都去新的餐厅,认识新的厨师。”从5000元一位的分子料理餐厅到广园路菜场对面的灌汤包和辣肉面:“骑着一辆电动摩托车,两个人每天到处跑。”

莫云也爱上海味道,熏鱼、酒香草头、腌笃鲜,胃口好的时候,丈夫的红烧肉她能吃掉一整盘。但赵荣华家的餐桌,从来不会连续两天出现一种风味,那是一桌世界美食的流水席。1年前,赵荣华开了一家潮汕火锅店,那个时候上海吃四川火锅的风头刚过。没想到,一年来,沪上的各个档次的潮汕火锅“开了不下1000家”。生意之好令赵荣华大为意外,第二家分店已经开张。

今天的上海好像赵家的餐桌,在灯红酒绿的林立餐馆中,本帮菜反主为客,成了边缘角色。这倒并不奇怪。曹聚仁在《上海春秋》里回忆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本来,天下美食佳味,集中在扬州,到了近百年间,才转到上海来。上海本地,并没有什么特色的菜味,可是,这个吃老虎奶长大的城市,她就吸取全国的精华,加上了海外奇珍,成为吃的总汇。”

听说我要寻找本帮菜,赵荣华带我去拜访了他的两位朋友。身材瘦削的孙伟轩原本是一位足球运动员,90年代初,他从市级队伍退下来,被安排进宾馆学厨4年,在一些本帮菜餐馆陆续烧了8年菜。他2010年创业做本帮菜馆“弄堂筵”。

2012年店面扩大时,他相中了武夷路附近一处小楼。把店面转手给他的上一位餐馆老板说,这里19世纪中叶的时候就有一家小酒馆,叫“悦宴九馆”。这个故事打动了他。小楼位置僻静,做的是回头客生意。他的顾客绝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上海本地人,拖家带口的来吃家宴。

本帮菜馆大不易,孙伟轩觉得自己是讲情怀的。“上海各类餐饮输入非常多,论本帮菜,好餐馆两只手的指头就数得过来。消费人群年轻化,年轻人讲新鲜口味,喜欢外来的味道。从经营说,火锅是可以标准化的,本帮菜不能。

比如红烧,糖和黄豆酱油的比例怎么放,什么时候放,调料和火候的把控都是需要有功夫的。没有10年厨龄,烧出来的菜完全不能看。有些菜系的馆子可以开得大,可以有中央厨房,完成一道菜的前四个步骤,但本帮菜最多只能完成前两个步骤,只能进行原料粗加工。原料、人员,成本就都上去了。”

弄堂筵打“怀旧”牌,孙伟轩觉得,许多本帮菜馆为了迎合客人,已经将菜品的口味改得离谱了。他的初衷是做“不改良的本帮菜”。但事实上,“改良”似乎不可避免。

传统上,本帮菜用青鱼做熏鱼,但孙伟轩用三两到三两半的小鲳鱼,“肉质好、刺少、鱼身扁,容易入味”。鲳鱼块经过两次油炸:第一次定型,第二次炸酥。出锅的鱼块浸入孙伟轩留了十几年的“老卤”里。他嫌白糖腻,在老卤里放的是麦芽糖和冰糖。做松鼠鳜鱼,他借用了粤菜的糖醋汁,除了茄汁和冰片糖,还加了西餐常用的OK汁和微有辣味的喼汁。

一道油酱毛蟹,蟹下油锅前需要裹淀粉。他试验了许多回,选了一种荷兰土豆粉,“用量小,挂壁裹料作用好,蟹黄蟹膏不会流失”。不过他不会在这道菜里加更多新鲜调味料。毛蟹和年糕炸过之后下锅红烧,只放酱油、糖和水。“高汤都不用。毛蟹本来已经很鲜,放别的东西就抢味了。”孙伟轩最得意的改良,是把梅干菜和上海酱鸭一起烧。梅干菜吸满了浓厚丰润的酱汁,以上海人的标准看,“下饭最好”。

孙伟轩开的是平价餐厅,赵荣华的另一位朋友方元走的是高端路线。“福1088”餐厅在沪上的名头很响。镇宁路上,三栋奶黄色水泥拉毛墙的西班牙风格老宅子并排在一起。门口没有招牌。镇宁路一带是旧上海的富人区。这三栋老宅中的一栋原本是方家的祖宅。

方元的曾祖父方旭东任过张作霖的财政部长,后来专攻铁路地产等实业,攒足钱后来上海定居,买下这宅子。解放后,老洋房里搬进“72家房客”,方家也一直住在这里。20多年前,住户陆续搬离,方家重新收回房子,方元的母亲就着地方开了一家“福园”餐厅。餐厅的招牌菜是一道用硝、盐、酒等腌制的硝蹄。2006年,方家把相邻的两栋宅子也并进来——他们原本属于李鸿章的小儿子和上海阜新面粉厂老板孙多森。

走进今天的“福1088”餐厅和走进“摩登时代”老上海大户人家的宅邸没有多少区别。在一间用于招待VIP客人的房间里,一块“生福轩”的匾额挂在墙上,是书法家谭泽闿民国二十四年(1935)所题。拼花的瓷砖地板在灯光下显出油亮的包浆釉色,一只中西合璧的红木橱柜和一张梳妆台分立在房间的两头。它们都是上世纪20年代的老家具。梳妆台两侧各有一把30年代的单人皮沙发。瓷砖、吊灯、家具都是方元一家从古董商手里收来的。

“专门请人看过,确定是老上海的东西,”方元说,“并不是因为开店才这么做。有这个情结。房间风格的复原依据我爸爸妈妈小时候对宅子的记忆。这是自己的家,所以一切都做得特别细心。”他让我留意一人高的深棕色木质护墙板,房间里那些可能扎眼的电灯开关都小心地藏在了里面。

悉心打造的旧上海迷梦自然需要称得起的菜式。方元推荐一道金黄浓艳的金必多浓汤——20年代起风靡上海滩的海派西餐富贵菜。一条一尺半长的鲥鱼气势磅礴地端上桌来。鱼身上码了火腿片和醪糟,清蒸出一汪鹅黄清透的汤。火腿的咸香和醪糟的清甜衬着鱼鲜。鲥鱼没有去鳞——上海人的讲究,“鲥鱼吃鳞不吃肉”,“鳞片连接的地方有胶质,最美”。

贵价餐厅会在普通食材的菜肴上格外讲究些功夫。酒香豌豆尖,只取豌豆尖最嫩的那一截,确保口感无渣。九块红烧肉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为取到最漂亮的五花,“一大块肚方,修掉一半”。

赵荣华最爱一道清炒豌豆:“小时候吃豌豆,我爸会先打招呼:‘给你炒个豌豆,时令货!’”方元的豌豆自然不同于家常货色。“豌豆太老的发干,太嫩的里面是一包水,我们只取恰到好处的那些。40斤云南豌豆,只能挑出10斤豆子。”小豌豆油亮亮、绿莹莹,小玉籽一般盛在瓷调羹里,放进嘴里,像鱼子酱一般崩裂开来,满口清甜。

“福1088”虽然走老上海的步调,但菜肴已经不完全局限于上海菜了。方元一方面觉得,传统本帮菜做不出太多花头,没有新鲜味道客人不会买账。另一方面他也曾试图去上海周边郊县发掘一些“老味道”,但又嫌加工方法“太原始”,“农家菜,上不得台面”。

毫无疑问,本帮味道在变。就像他小时候记忆里的那些东西:“从前的馄饨皮是碱水皮,发黄的”;现在最红的生煎“吃上去就是和小时候的完全不同。难吃谈不上,就是不对劲”。方元的坚持,是在厨房里无论如何要有土生土长的上海厨师:“真正的上海厨师长已经很少了。本帮菜的厨师算到现在已经有第五代。”

他提到84岁的本帮菜泰斗李伯荣:“李伯荣算第二代,他吃过第一代本帮菜大师的菜。他的徒弟又以他为蓝本,然后是第四代、第五代。”真正的本帮传统味道是什么?那好像已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遥远想象了。“据说,李伯荣黄金时代的手艺真的是非常好。”方元喝一口茶,幽幽地说。

《在上海,什么才是真正的“本帮滋味”?》作者 / 徐菁菁

喝不完的啤酒,说不尽的传奇

  1521年4月,当麦哲伦在菲律宾走向他人生壮丽的终点时;另一位大人物也迎来平生最大的挑战。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先驱,应邀去皇帝面前答辩,解释他挑起的信仰纷争。

  能安慰焦虑不安的路德的,除了圣经和支持他的几位贵族,就是粉丝送去的一桶好啤酒。1521年,啤酒刚刚迈入了黄金时代。

  人类古老的渴求

  西方人所谓的啤酒,既可以指青岛、百威、科罗娜,也可以指一切谷物发酵成的低度酒精饮料,比如醪糟。

  从中国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都出土了新石器时期残留谷酒的陶罐。有个说法:原始人类本不缺吃喝,转向农业是因为偶然发现煮熟的谷物放馊了居然挺好吃,吃多了还晕乎乎的,便从此走上了伺候庄稼的不归路。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的陶器,留存了9000年前饮酒的证据。该酒酿造自大米、薏米和某种块茎,是浑浊的、低度的甜饮料,使用了类似今天的酒曲(顺便一提,中国的酿酒酵母后来传到欧洲,和葡萄酒酵母混合成了啤酒酵母)。

  埃及的遗址里常有啤酒罐。5000年前的埃及啤酒厂一次可以酿2.24万升的啤酒。4000年前建金字塔的劳工,每天喝大量啤酒,这暗示他们不是奴隶,而是待遇相当不错的自由人。

  埃及人极爱啤酒,节日喝,平时也喝。啤酒和面包是埃及最大宗的两样贸易品。可惜古埃及花样繁多的啤酒失传了。前几年有个考古发现:350年至550年间,尼罗河畔的成人和儿童的骨骼中有高浓度的四环素——古人酿造的一种有金色菌膜的啤酒中含有这种物质,他们用它来保健。

  啤酒的翻身仗

  古希腊人瞧不上喝啤酒的外国人,认为喝醉了丑态百出。雅典是少有的不酿造谷物酒的地方,雅典人只喝葡萄酒,认为醉得适度,能诞生灵感。

  同样,罗马人也瞧不起喝啤酒的高卢邻居。随着希腊和罗马的扩张,葡萄酒压倒了啤酒。天主教会规定神父要用葡萄酒做仪式。

  不光希腊罗马歧视啤酒,凯撒在《高卢战记》里记载,公元前1世纪的日耳曼人也不允许进口啤酒,因为他们觉得男人喝了啤酒就不能吃苦耐劳,不再阳刚了。

  但6世纪开始,啤酒打了一个翻身仗,夺回了西北欧。这要感谢爱尔兰人。罗马解体混乱时,边陲之地的爱尔兰成了基督教的避难所。后来,爱尔兰的神父去欧洲各地区传教,也带去了啤酒。

  传说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尔兰主教,很爱惜啤酒,规定每次分发的啤酒不许洒。某人下酒窖取酒,临时被叫走,忘了塞上木桶塞子。后来大家发现,主教爱惜的啤酒,居然一滴也没有流出木桶。

  种种传奇将啤酒与道德榜样联系在一起,为古老饮料正了名——基督徒喝啤酒完全正当。

  修道院里有好酒

  中世纪,修道院是酿啤酒的主力。瑞士的圣加尔修道院,在820年有1个酒窖和3个酒厂:一个供应客人, 一个供应乞丐,一个供应自己。给自己的酒是滤过的,质量最好。它也成为别家修道院的模版。

  那时候,没有继承权的贵族子弟常被安排进入修道院度过余生。一群有钱的单身汉聚在一起,朝夕相处,有大把时间酿酒与喝酒。816年的亚琛宗教大会上,每人每天可得到550毫升啤酒。修道院的酿酒工艺越来越高超,贵族和平民都去修道院买好酒。

  欧洲人青睐啤酒有几个原因:一是干净,啤酒要用纯净的水,全程保持卫生,才能酿的成(中世纪出兵打仗,要搞清沿路有多少啤酒储备,因为喝脏水死掉的士兵往往比战死的多);二是谷物酵后营养更易吸收;三是香,那时候啤酒百花齐放,本地酿造,新鲜好喝。

  高度数啤酒是修道士专享的福利。普通人喝不到2%酒精浓度的廉价啤酒。麦哲伦环游世界的时候,西欧每年人均消费250升啤酒,这些啤酒大多是些“小甜水”,孩子也能喝。

  据说,布鲁塞尔撒尿的小男孩儿是这么回事:1142年,还是个娃娃的布拉班特公爵,不到两岁就被奶妈带上战场,象征性地统率军队。打仗前夜,奶妈为了下奶喝了不少啤酒,小公爵也喝了一肚子啤酒,并朝向敌营撒了一泡尿。如此蔑视敌军的行为让将士们欢呼起来,最终打了胜仗。

  啤酒花革命

  基因分析显示,今天的工业啤酒酵母大致是在1500年后脱离了野生酵母家族,变得面目全非。比如野生酵母在艰难时期可以有性繁殖,但啤酒酵母因为过得太舒服,只会无性繁殖了;它还丢弃了野生酵母不良风味的基因。

  与此对应的是1500年后德国的啤酒酿造开始现代化,替代了修道院的地位,这与他们坚定使用啤酒花有关系。

  中世纪啤酒参杂了各种香味儿本草,比如杜松子、石楠、松针、迷迭香、接骨木……教会有权垄断啤酒卤料(Grutt)生产,酿啤酒的人必须去指定场所掺卤料——这也是教会的一个财源。

  13、14世纪,越来越多的家庭将蛇麻花(也就是啤酒花)扔进了发酵罐。蛇麻是一种随处可见的藤蔓。它替代卤料不是因为香,而是因为苦——绿色的蛇麻花像个小松果,掰开来有黄色的“松仁”,有苦香风味,可以抗杂菌,让啤酒保质期更长。

  蛇麻花不会让啤酒更好喝,但让啤酒更方便存储和贸易,使大规模生产有利可图。1378年,比利时的卤料啤酒产量还是蛇麻花啤酒的77倍;50年后酒厂却完全转向了蛇麻花啤酒。汉堡市是第一个依靠啤酒花的城市。汉堡市1381年规定,出口蛇麻花啤酒需获得牌照,以确保美誉。

  1487年慕尼黑订立了《纯净法》,并于1516年将其推向巴伐利亚全境。它是现行食品法里最古老和最著名的。它要求啤酒只能使用大麦、水、啤酒花和酵母,非此配方不许叫啤酒。《纯净法》还规定了啤酒价格。如此保障了巴伐利亚啤酒的高质量。巴伐利亚人如此珍视《纯净法》,以至于1871年他们以德意志全境推行《纯净法》为条件,才肯加入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帝国。

  16世纪,马丁·路德掀起的新教运动,让更多酿酒者转向啤酒花,天主教会的卤料钱慢慢就赚不到了。

  延伸阅读

  马丁·路德与啤酒

  德国很多酒馆门口,挂着据说是马丁·路德的名言:“喝啤酒,睡得香;睡得香,不张狂,不张狂,上天堂。”

  路德上大学就常泡酒馆,后来去维滕堡读神学硕士,那里有2200个居民和172个酿酒厂。路德就是在维滕堡教堂大门贴出了爆炸性的《95条论纲》。

  1521年4月,路德去皇帝主持的沃尔姆斯会议上为自己辩护。会上按传统供应葡萄酒。路德的朋友埃里克公爵特意送去一桶啤酒,释放一下路德的压力,路德为此十分感动。在会上,路德坚持立场,从此另立新教。

  1525年,路德和前修女卡特琳娜结婚。卡特琳娜在修道院学会了酿啤酒,她酿的酒常被丈夫称赞。但路德家每年还要购买200块钱的啤酒和300块钱的肉(买面包只花50块)。

  据说路德家里有一个大啤酒壶,他把壶身的三圈花纹叫做“十诫”“教义”“天父”。路德开玩笑说:他一次能喝一壶,同时把这三层道理彻底思考一遍,而他的朋友只能喝到“十诫”。

  有反对者批评路德酗酒(其实并没有),路德反驳说:“在酒馆发呆,去教堂思考,总比在教堂发呆,去酒馆思考好吧?”他确实热爱啤酒。

  来源:科技日报

#张皓宸[超话]#[女孩儿]#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

“他带着许念念到了北京坊附近的杨梅竹斜街,
这里藏着许多文艺的小酒馆和咖啡厅,
巷子里随处停着老式的自行车。

杨燚带着她在一个楼顶的露天咖啡店坐下,
他说这是当时在清华上学常来的地方。

他们背后那个叫“青云间”的老式矮房,
是鲁迅先生曾经来过的茶楼。”

看完《差你》再版后就一直想去的地方
终于在一个好天气的下午去拍了拍
坐在露天咖啡店看着对面的青云阁
想着平行世界里的许念念和杨四火
......
@张皓宸 @张皓宸工作室 https://t.cn/z8f1DwL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若懂得生命的温暖[太阳],皆来自阳光下的每一种平凡,也就懂得了人生无须刻意追求圆满[蜡烛]。想象着山中日月是哪般模样,想象着是否还有未归的过客,踽踽独行[月亮]
  • 性格开朗活泼比较外向,因为圈子问题,身边基本都是妹子。 真的好焦虑啊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失望]性格内向真的有这么不好嘛我其实也没有那么内向只是有些慢热不
  • #意大利[超话]##意大利疫情# 意大利5月25日疫情更新: •确诊感染人数累计230158人,新增300人;累计死亡32877人,新增死亡92人;累计治愈1
  • [爱你]恭喜你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了☄少女,让我们的环游旅行从地球开始吧~✨彗星少女坐标深圳,热爱旅行、热爱美食、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想带你去看遍整个宇宙~不过还
  • ----了解下属的愿望和动机,内心有什么样的需要,他们渴望得到的什么,他们最看重的是什么;3)他能做什么?只要是自己的家就好。
  • #每日一善[超话]##日行一善[超话]#互p指路书生官家不可为恶,因其为世间之公道良心,若其善心不存,则无道矣。我们日行一善,并不是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刻意地去
  • 在路上,一直有一位十五六岁的小乞丐,跟着印光大师他们,但不像饥饿的样子,也许就是如今我们说的“假乞丐”也许认为出家人慈悲为怀,就想从他们这里要点钱。如果明白了净
  • 终于一千万粉丝啦❗️已经有数不清几十亿的播放量了,很多人以为我背后有团队❓其实…一直以来的策划、导演、编剧、文案、拍摄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不管是自媒体还是走演绎
  • ฅ( ̳• ε • ̳)ฅ 一些零散的碎片✨手感麦夫在长沙那么出名我居然第一次吃哈哈哈哈 几个果子的草莓旋风雪顶挺的 酸酸甜甜还有坚果 但是还是感觉果呀呀的更
  • 这男的会说他跟他老婆感情有多好。 而这个男人跟她聊天的时候,老婆就在旁边吧,因为他拍了老婆照片发她看。
  • 七个月的小朋友趴着时候会弓起背来能边摔边向前爬一段距离妈妈说抱抱会有点想扑过来爸爸说抱抱会直接无视或者转身睡觉不是沾床醒了但是一般情况下还是先抱睡着再放床上小手
  • #向全世界安利肖战# 叮咚战战语录来啦[羞嗒嗒]✨“我谁都不是,我是你们的肖战”✨“我的生活很简单也很纯粹”✨“一起变得优秀,一起变得更好”✨“我们一定会在最
  • ▫️昨天搞运动有点晚,晚上失眠,运动完神经太兴奋了。hsjsobwbbzgwvozncgghhxjwooanz啥也不想说了[失望] 深深自责 在每次发完脾气之后
  • 响应号召“帮万村”最近几年,梦得集团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和“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工作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和“保底收益+分红”的模式,创新
  • 【秦少游流传至今的墨迹】这幅字名为《摩诘辋川图跋》目前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之中,而它的作者就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今得之而清暑。
  • 星象诚我不欺,不是运让人恐慌,而是动荡的运势硬逼着你去成长,每一个动荡的运势都将是一次很好的自我审视的绝佳机会。 ​​​#健康减肥美容养生吧[超话]#@双眼皮修
  • 他特别苦恼,于是每天不喝水不吃饭减肥,想把自己饿瘦成别的柠檬的样子。?
  • 都说螺蛳粉很臭,我怎么都没吃到臭的,是哪种臭呢?咋还不出来啊我都想她了发个自拍也行啊~(这么一说我才发现自己是个妈粉[笑cry]
  • 虞书欣回忆试戏过程,粉丝都替她抹了一把汗,为了演戏豁出去了 虞书欣参加《青春有你2》最初的打算就是为了追星,让偶像Lisa可以看到她,但是在追星的过程中,虞书
  • 尽量全套给补或者1:1-1:2的摸谢谢![太阳]Pok建议:工作中,相信自己的直觉,尤其是在职场当中,当你发生不对的时候,尽量避开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