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美食# 在淮海中路一间洒满阳光的厨房里,赵荣华热起锅子来。案板上的五花肉已经收拾停当。“我爸爸做菜是‘老三篇’,上海传统家常菜,最拿手的就是红烧肉,所以我骨子里面相信上海味道就是红烧肉,两个月必须吃一回解馋。”但赵荣华烧起菜来,已经和父辈大不相同。

他用平底锅爆香青葱和姜片,将五花肉煎到微黄。“猪油煸过以后特别香,而且高温可以封住肉里面的水分,肉质不容易老。但也不能煸太长时间,猪皮会硬。”他往锅里倒红酒——而非上海人家常用的料酒或是黄酒。“我们的红烧肉做得好,就和法国的鹅肝一样,软糯丰腴。

法国人用酸甜果味的东西来搭配鹅肝,找那个味道的平衡点。我做红烧肉也是这样。红酒有果香、有酸度,能够综合红烧肉里的甜味和油腻。”酱油、冰糖下锅,肉在锅里小火焖了三刻钟,眼见汤汁快要收干,赵荣华淋了些日本料理常用的味噌下去:“现在真正好的黄豆酱油很难找了。红烧肉酱香味要浓,味噌正好可以用来提味。”这一份肉,裹着亮晶晶的酱汁,甜得恰到好处,果然如他所说:“配一碗白米饭,一口闷,下饭菜,下得嚇死人。”

一道小时候“外婆常做”的面拖小黄鱼同样被赵荣华弄出了花样。他用全麦面粉和生粉混合做面浆,再向面浆里淋少许油——这是日本天妇罗的做法。锅里油温七成,他提溜着收拾好的小黄鱼,裹上面浆,在油锅里转一圈,用筷子蘸点面浆洒在正在烹炸的鱼上。这也是天妇罗的技巧,使外壳更加蓬松酥脆。

鱼出锅,赵荣华拿出浓稠的黑醋汁,在盘子里勾出线条。“七分意大利黑醋加三分冰糖,小火慢慢熬成,”他解释说,“混搭小黄鱼,味道会更丰富。前几天意大利米其林三星厨师西莫·博图拉(Massimo Bottura)来上海,我吃了他做的菜,其中用到了他珍藏40年的黑醋汁,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灵感。”

不惑之年的赵荣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对上海味道的改造与这座城市的变迁同步。从前,赵荣华家就住在现在上海新天地所在的位置,太平桥。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出门的几条街上遍布小吃摊。一家叫“春园”的铺子有鲜美的小馄饨和黄芽菜肉丝春卷。那时候流行“小笼馒头”,“外面是发酵过的面皮,里面裹肉馅”。他爱吃大汤团,猪油芝麻的馅子,也爱“四大金刚”,呛饼、油墩子、粢饭团和粢饭糕。当然少不了生煎,“下面的底薄而脆,上面的皮薄而有弹性,肉馅结实,大口咬下去都是汤水,一不小心就会溅得一塌糊涂”。

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没有太多机会上餐馆,婚宴就是盛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场景,在一家饭店二楼,台子上有条很大很漂亮的松鼠鳜鱼。一桌菜好不好,就看一道松鼠鳜鱼。小孩子等着鱼上来,吃完可以下桌玩了。”

1996年,上海开始改造太平桥地区52公顷的旧城。也就是这一年,已经学了4年厨师,做惯了上海菜、广东菜的赵荣华赶上最时髦的一阵风,成了西餐厨师。那以后,意大利菜、日本菜、东南亚菜、美式餐饮他都上过手。他在外滩三号的一家西餐厅做热房主管。一天,一个美国女记者穿着厨师服到厨房里来采访,他负责向她介绍厨房的运作方式。临走时,她问他:什么时候可以一起吃顿饭?

认识赵荣华时,莫云刚刚开始在中国的美食记者生涯。她本就出生在一个跨文化背景的家庭。母亲是上海人,8岁离开上海去西班牙,随后到美国定居。

赵荣华描述岳父母家的厨房:“你能想到的世界各地的任何调味品,都能在那里找到。单单是芥末就有十几种之多。”在莫云记忆里,母亲“从来不会做两道一模一样的菜”。赵荣华赞叹岳母对食材充满想象:“比方做豆腐,她会放奶酪进去,让人意想不到,但是非常好吃。”

爱情在厨房破土,被美食滋养成长。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在上海相遇,一拍即合。

赵荣华在外滩三号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要忙碌12个小时以上,但无论多晚回到家里,他都要给莫云做一道菜。莫云对他的手艺充满了赞叹。这让赵荣华大为惊讶:“从前我没有觉得厨师是个什么高尚的职业。我也给我以前的女朋友做吃的,她并不会赞美,甚至在向其他人介绍我的时候会羞于说我的工作。在莫云这里,我第一次感到这门手艺是值得尊重的。”

同样,赵荣华的经验和人脉为初入美食报道的莫云打开了厨房秘密的大门。相处的前10年,两人一起去上海各种餐馆试菜。“每天都去新的餐厅,认识新的厨师。”从5000元一位的分子料理餐厅到广园路菜场对面的灌汤包和辣肉面:“骑着一辆电动摩托车,两个人每天到处跑。”

莫云也爱上海味道,熏鱼、酒香草头、腌笃鲜,胃口好的时候,丈夫的红烧肉她能吃掉一整盘。但赵荣华家的餐桌,从来不会连续两天出现一种风味,那是一桌世界美食的流水席。1年前,赵荣华开了一家潮汕火锅店,那个时候上海吃四川火锅的风头刚过。没想到,一年来,沪上的各个档次的潮汕火锅“开了不下1000家”。生意之好令赵荣华大为意外,第二家分店已经开张。

今天的上海好像赵家的餐桌,在灯红酒绿的林立餐馆中,本帮菜反主为客,成了边缘角色。这倒并不奇怪。曹聚仁在《上海春秋》里回忆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本来,天下美食佳味,集中在扬州,到了近百年间,才转到上海来。上海本地,并没有什么特色的菜味,可是,这个吃老虎奶长大的城市,她就吸取全国的精华,加上了海外奇珍,成为吃的总汇。”

听说我要寻找本帮菜,赵荣华带我去拜访了他的两位朋友。身材瘦削的孙伟轩原本是一位足球运动员,90年代初,他从市级队伍退下来,被安排进宾馆学厨4年,在一些本帮菜餐馆陆续烧了8年菜。他2010年创业做本帮菜馆“弄堂筵”。

2012年店面扩大时,他相中了武夷路附近一处小楼。把店面转手给他的上一位餐馆老板说,这里19世纪中叶的时候就有一家小酒馆,叫“悦宴九馆”。这个故事打动了他。小楼位置僻静,做的是回头客生意。他的顾客绝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上海本地人,拖家带口的来吃家宴。

本帮菜馆大不易,孙伟轩觉得自己是讲情怀的。“上海各类餐饮输入非常多,论本帮菜,好餐馆两只手的指头就数得过来。消费人群年轻化,年轻人讲新鲜口味,喜欢外来的味道。从经营说,火锅是可以标准化的,本帮菜不能。

比如红烧,糖和黄豆酱油的比例怎么放,什么时候放,调料和火候的把控都是需要有功夫的。没有10年厨龄,烧出来的菜完全不能看。有些菜系的馆子可以开得大,可以有中央厨房,完成一道菜的前四个步骤,但本帮菜最多只能完成前两个步骤,只能进行原料粗加工。原料、人员,成本就都上去了。”

弄堂筵打“怀旧”牌,孙伟轩觉得,许多本帮菜馆为了迎合客人,已经将菜品的口味改得离谱了。他的初衷是做“不改良的本帮菜”。但事实上,“改良”似乎不可避免。

传统上,本帮菜用青鱼做熏鱼,但孙伟轩用三两到三两半的小鲳鱼,“肉质好、刺少、鱼身扁,容易入味”。鲳鱼块经过两次油炸:第一次定型,第二次炸酥。出锅的鱼块浸入孙伟轩留了十几年的“老卤”里。他嫌白糖腻,在老卤里放的是麦芽糖和冰糖。做松鼠鳜鱼,他借用了粤菜的糖醋汁,除了茄汁和冰片糖,还加了西餐常用的OK汁和微有辣味的喼汁。

一道油酱毛蟹,蟹下油锅前需要裹淀粉。他试验了许多回,选了一种荷兰土豆粉,“用量小,挂壁裹料作用好,蟹黄蟹膏不会流失”。不过他不会在这道菜里加更多新鲜调味料。毛蟹和年糕炸过之后下锅红烧,只放酱油、糖和水。“高汤都不用。毛蟹本来已经很鲜,放别的东西就抢味了。”孙伟轩最得意的改良,是把梅干菜和上海酱鸭一起烧。梅干菜吸满了浓厚丰润的酱汁,以上海人的标准看,“下饭最好”。

孙伟轩开的是平价餐厅,赵荣华的另一位朋友方元走的是高端路线。“福1088”餐厅在沪上的名头很响。镇宁路上,三栋奶黄色水泥拉毛墙的西班牙风格老宅子并排在一起。门口没有招牌。镇宁路一带是旧上海的富人区。这三栋老宅中的一栋原本是方家的祖宅。

方元的曾祖父方旭东任过张作霖的财政部长,后来专攻铁路地产等实业,攒足钱后来上海定居,买下这宅子。解放后,老洋房里搬进“72家房客”,方家也一直住在这里。20多年前,住户陆续搬离,方家重新收回房子,方元的母亲就着地方开了一家“福园”餐厅。餐厅的招牌菜是一道用硝、盐、酒等腌制的硝蹄。2006年,方家把相邻的两栋宅子也并进来——他们原本属于李鸿章的小儿子和上海阜新面粉厂老板孙多森。

走进今天的“福1088”餐厅和走进“摩登时代”老上海大户人家的宅邸没有多少区别。在一间用于招待VIP客人的房间里,一块“生福轩”的匾额挂在墙上,是书法家谭泽闿民国二十四年(1935)所题。拼花的瓷砖地板在灯光下显出油亮的包浆釉色,一只中西合璧的红木橱柜和一张梳妆台分立在房间的两头。它们都是上世纪20年代的老家具。梳妆台两侧各有一把30年代的单人皮沙发。瓷砖、吊灯、家具都是方元一家从古董商手里收来的。

“专门请人看过,确定是老上海的东西,”方元说,“并不是因为开店才这么做。有这个情结。房间风格的复原依据我爸爸妈妈小时候对宅子的记忆。这是自己的家,所以一切都做得特别细心。”他让我留意一人高的深棕色木质护墙板,房间里那些可能扎眼的电灯开关都小心地藏在了里面。

悉心打造的旧上海迷梦自然需要称得起的菜式。方元推荐一道金黄浓艳的金必多浓汤——20年代起风靡上海滩的海派西餐富贵菜。一条一尺半长的鲥鱼气势磅礴地端上桌来。鱼身上码了火腿片和醪糟,清蒸出一汪鹅黄清透的汤。火腿的咸香和醪糟的清甜衬着鱼鲜。鲥鱼没有去鳞——上海人的讲究,“鲥鱼吃鳞不吃肉”,“鳞片连接的地方有胶质,最美”。

贵价餐厅会在普通食材的菜肴上格外讲究些功夫。酒香豌豆尖,只取豌豆尖最嫩的那一截,确保口感无渣。九块红烧肉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为取到最漂亮的五花,“一大块肚方,修掉一半”。

赵荣华最爱一道清炒豌豆:“小时候吃豌豆,我爸会先打招呼:‘给你炒个豌豆,时令货!’”方元的豌豆自然不同于家常货色。“豌豆太老的发干,太嫩的里面是一包水,我们只取恰到好处的那些。40斤云南豌豆,只能挑出10斤豆子。”小豌豆油亮亮、绿莹莹,小玉籽一般盛在瓷调羹里,放进嘴里,像鱼子酱一般崩裂开来,满口清甜。

“福1088”虽然走老上海的步调,但菜肴已经不完全局限于上海菜了。方元一方面觉得,传统本帮菜做不出太多花头,没有新鲜味道客人不会买账。另一方面他也曾试图去上海周边郊县发掘一些“老味道”,但又嫌加工方法“太原始”,“农家菜,上不得台面”。

毫无疑问,本帮味道在变。就像他小时候记忆里的那些东西:“从前的馄饨皮是碱水皮,发黄的”;现在最红的生煎“吃上去就是和小时候的完全不同。难吃谈不上,就是不对劲”。方元的坚持,是在厨房里无论如何要有土生土长的上海厨师:“真正的上海厨师长已经很少了。本帮菜的厨师算到现在已经有第五代。”

他提到84岁的本帮菜泰斗李伯荣:“李伯荣算第二代,他吃过第一代本帮菜大师的菜。他的徒弟又以他为蓝本,然后是第四代、第五代。”真正的本帮传统味道是什么?那好像已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遥远想象了。“据说,李伯荣黄金时代的手艺真的是非常好。”方元喝一口茶,幽幽地说。

《在上海,什么才是真正的“本帮滋味”?》作者 / 徐菁菁

【23岁青岛小伙的大爱感动全城:捐献8器官救9人,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着”】3月27日,山东#青岛#,一例器官捐献手术成功进行。23岁青岛小伙杨林(化名)捐献8个器官让9人生命得以挽救和重见光明。他也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着”,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了生的希望,带来了温暖与光明。
#态度青岛# (原文链接https://t.cn/A66NkqGe)
1
传递“生命的礼物”,让大爱永存人间。
23岁的杨林家住是青岛西海岸新区,高个大眼睛,白净帅气,从小善良懂事,一直很听爸爸妈妈的话。但不幸却降临这个不富裕但很幸福的家庭,3月初,杨林突然感到恶心嗜睡,呕吐不止,伴随头痛阵阵发作,严重时夜里睡不着觉。入院检查后发现杨林脑干区长出一个8厘米大小的肿瘤,牵连脑部神经非常严重,然后开始昏迷不醒,最终脑死亡在青大附院不幸去世。
对于家人来说,孩子的不幸遭遇这无异于最大的晴天霹雳。
花开向阳,温暖而生。能温暖世间万物的,永远是心底里的那一抹善良。在生命终结时,选择用另外一种方式延续生命,用无私大爱,温暖着世人。
3月20日,杨林的生命已经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随时可能脑死亡。父母杨宝山(化名)夫妇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一旦孩子不行了,就把他的器官捐献出来,救助他人,让他的眼睛继续看到这个世界,希望用另外一种方式延续生命。
于是他们选择用爱化解悲痛,将儿子身上的肝脏、双肾、心脏、双肺、一对眼角膜等8个器官组织在医院进行了捐献,最终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幸运地匹配到器官,生命得以挽救。其中,3月27日,肝脏、双肾、一对角膜移植手术均在青大附院完成,肝脏一分为二移植到两个患者体内。最终6名患者在青重生,3名患者在上海、杭州等地完成手术。
杨林捐献器官的无私大爱,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医护人员手术台上演生命接力,是庄严告别,是见证重生。
这是一场生命与生命间的接力。一个生命逝去,器官捐献可以让数个垂危的生命得以延续及改善,重新焕发生机。这是一次爱的接力。现在,杨林一家勇敢地将这根接力棒传递下去,必然会引起社会正能量的连锁反应。
弘扬人间大爱,展现人性光辉。这样的接力,是人间大义,进一步诠释了良善的主流价值观。杨林一家的行为,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都是一场难得的良善教育课。这样的接力,具有非常大的感染力,会鼓舞更多人参与到器官捐献的行动中来,让更多人思考生死之间的价值转换,这是一种价值观的重塑。
关于生命的意义,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当至亲至爱离开时,是否能够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可以说,每个人的生命都弥足珍贵,青岛小伙的大爱让人看到生命的伟大和高尚,唤起更多人的爱心和行动。
像杨林一样,不少平凡英雄的名字深深烙在这座城市里。

2
人性本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连接点。
捐献者无瑕的爱,捐献者家庭那份奉献的大爱都化作一枚种子,种在了每一个有爱心人的心田。
自2011年底青岛首例器官捐献以来,器官捐献的大爱精神,已经成为文明青岛的一个名片。近年来,这些大爱的故事一次次发生在岛城,在感动着、温暖着人们。在这里,我们不由想起那个美丽的小女孩九月。2018年6月21日夏至,青岛4岁女童小九月因病离世。小九月短暂的生命里,给家人带来了无限的欢笑。在她病重救治无望时,家人含泪忍痛决定:孩子离世后,无偿捐献她的器官,用于延续他人生命,也让孩子以“另一种方式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她捐献的器官挽救了5个家庭,她的双肾、肝脏和一对角膜共5个器官捐献出来,给5个人留下了重生和重见光明的希望。
小九月的大爱义举故事经半岛全媒体报道后,感动了千千万万的网友,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及众多网友纷纷转发,青岛大爱温暖全国。
辰辰是青岛第10例器官捐献者,也是当时年龄最小的一位。2014年2月,两岁的男孩辰辰遭遇车祸严重受伤昏迷,近10天的抢救最终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辰辰的父亲忍痛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让孩子以另一种方式 “留下”,孩子的肾脏、肝脏和眼角膜在5个人身上得以延续。
2019年6月,家住青岛胶州市的4岁男孩小北,遭遇意外交通事故后,也用自己送出的“生命礼物”,给5个患病家庭带来重生的希望。
这些善良可爱的孩子们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人间大爱,化作天使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们为青岛这座温暖的城市增添一个爱的符号,这就是孩子短暂的生命最有价值的体现。伟大的家庭,永生的女孩!弘扬城市文明精神,小九月等人的事迹成为青岛弘扬大爱、传播正能量的典型。
据了解,小九月肝脏的受捐者也是一名和九月年龄相仿的孩子,目前已经成功恢复健康,开始学校生活了。受捐者爸爸在语音中介绍了孩子的情况,并向九月的家人和这座大爱城市表示感恩。
“如今我想到孩子的生命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这是让我能够慢慢走出丧子之痛最大的勇气。”九月妈妈说。善良、坚强的九月妈妈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开启了新的生活。2020年8月,九月妈妈在青岛生下了九月的弟弟“西西”,这个家庭再次品尝到了幸福的味道。
向每一位捐献者致敬,是你们给世界多留一份温暖,是你们让生命再现奇迹。你们都是天使,来到人间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
世界因为你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透亮。

3
既然生命的长度没法左右,但是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据媒体报道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需要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约150万人,但仅约1万余人能通过获得捐献器官接受移植。
对死的态度是对生的态度的延续。而集结这种力量的,不仅仅是观念的更新,更是世俗和亲情的超越。生命以爱的形式在延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将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常态。
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以及人体器官捐赠政策制度的逐步完善。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3月,全国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超459万余人,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3.8万余例,捐献器官11.6万余个,成功挽救了近12万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
数字的背后,见证着一场场生命的接力,传递了人性的光辉,更播撒了温暖和大爱。每一个数字和名字的背后,都演绎着感人的故事,也凝聚着亲人间的无限思念。
青岛市民从来不缺乏爱心,遗体、器官捐献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据媒体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青岛市共计实现遗体捐献1070例,角膜捐献1732例,器官捐献1064例。截至2022年2月22日,全市累计登记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者6109名,已捐献遗体1082例,捐献角膜1762例,捐献器官1083例。志愿者数量和捐献数量保持全国领先。
从青岛器官捐献数量的变化,就能看出青岛市民文明程度的提高。捐献志愿者越来越多,市民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从文明自己到关爱他人、奉献社会,这座青青之岛一直在散发着自己爱的温度。这也让文明青岛已成为青岛人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青岛人时刻凝聚起这座城市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
青岛是一个有爱心的城市。每一个生命,都代表着一个个爱的符号,因为爱的力量涌动,才有了青岛这座充满爱心奉献的城市。只有具备城市主人翁的意识,敢于奉献,更加热爱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青岛才能荡漾起爱的旋律。
爱心、奉献、创新、诚信、博大、卓越等是青岛市民展现出来的城市特质。而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每一个生命感动的故事,也是挖掘和塑造城市精神的过程。
感谢杨林、小九月、辰辰、小北......感恩他们的父母及家庭,你们让青岛这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
人们一定会记住你们,这座城市一定会记住你们。
生命大爱,城市精神!(原文链接https://t.cn/A66NkqGe)

春分竖蛋{生鸡蛋哟)
春分的诗!
《点绛唇》宋代:赵长卿
轻暖轻寒,赏花天气春将半。
柳摇金线。求友莺相唤。
玉腕蛾眉,意眼频频眄。
歌喉软。玉卮受劝。一醉应相拚。
《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唐代:岑参
郭南处士宅,门外罗群峰。
胜概忽相引,春华今正浓。
山厨竹里爨,野碓藤间舂。
对酒云数片,卷帘花万重。
岩泉嗟到晚,州县欲归慵。
草色带朝雨,滩声兼夜钟。
爱兹清俗虑,何事老尘容。
况有林下约,转怀方外踪。
《春寒连日不出》宋代:陆游
海棠花入燕泥乾,梅子枝头已带酸。
老去嬾寻年少梦,春分不减社前寒。
著书敢望垂千载,嗜酒犹须隐一官。
正是闲时无客过,小庭斜日倚阑干。
《赋得巢燕送客》唐代:钱起
能栖杏梁际,不与黄雀群。
夜影寄红烛,朝飞高碧云。
含情别故侣,花月惜春分。
《江城子·春思》清·尤侗
花朝去了又春分。草如茵,柳烟新。
油壁青骢,争踏武陵春。
绣暮罗衣香过处,人不见,插红裙。
纱窗寒雨最难闻。冷炉薰,淡芳樽。
闲病闲愁,独对旧东君。
日暮捲帘南北望,魂欲化,楚山云。
《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宋代:徐铉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
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村行》唐代: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画堂春·即席》宋代:仲并
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
水沈一缕袅炉薰。尽醉芳尊。
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
人间能得几回闻。丞相休嗔。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总是付出超过百分之百努力的俊凯,永远无条件相信和支持你,即使路途风霜再大,有我们一起扛,那么任凭风浪起,我们都不会被打倒,永远做你背后最坚实的后盾,俊凯,看不到
  • #每日一善[超话]#生活总会有酸有甜,能微笑面对便是强者;人生总会有得有失,能平淡看待便是智者;朋友总会有聚有散,能经常联系便是知己 [单身狗]在这个光怪陆离的
  • >>>高度87.218米崇文塔:领略中国古建之美   谈到西安的塔,最著名的莫过于大雁塔,但作为古砖塔,大雁塔的高度却远远不及咸阳市泾阳县的崇
  • 九点十分开始等待,11.42去前天问贴膜好了吗,说大概要一点,给了我饭卡让我先去吃饭,去四楼吃了点东西然后继续二楼等待,12.50销售微信和我说好了,就去前台拿
  • 遇见你们真的很幸运,觉得自己很幸福ps1⃣️暑假和小乐的合照2⃣️今天吃的超辣火锅(第一次差点被辣yue辣的鼻涕眼泪一把一把,但是很开心笑了好就好久)3⃣️吃完
  • 似乎是看出了她的意思,男人又眼皮子一掀,说:“你还担心会报复到你身上?”齐舟阳沉默了几秒,接着说,“前段时间我和温澜有过联系,她还没有彻底接受你丈夫,但是她说
  • 从卵、蝌蚪到有足无尾的蛙,其周期性的生命历程,让古人想当然地认为蟾蜍就是月宫的主人。也有人经过考据发现,训诂学中“桂”和“蛙”都是从“圭”的同源词,认为月中的“
  • 特别好说话!!
  • [憧憬]在Leonz Eder参与的小组讨论中,Eder与其他四位小组成员一样,强调了体育在旅游业中的相关性,并提到FISU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以确认
  • 那份妥贴与自然,就如安静生长在秋天的两株植物,枝叶在光阴中叠加生长,虽朴素,却是彼此的依靠,那些锁碎的情意,是光阴绵长共同走过的笃信,是相守人间岁月的安稳,这份
  • ཐམས་ཅད་འགྲུབ་ཐུབ་པ་དང་མགུ་ཐུབ་པ་ཞིག་ཡོང་མི་སྲིད་པས་གཞན་གྱི་ངོ་སྲུང་གི་ཆེད་དུ་རང་
  • 根据我们计算:1)原材料制造业对工业企业利润的拖累进一步收窄2个百分点至-9.8%,受价量的共同带动。2023年9月至年末,基数的推升作用将较8月减弱,但鉴于领
  • 请问,那些为了“利益”而宣扬快乐教育的老师和学者们,你们不是因为年少时的“苦读”才能荣耀地站在今天的讲台上吗?读书“苦”但不读书的人生会更“苦”。
  • 其实,在人间轮回的模式,也差不多,每个人都在其擅长的领域,扮演着最好的自己,并沉浸其中。六是乐此不疲,宁愿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财富,深深的上瘾,产
  • 正时金秋十月,李时珍寻找草药入册,一路走来累了就歇会,来到赵县城,晚上在赵州柏禅寺住了下来,大和尚跟李时珍说,这里的地方,天庭一方,虽然没有山川之美,但有地灵之
  • #龚琳娜[超话]#《胡笳十八拍》真的好绝[good]分享会氛围好好,龚老师和音乐家们聊起琴歌来真是深刻又有趣~感觉自己得到了很多的滋养[太阳]今天真的好幸福,完
  • 昨天上午贵州省博物馆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芒父不朽 一代通人姚华艺术展”开幕仪式,姚华先生是赵以炯学古书院的学生,后主持兴义凤山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
  • #梦女[超话]##疾风と蔷薇の金冠# ☀️“ , ”我会永远向着你因为你是太阳我是向日葵”⭐其实这张没在大号发过但是很早之前在小号好友圈发
  • 《桑媮岑砚礼》今日热推小说‼全章节无弹窗阅读笔趣阁(桑媮岑砚礼)[污][可怜]ENE[k@#Y 阅读请到公-仲-呺【爱阅读屋】发送一个主角名即可! [给力]书名
  •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