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美食# 在淮海中路一间洒满阳光的厨房里,赵荣华热起锅子来。案板上的五花肉已经收拾停当。“我爸爸做菜是‘老三篇’,上海传统家常菜,最拿手的就是红烧肉,所以我骨子里面相信上海味道就是红烧肉,两个月必须吃一回解馋。”但赵荣华烧起菜来,已经和父辈大不相同。

他用平底锅爆香青葱和姜片,将五花肉煎到微黄。“猪油煸过以后特别香,而且高温可以封住肉里面的水分,肉质不容易老。但也不能煸太长时间,猪皮会硬。”他往锅里倒红酒——而非上海人家常用的料酒或是黄酒。“我们的红烧肉做得好,就和法国的鹅肝一样,软糯丰腴。

法国人用酸甜果味的东西来搭配鹅肝,找那个味道的平衡点。我做红烧肉也是这样。红酒有果香、有酸度,能够综合红烧肉里的甜味和油腻。”酱油、冰糖下锅,肉在锅里小火焖了三刻钟,眼见汤汁快要收干,赵荣华淋了些日本料理常用的味噌下去:“现在真正好的黄豆酱油很难找了。红烧肉酱香味要浓,味噌正好可以用来提味。”这一份肉,裹着亮晶晶的酱汁,甜得恰到好处,果然如他所说:“配一碗白米饭,一口闷,下饭菜,下得嚇死人。”

一道小时候“外婆常做”的面拖小黄鱼同样被赵荣华弄出了花样。他用全麦面粉和生粉混合做面浆,再向面浆里淋少许油——这是日本天妇罗的做法。锅里油温七成,他提溜着收拾好的小黄鱼,裹上面浆,在油锅里转一圈,用筷子蘸点面浆洒在正在烹炸的鱼上。这也是天妇罗的技巧,使外壳更加蓬松酥脆。

鱼出锅,赵荣华拿出浓稠的黑醋汁,在盘子里勾出线条。“七分意大利黑醋加三分冰糖,小火慢慢熬成,”他解释说,“混搭小黄鱼,味道会更丰富。前几天意大利米其林三星厨师西莫·博图拉(Massimo Bottura)来上海,我吃了他做的菜,其中用到了他珍藏40年的黑醋汁,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灵感。”

不惑之年的赵荣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对上海味道的改造与这座城市的变迁同步。从前,赵荣华家就住在现在上海新天地所在的位置,太平桥。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出门的几条街上遍布小吃摊。一家叫“春园”的铺子有鲜美的小馄饨和黄芽菜肉丝春卷。那时候流行“小笼馒头”,“外面是发酵过的面皮,里面裹肉馅”。他爱吃大汤团,猪油芝麻的馅子,也爱“四大金刚”,呛饼、油墩子、粢饭团和粢饭糕。当然少不了生煎,“下面的底薄而脆,上面的皮薄而有弹性,肉馅结实,大口咬下去都是汤水,一不小心就会溅得一塌糊涂”。

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没有太多机会上餐馆,婚宴就是盛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场景,在一家饭店二楼,台子上有条很大很漂亮的松鼠鳜鱼。一桌菜好不好,就看一道松鼠鳜鱼。小孩子等着鱼上来,吃完可以下桌玩了。”

1996年,上海开始改造太平桥地区52公顷的旧城。也就是这一年,已经学了4年厨师,做惯了上海菜、广东菜的赵荣华赶上最时髦的一阵风,成了西餐厨师。那以后,意大利菜、日本菜、东南亚菜、美式餐饮他都上过手。他在外滩三号的一家西餐厅做热房主管。一天,一个美国女记者穿着厨师服到厨房里来采访,他负责向她介绍厨房的运作方式。临走时,她问他:什么时候可以一起吃顿饭?

认识赵荣华时,莫云刚刚开始在中国的美食记者生涯。她本就出生在一个跨文化背景的家庭。母亲是上海人,8岁离开上海去西班牙,随后到美国定居。

赵荣华描述岳父母家的厨房:“你能想到的世界各地的任何调味品,都能在那里找到。单单是芥末就有十几种之多。”在莫云记忆里,母亲“从来不会做两道一模一样的菜”。赵荣华赞叹岳母对食材充满想象:“比方做豆腐,她会放奶酪进去,让人意想不到,但是非常好吃。”

爱情在厨房破土,被美食滋养成长。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在上海相遇,一拍即合。

赵荣华在外滩三号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要忙碌12个小时以上,但无论多晚回到家里,他都要给莫云做一道菜。莫云对他的手艺充满了赞叹。这让赵荣华大为惊讶:“从前我没有觉得厨师是个什么高尚的职业。我也给我以前的女朋友做吃的,她并不会赞美,甚至在向其他人介绍我的时候会羞于说我的工作。在莫云这里,我第一次感到这门手艺是值得尊重的。”

同样,赵荣华的经验和人脉为初入美食报道的莫云打开了厨房秘密的大门。相处的前10年,两人一起去上海各种餐馆试菜。“每天都去新的餐厅,认识新的厨师。”从5000元一位的分子料理餐厅到广园路菜场对面的灌汤包和辣肉面:“骑着一辆电动摩托车,两个人每天到处跑。”

莫云也爱上海味道,熏鱼、酒香草头、腌笃鲜,胃口好的时候,丈夫的红烧肉她能吃掉一整盘。但赵荣华家的餐桌,从来不会连续两天出现一种风味,那是一桌世界美食的流水席。1年前,赵荣华开了一家潮汕火锅店,那个时候上海吃四川火锅的风头刚过。没想到,一年来,沪上的各个档次的潮汕火锅“开了不下1000家”。生意之好令赵荣华大为意外,第二家分店已经开张。

今天的上海好像赵家的餐桌,在灯红酒绿的林立餐馆中,本帮菜反主为客,成了边缘角色。这倒并不奇怪。曹聚仁在《上海春秋》里回忆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本来,天下美食佳味,集中在扬州,到了近百年间,才转到上海来。上海本地,并没有什么特色的菜味,可是,这个吃老虎奶长大的城市,她就吸取全国的精华,加上了海外奇珍,成为吃的总汇。”

听说我要寻找本帮菜,赵荣华带我去拜访了他的两位朋友。身材瘦削的孙伟轩原本是一位足球运动员,90年代初,他从市级队伍退下来,被安排进宾馆学厨4年,在一些本帮菜餐馆陆续烧了8年菜。他2010年创业做本帮菜馆“弄堂筵”。

2012年店面扩大时,他相中了武夷路附近一处小楼。把店面转手给他的上一位餐馆老板说,这里19世纪中叶的时候就有一家小酒馆,叫“悦宴九馆”。这个故事打动了他。小楼位置僻静,做的是回头客生意。他的顾客绝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上海本地人,拖家带口的来吃家宴。

本帮菜馆大不易,孙伟轩觉得自己是讲情怀的。“上海各类餐饮输入非常多,论本帮菜,好餐馆两只手的指头就数得过来。消费人群年轻化,年轻人讲新鲜口味,喜欢外来的味道。从经营说,火锅是可以标准化的,本帮菜不能。

比如红烧,糖和黄豆酱油的比例怎么放,什么时候放,调料和火候的把控都是需要有功夫的。没有10年厨龄,烧出来的菜完全不能看。有些菜系的馆子可以开得大,可以有中央厨房,完成一道菜的前四个步骤,但本帮菜最多只能完成前两个步骤,只能进行原料粗加工。原料、人员,成本就都上去了。”

弄堂筵打“怀旧”牌,孙伟轩觉得,许多本帮菜馆为了迎合客人,已经将菜品的口味改得离谱了。他的初衷是做“不改良的本帮菜”。但事实上,“改良”似乎不可避免。

传统上,本帮菜用青鱼做熏鱼,但孙伟轩用三两到三两半的小鲳鱼,“肉质好、刺少、鱼身扁,容易入味”。鲳鱼块经过两次油炸:第一次定型,第二次炸酥。出锅的鱼块浸入孙伟轩留了十几年的“老卤”里。他嫌白糖腻,在老卤里放的是麦芽糖和冰糖。做松鼠鳜鱼,他借用了粤菜的糖醋汁,除了茄汁和冰片糖,还加了西餐常用的OK汁和微有辣味的喼汁。

一道油酱毛蟹,蟹下油锅前需要裹淀粉。他试验了许多回,选了一种荷兰土豆粉,“用量小,挂壁裹料作用好,蟹黄蟹膏不会流失”。不过他不会在这道菜里加更多新鲜调味料。毛蟹和年糕炸过之后下锅红烧,只放酱油、糖和水。“高汤都不用。毛蟹本来已经很鲜,放别的东西就抢味了。”孙伟轩最得意的改良,是把梅干菜和上海酱鸭一起烧。梅干菜吸满了浓厚丰润的酱汁,以上海人的标准看,“下饭最好”。

孙伟轩开的是平价餐厅,赵荣华的另一位朋友方元走的是高端路线。“福1088”餐厅在沪上的名头很响。镇宁路上,三栋奶黄色水泥拉毛墙的西班牙风格老宅子并排在一起。门口没有招牌。镇宁路一带是旧上海的富人区。这三栋老宅中的一栋原本是方家的祖宅。

方元的曾祖父方旭东任过张作霖的财政部长,后来专攻铁路地产等实业,攒足钱后来上海定居,买下这宅子。解放后,老洋房里搬进“72家房客”,方家也一直住在这里。20多年前,住户陆续搬离,方家重新收回房子,方元的母亲就着地方开了一家“福园”餐厅。餐厅的招牌菜是一道用硝、盐、酒等腌制的硝蹄。2006年,方家把相邻的两栋宅子也并进来——他们原本属于李鸿章的小儿子和上海阜新面粉厂老板孙多森。

走进今天的“福1088”餐厅和走进“摩登时代”老上海大户人家的宅邸没有多少区别。在一间用于招待VIP客人的房间里,一块“生福轩”的匾额挂在墙上,是书法家谭泽闿民国二十四年(1935)所题。拼花的瓷砖地板在灯光下显出油亮的包浆釉色,一只中西合璧的红木橱柜和一张梳妆台分立在房间的两头。它们都是上世纪20年代的老家具。梳妆台两侧各有一把30年代的单人皮沙发。瓷砖、吊灯、家具都是方元一家从古董商手里收来的。

“专门请人看过,确定是老上海的东西,”方元说,“并不是因为开店才这么做。有这个情结。房间风格的复原依据我爸爸妈妈小时候对宅子的记忆。这是自己的家,所以一切都做得特别细心。”他让我留意一人高的深棕色木质护墙板,房间里那些可能扎眼的电灯开关都小心地藏在了里面。

悉心打造的旧上海迷梦自然需要称得起的菜式。方元推荐一道金黄浓艳的金必多浓汤——20年代起风靡上海滩的海派西餐富贵菜。一条一尺半长的鲥鱼气势磅礴地端上桌来。鱼身上码了火腿片和醪糟,清蒸出一汪鹅黄清透的汤。火腿的咸香和醪糟的清甜衬着鱼鲜。鲥鱼没有去鳞——上海人的讲究,“鲥鱼吃鳞不吃肉”,“鳞片连接的地方有胶质,最美”。

贵价餐厅会在普通食材的菜肴上格外讲究些功夫。酒香豌豆尖,只取豌豆尖最嫩的那一截,确保口感无渣。九块红烧肉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为取到最漂亮的五花,“一大块肚方,修掉一半”。

赵荣华最爱一道清炒豌豆:“小时候吃豌豆,我爸会先打招呼:‘给你炒个豌豆,时令货!’”方元的豌豆自然不同于家常货色。“豌豆太老的发干,太嫩的里面是一包水,我们只取恰到好处的那些。40斤云南豌豆,只能挑出10斤豆子。”小豌豆油亮亮、绿莹莹,小玉籽一般盛在瓷调羹里,放进嘴里,像鱼子酱一般崩裂开来,满口清甜。

“福1088”虽然走老上海的步调,但菜肴已经不完全局限于上海菜了。方元一方面觉得,传统本帮菜做不出太多花头,没有新鲜味道客人不会买账。另一方面他也曾试图去上海周边郊县发掘一些“老味道”,但又嫌加工方法“太原始”,“农家菜,上不得台面”。

毫无疑问,本帮味道在变。就像他小时候记忆里的那些东西:“从前的馄饨皮是碱水皮,发黄的”;现在最红的生煎“吃上去就是和小时候的完全不同。难吃谈不上,就是不对劲”。方元的坚持,是在厨房里无论如何要有土生土长的上海厨师:“真正的上海厨师长已经很少了。本帮菜的厨师算到现在已经有第五代。”

他提到84岁的本帮菜泰斗李伯荣:“李伯荣算第二代,他吃过第一代本帮菜大师的菜。他的徒弟又以他为蓝本,然后是第四代、第五代。”真正的本帮传统味道是什么?那好像已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遥远想象了。“据说,李伯荣黄金时代的手艺真的是非常好。”方元喝一口茶,幽幽地说。

《在上海,什么才是真正的“本帮滋味”?》作者 / 徐菁菁

【#北京有一间专门了却人生最后心愿的事务所#】#心愿实现事务所#,在北京海淀医院住院楼里有一间“心愿实现事务所”——专为走在生命末端的“客人”了却心愿。5年来,这个仅有6张病床的病房先后送别了300多位患者,他们中最年长的99岁。

心愿: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将玉林路“小酒馆”搬进病房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1月26日,一首民谣《成都》的旋律回响在海淀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里。这天下午,一个特别的“酒馆”在病房里开张了。小酒馆的“专属客人”——癌症晚期患者庞女士在歌声中潸然泪下。
庞女士进入安宁疗护病房时,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她有一个小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成都是庞女士钟爱的城市,民谣《成都》更是她最喜欢的歌曲。每每听到这首歌,她都会向往那座美丽的城市。病榻缠绵间,她多次跟女儿和闺蜜约定,病情见好要去成都看一看,也到“玉林路尽头的小酒馆”喝一杯小酒,听一听驻场歌手的演唱。然而,病情每况愈下,这个小心愿始终没能实现,令她难以释怀。
“我们不如将小酒馆搬进病房,邀庞阿姨小酌一杯吧。”为了让庞女士不留遗憾,安宁疗护团队委托成都的志愿者,到玉林路的小酒馆拍摄视频。又从患者的女儿那里搜集了庞女士人生各个阶段的、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剪辑成精致的视频。
一切准备就绪,“小酒馆”开张了。病房主任秦苑为大家斟满啤酒,志愿者们捧来了鲜花。灯光暗下来,伴随着《成都》的背景音乐,一段“回忆”在病床对面的墙壁上徐徐展开。视频里的庞女士,眉眼动人、笑容开怀,她与朋友举杯对饮,与女儿亲密相拥,为宠物精心打扮,她热爱生活、充满朝气,她身上透露着潇洒自在的气质……
病床上的庞女士终于“漫步”在了成都的街头,见到了杜甫草堂的红墙绿瓦,走过了宽窄巷子的熙攘人群,走进了锦里的灯火辉煌,体会了玉林路小酒馆的人生百味。在视频的最后,志愿者们剪辑加入了庞女士女儿婚礼的视频片段。看着身着白纱的女儿,庞女士露出欣慰的笑容,泪眼婆娑地接受了女儿的吻。虽然气息虚弱,但她还是坚持伴着音乐唱完了《成都》。那一刻,这首曾感动了许多人的歌似乎只为她而创作。
两天后,庞女士走了。而这个有酒、有故事的“小酒馆”成了她最后的温暖记忆。

心愿:在他的怀里离开人世,办一场温馨的生日“道别会”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他的怀里离开人世。”这个浪漫凄婉的心愿来自一位92岁的癌症患者。
入住安宁疗护病房后,程女士逐渐陷入了昏睡状态,难以睁开眼睛、表达心意。眼看着老人的生日就要到了,老伴和三个孩子都希望能给程女士好好办个生日会。
安宁疗护团队与家属成立了一个微信群,商讨生日会的流程和内容。几位社工用气球和鲜花将会场装扮得十分温馨。当生日会准时开始时,程女士的爱人——96岁的胡先生,在儿女的陪伴下,来到布置好的病房。
“我来看你了,我很好……”胡先生一进病房,就被推到爱人的病床边。他一遍一遍抚摸着老伴儿的手,一遍一遍呼唤着她的名字。儿女也俯下身,拥抱着妈妈,温柔地与她说话。已经好多天没有睁开眼睛的老人,努力地睁开双眼,挥动手臂,回应着呼唤和爱抚。
生日会由女儿主持,她充满感情地讲述着妈妈精彩的人生。老伴胡先生讲述了他和爱人的故事。
“我是结婚那天才第一次跟老伴儿见面的。”战争时期,胡先生打游击暂住在程女士家里,程女士的父母很喜欢这个小伙儿,就把女儿许配给了他。按照当地风俗,没办喜事,不可以见女孩子的面。所以,直到掀盖头的一刻,胡先生才跟爱人正式认识。
76载相伴,青春蓬勃的少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但相携的双手没有片刻放松。胡先生的讲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红了眼眶。在生日歌声中,他代替爱人吹灭了蛋糕上的蜡烛,静静许下不为人知的愿望……
程女士曾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爱人怀中离世。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搀扶下,胡先生抱住老伴儿,把头紧贴住爱人的脸庞。两位因久病、住院而长久未见的老人终于相拥在一起。
三天后,程女士在最喜爱的《茉莉花》的音乐声中,平静安详地离去。

溯源:安宁疗护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去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摆放在安宁疗护团队办公室里的医者格言。
在创建安宁疗护病房之前,秦苑在肿瘤血液科已工作了30多年。那时,面对终末期患者的痛苦,她总是感到无奈。如何让走在生命尽头的人得到“善终”,是她经常思考的问题。
“我希望患者能够在没有遗憾的情况下,有尊严地离去。”2017年3月6日,在院领导的积极支持下,经过秦苑与医生董叶子、护士长马娜的紧张筹备,只有6张病床和一间告别空间的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病房正式运行起来。在这个病房里,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只有2周。安抚、缓解患者的痛苦和有尊严的告别,是安宁疗护的主要内容。
5年来,凭着赤诚的医者情怀,秦苑带领团队为300多位患者缓解痛苦、实现心愿。近年来,随着安宁疗护理念的日渐普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终末患者的安宁疗护需求也日益增加。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本市开放的安宁疗护床位仅占同期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总数的0.04%。
为了补齐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今年,本市七部门联合发布了推进安宁疗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到2025年,本市每区至少要设立1所安宁疗护中心;全市提供安宁疗护的床位不少于1800张。安宁疗护中心为有住院治疗需求的安宁疗护患者提供服务。
海淀医院院长张福春说,海淀医院已申报海淀区的安宁疗护中心。一个标准的安宁疗护专门病区,正在积极的建设中。预计今年下半年就将投入使用。扩大床位,探索建立以临终患者和家属为中心,多学科协作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护理、心理慰藉的服务,同时对患者及家属提供社会支持、心理支持、死亡教育和人文关怀等服务。
这个医院里的“心愿实现事务所”即将扩容,帮助更多徘徊在生命终点的患者了却遗憾,有尊严地谢幕;也帮助他们的家人,陪伴挚爱亲人走好生命最后的一程。(北京晚报 记者 孙乐琪)

第六届民族之光黟县国际摄影大展参展作品获奖作品证书(三等奖)
梦羽 鑫洋 家蓉 北京公益摄影协会 2022-03-20 21:48

第十六届中国黄山(黟县)乡村摄影暨第二届青年写生艺术季作品大展于2021年11月20日在国际旅游摄影打卡地黟县•黄山中国书画小镇宏村开幕了!由北京公益摄影协会、全国光影助学工程66所校区千余名光影助学班学生560幅优秀作品线上线下展出。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摄影家协会线云强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光影助学网聚皖南 聚焦助力画里乡村”民族之光摄影作品展开幕!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报社赵迎新社长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黄山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安徽日报》驻黄山记者站副站长潘成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委员会、北京公益摄影协会主席许洪绪向参展嘉宾和领导介绍本次影展基本情况;中国摄影报社首席记者李晶晶女士、黄山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徽学摄影家张建平先生,北京公益摄影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晓东先生,安徽省摄影家协会手机摄影专委会许远秘书长,祁门县祁山小学支部书记、校长方芳女士,祁门县祁山小学副校长凌亮先生,全国各地光影助学工程公益大使代表、光影助学班学生代表、黄山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来自全国爱好摄影的朋友近千人出行开幕式及参观摄影展。北京公益摄影协会首席专家委员、原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少宁先生出席并主持了开幕式。

本次摄影展作品来自于全国光影助学工程所属66所校区1378名学生创作的作品,这次征稿共收到学生投稿作品15678幅,经专家委员会评选出560幅作品参加了本次线上线下展览。评选出一等奖收藏级作品6组,二等奖收藏级作品12幅,三等奖收藏级作品18幅,优秀奖作品36幅。这些作品都是来自于光影助学班学生所在当地拍摄的反映民族乡土文化、扶贫给百姓带来的生活变化等正能量有温度的艺术作品。作品多数来自学生家乡百姓身边的故事,来自于百姓生活和学生校园生活中的故事作品。

特别提示:请各校区老师、公益大使、学生下载收藏位留作电子版资料,自己也可以打印备用。
以下是各校区学生作品和证书,请下载保存。

荣获三等奖作品及证书展示:

三等奖第一组:

光影45校区韦柏先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45校区韦柏先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民间手艺人--组照》摄影:韦柏先F(水族)光影助学工程四十五校区初中二年级(贵州)

《民间手艺人--组照》摄影:韦柏先F(水族)光影助学工程四十五校区初中二年级(贵州)

《民间手艺人--组照》摄影:韦柏先F(水族)光影助学工程四十五校区初中二年级(贵州)
《民间手艺人--组照》摄影:韦柏先F(水族)光影助学工程四十五校区初中二年级(贵州)

《民间手艺人--组照》摄影:韦柏先F(水族)光影助学工程四十五校区初中二年级(贵州)

《民间手艺人--组照》摄影:韦柏先F(水族)光影助学工程四十五校区初中二年级(贵州)

三等奖第二组:

光影32校区黄奕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32校区黄奕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制作美食--组照》 摄影:黄奕(纳西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三十二校区高一年级(云南)

《制作美食--组照》 摄影:黄奕(纳西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三十二校区高一年级(云南)

《制作美食--组照》 摄影:黄奕(纳西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三十二校区高一年级(云南)

《制作美食--组照》 摄影:黄奕(纳西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三十二校区高一年级(云南)

三等奖第三组:

光影42校区何紫燃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42校区何紫燃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老有所乐--组照》摄影:何紫燃F(穿青人)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四十二校区初中一年级(贵州)

《老有所乐--组照》摄影:何紫燃F(穿青人)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四十二校区初中一年级(贵州)

《老有所乐--组照》摄影:何紫燃F(穿青人)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四十二校区初中一年级(贵州)

《老有所乐--组照》摄影:何紫燃F(穿青人)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四十二校区初中一年级(贵州)

三等奖第四组:

光影03校区吴贵辉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03校区吴贵辉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这样会更美--组照》摄影:吴贵辉(侗族)光影助学工程三校区初中一年级(贵州)

《这样会更美--组照》摄影:吴贵辉(侗族)光影助学工程三校区初中一年级(贵州)

《这样会更美--组照》摄影:吴贵辉(侗族)光影助学工程三校区初中一年级(贵州)

《这样会更美--组照》摄影:吴贵辉(侗族)光影助学工程三校区初中一年级(贵州)

三等奖第五组:

光影45校区蒙春德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45校区蒙春德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水族葬礼--组照1》 摄影:蒙春德M(水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四十五校区初中一年级(贵州)

《水族葬礼--组照1》 摄影:蒙春德M(水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四十五校区初中一年级(贵州)

三等奖第六组:

光影06校区布周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06校区布周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高原篮球--组照》摄影:布周 M (藏族 )全国光影助学六校区高中三年级(青海)

《高原篮球--组照》摄影: 布周 M (藏族 )全国光影助学六校区高中三年级(青海)

《高原篮球--组照》摄影: 布周 M (藏族 )全国光影助学六校区高中三年级(青海)

《高原篮球--组照》摄影: 布周 M (藏族 )全国光影助学六校区高中三年级(青海)

三等奖第七组:

光影42校区杨永利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42校区杨永利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等妈妈》摄影:杨永利F(穿青人)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四十二校区高中一年级(贵州)

三等奖第八组:

光影08校区李姝伟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08校区李姝伟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手机铸成的无形之墙》摄影:李姝伟F(汉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八校区初中三年级(山西)

三等奖第九组:

光影32校区李芙蓉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32校区李芙蓉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乡下民族服装店》摄影:李芙蓉F(藏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三十二校区初中二年级(云南)

三等奖第十组:

光影04校区马玉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04校区马玉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与时间赛跑》摄影:马玉F(哈萨克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四校区高中三年级(新疆)

三等奖第十一组:

光影06校区才仁达哇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06校区才仁达哇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藏辫》摄影:才仁达哇 M(藏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六校区高中二年级(青海)

三等奖第十二组:

光影42校区陈书灵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42校区陈书灵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摄影:陈书灵M(穿青人)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四十二校区高中一年级(贵州)

三等奖第十三组:

光影12校区白天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12校区白天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冬捕》摄影:白天(汉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十二校区高中一年级 (辽宁)

三等奖第十四组:

光影09校区沈燕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09校区沈燕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鲜族大年糕》摄影:沈燕F(朝鲜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九校区大学二年级(吉林)

三等奖第十五组:

光影06校区布代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06校区布代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苦读》摄影:布代M(藏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六校区高中二年级(青海)

三等奖第十六组:

光影03校区舒象吉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03校区舒象吉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我们一起做米花块》摄影:舒象吉F(侗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三校区高中三年级(贵州)
三等奖第十七组:

光影34校区关牧晓青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34校区关牧晓青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喜迎新年》摄影:关牧晓青F(锡伯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三十四校区小学六年级(新疆)

三等奖第十八组:

光影56校区陈木湶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参展证书

光影56校区陈木湶2021黄山黟县国际展三等奖获奖证书

《高山族甩发舞》陈木湶M(高山族)全国光影助学工程五十六校区初中二年级(台湾)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你吃它的肉,这个人或者就是你前生的好朋友,或者就是你的邻居,这还算普通。无论什么畜生,甚至于蚊虫那么小的东西,也愿意活着来喝旁人的血,不愿意死了去做蚊子的鬼。
  • #每日一善[超话]#[鲜花]#阳光信用# 与妻书 林觉民〔清代〕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
  • 和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其实一点也不快乐,不将就,对自己好一点,慢慢等,恋爱是急不来的。最好的避风港是自己我慢慢开始自渡了,变得不悲不喜。
  • 这种生理上的,先天的巨大差别,造成的不仅仅是心理上“族群”差别,而是对世界的认知会有根本的分歧,这里举两个例子:涂山不醉说起几百年前的人妖大战,对东方家族恨之入
  • #文化# 2.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1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多年来,康卡斯系列代表了由浪琴表成功推出的多款运动型腕表,如今康铂系列将浪琴表经典的优雅态度与运动精神融会贯通,作为“康卡斯&rdq
  • 抖音热文‼《温娆顾琛》温娆顾琛(最新全章节无弹窗)小说全文阅读主角温娆顾琛温娆gB3^{4' [给力]书名/主角:《温娆顾琛》温娆顾琛 全文请到公#众#号【岁月
  • !!
  • 不管你信不信易经,一个人有了生命就需要帮助生命成长的元素,人靠衣服马靠鞍不假,当今社会人生赢家靠的是资源,事业靠的却是运气,成功是偶然的,绝不是必然的,你也曾努
  • #刘宇宁开始推理吧#|#刘宇宁南珩离十六#|#摩登兄弟[超话]#老大,新的一天上班摸鱼儿中,刚刚我和同事聊我是刘宇宁的唯粉。哈哈,这么久了,终于听到路人对宁哥哥
  • 小河弯弯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月儿弯弯的海港, 夜色深深灯火闪亮~*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守着沧
  • 而且,T34.1.483.52机械男表在国内很多城市的专柜都没有货,此表款的表盘直径只有36mm,视觉效果上显得很小,让很多消费者误认为是女表款,实际上该表的款
  • 啪唧啪唧啪唧[二哈]是一上来就把1月20日念成にじゅうにち的小猪っっっw:这么念的估计也就我了吧 念出来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笑死了真的无论是宫崎音调还是奇奇怪怪
  • 今日推1本历史普及读物书,好看又通俗易懂,很有意思,带你很快就能了解古代人的生活。多年以后我已经成人了,学心理学的同学指出,我从童年一直绵延到大学时期的大病小
  • 不要迷失在别人的评价里,做好真实的自己,用善意拥抱世界,足矣。 ​​​#五月#㋄26日“坚持自己的热爱,保持自己的独特,都是非常珍贵的,因为我觉得人最重要的就是
  • 去接你回家的那天,是南半球阳光很好的秋天 你的毛色和地上落叶一样金灿灿的 所以 你叫秋 小小一只捧在手心里就带回家了 摇摇猫粮盒子,你就会飞快地出现在眼前 听见
  • 小松準弥(@junya_komatsu)MASQUE2日目、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谷崎早耶[超话]# 240523高橋舞推早耶相关"ウィークエンド
  • 这个道理,天下人应该无人不知吧,可惜现在精神上的疾病,当神经病来治疗,精神是魂魄,是灵魂,神经是人体的感知系统,精神分裂即失魂落魄,魂魄在外面给神经系统感应
  • 我们点了红锅的微辣,觉得肯定没问题,事后想想还是不够谨慎,还是应该点鸳鸯锅[允悲]这一盆红彤彤的锅底越煮越辣,要不是把那桶水果茶都喝完,都快喷火了。昨天下午落地
  • ”里沙利松继续说:“他是我们的领袖,虽然不同于哈里-凯恩,但他也会经常发言。他会说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埃默松补充道:“我觉得他某些方面和我们巴西人很像,比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