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你,都是最亮的“星”!全城大筛首日感受津城速度与温度】小寒刚过,津城气温降至零下。而一场全员核酸检测的战“疫”,就在这样的天气中打响了。

1月9日凌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9日7时起天津全员核酸检测!

闻令而动、听令而行。通告发布后,我市广大医护人员、机关干部、(村)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迅速行动,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呵气成冰的深夜,一个个核酸检测采样点被快速搭建,灯火下,忙碌的工作人员,成了夜里最亮的“光”。

河西区友谊路街道组织人员前往养老院,为入住老人上门进行核酸检测。

津南区

津南区全力以赴对重点小区、封控区等居民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9日8时,在津南区双新街香雪苑小区核酸检测采样点,6名穿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在采集咽拭子,一旁的志愿者引导群众有序保持一米距离排队,提醒群众戴好口罩,并解答市民疑问。

“社区工作真的贴心,为了让我们少等待,不聚集,都是快到检测时间了,志愿者和网格员逐层敲门通知下楼。”社区居民说。

双新街处于防范区。8日,津南区出现新冠阳性病例,街道党员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全员到岗,第一时间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储备全员核酸检测采样所需的各类物资,一切准备工作从严从紧、迅速有序。

双新街党工委书记程俊敏告诉记者,目前双新街共设置18个采样场所,37条检测通道。天寒地冻,为确保居民群众方便高效采样,各社区网格员和志愿者提前在微信群内通知居民准备,临近检测时间,再通知居民依次下楼采样。

战“疫”在持续,爱心在接续。对于行动不方便的老年居民,双新街各社区还成立了流动检测采样队上门服务。

“我这腿脚不方便,正犯愁怎么下楼,志愿者孩子们,你们太周到了!”9日一早,新景家园社区两名网格员和医务人员就赶到了28号楼97岁孙奶奶的家中,上门采样,让孙奶奶倍感温暖。

有一种速度叫争分夺秒,有一种担当叫彻夜不眠。

“小伙子,你这戴着胶皮手套,还一直得用消毒液消毒,手都冻僵了吧,太辛苦了。”“虽然看不清脸,但这些可爱的大白让我们很安心。”“爷爷奶奶,您年龄大了,先采吧,我不着急。”

扫码、登记、排队,9日凌晨,辛庄镇首创光合城社区采样现场秩序井然,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社区居民戴口罩、扫码、有序排队。57岁的党员志愿者陈杰已经坚守了一夜,他告诉记者,津南区疫情发生后,他主动向社区请缨,参与志愿服务。“抗击疫情,人人有责。只要有居民来测核酸,我就在这里坚守到最后一刻。”

被划为管控区的首创光合城社区是辛庄镇人口数量较为庞大的社区,共有4000余户,是此次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

瑟瑟寒风中,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通过电话询问、微信群宣传、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指导居民核酸检测采样预约,对于行动不便的人员、空巢老人一对一指导,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核酸检测采样工作有序推进。

采访中,暖心一幕时常涌现,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顾不上吃饭,紧张忙碌,不少社区居民都将热乎乎的面汤、饺子送到居委会,此刻,所有人都充满力量、倍感温暖。

战“疫”是一场大考,也见证着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的力量和温情。

据介绍,津南区在1月8日已经设置的77个核酸检测采样点位和389个采样通道基础上,又新增核酸检测采样点位175个、采样通道722个,保障全员核酸检测顺利。全区1900余名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全面参与开展人员信息核查、日常健康监测、环境清整、后勤保障、人员转运、宣传引导等各项服务。

南开区 

南开区万兴街道万德社区党委书记郑桂雯在东方小学核酸检测点指挥。

“一下就行,您张大嘴巴,啊……”昨天9时30分,南开区中营小学核酸检测采样点,市民戴着口罩排队等候。来自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身着统一防护服,动作娴熟地采样,现场秩序井然。

采样点负责人马绍梅告诉记者,核酸检测采样工作是从7时开始的,一上午时间已经完成了1万人的采集工作。“目前,采集工作进展顺利,主要是居民配合得好,工作人员各负其责。”马绍梅说。

记者在采样点等候区看到,间隔1米以上的队伍整齐有序,居民们用手机扫码登记信息。队伍外面,每隔一段就有一名身穿蓝色防护服的工作人员,不时提醒排队者注意脚下的安全距离,并实行限流,10人一组,进行检测采样。

“医生阿姨特别温柔,一下就检测好了。”刚刚做完咽拭子检测采样的女孩然然在妈妈的帮助下迅速戴好口罩。然然妈妈告诉记者,她们在凌晨接到居委会的电话通知,一早就来到指定地点排队,没想到现场秩序这么好。“一个小时不到就走完了全部流程,我们娘儿俩回家吃饭一点都不耽误。”

据了解,此次全员核酸检测南开区共设置113个检测采样点位,全区医疗系统派出2100余名医务人员参与。同时,检测采用10混1的方式,加快检测速度、提升检测效率。

西青区

“请后面10位居民提前准备好身份证、拿好手里的号码,到这边排队……”昨天7时30分,在西青区中北镇溪秀苑社区核酸检测采样点,公安民警和志愿者正在有序地组织居民每10人一组到相应通道进行采样。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条采样通道至少安排了2名工作人员和1名公安民警负责维护秩序。

中北镇居住人口密集,此次检测开设了104个采样通道,是全区采样通道和采样点位最多的街镇之一。为此,西青区400名机关党员下沉到社区,助力检测工作有序进行。

居民李先生一大早就接到了社区微信群的通知,“群里发了最近的采样点,还特意嘱咐大伙儿,分时段下楼。现场有什么问题就问志愿者,耐心地给我们解答,感觉挺方便的。”

医务人员方晓娜曾多次参与大规模核酸检测筛查。在轮值休息期间,她告诉记者:“这次准备速度比之前更快了。从搭建采样通道到居民入场检测采样,大家忙而不乱,配合十分默契。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我们有信心战胜奥密克戎。”

据了解,此次全员核酸检测,西青区迅速启动区、街镇、采样点、村居四级指挥体系,集结2512余名医务人员、2610名下沉机关党员志愿者。连夜搭建327个核酸检测采样点位。同时,为确保检测工作不落一户一人,各点位还根据现场情况,不定时组织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入户登记。

东丽区

东丽区4212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服务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核酸检测采样安排周到、迅速,让我觉得特别放心、踏实。医务人员、工作人员非常不容易,他们的付出换来市民的便捷。”9日9时,在东丽区张贵庄街道东丽广场核酸检测采样点,居民杨宽接到通知后来到广场,正准备采样。他的不远处,一位身穿红色马甲的工作人员不停地提醒着排队的居民:“请大家保持距离,提前打开手机核酸检测信息二维码,有序检测。”

搭帐篷、摆桌子、贴标识……为做好东丽区全员核酸检测工作,9日凌晨5时刚过,东丽广场上便出现了忙碌的身影。他们当中有医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公安民警、环卫工人、志愿者等,大家按照各自分工,以最快的速度将核酸采集场所设置完毕,等待着居民的到来。

“张贵庄街道一共有5个社区居委会,按照提前的工作安排,我们一共开通了6个核酸采样的点位,17条核酸采样通道,保障核酸检测有序进行。”张贵庄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可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向记者介绍。

15时,家住金桥街道景云轩社区的田子淇接到通知后,和爱人、孩子来到核酸检测采样现场。因为孩子小,现场的工作人员为他们开通了绿色通道。“孩子刚一岁多,工作人员怕把孩子冻感冒,给予特殊照顾,让我们先做。”田子淇说,“工作人员的用心用情用力,让疫情防控有力度更有温度。”

“我们早已做好了从白天‘战斗’到黑夜的准备!”听到居民的称赞,多位医务人员表示。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东丽区出动医务人员1080人,蓟州区协助医务人员300人,设置155个核酸检测采样场所,约330余个核酸采样点位。同时,4212名机关党员干部第一时间下沉社区,做到“应沉尽沉、应入尽入”,全力配合做好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人人都是防线,战‘疫’有你有我,能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非常有意义。”正在帮助老年人登记的东丽区委区级机关工委四级主任科员魏颖说。

滨海新区

“请大家排好队,听工作人员指挥,有序参与核酸检测……”“滨城”大筛首日早上7时,高新区(华苑、渤龙湖)、保税区空港区域、经开区西青微电子工业园等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样点位全部就绪,在现场大喇叭的广播声中,筛查启动。

等待进行核酸检测的市民戴着口罩排起了长队,严格保持“一米线”安全距离。志愿者和医务人员在寒风中坚守,相互配合,确保每个环节紧密衔接,尽量减少市民等候时间,用行动展现“滨城”抗疫的速度和温度……

13顶帐篷、10个核酸检测台,还有200多名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在高新区海泰发展大厦点位,这里的检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高新区此次在华苑科技园安排了海泰大厦、海泰发展大厦、枫叶国际学校3个核酸检测点,渤龙湖科技园设有高新区第一学校核酸检测点,服务周边居民和企业职工。考虑到室外气温低,高新区专门为老幼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开设了绿色通道,缩短等待时长。

“社区常住人口在3200人左右,我们凌晨接到指令后,马上组织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和在职党员,一共30名工作人员,用微信、电话‘点对点’通知居民。”保税区岭尚家园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洛铭说。记者了解到,保税区空港区域设置了53个采样场所、120个采样点位。在岭尚家园社区复地温莎堡小区,核酸采样开始后,居民都十分配合,现场秩序井然。

经开区西青微电子工业园点位主要面向园区的企业员工,同时也承担周边社区部分居民的采样工作。现场开辟10条采样通道,每10人一组进入检测。企业员工乘班车分批前来,扫码、登记、检测,随后有序离场。

昨天下午,东疆保税港区、新港街、大港街、古林街、中塘镇、新城镇的市民也展开大规模核酸检测筛查。其中,大港街15个核酸检测点全部开启,在大港世纪广场,地面贴上了安全距离标识;大港大剧院检测点的工作人员将二维码直接贴在了身后,方便大家扫码登记注册。

截至记者昨晚发稿时,相关点位的核酸检测还在有序进行中。滨海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滨海新区安排下沉干部3000人次到场支援,保障大数据快速精准、保障网络和平台顺畅,公安部门及各开发区、各街镇增派人员,全力维护现场秩序。
https://t.cn/A6J4eVXm

【【千问千寻大运河】运河畔的乡村振兴之问 小高庄村这样回答】
  在中国万千乡村的发展史中,河流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取水灌溉,还是饮用炊事,皆有赖于河流之便。在天津市静海区南运河畔,一个村子的振兴,一方人民的富足,正围绕运河徐徐铺开。

  小高庄村位于南运河沿岸、静海镇南端,距镇政府约3公里,村庄沿南运河呈东西向矩形分布。全村目前共有村民215户524人,从人口规模上看并不算大,但在为村民谋幸福、办实事上,这个小村正踏实迈进。特别是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上,小高庄村近年来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运河畔的脆枣种植

  南运河给小高庄村带来了优越的耕作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全力投入到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之中,随着南运河屡次疏浚和农田水利的建设,静海镇的农业耕作条件稳步提高,小高庄村也大受裨益。

  有了适种的土地,还要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对于耕地1330亩的小高庄村来说,如何精心挑选合适的作物,提高亩产效益,是主要靠农业吃饭的村民们最要紧的事。小高庄村的致富之路,也由此展开。

  在全村耕地中,大田作物占420亩,果木类经济作物占910亩。其中,以脆枣种植最为远近闻名。“‘小高庄脆枣’作为注册品牌,以品质上乘、入市时间早为特点,受到各地市场的青睐。目前我们村年脆枣产量200多万斤,鲜枣收入200万元左右。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逐年提升。”小高庄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闫林介绍道。

  虽然如今的“小高庄脆枣”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但这条致富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小高庄村村民刘振志今年63岁,现担任小高庄村村委会会计。他在小高庄村生活了大半辈子,见证了村里脆枣产业的发展。

  刘振志回忆道,小高庄村的枣树种植早有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彼时改革开放不久,天津不少农村都在开拓除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临近南运河的小高庄村也不例外。

  在选择发展枣树种植之初,小高庄村的村民们经历了一番波折,“那时,一年给枣树浇几次水,剪几遍枝,枣树之间株距多少最合理,这些大伙儿完全不清楚。就连给枣树做嫁接,我们也不懂,还是隔壁村的乡亲教会我们的。可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索。”刘振志回忆道。

  除了种植技术不成熟,脆枣的运输、销售也是村民们要面对的新课题。“最初,全村枣树可能也就占250亩地左右,谈不上什么专业的物流、市场,更谈不上什么产业,就是村民自己采摘下来运到集市上卖。”刘振志介绍着小高庄村种枣树的历程,“就这样到了上世纪90年代,脆枣的市场价格逐渐上来,尤其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五六年里效益最好,按一亩地55株枣树算,一棵树收成约300斤,一斤平均1.5元,一年下来就是两万四千多元收入。于是,村里种枣的人也多了起来,全村百来户村民都开始种枣树,一时间形成了‘百里万亩果园’的盛况。”

  很快,小高庄村老百姓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2010年,“高庄脆枣”商标正式注册,不仅让小高庄村的脆枣逐渐形成品牌效应,还推动脆枣向优质冬枣转型。

  2015年以来,在驻村帮扶组的支持下,小高庄村枣树种植迎来更加科学的管理。尤其是2016年9月之后,小高庄的枣树种植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在帮扶组的支持下,结合多年枣树种植传统,我们研究制定了一村一策的经济发展方案,成立枣树种植协会,开始试种一代冬枣,建成百亩冬枣示范区,同时引进了二代冬枣等优质品种。这些举措,都切实增加了村民的收益。”闫林说道。

  刘振志家里种植着两亩半面积的枣树,谈及近年来村里枣树种植的发展,他很是欣慰,“这几年,驻村帮扶组帮助我们建立起合理密植的手段,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村民们还学会用套种方式让种植更加集约,在枣树株行间播种的红小豆、绿豆、江豆等作物,同样收成可观,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如今,小高庄村附近的批发市场会定期派车到村里收购脆枣。做出品牌效应后,村民不再需要像几十年前一样,自己将脆枣运到外面贩卖。“现在我们村产出的枣可说是供不应求,往往果子还没收获,就有客商来预订。眼看着村里的枣树种了这么多年,如今真的是打响了招牌,做出了名声。”71岁的村民胡如军感慨道。

  小村旧貌换新颜 臭水坑变荷塘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建设一批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2019年,小高庄村成功入选天津市第一轮人居环境示范村。

  金秋十月正是粮食陆续收获的时节,如果此时行走在小高庄村里的硬质路面上,随处可见村民在晾晒玉米。金黄的玉米粒铺满了不少屋前的道路,然而,仅仅在不到十年前,这样的景象并非日日能见。

  “以前,村里的路还都是泥土道,一下雨,路上积满泥,根本晾晒不了粮食,远没现在方便。至于出行就更艰难了,雨天时人刚一出门,就是两脚泥,甚至连去镇上这短短几公里路,都走得很漫长。”72岁的村民胡如刚介绍道。

  胡如刚的回忆,代表了村民对村里过去居住环境的印象。除了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村里的垃圾处理也曾是大问题。过去,村里的生活垃圾扔得到处都是,经常挤占了民房前后和村中道路,导致蚊子苍蝇乱飞,街上臭水横流。有村民回忆道,那时,一家人吃饭时都不敢开窗户,一开窗户就会飞进一群苍蝇。

  人居环境的改善非一朝一夕之功,近十年间,小高庄村发生了大变样。2013年8月,静海区、镇两级政府以天津市能源集团驻村帮扶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对小高庄村的环境进行整治。

  几年间,村里拆除破旧路面3500平方米,铺就水泥路面6790平方米,全村3条东西向街道、5条南北向街道再也不会让村民“雨天两脚泥”了。此外,村里陆续建设了5个旱厕,2015年又改造成水厕。2013年,村里实行雨污分离,一户一表,洁净用水有了稳定保障。

  2015年后,村内卫生由村保洁队每天负责垃圾清扫、道路管护、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维护等工作。短时间内,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刘振志目前是村保洁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这个由5个本村村民组成的村保洁队每天都会为村里做清洁。村保洁队分工明确,有人轮流清扫路面,有人专门打扫村里的公厕,有人专门负责垃圾转运,“我们在村里活了大半辈子,这几年眼看着村子在我们的清理下越来越干净起来。既能拿到一些报酬,又能为改善村子面貌做出贡献,我们感到很充实。”

  人居环境改善后,村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也开始得到满足。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仅让本村村民竖起大拇指,也让邻村村民交口称赞。如今,这里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一提起小高庄村,附近村民就对这里脏乱环境皱眉的地方了。

  矗立在小高庄村村委会前的健身小广场和篮球场,正是村里人居环境提升后,生活质量也随之攀升的最好写照。刘振志介绍道,每当天气和暖时,这里几乎每晚都有村民来扭秧歌、健身,那片安装有灯光的篮球场,更是在晚间吸引了本村乃至邻村很多年轻人前来运动,有时,年轻人的运动声一直传到很晚。

  小高庄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旁边,如今是一片荷花塘,但在以前,这里还是个臭水坑,堆满垃圾,还散发出臭味。几年过去,不仅垃圾踪影全无,塘内的荷花盛开时还散发出阵阵芳香。臭水坑变荷花塘的故事,是小高庄村旧貌换新颜的缩影,也是小高庄村近年来“文明村镇”“美丽村庄”等荣誉的注脚。

  环境越来越美,村民收入逐渐增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关于如何为乡村振兴“破题”,小高庄村正给出自己的答案。
https://t.cn/A6xgTxx2

#千问千寻大运河# 【运河畔的乡村振兴之问 小高庄村这样回答】

  在中国万千乡村的发展史中,河流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取水灌溉,还是饮用炊事,皆有赖于河流之便。在天津市静海区南运河畔,一个村子的振兴,一方人民的富足,正围绕运河徐徐铺开。

  小高庄村位于南运河沿岸、静海镇南端,距镇政府约3公里,村庄沿南运河呈东西向矩形分布。全村目前共有村民215户524人,从人口规模上看并不算大,但在为村民谋幸福、办实事上,这个小村正踏实迈进。特别是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上,小高庄村近年来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南运河给小高庄村带来了优越的耕作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全力投入到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之中,随着南运河屡次疏浚和农田水利的建设,静海镇的农业耕作条件稳步提高,小高庄村也大受裨益。

  有了适种的土地,还要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对于耕地1330亩的小高庄村来说,如何精心挑选合适的作物,提高亩产效益,是主要靠农业吃饭的村民们最要紧的事。小高庄村的致富之路,也由此展开。

  在全村耕地中,大田作物占420亩,果木类经济作物占910亩。其中,以脆枣种植最为远近闻名。“‘小高庄脆枣’作为注册品牌,以品质上乘、入市时间早为特点,受到各地市场的青睐。目前我们村年脆枣产量200多万斤,鲜枣收入200万元左右。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逐年提升。”小高庄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闫林介绍道。

  虽然如今的“小高庄脆枣”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但这条致富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小高庄村村民刘振志今年63岁,现担任小高庄村村委会会计。他在小高庄村生活了大半辈子,见证了村里脆枣产业的发展。

  刘振志回忆道,小高庄村的枣树种植早有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彼时改革开放不久,天津不少农村都在开拓除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临近南运河的小高庄村也不例外。

  在选择发展枣树种植之初,小高庄村的村民们经历了一番波折,“那时,一年给枣树浇几次水,剪几遍枝,枣树之间株距多少最合理,这些大伙儿完全不清楚。就连给枣树做嫁接,我们也不懂,还是隔壁村的乡亲教会我们的。可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索。”刘振志回忆道。

  除了种植技术不成熟,脆枣的运输、销售也是村民们要面对的新课题。“最初,全村枣树可能也就占250亩地左右,谈不上什么专业的物流、市场,更谈不上什么产业,就是村民自己采摘下来运到集市上卖。”刘振志介绍着小高庄村种枣树的历程,“就这样到了上世纪90年代,脆枣的市场价格逐渐上来,尤其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五六年里效益最好,按一亩地55株枣树算,一棵树收成约300斤,一斤平均1.5元,一年下来就是两万四千多元收入。于是,村里种枣的人也多了起来,全村百来户村民都开始种枣树,一时间形成了‘百里万亩果园’的盛况。”

  很快,小高庄村老百姓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2010年,“高庄脆枣”商标正式注册,不仅让小高庄村的脆枣逐渐形成品牌效应,还推动脆枣向优质冬枣转型。

  2015年以来,在驻村帮扶组的支持下,小高庄村枣树种植迎来更加科学的管理。尤其是2016年9月之后,小高庄的枣树种植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在帮扶组的支持下,结合多年枣树种植传统,我们研究制定了一村一策的经济发展方案,成立枣树种植协会,开始试种一代冬枣,建成百亩冬枣示范区,同时引进了二代冬枣等优质品种。这些举措,都切实增加了村民的收益。”闫林说道。

  刘振志家里种植着两亩半面积的枣树,谈及近年来村里枣树种植的发展,他很是欣慰,“这几年,驻村帮扶组帮助我们建立起合理密植的手段,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村民们还学会用套种方式让种植更加集约,在枣树株行间播种的红小豆、绿豆、江豆等作物,同样收成可观,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如今,小高庄村附近的批发市场会定期派车到村里收购脆枣。做出品牌效应后,村民不再需要像几十年前一样,自己将脆枣运到外面贩卖。“现在我们村产出的枣可说是供不应求,往往果子还没收获,就有客商来预订。眼看着村里的枣树种了这么多年,如今真的是打响了招牌,做出了名声。”71岁的村民胡如军感慨道。

  小村旧貌换新颜 臭水坑变荷塘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建设一批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2019年,小高庄村成功入选天津市第一轮人居环境示范村。

  金秋十月正是粮食陆续收获的时节,如果此时行走在小高庄村里的硬质路面上,随处可见村民在晾晒玉米。金黄的玉米粒铺满了不少屋前的道路,然而,仅仅在不到十年前,这样的景象并非日日能见。

  “以前,村里的路还都是泥土道,一下雨,路上积满泥,根本晾晒不了粮食,远没现在方便。至于出行就更艰难了,雨天时人刚一出门,就是两脚泥,甚至连去镇上这短短几公里路,都走得很漫长。”72岁的村民胡如刚介绍道。

  胡如刚的回忆,代表了村民对村里过去居住环境的印象。除了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村里的垃圾处理也曾是大问题。过去,村里的生活垃圾扔得到处都是,经常挤占了民房前后和村中道路,导致蚊子苍蝇乱飞,街上臭水横流。有村民回忆道,那时,一家人吃饭时都不敢开窗户,一开窗户就会飞进一群苍蝇。

  人居环境的改善非一朝一夕之功,近十年间,小高庄村发生了大变样。2013年8月,静海区、镇两级政府以天津市能源集团驻村帮扶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对小高庄村的环境进行整治。

  几年间,村里拆除破旧路面3500平方米,铺就水泥路面6790平方米,全村3条东西向街道、5条南北向街道再也不会让村民“雨天两脚泥”了。此外,村里陆续建设了5个旱厕,2015年又改造成水厕。2013年,村里实行雨污分离,一户一表,洁净用水有了稳定保障。

  2015年后,村内卫生由村保洁队每天负责垃圾清扫、道路管护、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维护等工作。短时间内,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刘振志目前是村保洁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这个由5个本村村民组成的村保洁队每天都会为村里做清洁。村保洁队分工明确,有人轮流清扫路面,有人专门打扫村里的公厕,有人专门负责垃圾转运,“我们在村里活了大半辈子,这几年眼看着村子在我们的清理下越来越干净起来。既能拿到一些报酬,又能为改善村子面貌做出贡献,我们感到很充实。”

  人居环境改善后,村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也开始得到满足。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仅让本村村民竖起大拇指,也让邻村村民交口称赞。如今,这里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一提起小高庄村,附近村民就对这里脏乱环境皱眉的地方了。

  矗立在小高庄村村委会前的健身小广场和篮球场,正是村里人居环境提升后,生活质量也随之攀升的最好写照。刘振志介绍道,每当天气和暖时,这里几乎每晚都有村民来扭秧歌、健身,那片安装有灯光的篮球场,更是在晚间吸引了本村乃至邻村很多年轻人前来运动,有时,年轻人的运动声一直传到很晚。

  小高庄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旁边,如今是一片荷花塘,但在以前,这里还是个臭水坑,堆满垃圾,还散发出臭味。几年过去,不仅垃圾踪影全无,塘内的荷花盛开时还散发出阵阵芳香。臭水坑变荷花塘的故事,是小高庄村旧貌换新颜的缩影,也是小高庄村近年来“文明村镇”“美丽村庄”等荣誉的注脚。

  环境越来越美,村民收入逐渐增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关于如何为乡村振兴“破题”,小高庄村正给出自己的答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成都磨骨案例:花6w一起做了下颌角和颧骨,做之前脸肉肉的,做完之后精致度提升了太多,完全是我想要的那种感觉 最近常问医生:张立天、石润、金勇圭、滕利、郑康在、
  • 复合机会的本质是,让自己“拥有更多让对方后悔的筹码” 。对方与不与你复合,决定权不在于你前任,而是在你的手中。倘若你现在开始反思自己问题,改变自己的外表的缺失和
  • #好书推荐[超话]#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1.《纸上》(52元)。本书是一部江南散文名家苏沧桑的散文集,收入了《春蚕记》《纸上》《跟着戏班去流浪》《与茶》《牧蜂图
  • 【文具盲盒热销,惊喜还是套路?】拆开前,忐忑不安、内心激动、充满期待;拆开后,或惊喜或失落,五味杂陈,难以言表。近两年,盲盒正成为一些青少年钟爱甚至痴迷的一种“
  • 傻得冒泡的一天的盘点: ①听刘晓燕的翻译视频,记笔记记着记着就写成了她讲的故事,“我昨天买了一条狗,它的名字叫‘欢欢’”[摊手] ②上创新创业课程,自己做创业计
  • DAY1⃣️5⃣️ #跑步# “日出时分爱你❤️这样一整天都在一起” 哈哈哈哈哈哈我在说什么突然浪漫? 其实谁不喜欢浪漫,越长大越发现生活不能没有“浪漫”!当
  •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
  • 有哪些可以让女生更加精致的小细节?#美妆博主日记# 1.多喝水(蜂蜜水,盐水)最好温水 2.少喝碳酸饮料(糖分真的蛮高) 3.少喝酸奶(一开始觉得喝酸奶能
  • 看看你是不是有礼金的幸运儿! 【118】爱敬 气垫+替换芯*2+粉扑*2 【戳】 有9圆礼金只要【109】,相当于到手2个气垫,折59/个哦ta家最经典的爆
  • 来珠海的第一天,本来还在发愁自己一个人首先要去哪里逛逛呢[黑线](小耿今天有测试不能陪我,要下午考完试才能一起出去玩)我很懒,懒到大老远过来,都不好好珍惜时间去
  • #电视剧周生如故[超话]# #白鹿周生如故# 《周生如故》 ——时宜尘封千年的回忆录 丨 在这里,知道结局,走向结局。 过程中,越甜越悲,越悲越美。丨
  • 创造美好的设计师Serena 和Serena进一步敲定下一步美好身体星球的视觉设计,为品牌注入美好。 感觉是特别美好的一件事儿。 Serena在合伙人群里
  • #健康# 脑梗“祸根”不只是烟酒,这2种风险更高 1、饮料 现在市面上的饮料各种各样,如浓缩果汁、奶茶和碳酸饮料等,其中含有太多糖分和添加剂。不节制的喝饮料势
  • #科技部向全社会征集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 前沿科研著作 编号00016→{《地空参数》《地系指数》太空智能调节管道}研发运行运用 地球系独立形成后,产生了它
  • 意大利撒丁岛南部海岸的房屋 当设计这栋要建在撒丁岛海岸线上的别墅时,我打算用一种现代而清醒的语言将其与其地理和文化环境联系起来,但毫无疑问是地中海,并提到了这个
  • #西班牙新闻# 还有一个多星期就是中秋节了,中秋节过后再过半个月又是国庆节了,学生党的快乐又来了有木有!但是!身在板鸭的社畜还能快乐放假吗T T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 2021.02.09 经典中的成语(八十八)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 #VSCO[超话]##朋友圈文案##日常碎片plog##朋友圈文案[超话]##成都##成都美食##日常##成都人朋友圈被夕阳刷屏了# 喜欢日落 当黄昏落在身
  • 总有一束光会照亮前方,总有一份暖是撑起仰望。我喜欢肖战,肖战我喜欢你。肖战顺顺利利健健康康,肖战平安喜乐万事顺遂,肖战心想事成工作顺利,肖战星途璀璨天天有钱。
  • 【报告:部分游戏企业开始尝试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据中国新闻网消息,12月19日,在海南海口召开的2019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工作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