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真心喜欢是什么感觉#【辽宁女子24岁结婚、25岁瘫痪,丈夫不离不弃照顾43年,终出现奇迹】

什么是爱情呢?

每个人对于爱情的认知各有不同,走到最后最重要的也就是“陪伴”。

辽宁有位名叫曹振英的女子,24岁步入婚姻的殿堂,25岁瘫痪,却获得丈夫不离不弃地照顾43年,最终奇迹出现。

喜结连理,意外突至
1970年,跟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到了适婚的年纪,周边的人就开始张罗着给王世所介绍对象。

彼时王世所的一名同事给他介绍了一位老家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汤岗子镇汤岗子村的村民曹振英。

双方约定时间之后,王世所赶去同曹振英见面,二人初次见面,王世所对曹振英的印象很好,眼前的女子容貌娇美,谈吐大方,曹振英也感叹于王世所的高大帅气。

经媒人介绍,王世所方才得知,眼前相亲的女子23岁,只比自己小一岁,二人一见倾心,成为恋人,后来二人经过相处之后感情甚笃,一年后喜结连理,步入婚姻殿堂。

成婚之后,王世所与曹振英的日子虽然过的清苦,但是新婚燕尔,日子过的也十分滋润,第二年,曹振英有了身孕。

听到妻子怀孕的消息,王世所十分激动,初为人父,小心翼翼的侧耳在曹振英的肚子上,与尚未成人形的孩童对话。

孩子的到来,让夫妻二人十分欣喜,但是正在王世所处在初为人父的欣喜之中时,一纸调令打破了温馨的局面。

单位派遣王世所到千里之外的贵州省水城县工作,鞍山与水城相隔4200多公里坐火车都要差不多五天四夜的时间。

纵使王世所放心不下怀有身孕的妻子,但是调令不得不遵守,二人依依惜别之后,王世所前往水城县就职,独留曹振英一人在家。

二人相隔千里,只能以“书信”的方式缓解相思,王世所在信中除了交代自己的现状之外,最常写的一句话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什么情况,我都会对你好,不变心。”

曹振英每次收到信,看到这句话时,常常感动得双眼含泪,并写下“就算粗茶淡饭,这辈子我也跟定你 。”

怀孕之后的曹振英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吃不进什么东西,而且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再加上她身上确实没什么钱,这也就造成了曹振英的营养不良,一米六五的个子,临近生产体重还不足五十公斤。

丈夫不在家,自己一个人着实有些不太方便,曹振英经过思考之后回母亲家生产。

多日来的不适在生产时更加明显,腹部疼痛难忍,医生一直在旁边大喊“用力,用力啊!”

曹振英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但是她什么力气也用不上。

痛得大汗淋漓,却使不上力,折腾了很久很久,曹振英拼命用力,终于将孩子生了出来,曹振英努力抬头看了看自己的孩子,伸手想要抱一抱的时候发现自己动不了。

医生见情况不对,就给王世所在的单位拍了封电报。

另一边的王世所还在自己的岗位上劳作着,突然领导匆匆地跑过来,递给王世所一张火车卧铺票。

“赶快回家,你爱的人可能不行了。”

“咯噔”一惊,王世所颤抖着接过单位领导给的火车票,匆匆忙忙地往火车站赶,坐在火车上,他不吃不喝,心里惴惴不安,焦急的抖动双腿。

王世所赶到家中,推开门看见妻子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但是意识还算清醒,他对着曹振英笑了笑,抱起她去医院做了个全身检查。

医生做了检查之后断定曹振英是——“多发性病毒性周围神经炎”,王世所给妻子擦了擦身子,坐在妻子身边,啃咬着馒头饱腹,心中的不安放下一半。

“还活着,就知足了。”

王世所不自禁地露出笑容,躺在床上的曹振英见此,嚎啕出声,“我这个样子,一辈子拖累你!”

王世所替曹振英擦了擦眼泪,“当初我给你承诺,我就会一辈子不变心。”

拉着曹振英的手,坚定地看着她,“没事儿,我认了,只要你活着。”

听到丈夫的话,曹振英抽噎不已。

求医看病,灾难重重
为了给妻子看病,王世所先是把工作调回了鞍山,又跟周围的亲戚朋友们借了钱,只要听到有治疗这个病的法子,就用三轮车带着妻子去。

为了赶上单位的班车,王世所每天清晨4点起床,生火做饭,然后端到妻子的面前,吹凉了才喂给妻子,等妻子吃饱之后,才匆匆吃两口,简单的收拾一下,赶去上班,下班之后,王世所除了带孩子之外,还要洗衣做饭,身兼多责。

求医看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且妻子患的还是公认的怪病,但是王世所从来不喊苦,不叫累。

甚至有一次,王世所听人说白石寨有一位诊所的医生,可以用针灸的方法治疗这种病,就开心地用三轮车带着妻子前去。

时值盛夏,王世所担心妻子被晒到,就在曹振英的座位上捆了一把伞,但是他自己就顶着烈日蹬车。

3个小时的路程,王世所常常累的口干舌燥,回到家总要喝好几大杯子的水才能缓过来,躺在床上的曹振英观此,心疼不已。

王世所喝完水之后,看到妻子的眼神,安抚道,“没事儿。”

就在王世所以为日子就这么不好不坏地过着的时候,厄运再一次降临了,10个月之后,先天不足的女儿离开了人世。

王世所傻楞楞地看着女儿小小的身体,再也抑制不住悲伤,紧紧地抱在怀中,为不让妻子更加伤心,王世所哭了一整夜,丝毫未发出声音。

女儿的离世对夫妻二人来说,打击非常大,但是王世所知道妻子还需要自己,收拾好悲伤的心情,正常生活,带着妻子四处求医。

女儿去世之后,王世所克制自己很少在曹振英的面前提到孩子,直到有一次在公交车上看到了别人家的一个小女孩。

回家之后,王世所忍不住,手舞足蹈地在曹振英的面前,说:“那孩子很漂亮,特别招人喜欢。”

曹振英含笑地看着丈夫,“我们再生一个孩子吧。”

王世所听到曹振英的话,震惊地瞪大双眼,“不行。”

“我现在病情有了一点起色了。”

王世所还是拒绝,“等你好了,咱们再要孩子。”

“我这病不知道哪天就不行了,要是能有个孩子我就没有遗憾了,就满足我的愿望吧!”

再度有孕,奇迹终现
尽管王世所极力反对,曹振英还是在28岁的时候再度怀孕了,王世所只能更加小心翼翼地照顾着。

第二次有孕十分辛苦,但是曹振英却十分幸福,不同于第一次有孕时的孤身一人,这一次,王世所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在身侧,10个月之后,儿子健康的出生了。

曹振英卧床二十多年之时,全身肌肉接近萎缩,只剩右手可以勉强活动,于是王世所就请按摩师给曹振英定期按摩。

经济压力让王世所感到喘不过气,但同时他希望给妻子最好的,于是王世所就自己跟着按摩师学艺,给妻子按摩。

2006年,曹振英被确诊为膀胱癌,之后大小便失禁,只能靠导管维持,王世所每天洗20多块尿布,倒尿袋,透尿管……

王世所从未喊过一次辛苦,比起自己的艰辛,他更心疼的是妻子,“老伴这辈子太苦了,太可怜了,我得好好待她。”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曹振英萎缩的肌肉居然重新焕发了活力,奇迹终于降临在曹振英的身上,现在曹振英可以坐着,头部能活动,有人扶着还可以勉强走两步。

儿子长大成人之后,不仅为父母出资买房,并承担起了母亲治疗的全部费用,在丈夫儿子,家人的照顾之下,曹振英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王世所的一句认了,就是四十多年,在这求医治病的43年间,面对一次又一次地“绝望”,曹振英曾经很多次想要一死了之。

每一次有这个想法的时候,看看身边仍在坚持的丈夫,“死亡”的念头一次次地被放弃,“我现在要好好地活着,他伺候我40多年了,已经没有自己的前途,我不能让他再没了我,不能到老了,我把他一个人扔下……”

43年间,曹振英从未生过一次褥疮,没穿过一件脏衣服,没有挨过一次饿,生活清苦,王世所却将自己能给的都给了自己的妻子。

古人有云: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当世人都在称赞王世所如何对妻不离不弃之时,他说的却是,“这是我应该做的啊。”

在曹振英被病痛折磨得不像样子时,王世所时常挂在嘴边,记在心里的话是“你是我心里永远的宝儿。”

爱情终归是那句:纵使粉身碎骨,纵使万劫不复,我亦待你眉眼如初,岁月如故。

王世所用自己的坚持和深情,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誓言,善待了病痛折磨的妻子,最终,他们夫妻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圆觉经》欲寻圆觉当求善知识
(第二十九段第十章)
#普觉菩萨为末法众生三次请法大乘教#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普觉菩萨是一位能普遍觉察世出世间一切法,于此二法中证悟不二圆觉真理的菩萨,他生性耿直,智慧圆融,行事果断,从他请佛“快说禅病”的语气来看,是一位非常慈悲的急性子菩萨。
这时,普觉菩萨在法会大众中,从自己的座位上起立,非常恭敬地顶礼佛足,对着佛右绕三匝,又非常虔诚地行长跪礼,起立后再行叉手礼,然后才很有礼貌地对佛说:大悲世尊!你说在破四相的修行中,容易得上禅病。
请世尊快说禅病!好使这法会大众们都能得到未曾听到过的说法。为什么说这是未曾听到过的说法呢?因为人们只知道人吃五谷会生百病,使身体出现诸多不适的病状,但还未听说过修行还会得禅病,而且这种禅病比人吃五谷生百病还要严重,所以请世尊快快告诉我们,让法会大众们都能心开意解,胸怀荡然,获得“大安隐”。
“大安隐”指的是大轻安、大禅定:大轻安及大禅定为如来所得常乐我净之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指的是总定、是如来大定、是自性本定。其体常住不动,周遍尘刹,了了常知,妙用自如,是众生之本有、觉明之真常。我们所修的一切“定”最后都要归到“首楞严大定”上来,方能圆满。这是以普觉菩萨为代表的诸多大菩萨们梦寐以求想得到而暂时还没得到的诸佛果地。
普觉菩萨对佛说:世尊!末法时期的众生,去佛渐远,就是离开佛的时间渐渐地越来越远,虽有三贤十圣这些贤圣们出现于世,但众生由于失去教化的时间越来越长,很难受法。
即便有贤圣应世,也只能选择隐居的生活,使如来正法逐渐淡出,邪法自然增胜,增胜之邪法犹如炽烈之火,使诸多想求解脱的众生,不知该求什么样的人来指导?该依什么样的法?该修什么样的行?该除去什么样的病?该怎样发菩提心?请世尊将这些问题开示清楚,“令彼群盲不堕邪见。”群盲是指不懂圆觉实相的一切求道众生,意思是让他们懂得圆觉实相,才不至于堕入邪知邪见中。普觉菩萨说完后,又非常恭敬地对佛行五体投地礼,像这样终而复始地连续三次而清法。
这时,世尊告诉普觉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们这些大菩萨能咨问如来如是这样的修行,能将如来所说施予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得“无畏道眼”,使其众生都能成就“圣道”,那么,你而今就应当认真地听,我当为你们解说。这时普觉菩萨听到世尊答应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非常高兴,奉教欢喜,与诸多的法会大众一起,静静地默然而听。
上面说的“无畏道眼”之“无畏”,是指佛对众生说法时有四种泰然无畏,即: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表现出的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得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展现的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四谛苦尽及开示戒定慧等正道而显现的无畏心。
此处说的“道眼”指的是见道之眼,见道之眼共有五种,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一、肉眼清净:见人天道。二、天眼清净:见声闻道。三、慧眼清净:见缘觉道。四、法眼清净:见菩萨道。五、佛眼清静:见最上乘圆觉道。
以上五眼中唯佛眼最究竟,肉眼清净只能得人天福报,未出三界,仍在生死烦恼中流转;其余四眼,已脱离三界,断了生死轮回。这里所说“无畏道眼”是指菩萨将如来所说之道施予众生得如来四无畏、得见最上乘圆觉道之道眼。
而“圣道”则指的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在小乘佛教中有阿罗汉道、辟支佛道;在大乘佛教中有菩萨道、佛道,总名为四圣道。四圣道都解脱了生死烦恼,以佛道为纯圆独妙。上面说的使其众生都能成就“圣道”,指的就是成就这四种圣道。
世尊对普觉菩萨说:善男子!末法时期的众生如果即将发大心修大乘法,想求得善知识的指导来帮助自己修行,就应当求一切有“正知见”的人,因为这些有“正知见”的人能做到心地清净,不住于相,能严以律己,为人师表。
这里所说的“正知见”指的是如来正知正见,如来正知正见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这三法印及“究竟圆觉”这一实相印。意思是寻求的善知识必须要具备这三法印和一实相印的悟境,否则就不是善知识,这个鉴别需要智慧,千万要分清什么样的人才是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分清什么样的人才是善知识呢?
善知识是有“正知见”的人,是看得出来的,这种人心量广大,不会得少为足、不会贪小法、不会满足声闻缘觉所谓三明六通的境界、不会故弄玄虚地忽悠人。
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虽现尘劳,就是虽然现身于奔波劳累及种种烦恼中,但心里面却常常保持清净无染,有时也会示现一些过失,却不会违背原则,当他面对众生的时候,总是极力赞叹清静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就是鼓励众生受持戒律、遵守仪轨,不违背律仪。如果所求的善知识是这样的人,能在他的帮助下,自己就一定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无上圆觉果。
佛说: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见到这样的善知识,就应当供养、就应当不惜身命地供养,因为这种善知识会教你成就无上道,所以应当不惜身命地供养。这样的善知识在行住坐卧四大威仪中,常现清净相,但有时也示现自己的一些过患,虽有过患却从不掩盖错误,并能知错就改,心里面没有一丁点骄慢,“况复抟(tuán)财妻子眷属。”就是不会凭借法师或善知识的身份去博取钱财、博取美妻、建立自己的眷属关系。
如果有追求如来正法的善男子,对以上所说的这种善知识朋友,在心里面不起恶念,能尊重供养,即能究竟成就无上正觉,得到“心华发明”的悟境,心华发明的意思就是心里面开出花来,发出大光明,此大光明能普遍照耀十方诸佛刹土即诸佛国土,这是证道的境界。
世尊对普觉菩萨说:善男子!在善知识所证得的一切妙法中,都应当远离“四病”,只有远离“四病”才能证得一切妙法,如果不能远离四病,最终是一无所成的,还极有可能走入邪道,走入邪道的人,不仅不能得一切妙法,甚至连轮回都出不了。那么什么是“四病”呢?

【知者乐水,孔子眼中的水】在《道德经》中,老子高度赞美水,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老子看来,水利万物而不争,善于处下守弱,故能几道为王,以柔克刚,简直就是道的化身。#每天读国学#

那么,曾经向老子问道的孔子,又是怎样看待水的呢?孔子说“知者乐水”,《孟子·离娄下》也记载有人曾对孟子说:“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似乎孔子也很喜欢水,曾经赞美过水。今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孔子眼中的水吧。

“知者乐水”乐的是什么?

说起孔子对于水的看法,相信大家都会想起“知者乐水”这句话。《论语·雍也》中记载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阐述了他对仁者、智者的独到体悟。对于乐水乐山之别,朱熹注释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所说不无道理。

孔子固然是以仁者自期的,但生前似乎不敢以仁者自许。孔子曾经对学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不过,倘若有人称许孔子为智者,或许他不会拒绝。《中庸》中记载孔子说:“好学近乎知。”而孔子对于自己的好学,似乎是充满自信的,他曾经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又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那么如此好学的孔子,自认为近乎“知者”,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事。那么孔子这位“知者”为何“乐水”呢?

这在《论语》中似乎不易找到答案。前面提到《孟子·离娄下》中有人对孟子说孔子曾极力赞美水,并问孔子为何这样赞美水,孟子回答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之学,就像有源之水,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而不能像夏天的暴雨,声势巨大,但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君子认为是耻辱之事。这是孟子对孔子“乐水”的解释。

而在《荀子》之中,我们看到一段更为直接地解释孔子“乐水”的材料。《荀子·宥坐》中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大意是说,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见到大水要观赏一番,孔子说:“水遍生万物而无所作为,像德。水总是流向卑下之处,曲曲折折也必定遵循这个道理,像义。水浩浩荡荡而永不停息,像道。如果决口让水流走,水立即奔泻而出,如响应声,涌向百仞深渊也毫不惧怕,就像勇敢。注入量器,水面总是很平,像法度。水装满器皿就会溢出,不必用概去刮,像公正无私。水柔弱而能渗入细微之地,像是明察秋毫。什么东西放进水中一洗,出来就干干净净,好像善于教化。就算经历百转千回,也必定向东流去,好像意志坚定。所以君子见了大水一定要观赏一番。”孔子在水中发现了如此之多的美德,怎么能不“乐水”呢?

有趣的是,与《荀子·宥坐》的记载类似,《说苑·杂言》中也有一段孔子论水的记载。发问的也是子贡,孔子的回答则略有不同。孔子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与《荀子·宥坐》的记载相比,水的德性特征更为明显,增加了“仁”“智”“贞”,而去掉了偏于道家色彩的“道”,整体更具儒家色彩,显示了西汉“独尊儒术”之后的思想印迹。

我们不禁想,《孟子》书中那人所提到 “仲尼亟称于水”,或许正是指《荀子·宥坐》所记载的这段孔子赞美水的话。而孔子之所以“乐水”,乐的正是水的德性之美。

“子在川上”感悟的是什么?

不过,孔子面对水,并不仅仅是理智地思考水的德性之美,而且曾发出过深沉的人生感喟。《论语·子罕》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尽管朱熹注释说:“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认为这里是一种哲理的领悟与表达,但正如编纂《论语集释》的程树德所说,“宋儒解经,每有过深之弊”,这里朱熹的注释就未免求之过深了。

宋儒之前,人们对这段感慨的理解没有什么歧义,认为就是指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正如皇侃《论语义疏》中说:“孔子在川水之上,见川流迅迈,未尝停止,故叹人年往去,亦复如此。向我非今我,故云‘逝者如斯夫’也。……日月不居,有如流水,故云‘不舍昼夜’也。”皇侃又引孙绰说:“川流不舍,年逝不停,时已晏矣,而道犹不兴,所以忧叹也。”认为这是孔子感慨时光飞逝,眼看自己年老,而“道犹不兴,所以忧叹”。孙绰的解读是不无道理的,孔子晚年确多有衰老之叹。如《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感慨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又如《论语·子罕》中孔子也感慨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在这里,孔子更像是一位面对流水的抒情诗人,站在人生乃至历史的长河边发出浩叹。而这似乎也成为后世中国诗人的一个心结,我们在六朝时谢朓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在盛唐时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北宋时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名句之中,仍然可以听到这种感慨的回响。

如果将老子与孔子对水的观察对照起来看,我们发现,老子对于水的领悟是“以物观物”式的,领悟的是哲理;孔子对于水的领悟则是“以我观物”式的,既有道德的寄托,也有人生的感慨。当然,这只是老子与孔子思维异同的一端,要想更深入地老子、孔子乃至道家、儒家的思想异同,就需要更深入地研读《道德经》《论语》等经典,温故而知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易学人生:适合从事易学佛道职业的干支特征   易学作为国学中的一个门类,也为中国文化传承中最为精奥部分之一;故此,会有不少的年轻人喜欢。但是,喜欢是一回事,能
  • #刘宇宁的温暖"神器"# #刘宇宁小林暖宝宝代言人# 温其如玉。湛然若神。昭昭如日月。离离如星辰。期待刘宇宁饰演的《安乐传》洛铭西,早日与大家见面。小宁
  • #新垣结衣可爱瞬间# Gakki喜提「NYLON JAPAN」15周年双封面 新垣结衣作为「NYLON JAPAN」的常客 在创刊15年周年喜迎首次双封面[飞吻
  • 近期阅读书目记录:《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是我在图书馆借了三次才拿到的书 主题是关于自我蜕变,关于教育,关于人性 主人公也是很强大了,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 看完
  • 股票早评:消息面:国际:利空。国内:利多。技术面:大周期上涨趋势不变!短期依旧还会延续震荡弱势行情。但是下跌空间有限,随时会探底反弹甚至反转。今日早盘不操作,耐
  • 出生年:1996 身高:183 职业:高级研发工程师 收入:18w 学历:硕士 星座:狮子座 现居:广东省 惠州市 婚史:未婚 自我介绍:生人冷漠,熟人健谈。
  • #每日一善[超话]#[心]#阳光信用#[心]#每日一善# [心] 【指路不吞必hui,不要带lz,只hui每日一善】 善良是一棵生机无穷的种子,只要你舍得播种,
  • 【夏季赛票务信息 下周末国风主题】 LPL夏季赛将于6月7日开战,一些朋友想去现场观赛,这里就来总结一下票务信息。 上海主场售票将于6月2日14:00点正式开
  • 29岁男子状告父亲“不养之罪”!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挣不了钱,他还要求父亲继续抚养他。“啃老一族”,俨然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难道真的不能挣钱养活自己吗?
  • 芜湖!还有四天就可以见到糖纸啦 糖纸昨天洗澡澡的时候和我打视频☎️ 就超级不注意形象哈哈哈哈哈哈 奶糖冷不丁开口:“这位先生![杰瑞] 请你不要这样子!我们只
  • 【#济宁# 济宁街头事故!一人惨遭收割机碾压 】 日前,据12309中国检察网公布,济宁陈某某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逮捕... 济宁陈某某,过失致人死亡
  • [小红花]重庆好吃好喝攻略第二天[小红花] 昨天第一天的攻略田懂事长批评我说太流水账了,所以今天我好好写写✍️ ———————————————————— “把自
  • #奥迪##法治##每日科普# 怀化华胜连锁(那个专修宝马奥迪奔驰的)的修车厂真的是坑啊,强制消费,欺骗性质,骗你签字把你拖走,违背本人意愿强制拆车,小零件都丢的
  • 民间故事:庄稼汉夜宿庄稼地,半夜三更遇到鬼集市 在凤梨山下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有个叫阿达的庄稼人,种地是一把好手。阿达能吃苦,会钻研,没事了就拿着农业书籍研究,
  • #期货[超话]# 回调震荡,撤退过节。上午双硅虚拉了一下然后下来,哎,砍早了,砍完了又跳了几百点,真是日了。没办法,今儿不整死一批是不会消停的,想做空的等节后吧
  • 麦吉丽·易倍纤奶昔,好喝,也饱腹,皮肤也紧致,这是最关键的! 爱了~吉麦丽原胶蛋白奶昔 [哇] 不含腐防剂➔而是添氮加气 不含糖➔喝来起甜是为因含有L阿拉伯糖,
  • #阅读# 《与社会学同游》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历史实体,在时间上它超越了任何个人的生命历程。社会走在我们身前,存在于我们身后。我们出生之前,社会已然存在,我们
  • 只看到自己的失去,而没有看到自己的得到,永远不平衡和怨恨 人生的付出,为人的付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付出,或者是做任何事情的付出,都想得到正面的回报,而都不想得
  • ✿也许冥冥之中,真的会有心灵感应。 一个人槑了一段时间,今天尤其丧, 都说最怕朋友突然的关心,措手不及, 总想着一个人待着,躲起来慢慢自愈, 今天却都默契的找到
  • 【知者乐水,孔子眼中的水】在《道德经》中,老子高度赞美水,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