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经比我们生命还重要(宣化上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主世尊 虽久灭度

在宝塔中 尚为法来

诸人云何 不勤为法

此佛灭度 无央数劫

处处听法 以难遇故

彼佛本愿 我灭度后

在在所往 常为听法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把这个意思,再说它一遍,用偈颂来讲解。

这一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赞叹多宝如来所发的愿,凡是有讲说《法华经》的地方,多宝如来就一定前来听《法华经》,作为证明。你们看!有讲《法华经》的地方,多宝如来尚且就要来听《法华经》,何况我们一般的凡夫呢?更应该听了!

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这就是称赞多宝如来。圣主,就是多宝如来;给他一个尊号,尊称他“圣中之主”。世尊是世出世间最尊贵的人。他虽然在无量无量劫以前,已经入了涅槃,住在多宝佛塔的里边。本来他已经成佛了,不需要再听法,可是尚且他来听法。佛都为听法而来,他不怕辛苦、不懒惰;诸人云何,不勤为法:我们这一般的人,为什么就不勤为法呢?不勤为法,就是懒惰。好像明明知道有讲经的,不听;就是到这儿来听,也是不信;就是信,也不行、不去做,所以这就叫不勤为法。真正信佛的人,除非没有讲经法会,若有讲经法会,就在百忙之中,也要来听经。为什么?这听经,比我们生命还要重要,所以必须要听经。

此佛灭度,无央数劫:这位多宝如来,虽然在无量无量、没有数量那么多劫以前,已经入涅槃了,可是处处听法,以难遇故:每逢有讲《法华经》的法会,他一定要来听法;尤其有佛说《法华经》,他一定到这儿现身,宝塔也现在虚空中,来给作证明。为什么多宝如来已经成佛了,还来听《妙法莲华经》呢?因为这《妙法莲华经》是不容易遇的;可以说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以难遭难遇的缘故,多宝如来才凡有讲《法华经》的道场,他一定要来听《法华经》。

为什么?彼佛本愿,我灭度后,在在所往,常为听法:因为多宝如来他本来就是发这个愿,他说:“这《法华经》是难遭难遇的一部经典,我若成佛了,我一定要拥护《妙法莲华经》这个法会、道场;有佛说这部《法华经》的时候,我就去给作证明。”为什么他要发这么一个奇怪的愿?就因为《法华经》这个成佛的法太重要了!他说:“我灭度后,我无论在什么地方,凡是有诸佛在他的国土讲说《法华经》的,我时时都要去听法。”不是像现在,我们人也没有成佛,就连法也不听了;你说,这在什么时候可以成佛呢?恐怕任何人也算不过来。

我方才讲这一段,说是有时间也不来听法。

有一个人就说:“哦!我来了!”我就说:“你来了,不听!”

又有一个人就说了:“我听啊!师父怎么样讲,我就怎么听。可是说的中国话,我不明白;翻译成英文,或者就有一点加、又有一点减了,所以我只可以听一半。”

又有一个说了:“我懂中国话、也懂英文,所以我一定要听。但是听可听,我真不相信有这么妙!”

你看!就有人这么想,殊不知就被这个很愚痴的师父给知道了。所以我说他是听而不信。

有的人又说:“我完全信的!我知道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说:“你信是信,但是不去照着这个方法去修行。”

有一个弟子又不服气了,说是:“我听了之后,我就照这个行了。”“你行?你行了两天半,到三天的时候,又忘了!”

又有个很诚心的弟子说:“不是!我是由一开始听法到现在,我听到什么道理,我就照着什么道理去修行;除非我忘了,那就没法子了!因为我记忆力不太好,所以我想行也忘了!”

你看!这想行的,又忘了;那不忘的,他又不行。所以我才说,你光听不信,信了又不行,行了又不能久远──行了两天半,到三天就忘了!你说,是不是很难去接受这佛法?也可以说是众生就是众生,很难教化的。可是虽然难教化,越难教化,我越要教化;所以在这个言语不通的地方,我一样讲《法华经》。你听就听,你不听,我给这个桌子讲、我给这个板凳讲;桌子、板凳它们都不听,那我自己听!我讲的《法华经》,真讲得不错啊!很妙的!所以你看!若能这样想,你听不听,我也不发脾气;我不会说你要听我的经!你不听我的经,我就对你不客气!没有的。

在这佛教讲堂和中美佛教会,讲佛法是讲佛法,但是太辛苦了!一早四点钟就起来,开始诵经、参禅、打坐,到晚间九点钟,啊!真是吃不消,真是受不了!可是你想受得了的,你又研究不出来真正的佛法;你若想研究真正的佛法,必须吃不消也要吃得消、受不了也要能受,那你就会有办法。如果你见着硬一点,你就跑了,苦一点,你就受不了了,那是一点用都没有的;那你就尽未来际,也学不出来真正的佛法。你想要学真正的佛法,你就要到这个真正辛苦的地方来;所以我们这个佛教讲堂,你来,我们也是这样子修行,没有人来,也是这样修行。我们仅仅这个暑假班就有这么多人来;但是就是一个人,我们也是这样做,一万个人,我们也是这样做!

所以佛教讲堂这个法,就像流水似的,天天流的;流到哪一个地方去?你们谁有智慧,就往谁那儿流!

恭录自《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 浅释

《金剛經》八道題

《金剛經》大英博物館藏(圖)

這篇文章,意在通過《金剛經》贊鳩摩羅什譯筆。這是很枯燥的話題。為了增添一點可讀性,設計成八道選擇題,純依什譯《金剛經》原文。如果你會背,就算不理解,八道也都能答對。如果不會背,哪怕覺得自己對《金剛經》非常熟,恐怕也要答錯一半以上。

開卷都能答對。但羅什為什麼這樣翻譯?是不易回答的。如果詳細解釋,恐怕每一題都要寫成又長又晦澀的文章。所以,答案部分只簡短說明。肯定有很多讀者覺得牽強,那也是正常的,畢竟討論的是很細的問題,隨便看看就行。

題目:

1、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什麼人於《金剛經》章句能生信心?

A. 持戒修定者
B. 持戒修慧者
C. 持戒修福者
D. 勤修定慧者

2、若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得福德多否?為什麼?

A. 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
B. 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C. 不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
D. 不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3、須陀洹不作是念_____; 阿羅漢不作是念_____。

A. 我得須陀洹果;我得阿羅漢果
B. 我得須陀洹道;我得阿羅漢道
C. 我得須陀洹果;我得阿羅漢道
D. 我得須陀洹道;我得阿羅漢果

4、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_____。

A. 其福勝彼
B. 其福甚多
C. 此福德勝前福德
D. 此福德甚多

5、慧命須菩提白佛言: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_______。何以故?須菩提,_______,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A. 非眾生;眾生者
B. 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眾生者
C. 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非眾生者
D. 非眾生,眾生眾生者

6、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______, 是名_____。

A. 無有少法可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B.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C.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D. 無有少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7、以下哪種念頭,不應該有:

A. 如來不應以具足相見
B.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C.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D.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8、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_____。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_____故。

A. 功德,功德
B. 功德,福德
C. 福德,功德
D. 福德,福德

答案:

1、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什麼人於《金剛經》章句能生信心?

A. 持戒修定者
B. 持戒修慧者
C. 持戒修福者
D. 勤修定慧者

答:持戒修福者。

鳩摩羅什譯本,沒有提智慧;後來五個譯本,在持戒修福之外,都增加了「智慧」。其他五種譯本都是瑜伽派所傳,最早的流支譯本,也比羅什譯本晚了一百多年。這應該是《金剛經》流傳中的演變。最早談及生起信心,持戒修福就夠了,後人可能覺得不夠,就補充了智慧。若參考《大智度論》「福德是菩薩摩訶薩根本」等見地,在龍樹學看來,要生起信心,重點還是福德,智慧並沒有那麼重要。福德的內容,主要是布施、持戒、修定、隨喜等。

2、若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得福德多否?為什麼?

A. 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
B. 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C. 不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
D. 不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答: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說福德沒有自性,福德是自性空的。流支、真諦譯本一模一樣,都是「此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來說福德聚」。都沒有把羅什的區別翻譯出來。

3、須陀洹不作是念_____; 阿羅漢不作是念_____。

A. 我得須陀洹果;我得阿羅漢果
B. 我得須陀洹道;我得阿羅漢道
C. 我得須陀洹果;我得阿羅漢道
D. 我得須陀洹道;我得阿羅漢果

答:我得須陀洹果;我得阿羅漢道。

這一處,什譯水平極高。前面三種,都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提到阿羅漢卻是阿羅漢道。流支、真諦、義凈譯本,都是「阿羅漢果」。笈多和玄奘是直譯,笈多翻成「應」,玄奘翻成「阿羅漢」,都沒有作「道」和「果」的區分。只有羅什,不用「阿羅漢果」,而用「阿羅漢道」。這個「道」字絕不是隨便寫上去的,而是因為,依聲聞三藏,阿羅漢有認為「我得阿羅漢果」的時候。

阿羅漢剛出觀時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我見苦已,不復更見;斷集已,不復更斷;盡證已,不復更證;修道已,不復更修。」 這就是阿羅漢作「我得阿羅漢」之念的經證。阿羅漢在觀中,只觀十四行相,沒有觀「空」、「非我」行相。因此,出觀時作「我得阿羅漢果」之念,但不作「我得阿羅漢道」之念,因為得果時道已經舍掉了。前面須陀洹等,都觀「空」「非我」的行相,不會起「我得須陀洹果」等念頭。這是阿羅漢果和有學果的不同。玄奘譯成,「諸阿羅漢不作是念:我能證得阿羅漢性。」 也是準確的。「阿羅漢」後面加了個「性」字,因為阿羅漢無性,「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此外,流支、真諦、笈多、義凈諸譯本,須陀洹都說自己不作是念:「我是阿羅漢」;唯羅什譯為,「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為什麼多了「離欲」兩字?阿羅漢哪有不離欲的呢?

「離欲」二字絕非多餘。羅什之所以說「離欲阿羅漢」,就是要避免譯成「我不作是念,我是阿羅漢」。阿羅漢未必不作「我是阿羅漢」之念,但不作「我是離欲阿羅漢」之念。因為阿羅漢果是無所離的——「修道已,不復更修」,既沒有「欲」,也沒有「離欲」。這一點,玄奘也譯出了:「我雖是阿羅漢永離貪慾,而我未曾作如是念:我得阿羅漢永離貪慾。」 阿羅漢不作「離欲」之念,並非不作「得果」之念。其他四譯都沒有留意這一點。奘公雖然譯出了,卻不如什公所譯簡練明快。

4、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_____。

A. 其福勝彼
B. 其福甚多
C. 此福德勝前福德
D. 此福德甚多

答:其福甚多。

這一題有迷惑性。這一題的解說,也許略顯牽強。《金剛經》前面說過,如果有人能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福德勝過以滿恆河沙的七寶布施。但這裡說的是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不是七寶。《金剛經》後面還說,如果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過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要勝過以身布施,需要「信心不逆」,而這裡並沒有說「信心不逆」。流支、真諦譯本,都認為僅僅受持為他人說,就勝過以身布施,羅什並沒有這樣說。

「福」和「福德」相比,含義要寬一些,「福」不僅包括「福德」,也包括「福報」。福德,是善業的勝利功能;福報,是善業的殊勝果報。這裡,不僅福德多,福報也多。

5、慧命須菩提白佛言: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_______。何以故?須菩提,_______,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A. 非眾生;眾生者
B. 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眾生者
C. 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非眾生者
D. 非眾生,眾生眾生者

答: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眾生者。

眾生,就是凡夫。須菩提問佛,未來世有沒有凡夫對此生起信心。佛說,他們不是凡夫,因為能於此法生起信心,就不能說是凡夫;但也不能說不是凡夫。這個意思,流支、真諦譯本說得非常清楚:「彼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非非眾生,故說眾生。」 那為什麼羅什連用了兩個「眾生」——「眾生眾生者」,是什麼意思?

眾生,除了凡夫的意思,還有「眾多法和合而生」的意思。《大法鼓經》:「佛告迦葉:如是和合施設,名為眾生。」 羅什意思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生的凡夫(眾生眾生者),並非實有的凡夫,只是名字叫凡夫。兩個「眾生」,所用漢字一樣,含義是不同的。

什譯《小品般若》也說:「釋提桓因言:大德須菩提!眾生有何義?須菩提言:眾生義即是法義。於意云何?所言眾生眾生有何義?釋提桓因言:眾生非法義,亦非非法義,但有假名。是名字無本無因,強為立名,名為眾生。」

6、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______, 是名_____。

A. 無有少法可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B.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C.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D. 無有少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乃至無有少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什麼有「乃至」二字?佛的意思,我不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所得,我於任何法都無所得,這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需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的。「得」,是有為法,是可以修,而且必須修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為法,裡面沒有「得」。要「得」無上菩提,非修一切善法不可,而且必須以無我等相修。因為無上菩提中,無有一法可得。

7、以下哪種念頭,不應該有:

A. 如來不應以具足相見
B.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C.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D.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答案: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他三個選項很容易。重點是這一句。這一句,羅什譯本和其他五譯很不同。什譯說:「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他版本大意都是:「汝今不應作如是見:如來以具足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到底不應作哪種見?不以具足相得無上菩提?以具足相得無上菩提?還是兩種見都不應作?這應該是《金剛經》流傳中的變化。這種變化,雖然各自都能解說,但意思相去極大。

羅什譯本,含義是:雖然佛說不能以色見如來,但如果忽略了色,也不行。菩薩要成佛,除了三大無量劫的六度萬行,還要百劫修相好。具足相的修行,令菩薩福德圓滿;得無上菩提,必須福德圓滿。前面「若以色見我」的偈子,是強調智慧;這裡說「莫作是念」,是強調福德,與下面的「於法不說斷滅相」是一貫的。

8、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_____。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_____故。

A. 功德,功德
B. 功德,福德
C. 福德,功德
D. 福德,福德

答:功德,福德。

什譯《金剛經》有「功德」8處;「福德」18處。談到功德,主要是說受持、讀誦佛經,供養諸佛。佛是具足功德的,談到眾生,如果和佛、佛經、佛法相關,也說「功德」。「得成於忍」,是對佛法的體悟,故說「功德」。功德,是和智慧、解脫相關的。而福德,則以布施為主,包含持戒、修定等。為別人誦經,是「法布施」,也說「福德」。大體上,「福德」偏從利他說,「功德」偏從解脫說。

「知法無我,得成於忍」,主要是智慧邊的事,因此說「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不說「勝前菩薩所得福德」。如能「不受福德」,即有無我智慧,即有「功德」。所以後面的空是「福德」。在羅什的譯本中,沒有「不受功德」的說法,只有「不受福德」的說法。

「作福德」和「受福德」不同,福德不應受,卻不應不作,這是理解福德的關鍵。不受,即是不貪著其勝利。福德通有漏、無漏。如能作而不受,福德即不可限量。這不可限量的福德,正是菩薩摩訶薩根本,無上菩提即從此來。

流支和真諦,兩處都用「福德」。羅什前用「功德」,後用「福德」,相當考究。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由于过去造作五恶,所以现在就遭受苦报。病苦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所以这个痛苦是非常难过的。
  我们看下面这几个词语:
  第一个词语是:
  〔愁痛〕是忧悲苦恼叫“愁痛”。
  〔酷毒〕是残酷狠毒。
  〔自相燋然〕是受自己的业力所感,内心的贪、瞋、痴三毒之火炽盛燃烧。

  看下面这四句经文: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
  “或其今世”讲的是五痛,是说今世的苦痛。
  “先被病殃”就是遭受到严重的病苦。这种病苦是“死生不得”,痛苦异常。就像我们常说的老人病、植物人,都属于这种情况。
  因为这种病基本上是治不好的。所以,如果他们的福报大,可能一二十年也走不掉;福报小的,可能三五年就走了。如果我们学佛人明白这个道理,怎么办呢?要劝他舍财布施,就是把他每年的医药费都布施掉。这样呢,可能他走得就快一些了,因为他福报就享完了。如果不用这种方法,那他就会长年地躺在床上,那个罪真的是很难遭的。
  有病的人遭罪,照顾他的人也很遭罪。但是有多少人明白这个道理呢?总是舍不得把他的钱财,把他的医药费布施出去。

  〖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这四句经文是说,或者在他命终的时候堕入了三恶道,他的相貌非常不好看。我们大家送往生都知道,如果临命终的人,他的相貌很好,你就可以断定,他绝不会堕三恶道。因为堕三恶道他怨恨,不知所措,所以他的面貌一定是“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他这个“燋然”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他内心里发生的。是贪、瞋、痴三毒之火炽盛燃烧,是从内发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佛在这里为我们说出恶业的果报,使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处处要小心谨慎,时时警惕自己不要造作恶业。

  看下面经文: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看几个词语:
  〔困剧〕“困”是无法摆脱的困苦,“剧”是剧烈的报复。
  〔曲直〕也就是有理和无理,是与非。这个“曲”是不合理的意思。
  〔磨灭〕就是消灭。

  看这四句经文: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一切众生在这个世界不可能没有冤家,不可能没有债主。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在六道里不知道与多少众生结下了冤仇,也不知道欠了多少众生的债。这些个冤亲债主因缘际会时,虽然不认识,也要讨债还债。
  佛在这里把这件事情给我们说破了,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我们这一生不如意的事情很多,特别是人事环境,不如意的就更突出一些。
  佛是这样教导我们的,让我们处处要忍让,忍让是还债、是解怨。
  这个道理我们可能过去没听说过,忍让是还债,是解怨,不要认真,不要计较。《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好执著的!有什么好计较的!能忍让,冤家就化解。
  人家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如果要名儿,名让给他;要利,把利也给他。要什么都给他。他要的,我们不要;我们要的,正是他不要的。

  我们要什么?我们要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这是我们要的。修道人与世人没有冲突,彼此能够相安无事。所以,这些个怨结、债务慢慢地就可以化解了,慢慢地就消除掉了。
  佛又告诉我们,我们修行,念念都要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为什么天天要回向、念念要回向?还债解怨嘛。这样菩提道上才能够一帆风顺。回向偈要从心里发出来,口念没有用,心、口要相应。

  回向偈明明教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两句回向偈把冤亲都包括在内了。
  正因为我们要解决这个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才要认真努力地修行。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努力地精进?为了报恩、为了还债。恩不报、债不还,往生不了西方极乐世界。
  后面这两句话很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精进努力修行?为了报恩、为了还债。恩不报、债不还,往生不了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还要注意那些微小的磨擦。如果这些微小的磨擦处理不好,处理不及时,小磨擦就会发展成大磨擦,再继续发展就会“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
  造作恶业的根源不外乎两个字“贪、著”。
  “贪”是贪欲,“著”是执著,而且是坚固地执著,尤其是对于“财色”更是贪得无厌。
  古往今来,为色、为财家破人亡,乃至于国家毁灭,这在历史上是都能看得到的。
  “不肯施惠”。大家想一想,有几个人能把财色这件事情看穿。我们在《华严经》第六回向品里看到了菩萨的布施,不但是身外之物能够施舍,即使是这个身体也欢喜布施,身体是内财。唯有菩萨知道,这个色身不是我,是我所,所以身也能舍,何况是身外之物呢?

  世间人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对于自己的色身坚固地执著,以为这个色身就是我,产生了坚固的我执。有了我执,身外所有之物他都想据为己有,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观念。外面的一切都能据为己有吗?根本不可能,这只是人的妄念而已。他所得到的和所失去的是不成比例的,纵然是得到了,也是暂时地得到,保不长久的。

  为什么得到了又保不长久呢?大家想一想,你这个色身不能长住啊!你会老的,你会死的。死了以后,哪一样儿是你的,哪一样儿你能带得去?这么一说,大家就听明白了吧。所以哪一样东西你能够长期占有呢,永久不失去呢?没有。
  这就像古德所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能带得去的就是你的恶业、你的善业、你的净业。
  “各欲自快。无复曲直”。我们凡夫啊,皆有这种愚痴。怎么样儿呢?就是唯利是图,不畏因果,不讲道义,利令智昏,甚至伤害国家、伤害社会。
  比如说,被追逃的那一百名红通人员,不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吗?他们为了自己所谓的一点点小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大利益,这些是“痴欲所迫”。由愚痴而生贪瞋,造极重的恶业。“厚己争利”,特别是看我们今天的社会,人们所崇尚的是竞争,能有几个人明了这其中的事实真相?假如说,人人都竞争,这个社会怎么能安定?世界怎么能和平?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大家想一想,所谓的这个“富贵荣华”和快意之事,它不是争来的,它是命里有的。你命里有,你不争也有;你命里没有,你争也争不来。即便是争来了,不久便会失去。
  “不能忍辱。不务修善”。

  这两句经文是说,不懂得忍辱,不知道继续修福。荣华富贵是你过去生中所修财布施得的果报。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财富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来的。容貌美丽,六根完具,健康长寿,这是修忍辱的果报。这个可能很多同修不太知道,就是人,他容貌美丽,六根完具,健康长寿,这是他在过去生中修忍辱的果报。前生修因,今生一定得到果报。如果你得到了果报之后,你忘记了继续修,你果报享受完之后就没有了,所以佛劝导我们要知道修善。

  一个真正有觉悟的人决定不求人天福报。他知道人天福报是最危险的享受,一不小心,转眼就堕入了三途。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决定不求福报。这一段话大家听懂了没有,我们应该求什么,不应该求什么?

  “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享福的日子不长久,很快就过去了。因为享福的时候,不但不会再继续修福,反而造业,造业的结果就折福。比如说,你有六十年的福报,由于你作威作福,就折了一半,三十年你就享受完了。所以,世出世间的圣贤教我们要惜福。自己有福,又知道惜福,还知道继续修福,你的福报可以保持一生,终身不衰。

  如果你不知道惜福,福报在少壮的时候就享尽了,到晚年你就凄惨了。

刘素云老师《无量寿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赠运费险】 ​❀✿❀✿✿❀✿✿✿❀✿✿✿❀✿✿ [最右]可摇头台立两用空气循环扇 【¥69】 艾美特旗下【皇家惠人】空气循环,商超沃尔玛399![彩虹屁][
  • #努力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读书的时候,看龙应台写的书中,大概朦胧地觉得是为了拥有更好的选择。十月的天空亲吻我获得心灵的宽慰让心跳化为涛声一只低飞的鸟一句原始的
  • #今天穿什么# 虽迟但到的记录朋友吃饭说说笑笑最开心收到正想要的礼物就开心上再加开心人跟人之间的气场真是很奇妙,合拍就是合拍到连礼物都一击即中[污]太神奇了然而
  • 迄今为止把“传国玉玺”信息梳理得最清晰的一张图,从公元前8世纪和氏璧的出现,到五代(公元936年)石敬瑭造反,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玉玺自焚,传国玉玺消失在历史长河
  • 同时,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索尼R1在ISO400下的夜景画面依旧有明显的伪色/颗粒问题,但相较于2/3底的产品还是有极大进步——至少是真的能用了。事实上,之所以
  • #李希侃[超话]##李希侃0411生日快乐##李希侃生日表白季# 从偶练开始就喜欢你啦,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最终还在,这几年因为疫情不能出去,只是云上追星啦,但
  • 洗脸的时候会戴上你准备的发带、会一起敷面膜、会在奶茶店第二杯半价时,陪你玩陌生人突然搭讪的游戏...看着只属于你和陆沉的秘密,你发现心里早就被一种叫爱的东西充满
  • 是夏,一远房姑姑求诊,其婚后多年未孕,抱养一女,现已6岁,今意外怀孕,甚为高兴,不料想,妊娠反应非常剧烈,经他医治疗月余无效来我处就医,当时我予静滴B6,泡服苏
  • 如果老詹留在湖人,那另外两位,至少有一个得走人,目前来看,就是威少了!好好的大学你不读,大好的黄金口岸你不做生意,如花似玉的外国媳妇你也守不住!
  • 朋友圈文案 | 频繁记录生活²⁰²²/₀₂.₀₈ ☺︎ꔛ♡不图事事圆满,但愿事事甘心-----❥ᶜᵘᵗᵉ ☺︎~²⁰²²不排斥温暖,不迎合热闹❥²⁰²²/₀₂
  • 这个得时,需要从力量方面来观察:首先是看这个八字的年干与年支的组合关系,是不是两者彼此辉映,彼此关照;与本柱纳音是否相生相扶,没有战克;其次,年干在月、日、时,
  • 假的真相核酸检测采样所用的棉签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棉签虽然不一样,但也是不含试剂,更没有毒性的。之所以要用植绒拭子,是因为它更适合采样和检测。
  • 不配!看病的时候多多感恩戴德今天没有暴毙街头吧!
  • 好的‮炖鲜‬既有即‮燕食‬窝开瓶即食式‮方的‬便感又有自炖燕窝‮新的‬鲜感不添加任‮防何‬腐剂的鲜炖燕窝‮的吃‬更安心 女命,丁亥日,姻缘较旺日元火命人,202
  • 不是非要莲花池我去吸一口和战哥一起的空气都行1880~480都行抢到了各方面合适就送凶兔哭猪的20cm狮子服和兔兔服(第四批)或者你想要10cm的呆琑也行真的送
  • 妈的,最烦窝囊的男的。这时候以上说的这些人一起吃了一顿饭,餐桌上妈说尽了阴阳男主养父的话,男主连个屁都不敢放。
  • 读书心得:书中的英子和修一,是向往的爱情,也过着向往的生活,每次读起来都觉得心中被温暖所包围,恨不能马上就退休,共赴田园。宅家读书|每天都是 小春日和居家的日子
  • 铭缘阁起名网整理一些女孩起名方式#取好名字有多重要# #大姓起名技巧# 选用描叙山川、风光的诗句这类的诗句通常在气势上是相对比较有活力的,并且是描叙自然之景,更
  • 文章说,林丹“尽管末能夺冠,但他出色的网前技术、顽强的意志给人印象深刻,他将是中国羽坛男单未来的接班人。但是,在2001年的九运会上,人们再次领略了林丹的实力。
  • 看到下面这个上海舟山市民的抱怨,我也觉得很义愤填膺,是啊,广大市民们,被关了禁闭好几天,你们这些志愿者,过来检测核算,连续工作区区5小时,就要换衣服,真的不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