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深度:斯里兰卡经济危机,根源在哪?】刚刚过去的周末,数以万计的斯里兰卡民众并未欢欢喜喜地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做准备,而是纷纷走上街头,抗议该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英国《金融时报》称,俄乌冲突使不少发展中国家都遭受燃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斯里兰卡可能会成为首个出现经济动荡的发展中国家。俄乌距离斯里兰卡6000多公里,俄乌冲突如何扇动蝴蝶翅膀,导致这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岛国经历7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当地正在发生什么?危机根源在哪?《环球时报》记者为此近距离观察并采访多名斯里兰卡民众和专家。

斯里兰卡正在发生什么

当前,斯里兰卡正遭遇自该国1948年独立以来的最严重经济危机。根据斯中央银行最新数据显示,美元兑换斯里兰卡卢比的汇率已突破1比300大关,该数据在3月初时为1比203,一个月跌幅超过32%。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斯里兰卡的官方货币斯里兰卡卢比“已跌至历史最低点,成为世界上表现最差的货币”。英国媒体称,斯里兰卡很有可能会在2022年破产。

生活在首都科伦坡的萨曼蒂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市场里的商品价格都在飞涨,大米、奶粉、汽油、瓦斯等等,但唯独工资没有涨”。

“所有的东西都变贵了,1公斤大米的价格在2019年只有不到100卢比,现在已经超过200卢比了,汽油价格也从137卢比涨到了254卢比。”萨曼蒂说。

萨曼蒂告诉记者,她的丈夫是科伦坡市警察局一名高级警察,“我丈夫的月薪在两年以前就是10万卢比(依照当时汇率约合人民币3000元),而现在仍然是10万卢比(现约合人民币2000元)”。萨曼蒂还说,长时间的停电让生活更加艰难,“我所居住的地区每天要停电几个小时,尤其是在晚上,我甚至没办法给我儿子做饭”。

《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到,由于外汇危机导致缺少美元用以支付燃油进口,数周以来,几乎每个加油站外从早到晚都排着长队。

“能花几个小时加到油已经谢天谢地了”,在科伦坡二区一家加油站外排队加油的司机黑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们不确定什么时候能运来油,所以很多司机都不得不整天整夜地等在加油站外”。

为什么斯里兰卡可能最先倒下

旅游业是斯里兰卡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之一,《环球时报》记者10日电话连线从事旅游业的斯里兰卡青年兰吉特,他说:“2019年斯里兰卡恐怖袭击事件,对我们旅游行业冲击太大了,又加上疫情两年多的影响,真的苦不堪言,我失业至今,靠着打零工度日。”

斯里兰卡的旅游业自去年起正在缓慢复苏,但俄乌冲突使该国的旅游业雪上加霜。数据显示,今年初以来至俄乌冲突前约有30%的游客来自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和白俄罗斯,而冲突使得斯里兰卡失去这几个国家的游客来源,时至今日,仍有数千名来自乌克兰游客滞留该国。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导致全球油价上涨,也使斯需要花费更多的外汇用以进口燃油。

“有人认为俄乌冲突导致斯经济危机爆发,对此,我难以苟同。”斯里兰卡货币委员会成员、科伦坡大学经济学教授西里马尔·阿贝拉特内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认为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等酿成经济危机,这其实也是一种误区。旅游业是斯经济中一个小的组成部分,而真正重要的部分是纺织和侨汇。然而,在疫情和债务等因素的叠加下,侨汇锐减加剧经济危机。2020年斯里兰卡海外侨汇收入达71亿美元,2021年降至54.9亿美元。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钱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斯里兰卡作为发展中国家,外汇收入主要依靠服装出口、旅游业以及境外斯里兰卡人向国内的汇款。但疫情以来,三项外汇收入都出现明显萎缩,使得国家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钱峰解释说,斯里兰卡经济过于依赖旅游业,因为疫情原因,旅游业受重创,与此相关的航空、酒店、餐饮等服务业都出现下滑,致使斯里兰卡经济这两年每况愈下。斯里兰卡政府急于改革,大幅举债,导致债台高筑,可能成为疫情后“最先倒下”的经济体。

阿贝拉特内认为,典型的“双赤字经济体”(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是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斯外债高、贸易与经常性账户长期处于赤字状态,财政管理不善的问题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俄乌冲突的确加速了斯经济危机的爆发,但不是主因,因为这场危机迟早会来。

斯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斯里兰卡官方外汇储备下降至17.24亿美元。同时,斯里兰卡今年将有大约70亿美元的债务到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斯里兰卡公共债务已经达到“不可持续的水平”,其外汇储备不足以支付短期债务。

下一个是谁?

谈到斯里兰卡政府是否有良策度过眼前危机时,阿贝拉特内认为,形势不容乐观。有分析认为,斯里兰卡经济危机的成因,与其说是政策失误,或者是俄乌冲突波及,倒不如说是一曲劳动力输出国的悲歌。而这曲悲歌也许只是更多经济脆弱国家的序曲。

钱峰表示,南亚其他国家,如孟加拉国,利用本国丰富劳动力,大力发展服装加工,经济转型比较务实并卓有成效。再如巴基斯坦对于财政赤字控制得也比斯里兰卡要好。相比之下,斯里兰卡成了最先没有经受得起考验的国家。

“斯里兰卡经济问题的出现表明,全球产业链条上,最脆弱一环总是最先出现断裂”,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在很难评估继斯里兰卡后谁又将倒下,但是斯里兰卡的问题对全球敲响警钟,外部风险不断聚集,风险敞口正慢慢打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本国经济薄弱、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会面临更大风险。(《环球时报》4月12日7版文章,环球时报驻斯里兰卡特约记者 艾岚卡 王一同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环时深度: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美国和欧盟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不断加码,然而它们制裁的不光是俄罗斯,还波及了世界其他国家——随着俄乌军事冲突的持续,另一场危机——粮食危机,已在路上。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说,俄乌冲突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供给减少,或让多国陷入粮食危机。#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面临多重危机,现在本应是国际社会在俄乌之间劝和促谈、携手应对全球挑战之时,然而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媒体却再次利用危机兴风作浪,从中寻找抹黑中国的“兴奋点”。“中国已出现粮食短缺”“中国在全球市场疯狂囤粮”……它们炮制了一个又一个耸人听闻的谣言。《环球时报》调查发现,虽然外部挑战严峻,但由于进行了周密且长远的部署,中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4亿多人口不但能到点吃饭,而且越吃越好。各项数据都表明,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中国不仅“家底厚实”,还有宽阔的“护城河”。

“为打击俄罗斯,美国准备饿死全世界”

在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之前,许多人或许并不了解,乌克兰其实是谷物、蔬菜、禽肉等食品的主要出口国,有着“欧洲粮仓”乃至“世界粮仓”的美誉。同样,俄罗斯也是小麦等农产品以及化肥的主要出口国。因此,俄乌持续的军事冲突引发了人们对多国是否面临饥饿风险的担忧。据媒体公开报道,目前俄乌两国黑海港口已经没有货物运输,乌克兰的粮食出口限制和俄罗斯遭到的大规模经济制裁正使全球供应链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小麦供应。俄乌两国都是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环球时报》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俄罗斯小麦约占全球供应量的17%,俄罗斯和乌克兰合计占全球小麦出口的近30%。此外,俄乌两国共占全球玉米供应量的17%、大麦的32%、葵花籽油的75%。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乌克兰出口的小麦和玉米中,40%运往中东和非洲国家。亚美尼亚、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和厄立特里亚,这些国家几乎所有的小麦都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此外,土耳其、埃及、孟加拉国和伊朗等国也有60%以上的小麦来自俄乌两国。多家媒体的报道显示,俄乌冲突恶化后,上述传统从乌克兰进口小麦和玉米的国家已不得不寻找新卖家。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3月17日警告称,中东和北非地区已经出现食品价格上涨,相关影响正在向更多脆弱国家扩散。

俄乌军事冲突还使乌克兰的农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3月29日发出警告,称该组织在对乌克兰19个州进行评估后认为,随着冲突的发展,乌克兰能否收获现有农作物、种植新作物或维持牲畜生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联合国粮农组织紧急情况和复原力办公室主任保尔森表示,冲突可能会严重扰乱乌克兰数以万计小农的生产。为支持更广泛的救济工作,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呼吁各方向乌克兰提供5000万美元资助,但目前只有10%的资金到位。

“灾难之上的灾难”——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比斯利3月29日向联合国安理会做简报时,曾这样形容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并认为世界正在面临二战以来最大的粮食不安全。比斯利警告称,萨赫勒地区、北非和中东地区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可能在今年6月和7月恶化,因为这些地区的小麦和其他主要粮食供应大部分来自乌克兰和俄罗斯,而6月和7月原本应是乌克兰和俄罗斯小麦等农作物收获的季节。

俄乌军事冲突导致粮食供应量下滑,而更糟的是,美国威胁制裁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化肥的消息传出后,全球化肥价格开启新一轮上涨,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不安全的风险。据世界粮食计划署估算,美国对俄白化肥的制裁措施,或将导致一些国家的粮食产量下降50%以上。

要知道,俄罗斯对全球化肥市场至关重要:俄罗斯化肥年产量超5000万吨,占全球化肥产量的13%。在出口方面,2021年,俄罗斯氮、磷、钾三种化肥的出口贸易值均位居世界前三,占比均在15%-20%,是国际市场重要的化肥供应方。

农业大国巴西对俄罗斯化肥的依赖度就非常高。巴西是全球咖啡、糖、大豆、玉米、棉花、小麦等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同时也是化肥的最大进口国,85%的化肥供应都来自进口,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合计占其进口总量的28%。《纽约时报》近期报道称,巴西近一半钾肥来自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现在只剩下3个月的库存。巴西全国大豆农民协会已指示成员在本季节减少使用钾肥,而巴西大豆的产量也可能因此减少。

“为打击俄罗斯,美国准备饿死全世界”,俄罗斯《观点报》曾这样形容华盛顿对莫斯科的制裁。话语虽然有些夸张,但现实却着实令人忧心。

外媒恶意炒作“中国粮食危机”

在全球粮食安全面对极大不稳定性的背景下,一些外媒也找到了抹黑、攻击中国的新角度。在炒作所谓中国“粮食危机”的过程中,最常见的论调是“中国的粮食供应危险了”“中国已出现粮食短缺”。名声比较臭的“美国之音”在3月的一篇报道中声称,虽然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是除原本就有的耕地流失等“内忧”外,俄乌冲突的“外患”也将使中国“缺粮危机”雪上加霜。《华尔街日报》发文称,俄乌冲突引发中国“粮食不安全”。印度TFI Global新闻网写道:“在中国,没有人想当农民。土地正在变得有毒,(农业)回报率很低,使得农民很难成为可行的职业选择。此外,来自中国农村的人正在向城市中心迁移,以寻求更好的生活。”

“俄乌冲突的确推高了国际粮价,但这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影响是很小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首先,从中国粮食的进口组成来看,大豆和小麦是中国进口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但这两种作物都大部分来自美国,而不是俄乌。

陕西一所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吃饭。

李国祥表示,其次,中国粮食主要还是依赖国内生产。“前些年确实有农民觉得种粮不赚钱,但这几年情况明显改善,现在是农民到处抢地种。比如东北的一些农民告诉我,他们现在种一亩玉米可以赚1700-1800元。”李国祥称,“美国之音”等外媒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外媒炒作中国粮食问题的第二大论调是,中国在全球“抢粮、囤粮,推高全球粮食价格”。《日本经济新闻》声称,为缓解“粮食危机”,中国大量进口并囤积粮食,甚至导致一些国家出现饥荒。还有外媒污蔑“中国像没有明天一样疯狂囤粮”。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批驳。“中国其实并不缺少作为主粮的小麦,进口主要是为了调剂国内品种余缺,比如进口一些饲料用途的玉米和小麦,”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并不存在所谓的“粮食危机”,更没有“在全球疯狂囤粮”。

相反,中国专家认为,中国的进口不仅有助于促进国际市场的稳定,还有利于保证中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对华贸易逆差国家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美国等国家总是对中国的粮食进口有很多意见。当我们进口粮食比较多时,它们说中国面临‘粮食危机’;当我们减少进口时,它们又说我们是贸易保护主义。”李国祥表示,美国舆论这种“逢华必黑”的做法实在是“让人遗憾”。

为何外媒热衷于炒作中国的“粮食危机”?CNN此前的一篇报道或许能让人们一窥它们的真正用心。去年11月,CNN援引中国商务部鼓励民众储存一定数量生活必需品的通知报道称,中国“粮食危机”引发民众焦虑和对政府“不信任”。专家认为,外媒对所谓中国“粮食危机”的炒作,本质上还是“中国崩溃论”的又一版本。恰逢俄乌冲突,西方试图借此向中国施压,让中国的态度向西方希望的方向转变。此外,外媒炒作中国“粮食危机”,有助于转移民众对本国国内经济状况的不满。

手握多张“王牌”,中国能保证14亿多人不饿肚子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的粮食供应安全吗?客观的数据会给我们答案。“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食、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算了这样一笔账。他介绍说,去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4公斤,今年达到483公斤,比去年增加9公斤,所以在总量的保障下,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中国都有能力保证14亿多人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七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实,中国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问题完全有切实保障。李国祥说,国际上对粮食的定义比较宽泛,国内对粮食的定义一开始主要包括大米和小麦等基本口粮,而现在玉米以及大豆等都被囊括在粮食的范围之内,这个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李国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粮食安全取决于供给,而供给主要由生产、库存和进口三者共同决定。截至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连续18年丰产,尤其是2015年以来,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目前中国粮食库存规模大,足够安全。”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的21%,眼下俄乌冲突或增加中国粮食进口成本,但不可能动摇中国粮食安全以及“吃饱没问题”的基本格局。李国祥也赞同他的观点。根据历年的数据,中国人均粮食年消费量上限未超过300公斤,中国人“年年有余”的祈福早已成为现实。

除了持续稳定的供给,中国粮食库存也有“相当厚实的家底”,其中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的比例超过了70%。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小麦分析师孙恒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以小麦为例介绍说,中国小麦完全能够自给,虽然每年也会少量进口,但主要用于品种调剂,用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前中国小麦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可以满足国内一年以上消费需求。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粮。去年,中国玉米进口出现大幅增长,但也是在这一年,玉米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民播种积极性得到提高——2021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达6.50亿亩,比上年增加3090万亩,增长5%,尤其是作为中国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东北地区,单产提高明显。2021年,玉米产量为5451亿斤,比上年增加238亿斤,增长4.6%,再加上进口和库存,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华尔街日报》分析称,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粮食储备,并在2008年粮食价格危机后开始稳步建立国家战略储备。

中国粮食安全还有一个重要的基础支撑,那就是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是中国粮食安全得到保障的基础支撑。唐仁健在两会期间强调,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关键是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在耕地上,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在进口方面,公开资料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的粮食进口没有受到影响。《华尔街日报》援引农业市场数据提供商AgFlow的数据称,2020年,中国购买的谷物和油菜籽比2019年增加26%。2021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增长11%,并在今年1月和2月继续呈同比增长。

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2022年中国粮食安全仍然没有问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秦玉云2月25日表示,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此外,2021年中国进口粮食1.65亿吨,第四季度超过3600万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增加今年的市场供应。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保供稳价的物质基础非常扎实。秦玉云指出,中国能够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3月5日在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唐仁健表示,在粮食总量的保障下,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中国都有能力保证14亿多人民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也吃得越来越好。全文:https://t.cn/A66nQlGs(《环球时报》4月12日8版文章,作者 白云怡 倪 浩 沈维多 黄兰岚 林小艺)

【新闻发布|哈尔滨市连续14天社会面清零 在严格做好常态化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有序放开】
4月10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哈尔滨市疫情防控第四十六场新闻发布会。市卫健委主任柯云楠通报我市此轮疫情相关情况。自2月28日,本轮输入性疫情发生以来,我市累计发现阳性感染者614例,其中确诊330例、无症状284例。累计治愈出院478例。截至今日17时,全市现有阳性感染者136例,其中确诊91例、无症状45例。今日0至17时,全市无新增新冠阳性感染者。
一个多月来,面对奥密克戎多个链条的接连冲击,全市上下的众志成城、昼夜奋战,我市疫情防控取得了决定性成果。截至4月9日24时,五常市已连续18天社会面清零;尚志市已连续15天社会面清零;援建外省方舱抵返人员,由于第一时间闭环管控到位,所有病例全部为集中隔离管控中发现,已连续5天无新增阳性感染者;近日报告零星阳性感染者,但均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实事求是地讲,本轮疫情奥密克戎病毒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隐匿,传播力是德尔塔病毒的数倍,在一个千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做好疫情防控面临巨大挑战。  
本轮疫情我市发现首例阳性感染者后,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在感染者活动轨迹尚未清晰的情况下,果断划定包围圈,以快制快,迅速采取流调溯源、封控隔离、核酸筛查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并根据疫情发展,果断进行社会面管控,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链。对此,广大市民朋友给予了巨大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遵守市指挥部公告,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参加核酸检测,特别是各个行业的商家、业户、个体经营者做出了巨大牺牲,还有广大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机关下沉干部、社会志愿者等所有参与抗击疫情的市民付出了辛劳和心血。有爱心人士为隔离孩子送去装有故事书、小零食的大礼包,也有为管控单元爷爷奶奶、叔叔婶婶设立的“暖心台帐”,还有黑吉两省乡亲“换心换地”不误农时忙春耕的深情厚谊。这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一声声,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城市精神,直击人心。这是我们打赢此次疫情防控防御战、阻击战、歼灭战的关键所在、底气所在、信心所在。在此,我代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向广大市民及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自3月27日发现最后一个全员核酸阳性感染者以后,我市已连续14天实现社会面清零,这也标志着我市疫情防控进入到收尾阶段。为尽快恢复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经专家研判,市指挥部决定发布第58号公告,对百货商店、批发市场、理发店;水电气缴费大厅;中小学线下复学;各类审批服务大厅、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有小区(村屯)、非涉疫区县(市)餐饮堂食等方面,在严格做好常态化防护措施的前提下有序放开。之所以没有全面放开,而是部分有序放开,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先行放开,包括商场、市场、理发、水电气线下缴费等场所;
   二是与企业办事相关先行放开,主要是各类服务审批大厅、机关企事业单位等;
   三是群众热切关心期盼的先行放开,主要是中小学线下复课、小区(村屯)到期解封。
与此同时,尽管胜利在望,但考虑到目前相关外省市等国内多地疫情依然十分严峻,我市每日抵返哈人员达6万余人、车辆3万多台、“落地即检”人员达1.5万人,外部风险及外防输入的压力仍然很大。还有,我们内部社会面虽然持续清零,但近期管控范围内仍有零星病例散发,还不能完全排除潜在的风险隐患。因此,现在全面放开的基础还不够牢固、条件还不够成熟。我们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既是避免临近曙光前功尽弃,更是对全市人民生命健康负责。希望广大市民能够给予充分理解,遵守58号公告,在办事、购物、出行等方面,按规定做好个人防护,不聚集、不聚餐、不聚会。
接下来的疫情防控工作重点主要是全力巩固社会面持续清零成果,尽快打赢本轮疫情防控歼灭战。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压实各方责任,全力抓好“点、线、面、界、链”全方位防控,让全市人民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一是把住“输入”关口。坚持做好中高风险地区抵返哈人员排查,严格落实“落地即检”等措施,对“三站一场”、公路卡口严管细查,坚决当好全市人民的“守门员”。
二是科学开展核酸筛查。疫情尚未完全结束的区县(市),根据专家研判,科学确定核酸检测频次,压茬推进、不漏一人;持续组织对21类重点人群进行核酸筛查,做到一天一检。全市增设免费核酸检测点,方便群众愿检尽检。
三是进一步提高流调质效。强化协同作战,对新发病例开展更高效更精准的流调,对重点人员流调信息“回头看”,加强信息协查排查,先管后筛、边筛边管、严筛严管,以最快速度找准找全密接者,确保不落一人,坚决消除疫情扩散和外溢风险。
四是严格做好转运隔离。坚持边排查边转运边隔离,以最快速度将风险人员闭环转运到位。进一步强化隔离点管理,做好人员培训、流程规范、闭环管控,杜绝隔离点交叉感染。
五是切实提升救治能力。坚持中西医结合,全力救治确诊病例,争取现有病例早日康复出院,对无症状感染者提早进行中药干预,防止转为轻症或重症,坚决守住“零死亡”底线。
六是继续加强社会面管控。严格落实好58号公告,该放的放,该紧的必须紧,特别是对监狱监所、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严格闭环管控。对未到期解封的社区(村屯)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做到“足不出户”、“足不出院”,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严肃追责问责。
七是全面开展环境消杀。落实落细消杀方案,对封控小区每天进行预防性消杀,对阳性感染者住所和涉及的公共场所做好终末消毒,不出死角、不留隐患。
八是保障好群众基本生活。突出做好封控区、管控区居民基本生活物资、看病用药需求保障,避免发生次生问题。确保广大市民基本生活物资数量充足、品种齐全、价格平稳。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急难问题,全力服务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应急需求。
希望广大市民朋友及社会各界,一起守护我们的城市,一起交出疫情防控的哈尔滨答卷,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来源:哈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 段瑛琳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解说英凯[超话]#短暂的武汉之旅结束了,很庆幸2019年KPL秋季赛总决赛落户武汉,离我家很近的一次比赛,虽然@解说英凯 没有排班,我又一次和凯凯无缘,但我作
  • 透過價值觀與背景的沖突,刻劃雙方之間的互動,無論是要當好朋友或情侶都很萬用。拒绝粗长的文案君不作不死的康宁蒙后悔的事情有四件。
  • 医学装备部不是一线,亦是战“疫”前线,面对疫情,在防控物资供应上加班加点已为常事,只要有防护和消杀物资到来,不分时间,不论地点,经常舍小家为大家,立即赶赴物资现
  • 医学装备部不是一线,亦是战“疫”前线,面对疫情,在防控物资供应上加班加点已为常事,只要有防护和消杀物资到来,不分时间,不论地点,经常舍小家为大家,立即赶赴物资现
  • #qghappy[超话]#看到超话说什么以前喷葛大爷,喷许诺的都是一群人,真的忍不住了,以前不爱玩微博,也没有留下啥证据,就只有这个,当时qg成绩不好,有一天去
  •   在我的理解里、我的观点里,我认为哥哥在香港甚至整个华人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华人市场,从流行文化的历史层面,我相信张国荣是第一个开创者。我从最开始就
  • #notequalme[超话]##≠ME# 官推20191011 受台风影响,10/13大阪迷你握手会,≠ME不参加活动 【お知らせ】 10/13に開催を
  • 这些年看开了许多事情 没什么非你不可也没什么不可失去 愿意留下来的就好好相处 想要远走的 就挥挥手说声抱歉恕不远送好好做事 努力挣钱 学会负该有责任也学会摒弃
  • 但是必须要吐槽一下剧本,剧情设计比较单一,如果单靠演员的魅力支撑一部剧,还是会略显单薄,毕竟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加上精彩的演绎才会令人回味无穷……最后,谢谢大麦,
  • 一群特​立​独‎行​的‎女‎人‎ [阴险]#百诺恩纸尿裤尿不湿代理##纸尿裤测评推荐[超话]#2019---​百诺今夕•感恩有你我‎们‎是​百诺​恩​代‎言人,
  • 什么时候演反派啊,一定很带感[嘻嘻][嘻嘻][嘻嘻]!早上6点第一个到位,半夜12点才能结束,晚上睡觉经常连衣服都不敢脱,以防随时有工作。
  • 墨香写的话怎么这么有哲理,日常表白她[哈哈][给你小心心]@墨香铜臭MXTX勇敢做自己 不喜欢任人摆 布的星座白羊座  白羊座人的自我意 识相当 强,基本上所有
  • 这是你第一次来到成年人的世界,尽情发挥你的光和热吧! #安利安利 爱你爱你##为您生活添色彩[超话]##amway安利云服务##为您生活添色彩##安利[超话]#
  • 经常看到大家在群里发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和邻居生活的照片,也有很多感人的事情是群友们发的文字信息讲的。这段时间我对社区为大家做的一系列工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总想把
  • 某种意义上,宗教对人脑的控制力度远远强于自然科学,在盲目的信仰中所提倡的道德品质也会得到某种遵循,尤其是宗教以下地狱的恐惧来威胁。如果你把它当成一种“智识”那么
  • hi,30 岁欢迎光临19年跨年的时候就倒计时你的到来愿望是大家都好好的,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远离一切奇怪的事。❤️祝愿自己往后年龄都长在脑子里,别人说“你一点
  • 随着蒙古人灭掉南宋,彻底摧毁了汉、唐、宋以来传承有序的中医思想和完整医疗体系,却阴差阳错地成就了注重寒凉攻邪的温病学派。后世明清医者再不可能师从于宋,使得南宋之
  • BACA国际艺术高中2月份伦敦艺术大学线上面试大捷,收获offer28枚|BACA资讯@新浪博客良好的教学品质是经得起任何事情考验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央圣马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月12日,佛山3例新增确诊病例情况、曾逗留过的小区场所公布】截至2月12日24时,全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81例。2月1日
  • 这次CERNET与ZOOM合作推出的ZOOM视频会议平台和服务zoom.edu.cn还具有以下的特别优势:一是优先的网络和系统资源保障,基于CERNET高速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