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中
最精彩的七个比喻
影响了整个东方文化

《妙法莲华经》
在大乘经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它具有独特深远的哲理和文学艺术般的语言。

法华经中用了大量的比喻,
来阐明甚深难解的哲理,
被称为法华七喻。

《妙法莲华经》
在大乘经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它具有独特深远的哲理和文学艺术般的语言。

法华经中用了大量的比喻,
来阐明甚深难解的哲理,
被称为法华七喻。

《法华经·方便品》中云:
佛所得法,
甚深难解,
有所言说,
意趣难知。

所以经中用了大量的比喻,
来阐明甚深难解的哲理,
被称为法华七喻。

这些比喻在经中的出现,
不仅体现出
《法华经》的文学性,

而且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
来说明经中开权显实的思想。

一 、火宅喻

在《法华经》
第三品
《譬喻品》中,

佛陀讲到长者从火宅中救出众多孩子的故事。

佛陀在经中告诉舍利弗说,
诸佛经常以各种因缘,

譬喻言辞、
方便说法,

让所有佛子都能得到解脱。

接着,
佛陀便以国中有大长者,
因为年老体衰,
拥有无量财富和田宅,
以及僮仆。

他的家庭广大,
只有一个门,
家中人数众多。

一天突然大火从家宅四面燃起,
长者见大火起来,
很是惊恐,

自己虽能出逃,
但顾及长者诸子。

他知道诸子都贪图嬉戏,
没有出逃的意思。

为了让诸子逃到安全地带,
长者采用下面的技巧令诸子得出:

经云:
“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
‘ 此舍已为大火所烧,
我及诸子若不时出,
必为所焚,

我今当设方便,
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父知诸子、
先心各有所好,

种种珍玩奇异之物,
情必乐著。

而告之言:
‘ 汝等所可玩好、
稀有难得,

汝若不取,
后必忧悔。

如此种种羊车、
鹿车、
牛车,

今在门外,
可以游戏。

汝等于此火宅、
宜速出来,

随汝所欲,
皆当与汝。’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
适其愿故,
心各勇锐,
互相推排,
竞共驰走,
争出火宅。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

皆于四衢道中、
露地而坐,

无复障碍,
其心泰然,
欢喜踊跃。”

长者就是通过允诺给予诸子各种娱乐设施的方法,

让诸子都逃离出火宅,
来到安全的地带。

长者喻我佛如来,
诸子喻苦难的众生;

火喻世间之苦,
宅子喻众生轮回的三界。

火宅喻告诉我们:
三界如火宅,
众生却贪图世间虚幻的快乐而不愿出离。

二 、穷子喻

穷子喻出自第四品
《信解品》。

讲走失在外的穷孩子,
面对所乞讨的长者的富裕之家却不知是自己的家。

穷子见到长者身上真珠璎珞充满,
价值千万,
庄严其身。

他身旁还有很多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

穷子见到长者如是威德庄严,
心生恐怖,
便快速离去。

长者见到穷子,
知道是自己的儿子,
便派人追赶,
将穷子追回。

穷子非常恐怖,
担心被处死,
长者令人以冷水洒面,
促其醒悟。

但穷子仍不醒悟,
长者便放其外出乞讨。

接着,
长者巧设方便,
使人请穷子来家里打杂做事,
逐渐使其渐悟自己就是长者儿子并最终继承了家产。

经中的穷子喻二乘之人,
长者喻佛陀,
佛陀巧设方便,
让穷子从小乘修起,
渐入大乘法门,
最后将佛子带入大乘境界。

三 、药草喻

药草喻出自第五品
《药草喻品》。

经云:
“ 迦叶,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山川溪谷土地,

所生卉木丛林、
及诸药草,

种类若干,
名色各异。

密云弥布,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一时等澍,
其泽普洽。

卉木丛林、
及诸药草,

小根小茎、
小枝小叶,

中根中茎、
中枝中叶,

大根大茎、
大枝大叶,

诸树大小,

随上中下、
各有所受,

一云所雨,
称其种性而得生长,
花果敷实。

虽一地所生,
一雨所润,

而诸草木、
各有差别。”

本品中的众生喻药草
( 小药草、
中等药草、
大药草 )

或树木
( 小树、
大树 ),

但是法雨无差别,
雨落在地上,
药草和树木各取所需,
都能开花结果。

在下面经文中还多次提到草木、
云雨。

其中的三草二木喻受如来教化的众生,
下雨之云喻我佛如来,
大雨喻如来所说的一乘大法。

四 、化城喻

化城喻出自第七品
《化城喻品》,

经中以比喻的方式,
以众生经过险难之道为喻,
说明小乘贪图涅槃之境。

经中说众生经过五百由旬的险难之道,
路上没有人烟,
非常恐怖。

有一个聪明的导师,
为了让大众能够顺利走过险道,

于是对众人说,
你们不要害怕,
更不要后退,
前面有座大城,
可到里面休息,

如果能够进入这座城,
就能够安稳快乐。

这时众多疲劳之人,
心生欢喜,

感叹说:
“ 我们马上就可以远离恶道,
得到安稳快乐。”

这些人于是便进入化城,
想象着自己将得到安稳快乐,
感到无比喜悦。

导师知道众人已经得到止息,
不会疲倦,
就去除化城,

对众生说:
“ 你们今来,
宝处不远,
前面的化城,
是我变化而成,
为让你们休息一会儿。”

这段比喻主要针对小乘圣者而说。

小乘圣者贪图进入涅槃境界,
一旦进入后就不想离开。

岂知真正的宝藏还在遥远的地方,

而这座让休息者暂时歇脚的
“ 化城 ”
只是幻像,

休息完后还要继续赶路
( 指达到真正的涅槃 )。

五 、衣珠喻

衣珠喻出自第八品
《五百弟子受记品》。

经中说,
就好像有人来到亲友家中,
因喝酒而醉倒。

这时亲友便以无价宝珠系在其衣服里面,
送给其人。

这人醉卧在地竟然一点都不知道。

他后来游行到其他国家,
为了衣食之需,
到处求索,
过得很是艰难,

若是得到少许财物,
便感到十分满足。

后来,
亲友见到他便说:
“ 你怎么为了衣食竟然如此窘迫。

我过去为了让你安乐,
以无价宝珠,
系在你的衣服里面,
现在还在,

你竟然不知道,
还勤苦如此,
以求自活,
太愚痴了。

你现在可用这个宝珠,
换取所需之物,
你就会过得如意,
不会缺少东西了。”

这段经文讲穷困的愚夫被富有的朋友赠送宝珠,

而愚夫因醉酒不知,
仍到处奔波谋生。

愚夫喻声闻和缘觉,
朋友喻我佛如来,
愚夫的醉酒好比被种种烦恼困扰。

众生为小乘小果,
甚至世俗事务的

“ 衣食忙碌奔波,
却不知心里早有佛陀赠与的宝珠
—— 一乘佛法。”

六 、髻珠喻

髻珠喻出自第十四品
《安乐行品》。

经中说,
比如转轮圣王,
想以威力降伏众国,

而众小国王并不顺从,
这时转轮王便起兵前往讨伐。

王见到兵士中有战功之人,
心生欢喜,
论功行赏,

或给予田宅、
或城邑、或衣服、
或严身之具,

或种种金银珠宝。

但是,
只有发髻中有一明珠,
大王起初舍不得送人,
怕送人别人会吃惊。

但是,
转轮圣王见到众兵士立如此大功,
于是毫无吝啬地将发髻中的明珠赏赐将士。

经文中的轮王比喻如来,
髺喻二乘权教,
珠喻一乘实理。

珠在髺中,
就如实理为权所隐。

这就是说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
授记二乘而得作佛,
就像轮王解髺中之珠以与功臣,

所以,
以此为喻也。

七 、医子喻

医子喻出自第十六品
《如来寿量品》。

经中说,
比如一个良医,
聪明智慧,
善于配制药方,
治疗众生之病。

这个良医有很多子女。

一次,
他因为有事到其他国家,
他的孩子因为不慎饮用了父亲配制的毒药而中毒。

不久,
医生回来,
众子见到心大欢喜,
请求父亲医治。

父亲见到孩子如此苦恼,
便按照药方,
以好医药,
色相美味,
捣筛和合,
让孩子服用。

孩子服用之后,
病即痊愈。

经文中的医生比喻如来,
众子比喻三乘人。

因为诸子无知,
饮用毒药,
心即狂乱,
父亲设方便,
让他们服用好药得以治愈。

这比喻三乘人,
信受权教,
不得正道。

如来施设各种方便,
让他们服用大乘法药,
迅速除去他们的苦恼,
不让他们有各种祸患,

所以,
以医生之子作为比喻。

《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即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

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四件事:其一,在日后结集佛法经典之时,每一部经的经文皆以‘如是我闻’为起始,表示这是由佛陀亲口宣说,阿难亲闻。其二,以戒律为师。其三,依四念处行道。其四,对于犯戒而不受劝告的比丘,用默摈、不理睬他的方式,让他心生悔意,自行归善。由此可知,四念处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方法。

五停心和四念处密切相关。就禅观次第言,五停心属于奢摩他,是止;四念处属于毗婆奢那,即观。五停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针对散心和乱心的人,使他们能够循着方法把心集中起来,渐渐地达到定的程度。修五停心得定以后,立即从定出来,用有漏智慧观察四念处的身、受、心、法,一直观想,进而达到发无漏慧、出三界的目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开悟,在定中心亦无法修;必须是得定之后,从定出,以有漏慧来修四念处,从四念处发无漏慧。有定有止,再修观,从观发慧,这个与天台宗所讲的止观均等不同。如果不得定便修四念处,或是修五停心得定后许久,定力退失,才修四念处,都是不对的。

什么是四念处呢?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心是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执着;法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的,皆是法。

用这四种的观想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了要对治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着。四种颠倒即是净──清净的净,乐──快乐的乐,常──永恒的常,我──我为中心。由于有这四种颠倒,所以不能出三界,所以沈沦流转在生死中。四种颠倒里的根本法是‘我’,因为‘我’,而错认存在是常的、永恒的。永恒感从那里来呢?从接受而来,受从那里来?受从身体而来,身体是物质的,心是精神的,但是精神不离物质而作用,身受心动,身心的感受加起来,就成了我,这是小我。从物质界小我的身体,到禅定中有定的感受的大我、大身,都假想以为恒常,执着以为有我。修四念处,正可以破四颠倒,出三界。

(一)观身不净

观察我们的身体,用‘观’的方法来观它。在一般的说法里,此处往往解释得和五停心的不净观一样。但是我认为,如果是不净观,就是尚在五停心的阶段了,所以应该不是不净观。若从《俱舍论》来看,它不是重视于身体的不净;换句话说,不是身体很脏、很臭的那个不净,而是烦恼的根源叫作不净。观‘身是烦恼根’,所以不清净。

(二)观受是苦

通常,人对于身体的诸受,误认为是乐、是清净,这种颠倒想所导致的,就是宝爱这个身体。每个人都贪爱自己的身体,谁不贪爱自己的身体呢?割舍自身的一块肉拿去给狗打牙祭去,没有这样的事。观受是苦与观身不净是连带的,因观身不净,而观察到身体所带来的并不是好事,都是麻烦事、不清净的事,所谓不清净,指的是烦恼的根源,制造罪业、生死的根源。一般的人把身体当作净、把感受当作乐来看,根本没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身体的种种呢?有时肚子饿了,吃的时候,吃得很饱,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时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觉,睡得好舒服;热的时候,有凉风徐徐吹来,吹得好舒服;恋爱的时候,亲密地拥抱,也觉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觉身体很可爱,于是起颠倒想,以为身体是受乐的根本。痛苦的时候是有的,但不会记得住,只记得好的,所以会对身体产生执着。

很多人不能认同佛教讲苦,他所感觉到的都是乐。但若深入地分析、观照下去,就会发现,所有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带来苦的原因;而苦是没有止境的,乐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生的苦,连续到未来生的苦,即便是这一生,到最后,此身还是会死亡、会败坏,结果还是苦。所以说有受皆苦,‘乐’不过是一个假象。因现象的本质是无常,无常故苦。

(三)观心无常

心是什么?前面已提及,心是从身体的感受,而产生的反应和执着。我们的心,念念不停地跟着所有的受在变化。既然是刹那不断地改变着,这心当然是无常的。可是,一般人总认为心是永恒的,譬如:男女间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石可以烂,我们的心永远不变……之类的,此即‘常心’。

执着我们的心是恒常的,这种幻觉,是因为不能观照到心念的变化。所以错认昨天想任何事的,是我的心;在三年前、十年前、五十年以前,那个动脑筋在想的,也是我的心;身体也许变了,我的心没有变,环境变了,我的心没有变。其实,不是我的心在动,是我的念头在动。他无法想到心之所以为心,实际上,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间的连锁、连结,不能如是观察,则会愚痴、固执地想象成是同一个人的心,在不同的时间,想着不一样的事。其实心念刹那变异,本是无常。

(四)观法无我

对于身、受、心三个项目,我们如果从身观察起,身受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交互变化。既然是能够变化的,当然不是常的,既然是可以变化的,里头有没有‘我’呢?如果能够变化的是我,那在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我’在那里?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心法或是色法,无一不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暂时显现其间,每一点每一点连缀起来,便成为一桩事。从时间上看,是一个过程,从空间上看,是一个集合体,可是这种集合体仍然持续在变,过程也不断在变。‘我’在那里呢?那个是我呢?身体是我吗?心是我吗?接受的‘受’是我吗?通常认为,身体是我,我在接受,我在想,所以身受心通通是我。但把这些东西放在空间、时间上来看,就只是因缘的结合、因果的关系,‘我’是不存在的。

用什么来观身、受、心、法?用慧。在什么时候来看?在得到五停心的定以后。停于定,止于定时,心根本不动。若得定以后,心能够动,这不叫念头,叫慧,是很清楚的观照。

以慧来观身、受、心、法的时候,这个慧本身有被它所观的对象。如果观一观又停掉,不能持续地一直观下去、观完成,那是代表刚刚开始用功的阶段。可是渐渐修观,先观身,观身能够不断,再观受;观受能够不断,观心,又能不断,三种连起来观,一气不断,此即四念处观成,进入世第一位,已在得阿罗汉果、出三界前的阶段了。

四念处的进程分成四个层次,即暖、顶、忍、世第一位,并要配合十六行,即十六特胜来修,所以观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谓十六特胜,它的目的是要证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圣谛怎么修呢?就是从四念处而修。在观四念处的时候,把四圣谛加进去一起观,四圣谛每一谛中有四行,四四一十六共十六行。

观四念处得力,才知道四圣谛的苦谛究竟是什么。能够了解到苦谛的实义,才能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证四圣谛,已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连续地、不断地、不退地观照明彻,而且就在观上面不会再离开了。故证四圣谛已具无漏慧,出离三界,永断生死。

女居士称女居士为“师姐”,这没有什么不对。

由于真正信佛归依的人,并不很多。在一些地方,由于封建迷信加上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不少人对真正的佛教存有一定误会。在某些环境中,低调的学佛对我们来说会有很多好处,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话不必说的太清楚,大家自己去体会就好。

对于我而言,我更喜欢安安静静的低调学佛人。对于那些跑很多寺院,认识很多的法师,关注很多公众号,结交很多居士的人。我基本上不愿和这样的人交往,甚至都不想认识他。在某些环境下,你认识的人越多,反而越容易给你带来弊端。甚至有些弊端,是你根本想象不到的。

我过去有认识几个居士,他的工作是处于教育工作,或者是某些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学佛的工作单位。但是有的居士认识他之后,就是体会不到这份低调。一定要在和他一起出去的时候喊师兄,逢人就和别人讲,这位师兄是哪个单位上班的。他都不想让别人知道他的单位,但就是要给他做宣传,好像讲这些很风光,其实却很容易给人带来一些烦恼。一些特殊性质的人,或不便于在他工作单位公开学佛的人,你就没有必要这样的高调了。

有些居士在小区里面住,实际也没有必要过多的带一些学佛的居士来聚会,学佛人来次数多了之后,就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给自己带来麻烦。我有认识的一位居士,他偶尔也会邀请一些居士到他家里去坐坐,但是坚决不邀请也不接受,任何的出家师父到他家里去。就是不想让隔壁的邻居,看到他是学佛的。这种低调学佛,其实也是为了让自己少一些麻烦。有些居士在别人家门口喊师兄,我觉得不一定就恰当。因为师兄两个词在佛门听起来很正常,但在世俗人那里听着是有点刺耳了,会觉得怪异,特别是当女居士喊女居士。因此,不喊师兄就直接叫名字,更能够减少彼此的麻烦。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你应该要懂得保护他人。

更何况佛门当中女居士互相喊师兄,其实也不那么的如法。按照《四分律》、《五分律》等律典所载,僧团开会处理僧事(羯磨)或者诵戒的时候,对男性出家人(比丘)称呼为“大德僧”,对女性出家人(比丘尼)称呼为“大姊僧”。这是最为正式的称呼。一般称呼比丘为“大德”,称呼比丘尼为“大姊”。

如《四分律》卷第六记载:时有一比丘著弊故补纳僧伽梨,莲华色比丘尼见已发慈愍心,即问比丘言:“大德!何故乃著此弊故僧伽梨耶?”答言:“大姊!此尽法故弊坏耳。”莲华色比丘尼著一贵价僧伽梨,语比丘言:“大德!我持此衣与大德,大德所著衣可与我不?”比丘答言:“可尔。”即脱僧伽梨与比丘尼,彼取比丘弊故衣著之。  

明朝弘赞律师明朝弘赞律师辑《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九解释“大姊”:“姊,音子,女兄也。本作姊,俗作姊。姊,四姓出家,同归姓释,是为法中姊妹。”  同样,居俗女居士之间还是相互称“姊”,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一:尔时复有八恒河沙诸天女等,其名曰广目天女,而为上首。作如是言:“汝等诸姊!谛观,谛观,是诸人众,所设种种上妙供具,欲供如来及比丘僧。我等亦当如是,严设微妙供具,供养如来,如来受已,当入涅槃。”

比丘尼称女居士,同样可以称“大姊”。如唐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说:“《善见》云,唤婢为大姊,不得云婢。”这是说,出家后,对于原本是婢女的,也要称为“大姊”,不得呼为“婢”。  

可见,即使皈依以后,对女居士称为“师姐”或称“大姐”没有什么问题,这其实就是“大姊”这个词的现代表述方式。至于有人理解的,皈依、出家都是大丈夫行,所以女性发大心也是大丈夫,不需要用“师姐”这样的柔性词语。只能说,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如果按照佛教传统来说,称“大姐”“师姐”或者“大姊”是没有什么不妥的。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现在中国僧人起法名的做法,早已经不是符合佛制,并且法派这一做法,也不合佛的律制。只不过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所以也就这么做了。但如果说这才符合佛制,实是极不恰当。正如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法派称呼辩)中说的:“佛虽曰,四河入海,皆失本名,四姓出家,同称释子。此但一其姓耳,岂必更一其名,是故憍陈如,大迦叶,目犍连等,皆俗氏也,阿难陀,莎伽陀,阿那律等,皆俗名也。出家证果,当时咸以此称之,后世亦以此传之。然则别命法名,已非律制矣,况法派乎。”

佛世时,按律制规定,根本没有起法名这一说法。在家时叫什么名,出家还是什么名。所以佛世时憍陈如,大迦叶,目犍连等,都是俗名。阿难陀,莎伽陀,阿那律等,也都是俗名。对这一点,我们还是需要了解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憧憬][坏笑][鲜花]苏轼的《定风波•三月七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挥之不去!
  • 最近好像脑子里有很多很多很多念头出现之前的我总觉得任何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 任何事情的解决方式不是A就只能是B 可是后来我才发现原来世界除了黑色和白色也有灰色 也
  • 大鹅马甲 Canada goose/加拿大鹅 4154M款Freestyle Crew羽绒马甲 正品原衣开版,注意对版,后领有绒,更加保暖,内侧带拉链隐藏口袋
  • (五)徐志摩说: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七)海明威说:优于
  • #隐入尘烟# 电影都是城里人看的,看完感慨完之后还是如往常一样,一边和身边人交流讨论一边继续着城内人的优质生活其实最可怕的不是你不知道他们的生活什么样,而是在知
  • 完小说《逗我呢,我成逃犯了许默》《逗我呢,我成逃犯了许默》《 林菀瑜宴修逸《》 林菀瑜宴修逸》小说《娇奴原是掌上珠玉如颜穆凌之》小说《苏玥怡秦琛》《苏玥怡秦琛》
  • 唠叨挑剔确实是处女座的问题,但是你若是你在意,并且能和他们找到合适的相处模式,你就知道有多享福了,因为不管大事小事他们都会去做,而且比想象的要温柔贴心,又不乏理
  • ➢炭烤活小青龙:目测有300g左右大小的新鲜生猛小青龙,由开始的张牙舞爪,慢慢披上了熟透的橙色,看起来就十分诱人,料理长特别呈现「蛋黄焗烤」的新颖做法,将龙虾的
  • 说查理怕猫但kt是动漫的,配图是早上看见的,就是觉得有的7推挺双标的“这里没有代指全部7推,只指贱的出来蹦哒惹人嫌的,我自己是157推,主5推”[doge][d
  • 6.拒绝人的话:要不这样你当我死了吧7.别打听我是什么人,没坏到你身上,我就是好人8.要不是你一开始装深情,我把我两眼珠子扣了,也看不上你。6.拒绝人的话:要不
  • 陪伴,一种真心的爱怜,一种灵魂的支撑,一辈子,就图个年轻时有人爱,老去时有人陪.大多人只看到你的表面并不能拨开你的内涵很多人只听到你的笑言并不能读懂你的期盼想哭
  • 八字中食神为忌,想法容易天马星空,胡思乱想,且想法多变,很多事情容易停留在想法层面,要么是不着地,不切实际的空想,要么是想了也不会去做,想的多,做多少,执行力不
  •   湖北主要城市雨雪进程图  25日鄂西北率先雪花飞舞  26日夜间鄂西南及江汉平原地区  也有雪花飘飘  27日夜间-29日  降雪区将东扩并覆盖全省  雨雪
  • ]最适合末法众生改命的一部经典,有时福报不够财神来了都帮不了,而此部经典可以读诵此经,传播此经,对人解说,所有业障消除,可见此经是古代皇家之密中密,一般的人是碰
  • 因为现在中国的钢琴市场体系还不稳定,有很多小众品牌只是在国外注册了商标,实际上还是在国内生产,俗称贴牌钢琴,这类钢琴品质低下,稳定性差,寿命很短,平均只在5-6
  • 纠结与炸鸡? 没必要。纠结和炸鸡其实都没必要。 突然好想吃炸鸡。其实本来没多想的,只是点开外卖软件发现它半价并且优惠今天截止的时候就疯狂想吃。一桶炸鸡诶,两
  • 徐斯见徐晋这副样子,心里明白,将手搭过去,放在他肩上:“走吧,徐晋,我带你去见个人。这天他等了徐斯的电话很久,真的接听到时,才知道自己可以紧张到话都有点乱,他听
  • 增伤20%不错,可以随大招一起发,提升单体70%暴击率我哭死,战车二技提升群体暴击率160%两回合,你这也太少了吧?结论:朋友们,这种或许不会复刻的活动,一般不
  • 官宣|梦灵乐队2022巡演上海站演出时间: 11月20日演出地点:上海育音堂(音乐公园)购票渠道:秀动APP乐队介绍:梦灵(Dream Spirit)是一支由来
  • “再说吧”我拒绝你了“我回去和我媳妇商量商量”我帮不了你“你以后会遇到一个更好的人”我想找个比你更好的人幼稚的人,没什么社会阅历,凡事只能听到表面,追着别人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