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得微妙法,成最正觉」。降魔就是不再受内外干扰,你的道业成就,所以这成佛了。「此二句是第六相成道之义。微妙者,《维摩经》曰: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微妙是什么?微妙是菩提。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大觉,大彻大悟这是微妙。「菩提者,佛之知见,亦即实际理体,当人自性」。这讲得很清楚,微妙是什么?明心见性,这个微妙。《还源观》上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你证得了,你把宇宙人生的根源找到,这在佛法里面圆成佛道。好处是什么?好处太多了,只要找到这个,遍法界虚空界你全得到了。这好像是个圆,你把圆心找到,这个圆的面上任何一点都通达圆心,你全找到。就像佛在经上讲的,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经教里面所说的性相(宇宙万法的性体、现相)、理事、因果,一法不漏。这个得到,一切都得到,你的智慧、你的神通、你的道力,跟诸佛如来、跟毘卢遮那佛、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你成就了,圆满的成就。

佛之知见,《法华经》上说的「入佛知见」,佛知佛见,简单的说「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你是亲眼见的。为什么?你在大定当中,成佛永远在定慧当中,行住坐卧都是定。这个定不是光是盘腿面壁那是定,那是刚刚初学的时候,那学修定,定修成了之后,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定中。为什么?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是不是定?照样办事,帮助无量无边苦难众生,他自己在定中,要出定来办事吗?不要,他的定没出入,全在定中。这我们必须了解,入定能看到,出定可以办事,那是小定,小乘阿罗汉、辟支佛,大乘菩萨不是的。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光目女,母亲过世,知道母亲在世造的罪业很重,肯定堕恶道,供养阿罗汉,求阿罗汉帮助她,看看母亲在哪里。阿罗汉要入定,入定看到,出定的时候把看到情形告诉她,小乘有出有入;法身菩萨没有出入,见性了。阿罗汉没见性,三重障碍只断了一重,不执着了,他还有分别、他还有起心动念。法身菩萨起心动念都断了,所以他的定没出入,真正得大自在。实际理体,这一句相当现在哲学里面的术语,叫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是什么?能生宇宙万象,也是自性,就是自性,佛法名字叫自性,哲学名字叫本体,我们中国古人叫本性,就指这个,本性本善。那个本善的意思,用佛法来解释就是实际理体,就是佛知佛见,那才叫本善。用佛法来解释中国传统的学术,把它就提升,提升到圆满的境界。

「经云: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云微妙难知」。这桩事情语言说不出,什么样名词术语加不上,唯证方知,只要你放下起心动念,它就现前,你就知道了。你知道了你也说不出来,大乘教上有一句比喻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个人喝一杯水,你问他这水热不热?说不出来,拿温度计去量也量不出来,必须你自己亲自喝一口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各人感觉不一样,我喝的温度很好,可能他喝了感到烫,另外一个人喝感到太冷,每个人感觉不相同,怎么能说得出来?这就是微妙两个字里头含义,微妙难知。「与微妙是菩提也」,菩提是正觉,当人正觉,就是我自己的正觉,我的正觉你怎么会知道?你的正觉他也不知道。只有比你功夫高的人知道,跟你功夫同等的人知道,阿罗汉知道阿罗汉,不知道菩萨;菩萨知道菩萨,也知道阿罗汉。比他下面他知道,微妙是这个意思。

《净影疏》里面说,「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觉」,理也是体,它是妙法,一切妙法从它而来,你要是把这个理体明白了、见到了,你就成正觉。圆满的理体就是圆满的自性,法身菩萨证得的。部分的理体,不是圆满的,声闻缘觉证得;总而言之,不圆满就出不了十法界,六道是超出了,十法界不能超出,如果证得圆满就超越十法界。这个地方讲「理指实际理体」,实际理体是自性,明心见性,真正明心见性,这个成正觉是成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这个理是讲局限的,不是圆满的,那就是阿罗汉所成的正觉。阿罗汉所证得的、菩萨证得的、佛所证得的,是一个理体,有浅深不相同。阿罗汉涉猎得浅,菩萨涉猎得深,佛证得的是究竟圆满,统统都是讲的自性。「又《长阿含经》曰:如来大智,微妙独尊」,《阿含》是小乘经,这个赞叹是有道理的,阿罗汉称菩萨确实是如是的赞叹。这个独尊只有成佛才能证得,佛果以下,也就是等觉以下,跟佛比还要差一截。

「综上而言」,这就是总而言之,像上面许许多多祖师大德所说的把它做个总结。「得微妙法,即契世尊之佛智,入实相之妙理,证正真之菩提。故成正觉。正觉者,如来之实智。故成佛曰成正觉」。这个说法也说得很好,契世尊之佛智,释迦牟尼佛所证得的、一切诸佛所证得的,是一不是二,就是入实相之妙理。实相这两个字,是指宇宙万法的真相,实是真实,真相的妙理。真相从哪里来的?真相是怎么来的?真相的理体称为妙,就是自性。自性里面的功能、德用不可思议,无法想象,它什么都没有,它什么都不缺,妙在此地。我们想想,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他描绘真正的菩提、实相之妙理是什么样子,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用现在的话说,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有没有染污过?没有。我们的自性现在有没有染污?没有,决定没有染污,堕畜生、堕饿鬼、堕地狱,都没有染污,它真的是清净的,是自性清净圆明体。不但没有染污,没有生灭,「不生不灭」。

「本自具足」,具足什么?智慧、德能、相好,也就是具足一切法,为什么?这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能现一切法,《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世界成就品」所说的,无量无边诸佛剎土。诸佛剎土里头有净土、有秽土,秽土跟我们地球一样,状况大致相同,千变万化,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些变化总指挥、总策划的是谁?给诸位说,意念,就是我们的念头。诸佛如来示现到六道里面来,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出现,示现八相成道,那个总策划、总指挥还是我们自己。他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妙吧!这就是《还源观》上所讲的「出生无尽」,称它作妙理,法称作妙法。妙这一字,妙在哪里?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这妙。你说它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说它无,它真又现相,相是幻相,理是空理。理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我们六根都接触不到它,你看不见,也听不到,你也想不到,六根无法接触;它在,它不是不在,这称之为妙,理妙、事妙、相也妙。什么时候能够看到真相?契入就看到,没有契入看不到。这个契入要定慧的功夫,没有甚深的定慧,到什么时候定?我们修的定跟自性本定相应了。古大德讲性修不二,性定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是性定。我们现在的心乱,妄念太多,怎样把妄念放下?我们来修定,我们修到跟自性本定相应,诸法实相就现前,完全看清楚,那个时候就叫做明心见性,就叫做大彻大悟,学佛的人目标要定在此地。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想想做不到,佛教我们一个方法,先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这个问题就解决,我们就能够证得。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空法师《净土大经解演义》

20.南无阿弥陀佛;诸位菩萨吉祥,欢迎光临佛音講堂聆听阿弥陀佛法音。
同时用您的爱心转发有缘大众。 随喜赞叹各位菩萨法布施。
●诸位菩萨,今天给诸位报告细判净宗和要弘二门判,
首先,介绍要弘二门。
昙鸾、道绰二祖对易行道之释,直指第十八愿,可谓顿舍圣道,直入净土。但细观净土三经,内容甚广,直说弥陀本愿之外,亦似涉圣道之理,何以昙鸾、道绰二祖独依第十八愿定净土宗旨?十三定观,三福九品,同为圣言,岂非净土行门?又,粗看三经文义,似乎各有侧重,如《大经》以弥陀誓愿为本,《观经》以十六观为重,《弥陀经》以称名为要。三经似各有别,何独以称名一行以为宗本?此疑未决,法门难彰。由来众说不一,即在于此。
●道绰大师虽有「所修万行,但能回向,莫不皆往。然念佛一门,将为要路」之释,但意犹未畅。和尚别就净土一门,明细分判,开显「要弘二门」,使方便与真实,得以显彰,三经一贯宗旨,以此通明。
《观经疏》言: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所谓「要门」,有定散二门,谓之定善、散善。定善即《观经》十三种定观一日想观,二水想观,三地想观,四宝树观,五宝池观,六宝楼观,七花座观,八像观,九真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势至观,十二普观,十三杂想观。,此十三定观,总不离极乐依正庄严,旨在依相住心,以期「息虑凝心」。散善即《观经》三福九品,其意在「废恶修善」。回斯二行,回向求往,是为要门。
●十三定观,摄定机众生;三福九品,应散动根机。末世众生,业障深重,境细心粗,观难成就,故于定善一门,不作细论。今时众生,能行三福,已甚稀有。权顺散心之机,略显三福要义,以明「九品回心、莫不皆往」义。
●三福者,《观经》言: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此三福,一为世善,二为戒善,三为行善。
●《观经疏》释言:
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曾来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也。
第二福者:此名戒善。就此戒中,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回向,尽得往生。
第三福者:名为行善。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劝有缘。舍恶持心,回生净生。
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
观此释,知散心众生,修三福行业者,无论行业多少,但能回心,皆得往生。
●《观经》以所行深浅而开出九品差别,彰「回心皆往」义。若论其行之初,未必为往生也。如中下品机平生未曾见闻佛法,但自然行孝,临终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得生西方。故和尚释言:
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因劝回心,即得往生。」所谓「要门」者,其「要」在此。
●观要门义,知定散二门皆是以自力修诸功德,回向求往。《观经》以定散二善,摄圣道四摄六度,乃至八万四千行门。向下文长,付已来日。
●善导大师总是讲:
念佛,易得往生!
念佛,定得往生!
念佛,必得往生!
念佛,即得往生!
念佛,皆得往生!
念佛,莫不往生!
念佛,莫不皆往!
敬请各位同修:
时处诸缘不忘称念:南無阿彌陀佛!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空瓶理论》

人到底是什么?

想来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

寂静法师有一个著名的理论——空瓶子原理:

“人什么都不是,人就是一只空瓶子,你向瓶子里面倒什么,你得到的就是什么。”

正所谓,人如空瓶,你给自己放入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01

倒入清水。

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

他们历经世事,却依然能够保持纯良、通透的心性,丝毫不会被外界所影响。

他们的瓶子里,就像装满了清水,没有杂质,清澈见底。

人们常说,修行最好的道场,就是俗世。

瓶中装着清水的人,即便身在俗世,却可遗世独立,心净如莲。

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一位六根清净的老和尚。

一天, 这位老和尚带着徒弟去下山化缘。

在途经一条河时,看到岸边有一位小媳妇不敢过河,站在河边干着急。

老和尚起了慈悲心,背着小媳妇趟过了河。

徒弟看到这一切,耳根子都红了。

过了河,老和尚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继续赶路。

徒弟不解地走了十多里地,终于忍不住了,问道:

“师父,出家人当四大皆空,守清规戒律,您刚才若无其事地背那女子过河,却是何故?”

老和尚笑了笑,说到:

“我把那女子背过了河,便放下了她。

你呢?却背在心上想了一路。

你说,到底是谁的灵台不清明?”

是啊,只有内心真正的纯净,才能不放于眼,不拘于心,却可包容万物。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通透的,如水一般,清澈明净。

只有心无杂念,始终守住自己的本心,才能通透温暖,不扰繁华。

人生不必拥有很多,一粥,一饭,一草庐,一茅檐,简简单单的,再有清风明月作伴就已足够。

每时每秒,随风月起落,尽管世界变幻莫测,我自不浊如水。

02

装满淤泥。

人这个空瓶子,自己放入什么,就能品尝到什么果。

如果你在瓶子里装的是善良,你就会收获善果;

如果你在瓶子里装的是丑恶,你就会收获恶果……

人心没有好坏,善恶只在选择,一切都在起心动念的一瞬间。

同样都是一个瓶子,我们为什么不装善果而要选择装恶果呢?

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得道高僧白隐禅师。

有一天,一位武士问白隐禅师:“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吗?”

白隐禅师并未回答武士的问题,反而轻蔑地说道:

“你是何等人,如此粗鲁之辈,也配问我大道吗?”

武士听罢勃然大怒,迅速抽出佩剑,就要朝白隐禅师砍去。

白隐禅师不慌不忙地说道:“这就是地狱呀。”

武士若有所悟,赶紧收住佩剑,然后双掌合十,恭敬地说道:

“多谢禅师指点迷津,请原谅我的鲁莽!”

白隐禅师此时微笑道:“你现在所处的就是天堂。”

人如空瓶,切不可随意地向里面放入东西。

如果在瓶中放入了自私、阴险、狠辣、狭隘,又如何能装下无私、爽直、慈善和豁达呢?

请记住,你现在的样子,就是你过去的果;你未来的样子,则会是你现在的果。

人的一生是极其短暂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向瓶子里装美好的东西。

因为你装进去的所有,最终成为了你自己。

守好自己的瓶子,也是守住了自己的良心。

03

投进砂石。

如今,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很多人都会给自己施压,心也随之变得沉重起来。

平常心失了,烦恼心就起了。

当我们执于一念,必将受困于一念;

当我们一念放下,才能自在于心间。

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解脱自己的心,顺其自然呢?

记得曾有人这样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答:“有。”

“是什么呢?”

慧海禅师说:“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禅师道:

“当然是不一样的!

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

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

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

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
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想想的确如此。

很多人都无法做到一心一用,只能穿梭在利害得失中,受困于浮华宠辱里,心间像装了砂石一般沉重。

其实,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应该让自己的心保持轻盈自在,快意洒脱。

别让自己活得太烦、太累,倒出心里沉重的砂石,把压在心头的事情清空。

如此,你将修得平常心,看淡人间事,内心也会获得平静。

把心态调至最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慢慢地,你便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04

人原本就是一只空瓶子,无论放入什么,都是自己的选择。

向瓶子里倒入清水,你会清澈透明,简单纯净;

向瓶子里装满淤泥,你会心有妄念,福气渐远;

向瓶子里投进砂石,你会疲累沉重,举步维艰……



在向自己的空瓶子里放入东西时:

我们要用慧眼洞悉,用慧心感受,去捕捉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美好,再把它们放进空瓶子里,以此来丰盈自己。

只要你愿意一直放入好的东西,最终一定会享受到收获的喜悦。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空瓶子,你心里装着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https://t.cn/RJ2BoPz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不久前,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电气装备”)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更早之前的4、5月,重组成立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则将企业
  • (生命时报) ​# 冬天赖床5分钟保护血管 #24岁的你还能做什么?[我与成长,至死方休]作者:娅吖呀对于女生而言最怕的便是听到年龄吧,18岁那年亲朋好友的一句
  • #Cover Collection# Cosmopolitan China 2021 - 迪丽热巴开年,周迅/陈坤开季,刘雯/王一博/宋茜三位香家大使坐镇周年刊
  • )七年前,过年你姐姐家第一次喝多(一瓶啤酒)回到家后像是发烧一样,也不去医院,用温热水不停的擦拭后背手心,折腾到快天亮了才好。比线下便宜太多了吧[笑cry]想要
  • 今天有这个会议,结果到我发言的时候,我还走在回家的路上,天黑了,网络也特别不好,我真没听见腾讯会议这边到我了。十几公里处的收费站已经成为我唯一的希望了,所以无论
  • 最近有一个朋友永远离开了我,留下了遗憾;还有一个远方的朋友我很想他,希望他过的好。”老太太就说:“我并不求她嫁一个非常有钱的人,能温饱即可。
  • 今日读历史,学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甚为向往,随找出原著温故而知新[微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原文如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白居易于庐山筑草堂,砌阶
  • 但更大的可能性是真正到了谈离婚的时候,他的动力就越来越少,离婚谈判进入持久战,他这才发现离婚的真正的残酷的一面;他会觉得内疚,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孩子,觉得肉疼,
  • 与李宁体育类似,特步也在11月1日通过高性价比爆款的形式带动整盘业绩,当日GMV突破100万,其中低于天猫和京东活动价的Top5商品占比80%。知名品牌提前抢占
  • 命运只有自己掌握,拐弯是前进的一种方式。而陪伴我们一生、如影随形、不离不弃的只有心情;如同呼吸,伴随一生的心情是自己唯一不能被剥夺的财富。
  • 小西回忆起来,当时的房价比2012年涨了不少,还担心自己买到高点,而且和她同龄的朋友中,如果不是为了结婚,大多都还没开始考虑买房的事情,她虽然还是单身,就已经在
  • 人生最重要的结局是,我们终有一天,要学会和自己,和这个世界达成和解。他们中的多数,只是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对自己有所要求,不因舒适而散漫放纵,不因辛苦而放弃追求
  • ykh不算是我的主担 但是是现在唯一一个会让我坚定地说我不管跑到哪里都会喜欢他如初的人。但事实上我的每一个爱豆都有帮我保存一段我在世界的痕迹。
  • 每天和我一起来有道词典做公益 免费参与,为孩子们筹建外语阅读角 https://shared.ydstatic.com/dict/market/dict-sig
  • 想做一个#要有光#的征集想请你们分享你目力所及的光可能是你做的,热爱的,偶遇的,难忘的在这样一个冬天,翻出来都有光,都温暖比如下面,去年9月一个成都的外卖小哥骑
  • 峰门村村后的山上有一个山洞,洞内可以看到古人在石器时代曾经居住的痕迹,洞内有一平台估计是古人卧睡的地方,同时我们还在山洞附近发现一有加工痕迹的古代石器,证明早在
  • 我欣赏很多的人,都有这样的特质:质朴、善良。生命,我是这样的人:亲和、温和、倔强、爱憎分明。
  • 以前说过n次了~前两天花生酱吃完了 就随便tb搜“调稀花生酱” 我懒 不想自己调 因为纯花生酱都是巨浓稠的那种 这个花生酱稀得刚好!只要去理发水剪短一些,掉发量
  • 就是刚刚,在买过的刺梨汁群里看到了这条发言,从头像就看得出买家大多都是中老年人,而这种苍白却真诚的评论总让我觉得,“大朋友”们也是真的很可爱呀。每个人都在寻找丢
  • 【张崇岫战地摄影作品捐赠暨“抗美援朝纪实”展览揭幕仪式在省档案馆新馆举行】11月26号上午,安徽省档案馆、安徽省文联在省档案馆新馆联合举行张崇岫战地摄影作品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