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丨“空城计”的欺与不欺】说三国的故事中,突显诸葛亮胆识智慧的“空城计”,常常为人津津乐道。《三国演义》九十五回,以“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为题,用近半篇幅,描述诸葛亮面临十五万大军,以“一班文官”及千五百兵士,“打开四门”,百姓打扫街道依然,自己则“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如此从容表象,造成司马懿看毕后“大疑”,终于让“两路兵尽皆退去”。#每天读国学#

写来似乎寻常,实际却惊心动魄。司马懿的考虑建立在“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基础上,诸葛亮正利用司马懿的心理,大胆犯险,最终不仅自己及兵士保全,还带着城中百姓一并撤退。读到此处,读者心情才得以松弛。其中不仅故事,人物心理的揣摩、描述为人称道,而且那以静制动的气氛烘托,也叫人获得紧张又充分释放的审美感受,真正难得。

尽管如此,可记载当时史实的《三国志》对此却并无著录。《三国演义》的此节故事,是从《三国志》注释者裴松之引述的《条(诸葛)亮五事》敷衍而来。《条亮五事》是西晋人郭冲所述,有趣的是裴松之引述“五事”,并非出自信任,完全是辩驳,认为其不合实际情况。

具体到“空城计”,裴松之认为:“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宣帝”即司马懿(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高祖宣皇帝)。裴松之认为司马懿既然拥有重兵,也知道诸葛亮此时“兵少”,就算怀疑城中有伏兵,也可以留下来驻扎设防,何至于撤兵呢?用钱锺书的概括表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本传裴注驳郭冲所记为不合事理。”

对裴松之驳斥郭冲认为“不合事理”,钱锺书有看法。他先举了另一处的“空城计”战例:《南齐书·高祖纪》上有这样的记载:“皇考讳承之。……元嘉初,徙为济南太守。……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机,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兵,遂引去。”

以上说的是南朝时期,宋文帝派兵北伐,结果遭到北魏军队反击。北魏军队一下子打到山东济南城下。当时济南太守即萧承之(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父亲,后追尊为宣皇帝),北魏数万大兵杀到,可济南城却只有少数士兵。萧承之见此情况,让人大开城门,并叫士兵隐伏起来。官员听了,一起陈说:敌众我寡,为何还如此轻敌?萧承之说:今天我们只是缺兵少将孤守城池,如此危急,如果暴露我们的弱势,必定会遭到杀灭,只有以强势应对才行。结果,敌方见此情形,摸不清底细,不敢轻动,于是撤退。这是正史记载“空城计”的一个实例。

孤证难凭,钱锺书再举例证:《旧唐书·良吏传》中说,高宗时,一名崔知温者担任兰州刺史,恰逢党项三万余人进犯兰州城。大家很是惊恐,崔知温“使开城门延贼,贼恐有伏,不敢进”。打开城门,放敌人进来,结果把对手吓住了。这又是成功的一例“空城计”。还有,《北狄传》中有载,也是唐高宗时期,吐蕃十万人进犯湟中(今青海西宁一带)。守将李谨行“素不设备”,平常没什么准备,“忽闻贼至,遂见旗伐鼓,开门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进。”面对十万大军,没什么防备的李谨行,不仅空城开门,还树立旗帜,擂动战鼓,这把敌人吓住了。这又是一例经典的“空城计”。

这几个例证,钱锺书认为:“皆师诸葛亮‘大开四城门’之故智,而‘虏’‘贼’又蹈司马懿之前辙,‘疑其有伏兵’。”由此看来,钱锺书显然认可诸葛亮的“空城计”,且认为后面的几次例证,敌我双方情形,包括心理预设,接迎手段,都是对诸葛智慧的效法。

那么,如何描述、评价运用“空城计”的行为态度呢?钱锺书用了两个精彩的句子来指示:“夫无兵备而坦然示人以不设兵备,是不欺也;示人实况以使人不信其为实况,‘示弱’适以‘见强’,是欺也。”这几个例子,都是缺乏兵备却不设兵备,似乎真实“不欺”;这样的实际情况却让对手难以相信,表现出弱势,却恰恰给人“强”的印象,正达到“欺瞒”的效果。这一计策的根本,钱锺书以为:“‘空城计’者,以不欺售欺之一例也。”以“不欺”的坦露达到了“欺”的目的。

一个貌似可行的“空城计”,倘若遇见不同的人,结果应该完全不同。明末清初的学者魏禧,在其《日录》一书,对此发出另一番议论。他先说:“料事者先料人。若不知其人才智高下,只在事上去料,虽情势极确,究竟不中。故能料愚者不能料智,料智者不能料愚。”预见一件事,先得预料做这件事的人。不知做事人智慧高下,只在事上做文章,就算对情势判断再清楚,也未必能获得好结果。

针对诸葛亮使用的“空城计”,魏禧推想出别一结果:“余尝笑《三国演义》孔明于空城中焚香扫地,可司马懿疑之而退,若遇今日山贼,直入城门,捉将孔明去矣。”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智慧相近,因而思路相近之才人。考虑问题,比较他人深入曲折。谨慎行事,是他们率兵作战,获取胜利的基本。以他们水平相当的常态,所以诸葛亮敢用“空城计”。他与司马懿,可谓知己知彼,“犯险”,是在常态之外,偶然为之,所以奏效。不然,遇见一个山贼(不明底细者),看到如此一座空城,可不就率领数百上千名草寇,杀入城去,“捉将孔明去矣”。“空城计”,演不下去了。

“空城计”,让《三国演义》读者津津乐道。可要说明它,则需要对更多事迹涉猎辨正;还需对当事人的心理、智识层面有相当把握……由此观,战斗胜负,并非仅仅人数众寡,兵器锐利,实际实地的智慧运用,更是取得成效之关键。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美]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第一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本书的目标:
第一,提醒读者,阅读可以是一件主动的事;第二,指出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阅读的目标:
为获得资讯而阅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阅读。

【第二章,阅读的层次】
阅读的规则:努力越多,效果越好。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比较阅读(comparative reading)

//弗兰西斯·培根: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第三章,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阅读与民主教育的理念:
我们的历史一直强调,无限制的受教育机会是一个社会能提供人民最有价值的服务。
即,只有当一个人的自我期许,能力与需要受限制时,教育机会才会受到限制。
但,我们还没有办法提供这种机会之前,不表示我们就有理由放弃尝试。
因此,就算我们完成了眼前的任务,仍然还没有完成整个工作。我们一定要比一个人人识字的国家更进一步。我们的国人应该变成一个个真正“有能力”的阅读者,能够真正认识“有能力”这个字眼中的涵义。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我们就无法应付未来世界的需求。

【第四章,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一 :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让我们回到前面曾经提过的一些基本状态。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略读建议:
一,先看书名页,有序先看序;
二,研究目录页,理解书的基本架构;
三,若有索引,检阅一下;
四,读一下出版者介绍;
五,挑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看;
六,打开书,翻翻,念个一两段,可连续都几页,不要太多。

【第五章,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如果你阅读的目标是获得利益—不论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你就得保持清醒。这也意味着在阅读时要尽可能地保持主动,同时还要做一番努力—而这番努力是会有回馈的。

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一,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二,作者细部说了什么?
三,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四,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书上做笔记的好处:
一,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是非常清醒;
二,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
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结构笔记(structural note making)
概念笔记(conceptual note making)
辩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 making)

【第六章,一本书的分类】
分析阅读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越早知道越好。

【第七章,透视一本书】
分析阅读规则二: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分析阅读规则三:将书中重要的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架构。
分析阅读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第八章,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分析阅读规则五:找出重要单字,透视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阅读的意义:
一,为娱乐而阅读;
二,为获得资讯而阅读;
三,为追求理解而阅读。

【第九章,判断作者主旨】
分析阅读规则六: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分析阅读规则七: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分析阅读规则八: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为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十章,公正地评判一本书】
//培根:阅读时不要反驳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认为是理所当然;更不要交谈或评论。只要斟酌与考虑。

分析阅读规则九: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分析阅读规则十: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第十一章,赞同或反对作者】
反对的方面:
一,作者的知识不足;
二,作者的知识有有错误;
三,作者的分析不合逻辑,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四,作者的分析不够完整。

【第十二章,辅助阅读】
【第十三章,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第十四章,如何阅读想象文学】
【第十五章,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第十六章,如何阅读历史书】
【第十七章,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第十八章,如何阅读哲学书】
【第十九章,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第二十章,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
你是为了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才阅读—而不是为了这本书本身的目的而阅读。

主题阅读步骤:找到相关章节;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厘清问题;界定议题;分析讨论。

【第二十一章,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读一本好书,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度地好书之后,你地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地真理有更深刻地体会和认识。

我们的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了增加技巧与理解力的力量。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朱熹“读书法”中的阐释学意蕴】

朱熹“读书法”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读书方法论,由南宋大儒朱熹的弟子收集老师关于读书时种种“应注意事项”汇集而成,涵盖读书规律、方法、态度、意志等内容。作为经典文献,“读书法”共两卷文字,收录于《朱子语类》之中。千百年来,“读书法”被后世儒生视作最为系统、完善,集古代读书方法之大成的治学指导典籍。其中,朱熹所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训诫,以及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读书六条”,已然成为儒家具有“范式”意义的读书纲领和方法原则。

  众所周知,“读书”与“阐释”是一对彼此独立而又存在密切联系的范畴。“读书”的行为主体是读者,他可以止于“读”而不必将读书所得诉之于文字;而“阐释”的行为主体阐释者在读的同时还需把理解的文本之意义通过有形的方式表述出来。从学理上讲,阅读现象学与文本阐释学的确各自拥有不同的涉足视域与关注焦点。然而,立足于实践,若将“读书”与“阐释”活动截然分隔明显行不通:任何阐释的基点必须依赖于阅读;任何阅读如果没有阐释性的“先见”引导或“意旨”指向探寻,也是无法进行的。换言之,“读书”与“阐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若以西方现代阐释学视角审视朱熹“读书法”,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包含了大量关于“读书”与“阐释”二者辩证关联的逻辑推导哲思。而弄清朱熹“读书法”中的阐释学意蕴,亦可对理解当下学界热烈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阐释学思想之内涵与外延有所裨益。

  “读书法”乃为朱熹日常训导弟子语录的集成,其形式“琐碎”,但就内容上讲却具有“统一性”特征。此“统一性”与西方现代阐释学所主张的文本之“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协调”与“平衡”的“循环”在实质上是“同一”的。它体现在“读书法”在整体内容上对于“作者意志”的贯彻,即“书”是“圣书”,经典的特质在于载道,读者读书要由圣人之言,通圣人之心,达圣人之意(理);读书是为己之学,切己工夫须以身心作根底,读书的目的在于求道。朱熹在“读书法”中教育弟子,为学、穷理、读书三者有其先后本末,读书是格物的重要项目,是穷理的前提。而为学的重点乃是穷理,故读书自然是重要的手段。进一步说,读书在这里已兼具阅读与理解的双重属性,已是通向儒家存心修养的首要途径。读书已被预设了阐释的伦理目的,而伦理的要求则需要通过具体的经典阐释与理解得以实现。

  “读书法”上说,主体读书要持有正确的态度。他首先应是一个虔诚的读者,对经典有着顺服与尊重的态度。正式阅读时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这显然不是一种简单的阅读,而是一种读者与圣人的心理沟通。阅读期间要“专心”“静心”, “一心在书上”;要“虚心”,不可“用己意迁就圣贤之言”,克服“先入之见”;要学会“以物观物”,由文本出发,把其视为对象,让理解者身处于对象之外,强调阐释的“客观化”过程和“主客分立”的立场;要学会读书的过程是“由无疑到有疑,再由有疑回到无疑”,前面的“无疑”来自粗浅无知,中间的“有疑”乃是逐渐了解关键的所在,最后的“无疑”则是焕然无疑;要学会“退一步”,从私己之见中退出,从急迫的心态中退出,“以意逆志”是“耐心等待”圣贤的最好方法;要善用“切己”,读书的宗旨是识理明道,其重要环节在于了解自己,“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等。实际上,“读书法”中所言讲的这些态度包含着丰富的阐释学特质:圣人著出的经典具有整体意义的“贯通性”,而具体的文字词句在局部中亦具有意义自主性和内容的独立性;阅读者在读书时要努力让文本自身说话,并让理解出的内容证诸吾心,联结主体自身修养进行反省,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与应用。

  “读书法”上还规定了读书的方法:熟读与循环阅读。熟读讲究反复阅读,甚至是诵记。在朱熹看来,熟读常会产生阅读前后不同的感受,因为主体对于“文义”的把握存有由表层至深层的阶段性差异。同时,熟读又不是“死读”,其中应加入“玩味”——证之于心,借由反省体验感知文本中内在的滋味。循环阅读讲究将文本视为整体,通过对其血脉与次第的“一一推穷,逐章反覆”,最终明确经典的意义主旨。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语言层面的循环;从实质上讲,它强调关注“个别文本”和“整体文本”之间的理解循环关系,近似于所谓的“阐释学循环”。需要说明的是,“读书法”对于读书“次第”也有着详细的解析。朱熹说,为学须立“大本”,读书应先《论语》,再《孟子》,后《大学》,终《中庸》。具体到同一本书,要由字到句再到段地逐级递进阅读;要遵守由易及难、由近及远的顺序;要本着由外及里的层次关系等。之所以有如此的次第,其与经典文本的结构及义理系统的逻辑排列有着直接关系,即它是经文本身的客观要求,也是阅读者本身之主观参与过程的合理需要。

  细读朱熹“读书法”,它所讲的方法不仅是读经、解经的一般方法,而且也包含着阅读者如何通过读书而完成体察自我、规范自我的工夫论知识。换言之,它要告诉读者,读书活动不只是纯粹的理解活动,同时也涉及了实践的“存养之功”,“理解的方法”与“修养的技术”在读书中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读书法”兼有方法论与伦理学的双重多元向度。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出“读书法”中所说的“读者”并不是普通的文字阅读者,而是忠诚的求道者,该主体自身应具有某些信仰者的特征。其中的“读书”也超越了现代意义中的单纯“阅读”,而是涵盖之前的心态调整,之中的理解体悟,之后的体证力行等多个环节。明了这些,对于“读书法”中阐释学因子的彰显,至关重要。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西阐释学史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康宇)

附录:朱熹读书法(文丨孟祥海)
 

朱熹是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读书理论和读书方法的人。他把“格物致知,读书穷理”、“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作为读书的基本原则,并总结出一系列读书方法。
 

第一,循序渐进。读书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

第二,熟读精思。熟读,就是“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起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与领悟,牢固记忆与掌握。

第三,虚心涵泳。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仔细认真,沉浸其中,周密思考,反复琢磨,多方验证,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耳。”

第四,切己体察。读书要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推断,同时,读书又不可固执己见,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功夫。“入道之门,是将自个己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

第五,著紧用力。读书要勤奋抓紧,要抖擞精神,下苦功,花力气,才能成功。他很重视情感在阅读中的作用,指出阅读时要精神振奋,有紧迫感,不能松懈。

朱熹的这些读书方法和见解可谓真知灼见,不愧为读书治学的金钥匙!

(来自:京郊日报;作者:孟祥海)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但酱的鼻子要比她优越而且徐也不只是像酱,也有自己的感觉,又像其他人这么收周边,我会疯的。徐静蕾是papi酱的周边,单看脸的话,她俩一模一样。
  • 怎么没听说过国家制定过交易者进出场操作标准 , 我的进出场标准是什么?K线是价格波动的记录 , 是参与者用【钱】共同努力的杰作。
  • 中文首站@BABYMONSTER__ardor 请想要发表言论的各位浏览大站的开站公告了解站子是什么样的人 站子会慢慢做下去的 请相信我们 从此中首也不会在出道
  • 尽管夏威夷王国早在1893年被美国商人推翻,卡瓦娜娜科亚也没有正式头衔,但据檀香山社区学院的夏威夷语副教授基奥拉纳(Kimo Alama Keaulana)所述
  • 大家都来看你秀恩爱的吧,但弹着吉他给老婆唱情歌实在浪漫过分,这时候如果镜头切到徐濠萦感觉全场会炸可能也考虑到了远道而来的内地观众(蒽比如我但我是从欧洲跑来的)第
  • 退烧药、感冒药、止咳药等都是缓解症状的药物,目的是提升患者舒适度,并不具有抗病毒作用,因而并无固定治疗疗程的说法。●问题1:新冠病毒感染后常见的解热镇痛药为对乙
  • 笑宝贝遇见你,是一切美好的开始,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愿我也足够幸运,可以一直拥有你。再见2022,你好2023,回顾过去一年,有欢喜,有伤感,没想到跨年都以发烧
  • 因此当你越是深入地了解了双鱼座这类人之后,也便越能够发现,他们内心的沧桑,以及非同一般,而毫无疑问,这也必然会让你,逐渐得明白双鱼座的不可招惹,不可侵犯之处,甚
  • (去年物业还帮忙刷了一次油~[捂脸])(​坑外地人也挺厉害,这种常见锁在武汉包工包料应该也就200块?(去年物业还帮忙刷了一次油~[捂脸])(​坑外地人也挺厉害
  • 我那时候小不理解,随着我长大我明白了,当您年过70岁的时候,我就想过爷爷会不会年老离开我,还为此伤心流泪过,但幸运的是您身体非常好;当您年过80岁的时候,我长大
  • “妍”是美丽的意思,表现出女孩如梅花一样高洁美丽的姿态,这个名字好听好看好写,又充分凸显出女孩的特点。”之中,“约素”二字本义是指勤俭朴素,调换顺序起名,不仅延
  • 因此有一种怪异的预感,我在划的劫应该会在23年彻底度完,过去两年,即使想脱离苦海却还是忍不住痴缠划的时候,我也很久没有缠绕在Dream里,特别是不愿缠绕在互相成
  • #任嘉伦[超话]#rjl#任嘉伦粉丝的公益故事# rjl#任嘉伦#「不忘初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比钱重要,如果能让我拥有一项超能力, 我希望让别人长生不老
  • 9、爱憎分明,不给自己不喜欢的人丝毫机会,对自己喜欢的人超级纵容。#白羊座#白羊极端偏执,爱就爱到骨子里,不爱就一点暧昧都给不了 双重人格,生人面前很高冷,熟人
  • 有焊接、上锁者,禁足于方寸之间;有钓鱼执法者,谓之曰“扫码于欢迎之后,关之”;有小憩于店内而未戴口罩者,黄牌警告之;有围挡生命通道者,屡禁不止,数载畅通之功,毁
  • 其实能接受别人否定你的时候 就已经成长了 一直没想过自己会是怎么样行走在这个世间 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我的世界 自己说过的话也历历在目 但我没想到少年的心气消失
  • 宗镜录卷第八十三(二) 智度论云。除一实相外。其余尽成魔事。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凡经论大意。并是显宗破执。独标心性。若通达。一切诸法即心自性。心
  • 2022年总结~ 换了好几份工作 没有挣到钱 阳了一次 认识了很多人,很多很好的朋友 体验了外企的工作 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正在想成为一名时尚造型师的路上,并且开
  • 想我就来找我,无论友情还是爱情,你若爱,我一直在,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期。想我就来找我,无论友情还是爱情,你若爱,我一直在,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期……
  • 心藏一份暖意,日月也会柔软,时光清浅,转角处依然可见花开。“与君同沐雪,也算共白头”冬天里的浪漫,坚贞而清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