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在“中国”发现中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一场雨“冲出”的文明

在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有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并不起眼,只是静默地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等待与世人相视的一刻。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

诸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也一度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考古工作者们,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实证材料。

王巍也一直有个“心结”。“在距今3700多年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在各个时期都有很重大的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怎么会没有文明起源迹象呢?”

1984年,河洛镇滩小关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滩小关遗址”,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滩小关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回过头看,那次的发掘点其实距离双槐树遗址内环壕及一号宫殿都非常近,不过几米。”顾万发回想起来仍颇感遗憾,“要是当时再多布几个探方就好了。”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二次擦肩而过。

倏忽,又是10年。2003年,顾万发在花地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一个雨天,无法开工,便和一同避雨的老乡闲聊起来。

“你们不就是在整天找瓦片吗?我们村多得是!”

“您是哪个村的?”

“双槐树。”

这个村庄离滩小关村并不远。顾万发一下提起兴趣,那里会不会真“有点好东西”?

又一个雨天,顾万发动身了。在双槐树村一个原本为引黄河水灌溉而挖,但并未启用的大型蓄水池,数日的雨水已将池壁冲塌,剖面上,不仅各式各样的陶片堆叠在一起,还暴露出房基、动物骨骼、石斧、石刀等遗迹遗物。

很快,随身携带的两个编织袋就装满了。顾万发和民工师傅一人扛起一袋,冒雨返程。

“我们俩,肩上是文物,脸上是雨水,身上全是泥。”顾万发说,走到一半,他的一只鞋底掉了,只能打赤脚,回到工作站才发现,脚上全是口子。“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赶紧把捡回来的陶片洗干净。”

通过综合判断,双槐树村发现的陶片明显属于仰韶文化风格,并且器物的等级较高。顾万发立刻意识到重要性。“那感觉简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麦浪。”

此后的钻探发现,滩小关遗址仅是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角。双槐树遗址被确认并命名。

但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开展还需多方商榷。惊鸿一瞥后,双槐树重归静默,俯瞰大河滔滔。而顾万发也在密切注视着双槐树,静待最佳契机。

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2013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课题启动,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既为“寻丝绸”,也为“找源头”。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重要遗迹现象被持续揭露出来。

2020年春夏之交,这座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迎来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刻,穿越5300年时光,铺陈在世人眼前。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里现存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三重环壕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而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顾万发说。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

——这里有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目前发掘的4排大型房址,其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可见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这里有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

——这里出土了许多含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这里还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遗迹、与丝绸起源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巍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高度评价双槐树遗址,亲笔写下《双槐城礼赞》一诗,其中提到:“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一只蚕、九颗星,

文明根脉瓜瓞绵绵

作为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顾万发对“河洛古国”的“宝贝们”如数家珍,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

这两处颇具神秘色彩、打破常规认知的遗迹现象,甫一公布,就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一只蚕,能有多重要?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就发掘出半个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追寻。

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附近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李伯谦直言,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九颗星,能有何奥妙?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很难直观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思。

结合此前在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和圜丘形天坛遗迹,顾万发说,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有专家认为,“北斗九星”遗迹一方面具有科学和天文价值,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还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与政治礼仪功能,其主人借此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中心思维的重要考古学证据。

“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农桑文明,一个是“仰望星空”的天文礼制。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切面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而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来源:《瞭望》 图源:双槐树遗址 2019年8月27日摄 李安摄)

【瞭望丨在“中国”发现中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一场雨“冲出”的文明

在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有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并不起眼,只是静默地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等待与世人相视的一刻。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

诸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也一度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考古工作者们,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实证材料。

王巍也一直有个“心结”。“在距今3700多年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在各个时期都有很重大的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怎么会没有文明起源迹象呢?”

1984年,河洛镇滩小关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滩小关遗址”,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滩小关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回过头看,那次的发掘点其实距离双槐树遗址内环壕及一号宫殿都非常近,不过几米。”顾万发回想起来仍颇感遗憾,“要是当时再多布几个探方就好了。”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二次擦肩而过。

倏忽,又是10年。2003年,顾万发在花地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一个雨天,无法开工,便和一同避雨的老乡闲聊起来。

“你们不就是在整天找瓦片吗?我们村多得是!”

“您是哪个村的?”

“双槐树。”

这个村庄离滩小关村并不远。顾万发一下提起兴趣,那里会不会真“有点好东西”?

又一个雨天,顾万发动身了。在双槐树村一个原本为引黄河水灌溉而挖,但并未启用的大型蓄水池,数日的雨水已将池壁冲塌,剖面上,不仅各式各样的陶片堆叠在一起,还暴露出房基、动物骨骼、石斧、石刀等遗迹遗物。

很快,随身携带的两个编织袋就装满了。顾万发和民工师傅一人扛起一袋,冒雨返程。

“我们俩,肩上是文物,脸上是雨水,身上全是泥。”顾万发说,走到一半,他的一只鞋底掉了,只能打赤脚,回到工作站才发现,脚上全是口子。“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赶紧把捡回来的陶片洗干净。”

通过综合判断,双槐树村发现的陶片明显属于仰韶文化风格,并且器物的等级较高。顾万发立刻意识到重要性。“那感觉简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麦浪。”

此后的钻探发现,滩小关遗址仅是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角。双槐树遗址被确认并命名。

但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开展还需多方商榷。惊鸿一瞥后,双槐树重归静默,俯瞰大河滔滔。而顾万发也在密切注视着双槐树,静待最佳契机。

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2013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课题启动,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既为“寻丝绸”,也为“找源头”。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重要遗迹现象被持续揭露出来。

2020年春夏之交,这座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迎来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刻,穿越5300年时光,铺陈在世人眼前。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里现存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三重环壕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而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顾万发说。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

——这里有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目前发掘的4排大型房址,其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可见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这里有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

——这里出土了许多含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这里还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遗迹、与丝绸起源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巍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高度评价双槐树遗址,亲笔写下《双槐城礼赞》一诗,其中提到:“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一只蚕、九颗星,

文明根脉瓜瓞绵绵

作为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顾万发对“河洛古国”的“宝贝们”如数家珍,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

这两处颇具神秘色彩、打破常规认知的遗迹现象,甫一公布,就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一只蚕,能有多重要?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就发掘出半个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追寻。

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附近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李伯谦直言,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九颗星,能有何奥妙?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很难直观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思。

结合此前在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和圜丘形天坛遗迹,顾万发说,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有专家认为,“北斗九星”遗迹一方面具有科学和天文价值,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还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与政治礼仪功能,其主人借此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中心思维的重要考古学证据。

“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农桑文明,一个是“仰望星空”的天文礼制。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切面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而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来源:《瞭望》 图源:双槐树遗址 2019年8月27日摄 李安摄)

【三大球 赛场探出路】

在十四运会的赛场,除了奥运选手参加的比赛和传统优势项目风头正劲,足球、篮球、排球等“三大球”也以其影响力大、职业化程度高、民间参与人数多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几届全运会,针对“三大球”后备力量薄弱、参与力度不足等问题,采取了增设青年组等方式,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杠杆作用”——青少年球员数量有所增加,人才培养模式也更趋多元。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提升竞技体育实力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中“三大球”更是牵动人心。全运会的不断探索,也在为走出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的“三大球”发展之路提供方向和路径。

设项 练兵与精彩兼顾

在大力振兴“三大球”的背景下,十四运会原本就将足球、篮球、排球决赛阶段参赛队伍数量增加至12支,足球还增设五人制足球项目和更多年龄组别。此后,基于疫情防控等方面考虑,又进行了调整,男子、女子“三大球”项目都根据年龄段设置两个组别。

男足、男篮项目没有设成年组。其中,男篮首次取消了成年组比赛,但允许每队报名4名超龄球员。组委会表示,这是为了兼顾锻炼年轻球员和提升比赛关注度。但无论男足的20岁以下组还是男篮的22岁以下组,针对的都是可以在职业联赛崭露头角的年龄段,也确实有一些优秀的年轻球员在十四运会的比赛中亮相。相对而言,足球18岁以下组、篮球19岁以下组和排球19岁以下组可以视为男子、女子“三大球”后备力量的大检阅。三人制篮球比赛,既有专业球员,也有大学生球员和民间业余球员,各方混战,别有一番趣味。

此外,出战东京奥运会的女子“三大球”队伍情况各不相同,女足和女篮都以奥运联合队的国家队配置出战十四运会成年组赛事。奥运联合队在女篮成年组决赛中大比分战胜江苏队获得冠军,在女足首战中则险胜东道主陕西队,25日的决赛对手是上海队。

未能闯入东京奥运会八强的中国女排并未整队征战十四运会,球员回到各自省队参与成年组比赛,当仁不让地成为各队绝对主力。从前期的比赛看,天津、江苏、辽宁等队实力强劲,其中天津队的李盈莹经过大赛历练,进步较快,几乎每场比赛都有上佳发挥。但让人稍感遗憾的是,除国家队球员外,各队目前没有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面孔。

创新 促进与激励并举

从2009年在山东举行的十一运会开始,全运会率先在男足项目设置双年龄组的比赛,加大年轻球员的参赛比重;2013年在辽宁举行的十二运会,“三大球”开始全部设置青年组比赛,目的就是用全运杠杆促进各省区市对后备力量的重视。

十四运会上,在女篮奥运联合队夺冠之后,队员穿着各自省区市的领奖服登上了最高领奖台。借此机会,山东、山西等代表团也获得了全运会参赛历史上首枚“三大球”金牌,这或将对更多地方培养青少年球员及支持省内俱乐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不久后,中国女篮就要出征亚洲杯,整队参加全运会,也有利于球队在整体上保持比赛状态。

在已经结束的男篮19岁以下组比赛中,广东队、浙江队、江苏队获得前三名。其中广东队小将孙浩钦场均独得30分,身高1米92的他能突能投,进攻手段多样。“美妙的全运会之旅告一段落,下一站CBA(中职篮联赛),加油!”据了解,孙浩钦已完成CBA球员注册,新赛季他将代表深圳队参赛。

孙浩钦出众的能力得益于篮球青训系统的培养,从连云港体校到深圳队青训,他多次入选国字号队伍。广东队主教练郑永刚说:“这次能拿到冠军,主要得益于我们省内有3家CBA俱乐部,及其向下覆盖的一大批基层体校,正是有了他们的人才输送,我们才可以优中选优组成队伍参加全运会。”

人才 青训与校园融合

虽然距离金牌仍有一步之差,男、女足18岁以下组两支亚军球队的人员组成和培养路径却值得一提。

重庆男足的大部分球员来自重庆市足协和重庆辅仁中学共建的2003梯队。几年来,多名球员有入选国字号青少年队伍的经历。来自中超重庆两江竞技队的胡兴雨、邓皓天则是职业俱乐部代表。这样一支由市足协、学校、职业俱乐部三方组成的队伍,80%以上的队员来自重庆本土青训,在全运会赛场上创造了重庆足球的历史,也为后备力量培养提供了新的借鉴与思路。

浙江女足闯入决赛让人颇感惊喜,这批小球员的成功引起了外界对于足球多元化发展的期待。队中多名球员来自丽水市,她们的优异表现,让人想到丽水日益浓厚的足球氛围。近年来,依托校园足球的后备人才培养,当地的业余联赛和五人制足球发展态势良好,足球人才的涌现水到渠成。

在女排19岁以下组比赛中,一大批身体条件出色、具有良好天赋的年轻选手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甚至有十六七岁的小队员已经担起重任。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训练及反兴奋剂部主任李国东说,通过比赛摸底了许多“好苗子”,江苏队副攻万梓玥年仅16岁,身高已达到1米96,各项身体条件非常突出,上海队18岁的二传手柴瀛,一手出色的传球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不过,也有多地的排管中心负责人和教练员表示,尽管有全运会设项的支持,女排项目依然面临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传统强队天津队正在尝试从全国范围内扩大选才。今年10月,中国排球协会还将继续举办“希望之星”训练营,重点培养2005、2006年龄段的年轻运动员。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节选《晴雯撕扇》   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宝玉见宝钗
  • 【深圳文交所:通过研究区块链技术,尝试解决无形资产的追溯和确权问题】国家信息中心到访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调研指导工作。深圳文交所董事长于德江在向调研领导汇报工作中
  • 「 」盛夏上新号晚上点 ▪️“是温柔的姐姐也是气质少女” 善变的我看一套爱一套,上衣一套必入款不如你会后悔的[haha]还有我爱的百褶裙裤,我必须说的是真的来
  • 只是一个人,一旦融进生命,就再也无法忘却,那些点点滴滴的足迹,你愈加想忘,反则而深记。当人生到了老年,就应如同高楼观物,看淡烦恼,珍惜美好。
  • 精选五年高考真题,以专题形式进行整合,哪里薄弱刷哪里,让你轻松掌握常考知识点,把握真题命题特点及规律,哼哼,这么有趣又实用的刷题体验,谁不想试试呢精选五年高考真
  • 也是充实的一天虽然没看书,虽然9号就要考试,虽然领导依旧给了压力,还酸溜溜的说为了我们推迟了大家的集体活动结果等来了疫情,怪我们咯,大家早早就说不要等我们,你带
  • 今晚0点开抢❗️❗️按步骤操作【4988.55】Apple/苹果 iPhone 12 128G①现在售价【6529】(0点如果涨价会贵点[awsl])88VIP
  • 十二月出生生于十二月的你不喜欢被人束缚,虽然待人热情,但也总是与人保持某种距离感,不让对方太了解自己。十二月出生生于十二月的你不喜欢被人束缚,虽然待人热情,但也
  • 4月受表彰的开封好人,有的虽然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们用一副肩膀,一头挑起国家事业,一头担起家庭责任。在处处内卷,大家削尖了脑袋当精英的今天,还有人在逍遥
  • 育儿经:小人儿和我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自从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本领之后,我不再按照自己的标准去“矫正”她的行为,昨天和她的朋友去游戏店,她们想玩,但大人不
  • 存在即永恒,我会一直写我的小作文,虽然我的水平不好,但是发自内心的想象,主角永远是他们,永远是他们。我是一个偏执的人,就算以后到了那个地步,我也深信这几年此刻是
  • 输了就是输了,说明什么,还得练张有志说:如果说 药物可以把身体治愈那么音乐可以把灵魂慰藉不爱生活中的废事,物质和现实喜欢听歌里的固执,故事和往事很多次 真心想
  • 不知道大家有没这种感觉,有一些歌,是会因为画面的感动而让歌变得更好听的,虽然《兄妹》很好听,但我却更爱《岁月如歌》无他,就是看了《冲上云霄》……硬要说区别,
  • 经常熬夜通宵星人表示化妆真的是个大问题 皮肤暗淡发黄并且鼻翼卡粉并且黑眼圈巨重无敌重 黑眼圈真的太难遮住了 放弃思考 而且换季皮肤干燥又很容易卡粉 最近发现na
  • 强赎制霸策略,通过长期经验,9成的可转债的宿命,赌的就是公司在6年内促成转股价值上130,正股在某期限高于转股价百分之三十即可,130以上的可转债将要被公司以
  • #钟欣潼[超话]#时间无言但拼命拉扯多少人来过又离开大雨淋湿故事的序篇你目光坚定望向远方纵然鲜花伴着荆棘盛开你是否活成你想要的模样别彷徨别遗憾每一种结局都是最好
  • 相关研究人员建议,人们应主动使用一些方法来保护自己,例如琥珀色镜片... 【最新研究发现:#不看手机屏幕蓝光辐射也会加速衰老#】长久以来,社会上都在关注手机、
  • #正版河图[超话]#这段时间都在忙毕业的事情,好久没来超话逛了,今天一逛发现情敌敌们都好优秀啊!王源说了,今年的新歌也在路上了,音乐影视两手抓,期待王源老师的新
  • 昨日(4月17日)一名Artania号上的42岁船员因确诊感染新冠病毒过世,成为澳大利亚境内最年轻的新冠死亡病例。3872人在酒店进行强行隔离,其中39人确诊感
  • 1、别给娃剃光头:这样凉快不了多少,反而容易晒伤宝宝头皮、还容易被蚊虫叮咬;2、不要在婴儿车上盖毯子防晒、遮光:这样会使婴儿车内空气不流通、温度过高,引起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