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转载——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之物莫如水,至坚之物莫如金。但水能贯坚而入刚,无所而不通。道在天下,无迹无为,至诚至真,无物不随其宜,无时不处于顺,大道的特性就是至柔至顺。天下至柔之物莫过于大道所生的气、光与水,人与万物皆以空气、水和阳光而养命。《淮南子·道应训》中曰:“扶桑受谢,日照宇宙,昭昭之光,辉烛四海。阖户塞牖,……若神明,四通并流,无所不及。”由此可知,至柔之物可以驰骋至坚之理。

“驰骋”即役使之意。“驰骋天下之至坚”,是言大道造物之机,皆是阴动为先,阳随其后,静而后生动,动而后返静。阴阴互动所生的太和之炁,犹如驰骋走马一般,迅速奔腾于万物之间,万物顺其自然之炁而生。虽无人差遣命令,却犹如有使令一般地瞬息入于无间,准确无误,至诚至坚。柔与刚相对,此处言至坚而不言刚强,变文协韵也。

万物各异其形,各异其质,有的虽历经寒暑而不变,有的虽经岁月而不坏,有的钻之不易穿,有的屈之而不折。惟有大道至虚至柔,出于无伦,入于无间,弥纶天地,遍满虚空,无处不是至柔之理,无处不是大道至柔之驰骋。

世人只知以强梁胜人、巧取豪夺为益,而不知得之有“不得其死”之祸,此即是“益之而损”之理。而道性“至柔”、“无有”之损,却能得大道真炁驰骋能入其内之益,此即是“损之而益”。由此可知:大道宜弱不宜强,强梁者必死,太上之所以发愿作教父,其意在于使世人明白大道正反之理。

刚柔即阴阳负载在物质世界的物性特征。自然界以阴阳这两大物质力量造化万物,赋予了万物千差万别的刚柔之性。万物虽有刚柔之别,但却共存一体,相摩相荡,共同运化,才产生了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至柔之驰骋至坚,犹如人之身影,身行影随,身动影行,寸步不离,穷追不舍,合而为一,分则为二,共同作用于物质的变化之中。这就是阴阴世界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物理现象,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自然规律。比如日月的一升一降,昼夜的相互交替,万物的春生冬藏,男女的情爱婚恋,心情喜怒哀乐的变化,人生运势的起伏,生老病死的规律等等,无一不是刚柔相摩,动静相推的结果。

弱之所以为道所用者,全在“冲气一和”这一句。中和之气未有不柔弱的。人生之初而柔弱,人之老死而坚硬。草木之初生,嫩苗为柔弱,其死为枯槁。凡乖戾不和之邪气则坚强,凡中和的正气则柔弱。万物之生皆赖于中和之炁,才能得天地生道,反之则是死道。

中和之元炁至柔,是因为去除了阴阳的杂质,而提纯合和成为中性物质。万物皆是偏阴不生,偏阳不长,唯有中和之炁,才是道性物质,才能生生不息。在太极界,尚有阴阳、男女之分。修真者一旦修至无极果位,则已去除了阴阳之质,化为混元一炁,成为一团灵光,非男非女,非老非幼,非阴非阳。修至本性复明,男则精化炁,女则天癸绝,形体如婴儿般柔和,心性纯是一派天真。虽仍有男女之外相,实无男女之欲望。故道本无名,强名曰道。名有男女,实无男女。如婴儿虽有男女之相,则无男女之欲;老人虽有男女之相,则无男女之思。此皆为还元本性之象征,进入了无对待、无异性、无阴阳的中和至柔状态。修真人能达到此种境界,则可成就无极大道。故曰:“后天分男女(异性),先天成一炁(同性)”。

《易经》有“刚柔相摩”之论。“摩”就是摩擦。刚柔互相摩擦,才能产生动能。“刚”与“柔”是两个代号,代表了两种不同质性的物质。物质世界有柔有刚,例如土地、岩石是坚刚的,水与气的质性是柔弱的。动静是物理世界运动的法则,刚柔是物质世界的法则。就阴阳而言,阳为刚,阴为柔;就奇偶而言,奇为单数,为阳为刚;偶为双数,为阴为柔。就昼夜而言,白昼为刚,黑夜为柔;以手掌而言,手背为刚,手心为柔……。

在有形的物质世界里,处处有刚柔,无处不刚柔,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才产生了物质的运动,才有日月运行,雷霆鼓动,风雨润物,一寒一暑,四季运行。在阴阳物质世界里,因为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自然法则,所以才产生了刚柔相摩的自然现象。

道家重于用柔,柔弱是大道之体性特征,故老子特别强调柔道。柔是相对于刚而言,弱是相对于强而言。刚柔本是一个整体,共存于万物万事之中,形影不离,紧密相随,柔弱之道即是“中”道。用柔要得其中,柔是温的,刚是冷的,以柔取其中位,不热不冷。不偏阴、不偏阳;不太过,又不可不及。如此执两用中,凡事无有不成功的。

【无有入于无间】

此句是对上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申说。“无有入于无间”之“无有”,是指道而言。“无间”即没有间隙。大道无形无物,无色无象,只是元始混沌之炁,但其元炁却能贯通无阻,无所不入,能出入于万物之间。“有”者,天地万物,凡是有形有象者,皆属于有。无者为理,有者为物;无者为虚中之气,有者为物之实体。“无有”之元气,生之于虚中,能贯穿渗透于天下有形万物的形体与质性中间。譬如石中有火,珠内生光,人身有灵气,日月有光,空中有气等等,都是宇宙光炁之“无”入于万物之“有”的验证。

详究“无有”之义,本是“无而不无”之妙,因其“无不有”,所以万物之体充满着不可见、无形象的场性粒子流,亦即现代科学所称之“暗物质”,这种无形的物质,大而弥散六合,小至一粒沙石微尘,万物之体皆无遗。这种场性物质大小皆可入,巨细皆无间。先天先地而无不存,后天后地而无不具。这种物质的特性是自然无为,假若以“有心”、“有为”去运作,则此种物质便两不相受,难以入于无间,这便是大道同类相亲,异性相斥之理,与阴阳界的异性相吸完全相反。道至柔,物至坚,至柔之道炁,可以入于至坚的物体之中,故曰“无有入于无间”。

天下之物,坚者皆是伪体,因其坚性与道性相斥,虽至坚之极,但寿命不长,最终必然毁丧,而归于无。天下中和之气至柔,却能攻克天下至坚之物,如滴水能穿石,春暖能化冰,善德能化邪恶,谦让能化干戈为玉帛等等。损之德就是用柔,忍之德就是用弱,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就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道性体现。损到极限,无可再损时,即是复归于道根之日。无之“真柔”,必能破有之“伪坚”,虽至坚之极,必归于无。故“无有能入无间”也。

人心也有此理,万里之远,一念可到;千古之事,一觉便知。虽有金石之坚,而精神可以穿透;事物虽隐微,而慧性可以贯通。天地虽大,我心之理同其大;万物无尽,我心之理未尝有尽,这便是天心之理,入于人心无间之妙义。人若能少私寡欲,心虚若谷,心如宇宙般宽广,能融天地万物,大道本源之理炁,自然会源源不绝地流入自性真心,自然会与自然大道合体。如此,我之性命,未尝不是大道之器;我之真性,未尝不是大道之元神,天下万事万物,何事不能入?何理不可得?这就是“无有入于无间”之义。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此句是承上句之义的引申。上文所谓“至柔驰骋至坚”,“无有可入于无间”,皆是不假作为,自然无为之道,没有任何后天有为的痕迹。“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即太上说:由此我才发现无为自然之道,知其守无为自然之理,得无为顺应之妙,能成就万物而无形,能生万物而无心,由此我才知道“无为之有益”。人若能知此无为之益,养此无为之体,则性自清,而心自正,理自顺,而情自和。万法之源,万物之本,一以贯之,则无为之道又有何难?

道之无为自然,包罗天地,养育群生,皆本于大道太和一炁。此炁流行宇宙,贯彻天人,无大无小,无隐无显,皆具足无缺。大道之无有,可以主宰天下之万有,说其主宰,亦不是有心为之,而只不过是混元一炁的自然周流。无炁则无物。大至三千大千世界,小至尘埃毫发,无不在元始一炁的包含之中;万物之实体,无不靠充入其间的真炁而活命。

天地无为而自化,圣人无为而自治,天下无一民一物不受元始一炁之恩泽。至柔而能育至刚,至无而能包至有,莫不是此一炁所致。此太和一炁,通行无碍,穿天入地,出入水火,或高或低,或刚或柔,皆能一通百通,一动群动。可空谷传声,声声相应;可随物付物,随性而应。自自然然,无尽无穷。其变化之神妙,难以言表,此即“无为之道”也。

道之至柔,可以撑持天下之至坚;假若是物体极柔,则变为无用。道之无有,可以生天下之万有;若是物之无有,即失去了使用的价值。这便是道体与物体本质上的不同。

水无处不可往,道气无处不能入,虽其体柔弱虚无,但却无所不通,至柔不可折,无形不可穷。至柔无有之道,能得自然大道“驰骋能入”之大益,其有益如此,是真无为之益矣。太上以此推之,故曰:“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此三句是综述上句等义。
上句所谓“无为之有益”,乃是天地自然的显露。“不言之教”,是说大道无言,其理都在它无为的运行规律中。天地之道能行不言之教,法道之不言,师道之以身。法道无为,以无为之道治心身,则有益于精神。以无为之道治国,则会有益于万民,无须有为有作的烦劳。能行不言之教,故有无为之益。天下一切万物皆从无为中生出,无为之道即“至柔之理”。此理弥散六合,流通无穷;贯穿无有,驰骋而入于万物其间。无声无色,无有言语,不可名相,默施天地自然之理,暗运大道造物之质。故曰“不言而教”。

天何曾言?但春夏秋冬,寒暑交替,四时顺序自然而行,动植飞潜,胎卵湿化,万物皆随性而生。天地以不言之教,妙化万物而无穷,善养万物而不弃,贯入万物而无间。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不动而信,不劳而成。不见其生长之功,不显其变化之能,各遂其生成之理,各得其造化之妙。这正是“无为之益”之妙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万物赖之以生,万物依之而成,都是大道至精至微、至极至柔的光炁等道性物质所运化。天下一切有形有象之物,皆从此一炁中而生;天下一切万法,皆从此一炁中而出,再没有其它任何力量可以如此。故曰“天下希及之。”“希及”,即比不上、无法相比的意思。

《易》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思”,是说不可起心动念。形而上的道体,它是无思的,也是无法思议的。人心若要合道,就要像道体那样,虚极静笃,无思无欲,这就是道境。如果念头一起,便是离开了那种境界。无思、无为就是道之体,同天地自然万物一样。道体不分阴阴,浑然一炁,寂然不动,但又不是僵死之体,却能“感而遂通”,有感即通,一感万通,可通天下万物。人若处在静止无为状态时,宇宙万物的一切功用、能量都包含在心中,这好比人用肉眼观天空一样,似乎无一物,但其实却是万有无穷,譬如其中的风、云、雨、雷、电,以及空气中所含藏的无尽元素等;还有人看不见的事物隐存其中。这个虚空平时寂然不动,但如果发生阴阳交感,就会打破这种宁静,产生新的物质运动。

自古圣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皆是因物付物,不恃法令,契合天理,顺应自然之道,故能感而遂通,无为而无不为。修真人处在凡尘闹市中,在火宅中考炼,应事接物,要养成非常从容的心态,先学炼“以无驭有”,凡事不起心动念,不得已而为之,随缘而遇,随遇而安,动静自如,顺其自然,进而修养到从容悠逸,“无为而无不为”。

修炼有素者的“无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未有作为,平时不动声色,似有所愚,实际上却是智慧高超,反应灵敏,感而遂通。凡事既有先知,或在遇事举手投足的刹(chà)那间,一切自明,心中有数,考虑周详,当应即应,应处得当;应过即静,不留痕迹。若肯放下世情,虽身处万事之中,心却在体悟大道之无为,处事也必能“无不为”。能如此静养性命,必能“驰骋至坚”,“入于无间”,成为“天下希及之”人。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 !

知是空华 · 即无轮转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圆瑛大师 著

第二十四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

悟着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癸三 常非常执 分三  子初 行尽识现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此第三,常非常执,准上可知。
  
子二 谬解成咎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者:此与上科差别也。上科于所归识元,览为自体。此科于所归识元,为我所归依处。自疑我之身心,从彼流出。不仅彼能生我,即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况空中所有一切耶?即于都起,所宣流地者:地即处也,然识阴即为虚空等,所都起处,为身心等,所宣流处也。 

作真常身,无生灭解者:于彼所归识阴,始终不见生灭,故即作真常之身,无有生灭解也。在生灭中,早计常住者:识阴,由真如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名和合识,非是不生不灭,要必破和合识,灭相续心,方为常住真心。今识阴未尽,在生灭中,早计常住者,不亦惑乎?此正不了真如为不生灭性,亦兼不了识阴犹属微细生灭,故曰既惑不生,犹迷生灭。且真妄双迷,安心住著,故曰沉迷。反生胜解者:是以识阴,而作常住解;我及万物,皆是非常;故曰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即欲界顶,魔王天。涅槃经迦旃延说: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作。《楞伽经》涂灰外道说:计自在天,为万物因。今以识阴,为身心从彼流出,及虚空万物,皆其生起,正与此天相似,故曰成其伴侣。然既惑不生灭性,则必迷佛果菩提之道,亦迷生灭识阴,则必亡失,正知正见,而堕邪知邪见也。
  
子三 出名警觉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立因依心者:计识能生我身心为因,又计是我归依之处为依。成妄计果者:谓以生灭识阴,作真常身,成就妄计之果。亡失本修,自与圆通相违远,流入外道,正与涅槃,相反背矣。此与上科,同一识阴,而所执则异。前执我圆,能生万物;此执彼圆,生我身心;故曰倒圆种。三常非常执竟。
  
癸四 知无知执 分三  子初 行尽识现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此第四,知无知执,准上可知。
  
子二 谬解成咎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温陵曰:所知,即所观识阴也。谓识有知,而一切法,由知变起,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立异解,谓无情皆有知也。 

十方草木,本属无情,以异解故,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互为轮转,无所拣择,有情无情,而遍皆有知也。《正脉》问:此与佛说,山河化为无上知觉,有何简别?答:今详内所明,见、相二分,本惟一心,迷之为二,故妄见无情,不通知觉,大悟复归一心,则通一知觉,更无外物,非谓各各有知,同他心量也。
  
今以无情有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谬计无情有知,实本无知,故曰知无知执。婆吒、霰尼二外道名;婆吒,名义集云:跋阇,此云避去,善见律云:初为牧童,毗舍离王,未登位时,共同游戏,童为王蹋,泣诉父母。父母曰:汝应避去,因此立名。霰尼或云先尼,此翻有军,立名之意未详。执一切觉者:二外道执一切有情无情,皆有知觉,此计遍知,竟同于彼,故曰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子三 出名警觉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是名第四,计圆遍一切有知为因心,成虚无谬误之果,则违远圆通之因地心,迷背涅槃之果地觉,生倒知种;以无情无知为有知,谓倒知种。问:世有依草附木,以显灵异,讵非有知耶?答:是能依能附之精灵有知,非彼无情之草木有知也。四知无知执竟。
  
癸五 生无生执 分三  子初 行尽识现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此第五生无生执,准上可知。
  
子二 谬解成咎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环师谓:识阴尽者,消磨六门,诸根互用,今识阴未尽,则才得随顺而已。 

若于圆满无碍,融通不隔,六根互用之中,观中一字,足见互用之妙,含而未发也。已得随顺者:虽然互用之妙,含而未发而已;得随心顺意,略无隔碍而已。即便于此,圆融化理,妄生计度,一切诸法,莫不由此四大发生。于是求火之光明,乐水之清净,爱风之周流,观尘之成就,尘即地大,以地大能成就诸事故。各各崇事:崇即尊崇,事即供事,或尊供于火,或尊供于水等,各随所见,而偏执也。为欲增进其圆化之妙,以此群尘,发作本因者,群尘即指四大,如前云: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诸相,以此为发生造作本因。一切所作,皆属无常,惟此常住,故立常住解,以为常司造化之真宰也。并谬计能生圣果,一切圣凡因果,莫不由之而生;实则不能生,故曰生无生执。 

诸迦叶波,别姓也,如优楼频螺迦叶等,婆罗门总姓,共有十八,迦叶其一也,乃指一类,事四大之外道。勤劳其心,役使其身,供事于火,尊崇于水,事风崇土,可以例知。以此崇事,求出生死,以求真常之果,成其伴侣。所立既非真常,所修宁有实果?故曰迷佛菩提。崇事无情,立常住解,故曰亡失知见。
  
子三 出名警觉
  
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正脉》云:计著:邪惑也。崇事:邪业也。迷心者:迷己一真灵觉之心;从物者:从四大无知之物。妄求因者:非因计因也;妄冀果者:非果望果也。 认无情之物为真因,故曰违远圆通;将有漏之果为实证,故曰背涅槃城。生颠化种者:谓生颠倒化理之种类,佛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心为能造,而一切为所造,此是生物之正理。今既颠倒化理,故堕外道种类。五生无生执竟。
  
癸六 归无归执 分三  子初 行尽识现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此第六归无归执,准上可知。
  
子二 谬解成咎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圆明,即是识阴,见前四阴皆尽,露出识阴,圆遍湛明,犹如止水。而不知仍是罔象,虚无妄想,即便计此,圆明中虚无体性,为究竟地。非灭群化者:非即毁也,要毁灭群尘所化,一切身土,即欲灰身灭土,纤尘不立。以永灭依,为所归依者:以永灭群化所依之空,为所归之处,常处虚空,永为依托,更不前进。岂知乃是虚无不实之境,非是实有可归之处也。以此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以此为托之处,实无可归托也。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者:《正脉》云:无想天,略举非非想,以该四空,非取四禅无想也。诸舜若多,总举趣空天众,为同类也。既以断灭为果,自应迷佛菩提,以虚无为因,自应亡失知见。
  
子三 出名警觉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于圆明中,以虚无之心为因,成就空亡之果,谓纵使修到非非想天,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违远圆通,以不生不灭为因地心;背涅槃城,以不生不灭为果地觉也。现在既以断灭居心,将来必堕断灭之种。《正脉》问:此与后二何别?答:弃有取空,见解志愿皆同,但先心各别,此凡外种伏惑取空,彼圣性种断惑取空也。六归无归执竟。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丨 各自安好

我一直以为,既是被上苍安排到了尘世生而为人,就免不了在人间应景。红尘之中,有许多课程是你我必须修炼的,尽管许多时候我们并不愿意去追求。倘若不修,就注定要被抛弃,注定成不了正果。

这世上应景的又何止是人,凡尘万物皆如此。草木山石、飞禽虫蚁,都有其无法推卸的使命。它们的到来,也许有前世今生之约,为了某个人,为了某种生物。我相信,每一段缘分,每一个故事,都意义非凡,耐人寻味。而人生聚散原本寻常,缘来缘去皆已注定,有时候,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

那时候,林徽因已对徐志摩表明心迹,她的决定再不容许有丝毫的更改。五月二十日夜,泰戈尔离开北京去太原,再从香港经日本回国,而这一路,徐志摩一直陪同。林徽因和梁思成等人到车站为他们送别,看着林徽因从此和梁思成成为眷属,徐志摩心痛不已。那种无以名状的惆怅萦绕在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每个人所悲伤的事情不同而已。

泰戈尔做了一首小诗送给林徽因:“蔚蓝的天空/俯瞰苍翠的森林/他们中间/吹过一阵喟叹的清风”。想来这位浪漫的诗人,一定将天空暗喻成徐志摩,而那碧绿一定是林徽因了。这两位原本应该相爱相守的恋人,却注定要天涯相忘,再不能携手人间。泰戈尔所能做的,唯有淡淡叹息,祝福他们,从此各自安好。

最是伤怀的当为徐志摩,他透过车窗,看到林徽因和梁思成伫立在一起,连一句道别的话都不知道该如何说起。想着此番一去,天各一方,再相逢已不知在何时,他忍不住热泪盈眶。他取出纸笔,想在火车开前写一封简短的信交给林徽因诉说心怀。

落笔几行,徐志摩知道这是一封寄不出的书信。在车窗外的林徽因不会不知道徐志摩的心情,亦懂得他的黯然神伤。可此时若对他慈悲,就是将来的残忍。她知道,车窗内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她,带着忧伤的怪怨、不舍的遗憾。给不起他任何的安慰,火车已经开动了。徐志摩看着林徽因那纤柔的身影、挥手道别的淡淡无奈,终于落泪了。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徐志摩是真的伤心了,自从邂逅林徽因,发生了那段康桥之恋,他的心就没有停止过燃烧.为了林徽因,他决然离婚,算得上是抛妻弃子。为了林徽因,他丢下所有骄傲,出入梁府,不顾身份跟随她和梁思成一起。为了林徽因,原本多情的他,如今摒弃繁华诱惑,独为她痴痴守候风雨几载。

自从遇见林徽因,徐志摩的诗情似幽涧的清泉奔流不止。他曾说过:“最早写诗的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感慨,什么半成
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缝间散作缤纷的雨。”人在爱的时候,总会被某种神奇的力量牵引,做出许多你曾经想做却做不到的事。徐志摩是诗客,所以林徽因是他灵感的源泉。许多时候他觉得,文字是为她而生,一如他来到人间,是因了她的存在。

如果没有遇见,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人生都不会是这般模样,他们的存在也许会因为缺少这段情感而索然无味。有些人,有些情,是无从代替的。纵然后来徐志摩有了陆小曼,但是林徽因一直安稳地住在他心底,不曾有过真正的别离。他们都记得,在那段锦瑟光年里,他们曾经那样地相爱过、拥有过,真的足矣。

徐志摩走了,这年六月,林徽因也走了,她随梁思成前往美国留学。七月七日抵达伊萨卡康奈尔大学。林徽因选户外写生和高等代数;梁思成选水彩静物画、户外写生和三角。九月,他们结束康校暑期课程。

原本林徽因要和梁思成同往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可是梁思成的母亲病重。更让林徽因伤心的,则是梁思成的母亲李氏对她一直不喜欢,甚至说出至死都不接受林徽因的话语。或许很多人都不明白,美丽清纯、才华出众的林徽因为什么会讨不到一个老太太的欢心。想来正是林徽因的风华绝代令梁思成的母亲有了危机之感,再者她怎能不知道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那层暧昧关系,作为一个母亲,她希望自己的儿媳妇可以像白纸一样的洁净。

人和人之间的相遇相识都是一个缘字,或许林徽因和李氏就缺了这个字,无缘,就算做再多的努力也于事无补。骄傲的林徽因如何能够忍受梁思成母亲对她的侮辱,对她来说,人格和尊严高于一切。倘若不是因为惧怕红尘无情刀剑,林徽因又怎会那样决绝离开徐志摩,选择和梁思成共赴人生之旅。梁思成母亲对她的偏见令林徽因心灰意冷。

失落之余,林徽因更加怀念徐志摩,怀念在一起度过的浪漫时光。她甚至会问自己,当初的选择真的是对的吗?林徽因给远在北京的徐志摩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的朋友,我不要求你做别的什么,这会儿只求你给我个快信。单说你一切平安,多少也叫我安心……”林徽因写这封信,心中含着委屈,亦带着牵挂和些许愧疚。

她虽然与徐志摩道过别离,但是从来就没有心安理得,因为她始终觉得亏欠他一个理由。当徐志摩收到林徽因这封信后,那颗本已冷寂的心又在瞬间燃烧。他以最快的速度回了一封信,又快速去了邮局发了电文。因为急切,信里的内容甚至有些词不达意。但徐志摩知道,林徽因读得懂他的心声,哪怕他回寄一张白纸,那个冰雪聪明的女子亦能读到别人读不出的况味。尽管他明白,林徽因的信并不意味着什么,但在她悲伤难耐的时候,能够想到他,他觉得已经足矣。

林徽因收到徐志摩电文的时候,她已经躺在病床上,接连几日的高烧让她觉得像骨头散了架似的疼。人在病的时候才明白,这世上无论怎样的至亲,怎样的至爱,都不能代替你去病,代替你去痛。心灵的痛,身体的痛,都只能自己一个人承担。但徐志摩的信依旧给她带来了许多的安慰,就像一帖沁凉的药敷在她的伤口,减缓了疼痛,令她产生甜蜜的幻觉。那时候,他们在天涯一方,泪流不止。

流水过往,一去不返,可为什么人总是在悲伤惆怅的时候,会无法抑制地怀念从前。或许因为我们都太过凡庸,经不起平淡流年日复一日的熬煮。想当初站在离别的渡口,多少人说出誓死不回头的话语。到最后,偏生是那些人需要依靠回忆度日,将泛黄了的青春书册一遍又一遍翻出来阅读。

爱真是一场修行……

江南烟雨,从来都无需约定,就这样不期而至。苍老的院墙,爬满了湿润的青藤和绿苔,遥远的记忆就这样缓慢走近。多少繁华更换了旧物,可我始终相信,每个人心底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江南情结。

那烟雨小巷,深深庭院,还有老旧木楼,以及沧桑戏台上那一出没有唱完的社戏,都成了你我心中永远不会终止的牵挂。

如今想来,林徽因和徐志摩为什么会有那么一场刻骨的康桥之恋,一切缘起于这份情结。他们都生长于江南,被温软柔情的山水浸泡太久,以至于心也那样潮湿。异国的一场偶遇,让他们仿佛找到了相同的自我。原本沉静的心开始涌动,原本从容的姿态不再从容。爱情有时候就像放风筝,看着风筝与白云同步,已经难舍难收,就干脆将手中的线扯断,任自飘摇。若是有缘,千山暮雪,万里层云,终会重逢。若是无缘,自此一去,天涯海角,再难相会。

所以林徽因的离去是情有可原。她明知如果和徐志摩在一起,人生道路会更加逼仄狭窄。以她的聪慧,宁可亲手扯断命运之线放开心怀,让自己海阔天空,好过将来被别人拆散,落到不能收拾的境地。

落寞的徐志摩说了一句落寞又清淡的话:“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多么轻巧的一句话,读者无心,说者有意。得到是幸运,得不到是命定,在已定的现实里,徐志摩只能对命运低头。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林徽因的追求,因为他始终相信,他们是真爱过一场,真爱,不应该就这样无辜离散。他以为,只要自己选择离婚获取自由,也许还有重新追求林徽因的资格。在他的心里,林徽因这个小小女孩是清纯柔弱的,他把她的不辞而别当做是逃避,当做是任性。

他忽略了,林徽因在某种程度上是个理性的女子,她甚至可以做到比那些张扬的女子更决绝。

林徽因走后,徐志摩一定给她写下不少的书信,只是他那些情真意切的信,以及浪漫深情的诗歌,还能像当初一样打动林徽因的心吗?这么说,不是意味着林徽因变心了,而是有些感觉一旦失去,就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的滋味。尽管如此,徐志摩还是执意要和张幼仪离婚,就算林徽因不再回头,他也要结束这段令他难堪的婚姻,要从这座围城里走出来,从此江湖浪迹,碧海情天。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鱼缸内的加氧系统可以根据自己买金鱼的数量决定,一般密度小的时候你可以不用买,除非要养很多鱼,数量多,为了防止金鱼缺氧而死就需要加氧系统。注意,如果频繁换水,千万
  • 推凶方面,这是个欢乐本所以大家快乐就行哈哈哈哈凶手也不是那么重要,凶手也非常好推哈~ 总体来说这个本适合几个熟悉的朋友或者放的开的选手一起玩~气氛相当好! 最重
  • 有人问韩红:“你年纪也不小了,不想要生一个孩子出来吗?她接下来说道:“我很喜欢郝蕾的二宝,真的好羡慕她她一下子生了两个,想要她家的二宝,可惜她不给我”她接着开玩
  • 都是理智的大人粉,就事论事没这么难吧。好看啊 [心][心]结局也太奈斯了吧看到最后30我准备二刷再来一遍,[doge][doge] 好帅气给我冲 好好看 应该也
  • 月子未照顾我一天.四年来对我暴力 砸东西 日妈、老子相骂.性洁癖. 四年不停叫我滚.最后求的我原谅. 只因我为其打过娃 再难过也是我的选择 毕竟爱过鲜堰双:这几
  • 520致我的孩子 生你是我意,养你是我责,虽然给不了你全世界最好的,但只要你要,只要我有,我定尽我所能,倾尽我所有去爱你。 怎么会有这么完美的词曲《爱要完整》
  • ”姐姐有点烦“你不要光跑来跑去好吗,弄得哗啦哗啦,鱼都让你吓跑了,蹲下来,仔细在稻根处寻找。随着捉到的田螺越来越多,我的胆子也越来越大,稀里哗啦无意中压倒了一片
  • “心若亡时罪亦无”你心若把你所造的罪业都忘了,那时候你的罪也没有了。“心亡罪灭两俱空”你心里忘了你过去所造的罪业,那个罪也就灭了,这两者都空了。
  • 夏天被空调冻醒 冬天被电热毯烫醒 真好一个joker罢了 有些电子产品不需要 但是我喜欢就很苦恼 mini6你怎么不降价啊 S23u你也太跳水了吧 希望双11的
  • 有品入手了RBAN SPLASH多功能聚嗨盘料理锅,也正是为此,聚嗨盘料理锅外观上非常漂亮、精致,烤盘特别厚实,底座相当于两个电磁炉,7档温控,支持双灶独立控温
  • 6️⃣哈尔滨有很多好景点,冬季再来好好玩-我是爱带娃瞎溜达的持续更新旅行打卡笔记哦‼️ #哈尔滨中央大街##情感分享#盘点藏在哈尔滨大学里的宝藏博物馆了解一座城
  • 那些久久驻足在心里的诗词句子... 1、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2、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3、往事不知多少梦,夜来和酒一时醒。 4、情不敢至深恐大梦一场,卦
  • 那也不要紧,他找了一个很有名的画家,画了一幅三个人的赏菊图,图上的菊花,开得很好,连后来的乾隆老儿也受了骗,在画上题诗说:“图中生面开”“篱下香盈把”……这幅图
  • 而霉霉这颗丁火是世界巨星,如果有丙火夺了她的光辉,那她断然是红不起来的,甚至连能否顺利出道都是个问题,因为年上己土食神被丙火把控了,食神都不站她这一边,意味着自
  • 无论是知道自己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可活,或者认为自己面前还有大把的美好时光,死亡都是你迟早必须面对的现实。没有人期望婴儿一出娘胎就去立一份遗嘱,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也
  • 肩背带长72Cm尺寸:26X22X27CM长X高X宽串号:PL01371680 28cm? 最爱的芬迪托特包,春夏系列阳光托特包,拎起就能一秒去度假的赶脚,虽
  • 司馬によると、中世の崩壊期に現れた道三が「美濃の中世体制の中で近世を予想させる徒花を咲かせ」てその種子が婿の信長と甥の光秀に引き継がれることとなり、道三から見れ
  • 2. 采集样本:可以现场办理的直接由工作人员帮忙采样的,不方便现场的,自己可以按照要求去采集好,邮寄实验室。2. 采集样本:可以现场办理的直接由工作人员帮忙采样
  • 提前告诉你,34的意义这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听好了~在34之后是你接下来的10年大运那,我想要你知道的是~在你接下来的每一个日子里,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份执
  • ”事先,20岁的才女徐静蕾相逢了着名作家王朔,两人顷刻都有了被击中央脏的感受,干柴猛火,全然掉臂王硕的妻女,两人爱的一刀两断。如果你是新手起步,就选择她家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