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看穿”还不够:能源转型下的通胀风险
2022-02-11
能源转型给中期通胀带来上行风险。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可能需要背离“看穿”政策。

2021年全球经济因能源危机而为之一“震”。随着经济在疫情导致的封锁后重开,原油、天然气、电力价格皆迅速上涨。尽管去年的事件在很多层面上都非比寻常,但能源价格飙升是一个共同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一直是反复导致经济混乱和波动的祸源。

然而,本次冲击的根源可能会更深。虽然在过去,能源价格的回落往往与其激增一样迅速。但这次,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可能意味着,如果我们要满足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化石燃料价格现在不仅必须保持高位,甚至还需继续上涨。

更便宜更清洁的能源供给不能立即满足能源需求的迅速上升,这对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者们构成各种挑战。政府需要推动能源转型前进,同时对最易受能源匮乏影响的群体给予保护。各国央行则必须评估能源转型是否对其价格稳定构成风险,并评估能源对总体通胀贡献造成的通胀目标偏离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且与其价格稳定目标一致。

各国央行需要打破货币政策应看穿能源价格上涨的普遍共识,以确保中期价格稳定。

一、碳价格的快速上涨有助于加速能源转型

世界经济将不得不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转型,才能履行巴黎协议,将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限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 摄氏度以内。

其核心是需要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全球排放量需要在2020年至2030年间每年下降7.6%,才能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相比之下,即使在2020年全球经济活动几乎停滞的情况下,温室气体排放量也仅下降了5.8%。

人们普遍认为,要实现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就需要为全球碳排放定价,而且需要迅速行动。目前,碳排放定价工具仅覆盖全球排放量的21.5%,且只有4%的排放量定价在40美元(每吨)以上。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大多数气候经济学家认为,碳价格应高于75美元才能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而要在2030年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碳价格的中位数必须达到100美元。

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中的碳价格最近开始迅速接近上述水平,部分反映了欧盟致力于实现清洁能源转型的预期(图1)。2021年12月初,ETS价格创下历史新高,每吨碳近90欧元,几乎是2021年初的三倍,是几年前的数倍。这种可观的碳价格上涨将有助于加速能源转型。如果持续下去,会强烈抑制对化石燃料能源的新投资。

有两条并行的进展正在加强碳价格上涨的影响。

第一条是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7月提出的“Fit for 55”一揽子改革计划。该计划包括一项建议,即大幅加强ETS并扩大其影响范围,目前ETS仅涵盖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40%左右。“Fit for 55”一揽子计划还提议对欧盟能源税收指令进行重新检讨,旨在提高低效和污染性燃料的最低税率,并降低高效和清洁燃料的最低税率。

第二条是金融市场的持续转变。可持续投资将不再仅仅是"值得拥有"的投资方针,而是已成为大多数投资者投资组合中的基本要素。许多机构投资者已开始大幅减少对化石燃料能源生产商的风险敞口,并将资本转向更环保的低碳替代品。

欧洲央行的分析表明,金融市场正日益成为一种矫正工具,市场价格已开始反映投资者对气候相关风险敞口的溢价要求。根据信用评级和市场隐含的违约距离(Distance to Default)来衡量,公司经营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与信用风险衡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平均而言,它与影响信用评级的传统决定因素(如杠杆率)相当(图2)。分析还发现,披露排放和减排目标有助于降低信用风险溢价。

由于金融市场是全球性的,这些进展似乎已经开始产生与气候相关的切实影响,即使在美国等尚未制定国内碳价格的国家也是如此。例如,去年美国经济强劲扩张,但是页岩油产量对油价上涨的反应异常缓慢,因为这些投资在中期内可能不再对投资者有利可图,至少不会达到与过去相同的程度,或者回报可能变得更加不稳定(图3)。换句话说,即使没有全球碳价格(这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能源转型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

二、绿色转型可能带来长期的能源通胀

虽然化石燃料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可取的,也是有意为之的,但企业和家庭如果不能用更清洁廉价的能源代替昂贵的碳密集型能源,将会给经济带来压力。

提高碳价格的部分作用在于刺激低碳技术的投资和创新,但这些投资需要时间。目前,可再生能源尚未被证明具有足够的规模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在欧盟,可再生能源目前仅占能源消耗的20%左右。“Fit for 55”计划在2030年将这一比例提高到40%。

短期内可再生能源产能不足,化石燃料投资低迷,以及碳价格上涨,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可能意味着我们面临一个旷日持久的过渡期,在此期间能源费用将不断上涨。

天然气价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去年的恶劣天气条件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生产,随着全球增长加速,导致天然气市场出现严重的供需失衡,将天然气价格推至历史新高(图4)。

能源转型可能会在未来加剧这些失衡。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在亚洲当然也包括欧洲,由于天然气的污染程度只有煤炭的一半,因此被视为向更绿色能源体系转变过程中的权宜之计。在欧盟,天然气价格上涨对批发电价有直接且即时的影响,这与燃气发电厂的短期边际成本有关。去年11月,欧元区的批发电价达到每兆瓦时196欧元,几乎是疫情爆发前两年平均水平的四倍。因此,以消费者物价调和指数(HICP)能源分项衡量的欧元区能源价格通胀在去年11月达到历史新高,电力和天然气合计占总增幅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创下历史新高。

反过来,能源一直是欧元区总体消费价格通胀大幅上升背后的主要因素,根据欧盟统计局的初步估计,2021年12月HICP为5.0%,这是自1999年欧元诞生以来的最高水平(图6)。在2021年4月至12月期间,能源对HICP通胀的贡献平均超过50%。

三、政府需要推进能源转型保护易受群体

这些情况给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和央行)带来了重大挑战。在财政方面,许多国家政府通过减税、价格上限或退税来应对能源价格上涨,以保护最易受影响的家庭免受天然气、燃料和电价大幅上涨的影响。由于能源支出通常高度缺乏弹性,并且占不太富裕家庭收入的极大份额,因此碳税往往是递减的。到2020年,欧盟已有8%的人口(约3600万人)表示,他们无法保持家中足够的供暖。能源匮乏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凝聚力和对气候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补贴措施十分重要。但这些措施不应打击降低碳排放的动力。如果面对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各国政府背弃其减排承诺,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政府也不应放慢过渡的步伐或推迟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补贴。

欧盟委员会最近的两项建议正推动政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个是引入社会气候基金,旨在解决因提议将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的范围扩大到建筑和运输部门而导致能源价格上涨的社会影响,这两者都会对家庭产生严重影响。另一个是拟议成立欧盟国家联合采购天然气战略储备的系统,这些储备可以在供给短缺的情况下释放。目前,欧洲天然气储存设施的容量利用率略低于三分之二,比季节性标准低近20%。战略储备将有助于限制天然气价格的波动。

四、能源转型给中期通胀带来上行风险

对各国央行来说,挑战同样深远。

过去,各国央行通常会“看穿”能源冲击,这是有充分理由的。大多数时候,这种冲击是短暂的,意味着政策反应会放大能源价格上涨对总需求和产出的负面影响,并且鉴于政策传导的长期滞后,在冲击可能已经消退的时候对通胀施加下行压力。因此,暂时的供给侧冲击通常意味着在短期内偏离目标,前提是价格在中期内恢复稳定,通胀预期仍然锚定。

这种思路也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政策反应。在我们的基线情景中,当前的能源冲击预计将在预测期内逐渐消退。欧元体系工作人员的预测是基于天然气和原油期货价格作出的,这表明今年能源价格应该会大幅下跌,从而显著促进了HICP总体通胀率在中期内的下降。

然而,这些技术假设却被巨大的不确定性所笼罩。过去,期货价格往往明显低估或高估了能源价格通胀。这一次,这种风险可以说更大。要看到这一点,只需看一下预测通胀路径的概况就足够了:在预测期末端,整体通胀率是否下降到2%以下的水平,取决于从期货曲线得出的假设,即在2023年和2024年,能源价格对整体通胀没有贡献。但历史表明,这样的概况是不寻常的。自1999年以来,能源对年度总体通胀的贡献平均为0.3个百分点。欧元体系工作人员进行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油价若保持在2021年11月的水平就足以使2024年的HICP达到2%的目标。

能源转型的规模及其背后的政治决心意味着这些估计可能是保守的。与天然气等"过渡燃料"相关的潜在长期供需失衡,以及碳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并延伸到更多经济部门的事实,意味着能源和电力价格对消费者价格通胀的贡献可能高于而非低于中期的历史常态。

因此,能源转型给我们对中期通胀的基线预测带来了显著的上行风险。在12月的理事会会议上,这些风险是决定在未来几个季度逐步降低资产购买步伐的一个因素。

五、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可能需要背离“看穿”政策

问题是,如果能源通胀被证明比我们目前在基线情景下预期的更持久,那么我们的容忍限度是什么呢?

我认为在两种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改变方向。

如果我们发现通胀预期已经有脱锚的迹象,就会触发转向。消费者的价格预期特别容易受到经常购买的商品价格变化的影响。能源,尤其是汽油,是这一篮子商品的一部分。在过去的一年里,消费者对未来12个月的价格预期急剧上升

20世纪70年代的经验有力地证明,当能源价格上涨引发有害的价格-工资螺旋式上升时,允许通胀预期偏离目标会使通胀率回到目标水平的成本大大增加,无论是在产出损失还是失业率上升方面。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迹象表明会出现更广泛的第二轮效应。工资增长和工会的诉求仍然相对温和。

但在大量过剩储蓄和长期供给中断的环境中,能源转型可能导致通胀在更长时间内保持高位,从而可能增加通胀预期不稳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需要立刻应对而不是“看穿”通胀上行,以保持中期价格稳定。

货币政策需要调整的第二种情况是,能源冲击的性质发生变化。

十多年前,Lutz Kilian的开创性论文提出,并非所有的油价冲击都是一样的。它们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冲击的潜在根源。例如,由于总需求增加导致的油价上涨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增加有关,这要求货币政策给出与供给中断导致的油价上涨截然不同的反应。

碳税可能具有原油负面供给冲击的部分特征。更高的能源价格会给经济活动造成压力,并因此在中期对通胀造成下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应该“看穿”通胀暂时偏离目标的情况。

但是碳税又在两个根本方面与原油负面供给冲击不同。

第一,我们通过大规模公共和私人投资进行经济转型,以及随后采用更高效、更环保的技术,预计将促进(而不是拖累)经济增长,从而支持工资和总需求。

第二,对于像欧元区这样的能源进口经济体来说,标准的石油供给冲击是一种负面的贸易条件冲击(terms-of-trade shocks),会提高通胀并将财富转移到国外。但是,碳税归根结底是一种国内征税,它将财政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例如,在欧盟,预计未来几年ETS收入将大幅增加。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欧洲央行计算表明,ETS收入将从2019年的140亿欧元增至2026-30年间每年高达860亿欧元

拟议中的碳边界调整税将对选定的进口产品征收碳税,还有提高化石燃料的最低税率,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税收举措,将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基于西班牙的例子,欧元体系经济学家们表明,政府如何处理这些收入将塑造经济对能源转型的反应。例如,许多政府目前实施的向家庭的一次性转移支付和电费补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能源价格上涨对消费和GDP的短期负面影响。

又或者,如果该收入被用来削减其他扭曲性税收,如社保缴款,从而降低劳动力雇佣成本中税收楔子(Labour tax wedge),碳税实际上可能会促进经济活动,即使在短期内也是如此。由于在更环保的行业中可能会出现新的经济活动,因此一部分的GDP增长将是永久性的,可能会在短期和中期抬高通胀。

这些发现并不只是假设。一系列新出现的实证证据表明,碳税对GDP增长和就业并没有强烈的负面影响,反而有适度的正面影响。

因此,如果未来能源价格的走势在中期内推动整体通胀超过我们的目标,且增长和需求前景与坚实的潜在价格压力保持一致,货币政策就需要采取行动维护价格稳定。

这是一种投有任何东西能够动摇的冷酷残忍的乐趣。只有当我们十分肯定地下结论时,判断才成其为判断。它不是温和的,正如它不是小心谨慎的。判断要迅速作出;不假思索作出的判断最符合其本性。判断所流露的激情取决于其速度。使判断者喜形于色的是无条件的和迅速的判断。
那么喜在何处呢?在于我们将某物从身边推开,推给一个较卑微的周体,而前提条件是我们自己属于一个较好的团体——我们借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我们用这种方式给自己以法官的权力。因为法官只是表面上站在两个阵营之间,即在善与恶的分界线上。而事实上,他绝对将自己列入善的一方;他的职务的合法性主要就基于他不可动摇地属于善界,仿佛他天生就是善类似的
但是那些不是法官的人也在各个领域不断地擅自作出判断,没有人任命这些人为法官,没有人会在理智健全的情况下这么做。即使没有渊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因羞于判断而放弃的人也还是屈指可数。……

于是,表面上和平的判断变成对敌人的死亡判央。“好”的界线划得清清楚楚,这可苦了逾越界线的“坏”,它在“好”处不受欢迎,必遭毁灭。
——《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

【他们的工作,告诉你要不要带伞、需不需添衣、城市该不该暂时“停摆”未雨绸缪】半夜睡不着,预报员经常会找把椅子坐在阳台上,仰头望着天,等雨来。

他们的工作,既能告诉你明天要不要带伞、需不需添衣,有时也决定水库要不要炸坝泄洪、村庄需不需全员撤离、城市该不该暂时“停摆”未雨绸缪。

凌晨4点,中央气象台预报大厅。

此时北京的天空依旧暗沉,离破晓还有一段时间。

电脑前,孙军正在查看雷达回波图,画着降水量预报图,来回对比分析各种天气资料。

作为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他需要指导早间天气公报,审核签发暴雨预警。

电话不停地响,不断有同事拿材料向他询问……

而这仅仅是一天工作的开始。接下来,孙军要准备每天8点“雷打不动”的全国天气会商,与重点地区的预报员会商天气趋势,并审核各种预报产品,向决策服务部门提供预报材料,应对媒体记者采访……同时,他还要时刻关注并调阅各类天气图,组织天气会商,与同事一起分析和判断天气形势。

“每一次天气过程下来,都感觉像打了一场仗。”孙军说。

这是一份特殊的职业。因为天气变化分分秒秒变幻莫测、从不停歇。

偏不得,错不得

2019年8月10日凌晨两点,台风“利奇马”在浙江温岭一带沿海登陆。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预报员向纯怡是当天大夜班的预报员。“那晚整个中央气象台大楼灯火通明,大家紧盯着屏幕,几乎整晚没有休息。”她回忆说。

通宵达旦,对所有预报员来说是家常便饭。虽然可以白班、小夜、大夜三班倒,但他们一直“闻天而动”,随时到岗。尤其在4~9月汛期、7~9月台风活跃时期、重大事件或活动的气象保障期,以及较高灾害性天气预警级别情况下,他们几乎连轴转。预报大厅里的氛围更是紧张凝重。

向纯怡几乎全程参与了“利奇马”的预报工作。她说,那几天承受的压力如泰山压顶般令人窒息。

“我们的每一句预报结论、每一次预报调整都可能影响防灾减灾部署。偏不得、错不得。”

与其他预报不同,台风预报还有一项特殊任务——与国际接轨。“我们需要在每天的8个预报时次,定时向国际发报。”

向纯怡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观测平台上,预报员需要紧盯地面观测数据、雷达数据和卫星云图资料的实时更新。在仔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当值预报员需要每3个小时滚动做一次台风路径、强度预报,并在整时整点对外发报,不得有任何拖沓滞后。

“我的心情就像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一样。因为向国际发布台风预报,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官方预报水平。”向纯怡说。

没有完美的预报

预报总会存在偏差,偏差小则表示预报做得好。尤其是强天气过程,预报难度非常大,极容易出现偏差。

2005年的台风“麦莎”就因预报失误一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当时,预报“麦莎”将给北京带来“十年来最大暴雨”,使全城上下枕戈待旦,但最后发现是虚惊一场,甚至成为网上的笑料。

缺乏台风预报经验是预报不准的原因之一。“预报经验极其重要。否则在极端天气事件面前,未经‘世故’的预报员很容易‘心中无数’。”孙军说。

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的预报也出现过比较明显的偏差。作为当时的值班首席,孙军觉得没有做出较准确的降水量级预报,心里十分沉重。

“当时我们报的24小时最大降雨量约为150毫米,但实况监测显示,这个数值已经超过了400毫米。”谈及当时的预报偏差,孙军直言,那时的他们还“不太敢报”。

历史上,北京几乎没有出现过这么强的极端降雨,超过100毫米的降雨都很少。可想而知,预报员缺乏这类强降雨的预报经验。此外,预报员尚未完全掌握极端暴雨复杂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不过,在孙军看来,在当时的预报技术水平下,他们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

“毕竟预报经验和水平都有限,我们在预报时非常慎重。即使看到有强暴雨的可能,也不敢贸然做判断,不会轻易报这么大的降雨量。”孙军说,有了多次极端降水预报经验,对于今年北京的几场暴雨预报,他们做到了“心中有数”。

即使“心中有数”,每当遇到较大天气过程时,当值的预报员仍旧吃不好、睡不好。“报了一场大雨,我们预报员其实是希望它能下来的。没下来,我们心里很焦虑。”

半夜睡不着,预报员经常会找把椅子坐在阳台上,仰头望着天,等雨来。

报得准太难了,这让预报员又焦虑又纠结。

2017年7月,吉林永吉县出现极端强降水过程,暴雨引发洪水。紧张的时刻出现了,水库眼看就要满了,需要作出紧急判断,是否进行炸坝分洪。如果炸坝,要提前部署水库下游防御措施及人员疏散转移。

“当时,我们估计如果未来的24小时降雨量超过40毫米,就得炸坝。”面前的路非常清晰,只需要判断降雨量会不会超过40毫米,而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拍板。

“事情变得简单又困难。”这是孙军遇到最难的预报之一,事关重大,他反复分析着各种资料图,“结论必须尽量做到准确”。

经过中央气象台、吉林省气象台、吉林市气象台所有预报员的不断会商,最后,他们作出降雨量不会超过40毫米的预报判断,这也避免了炸坝带来的影响。

今非昔比,“方程”亦难解

“预报明天有大暴雨,到底几点下?”

“水库那边雨会有多大?”

“果园这里会下冰雹吗?”

……

大到国家工程的生产建设,小到百姓的工作生活,人们对天气预警预报水平的提高寄予更多期待。不管是台风预报,还是极端降水预报,预报员身上都扛着压力。这种压力从他们步入这个岗位起就开始了。

“就目前预报技术而言,很难满足需求。”孙军向《中国科学报》坦言,跟过去相比,现在的预报比以前进步了很多。

“天气预报怎么做?就是搜集大量的气象数据,利用数学方法求解未来天气的‘方程式’。”

1989年,孙军参加工作时,全国的气象观测站也就有2000个左右,能获得的观测资料非常有限。就拿卫星资料来说,预报员也仅依靠日本和美国的气象卫星云图分析天气系统,能看的只不过是几张打印的云图照片。数值预报资料更加有限,可参考的数值预报模式很少,而且基本不提供降水预报。

“没有足够的数据资料,我们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孙军的话语中透出了些许无奈。

现在,我国已拥有世界上在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达6万多个,数量、密度位居世界首位,气象资料的密集程度非常可观。但这些都无法保证天气预报完全准确。利用数值模式预报产品,结合预报员自身的主观经验,这是当前预报员开展预报业务的主要手段。

“天气预报不是纯确定性的工程技术,不能做到精准预报,预报员需要依靠自身经验修正数值预报的结果,这里存在很强的个体主观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肖天贵表示。

天气预报员需有“科味”

“要鼓励培养科研型天气预报人才!”

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日前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特别提出的建议。

在李泽椿看来,“预报员是战斗在第一线的人,如果他们在面对一手数据时,能针对现实问题即时研究、即时判断,那将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

当前,气象预报体系以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为核心。肖天贵表示,数值模式不可替代,但其也呈现出难以克服的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更加需要气象预报员注重研究性思维。

“尤其在面对一些极端天气的新特征、新形势、新要素时,对预报人员的准确判断和及时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数值模式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陈耀登说。只有对特殊个例进行研究总结,深入理解其中原理机制,才能寻找相应的预报着眼点,不断改进模式预报系统,进而提高预报能力。

从实践中获得的研究成果往往是数值模式无法反映的,却为预报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比如,孙军等人通过对北京2012年“7·21”特大暴雨的实况诊断和极端性成因分析,提出了通过气象要素的异常表现来诊断和预报极端降雨的方法,并给出了华北暖区暴雨发生发展条件和极端强降水预报思路,为预报员建立极端强降水预报思路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值模式作出了订正。

“两张皮”掣肘 改革进行时

专家们坦承,在预报领域,科研与业务“两张皮”的现象还十分严重。

以数值天气预报为例,相关研究显示,中国论文产出量排名全球第5。科研院所和高校是数值天气预报领域的主力军,但论文的影响力普遍偏低,且与国际上主要数值天气预报业务中心相比,中国的全球预报能力和技术尚有差距。

事实上,我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不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但多数研究尚未得到应用。谈及原因,陈耀登认为,这和高校和科研院所“重论文”的科研评价机制有直接关系。在李泽椿看来,更重要的是缺乏应用平台,导致这些成果停留在论文层面,未能引领并驱动业务发展。

此外,肖天贵介绍,高校气象专业教师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博士毕业便就职教师岗位。没有业务实践经历,便很难把握研究的应用性。

另一方面,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主任张恒德指出,虽然现在大多数预报员都在业务和科研两手抓,但实际上预报员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动力和能力仍然不足。预报员面临着繁重的预报服务例行任务,预报难度大,他们自觉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动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预报员岗位特别辛苦,相对不易出成果,职称晋升压力大,很多学生毕业后可能会选择其它相对轻松且易出成果的岗位。”陈耀登表示,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1年,中国气象局成立了首批国家级专家型预报员创新团队,围绕台风、暴雨、强对流3个专业领域分别组建了3支专家团队。

2019年,中国气象局提出“研究型业务”发展思路,计划逐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科技创新驱动业务发展,以业务需求牵引科学技术进步。

同时,气象事业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集体的技术累积研究,而不是个人能力。

据中国气象局消息,有关国家级专家型预报员创新团队的相关研究内容正在改革计划中,将增加气候变化等研究方向。除了解决以上预报难题,团队还将加强预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根据模式偏差和数据产品的实际应用,开发新算法,做出新型预报产品。#天气预报# https://t.cn/A6MVTGR4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以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流水潺潺,却能水滴石穿;流水不争先,不恐后,只管滔滔不绝,绵延不断。包括金蓝银甲峡和铁棺峡,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
  • 亚马逊中国日前在上海发布了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Kindle X咪咕电子书阅读器,这款阅读器可通过咪咕平台阅读国内网络文学,读者能在46万余本Kindle电子书与咪
  • “就是那几天,我第一次知道,还有工程潜水员这项工作,而且,他们挣的还挺多。  “这样,你到滨州来吧,我们公司在这里,而且这边还可以学潜水。
  • 匆匆忙忙一早上起来挂号带轩轩去医院,咳嗽老是不好,果断去妇女儿童医院,但是感觉今天的医生多少有点敷衍的感觉,随便看了下就完了[黑线][黑线]不晓得开的药回去有没
  • 爱情剧小说创作素材小说创作意象研究蜡烛在《孤魂野鬼》这部小说中是非常重要的象征物单子秋第一次去苏若夕家她家里居然不开灯而用的是烛光“苏若夕,你家里不开灯吗”“暗
  • 好多水瓶的情人都是在分手后才知道瓶子曾经有多爱你,你会很后悔和他分手,因为你不知道原来他是这么地对你用心,其实你离开的原因也只是觉得在水瓶的心里你不重[月亮]要
  • 双子座会在身边提醒对方,建言献策,让另一半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纯属于跟风行为,看到其他博主在测八字,出于好奇心尝了一下,害,看了下结果,还蛮香?
  • ྀིℍℙℙ ✩☪︎ ⋆。˚ʚ◡̈⃝ɞ这世间青山灼灼星光沓沓 春风翩翩晚风渐渐 也抵不过你眉间的星辰点点@摩登兄弟刘宇宁[心]刘宇宁做自己的光!     
  • #闷墩儿和粑粑麻麻的小日常# 这几天没有闷墩儿日常了...因为我和他爸天天有事忙,没时间给他拍照,只能每天一天四顿按时喂他,真是巨能吃啊,身上肉感觉也多了,对家
  • 经络通百病消,血液清颜如玉”中医上讲:“ 气不足则血不畅 ,血不畅则水不流,水不流则毒不排”我们的能量油是疏通人体经络为根本,让人体机能恢复到应有的健康状态,排
  • [心]如果有准备递交申请的同学,欢迎联系#汇英留学# 协助申请,名额有限先到先得~#英国留学##23fall申请##英国留学申请季#【英国留学|英国赫特福德大学
  • 思尚口红,呵护你的双】--------------------------或复制这条信息,打开手机淘宝app~自动弹出~即可看到----------------
  • 【家有猫咪】《愿你在时光中盛开,一生被岁月宠爱》 人生最舒适的状态莫过于: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笑望天上云卷云舒。 有一句话说得好:“所谓幸福,就是心简单,不多想
  • 7.我们怎样做才叫“脚踏实地”? 佛曰:只要你的脚还在地面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只要你还生活在地球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大。7.我们怎样叫做“脚踏实地”?佛曰:
  • 。。
  •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指导案例:第894号林某危险驾驶案指出:(1)危险驾驶罪属于行政犯,对“机动车”等概念性法律术语的理解应当与其所对应的行政法规保持一致
  • 性格方面大气而从容,遇事冷静沉着,能把家里家外打理的头头是道,待人非常的友善,婚后非常的旺夫,事业和日子也是越过越好,必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如果女人长有这种面相
  • ”13.凯凯一边念语音一边说他再也不会给朋朋发消息了 想了想又说:好像已经发过了14.凯凯说他为了看朋朋3条消息6个字试了十分钟25319806还有密码 等会还
  • 在看到查布嘎山生态环境逐渐向好恢复的情况后,他要求,要继续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高质量、高标准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将查布嘎山逐步打造成
  • 吕某并交代,自今年3月份以来,在其私宅内每月开设赌场约10场,打扑克牌以“开船”大食细的形式进行赌博活动,每场其固定抽水渔利500场费,谭某、邓某负责组织赌徒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