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美食# 云南的酸多来自果实,有柠檬、树番茄、酸木瓜、青芒果,每一种都能演绎出五光十色的风味。云南人对酸的热爱是印刻在骨子里的,你如果想了解并体验这种热爱,不在云南待个几年,不可能。

在云南,我们关于酸的旅程,是从昆明的篆新市场开始的。篆新农贸市场在昆明市中心,挨着翠湖。去之前,我就在网上对这个市场开始了调研,据说这里有全昆明最全的食材,一年四季的蔬果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许多人将之列为昆明必去打卡点,每天的人流量有几万人,若临近年关,则有十多万人,买菜全靠“挤”。

在篆新市场,我想到了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觉得自己有点像一个偏僻山区的地方小厨,一下子闯入了皇宫里的御膳房。云南市场的丰盛得益于它的海拔和气候类型,最低76米到最高6500米的垂直海拔高差,赋予了这里丰富的植物资源。

当然,还是要记得我们来菜市场的目的——寻酸。其实不能叫寻,菜摊上、果摊上,目之所及的都是酸味的源头。比如说,我眼前的这个摊子,就摆着柠檬、树番茄、酸木瓜,光柠檬就有三种,两种鸡蛋大小,另外一种则比鹌鹑蛋小一点。

摊子的女主人极为热情,看我对三个柠檬的使用产生了迷茫,挨个地向我介绍:“小柠檬清香扑鼻,西餐厅多会购买用来做柠檬汁;这个大的是泰国柠檬,没有籽,常用来泡水;这种(另一种大的)则是本地河口产的柠檬,特别酸,多用来做傣味食物。”

我拿着柠檬,挨个地闻,小柠檬真好闻啊,有一种呼吸被治愈洗礼的感觉。老板又示意我用手搓一下闻不出味道的大柠檬,只是轻轻一揉捏,清香味瞬间就萦绕在鼻尖,植物真是神奇啊。

我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汁水刚挤入到口中,我能明显感受到我面部表情的鲜活,想到了之前刚看过的一个视频,就是婴儿第一次接触到酸的食物的那种。

云南人烹饪食物很少用醋,酸味的来源就是柠檬、酸木瓜、树番茄这样的果酸。我想到美食作者要云《酸食志》中的故事,他在书里提到自己云南食酸的经历。他说自己上大理鸡足山去看佛光,下山后,发现周边的农家就在海稍水库的公路旁开起了饭店,主打食物就是煮鱼,用的是水库里的花鲢和白鲢,简单处理后,烹饪材料用的就是酸木瓜,煮出的鱼味道酸得清雅,然后蘸上用当地辣椒和蒜调的蘸水,酸酸辣辣,鲜鲜嫩嫩。

我们在云南的第一餐饭是美食博主李孟泽推荐的,对方曾是媒体人,后来辞职专注于云南美食的开拓。他告诉我,这是一家特色民族菜馆,能够看到云南各民族对酸的使用手法。我们就这样来到了位于昆明官渡区的饭馆老滇山寨。

从餐馆的布置上就能看出浓郁的民族特色。门口有穿着纳西族服饰的姑娘在跳传统的打跳舞蹈,举手投足之间是热情和灵动。菜单上每道菜名前都冠以地名,比如说临沧火腿木瓜鸡、思茅酸汤鱼片、纳西炖猪血等等。饭馆的行政主厨林峙是昆明人,厨师出身,人很热情,我们刚到,菜就已经上了桌。

第一道菜是大理酸辣鱼。鱼是刚处理好的新鲜鲤鱼,看起来有2斤重,鱼肚上均匀地划了几刀,方便入味。一旁是一锅红彤彤、颜色靓丽的汤,有点像我在贵州吃的红酸汤。林峙仿佛看出了我的想法,他说,大理酸辣鱼的酸是梅子醋和木瓜煮出来的,红色是用了西红柿和辣椒的原因。“云南用木瓜特别实在,不用特别处理,切了片跟食物一起煮。煮了后,再把木瓜片捞出来,所以看不见。”

用酸木瓜煮酸辣鱼是大理白族的典型吃法。林峙说这道菜的味道源于他上世纪90年代的记忆。林峙出生于1974年,十七八岁就出来学厨。有一年放假,他去大理游玩,和朋友去大理下关镇乘船游洱海,快到喜洲码头时已经是晌午,船工开始给大家做饭。

那一顿就是酸辣鱼,用的是洱海刚捞起的鱼,现杀了,用洱海的水煮,里面放了木瓜和辣椒,湖光倒映着蓝天,就着徐徐清风,吃得酣畅淋漓。“当地叫活水煮活鱼,年轻时能吃,我记得吃了五六碗饭。”这是林峙第一次吃到木瓜的酸味,有水果的清香,跟用醋煮出来的完全不一样。

在林峙的记忆里,一直到2000年左右,昆明的菜肴里都很少用到果酸类的东西,比如说烧鱼,有红烧、黄焖、蒸,还有糖醋的,后者用的也是醋。“主要是当时交通不便,很多下面地州的东西到不了昆明。”林峙记得自己去大理,高速路都没有,要坐9个小时摇摇晃晃的老火车。

2012年,在老滇山寨开业前,林峙等人在昆明市场上做了一个调研,以了解民俗菜在昆明的市场。他们发现,昆明有几家饭馆,但十多张桌子就算大规模的了,多是夫妻店,且有些虽然打“民俗”特色,但只是套了个名字,跟正宗南辕北辙。

10年前正是云南旅游最为火爆的时候,从饮食资源的需求上来说,来昆明的游客需要更多味觉的刺激,而不仅仅是汽锅鸡和米线之类的主打产品。林峙他们的第一家店开在酒店区,游客众多,三个月就开始排队,“先是外地人都来吃,之后本地人看着新奇,也来”。林峙说,厨师就是从下面地州请,后来又开了五六个店,都是从第一个月就开始盈利。

聊天中,又一道新菜上来,是临沧火腿木瓜鸡,汤汁金黄,我趁热尝了口汤,酸香浓郁,鸡肉尤其劲道,还有一股淡淡的果香,正是我在菜市场闻到的酸木瓜的香味。林峙说用的是当地的走地鸡,经常在高寒区域跑,“云南菜,说白了吃的就是食材”。

为了寻找更多的食材,从开店以来,林峙和其他厨师都会去下面的地区采风,这个过程,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林峙提到去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家喝酒,当地的风气是从中午喝到夜里一两点,这个中间客人不能全部离席,傣族的小竹凳又细又高,坐着很不舒服,他们只好轮流去上厕所。还有一次去怒江州,独龙族人热情,杀牛给他们吃。

一头牛,整个牛皮剥下来,在地上搭上一个树杈,牛皮一角扯一下,就成了一口天然的大锅,牛肉放到牛皮中加水煮,煮熟后蘸着辣椒、味精、盐等拌的佐料,是美味,也是风味。
采风的过程,既是寻找新的食材的过程,也是不断判断哪些地域特色的食物能够被外地游客所接受。比如说,他们曾在傣族聚集区吃过一种酸肉,新鲜的肉自然发酵以后,用芭蕉叶加香料包好再去蒸。“

我们当时觉得挺好,就在店里卖。”林峙说新菜品刚上市以后,因为有特色许多人都点这个菜,可点菜的人吃了之后就会给差评,认为“难以下咽”,林峙只好将这道菜从菜单上撤了下来。还有一次,在红河州哈尼族聚居区采风时见识到一种泥鳅的新做法,泥鳅不杀在火堆里烤,烤干了以后洗净用酸菜煮,半汤半菜,吃的时候将泥鳅拿出来,用手掰着吃,剩下的内脏扔掉,味道虽好,却也不适合顾客,“别人可能觉得不卫生”。

也有惊喜的时刻。前一段时间他们去元阳,在当地的集市上看到一种植物长得像甘蔗又像芦苇,从来没见过,当地人把秆皮撕掉,口感脆脆的,很酸,蘸盐或者蘸辣椒都可以吃。当地人叫“酸草”。

林峙他们就想,能否把这个东西用到菜中去?他们用来炖牛肉,酸酸辣辣的,效果特别好。“以前做牛肉都是用柠檬,新鲜的柠檬将汁水压出来调酸,味道也不错,但酸草做出的口感更柔和,还有草的清香味。”林峙说,这道菜马上就要上到菜单中去,“现在采风比以往要走得更远更深,以前就是开开心心去品尝美食,现在人们对口味的需求比以前高了,寻找也就变得更难起来,很多地方汽车都到不了。”

这些东西让我又一次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酸,云南人才是那个定规矩的人。

节选自《人们为何对“酸”情有独钟?》文 | 王珊

#三联美食# 在淮海中路一间洒满阳光的厨房里,赵荣华热起锅子来。案板上的五花肉已经收拾停当。“我爸爸做菜是‘老三篇’,上海传统家常菜,最拿手的就是红烧肉,所以我骨子里面相信上海味道就是红烧肉,两个月必须吃一回解馋。”但赵荣华烧起菜来,已经和父辈大不相同。

他用平底锅爆香青葱和姜片,将五花肉煎到微黄。“猪油煸过以后特别香,而且高温可以封住肉里面的水分,肉质不容易老。但也不能煸太长时间,猪皮会硬。”他往锅里倒红酒——而非上海人家常用的料酒或是黄酒。“我们的红烧肉做得好,就和法国的鹅肝一样,软糯丰腴。

法国人用酸甜果味的东西来搭配鹅肝,找那个味道的平衡点。我做红烧肉也是这样。红酒有果香、有酸度,能够综合红烧肉里的甜味和油腻。”酱油、冰糖下锅,肉在锅里小火焖了三刻钟,眼见汤汁快要收干,赵荣华淋了些日本料理常用的味噌下去:“现在真正好的黄豆酱油很难找了。红烧肉酱香味要浓,味噌正好可以用来提味。”这一份肉,裹着亮晶晶的酱汁,甜得恰到好处,果然如他所说:“配一碗白米饭,一口闷,下饭菜,下得嚇死人。”

一道小时候“外婆常做”的面拖小黄鱼同样被赵荣华弄出了花样。他用全麦面粉和生粉混合做面浆,再向面浆里淋少许油——这是日本天妇罗的做法。锅里油温七成,他提溜着收拾好的小黄鱼,裹上面浆,在油锅里转一圈,用筷子蘸点面浆洒在正在烹炸的鱼上。这也是天妇罗的技巧,使外壳更加蓬松酥脆。

鱼出锅,赵荣华拿出浓稠的黑醋汁,在盘子里勾出线条。“七分意大利黑醋加三分冰糖,小火慢慢熬成,”他解释说,“混搭小黄鱼,味道会更丰富。前几天意大利米其林三星厨师西莫·博图拉(Massimo Bottura)来上海,我吃了他做的菜,其中用到了他珍藏40年的黑醋汁,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灵感。”

不惑之年的赵荣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对上海味道的改造与这座城市的变迁同步。从前,赵荣华家就住在现在上海新天地所在的位置,太平桥。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出门的几条街上遍布小吃摊。一家叫“春园”的铺子有鲜美的小馄饨和黄芽菜肉丝春卷。那时候流行“小笼馒头”,“外面是发酵过的面皮,里面裹肉馅”。他爱吃大汤团,猪油芝麻的馅子,也爱“四大金刚”,呛饼、油墩子、粢饭团和粢饭糕。当然少不了生煎,“下面的底薄而脆,上面的皮薄而有弹性,肉馅结实,大口咬下去都是汤水,一不小心就会溅得一塌糊涂”。

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没有太多机会上餐馆,婚宴就是盛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场景,在一家饭店二楼,台子上有条很大很漂亮的松鼠鳜鱼。一桌菜好不好,就看一道松鼠鳜鱼。小孩子等着鱼上来,吃完可以下桌玩了。”

1996年,上海开始改造太平桥地区52公顷的旧城。也就是这一年,已经学了4年厨师,做惯了上海菜、广东菜的赵荣华赶上最时髦的一阵风,成了西餐厨师。那以后,意大利菜、日本菜、东南亚菜、美式餐饮他都上过手。他在外滩三号的一家西餐厅做热房主管。一天,一个美国女记者穿着厨师服到厨房里来采访,他负责向她介绍厨房的运作方式。临走时,她问他:什么时候可以一起吃顿饭?

认识赵荣华时,莫云刚刚开始在中国的美食记者生涯。她本就出生在一个跨文化背景的家庭。母亲是上海人,8岁离开上海去西班牙,随后到美国定居。

赵荣华描述岳父母家的厨房:“你能想到的世界各地的任何调味品,都能在那里找到。单单是芥末就有十几种之多。”在莫云记忆里,母亲“从来不会做两道一模一样的菜”。赵荣华赞叹岳母对食材充满想象:“比方做豆腐,她会放奶酪进去,让人意想不到,但是非常好吃。”

爱情在厨房破土,被美食滋养成长。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在上海相遇,一拍即合。

赵荣华在外滩三号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要忙碌12个小时以上,但无论多晚回到家里,他都要给莫云做一道菜。莫云对他的手艺充满了赞叹。这让赵荣华大为惊讶:“从前我没有觉得厨师是个什么高尚的职业。我也给我以前的女朋友做吃的,她并不会赞美,甚至在向其他人介绍我的时候会羞于说我的工作。在莫云这里,我第一次感到这门手艺是值得尊重的。”

同样,赵荣华的经验和人脉为初入美食报道的莫云打开了厨房秘密的大门。相处的前10年,两人一起去上海各种餐馆试菜。“每天都去新的餐厅,认识新的厨师。”从5000元一位的分子料理餐厅到广园路菜场对面的灌汤包和辣肉面:“骑着一辆电动摩托车,两个人每天到处跑。”

莫云也爱上海味道,熏鱼、酒香草头、腌笃鲜,胃口好的时候,丈夫的红烧肉她能吃掉一整盘。但赵荣华家的餐桌,从来不会连续两天出现一种风味,那是一桌世界美食的流水席。1年前,赵荣华开了一家潮汕火锅店,那个时候上海吃四川火锅的风头刚过。没想到,一年来,沪上的各个档次的潮汕火锅“开了不下1000家”。生意之好令赵荣华大为意外,第二家分店已经开张。

今天的上海好像赵家的餐桌,在灯红酒绿的林立餐馆中,本帮菜反主为客,成了边缘角色。这倒并不奇怪。曹聚仁在《上海春秋》里回忆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本来,天下美食佳味,集中在扬州,到了近百年间,才转到上海来。上海本地,并没有什么特色的菜味,可是,这个吃老虎奶长大的城市,她就吸取全国的精华,加上了海外奇珍,成为吃的总汇。”

听说我要寻找本帮菜,赵荣华带我去拜访了他的两位朋友。身材瘦削的孙伟轩原本是一位足球运动员,90年代初,他从市级队伍退下来,被安排进宾馆学厨4年,在一些本帮菜餐馆陆续烧了8年菜。他2010年创业做本帮菜馆“弄堂筵”。

2012年店面扩大时,他相中了武夷路附近一处小楼。把店面转手给他的上一位餐馆老板说,这里19世纪中叶的时候就有一家小酒馆,叫“悦宴九馆”。这个故事打动了他。小楼位置僻静,做的是回头客生意。他的顾客绝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上海本地人,拖家带口的来吃家宴。

本帮菜馆大不易,孙伟轩觉得自己是讲情怀的。“上海各类餐饮输入非常多,论本帮菜,好餐馆两只手的指头就数得过来。消费人群年轻化,年轻人讲新鲜口味,喜欢外来的味道。从经营说,火锅是可以标准化的,本帮菜不能。

比如红烧,糖和黄豆酱油的比例怎么放,什么时候放,调料和火候的把控都是需要有功夫的。没有10年厨龄,烧出来的菜完全不能看。有些菜系的馆子可以开得大,可以有中央厨房,完成一道菜的前四个步骤,但本帮菜最多只能完成前两个步骤,只能进行原料粗加工。原料、人员,成本就都上去了。”

弄堂筵打“怀旧”牌,孙伟轩觉得,许多本帮菜馆为了迎合客人,已经将菜品的口味改得离谱了。他的初衷是做“不改良的本帮菜”。但事实上,“改良”似乎不可避免。

传统上,本帮菜用青鱼做熏鱼,但孙伟轩用三两到三两半的小鲳鱼,“肉质好、刺少、鱼身扁,容易入味”。鲳鱼块经过两次油炸:第一次定型,第二次炸酥。出锅的鱼块浸入孙伟轩留了十几年的“老卤”里。他嫌白糖腻,在老卤里放的是麦芽糖和冰糖。做松鼠鳜鱼,他借用了粤菜的糖醋汁,除了茄汁和冰片糖,还加了西餐常用的OK汁和微有辣味的喼汁。

一道油酱毛蟹,蟹下油锅前需要裹淀粉。他试验了许多回,选了一种荷兰土豆粉,“用量小,挂壁裹料作用好,蟹黄蟹膏不会流失”。不过他不会在这道菜里加更多新鲜调味料。毛蟹和年糕炸过之后下锅红烧,只放酱油、糖和水。“高汤都不用。毛蟹本来已经很鲜,放别的东西就抢味了。”孙伟轩最得意的改良,是把梅干菜和上海酱鸭一起烧。梅干菜吸满了浓厚丰润的酱汁,以上海人的标准看,“下饭最好”。

孙伟轩开的是平价餐厅,赵荣华的另一位朋友方元走的是高端路线。“福1088”餐厅在沪上的名头很响。镇宁路上,三栋奶黄色水泥拉毛墙的西班牙风格老宅子并排在一起。门口没有招牌。镇宁路一带是旧上海的富人区。这三栋老宅中的一栋原本是方家的祖宅。

方元的曾祖父方旭东任过张作霖的财政部长,后来专攻铁路地产等实业,攒足钱后来上海定居,买下这宅子。解放后,老洋房里搬进“72家房客”,方家也一直住在这里。20多年前,住户陆续搬离,方家重新收回房子,方元的母亲就着地方开了一家“福园”餐厅。餐厅的招牌菜是一道用硝、盐、酒等腌制的硝蹄。2006年,方家把相邻的两栋宅子也并进来——他们原本属于李鸿章的小儿子和上海阜新面粉厂老板孙多森。

走进今天的“福1088”餐厅和走进“摩登时代”老上海大户人家的宅邸没有多少区别。在一间用于招待VIP客人的房间里,一块“生福轩”的匾额挂在墙上,是书法家谭泽闿民国二十四年(1935)所题。拼花的瓷砖地板在灯光下显出油亮的包浆釉色,一只中西合璧的红木橱柜和一张梳妆台分立在房间的两头。它们都是上世纪20年代的老家具。梳妆台两侧各有一把30年代的单人皮沙发。瓷砖、吊灯、家具都是方元一家从古董商手里收来的。

“专门请人看过,确定是老上海的东西,”方元说,“并不是因为开店才这么做。有这个情结。房间风格的复原依据我爸爸妈妈小时候对宅子的记忆。这是自己的家,所以一切都做得特别细心。”他让我留意一人高的深棕色木质护墙板,房间里那些可能扎眼的电灯开关都小心地藏在了里面。

悉心打造的旧上海迷梦自然需要称得起的菜式。方元推荐一道金黄浓艳的金必多浓汤——20年代起风靡上海滩的海派西餐富贵菜。一条一尺半长的鲥鱼气势磅礴地端上桌来。鱼身上码了火腿片和醪糟,清蒸出一汪鹅黄清透的汤。火腿的咸香和醪糟的清甜衬着鱼鲜。鲥鱼没有去鳞——上海人的讲究,“鲥鱼吃鳞不吃肉”,“鳞片连接的地方有胶质,最美”。

贵价餐厅会在普通食材的菜肴上格外讲究些功夫。酒香豌豆尖,只取豌豆尖最嫩的那一截,确保口感无渣。九块红烧肉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为取到最漂亮的五花,“一大块肚方,修掉一半”。

赵荣华最爱一道清炒豌豆:“小时候吃豌豆,我爸会先打招呼:‘给你炒个豌豆,时令货!’”方元的豌豆自然不同于家常货色。“豌豆太老的发干,太嫩的里面是一包水,我们只取恰到好处的那些。40斤云南豌豆,只能挑出10斤豆子。”小豌豆油亮亮、绿莹莹,小玉籽一般盛在瓷调羹里,放进嘴里,像鱼子酱一般崩裂开来,满口清甜。

“福1088”虽然走老上海的步调,但菜肴已经不完全局限于上海菜了。方元一方面觉得,传统本帮菜做不出太多花头,没有新鲜味道客人不会买账。另一方面他也曾试图去上海周边郊县发掘一些“老味道”,但又嫌加工方法“太原始”,“农家菜,上不得台面”。

毫无疑问,本帮味道在变。就像他小时候记忆里的那些东西:“从前的馄饨皮是碱水皮,发黄的”;现在最红的生煎“吃上去就是和小时候的完全不同。难吃谈不上,就是不对劲”。方元的坚持,是在厨房里无论如何要有土生土长的上海厨师:“真正的上海厨师长已经很少了。本帮菜的厨师算到现在已经有第五代。”

他提到84岁的本帮菜泰斗李伯荣:“李伯荣算第二代,他吃过第一代本帮菜大师的菜。他的徒弟又以他为蓝本,然后是第四代、第五代。”真正的本帮传统味道是什么?那好像已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遥远想象了。“据说,李伯荣黄金时代的手艺真的是非常好。”方元喝一口茶,幽幽地说。

《在上海,什么才是真正的“本帮滋味”?》作者 / 徐菁菁

【【这些人 这座城】从农民到企业家,他在天津成就梦想】过去的十年
各项发展策略在天津次第展开
“三个着力”为发展指明方向、标注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同下一盘棋
“一基地三区建设”功能明确定位清晰
“制造业立市”传承历史发挥优势
“871生态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双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这座城市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民生为大
在这座有温度的城市里
时代发展的大成就
也写着你我的小成长
学了新手艺,有了新工作
做出了新成绩,获得新荣誉
换了新车,买了新房,开了新店
……
有衣食住行里的小确幸
也有民生温度里的获得感
那些从各地来到这里的新天津人
都在努力奔跑实现自己的梦想
也将自己与这座城市融在一起
天津这十年
你见证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也感谢你的付出
  2005年,孟祥山从黑龙江来到天津,他扛过沙袋、做过装卸工,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了一名工程潜水员。
  2012年,孟祥山成立天津浩淼海洋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十年来,在水下工程行业拥有了不错的业绩和口碑。
  如今,孟祥山已经落户天津,带着妻儿在天津生活,他说,天津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也见证了天津的发展变化。

  到天津闯荡
  31岁以前,孟祥山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工程潜水员。牡丹江家中100多亩田地,是他生活的全部来源。
  “在大家的印象里,安逸的农村生活,家里有这么多地,肯定不愁温饱问题。然而事实上,靠田地根本挣不到钱。”孟祥山说。用一句玩笑话形容他的世界,宇宙的尽头,就是牡丹江。
  “之前我和父母提过,想要到外面闯一闯,但是父母不同意,说家里这么多地......”可是眼看着身边的小伙伴们,陆陆续续外出打工,“难道我要在家种一辈子地吗?今后我的孩子也要种地吗?”
  孟祥山下定决心,离开家乡。2005年,他来到天津,在塘沽扛沙袋、装卸盐......一天50块钱的体力活,他坚持了三个月。
  之后,孟祥山把省吃俭用存下的2000块钱,加上借来的2000块钱作为本钱,和朋友一起投资开了一家烧烤店。“原本是想靠自己在天津站稳脚跟,没想到遇到了改变我一生的人。”
  2006年春节,孟祥山在烧烤店盯店。下午,几个年轻小伙子进店吃饭,孟祥山一人正无聊,和几名顾客多聊了几句。
  小伙子问孟祥山,知不知道周边哪里可以租船。“我有船啊。”塘沽临海,此前孟祥山结识了不少渔民,“大家都打鱼,所以我也买了条渔船。”
  几个小伙子告诉孟祥山,他们是工程潜水员,到附近海域做清淤工作,所以要租条船装设备。孟祥山欣然应允。“就是那几天,我第一次知道,还有工程潜水员这项工作,而且,他们挣的还挺多。”
  “工程潜水员的工作就是把陆地的工程作业换成了水下进行而已,比如水下安装焊接、水下碎石平整、混凝土挡块安装、水下排水管包封等,一听也不难。”孟祥山自己算了笔账,潜水员一天工资200块钱,下水还要再加100,“我扛一天麻袋才50块钱,这个工作好啊。”一颗种子在他心底萌芽。
  转眼到了2007年,饭店经营不善,自己又不懂打鱼,孟祥山琢磨着出路。
  “我想当潜水员。”孟祥山联系了曾经租自己船的潜水员。用他的话说,可能当初就觉得自己会投奔他们,所以这一年都没断了联系。
  “你没学过潜水,做不了啊,这行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很危险......”
  “我可喜欢在水下了,我可以去试试。”孟祥山回答。
  “这样,你到滨州来吧,我们公司在这里,而且这边还可以学潜水。”孟祥山一听有了机会,马上赶往滨州。来到滨州,正赶上工程队要去曹妃甸执行任务恰巧缺人,孟祥山跟着到了滨州。

  第一次下水
  站在曹妃甸矿石码头,孟祥山换上潜水服,跳进海里。水深3米,这是他争取来的机会。
  第一次下水之前,孟祥山给媳妇打了通电话,“我要万一出什么事,老板赔40万......这样也够你们娘俩生活的。”
  孟祥山坦言,“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想挣钱的心超越了恐惧。
  水下两个小时,孟祥山细心完成了工作。“结束后,我坐在码头边,很疲惫,但是也更坚定了我要走这条路的决心。”
  孟祥山说,从业十余年,时至今日,即使比常人更熟悉水下环境,每次面对未知的海域时,工程潜水员也会产生一种混合着刺激和恐惧的感觉。
  最危险的一次,让孟祥山至今心有余悸。那次下水之前,孟祥山就觉得胃不太舒服,他没太在意。3米、5米,随着潜水越深,压力随之增大,不适感再度袭来,吐在了面罩里。
  “然后我就直接把面罩摘了下去。”这个动作,意味着他中断了氧气的供给。“这是个很危险的动作。”所幸监测人员发现了异常,直接把他拉了上去。
  现如今,先进潜水技术和设备,已经可以规避绝大部分的水下风险,但对潜水员来说,他们从事的仍然是地球上离死亡最近的职业之一。
  孟祥山解释,潜水员带着气瓶下去,单靠一根气管连着上面,气管一旦被卡住或被锋利物割断,生命线就断了。如果是深潜,潜水员呼吸的是高压氧气,身体内大气压达11个以上,返回时不能直接游到水面,而需要经过逐步减压......
  “安全第一”,是孟祥山对潜水员们说过最多的四个字。“因为我们这个行业,不出事则已,出事就是大事。”

  成立自己的公司
  从事水下工作,孟祥山觉得自己选对了,尤其是天津在港口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他提供了广阔的施展舞台。
  天津港大港港区渤化液体化工码头工程阳极块水下安装焊接;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潜水进行水下碎石平整、混凝土挡块安装、水下排水管包封;莆田石城海上风电场项目首批风机基础施工工程进行吊装及水下焊接安装、牺牲阳极块水下捆绑固定、水下焊接、水下摄影摄像、水下探摸、打捞、切割......
  经过多年的实战磨砺及经验累积,孟祥山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如今,尽管水下作业环境十分险恶、海况极其恶劣,他都能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理论及实战经验,以其高超的水下施工技艺顺利优质完成任务。
  不仅如此,孟祥山还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工程潜水员,多是老家的亲戚、朋友投靠他,如今已经有不少人独立创业。
  2012年,孟祥山成立天津浩淼海洋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且已获得中国潜水打捞行业潜水作业信用和潜水作业安全三级资质认证。“天津的发展前景和政策非常好,这也是我决定在天津扎根、发展的原因。”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孟祥山开创了海上风电安装、市政管道施工、水下切割焊接、码头防腐施工四种工程类别并驾齐驱的格局,目前有20多名工程潜水员。
  “最主要的是,不论是我的团队,还是我带出来的潜水员,都是零事故,每一项潜水作业任务,都能够安全、圆满、顺利地完成。”孟祥山说,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但是同时是一个非常值得尊重的职业。因为,总要有人去做。
  如今,孟祥山已经落户天津,带着妻儿在天津生活,这里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孟祥山感触颇深,他亲历了滨海新区的发展壮大,也赚到了自己满意的收入,从牡丹江农民到如今经营企业,天津实现了他的梦想。
https://t.cn/A66Jo0Uc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乖乖: 见字如面今天是2023年最后一天:也是我陪你的第一个跨年夜虽然没你在身边哈哈哈我发誓下一个跨年每一个跨年肯定在哈哈哈哈新的一年不开心的事情通通忘了所有人
  • 人世八苦,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一瞬错,一生蹉跎;韶华短,且珍且惜。 知足方能常乐,少一些计较,总会多一些心宽。这世间争斗、冲突、矛盾无
  • 我的姐妹是尊贵的V10玩家,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不好意思,他一开始不怎么蹭我姐妹的皮肤hhh。和他越来越熟以后,有时候我会拉他和我还有我的姐妹一起三排;由此我
  • 综合这些关键信息,我说,你不用担心,法院目前尚未受理此案,一时也难有结果,对方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还是要两家人坐下来协商解决。一朋友被官司缠身,心烦意乱,作为一
  • ”最后,他们决定把小种子种下去,许下让家园变得更美丽的愿望。”而小兔子却持有不同的想法:“我觉得我们应该许个愿,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 ”“有你”21、眼泪是真的,心酸是真的,想和你在一起一辈子也是真的。19、遇见你是我最美好的意外,遇见之后我的眼里不在有其他人。
  • ₂₀₂₃²⁰²⁴ ꫛ|ꔛ‬☆*゚新年️!*快★ ♡!乐 ✧ꐑꐑ诸⩩事◞♡˚ 顺·₊˚ 遂ෆ ) ୨୧ .˚‧₊˚ 有^趣✨ ✩有⋆✰•盼. ⁎⁺˳ .得✰•.
  • 《天鹅湖》欢快的舞曲,优美的舞姿,爱与美好,百年流传。《宝岛一村》颠沛流离间不忘乡愁与家国的经典回味。
  • 紧接着就是一天之内的六顿:又香又脆泰式foodie芋泥流沙奶黄我边写边流口水不过就是有些小贵;熏晕本人两次的凉皮和麦蛋糕必须出镜,就是一整个被香味牵着鼻子走;最
  • 注:1、公司有通过小米Ti­er1厂为小米供应5G通信模块、di­o­d­es物料等,双方合作处于初期,产品还在送样阶段。3、激光雷达就是无人驾驶和人形机器人的
  • #妙妙的成长日记#乖巧的妙妙也有调皮的时候比如说她其实是知道我们不让她上床的 但有时候房门开了 一下她溜进去了都不知道 等打开房门 就看见她躲又没躲好探半个脑
  • 但是在她发截图说秦霄贤劈腿之前,她还曾经晒过在秦霄贤车上的自拍:同款靠枕、同款皮卡丘(图8);3.第二个女生也被扒出,经常被秦霄贤带去和德云社的师兄弟玩剧本杀,
  • #阳光信用[超话]#☀️#每日一善# 你走过的路,会成为回忆里的风景;你所有经历,会成为你的财富;你曾经的负担,会成为你的礼物;你受的苦,会照亮你未来的路。这一
  • 腱鞘炎发作、虎头蛇尾写完了,要是有人看了后能去支持她买她的本就好了O<—<纵使有花兼有月,骨折り損の病院行き 这句诗我记得是当年我12年在日网看当时
  • 依照经文所说,进行了“舍除毁禁,受持净戒”的活动行为,相当于施食者维系着受施者身命,提供受食者气力能量,而去进行受持净戒的活动行为,相当于施食者间接资助了受食者
  •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有人用“南方小土豆”来形容南方人时,不妨用一种幽默风趣的方式来回应,比如说:“哎呀,你可别小看我们南方小土豆哦,我们虽然个头小,但我们的智慧和
  • 23.5: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热门小说推荐[超话
  • 他像是下定了决心,涣散的眼神变得神采奕奕,我估计是看到了未来的幸福生活,又或是其他绝美的风景……我终是要下五洋砸鳖了,我安慰自己不要害怕,惶恐又期待,像是在无人
  • 是的,我生活的这片土地,她有个美丽的名字,那就是中华。蕞终在中西交汇的十字路口与中国的本土力量发生碰撞,建立起一个妈港盛名之城,实现了“真十字之地”在几个世纪中
  • 》·18岁生日快乐(*^3^)揪两个宝宝打12.31和5.21⭐️#星の梦について#OC真正意义上的首单和二单A面曲,当时的组合名还是“the off c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