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中午都要预约排队!这间开在大河北的风味餐厅我们连吃了三顿!

 
跌面
是啥意思?
天津方言中的“栽面儿”?
普通话里的丢脸?
还是网络用语“大型社死现场”?
能给出“正确答案”的
得是来自中国面食“宇宙中心”的山西人
 
在2000多年的吃面历史长河中
不仅发明了超过300多种面条
20多式做面的功夫
还有这个山西人日常吃面的专属词汇
 
从晋南的刀削面,饸饹面
晋东的和子饭、包皮面
到晋北栲栳栳,碗托
跌上一碗面(书面亦称为咥面)
才是美美的日子
 
拔草【山西马家店】之前
吃山西菜必去的“根据地”
是在津城开了小20年的“办事处餐厅”之一
山西驻津办所在地——山西宾馆旁的《晋香居》
也是我的“跌面”启蒙馆子
这一路从莜面、油泼面
刀削面、猫耳朵
配上过油肉,平遥牛肉
甚至特立独行的山西火锅
吃得一本满足,体重飙升
 
将【山西马家店】列入收藏夹的原因
是与《晋香居》风格不同的另一门山西火锅
再加上据说
即便是在工作日的中午
不预约也很难吃得到
有点玄乎,有点期待
 
推开朱红色的大门,挺方正的大堂里比门面更显喜庆,不只因为一派晋中农家的年节风情,还因为开餐不多时就坐满的食客、盈满的香气,好一派沸反盈天的热闹,

似乎正月的气场在这里都比别处更足几分!而我们的餐桌当然也要是与此相衬的“虎”气十足。

 
我们的点单推荐
 
⭕ 葱烧苔蘑
看上去普通,但却是十足十的特色菜。

食材产自佛教名山——五台山,苔蘑以无污染、高营养而著称,但却很难清洗,外行的我也曾觊觎它的优点,费心购得,到手却直呼草率。连洗了十几遍,还被母上大人评价了两个字——“牙碜”。
 
有过这样的心里阴影,怎能不从菜单上pick它?讲真,瓷盘里的卖相着实欠佳,不过却是认真的传统做法。以上等葱白佐菜烧制入味。

吃起来全无葱辣,只激发出苔蘑的独特鲜香。质感极是嫩滑,完全不干、不涩、不空乏,比荤菜更加解馋!
 

⭕ 陈醋羊肉
这道看上去不起眼+1的菜,在我眼中却恰是前文所说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结合的风物诗,是饮食“天下大同”的一个见证。

山西人嗜醋,闻名全国。汪曾祺都曾写过,“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
所以,即使是马背上的狼族爱吃的羊肉,到了这里也要乖乖浴醋!

制法类似于山西官府菜“过油肉”,滑油、点醋,两大护法出手联袂出场,让这道菜油气虽重,却毫不腻口。再加上店家选择的是上好的羊腩部位,切成肥瘦比例适中的滚刀块,吃起来很是软烂,老人吃都没有难度。

⭕ 山西什锦锅

号称中国面食“宇宙中心”的山西,除了被全国食客熟知的“面霸”人设,还是火锅界的“奇异博士”。曾登上“舌尖”的山西铜火锅,更是逢年过节,聚餐宴请时的“重量人物”、山西人眼中的年菜之选。
 
用的都是铜锅木炭,什锦锅和北方的铜锅涮肉却是天壤地别。生的羊肉,毛肚,肥牛全都不见踪影,热火朝天聚在一起的是由丸子、烧肉领衔,卤鸡腿,炖排骨,冻豆腐,白菜等联袂出场熟肉食材和蔬菜(和北方包饺子相似,和什么馅没有一定之归),

因个人口味、喜欢的食材,全都码在锅里。种类及其丰富,搭配千变万化,火锅鸡见了都自叹不如。

夹几筷子,舀一勺汤,不禁心头一动,那是极亲切的家常味,像小时候没有厨房黑科技的年代里,费时费力熬出的那一锅汤菜。

可惜我们不喝酒,不然再点上一壶产自杏花村的原浆酒或私藏级别的【白玉坊】,应是更能将团聚的氛围拉满。

 
主食与点心

⭕ 莜面栲栳栳

莜面,便是在健身轻食界正当红的燕麦,投身晋菜界,最著名的吃食模样,应该就是莜面栲栳。
把和好的面擀成薄片,卷成一个个圆筒,围成一层层圆圈,再入笼屉上蒸熟。夹的时候粘粘,吃起来却不失软滑、爽利。

店家配了两样蘸卤,一样是西红柿鸡蛋卤,一样是肉燥卤,有点像咱们这的“炸酱”,不过都有点咸……
 
⭕ 豆糕
原本是想点那道历史超过百年的“武乡枣糕”,可惜今年还没有准备。不过这道看上去挺“炸糕”的豆糕,表现却毫不拉胯。

酥脆可口、薄皮大馅儿,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
小米面制成的外皮,香气独特而浓郁;店家自制的豆馅儿,沙沙的、颗粒感明显,甜度浅淡、不齁不腻。

谈不上精致,绝不够网红的一桌菜,朴实无华,但味道正正好好卡在好吃上不容错过。像一出精彩的梆子戏,把每个包袱抖响,让食客在无声处会心一笑。
 
给家人们的保姆级别小提示
总结起来一句话,预约、预约、预约!
重要的话说3遍都嫌不够!
如果你不想和我们一样,
第一次去时,从兴冲冲等到饿慌慌,还眼睁睁看着邻桌点了最后1份什锦锅;
第二次去时,等【什锦锅】上桌超过1小时。
以及,千万多叫饭搭子,【什锦锅】可是直接霸占满桌的大份量!

#天津美食[超话]# #带你吃遍天津卫[超话]# #天津·山西马家店(河北店)[地点]#

#三联美食# 在淮海中路一间洒满阳光的厨房里,赵荣华热起锅子来。案板上的五花肉已经收拾停当。“我爸爸做菜是‘老三篇’,上海传统家常菜,最拿手的就是红烧肉,所以我骨子里面相信上海味道就是红烧肉,两个月必须吃一回解馋。”但赵荣华烧起菜来,已经和父辈大不相同。

他用平底锅爆香青葱和姜片,将五花肉煎到微黄。“猪油煸过以后特别香,而且高温可以封住肉里面的水分,肉质不容易老。但也不能煸太长时间,猪皮会硬。”他往锅里倒红酒——而非上海人家常用的料酒或是黄酒。“我们的红烧肉做得好,就和法国的鹅肝一样,软糯丰腴。

法国人用酸甜果味的东西来搭配鹅肝,找那个味道的平衡点。我做红烧肉也是这样。红酒有果香、有酸度,能够综合红烧肉里的甜味和油腻。”酱油、冰糖下锅,肉在锅里小火焖了三刻钟,眼见汤汁快要收干,赵荣华淋了些日本料理常用的味噌下去:“现在真正好的黄豆酱油很难找了。红烧肉酱香味要浓,味噌正好可以用来提味。”这一份肉,裹着亮晶晶的酱汁,甜得恰到好处,果然如他所说:“配一碗白米饭,一口闷,下饭菜,下得嚇死人。”

一道小时候“外婆常做”的面拖小黄鱼同样被赵荣华弄出了花样。他用全麦面粉和生粉混合做面浆,再向面浆里淋少许油——这是日本天妇罗的做法。锅里油温七成,他提溜着收拾好的小黄鱼,裹上面浆,在油锅里转一圈,用筷子蘸点面浆洒在正在烹炸的鱼上。这也是天妇罗的技巧,使外壳更加蓬松酥脆。

鱼出锅,赵荣华拿出浓稠的黑醋汁,在盘子里勾出线条。“七分意大利黑醋加三分冰糖,小火慢慢熬成,”他解释说,“混搭小黄鱼,味道会更丰富。前几天意大利米其林三星厨师西莫·博图拉(Massimo Bottura)来上海,我吃了他做的菜,其中用到了他珍藏40年的黑醋汁,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灵感。”

不惑之年的赵荣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对上海味道的改造与这座城市的变迁同步。从前,赵荣华家就住在现在上海新天地所在的位置,太平桥。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出门的几条街上遍布小吃摊。一家叫“春园”的铺子有鲜美的小馄饨和黄芽菜肉丝春卷。那时候流行“小笼馒头”,“外面是发酵过的面皮,里面裹肉馅”。他爱吃大汤团,猪油芝麻的馅子,也爱“四大金刚”,呛饼、油墩子、粢饭团和粢饭糕。当然少不了生煎,“下面的底薄而脆,上面的皮薄而有弹性,肉馅结实,大口咬下去都是汤水,一不小心就会溅得一塌糊涂”。

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没有太多机会上餐馆,婚宴就是盛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场景,在一家饭店二楼,台子上有条很大很漂亮的松鼠鳜鱼。一桌菜好不好,就看一道松鼠鳜鱼。小孩子等着鱼上来,吃完可以下桌玩了。”

1996年,上海开始改造太平桥地区52公顷的旧城。也就是这一年,已经学了4年厨师,做惯了上海菜、广东菜的赵荣华赶上最时髦的一阵风,成了西餐厨师。那以后,意大利菜、日本菜、东南亚菜、美式餐饮他都上过手。他在外滩三号的一家西餐厅做热房主管。一天,一个美国女记者穿着厨师服到厨房里来采访,他负责向她介绍厨房的运作方式。临走时,她问他:什么时候可以一起吃顿饭?

认识赵荣华时,莫云刚刚开始在中国的美食记者生涯。她本就出生在一个跨文化背景的家庭。母亲是上海人,8岁离开上海去西班牙,随后到美国定居。

赵荣华描述岳父母家的厨房:“你能想到的世界各地的任何调味品,都能在那里找到。单单是芥末就有十几种之多。”在莫云记忆里,母亲“从来不会做两道一模一样的菜”。赵荣华赞叹岳母对食材充满想象:“比方做豆腐,她会放奶酪进去,让人意想不到,但是非常好吃。”

爱情在厨房破土,被美食滋养成长。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在上海相遇,一拍即合。

赵荣华在外滩三号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要忙碌12个小时以上,但无论多晚回到家里,他都要给莫云做一道菜。莫云对他的手艺充满了赞叹。这让赵荣华大为惊讶:“从前我没有觉得厨师是个什么高尚的职业。我也给我以前的女朋友做吃的,她并不会赞美,甚至在向其他人介绍我的时候会羞于说我的工作。在莫云这里,我第一次感到这门手艺是值得尊重的。”

同样,赵荣华的经验和人脉为初入美食报道的莫云打开了厨房秘密的大门。相处的前10年,两人一起去上海各种餐馆试菜。“每天都去新的餐厅,认识新的厨师。”从5000元一位的分子料理餐厅到广园路菜场对面的灌汤包和辣肉面:“骑着一辆电动摩托车,两个人每天到处跑。”

莫云也爱上海味道,熏鱼、酒香草头、腌笃鲜,胃口好的时候,丈夫的红烧肉她能吃掉一整盘。但赵荣华家的餐桌,从来不会连续两天出现一种风味,那是一桌世界美食的流水席。1年前,赵荣华开了一家潮汕火锅店,那个时候上海吃四川火锅的风头刚过。没想到,一年来,沪上的各个档次的潮汕火锅“开了不下1000家”。生意之好令赵荣华大为意外,第二家分店已经开张。

今天的上海好像赵家的餐桌,在灯红酒绿的林立餐馆中,本帮菜反主为客,成了边缘角色。这倒并不奇怪。曹聚仁在《上海春秋》里回忆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本来,天下美食佳味,集中在扬州,到了近百年间,才转到上海来。上海本地,并没有什么特色的菜味,可是,这个吃老虎奶长大的城市,她就吸取全国的精华,加上了海外奇珍,成为吃的总汇。”

听说我要寻找本帮菜,赵荣华带我去拜访了他的两位朋友。身材瘦削的孙伟轩原本是一位足球运动员,90年代初,他从市级队伍退下来,被安排进宾馆学厨4年,在一些本帮菜餐馆陆续烧了8年菜。他2010年创业做本帮菜馆“弄堂筵”。

2012年店面扩大时,他相中了武夷路附近一处小楼。把店面转手给他的上一位餐馆老板说,这里19世纪中叶的时候就有一家小酒馆,叫“悦宴九馆”。这个故事打动了他。小楼位置僻静,做的是回头客生意。他的顾客绝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上海本地人,拖家带口的来吃家宴。

本帮菜馆大不易,孙伟轩觉得自己是讲情怀的。“上海各类餐饮输入非常多,论本帮菜,好餐馆两只手的指头就数得过来。消费人群年轻化,年轻人讲新鲜口味,喜欢外来的味道。从经营说,火锅是可以标准化的,本帮菜不能。

比如红烧,糖和黄豆酱油的比例怎么放,什么时候放,调料和火候的把控都是需要有功夫的。没有10年厨龄,烧出来的菜完全不能看。有些菜系的馆子可以开得大,可以有中央厨房,完成一道菜的前四个步骤,但本帮菜最多只能完成前两个步骤,只能进行原料粗加工。原料、人员,成本就都上去了。”

弄堂筵打“怀旧”牌,孙伟轩觉得,许多本帮菜馆为了迎合客人,已经将菜品的口味改得离谱了。他的初衷是做“不改良的本帮菜”。但事实上,“改良”似乎不可避免。

传统上,本帮菜用青鱼做熏鱼,但孙伟轩用三两到三两半的小鲳鱼,“肉质好、刺少、鱼身扁,容易入味”。鲳鱼块经过两次油炸:第一次定型,第二次炸酥。出锅的鱼块浸入孙伟轩留了十几年的“老卤”里。他嫌白糖腻,在老卤里放的是麦芽糖和冰糖。做松鼠鳜鱼,他借用了粤菜的糖醋汁,除了茄汁和冰片糖,还加了西餐常用的OK汁和微有辣味的喼汁。

一道油酱毛蟹,蟹下油锅前需要裹淀粉。他试验了许多回,选了一种荷兰土豆粉,“用量小,挂壁裹料作用好,蟹黄蟹膏不会流失”。不过他不会在这道菜里加更多新鲜调味料。毛蟹和年糕炸过之后下锅红烧,只放酱油、糖和水。“高汤都不用。毛蟹本来已经很鲜,放别的东西就抢味了。”孙伟轩最得意的改良,是把梅干菜和上海酱鸭一起烧。梅干菜吸满了浓厚丰润的酱汁,以上海人的标准看,“下饭最好”。

孙伟轩开的是平价餐厅,赵荣华的另一位朋友方元走的是高端路线。“福1088”餐厅在沪上的名头很响。镇宁路上,三栋奶黄色水泥拉毛墙的西班牙风格老宅子并排在一起。门口没有招牌。镇宁路一带是旧上海的富人区。这三栋老宅中的一栋原本是方家的祖宅。

方元的曾祖父方旭东任过张作霖的财政部长,后来专攻铁路地产等实业,攒足钱后来上海定居,买下这宅子。解放后,老洋房里搬进“72家房客”,方家也一直住在这里。20多年前,住户陆续搬离,方家重新收回房子,方元的母亲就着地方开了一家“福园”餐厅。餐厅的招牌菜是一道用硝、盐、酒等腌制的硝蹄。2006年,方家把相邻的两栋宅子也并进来——他们原本属于李鸿章的小儿子和上海阜新面粉厂老板孙多森。

走进今天的“福1088”餐厅和走进“摩登时代”老上海大户人家的宅邸没有多少区别。在一间用于招待VIP客人的房间里,一块“生福轩”的匾额挂在墙上,是书法家谭泽闿民国二十四年(1935)所题。拼花的瓷砖地板在灯光下显出油亮的包浆釉色,一只中西合璧的红木橱柜和一张梳妆台分立在房间的两头。它们都是上世纪20年代的老家具。梳妆台两侧各有一把30年代的单人皮沙发。瓷砖、吊灯、家具都是方元一家从古董商手里收来的。

“专门请人看过,确定是老上海的东西,”方元说,“并不是因为开店才这么做。有这个情结。房间风格的复原依据我爸爸妈妈小时候对宅子的记忆。这是自己的家,所以一切都做得特别细心。”他让我留意一人高的深棕色木质护墙板,房间里那些可能扎眼的电灯开关都小心地藏在了里面。

悉心打造的旧上海迷梦自然需要称得起的菜式。方元推荐一道金黄浓艳的金必多浓汤——20年代起风靡上海滩的海派西餐富贵菜。一条一尺半长的鲥鱼气势磅礴地端上桌来。鱼身上码了火腿片和醪糟,清蒸出一汪鹅黄清透的汤。火腿的咸香和醪糟的清甜衬着鱼鲜。鲥鱼没有去鳞——上海人的讲究,“鲥鱼吃鳞不吃肉”,“鳞片连接的地方有胶质,最美”。

贵价餐厅会在普通食材的菜肴上格外讲究些功夫。酒香豌豆尖,只取豌豆尖最嫩的那一截,确保口感无渣。九块红烧肉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为取到最漂亮的五花,“一大块肚方,修掉一半”。

赵荣华最爱一道清炒豌豆:“小时候吃豌豆,我爸会先打招呼:‘给你炒个豌豆,时令货!’”方元的豌豆自然不同于家常货色。“豌豆太老的发干,太嫩的里面是一包水,我们只取恰到好处的那些。40斤云南豌豆,只能挑出10斤豆子。”小豌豆油亮亮、绿莹莹,小玉籽一般盛在瓷调羹里,放进嘴里,像鱼子酱一般崩裂开来,满口清甜。

“福1088”虽然走老上海的步调,但菜肴已经不完全局限于上海菜了。方元一方面觉得,传统本帮菜做不出太多花头,没有新鲜味道客人不会买账。另一方面他也曾试图去上海周边郊县发掘一些“老味道”,但又嫌加工方法“太原始”,“农家菜,上不得台面”。

毫无疑问,本帮味道在变。就像他小时候记忆里的那些东西:“从前的馄饨皮是碱水皮,发黄的”;现在最红的生煎“吃上去就是和小时候的完全不同。难吃谈不上,就是不对劲”。方元的坚持,是在厨房里无论如何要有土生土长的上海厨师:“真正的上海厨师长已经很少了。本帮菜的厨师算到现在已经有第五代。”

他提到84岁的本帮菜泰斗李伯荣:“李伯荣算第二代,他吃过第一代本帮菜大师的菜。他的徒弟又以他为蓝本,然后是第四代、第五代。”真正的本帮传统味道是什么?那好像已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遥远想象了。“据说,李伯荣黄金时代的手艺真的是非常好。”方元喝一口茶,幽幽地说。

《在上海,什么才是真正的“本帮滋味”?》作者 / 徐菁菁

#这届年轻人的钱都亏在哪了#
每天睡到自然醒,用最贵的化妆品,美妆好以后,嫌家里的饭难吃,跑出去喝杯星巴克,喝6分钟,摆拍16分钟,精修图60分钟,心满意足地发送朋友圈和小红书。整个下午同闺蜜一起撸猫狗,晚上火锅大快朵颐,周末更要出席名媛圈的出圈活动。
生活是变得更潮了,可荷包却是一天天变瘪了,后悔听信了#生活需要仪式感# 这个谎言![笑cry] https://t.cn/RVJk9aF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超大采光面、开阔的视野、臻贵稀缺的办公资源,堪称国际标准的超5A级写字楼,入驻企业多以世界500强、知名国企为主,是商业资源、精英领袖的聚集之地,更是以在电影《
  • 工作人员介绍,灯组制作采取 “流水线”作业,每制作好一个灯组,就送到安装点实地安装#万家灯火##我们的节日#【2020年秦淮灯会要来啦!最近有网友去探访了灯彩艺
  • 当时我内心的第一反应是,我家里人怎么办,他们会很伤心吧。那天刚被爸爸发现我去医院的时候爸爸对我说:“快点回来啊,爸爸带你去医院,有爸爸在没关系的!
  • ——唉,还有什么能是永久不变的么[摊手]越剧《西厢记》的每一个场面,都是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剧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风情万种,耐人品味。同时《西厢记》是一
  • 【第四届吉林冰雪旅游产业博览会12月13日开幕】#长春发布#2019年12月13日,第二十三届长春冰雪节将与第四届吉林冰雪旅游产业博览会同时盛大开幕,开启历时1
  • [鼓掌]新娘一直强调,英国是让她一直想要旅游拍摄婚纱照的城市,非常期待在英国伦敦的教堂举行一场属于和他与众不同的婚礼。 陸少波2019.12.25圣诞节 在英国
  • 之后就正常吃饭了,但也没有报复性的渴望食物,就是有那么三四天感觉有点撑。11月22号开始3021减脂 11月17号称完体重,晚开始了五天时间我就涨了不到三斤幸亏
  • 还记得十年前具惠善小姐姐主演的花样男子吗?当年风靡全亚洲。 我真的看了起码10遍,年年都要重温。 具俊表&金丝草,直到现在也是我最喜欢的偶像剧男女主。 小姐姐皮
  • 软水机在现在的应用市场上的应用已经非常的多,由于现在的水质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我们的生活中对于水质处理设备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康丽根软水机就是其中的一类产品,
  • 【主题】与日本现代思想的对话:《播种人:平成时代编辑实录》 新书分享暨签售 【时间】2019年12月22日(周日)15:00-17:00 【嘉宾】马场公彦(北京
  • 为什么大富大贵的命好算,而普通的八字很难断?身弱的八字能发财吗?答案是肯定的。无论身旺身弱,人生在世总有他的一份衣禄,只是这份衣禄在命中究竟指什么?八字命理又以
  • ----《我在人间凑数的日子》莫欺少年穷,莫欺中年旁,莫欺老年穷,人不死终会出头,死者为大----《我在人间凑数的日子》可惜我啊,相貌平平,-事无成,惊艳不了谁
  • 27,2019⌛3天♡都要说晚安了才来发早餐⬇️如图所示不多赘述了就是好吃♡✔♡意外收获心念念很久的tote mini(没有花钱的不是……♡喝到喜茶的啤酒葡萄
  • ”也不知道他是听懂了还是以为我看不上,总之推了两次他就低头嗦骨头去了,他嗦得很快,其他的零件都没啃,嗦完鸡骨头就喵喵叫着来蹭我,让我撸了个爽。我抱着他站了一会儿
  • 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自然生成的化合物,大多是兴奋剂)可用作自然杀虫剂;而大型动物也很爱这种物质(它们毫不费力就能消化咖啡豆,这是咖啡因发挥作用的基础)我觉得就是
  • 这,就是我想要的平凡却不平淡的生活 昨晚看完了《叶问4》《叶问》系列电影这几年来一直在追,意味着我的成长,电影确确实实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甄子丹将叶问这位大师演绎
  • 你看,这边的土裂缝最多,这家子大半都应该住在这下面,这边虽然没什么裂缝,但沙土有明显拱起,而且湿度很低,底下也应该住了部分成员,所在要从这一边下棍。今天沈阳下雪
  • 时间是苦口良药,很多念念不忘的人和事,就在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淡忘了,没人会一直记得你曾经的样子,大家更关注的都是当下。梁静茹在歌里唱: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
  • 抛开这一切,从新上路,带着卑微的初心,砥砺前行!生命中的一切,我们都无需拒绝,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 #林珍娜# #NANA# 191211 Instagram更新 @ellepeut . Elle Peut . 그녀, 꿈을 그리다. ‘상상하는 무엇이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