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

【筑牢产业“骨架” 挺起经济“脊梁” 打造服务业发展竞争新优势】
  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是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太原市迎泽区坚持把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摆上战略位置,通过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筑牢产业“骨架”,挺起经济“脊梁”,着力打造服务业发展竞争新优势。
  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上下功夫
  位于迎泽区的太原智慧产业园,瞄准“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发力,壮大特色鲜明的食药专用装备制造产业链,为迎泽区构建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园通过搭建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成果转化等创新服务平台,助力园区企业攻克行业关键技术难题100余项,形成科技成果5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713件。共享科研平台的建成,将为园区企业的科研攻关、人才培养提供更大的视野、更广阔的舞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山西维克拓里地坪材料有限公司在太原智慧产业园一步步成长起来。企业负责人张胜利说:“园区协助我们制定了产品的省级地方标准,还帮助我们申报了市级‘双创’示范项目,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从成立到现在,年营收超过1000万元。”
  园区负责人倪日北介绍,园区将借助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机遇,做好承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转移的准备,年内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立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年内新增创业孵化资金3000万元,助力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一批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
  在加快发展金融业上下功夫
  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迎泽区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设立“政银合作”服务窗口,建立“企业开办+银行开户”一体化服务模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太原金融综合服务大厅位于太原市迎泽区新建南路153号,集合了贷款业务受理、征信、担保、抵质押等融资链条中的关键节点,汇聚银行、保险、小贷、融资担保、企业征信等各类金融资源,提供涉金融的政务服务和第三方辅助服务,可帮助企业完成“一站式”融资,避免企业“多次跑”。
  “设立金融综合服务大厅的初衷就是满足银企双方‘面谈’的传统心理需求和线下必要程序的‘一站’整合需求,聚集多种金融资源和融资链条中必需的政务服务,让企业完成全流程、‘一站式’融资。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完善有关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更多专属金融工具落地落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便利、更加贴心的融资服务。”太原市金融发展稳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浩舟介绍道。
  同时,迎泽区加快推进盛科金融中心、金港商务中心二期项目建设,盘活振兴大厦等楼宇,不断吸引保险、基金、证券、风投等金融企业落户或增设分支机构,让金融“活水”畅通实体经济“动脉”,打造引领全市、服务全省的区域金融中心。
  在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上下功夫
  中鲁物流的智慧仓库内,十几米高的大型货架整齐摆放,上千件家具分门别类存放,整洁有序。所有货物按照流动性分区、分层管理,每一件货物对应唯一的二维码;对于库存超期产品,智能管理系统会发出提示预警。仓库现场主管郭卓森说:“这里存放着来自国内、国外的20多个品牌家居产品,包括芝华士头等舱、纪梵希等。我们专注于提供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服务,不少客户在参观时说,这是他们见过的最完备的家居仓库。”
  中鲁物流产业园提供的服务不只有仓储。从家居产品出厂、运输,到仓储、配送,再到安装、维修、保养,园区在本土家居行业首创了“七位一体”的服务模式。
  在中鲁集团董事长薛七莲眼中,智慧物流除了必须有科技赋能之外,更重要的是打通上下游产业链,通过系统数据和提供的服务,形成对上游制造业的支撑和对下游顾客的维护。“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智慧物流,创建一套智能园区管理系统,对接物流设备制造企业,逐步实现仓库智能化。同时,将进一步延伸智慧物流的服务领域,从家居行业逐步推广到生产性、生活性服务行业。现在,我们的智慧家居物流已经进入了深圳地区,接下来还会通过并购或自建的方式,覆盖更多地区,服务更多厂商。”
  在南内环东街与东峰路交叉口东南角,中鲁物流产业园三期项目即将开建,这是园区在现代物流行业的升级和探索。该项目将借鉴宜家模式,建造“前店后仓”,突出家居场景体验,利用自身物流优势,壮大产业链,减少中间环节,为家居厂商新增销售渠道,实现“从厂家直接到顾客”的家居产品销售模式。
  在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上下功夫
  2021年国庆期间,钟楼街总人流量超过北京王府井商业步行街,位列华北之首,单日最高客流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0万人次。2022年春节期间,钟楼街人流量达53.36万人次。开街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10万人次,带动柳巷商圈铜锣湾等商业综合体销售额同比增长30%左右。铜锣湾购物中心负责人黄顺说:“钟楼街带来了火爆的人气和商机,节假日商场的人流量翻了倍,平日客流也增长了40%以上。受益于钟楼街,周边零售、餐饮、住宿等业态的营业额都有大幅提升。”
  对于钟楼街的改造和发展,迎泽区瞄准的是国家级高品质特色步行街。钟楼步行街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说:“开街仅仅是第一步,对于钟楼街未来的发展,我们将按照‘传统与潮流共振的全生态零售型街区’业态定位,分三期开展招商,经过两年至三年的业态调整和重塑,钟楼街这一传统商圈定会成为全生态服务业聚合地,成为品牌和消费的新地标。”
  2022年,迎泽区将立足高端定位,对标国内一流,以钟楼街为“轴”,延伸打造12条高品质步行街巷,提质改造食品街,高质量完成钟楼街二期改造工程,高标准谋划三期地铁TOD项目,申报国家级示范步行街。培育消费新地标,持续引入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丰富新业态,擦亮“老字号”,塑造“新品牌”,点亮“夜经济”,将柳巷商圈打造成国内一流消费目的地。
  在加快发展非营利性服务业上下功夫
  在迎泽区郝庄镇,党员干部、村民正热火朝天地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对村委会、村口巷道、道路两旁、街道门店等处的垃圾进行清扫,全面整治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现象,力求营造更好的人居环境。
  2022年,迎泽区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包含里外麻、大窑垴、东祁家山、张家河、孟家井等村,总投资9000万元,主要进行道路工程、照明工程、雨水工程、污水工程、绿化工程以及巷立面改造工程。项目完工后,郝庄镇的村风村貌将焕然一新,同时改善发展环境和民生民计,继而推动迎泽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迎泽区将启动煤设院、田森桃园路片区等棚户区改造项目,持续推进马庄新街等41条道路建设,新建港道村至观枣线等4条“四好农村路”,同步实施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73个,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0部,彻底更换30年以上的燃气管线,完善小区道路、照明绿化、水电气暖、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但是我想,有些人就是拥有防守好的名声,所以当他们某些场次防守不那么好时,人们也不会过分苛责,”利拉德表示,“我整个职业生涯从未以防守者的身份著称,所以我想(
  • 一直围绕着我转圈的小咪 还有可爱的大外甥 小宝贝真的好可爱不哭也不闹 果然小宝贝的笑容是最治愈的!#咕咕记录##厦门# 崽崽今天满月了[抱一抱][心]刚出生那么
  • 而阴间的阴债,每个人都有,当你死了以后,阳间再多的钱你也带不走,在阴间的那段时间,你会欠很多的债,当你来到阳间以后,不通过法师等神职人员的归还,这些债务就会让你
  • 别人的心思别猜了 我自以为虽然我对我侄子一般 可是总觉得至少是玩得好的我今天王者荣耀见到他了 我想邀请他但是我不想行动 我朋友说那就主动一点邀请吧我邀请
  • 成年以后的生活,有时候感觉好累,每天下班急匆匆的收拾东西回家,可是我一点都不想回家,无形的压力很大,有时候也挺享受下班后一个人在科室静静的坐一会儿,发发呆,想
  • ”嗯妈妈不知道我近况很久了吧,我说,“喝个饮料挺好喝”这样的距离,所以,坐下来也是各自说着自己的话,忽然觉得,这世界上同频的那些难得。如果等我的孩子长大,也许我
  • 红尘中奔忙的人们,辛苦疲惫之余,总是想往淡泊宁静,想往禅意人生……常喜云水禅心意境:空山鸟语兮,人与白云栖……常喜田园诗词宁谧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可我
  • 你想要的团队上级就在这里 毕竟我教的都是纯·干货‼️ 牛逼哦 新号又热门了为什么做朴塑一定要选择我?你想要的团队上级就在这里 毕竟我教的都是纯·干货‼️
  • 我选择逃离都源于我对你的偏爱 如果不是被伤到体无完肤我又怎么会选择逃离12.靑旾(qing chun) 同音释义:青春。今天结束了弥迦书一点小亮光[太阳]1.
  • 为有效控制和降低新冠疫情传播风险,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疫情防控公众健康提示:1国庆假期以来有外出旅行史的人员,请密切关注疫情发生地区公布的病例和无症状感染
  • 但是我搜了好久都没找出来[悲伤][悲伤])选择沉睡,所以整个星球花都很少,男主对花有天然的亲和力,他爸爸妈妈也是很可爱很好玩的那种,还有一个姐姐。!
  • ps:椰小鸡里面的白酒只有江小白~值得推荐  【Amazon Prime订阅价格提升使印度多家电信公司提高关联预付费项目价格】据TELECOM Talk 10月
  • 所以,原来我真正入 圈还不到两年么[单身狗]这场和前辈合影我知道,陈情的演唱会我也看了,但我的微博还没有那年今日[允悲]也不知道他和 当时有多难(狠狠emo[单
  • 简单说,2015开文签约是作者墨香铜臭把影游版权的代理权给晋江,没有卖版权。 简单说,2015开文签约是作者墨香铜臭把影游版权的代理权给晋江,没有卖版权。
  • 针对这种现象,有一种解释是:每周几次额外消耗300大卡热量,与身体的总代谢预算相比,是个相对较小的量,尤其是如果你已经超重的话。我们知道,精神状态是大脑中的处理
  • 歌詞也非常有意義,最重要的是,這首歌將包含我想傳達給粉絲的言語和情感。“ ALL MY LOVE“是由我最喜歡的藝術家Sam Kim創作,撰寫和製作歌曲。
  • 同时,第三方可以基于OpenHarmony开源项目推出自己的发行版,为金融、矿山、医疗、教育IoT在内的各行各业提供创新的操作系统。”何刚表示,华为从2011年
  • 今年以来,克石化生产的质量达到2B...【蔚来打通独库公路充电路线】蔚来打通独库公路充电路线,这是继川藏(成都-珠峰大本营)、川西藏羌环线之后又一条新的充电路线
  • #cop15 春城之邀# 【多国代表高度评价生物多样性昆明大会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22日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共同举办
  • #KinKrit[超话]# #Bkpp# // 211024|PP相关 CC Winter Break Zipper by PP KRITT (紫色拉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