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章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自三十八章開始,是《老子》下篇,又名“下經”,整個連起來,上經講“道”,勉強給它一個範圍,是講“道之體”,講“道”的根本。下經講“德”,“德”是講用,在古代文學上解釋“德”為“得”,好像一個東西得到手裡,所以是“德者得也”。現代的名詞是說其成果、效用。

下經開始講“德”,就是講“道”的用,以及它的現象。下面很多的話,看起來是一樣,仔細研究起來,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上經講“體”,下經講“用”。舊的觀念說,上經講“道”,下經講“德”。所以,同樣的字句,從“道”的角度看,與“德”的角度看是不同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礼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下德 上仁上義上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上品的道德,以現在觀念而言,就是說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一個大善人,並不以為善是了不起的好事,他做善事,只是他的普通行為,表面看不出是在做善事。如果讓人看得出他是“善人”,是在做道德的事,這已經差太遠了。

上古的文化,對於道德的行為,始終注重四個字,就是“陰功積德”。主張做好事要“陰”的一面,不是“陽”的一面,要使人看不見;為別人做了好事,別人並不知道,幫助了別人,受幫助的人也不知道。這就是陰德,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以老子的觀念來看,所謂 “下德”,是不上品的道德。“不失德”就是已經被人看出來 的德行,那是著了相,所以是“下德”。依佛家來講,“著 相”就不高明了,《金剛經》也是叫我們不著相。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這句話是解釋上品的道德行為,是說做了善事,看不出來他在做善事。“上德無為”是說上 德的作用,是合於形而上的道體;“而無以為”是說他在作 用的時候,是自然的,不會給人看出來,沒有一個目標,也是很輕松地把一件事做了。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等而下的“下德”,就差一點了,是有所作而有所為的,看起來孜孜為善,人人知道他是好人,又做好事。這是劃分“上德”與“下德”的原則標準。

下面解釋“德”字的無為,繼續說到“仁”。“上仁為之而無以為”,這個“仁”字的說法,與“德”字一樣,如果重複起來,亦有四句,這就不重複了。“仁”字之後就是“義”,“上義為之,而有以為”,解釋這句話,與前面相同:上品的仁義,是看不出仁義,看得出來所做是仁義的事,已經差得多了,所以那是假貨,伪造的假藥。

“上礼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仁”、“義”過了就是“礼”,真正的“礼”並不是代表礼貌,礼貌是中國文化“礼”的一種,“礼”字是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中華民族被稱為“礼義之邦”,並不是說中國人看到人就作揖叩頭才叫作礼,那只是礼仪、礼貌。真正的“礼”是高度的文化,以現在的觀念而言,文化包括一切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歷史文化,乃至個人做人做事的原則規律等等,所謂政治、軍事、教育、經濟、社會等等一切都包括在內,這都是“礼”。

老子說,“上礼為之”,真正的“大礼”,所注重的文化究竟是什麼?那是形而上的基礎,那個最高處“而莫之應”,那是看不出形態的。所以,我們中國自己認為文化衰微的時候,會給自己粉飾門面,去把老子這句話解釋成我們的文化沒有衰微,“莫之應”,只是你們看不出來而已!

其實,真正的“礼”,看不出“礼”的作用,普通的人更是不懂,所以“攘臂而扔之”,膀子一舉就把它丟掉了。大礼看起來好像是礼一樣,其實真正的礼貌,在鄉下偏僻的地方可以看到,人們表示歡迎的方法,不懂得叩頭作揖,更不懂得握手鞠躬,只要一看到人就叫:“哦!客人來了!”這就是礼。可是我們都市中講究礼貌的人,看到這種礼“攘臂而扔之”,揮手丟之,認為鄉下人沒有受過教育,不懂礼貌。其實,那才是對的,那是至誠自然的礼。甚至他只說一聲:“嘿!你來了!”真不曉得有多麼親切!那是真正的礼。只不過我們在都市社會搞慣了,看到這個情境“攘臂而扔之”,覺得自己倒霉,碰到這個沒有教養的人。這都是因為我們不真正懂得礼的原故。

這一篇文字雖然很淺,意義卻頗深,因為老子講到了道、德、仁、義、礼等五個階段。上經已經講過了“道”,這裡不再講了。這一篇他究竟說些什麼呢?這與《易經》的《係傳》一樣,就是一篇人類文化進化史的描述,也可以說是對人類文化進化史的感叹。嚴格地說,他是感叹人類文化的退步。站在東方道德文化的立場來看,乃至以西方宗教文化的道德角度來看,人類沒有進步,只有退步;也就是,物質文明是越來越進步,精神道德的文明越來越退步,越衰弱。假使我們不仔細留意去讀,會覺得老子這些文章沒有什麼道理,何必啰唆!實際上,這裡《老子》所說的,等於《礼運·大同篇》孔子感叹人類文明的退化一樣。

德仁義礼失後該若何
“故失道而後德”,上古的人個個有道,只要講到道,大家都是有道之士。時代嚮前,“道”漸行消失,才產生了“德”,用“德”作為行為的標準。“失德而後仁”,時代更嚮前走,到孔子的階段,拼命提倡“仁”。到了孟子戰國時代,“仁”又靠不住了,又提倡“義”。每個時代產生的思想主張,所表達、號召的都不同,所以說,“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礼”。到了“礼”這個階段,包括有了法制,“礼”與“法”是連在一起的,因為社會人心壞了,所以在文化教養方面,希望個個有“礼”。

“礼”是屬於教化方面的,教育亦難成功,人長大後進入社會,競爭使彼此相互傷害。所以,只好構成法律,就是“礼”而後有“法”,“法”沒有效用之後而有“刑”,不守法的人,只好把他抓來用刑了。若連刑都不起警嚇作用時,那就無法講了。所以說,老子這裡是一種感叹。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在老子的時代,社會已經退步到提倡“礼”的階段。我們要如何讀老子的書呢?我們看人類社會,整個世界科學文明的發展,在工商業發達的國家,教育跟著也普及了。照說,教育越普及,人應該越好啊!可是,事實上天下思想反而越亂,社會的犯罪行為越多。反轉來看鄉野的地方,鄉野之人沒有受過教育,他卻不敢犯罪,行為比較朴實。所以說,人類缺乏忠信才需要“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一生從事教育的,深深感覺到所謂教育,不知究竟是過還是功,教育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人讀書是為了多得知識,不過,是有知識好呢?還是沒有知識好?在我個人來說,現在深深感到,當年如果不讀書,現在不曉得多舒服!很後悔自己年少的時候,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不去學耕田?春天種田多舒服啊!知識越多痛苦越深,學問越渊博煩恼越大。所以很多人對道德學問的觀念極為擔忧,不但忧國忧民,學了佛的人,還要擔忧眾生。你說,這個知識對我們有好處嗎?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就是預知,等於西方宗教說的“先知”,東方稱之謂“神通”,也就是未卜先知。一個人坐在那裡打坐,希望能曉得明天的事,曉得前世的事,可是老子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有了神通的人,最後家也丟了,都變成了精神病。不要以為有神通就有好處,其實有了神通,智慧越大,痛苦越大;沒有智慧的人,還只是擔忧明天怎麼吃飯;有了智慧的人,要擔忧未來的世界怎麼變,又要忧愁社會怎麼變,也就是擔心這芸芸眾生要怎麼變。自己肚子都度不了,還要度眾生,這就是“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從老子這個論點看來,他好像是一個笨人,而且越來越笨。但是,不必驟下斷語,再看他下面的說法。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老子說真正的大丈夫,走實在的路子,只有修道。道是什麼?無為。依照佛家來講,就是“萬缘放下”,大丈夫不走微末的路子,要走實在的路子。“道”就是把所有的知識,一切統統丟開了,聪明智慧都丟掉,回歸到朴實無華。“去彼取此”,去掉那些外表的華丽知識,找回自己生命本來的朴實。老子的榜樣是什麼呢?就是“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回歸到在媽媽懷抱時期那個狀態,什麼都不知道。你罵他時是笑笑,那多好啊!罵與贊揚都差不多,沒有分別。牛奶與剩菜混在一起,他也不分別,那都是“朴”,回到那個朴實的身心。

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放下❤️

一、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内心的主宰,那么外在事物不管多大限度地满足他的需求,他的人生都很难有幸福可言,因为内心存在主宰,才有正确感知生命且平衡外在事物的能力。
在《后汉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安贫乐道,恬于进取,三辅诸儒莫不慕。”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在贫富和仁义之间,如果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宁可忍受外在物质的贫苦也不愿放弃内心的仁义。
拥有外在的物质并不是坏事,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外在的物质都是生活的重要基础,但是正是因为物质所体现的重要性,才导致很多人在无形之中颠倒了物质与生命之间的平衡关系,在一味忽略内心仁义的同时,过分地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
最后不仅仅不能靠物质给自己带来良好的生活,反而活成了物质的傀儡,在物质存在于生命的得失过程中活的痛苦不堪。
就像《道德经》之中所说: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就是内心力量缺失所造成的遗憾和苦恼,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不仅会在事物的得失之间彷徨徘徊,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正心正念,那么他也并不具备抓住拥有物质的机会,甚至当世俗层面上的机会摆在他的面前时,他依然不能把握,甚至也不曾察觉。
这一点不能从人生的一时得失之中去看,要从相对长远的眼光去审视其中的得失存在,甚至可以绵延到自己后辈几代人之中,反之,只有具备深藏于内心的正确智慧与信仰之后,才能在两者的驱使下,得到正确的结果。
因为能够支撑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根本,一定是深藏于内心的厚道与智慧。
有一个老生常谈的智慧典故,能够很恰当地说明这一点,那就是与孙叔敖有关的事情。
在春秋期间,楚国令尹孙叔敖因为功劳卓著,非常受楚庄王器重,但是他品行依旧简朴,庄王几次想封地给他,都推辞不受。
后来孙叔敖病重之时,就嘱托自己的儿子孙安说:“我死后你就回乡下种地,千万不要做官,如果大王非赏赐你东西,你就要那一块没人要的寝丘之地。”
而寝丘之地位于楚越之间,地方十分偏僻,而且名字也非常不好,寓意为鬼地,不管在什么时代,这样一种不祥之地是不被人重视的。
后来孙叔敖去世之后,楚庄王果然封孙安为大夫,并且赏赐给他封地,孙安就依照孙叔敖的嘱托,要了寝丘之地。
辗转数年之后,按照惯例,一般大臣获取的封地都会在两代之后改封给其他功臣,但是寝丘之地则因为太过偏远,以至于被朝廷遗忘,所以孙叔敖的子孙十几代人都拥有这块地,也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

二、
真正能让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家族安身立命,甚至平安富贵的根本,其实就是取决于内在的智慧,也是自己人生的核心主宰。
而这个核心也必然含有超越世俗功利层面的信仰,只有用高于世俗的智慧去应对世俗,才能在世俗变化之间活得平安祥和,使自身具有在世间安身立命的资本。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说: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涂。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追求自然真理的正道非常宽广,稍微用心追求,就感觉心胸坦荡开朗。追求个人欲望的邪道非常狭窄,刚一跻身于此,就发现眼前布满荆棘泥泞,导致寸步难行。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在世俗之中,大多数人也都是活在名利之中,名利在无形之中仿佛已经成了世俗之人毋庸置疑的信仰,总祈求这种世俗的信仰能满足所有生命的需求。
但是遗憾的是,如果一个人太过分重视外在名利物质的同时,必然会因为自己错误的执着心,使自己做出急功近利的事情,这也是一个人由本心欲念生出错误念头的过程,最终导致的必然是一个糟糕的结果。
就好像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在欲望的驱使下做出违反道德或者违反法律的事情,在以错误行为伤害他人的同时,最终也自食恶果,即便自己没有遇见这个错误所带来的惩罚,他的后辈子孙也依然需要为这潜移默化中的业障付出代价。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甚至是知道如何通过擅长的事物去追求自己所需要的,并不一定真的重要,因为能够让你的人生变好的并不一定是你所擅长的和你认为自身所需要的。
真正能起到良好作用的,恰恰是世俗的观念中轻易忽略的,是那些潜藏于灵魂深处最纯净的东西。
能够适当地从自己擅长的和期待的眼光中逃离出来,当下或许是一种失去,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去看,或许才是真正的得到。

就像《淮南子》之中有一句话说: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
意思就是说:因此圣人要在内部修治根本,而不在外部粉饰末节,保养他的内心精神,熄灭他的智巧;寂静无声地依循规律,就没有什么办不成;淡泊的好像不加治理而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
所谓“去除他的智巧”,就是去除外在追求世俗名利的心思;所谓“保养他的内心精神”,就是保养那个轻易被我们所忽略的仁德之心。
只有富养了自己厚重的灵魂,才有可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多资讯搜组:荷苑素格轩❤️

https://t.cn/h1sJwZ荷苑素格轩-107604568210235/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上品的道德,以现在观念而言,就是说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一个大善人,并不以为善是了不起的好事,他做善事,只是他的普通行为,表面看不出是在做善事。如果让人看得出他是“善人”,是在做道德的事,这已经差太远了。
上古的文化,对于道德的行为,始终注重四个字,就是“阴功积德”。主张做好事要“阴”的一面,不是“阳”的一面,要使人看不见;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并不知道,帮助了别人,受帮助的人也不知道。这就是阴德,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老子的观念来看,所谓“下德”,是不上品的道德。“不失德”就是已经被人看出来的德行,那是着了相,所以是“下德”。依佛家来讲,“着相”就不高明了,《金刚经》也是叫我们不着相。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是解释上品的道德行为,是说做了善事,看不出来他在做善事。“上德无为”是说上德的作用,是合于形而上的道体;“而无以为”是说他在作用的时候,是自然的,不会给人看出来,没有一个目标,也是很轻松地把一件事做了。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等而下的“下德”,就差一点了,是有所作而有所为的,看起来孜孜为善,人人知道他是好人,又做好事。这是划分“上德”与“下德”的原则标准。
下面解释“德”字的无为,继续说到“仁”。“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这个“仁”字的说法,与“德”字一样,如果重复起来,亦有四句,这就不重复了。“仁”字之后就是“义”,“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解释这句话,与前面相同:上品的仁义,是看不出仁义,看得出来所做是仁义的事,已经差得多了,所以那是假货,伪造的假药。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仁”、“义”过了就是“礼”,真正的“礼”并不是代表礼貌,礼貌是中国文化“礼”的一种,“礼”字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义之邦”,并不是说中国人看到人就作揖叩头才叫做礼,那只是礼仪、礼貌。真正的“礼”是高度的文化,以现在观念而言,文化包括一切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历史文化,乃至个人做人做事的原则规律等等,所谓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社会等等一切都包括在内,这都是“礼”。
老子说,“上礼为之”,真正的“大礼”,所注重的文化究竟是什么?那是形而上的基础,那个最高处“而莫之应”,那是看不出形态的。所以,我们中国自己认为文化衰微的时候,会给自己粉饰门面,去把老子这句话解释成我们的文化没有衰微,“莫之应”,只是你们看不出来而已!
其实,真正的“礼”,看不出“礼”的作用,普通的人更是不懂,所以“攘臂而扔之”,膀子一举就把它丢掉了。大礼看起来好像是礼一样,其实真正的礼貌,在乡下偏僻的地方可以看到,人们表示欢迎的方法,不懂得叩头作揖,更不懂得握手鞠躬,只要一看到人就叫:“哦!客人来了!”这就是礼。可是我们都市中讲究礼貌的人,看到这种礼“攘臂而扔之”,挥手丢之,认为乡下人没有受过教育,不懂礼貌。其实,那才是对的,那是至诚自然的礼。甚至他只说一声:“嘿!你来了!”真不晓得有多么亲切!那是真正的礼。只不过我们在都市社会搞惯了,看到这个情境“攘臂而扔之”,觉得自己倒霉,碰到这个没有教养的人。这都是因为我们不真正懂得礼的原故。
这一篇文字虽然很浅,意义却颇深,因为老子讲到了道、德、仁、义、礼等五个阶段。上经已经讲过了“道”,这里不再讲了。这一篇他究竟说些什么呢?这与《易经》的《系传》一样,就是一篇人类文化进化史的描述,也可以说是对人类文化进化史的感叹。严格地说,他是感叹人类文化的退步。站在东方道德文化的立场来看,乃至以西方宗教文化的道德角度来看,人类没有进步,只有退步;也就是,物质文明是越来越进步,精神道德的文明越来越退步,越衰弱。假使我们不仔细留意去读,会觉得老子这些文章没有什么道理,何必啰唆!实际上,这里《老子》所说的,等于《礼运·大同篇》孔子感叹人类文明的退化一样。
“故失道而后德”,上古的人个个有道,只要讲到道,大家都是有道之士。时代向前,“道”渐行消失,才产生了“德”,用“德”作为行为的标准。“失德而后仁”,时代更向前走,到孔子的阶段,拼命提倡“仁”。到了孟子战国时代,“仁”又靠不住了,又提倡“义”。每个时代产生的思想主张,所表达、号召的都不同,所以说,“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到了“礼”这个阶段,包括有了法制,“礼”与“法”是连在一起的,因为社会人心坏了,所以在文化教养方面,希望个个有“礼”。
“礼”是属于教化方面的,教育亦难成功,人长大后进入社会,竞争使彼此相互伤害。所以,只好构成法律,就是“礼”而后有“法”,“法”没有效用之后而有“刑”,不守法的人,只好把他抓来用刑了。若连刑都不起警吓作用时,那就无法讲了。所以说,老子这里是一种感叹。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老子的时代,社会已经退步到提倡“礼”的阶段。我们要如何读老子的书呢?我们看人类社会,整个世界科学文明的发展,在工商业发达的国家,教育跟着也普及了。照说,教育越普及,人应该越好啊!可是,事实上天下思想反而越乱,社会的犯罪行为越多。反转来看乡野的地方,乡野之人没有受过教育,他却不敢犯罪,行为比较朴实。所以说,人类缺乏忠信才需要“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一生从事教育的,深深感觉到所谓教育,不知究竟是过还是功,教育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读书是为了多得知识,不过,是有知识好呢?还是没有知识好?在我个人来说,现在深深感到,当年如果不读书,现在不晓得多舒服!很后悔自己年少的时候,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不去学耕田?春天种田多舒服啊!知识越多痛苦越深,学问越渊博烦恼越大。所以很多人对道德学问的观念极为担忧,不但忧国忧民,学了佛的人,还要担忧众生。你说,这个知识对我们有好处吗?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识”就是预知,等于西方宗教说的“先知”,东方称之谓“神通”,也就是未卜先知。一个人坐在那里打坐,希望能晓得明天的事,晓得前世的事,可是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有了神通的人,最后家也丢了,都变成了精神病。不要以为有神通就有好处,其实有了神通,智慧越大,痛苦越大;没有智慧的人,还只是担忧明天怎么吃饭;有了智慧的人,要担忧未来的世界怎么变,又要忧愁社会怎么变,也就是担心这芸芸众生要怎么变。自己肚子都度不了,还要度众生,这就是“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从老子这个论点看来,他好像是一个笨人,而且越来越笨。但是,不必先骤下断语,再看他下面的说法。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说真正的大丈夫,走实在的路子,只有修道。道是什么?无为。依照佛家来讲,就是“万缘放下”,大丈夫不走微末的路子,要走实在的路子。“道”就是把所有的知识,一切统统丢开了,聪明智慧都丢掉,回归到朴实无华。“去彼取此”,去掉那些外表的华丽知识,找回自己生命本来的朴实。老子的榜样是什么呢?就是“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回归到在妈妈怀抱时期那个状态,什么都不知道。你骂他时是笑笑,那多好啊!骂与赞扬都差不多,没有分别。牛奶与剩菜混在一起,他也不分别,那都是“朴”,回到那个朴实的身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再见啦我的大学,再见啦我的汤嘉文bb。我特别幸运的遇到汤嘉文,感恩婚庆171所有同学留给我的回忆,感谢我的大学送给属于我的青春最好的礼物。
  • 给午睡困难户讲故事之童言无忌 :有两个小朋友把家里弄的乱七八糟的。原来在抢东西。my cushion!这是我的 my cushion!是我的 :那是他们妈妈的。
  • 很多人都很容易在成功中迷失自己,掌声、鲜花、恭维……你既然可以取得成功,说明你在这一方面的确是优秀的。3、贪便宜的事不要做贪便宜往往会吃大亏,因为世上没有免费的
  • #李泰容神图# [鲜花]#李泰容壁纸# 李泰容 lty ltr taeyong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上 拥有比起怀抱着夜空的极光更美丽的是李泰容的双眼 像把整个宇宙都
  • #易烊千玺朋友请听好##无可t代# 6.2互评不要带链接,可指路,15字回评 仅限千唯,属性不纯不回不满15字不回❗️ 是永远都会让我心动的人,是永远的救赎[
  • 那时还没有微信、邮件等,我也不知道秦咏诚教授的联系电话,我就用电报把歌词给秦咏诚教授传了过去。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百度”上查找不到的、关于我和两位艺术家——《
  • 人生的幸福, 一半要争, 一半要随。 争, 不是与他人,而是与困苦。 随, 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知止而后安。 争,人生少遗憾; 随,知足者常乐。 最怕该争时
  • 每天运营约17小时[good][good]】申通地铁集团说,经过紧张的施工建设、前期大量的设备调试磨合和专家评审等一系列工作,上海首条胶轮路轨全自动无人驾驶AP
  • 理由很简单:不考虑养狗了,怕难过...[玫瑰]有时候家里养的小动物,已经超越了主人和宠物的关系,变成了朋友、亲人,变成了一种陪伴和爱。理由很简单:不考虑养狗了,
  • 他们不断强调自己有多么爱对方,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分手后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有时说到动情处,甚至让我都掉眼泪。他们不断强调自己有多么爱对方,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分手后
  • 。因为她经常一句语音都会把高冷的美女笑的满地找头[黑线][黑线][黑线]给小陈的小东西在仓库以及运输途中里熬了十五六个日夜才到 不过挺好看滴[哈哈][嘻嘻]还
  • #青岛旅行##带着微博去旅行#【直播津港高铁首发】#今天,津云带您直达香港#16:50,津港高铁行岳阳,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亦是古人最爱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岳
  • 文青陵退无可退。我们的放不下比起惊蛰妹妹的苦守简直都不算什么,她才是你的妻子,而幻夜,甚至我,不过是一个畸形的存在罢了。
  • 故事:超市猪肉特价引来疯狂人流,老板欲哭无泪:是哪个龟孙子干的? 昨晚做了个梦,醒来梦中情景历历在目,奔到厨房打开冰箱,看到里面放着一块新鲜猪肉,顿时懵了,一时
  • 其实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别人婚不婚 生不生,是人家的选择,你不尊重别人的选择没所谓,但不能要求别人的人生和你一样#cc行车记录# 我总在春天想起你主要讲述的是俩直
  • 『泰国旅行攻略』 清迈 曼谷 芭提雅▫️ 芭提雅是我最喜欢的泰国城市之一,随处可见的椰子树和沙滩 ,热了就去游个泳,饿了街边随便吃,是放松心情的好地方◇ P1
  • 而对于国奥玫瑰园小区3号楼的情况,他表示虽然有居民居住,但依然不允许在门前放置垃圾箱。 在国奥玫瑰园小区临街的3号楼前记者看到,电梯间门前有一处台阶,此前两个
  • 感情再好,也别找男人要这几样东西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里有段台词是这样说的:你特别期望用足够的物质保障去满足心理对安全感的极度匮乏,可明显他现在的能力还做不到,
  • 你会“正经肉”不吃,吃“假肉”?我怎么做出花来才能让你好好吃饭!
  • 都21世纪了 还有人说出这话?女人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一个儿女!?这是出现在杨丽萍的评论下面的一句话!这句话居然被赞到热评第一!我的天啊! 震惊到我了, 成功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