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从热闹中失去的,终将会从寂寞中找回来。

我有个朋友刚过三十,在职场打拼了几年,觉得活得好累,有次请大学老师吃饭,当面请教:

“我总是顾虑很多,怕被这个赶上,被那个落下;有时也会勉强自己去做一些不喜欢的事,见一些不喜欢的人。还常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开始怀疑自己。”

老师听完,拿出了纸笔,写了四个字:把心关上。

朋友很不解:人们都说要把心打开,为何您要我关上呢?

老师说,好比一扇门,一天到晚都开着,乱七八糟的人和事就都找来了。

只有定期闭门谢客,才能留份清净,让心休息。

生活总是纷纷扰扰,到了一定年纪,要学会“把心关上”。

把心关上,是生活的减负。
看过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一群人急冲冲地往前赶,忽然有个人停了下来。

旁边的人很奇怪:“你怎么不走了?”

他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得等等。”

就像梁文道说的,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

我们总是一路奔波忙碌,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好地生活。

看似得到了很多,却很难再静下心来,也快忘了最初的自我。

散文家林清玄,17岁开始写作,30岁出头就获奖无数。

可这种很多人都羡慕的生活,却让他精神濒临崩溃。

那段时间,他每天接受采访、参加活动,生活永远充满着做不完的事。

日子像复制粘贴般一天天过去,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

这时林清玄才猛然发现,自己早已在忙碌中迷失了。

于是32岁那年,他决定抛下一切,进山休息一阵子。

在山里的日子,他远离了外界的喧嚣,不再被繁杂的事务困扰。

每天听着鸟声啁啾,看着山青水碧,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感受生活、安放自我。

很快他就惊喜地发现,自己兵荒马乱的心,竟然获得了一种难得的平静。

而当初那些空虚麻木的日子,早已恍如隔世。

后来他把自己的这段感悟,写进了书里: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当我们远离了世俗的追逐,才能回归到最单纯的欢喜。”

生活中的很多迷茫和焦虑,其实都源于内心没有得到休息。

把心关上,就是为自己建上一座小小的心灵避难所。

在这里,你可以暂时逃离步履不停的日常,让自己慢下来。

一个房间,一个下午,就是一片天地;

碰一杯茶,听一首歌,便是一种解脱。

当心里那根绷紧的弦松下来,你也就有了化解浮躁的力量。

把心关上,是自我的回归。
有段小对话,每次看完都感慨颇深。

甲跟乙炫耀:“我微信有3000好友。”

乙问道:“多少人对你秒回?多少人劝你早睡?又有多少人能跟你讲讲心里话?”

甲听完,沉默了。

很多时候,生活那些表面的狂欢背后,往往是更为深刻的孤单。

你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

认识了很多人,但他们的加入反而让生活更心累;

一场饭局结束后回到家,突然会感觉到莫名的空虚。

我们总是很容易被所谓的人脉网绑架,聚会去了一场场,好友加了一个个。

却忘了这种看似热闹的生活,其实是对生命最残忍的消耗。

就像网上有段话说的:

“你知道自己的匮乏跟不足么?你有努力去提升和改变过么?

你忙于点赞,忙于在群聊中插科打诨,实在没有空。

太多的社交,占据了你的注意力,也抢夺了你与自己相处的时间。”

饭桌上的推杯换盏,没有让人们离彼此更近,反而让我们离自己更远。

与其跟不重要的人一起浪费生命,不如把心关上,跟自己相处。

漫画大师蔡志忠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独居生活。

没有随时可能打来的电话、没有乱七八糟的聚会、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

他可以用一整天画一幅画,或者花好几个小时思考一个问题。

不仅不会觉得无聊,反而觉得生活更充实、内心也有力量了许多。

叔本华曾说,人只有在独处时,他才开始完全成为自己。

把心关上的片刻,也是一个人灵魂抽根发芽的开始。

用整段整段的时间去做最想做的事,丰富生活,提升自己。

那些你从热闹中失去的,终将会从寂寞中找回来。

把心关上,是精神的成熟。
你是不是也是一个很容易被外界干扰的人?

也许别人无意间的一个眼神,就让你左思右想,辗转难眠。

也许是别人的一次负面评价,你就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甚至能力。

更不要提外界无处不在的各种年龄焦虑、身材焦虑......

随便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在你心里引起一场疾风暴雨。

如果觉得这样太累,不妨试着把心关上。

给自己留一处真空,屏蔽那些恼人的噪音。

综艺《十三邀》里,于谦曾提起自己的一段经历。

那时他跟郭德纲的搭档,刚开始有点名气,却也迎来了很多非议。

他每天都在想怎么做才能不被人说闲话,害怕现在的一切就此崩塌,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后来有一天,他突然想通了:

“活在世上无非是你说说别人,别人说说你,没什么大不了的。”

之后的十几年,随着德云社越来越红,外界的争议从未衰减。

但不一样的是,那些批判也好、流言也罢,再也没法触动他分毫。

有演出的时候,他就一门心思地好好准备,力求把每一场都演到最好。

闲下来了,就在家逗逗鸟,去郊区放放假,不看微博,也从不理是非。

作家山下英子根据性格层次,曾把人分为三种:

在地面匍匐的人,总是纠结于外界的看法,郁郁寡欢;

在树上爬的人,意识到了活出自己的重要性,却总是犹豫不决;

乘飞机的人,却能不为外物羁绊,凡事遵从内心,于是可以俯瞰人间,自在航行。

把心关上,就是在这繁杂的世间,做一个“乘飞机的人”。

不去迎合外界的标准,不被旁人的评价裹挟,不焦虑,不盲从。

只管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只关心自己的成长的和进步。

毕竟,这世界终究是你一个人的世界。

终其一生,你需要取悦和迎合的,唯有自己一人。

金庸小说里,常常出现一种特殊的修炼方式,叫闭关。

受到重创、或者感受到瓶颈的高手,往往会找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潜心修行数月。

出来以后,功力很快就会恢复如初,甚至突飞猛进。

生活中,真正的修行不是踏入深山,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

当你疲惫不堪时,当你迷茫无助时,试着暂时把心关上。

给心一点时间,让它自由呼吸,自在生长。

很快你就会发现,那些想不通的、解不了的问题,都有了答案。​​​

三十岁以后,把心关上
我有个朋友刚过三十,在职场打拼了几年,觉得活得好累,有次请大学老师吃饭,当面请教:

“我总是顾虑很多,怕被这个赶上,被那个落下;有时也会勉强自己去做一些不喜欢的事,见一些不喜欢的人。还常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开始怀疑自己。”

老师听完,拿出了纸笔,写了四个字:把心关上。
朋友很不解:人们都说要把心打开,为何您要我关上呢?

老师说,好比一扇门,一天到晚都开着,乱七八糟的人和事就都找来了。

只有定期闭门谢客,才能留份清净,让心休息。

生活总是纷纷扰扰,到了一定年纪,要学会“把心关上”。

01

把心关上,是生活的减负。
看过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一群人急冲冲地往前赶,忽然有个人停了下来。

旁边的人很奇怪:“你怎么不走了?”

他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得等等。”

就像梁文道说的,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

我们总是一路奔波忙碌,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生活。

看似得到了很多,却很难再静下心来,也快忘了最初的自我。

散文家林清玄,17岁开始写作,30岁出头就获奖无数。

可这种很多人都羡慕的生活,却让他精神濒临崩溃。

那段时间,他每天接受采访、参加活动,生活永远充满着做不完的事。

日子像复制粘贴般一天天过去,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

这时林清玄才猛然发现,自己早已在忙碌中迷失了。

于是32岁那年,他决定抛下一切,进山休息一阵子。

在山里的日子,他远离了外界的喧嚣,不再被繁杂的事务困扰。

每天听着鸟声啁啾,看着山青水碧,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感受生活、安放自我。

很快他就惊喜地发现,自己兵荒马乱的心,竟然获得了一种难得的平静。

而当初那些空虚麻木的日子,早已恍如隔世。

后来他把自己的这段感悟,写进了书里: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当我们远离了世俗的追逐,才能回归到最单纯的欢喜。”

生活中的很多迷茫和焦虑,其实都源于内心没有得到休息。

把心关上,就是为自己建上一座小小的心灵避难所。

在这里,你可以暂时逃离步履不停的日常,让自己慢下来。

一个房间,一个下午,就是一片天地;

碰一杯茶,听一首歌,便是一种解脱。

当心里那根绷紧的弦松下来,你也就有了化解浮躁的力量。

02

把心关上,是自我的回归。
有段小对话,每次看完都感慨颇深。

甲跟乙炫耀:“我微信有3000好友。”

乙问道:“多少人对你秒回?多少人劝你早睡?又有多少人能跟你讲讲心里话?”

甲听完,沉默了。

很多时候,生活那些表面的狂欢背后,往往是更为深刻的孤单。

你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

认识了很多人,但他们的加入反而让生活更心累;

一场饭局结束后回到家,突然会感觉到莫名的空虚。

我们总是很容易被所谓的人脉网绑架,聚会去了一场场,好友加了一个个。

却忘了这种看似热闹的生活,其实是对生命最残忍的消耗。

就像网上有段话说的:

“你知道自己的匮乏跟不足么?你有努力去提升和改变过么?

你忙于点赞,忙于在群聊中插科打诨,实在没有空。

太多的社交,占据了你的注意力,也抢夺了你与自己相处的时间。”

饭桌上的推杯换盏,没有让人们离彼此更近,反而让我们离自己更远。

与其跟不重要的人一起浪费生命,不如把心关上,跟自己相处。

漫画大师蔡志忠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独居生活。

没有随时可能打来的电话、没有乱七八糟的聚会、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

他可以用一整天画一幅画,或者花好几个小时思考一个问题。

不仅不会觉得无聊,反而觉得生活更充实、内心也有力量了许多。

叔本华曾说,人只有在独处时,他才开始完全成为自己。

把心关上的片刻,也是一个人灵魂抽根发芽的开始。

用整段整段的时间去做最想做的事,丰富生活,提升自己。

那些你从热闹中失去的,终将会从寂寞中找回来。

03

把心关上,是精神的成熟。
你是不是也是一个很容易被外界干扰的人?

也许别人无意间的一个眼神,就让你左思右想,辗转难眠。

也许是别人的一次负面评价,你就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甚至能力。

更不要提外界无处不在的各种年龄焦虑、身材焦虑......

随便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在你心里引起一场疾风暴雨。

如果觉得这样太累,不妨试着把心关上。

给自己留一处真空,屏蔽那些恼人的噪音。

综艺《十三邀》里,于谦曾提起自己的一段经历。

那时他跟郭德纲的搭档,刚开始有点名气,却也迎来了很多非议。

他每天都在想怎么做才能不被人说闲话,害怕现在的一切就此崩塌,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后来有一天,他突然想通了:

“活在世上无非是你说说别人,别人说说你,没什么大不了的。”

图片
之后的十几年,随着德云社越来越红,外界的争议从未衰减。
但不一样的是,那些批判也好、流言也罢,再也没法触动他分毫。

有演出的时候,他就一门心思地好好准备,力求把每一场都演到最好。

闲下来了,就在家逗逗鸟,去郊区放放假,不看微博,也从不理是非。

作家山下英子根据性格层次,曾把人分为三种:

在地面匍匐的人,总是纠结于外界的看法,郁郁寡欢;

在树上爬的人,意识到了活出自己的重要性,却总是犹豫不决;

乘飞机的人,却能不为外物羁绊,凡事遵从内心,于是可以俯瞰人间,自在航行。

把心关上,就是在这繁杂的世间,做一个“乘飞机的人”。

不去迎合外界的标准,不被旁人的评价裹挟,不焦虑,不盲从。

只管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只关心自己的成长的和进步。

毕竟,这世界终究是你一个人的世界。

终其一生,你需要取悦和迎合的,唯有自己一人。


金庸小说里,常常出现一种特殊的修炼方式,叫闭关。
受到重创、或者感受到瓶颈的高手,往往会找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潜心修行数月。

出来以后,功力很快就会恢复如初,甚至突飞猛进。

生活中,真正的修行不是踏入深山,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

当你疲惫不堪时,当你迷茫无助时,试着暂时把心关上。

点个在看,给心一点时间,让它自由呼吸,自在生长。

很快你就会发现,那些想不通的、解不了的问题,都有了答案。

沈海燕教授:
论一心包容宇宙万法

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相当的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个体精神上的成就。

在佛教的语境里,个体的成就是通过对心的认识和观心的实践而取得的。

本文探讨了天台智顗旨在宗教救赎解脱的有关心的理论,

并指出,个体若明了心的特性,

即能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而对于真理的证悟,端在于个体破除因循守旧的僵化教条模式,

以使其审视世界的观念和思想获得全新的视角。

一个和谐社会的建设始于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而个体灵性修持的成就则是其对建造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的保证。

个人要取得心灵上的成长,

关键在于观心,

这是因为只有当我们明了心的特性,

并具体进行观心的实践,

我们才能洞见实相真理,

以智慧克服无明烦恼,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有关心性方面,天台智顗

( 538 - 597 )的理论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 、 心的特性

在心性的问题上,智顗将心视为:

( 一 ) 、整个宇宙,因为心是诸法之本;

( 二 ) 、体、宗以及用。

( 一 ) 、心之所以是诸法的根本,

乃源自于心的作用能产生业,从业而产生苦。

同时,心也包含万法。

在智顗的体系里,十如是和十法界代表了宇宙万法。

在智顗看来,既然整个宇宙不出十法界,

而十法界即在一心中,

那么,心即是宇宙。

( 二 ) 、心也是体、宗以及用。

智顗将能产生业力的心分成三种,

谓之烦恼心,
苦果心
以及业心,

具有无明轮回的特性。

1 、“ 烦恼心 ”包括十二因缘中的三支:

无明、爱以及取。

2 、“ 苦果心 ”包括十二因缘中的七支:

识、名色、六入、触、受、生以及老死。

3 、“ 业心 ”包括十二因缘中的二支:

行和有。

当此三种属于无明烦恼之心与三种修成佛果之德

( 即法身、般若和解脱 )

相即认同的时候,

它们就成为了实相本体、成佛之宗要以及修行实践之用。

换言之,“ 苦果心 ”若与“ 法身德 ”相即,

便成为“ 心体 ”。

因为实相是不生不灭的,

而轮回之心与永恒法身不出实相的范围,

皆具有不生不灭的特性,故两者相即。

“ 烦恼心 ”若与“ 般若德 ”相即,

便成为“ 心宗 ”。

这是因为,行者由观心觉察恶事而得般若智慧,觉悟真理。

初观心是成佛之因,

观成觉悟是成佛之果,

智顗将成佛因果视为佛教宗要,故心为宗。

“ 业心 ”若与“ 解脱德 ”相即,

便成为“ 心用 ”。

显然,心是主宰个体沉浮的关键,

或于轮回道中,

或获得解脱,

皆有赖于心的作用。

故此,智顗认为,心的作用至为重要,心能地狱,心能天堂。

心能凡夫,心能贤圣。

所以心即是用。

他说,当我们有分别心时

( 联系佛教语境,即是十二因缘 ),

即有六道轮回

(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和天 )。

这是因为分别心是人有无明烦恼的结果,

因此而产生十二因缘之涉三世而轮回六道的次第缘起,

令人沉沦其中,不能自拔。

然而,众生一旦与无明远离,

便不再有分别心,于是便能证得四种圣人

( 声闻、缘觉、菩萨和佛 )

的解脱果位。

二 、 观 心

在观心的问题上,智顗强调观心的重要性,谓,通过观心,

可以达到组成“ 妙 ”的三个方面,

即“ 体广 ”、
“ 位高 ”、
“ 用长 ”。

这三个方面是放在作为根本教义的成佛因果的语境里界定的,

代表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而作为佛教本体的这一根本教义则可以总摄一切教法和义理,

因为它包含了整个修行的开始、过程和结果,

指涉的是遍虚空、尽法界的以成佛为宗旨的实相真理。

智顗称这一根本教义为“ 体广 ”,

因为它在时间纬度上不只是指向迹门中的近期在菩提树下成道的释迦牟尼,

更纵深指向本门中的久远之前早已成佛的释迦牟尼。

这一教义之用所以为长,

乃在于此“ 用 ”具体指迹门中佛陀施设的种种救度众生的活动,

而此迹门则源于久远之本门。

在这里,智顗就观心的内容提出了三种心,

是为己心,
众生心
以及佛心。

( 一 ) 、“ 体广 ”指实相真理的特性,

故从己心是否同时具足其它二心而言的,

因心体具有包容万象的特性。

故己心若不具众生心和佛心,便是体狭;

若具足,一己之心量广大,便是体广。

( 二 ) 、“ 位高 ”指契入实相真理的智慧,

故其标准由是否与最高之佛心相等来决定。

若己心与佛心不相等,心性卑劣,便是位下。

若与佛心相等,具足菩提心,志向远大,便是位高。

( 三 ) 、“ 用长 ”则从空、假、中一体的三谛三观视角来看。

若观己心、众生心和佛心,

不即空、即假、即中,便是用短。

若是即空、即假、即中,便是用长。

在智顗的实相理论里,空、假、中三谛是用来界定实相的三个方面的。

换言之,一心必须能观事物同时具有空、假、中三个面相:

诸法因缘合和而生,无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故是空;

事物虽虚幻不实,却暂时存在,故空也是假有;

事物即是空幻,亦是假有,即空即假,不落两边,这便是中道。

在智顗看来,无论是己心、众生心和佛心,皆不出诸法的范畴,

故三心一体,同时具足空、假、中三谛。

就智顗的观点而言,观心的重要性在于,

观心是契入实相的最直接的方法,

因其不但与包容万象之心相关,也与三谛密切关联。

此两种联系证明,观心是借以契入实相真理的最殊胜的方法。

从智顗的心为诸法之本的理论中,

我们可以看到,智顗是从肯定的视角来把握真理的。

而他的相即理论更从超越的高度提出了契入真理的方法。

而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肯定,

乃超越所有的区别对待,

打破人们局限于语言概念的认知模式,

进而洞察到万物终极一体的本质。

改变传统的世界观是使人们对真理达到充分体认的关键。

智顗的相即理论旨在训练人们的心灵,改造人们的思想,

使人们的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力,

以防止人们的思想易形成僵化、狭隘、生硬和教条的倾向。

具体的来说,传统佛教的世界观是将人生视为苦,

而智顗则将无明三道

( 烦恼道、业道和苦道 )

与成佛三德

( 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 )

相即,以契入终极的本体,超越二元对立。

也就是说,

烦恼道即般若德,

苦道即法身德,

业道即解脱德。

此类概念的相即是对现象世界全体的了悟,

是超越事物之二元对立的境界。

一方面,苦道和法身对于证悟的行者来说是没有区别的,

实相之境界是离言冥会的,是涵摄一切的。

所谓苦道或法身,

乃是无明众生加诸于实相上的片面的概念。

既然世间万象皆是实相的显现,

那么,
苦道即法身,
法身即苦道。

另一方面,苦道和法身之所以有区别,

只因为众生所处的认知状态不同。

一念明,苦道即是法身;

一念迷,法身就变成了苦道。

三道与三德的认同可简单地归结为超越这两组概念范畴的束缚,

而达到对实相真理的认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把烦恼道与暗的含义联系起来,

也就没有与之相对的菩提智是明的概念;

若不把业道定义为缚,

也就没有与之相对的解脱是自在的概念;

若不把苦道界定为生死,

也就没有法身是乐的概念。

如此,三道的概念就不再具有消极的含义了,

而人们也无需用“ 三德 ”来破除与其对立的“ 三道 ”之消极面了。

当人们摆脱了概念的束缚后,

“ 烦恼道 ”即“ 般若德 ”,

无需用般若破烦恼;

“ 业道 ”即“ 解脱德 ”,

无需挣脱业道才能得自在;

“ 苦道 ”即“ 法身德 ”,

无需了却生死而得成佛之常乐。

三 、 结论

智顗有关心性和观心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借以领悟真理的认知上和宗教救赎上的进路,

使行者由此能取得
心灵上的成长,
思想上的改造,
精神上的解脱。

个人的修行成就对于社会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借由了悟一心无所不包、无分无别的实相特性,

我们就能以开放的心态来包容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皆为实相的显现。

通过观心的实践,

主体便能增长智慧,
了悟宇宙真相,
从烦恼困惑中解脱出来。

面对生死轮回,经由将生死之苦与涅槃之乐相即认同,

人们便不会再感到彷徨无助,

而汲汲于所谓的脱离世间的离苦得乐,轮回解脱了。

此种对人生的洞察能使我们获得与传统佛教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使我们能积极地拥抱人生,

使我们的心灵宁静安详和平,

使我们的精神不离世俗而得到升华。

如此,我们便不会轻易被激烈竞争的环境影响而紧张焦虑不安,

也不会过分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

并能化被动地受外部环境左右为主动地去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去创造祥和安宁的气氛。

若每个人都拥有宁静的心灵,影响所至,

整个社会便自然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则人间净土的实现亦指日可待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利亚德同样在海外市场布局中营收增加,随着海外重点领域战略性投入、海外市场业务快速恢复,实现海外显示屏签单5.39亿元,同比增长31.05%;雷曼光电在国内总营收
  • 谈论近期的封闭训练备战这是一个全新的形式,对于球员和媒体都是一样的,对大家都非常困难,我们需要做得就是克服困难去年一年对于我非常困难,伤病很多,比赛也没有更多的
  • 丁程鑫丁老师丁儿丁哥小丁阿程阿程哥鑫鑫程鑫大漂亮华南丁哥哥 马嘉祺马老师小马哥马哥小马嘉祺嘉祺哥祺祺小祺中原马无亮柴六斤他爹六斤他爹 宋亚轩小宋小宋老师亚轩小轩
  • ?!
  • 也许是所谓的失败,也许是所谓的成功。看了「嵐大好きおじさん」之后,感觉叔叔们真的是感受到了,舞台之后的他们和舞台前的他们,感受到了他们人品和专业的态度。
  • 吃的穿的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咱自家应有尽有只需要看自家主播即可,除了自家别人的直播间是否保真大家自己体会吧,我从不看别人的直播只看自家主播,只因为我关注了也了解了六
  • 在马路上等公交车,摩的师傅来问我去哪,我说不用了我等公交就行了,他说,我们这公交可难等了,上来吧,我看你是个学生吧,便宜带你去。这次阳朔旅行,好多人觉得我一个人
  • 至于能不能新高,那得看多头意愿了。!
  • 31.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成长,愿都能眼里有光,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16.日复一日的生活,也会有新的快乐。
  • 31.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成长,愿都能眼里有光,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16.日复一日的生活,也会有新的快乐。
  • 你们再回来就看不到学校了,那一刻莫名的失落级了初中15中学我和付丽又在一个班级,第一年进校军训的时候,遇到非常好的教官,军训结束从教室窗外目送教官离开,我哭了…
  • 在杭州,最出名的赏月景点就是平湖秋月和三潭印月,今晚游人扎堆是一定了,其实,杭州还有一个“冷门”的赏月胜地:凤凰山月岩,大概很多杭州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赏月地
  • 但我刚刚看到这张图,我的眼里一下子就流下来了,那个你说你要看着长大的人,现在你们效力于不同的俱乐部,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战。以前我坚定不移地以为你是dyg的不动产
  • 于是被找了家长,到今天我还记得那种害怕,不是怕打滚这事,而是怕被家里人发现会说脏话了,就特别怕。我说有病也他妈你弄出来的。
  • #朱一龙电影峰爆# [给你小心心]#朱一龙益路前行# 【《峰爆》公益观影第26站——山东招远】 9月22日,公益站在山东省招远市金字塔影院组织《峰爆》公益观影
  • 出生年份:1992 身高体重:177cm 63kg 宗教信仰:无 对对方无要求 文化程度:本科 工作年薪:上市公司 30w+ 籍贯居住: 浙江宁波 定
  • 今日推荐88年女士#成都# #脱单# #单身# #成都相亲[超话]# 年 龄:33岁 身 高:163CM 体 重:54KG 学 历:专科 职 业:平面
  • #大可专属浮力# 经常熬夜的小伙伴安排上啊[抱抱] 【100.8】Swisse 奶蓟草护肝片120粒 主要成分奶蓟草+洋蓟+姜黄!主要功能协助肝脏排毒
  • [圆月]#阳光信用# [玉兔]#日行一善# 【不吞hui️️带hui】 大量善行可能出于严厉,更多的是出于爱,但最多的还是出于清晰的了解和无偏见的公正。善
  • Yuko Murata l 村田有子 村田有子,1973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目前居住在东京。村田有子专注于画动物与风景,而素材则来自各种手册、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