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美食# 在淮海中路一间洒满阳光的厨房里,赵荣华热起锅子来。案板上的五花肉已经收拾停当。“我爸爸做菜是‘老三篇’,上海传统家常菜,最拿手的就是红烧肉,所以我骨子里面相信上海味道就是红烧肉,两个月必须吃一回解馋。”但赵荣华烧起菜来,已经和父辈大不相同。

他用平底锅爆香青葱和姜片,将五花肉煎到微黄。“猪油煸过以后特别香,而且高温可以封住肉里面的水分,肉质不容易老。但也不能煸太长时间,猪皮会硬。”他往锅里倒红酒——而非上海人家常用的料酒或是黄酒。“我们的红烧肉做得好,就和法国的鹅肝一样,软糯丰腴。

法国人用酸甜果味的东西来搭配鹅肝,找那个味道的平衡点。我做红烧肉也是这样。红酒有果香、有酸度,能够综合红烧肉里的甜味和油腻。”酱油、冰糖下锅,肉在锅里小火焖了三刻钟,眼见汤汁快要收干,赵荣华淋了些日本料理常用的味噌下去:“现在真正好的黄豆酱油很难找了。红烧肉酱香味要浓,味噌正好可以用来提味。”这一份肉,裹着亮晶晶的酱汁,甜得恰到好处,果然如他所说:“配一碗白米饭,一口闷,下饭菜,下得嚇死人。”

一道小时候“外婆常做”的面拖小黄鱼同样被赵荣华弄出了花样。他用全麦面粉和生粉混合做面浆,再向面浆里淋少许油——这是日本天妇罗的做法。锅里油温七成,他提溜着收拾好的小黄鱼,裹上面浆,在油锅里转一圈,用筷子蘸点面浆洒在正在烹炸的鱼上。这也是天妇罗的技巧,使外壳更加蓬松酥脆。

鱼出锅,赵荣华拿出浓稠的黑醋汁,在盘子里勾出线条。“七分意大利黑醋加三分冰糖,小火慢慢熬成,”他解释说,“混搭小黄鱼,味道会更丰富。前几天意大利米其林三星厨师西莫·博图拉(Massimo Bottura)来上海,我吃了他做的菜,其中用到了他珍藏40年的黑醋汁,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灵感。”

不惑之年的赵荣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对上海味道的改造与这座城市的变迁同步。从前,赵荣华家就住在现在上海新天地所在的位置,太平桥。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出门的几条街上遍布小吃摊。一家叫“春园”的铺子有鲜美的小馄饨和黄芽菜肉丝春卷。那时候流行“小笼馒头”,“外面是发酵过的面皮,里面裹肉馅”。他爱吃大汤团,猪油芝麻的馅子,也爱“四大金刚”,呛饼、油墩子、粢饭团和粢饭糕。当然少不了生煎,“下面的底薄而脆,上面的皮薄而有弹性,肉馅结实,大口咬下去都是汤水,一不小心就会溅得一塌糊涂”。

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没有太多机会上餐馆,婚宴就是盛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场景,在一家饭店二楼,台子上有条很大很漂亮的松鼠鳜鱼。一桌菜好不好,就看一道松鼠鳜鱼。小孩子等着鱼上来,吃完可以下桌玩了。”

1996年,上海开始改造太平桥地区52公顷的旧城。也就是这一年,已经学了4年厨师,做惯了上海菜、广东菜的赵荣华赶上最时髦的一阵风,成了西餐厨师。那以后,意大利菜、日本菜、东南亚菜、美式餐饮他都上过手。他在外滩三号的一家西餐厅做热房主管。一天,一个美国女记者穿着厨师服到厨房里来采访,他负责向她介绍厨房的运作方式。临走时,她问他:什么时候可以一起吃顿饭?

认识赵荣华时,莫云刚刚开始在中国的美食记者生涯。她本就出生在一个跨文化背景的家庭。母亲是上海人,8岁离开上海去西班牙,随后到美国定居。

赵荣华描述岳父母家的厨房:“你能想到的世界各地的任何调味品,都能在那里找到。单单是芥末就有十几种之多。”在莫云记忆里,母亲“从来不会做两道一模一样的菜”。赵荣华赞叹岳母对食材充满想象:“比方做豆腐,她会放奶酪进去,让人意想不到,但是非常好吃。”

爱情在厨房破土,被美食滋养成长。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在上海相遇,一拍即合。

赵荣华在外滩三号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要忙碌12个小时以上,但无论多晚回到家里,他都要给莫云做一道菜。莫云对他的手艺充满了赞叹。这让赵荣华大为惊讶:“从前我没有觉得厨师是个什么高尚的职业。我也给我以前的女朋友做吃的,她并不会赞美,甚至在向其他人介绍我的时候会羞于说我的工作。在莫云这里,我第一次感到这门手艺是值得尊重的。”

同样,赵荣华的经验和人脉为初入美食报道的莫云打开了厨房秘密的大门。相处的前10年,两人一起去上海各种餐馆试菜。“每天都去新的餐厅,认识新的厨师。”从5000元一位的分子料理餐厅到广园路菜场对面的灌汤包和辣肉面:“骑着一辆电动摩托车,两个人每天到处跑。”

莫云也爱上海味道,熏鱼、酒香草头、腌笃鲜,胃口好的时候,丈夫的红烧肉她能吃掉一整盘。但赵荣华家的餐桌,从来不会连续两天出现一种风味,那是一桌世界美食的流水席。1年前,赵荣华开了一家潮汕火锅店,那个时候上海吃四川火锅的风头刚过。没想到,一年来,沪上的各个档次的潮汕火锅“开了不下1000家”。生意之好令赵荣华大为意外,第二家分店已经开张。

今天的上海好像赵家的餐桌,在灯红酒绿的林立餐馆中,本帮菜反主为客,成了边缘角色。这倒并不奇怪。曹聚仁在《上海春秋》里回忆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本来,天下美食佳味,集中在扬州,到了近百年间,才转到上海来。上海本地,并没有什么特色的菜味,可是,这个吃老虎奶长大的城市,她就吸取全国的精华,加上了海外奇珍,成为吃的总汇。”

听说我要寻找本帮菜,赵荣华带我去拜访了他的两位朋友。身材瘦削的孙伟轩原本是一位足球运动员,90年代初,他从市级队伍退下来,被安排进宾馆学厨4年,在一些本帮菜餐馆陆续烧了8年菜。他2010年创业做本帮菜馆“弄堂筵”。

2012年店面扩大时,他相中了武夷路附近一处小楼。把店面转手给他的上一位餐馆老板说,这里19世纪中叶的时候就有一家小酒馆,叫“悦宴九馆”。这个故事打动了他。小楼位置僻静,做的是回头客生意。他的顾客绝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上海本地人,拖家带口的来吃家宴。

本帮菜馆大不易,孙伟轩觉得自己是讲情怀的。“上海各类餐饮输入非常多,论本帮菜,好餐馆两只手的指头就数得过来。消费人群年轻化,年轻人讲新鲜口味,喜欢外来的味道。从经营说,火锅是可以标准化的,本帮菜不能。

比如红烧,糖和黄豆酱油的比例怎么放,什么时候放,调料和火候的把控都是需要有功夫的。没有10年厨龄,烧出来的菜完全不能看。有些菜系的馆子可以开得大,可以有中央厨房,完成一道菜的前四个步骤,但本帮菜最多只能完成前两个步骤,只能进行原料粗加工。原料、人员,成本就都上去了。”

弄堂筵打“怀旧”牌,孙伟轩觉得,许多本帮菜馆为了迎合客人,已经将菜品的口味改得离谱了。他的初衷是做“不改良的本帮菜”。但事实上,“改良”似乎不可避免。

传统上,本帮菜用青鱼做熏鱼,但孙伟轩用三两到三两半的小鲳鱼,“肉质好、刺少、鱼身扁,容易入味”。鲳鱼块经过两次油炸:第一次定型,第二次炸酥。出锅的鱼块浸入孙伟轩留了十几年的“老卤”里。他嫌白糖腻,在老卤里放的是麦芽糖和冰糖。做松鼠鳜鱼,他借用了粤菜的糖醋汁,除了茄汁和冰片糖,还加了西餐常用的OK汁和微有辣味的喼汁。

一道油酱毛蟹,蟹下油锅前需要裹淀粉。他试验了许多回,选了一种荷兰土豆粉,“用量小,挂壁裹料作用好,蟹黄蟹膏不会流失”。不过他不会在这道菜里加更多新鲜调味料。毛蟹和年糕炸过之后下锅红烧,只放酱油、糖和水。“高汤都不用。毛蟹本来已经很鲜,放别的东西就抢味了。”孙伟轩最得意的改良,是把梅干菜和上海酱鸭一起烧。梅干菜吸满了浓厚丰润的酱汁,以上海人的标准看,“下饭最好”。

孙伟轩开的是平价餐厅,赵荣华的另一位朋友方元走的是高端路线。“福1088”餐厅在沪上的名头很响。镇宁路上,三栋奶黄色水泥拉毛墙的西班牙风格老宅子并排在一起。门口没有招牌。镇宁路一带是旧上海的富人区。这三栋老宅中的一栋原本是方家的祖宅。

方元的曾祖父方旭东任过张作霖的财政部长,后来专攻铁路地产等实业,攒足钱后来上海定居,买下这宅子。解放后,老洋房里搬进“72家房客”,方家也一直住在这里。20多年前,住户陆续搬离,方家重新收回房子,方元的母亲就着地方开了一家“福园”餐厅。餐厅的招牌菜是一道用硝、盐、酒等腌制的硝蹄。2006年,方家把相邻的两栋宅子也并进来——他们原本属于李鸿章的小儿子和上海阜新面粉厂老板孙多森。

走进今天的“福1088”餐厅和走进“摩登时代”老上海大户人家的宅邸没有多少区别。在一间用于招待VIP客人的房间里,一块“生福轩”的匾额挂在墙上,是书法家谭泽闿民国二十四年(1935)所题。拼花的瓷砖地板在灯光下显出油亮的包浆釉色,一只中西合璧的红木橱柜和一张梳妆台分立在房间的两头。它们都是上世纪20年代的老家具。梳妆台两侧各有一把30年代的单人皮沙发。瓷砖、吊灯、家具都是方元一家从古董商手里收来的。

“专门请人看过,确定是老上海的东西,”方元说,“并不是因为开店才这么做。有这个情结。房间风格的复原依据我爸爸妈妈小时候对宅子的记忆。这是自己的家,所以一切都做得特别细心。”他让我留意一人高的深棕色木质护墙板,房间里那些可能扎眼的电灯开关都小心地藏在了里面。

悉心打造的旧上海迷梦自然需要称得起的菜式。方元推荐一道金黄浓艳的金必多浓汤——20年代起风靡上海滩的海派西餐富贵菜。一条一尺半长的鲥鱼气势磅礴地端上桌来。鱼身上码了火腿片和醪糟,清蒸出一汪鹅黄清透的汤。火腿的咸香和醪糟的清甜衬着鱼鲜。鲥鱼没有去鳞——上海人的讲究,“鲥鱼吃鳞不吃肉”,“鳞片连接的地方有胶质,最美”。

贵价餐厅会在普通食材的菜肴上格外讲究些功夫。酒香豌豆尖,只取豌豆尖最嫩的那一截,确保口感无渣。九块红烧肉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为取到最漂亮的五花,“一大块肚方,修掉一半”。

赵荣华最爱一道清炒豌豆:“小时候吃豌豆,我爸会先打招呼:‘给你炒个豌豆,时令货!’”方元的豌豆自然不同于家常货色。“豌豆太老的发干,太嫩的里面是一包水,我们只取恰到好处的那些。40斤云南豌豆,只能挑出10斤豆子。”小豌豆油亮亮、绿莹莹,小玉籽一般盛在瓷调羹里,放进嘴里,像鱼子酱一般崩裂开来,满口清甜。

“福1088”虽然走老上海的步调,但菜肴已经不完全局限于上海菜了。方元一方面觉得,传统本帮菜做不出太多花头,没有新鲜味道客人不会买账。另一方面他也曾试图去上海周边郊县发掘一些“老味道”,但又嫌加工方法“太原始”,“农家菜,上不得台面”。

毫无疑问,本帮味道在变。就像他小时候记忆里的那些东西:“从前的馄饨皮是碱水皮,发黄的”;现在最红的生煎“吃上去就是和小时候的完全不同。难吃谈不上,就是不对劲”。方元的坚持,是在厨房里无论如何要有土生土长的上海厨师:“真正的上海厨师长已经很少了。本帮菜的厨师算到现在已经有第五代。”

他提到84岁的本帮菜泰斗李伯荣:“李伯荣算第二代,他吃过第一代本帮菜大师的菜。他的徒弟又以他为蓝本,然后是第四代、第五代。”真正的本帮传统味道是什么?那好像已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遥远想象了。“据说,李伯荣黄金时代的手艺真的是非常好。”方元喝一口茶,幽幽地说。

《在上海,什么才是真正的“本帮滋味”?》作者 / 徐菁菁

上热下寒,又上火又怕冷,一味中药引火下行,火气变元气

原创 温暖中医 温暖中医 

中医上有一个词叫水寒不养龙。

水寒不养龙是中医特有的一个名词,不过中医所说的龙可不是影视剧里演的那种腾云驾雾的龙,而是什么,龙火。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就把它比作是一条龙。

龙的老家在哪里呢?在肾。同样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肾比作是水,因为龙是要生活在水里的嘛。但是有一点很关键,就是这个水不能寒。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像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喜欢泡温泉。泉水从很深的地下冒出来,假如它流经的地方刚好有岩浆,那么,在岩浆的灼烤下,它就变得很热。有岩浆的作用,水就是温热的,没有岩浆的作用,水就是寒凉的。温泉水一淌出来,它是温热的,很舒适,人就愿意泡在里头。

那龙也一样啊,它也喜欢待在温暖舒适的环境里,它待在这样的环境里,它是安逸的,悠闲的,自得的。

但是突然有一天,水变寒了,并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越来越寒,越来越寒,那叫一个冷啊,冷的直打哆嗦,龙就再也呆不住了,此时的它满脑子就一个念头:逃。

往哪逃?往外逃,往上逃。诶,中医又给取了个名字叫龙火上奔。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牙痛,喉咙痛,口腔溃疡,面红耳赤,头晕耳鸣等等,总之就是一派热象。

但是很奇怪,就是你这个人上热的同时又有下寒的表现,像手凉脚凉啊,腹泻啊,尿频啊,尿液清长啊,都是下寒的表现。

为什么会这样?

清代有位大医叫郑钦安,他在《医理真传》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的根源概括为四个字:阳气若伤。

也就是肾阳受损了,肾阳不足了,比方说过食生冷,滥用寒凉的药物,以及空调的过度使用等等都会使肾阳受损,导致肾阳虚,肾阳的小火苗越来越弱,按照上文的思路来讲,就是水寒了,龙跑了,龙火上奔了。再说肾阳温熙的功能减退,人是不是就会怕冷?这样热在上面,寒在下面,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要打破这种局面,当务之急是找一味药材,去温补肾阳,把下焦暖起来,下寒的问题就解决了。

这样的药材并不难找,还是有很多的,像附子,锁阳,肉桂都可以,它们都有这个作用,甭管选谁,都能胜任。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上热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呢,龙还在上头呢。试问,它愿意离家出走吗?它也不愿意。一方面是“背井离乡”的愁苦,一方面还要被不明所以的我们用各种寒凉药“追杀”,龙心里头憋屈着呢。

但是它跑得确实太远了,对老家发生的事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是不是得派一个人不辞辛苦,不远万里地去寻它,告诉它:家里冷的问题解决了,跟我回家吧。龙一听,诶,不苦闷了,兴高彩烈的跟着回去了。这就是中医经常提到的引火归元。

也就是说我们要找的这味药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点:第一,能温补肾阳,第二,能引火归元。

肉桂脱颖而出了。

这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做出的决定,而是古人经过反复实践,不断验证做出的决定。

《本草求真》:“肉桂有鼓舞气血之能,性体纯阳,有招导引诱之力。”

《医方集解》:“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名七味地黄丸,能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元。”

用法:肉桂打粉,每次取3克,泡水,温水送服,或者拌粥吃。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怎么这么少的量?

中药材就像我们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有的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有的人呢性格外向,喜欢交朋友,就肉桂来讲,它的性子是外向的,活泼的,非常善于走窜,所以我们只需要派一小队人马去把龙接回来就可以了,否则一下子千军万马派出去了,一路上浩浩荡荡,反倒会加重上热的迹象。

再一个,因为我们是单味药去用,单刀直入,大剂量辛热的药物投下去,难免会伤阴,这样一点一点来用,是比较稳妥的。

适用于肉桂的人一定是水寒不养龙,这样的人舌质淡舌苔白。

如果舌质红舌苔少,这是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导致的上热下寒,在中医上也有一种说词叫水浅不养龙,这个时候是不能用单味肉桂的,否则会加重阴虚的症状。要怎么用?肉桂5克煮水送服六味地黄丸,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七味地黄丸。地黄丸滋补肾阴,肉桂引火归元,这样配合着来用。

最后我们来讲讲肉桂和桂皮的区别。

我们来看这张图,上面是桂皮,下面是肉桂,很明显,肉桂比桂皮看上去更厚实,因为有对比,所以感觉是比较直观的。

假如没有对比呢?大家在拿到这样一味药材的时候怎么去判断它到底是桂皮还是肉桂?

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闻。肉桂闻起来有点甜,有点香,它是甜香的,很多喝咖啡的人喜欢在咖啡里加一点肉桂粉。桂皮闻起来像什么,大家都吃过炒瓜子,就是用香辛料炒好的瓜子,大概就是这么个味道。

第二步,辨。如果第一步还不好判断,那我们来看第二步。辨什么呢?辨颜色,从颜色上来区分。桂皮是棕色的,肉桂则趋向于橙红色。大家看上图,是不是这么回事?

第三步,切。用指甲在内侧切一道,有油痕的是肉桂,没有油痕的是桂皮。

总得来讲,肉桂的药性要比桂皮好的多,所以入药用肉桂多一些,桂皮更适合炖汤。#陈易玄##中医养生#

上热下寒,又上火又怕冷,一味中药引火下行,火气变元气

原创 温暖中医 温暖中医 2022-03-29 13:34

收录于话题#单方系列11个



文/温暖中医

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中医上有一个词叫水寒不养龙。

水寒不养龙是中医特有的一个名词,不过中医所说的龙可不是影视剧里演的那种腾云驾雾的龙,而是什么,龙火。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就把它比作是一条龙。

龙的老家在哪里呢?在肾。同样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肾比作是水,因为龙是要生活在水里的嘛。但是有一点很关键,就是这个水不能寒。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像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喜欢泡温泉。泉水从很深的地下冒出来,假如它流经的地方刚好有岩浆,那么,在岩浆的灼烤下,它就变得很热。有岩浆的作用,水就是温热的,没有岩浆的作用,水就是寒凉的。温泉水一淌出来,它是温热的,很舒适,人就愿意泡在里头。

那龙也一样啊,它也喜欢待在温暖舒适的环境里,它待在这样的环境里,它是安逸的,悠闲的,自得的。

但是突然有一天,水变寒了,并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越来越寒,越来越寒,那叫一个冷啊,冷的直打哆嗦,龙就再也呆不住了,此时的它满脑子就一个念头:逃。

往哪逃?往外逃,往上逃。诶,中医又给取了个名字叫龙火上奔。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牙痛,喉咙痛,口腔溃疡,面红耳赤,头晕耳鸣等等,总之就是一派热象。

但是很奇怪,就是你这个人上热的同时又有下寒的表现,像手凉脚凉啊,腹泻啊,尿频啊,尿液清长啊,都是下寒的表现。

为什么会这样?

清代有位大医叫郑钦安,他在《医理真传》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的根源概括为四个字:阳气若伤。

也就是肾阳受损了,肾阳不足了,比方说过食生冷,滥用寒凉的药物,以及空调的过度使用等等都会使肾阳受损,导致肾阳虚,肾阳的小火苗越来越弱,按照上文的思路来讲,就是水寒了,龙跑了,龙火上奔了。再说肾阳温熙的功能减退,人是不是就会怕冷?这样热在上面,寒在下面,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要打破这种局面,当务之急是找一味药材,去温补肾阳,把下焦暖起来,下寒的问题就解决了。

这样的药材并不难找,还是有很多的,像附子,锁阳,肉桂都可以,它们都有这个作用,甭管选谁,都能胜任。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上热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呢,龙还在上头呢。试问,它愿意离家出走吗?它也不愿意。一方面是“背井离乡”的愁苦,一方面还要被不明所以的我们用各种寒凉药“追杀”,龙心里头憋屈着呢。

但是它跑得确实太远了,对老家发生的事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是不是得派一个人不辞辛苦,不远万里地去寻它,告诉它:家里冷的问题解决了,跟我回家吧。龙一听,诶,不苦闷了,兴高彩烈的跟着回去了。这就是中医经常提到的引火归元。

也就是说我们要找的这味药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点:第一,能温补肾阳,第二,能引火归元。

肉桂脱颖而出了。

这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做出的决定,而是古人经过反复实践,不断验证做出的决定。

《本草求真》:“肉桂有鼓舞气血之能,性体纯阳,有招导引诱之力。”

《医方集解》:“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名七味地黄丸,能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元。”

用法:肉桂打粉,每次取3克,泡水,温水送服,或者拌粥吃。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怎么这么少的量?

中药材就像我们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有的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有的人呢性格外向,喜欢交朋友,就肉桂来讲,它的性子是外向的,活泼的,非常善于走窜,所以我们只需要派一小队人马去把龙接回来就可以了,否则一下子千军万马派出去了,一路上浩浩荡荡,反倒会加重上热的迹象。

再一个,因为我们是单味药去用,单刀直入,大剂量辛热的药物投下去,难免会伤阴,这样一点一点来用,是比较稳妥的。

适用于肉桂的人一定是水寒不养龙,这样的人舌质淡舌苔白。

如果舌质红舌苔少,这是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导致的上热下寒,在中医上也有一种说词叫水浅不养龙,这个时候是不能用单味肉桂的,否则会加重阴虚的症状。要怎么用?肉桂5克煮水送服六味地黄丸,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七味地黄丸。地黄丸滋补肾阴,肉桂引火归元,这样配合着来用。

最后我们来讲讲肉桂和桂皮的区别。



我们来看这张图,上面是桂皮,下面是肉桂,很明显,肉桂比桂皮看上去更厚实,因为有对比,所以感觉是比较直观的。

假如没有对比呢?大家在拿到这样一味药材的时候怎么去判断它到底是桂皮还是肉桂?

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闻。肉桂闻起来有点甜,有点香,它是甜香的,很多喝咖啡的人喜欢在咖啡里加一点肉桂粉。桂皮闻起来像什么,大家都吃过炒瓜子,就是用香辛料炒好的瓜子,大概就是这么个味道。

第二步,辨。如果第一步还不好判断,那我们来看第二步。辨什么呢?辨颜色,从颜色上来区分。桂皮是棕色的,肉桂则趋向于橙红色。大家看上图,是不是这么回事?

第三步,切。用指甲在内侧切一道,有油痕的是肉桂,没有油痕的是桂皮。

总得来讲,肉桂的药性要比桂皮好的多,所以入药用肉桂多一些,桂皮更适合炖汤。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表盘镶嵌60颗vvs级天然真钻,持中国GTC机构检测证书,百分百每一颗都是真钻,支持复检 假一赔十!!
  •  最近我要和老板摊牌了——不涨工资我就走人,凭我的技术能力,老板肯定要挽留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主管级别的工资是定好的,不是你想要多少就给你多少的,都像你这
  • 我艹,有一个同事小哥哥竟然长的和我经常刷的网红有点像,今天他戴墨镜我才想起来,那网红可是老渣男一个啊拿把扇子戴个墨镜讲他的情史,我现在可是成功打入小哥哥圈内部,
  • 说来也真是奇怪 听到一些歌的时候就总能想起以往某时某刻的场景 有些时候是初春那种寒风吹在脸上的感觉 有的时候又难免想起骑车在长乐路复兴中路上的样子 我最近总
  • #扑通扑通少女心#挥手微笑,对过去的一切说一声珍重,一路的相陪,酸甜苦辣的感动,一路的纠葛,蒂芙尼手镯铸就多彩的人生;珍惜爱你的人,是他(她)用付出塑造了爱的神
  • 我最后的主要项目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特定的朵拉照片叫做“瞎子乐团”,我无法停止思考当我看到在@tate从那里我看着安娜·道格拉斯书雪莉贝克的女人孩子闲逛,街头摄影的
  • 所以,直到那天为止,我们都一定要幸福呀”“幸福就是这样,它很难得,但是你也会仅仅是早上睁开眼,开始新的一天。This is the best today.冬天来
  • YTE AsobiFactory AGF2021 名侦探柯南 出展周边 「マリンシリーズ」海军风水手服系列 灰原哀/柯南/安室透/赤井秀一亚克力立牌、徽章、文
  • 环球恐龙城出品了一系列经久不衰的文化旅游娱乐产品和体验,成为中国主题乐园的民族品牌,是常州文旅的一张闪亮名片。在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任葛村老
  • 总之在我眼里是喜剧效果拉满了。当然,弱势人还包括孩子,不管是郭威家的孩子,还是熊磊家的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咱不会像烂果儿那样说让孩子当她的金童玉女。
  • 此次调整前,抖音的产品、运营以及本地生活业务均由抖音负责人 Seven 负责。【抖音调整组织架构,2021年DAU增长承压】近日获悉,抖音团队于近期完成一轮组织
  • #ずっと隣を歩くのは# 涙と喜びを共に分け合いながら小さな一歩を重ねてきた僕ら眩しく照らす太陽雲ひとつない空を見上げて次の1ページへ行こう弧を描く願い どこまで
  • 你是南国来的孩子有着不能缚的性子身上披覆了寓言而浑然不知奔跑着 忘我的 快乐悲伤都放肆阳光也不愿阻止风抓不住你,站在云端也别想碰到你自由的你,骄傲的你,心爱的你
  • ”那人泣涕叩首去了。”那人得法而归,忙制备了一个草人。
  • 书籍电影,妈妈煮的面,爸爸的迁就,朋友的爱,伴侣的陪伴都能使我变得珍贵,我要我一直开心。”希望长大后你会明白,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通宵达旦,然而认真和奋斗的态度
  • 8、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8、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 像我这种蛀牙党,最喜欢的就是不会长蛀牙 据说用了代糖赤藓糖醇,喝了居然连痘痘都不会长让我喝几瓶试试味道是真滴很不戳一直酷爱元气森林嘻嘻#元气森林##气泡水#35
  •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特意借到了这款真机并上手实测,我来谈谈这款本的特点和卖点,供各位网友参考,具体如下:1,荣耀MagicBook 16 Pro锐龙版整机尺寸为
  • ♬ 第10首潇俊颖原创音乐♬ 《回忆i过客》#原创音乐##音乐# 2018.10.27词.曲:潇俊颖时光它是一幕悲喜剧我们在哭在笑的结局懂不懂 爱不爱遗忘的 铭
  • 看图1,我们亚洲大多数人都是球型鼻头,鼻头只有一个鼻尖表现点,鼻头较圆润。 看图1,我们亚洲大多数人都是球型鼻头,鼻头只有一个鼻尖表现点,鼻头较圆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