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读书# #墨香荐书# #新书推送#《亡明讲史》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
作者简介:
台静农:著名文学家、文学史家、书法家,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者。曾于北京参与发起“五四”以来第三个全国性文学团体“明天社”,后同鲁迅同组未名社,倡新文学。1945年赴台,任教于台湾大学。早年的治学重心在小说、散文、研究评论、整理编辑民歌集,后寄情书法。台先生一生坚守学术岗位,治学文学、书画、经史,卓然为一代大家。
※※※※※※※※※※※※※※※※※※※※※※※※※※※※※
内容简介 · · · · · ·
新文学的燃灯人——台静农最后一部小说作品,讲述明清易代之际一段天崩地解的史事。一部写于抗战时期的危机之作。手稿藏于书斋八十余载,于本世纪初被发现,今首次出版简体中文版。| 大学问出品

(由鲁迅欣赏的小说家台静农撰写,陈独秀为该书手稿第一读者)

新文学的燃灯人——台静农先生最后一部小说作品,也是其所有小说作品中篇幅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本世纪初被发现、整理,今首次出版简体中文版,距离作品完成已逾八十载。

本书讲述了明清易代之际一段天崩地解的史事。故事始于李自成攻陷北京,百官四散,崇祯皇帝走投无路,自缢景山;终于南京沦陷,福王被俘。台静农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在这样一出亡国大戏里,以戏谑滑稽的方式,写出崇祯王室最后一刻的紊乱暴虐、宗室朝臣的苟且偷生、南明小朝廷的尔虞我诈……在国民党退居西南消极抗日之时,这部借古讽今、针砭时弊之作,表露出其作为一位“五四”文人和革命者的忧国心声,既是危机之作,也是危险之作,其文字间的张力关乎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精神面貌。

【本书亮点】

1. 台静农,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者,新文学的燃灯人,鲁迅欣赏的小说家。

台静农是著名的文学家、文学史家、书法家。曾于北京参与发起“五四”以来第三个全国性文学团体“明天社”,后与鲁迅同组未名社,作品曾受到鲁迅的赞赏。

2. 陈独秀是《亡明讲史》手稿的第一读者,并对此书提出过期许。

“五四”运动和左翼革命的先驱陈独秀曾为《亡明讲史》初稿的重要读者,他于1940年秋天已经先睹为快,并致书台静农,鼓励他“修改时望极力使成为历史而非小说”。

3. 台静农的最后一部小说。藏于书斋八十载,未能于作者生前出版。发现手稿、整理成书、出版面世历经十余载。今首次出版中文简体版。

《亡明讲史》是目前为止被最后发现、整理,并出版的台静农小说作品。在以往的诸多台静农文集、台静农研究、台静农代表作中,均未收录该作。

4. 台静农所有小说作品中篇幅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更是极力接近历史真实的一部。

《亡明讲史》最终成稿,有名有姓者可于史料中查证来历者便有150人,无名无姓者难以计数。书稿以众多史料为依据,从中稽考、编辑、改写,并适时加入个人议论或判断。可谓句句有来处,字字有斟酌,是小说,亦是历史,有小说之文采,亦有对史实之尊重。

5. 成书于抗战胶着时期,是危机之作,更是危险之作。

本书作于国民党退居西南消极抗战之时,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指涉意义的作品,是危机之作,更是危险之作。书中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祖国和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的忧患之思和深情寄托。 台静农下笔之时,便已然肩负起了一位文人的社会责任。此作对认识台静农及那个时代中具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精神心态,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6. 了解台静农,不可忽视的一部重要作品。

如果说台静农早期作品证明了他的“悲心”或“愤心”,那么在遭遇到政治打击后所作的《亡明讲史》则透露出他横眉冷言、笑骂一切的文人姿态。不论从内容或形式来看,对于认识台静农文学写作的特质,《亡明讲史》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名家推荐】

台静农是1920—1930年代初“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曾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全面抗战爆发后,除了《大时代的小故事》等数个短篇,文学史家一直以为他已基本停止小说创作。但没想到,在炮火连天之时,台静农还潜心创作了《亡明讲史》。幸存的手稿两年前在台湾经整理而出版,台静农这部唯一的历史小说在埋没八十年之后终于与世人见面了。几近完成的《亡明讲史》以类似“故事新编”的角度讲述明清易代、天崩地坼的一段史事。台静农以小说写历史,视历史如小说,《亡明讲史》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他对祖国和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的忧患之思和深情寄托。在抗战胶着时期,《亡明讲史》与郭沫若、阿英等作家的历史剧一起,汇成一股书写晚明的文学洪流,以其对明末清初历史的想象和再创造,生动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台静农何尝不曾“呐喊”过、“彷徨”过?但到了抗战前夕,新文学的范式显然已无法表达他所感的时,或他所忧的国。在革命与启蒙之外,他感受到更苍莽的威胁铺天盖地而来。无论政治抱负上或个人情性上,他都面临着此路不通的困境。《亡明讲史》那样阴暗却又轻佻的口吻,已经清楚标示他的危机感。在这方面,台静农对话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鲁迅。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本书是台静农先生的小说作品中,篇幅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作品,对认识台静农及那个时代中具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精神心态,重要性不言可喻。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

【编辑推荐】

1. 台静农在《亡明讲史》中一点点剥开明朝灭亡的外部因素,大明王朝衰败不堪的内里显露无疑,他亲手从里面揪出那些吃着大明的饭、砸着大明锅的贪官、奸臣、国贼……昏庸的主子、奸佞的大臣,大明气数已尽,病入膏肓。台静农从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角度,揭露了明亡的根源。他在抗日战争胶着、国民党退居西南之时写下此危险之作,借亡明史事针砭时局,其中的痛心疾首、怒火中烧、愤恨无奈,一字一句间表露无疑,他欲借这文字把当政者刺痛,把人民唤醒!何为文人担当,“真实的写出内心的哀乐并表现时代的明暗”,洞察社会的病态并深刻描绘出来,便是文人的担当,是台静农的担当。

2. 台静农以戏谑滑稽的方式,以戏剧性的变化,以强烈的对比,写出宗室朝臣的荒唐可笑,写出一个朝代的悲哀,讽刺之笔直戳人心,无尽的愤恨与辛酸便在这讽刺过后久久回荡,使读者在与作者产生共鸣之余,也不免担心作者不要被段史事气出内伤才好。从明亡联想到抗日战争胶着的当下,台静农难免惊心,怕也是为国运捏了把冷汗的。《亡明讲史》就是台静农亲手做的历史的铜镜,为了照见那危机爆发的时代,也为了警醒世人。是台静农此生最后一部小说,应该也是最锋利、最耗费心血的一部。

目录 · · · · · ·
台静农生平
简体版序言
凡例
一 001
二 018
三 023
四 033
五 036
六 045
七 050
八 055
九 056
十 070
十一 073
十二 083
十三 089
十四 095
十五 100
十六 108
十七 113
十八 116
十九 121
二十 134
二十一 146
二十二 149
二十三 156
二十四 162
二十五 167
二十六 171
附录一:亡明作为隐喻—台静农
《亡明讲史》/王德威 178
附录二:“只有漆黑”—《亡明讲史》
及其相关问题/廖肇亨、郑雅尹 197
后记:写在出版之前/廖肇亨 228
人名索引 233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唐代〕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揽 一作:览;明月 一作: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销愁 一作:消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注释
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为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李华(文学家)。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
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李云,又名李华(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
长风:远风,大风。
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俱怀:两人都怀有。
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揽:摘取。
销:另一版本为“消”。。
称(chèn)意:称心如意。
明朝(zhāo):明天。
散发(fà):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
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此年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宣州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曾多次登临,并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赏析

  本诗是作者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千,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和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他是一个把葡萄变成葡萄酒的人”】张炜在近50年的文学长旅中,不断地开拓创作疆域,也取得了丰盈的收获。他不仅以《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21部长篇小说,奠定了作为一位当代优秀作家的地位,还以大量的诗歌、童话、散文、学术随笔和文论,丰富了文学的高原。他在每一个创作阶段,在每一部重要作品中,都有新的探索和突破,有令人惊异的文学创造。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位重要作家,从学术意义上扎实、系统、深入梳理其写作生命并有开拓意义的专著尚付阙如。

近日,张期鹏、亓凤珍合著的《张炜评传》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这一空白。作为第一部关于张炜的评传,作品系统回顾了张炜从1956年出生直至2021年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历程,深入挖掘了他的文学根脉和精神背景。更为重要的是,与一般的作家评传不同,该书始终紧贴张炜的创作之路和文学作品,充分开掘第一手材料,向读者提供了尽可能丰富的史实,从而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丰满、可信的张炜。这是两位作者在30多年的资料积累和精心研究的基础上,于2018年秋天完成《张炜研究资料长编(1956—2017)》之后,应约撰写的一部作品。就对张炜作品的熟稔程度和对张炜研究资料的占有数量而言,他们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就使《张炜评传》突破了“传记加评论”的藩篱,实现了张炜生活经历与文学创作的映衬、文学作品与有关评论的互动,也实现了张炜与其所经历的整个文学史的映衬和互动。就是在这种映衬和互动之中,展示了张炜文学道路的内在逻辑关系,张炜文学之于中国当代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认为:“张炜是一位写作历程近50年,创作总量近2000万字的重量级作家,而且正健步走在文学长路上,创作活力旺盛,新作接连不断,撰写这样一部评传可能为时尚早。”因此,他们更愿意把这部作品看作是“抛砖引玉”之作。但这并没有影响学术界对这部作品的好评,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一部“功夫与功力皆非凡”的评传,因为正如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魏建所说,撰写《张炜评传》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首先张炜作品体量大,创作类型也非常丰富,涉及小说、散文、诗歌、学术随笔、儿童文学等;其次张炜作品思考深,他将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变成文学作品,增加了对作品解读的难度。”张期鹏也表示:“张炜作品中纪实性文字比较少,也增加了写作评传的难度。”

3年中,张期鹏、亓凤珍很多个周末都是在档案馆、图书馆度过的,有时一待就是一天,中午就以面包充饥。张炜的著述总量近2000万字,有关他的研究文字更是难以计数,要梳理这浩如烟海的文字,两位作者下足了功夫。不仅如此,这部作品还显示了作者极大的学术勇气。张炜认为:“书中呈现了大量不同于以往的作者的独立见解,在图书面世后可能会有争议,但张期鹏、亓凤珍不盲从于成说,坚持自己的观点,很有勇气。”

张炜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最有中国气派、中国风度的作家”,张期鹏曾多次提及自己对张炜的这一理解。“这体现在他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雍容高贵的非凡气度上。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又从不排拒世界优秀文化的滋养,更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思考和个性化表达。这些,对于张炜之所以能够成为张炜,都是不可或缺的。”

作为一位成名已久的作家,以往一些评论家给张炜贴上了很多标签,如道德理想主义、保守主义、反现代化、塑造乌托邦等。对于这些,张期鹏、亓凤珍在《张炜评传》中没有进行争论或反驳,而是用大量翔实的资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地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张炜曾说过“一个作家一生就是在写一部作品”,张期鹏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张炜。这部评传也表达了这样一个鲜明的观点: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张炜,其实一直在为他们这一代人、在为他的出生地书写,这是他全部作品的“统一的思想内核”。

47万字的《张炜评传》历时3年才与读者见面。亓凤珍在回忆创作曾经遇到的困难时说:“这也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张炜曾经评价泰戈尔说:“时光之水从他心中流过,就变成了芬芳的液体。”亓凤珍认为这也是在说他自己,“他是一个把葡萄变成葡萄酒的人。”亓凤珍将《张炜评传》的创作过程视作“一直在品味张炜带给我们的玉液琼浆,这个过程既艰难又让人着迷。”谈及这本书的写作思路,亓凤珍认为张炜本人就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大书,他们要做的就是从逻辑和精神上把这部“大书”鲜活而充实地展现出来。

多年的资料积累,加上写作过程中进行的大量实地踏访,以及许多张炜研究者的支持和帮助,使这部评传具备了较强的权威性、史料性、可读性。“我们希望在创作过程中,寻找到张炜创作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还原这个过程。借由这本书对张炜的作品进行一种阐释,让更多的读者更好地理解张炜的作品。”这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期许,也是每个严肃的学者所必须秉承的原则——言而有征。正是在这种坚实的历史文献考证基础上形成的学术评传,成就了一部难得的好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每个月特殊的那几天,能量特别的混乱,然后就想换头像,一个心情一种头像,当换一个头像的时候当时感觉真的很喜欢,久了心情发生了改变,又突然觉得这个头像感觉有些地方不
  • |明星推荐 - #IVANYONGCOUTURE2021SS The Fairy ball 系列# 星耀:#阚清子# 身穿身穿香槟色超大蝴蝶结露肩薄纱长裙出席活
  • 【中公教育未来科学城拿地,打造新时期产教融合标杆】 12月2日,未来科学城西区七里渠南北村土地一级开发项目CP00-1804-0002地块R2二类居住用地、CP
  • 《倚桥等风等雨等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曲《断章》,一诉离殇。 月还是当初的月,桥还是当初的
  • 小女子不才 未得公子青睐 扰公子良久 公子勿怪 公子向北走 小女子向南瞧 此生就此别过了 难以忘怀 愿你三冬暖 愿你春不寒 愿你天黑有灯 下雨有伞 愿你善其身
  • 【英国:住进童话里!风车变身舒适房屋丨¡No es solo un molino de viento, sino una casa acogedora!】¿Al
  • #孟鹤堂[超话]##周九良[超话]# 在这个喜庆祥和的日子,我来抽奖啦!! 带#孟鹤堂周九良 携手十年# 话题转发并关注两位先生,过百手动抽一个姐妹付邮送P2娃
  • #教资人# 科目三没有过 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原本就是要保二争三的 现在的结果已经很好啦[鼓掌] 范范同学会继续努力当个教资人[给你小心心] 也㊗️贺教资笔试都通
  • 我曾读过:“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煮茶听雨这般自在悠闲,何乐而不为?熏陶闲情这般陶冶情操,何乐而不为?写文记事这般接近生活,何乐而不为?心中无尘埃,
  • #高韩cp[超话]# 看不起韩姐还有一个点,我自己微博最火的视频是现场抗议gd游行(gd被压制大半个月以后就转仅好友圈可见了),韩姐所谓自己日常的微博dy除了高
  • 处于寒冷干燥的冬天,头发很容易缺失水分。不仅头屑增多,还容易面临一个困扰,干燥的环境下,为了漂亮烫染的头发变得像稻草一样,容易毛躁打结,甚至出现分叉断裂。由于静
  • 近日,“中国旅游演艺第一股”宋城演艺(300144.SZ)宣布签约延安千古情项目。在2017年连续签约几个项目后,时隔3年,宋城演艺轻资产项目再下一城,轻资产输
  • Chelsea Flea 29 W 25th St, New York, NY ⏰Saturday&Sunday 8am - 5pm 咱曼哈顿也有自己的古董二手
  • 干物资深患者 不知道有没有一个人的出现 能防止我进入完全的干物状态 宅女(憧憬恋爱)→干物女(放弃恋爱)的进化 题(内)外话:小埋真的是太可爱了鸭~ 1.痴迷
  • 100㎡原木风格装修,艺术包裹生活,每1㎡都是亮点! 这是一套日式原木风格的装修案例,屋主俩人对自然有着天然的信仰,在家的打造上,并不追求固象、众多元素堆砌起
  • 终究不过天宝年间,一场大梦。 小头鞋屐窄衣裳,青黛点屬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宫的白发宫人隔绝在深宫中,几十年里始终照着天宝末年的流
  • 真的是超级胆小怕人一只小猫咪,带到医院去一称,只有0.62kg,用了很长的时间和他熟悉起来,饭量也慢慢大起来,现在体重1.2kg,猫咪疫苗已打完,体外驱虫已做,
  • [来]】WFP计划于甘肃省安定区和东乡县实施为期四年的“富锌马铃薯小农户试点项目”的基线调研工作即将展开,现在需要向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公开招募调研员55人、护士1
  • 【生日文案】01.“生日快乐 星星是银河递给月亮的情书 你是世界赠与我的恩赐”02.“祝你生日快乐 祝你天天快乐 祝你从早上起床快乐到晚上钻进被窝”03.“生日
  • 时间真的很快 转眼四年过去了 就剩最后关键的一年啦 这几年过的好像很充实又好像什么都没干 该拿的证也差不多都到手了 可又感觉差点什么 人总是在经历了一些事情 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