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诸乘诸宗,
都以忏悔业障为佛弟子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列为修行者的日课之一。

忏悔又分事忏、
理忏。
  
事忏,
是在众僧或佛像或自己伤害的人之前,

诚恳坦白发露过错,
表示悔过,

“ 所未作者,
更不敢作,
已作之业,
不敢覆藏。”

(《 金光明经 》卷二 )。
  
大乘《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说
观想专表忏悔灭罪的普贤菩萨而忏悔之法。

汉传佛教界依经编有多种忏悔的仪轨,

如《 法华忏法 》、
《 金光明忏法 》、
《 药师忏法 》、
《 华严忏法 》、
《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
《 梁皇宝忏 》、
《 慈悲水忏 》、
《 大悲忏 》等,

以供佛弟子依法修忏悔。

密乘则主要观想密法总管、
普贤菩萨的秘密身金刚萨多,

诵念其
“ 百字名 ”
( 咒语 )
而忏悔,

这被列为密乘修行者必修的
“ 四加行 ”之一。

事忏忏至罪障消除,
有严格标志,
称“ 见罪净相 ”。

依《 准提陀罗尼经 》所说,

见罪净相有看见或梦见佛菩萨、
光明,

或梦见听闻佛法,
吐恶食,
或吐或饮乳及酪,

或梦见日月、
空行母、
猛火、
水牛、
黑色人、
僧尼、
乳树、
象、
牛王、
山、
狮子座、
微妙宫殿及飞行上升等。
  
理忏,
又名“ 实相忏悔 ”、
“ 无相忏悔 ”,

即依佛法真理,
观业从心起,
由自心妄想而生,
妄想依缘而生,

即生即灭,
无实自性,
本来是空,
如空中风,
无所依止。

《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偈云 :
  
“ 一切业障海,
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
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这种理忏,
因与绝对真理 ——

本来空性相契合,
故消灭罪障恶业的力量比事忏更大。
  
2 、对治现行力。

即修佛教所说种种能对治业障的法门,
如读诵大乘经,

观空、
无我,

持诵有消业力用的真言密咒,

及以虔敬心、
忏悔心塑画佛像、
供养佛和佛塔,

礼佛、
持念佛菩萨名号等。
  
多种大乘、
密乘经典中,

都盛说此类修行能消业灭罪。

如《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说
若昼夜六时礼十方佛,

诵大乘经、
思第一义甚深空法,

“ 一弹指顷,
除却百万亿阿僧祗劫生死之罪。”
  
《 金刚经 》说
诵持该经能转后世重罪为现世受人轻贱的轻报。

《 观无量寿经 》说
临终者至心称念
“ 南无阿弥陀佛 ”
名号一声,

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观想佛的形相、
净土等也皆灭罪无量。

《 大悲心陀罗尼经 》说
供养观世音菩萨并专称其名号,

“ 得无量福,
灭无量罪,
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

持诵此菩萨
“ 大悲咒 ”,
一宿满七遍,

“ 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 ”,

甚至接触从虔诵此咒者身边吹过的风,


“ 一切重障恶业,
并皆灭尽,
更不受三恶道报,
常生佛前 ”,

然“ 唯除一事 :
于咒生疑者 ”。
  
密乘经典中此类说法比比皆是,
多数佛菩萨真言皆被说为有消罪灭障之效。

这类灭罪法门的神力,

来自佛菩萨与真实相应的誓愿和历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

与众生虔诚敬仰心、
忏悔心的清净心力之因缘和合。
  
3 、遮止力。

指严格遵守以
“ 防非止恶 ”
为旨的佛教戒律,

谨言慎行,
不作诸恶,
奉行诸善,

以实际行动证明已痛改前非,
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4 、依止力。

指皈依佛法僧三宝,

发普度、
普利一切众生的
“ 菩提心 ”,

依靠三宝的巨大法力和菩提心的强大愿力为殊胜增上缘,

自能起到消罪灭障的作用。
  
虽说恶业罪障可以依以上种种法门,

随心转、
消,

但是否转、
消,

须具严格条件。

如前所述,
事忏须修到
“ 见相 ”,
方算见效;

理忏则须修至明心见性,
与空性真实相契,

《 永嘉证道歌 》曰 :
  
“ 了则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宿债。”
  
了,
指明了自心佛性,
证见空的本面,
其境界相当高深,
非可轻易达到。

若不能
“ 了 ”,
那就还得受因果律制约,
偿还宿世所欠的债。

可消可转之业,

主要指非决定心作、
作已有悔的
“ 不定业 ”。

《 优婆塞戒经.业品 》说 :
  
“ 若时不定果报不定,
是业可转,
或果报定应后受者,
是业可转现在受之。”
  
没有说过重大定业可以不受。

佛典中说,
以佛力之大,
亦难卒灭定业,

但也非绝对不可灭,
只不过消灭转移的因缘难具罢了。

智者大师
《 法华文句 》卷十说 :

“ 若其机感厚,
定业亦能转。”

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和大感应,

可以转、
消定业。
  
至于佛教所设各种忏悔灭罪法,
虽可奏效,

但经论中还是强调作了恶业之后忏悔而净,
与注意防护不作恶业之清净,
两者大有区别。
  
《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 》说,

若破犯杀、盗、淫、妄( 语 )的
“ 根本戒 ”
( 性戒 ),

虽然可以通过深重忏悔灭罪后,
重新受戒,
但障碍现生证入菩萨初地。
  
只有皈依佛教、
受佛教戒以前所造的重大恶业能忏悔而净,

皈依受戒后所造的重业难以忏除。

僧尼戒条规定,
同性恋等重大恶业是不可忏悔

( 僧团不接受其悔,
非驱逐不可 )的。

这就避免了业可转消说可能产生的

“ 今天先尽情作恶,
明天再忏悔念经持咒以消灭恶报 ”
等副作用。

附 :

野孤禅 ”公案
  
中国禅宗门下,
流传着一则著名的
“ 野孤禅 ”公案
( 参禅故事 ),

讲的便是业报是否转可消的教理。

故事说 :
禅宗六祖慧能三传弟子百丈怀海禅师,

每日上堂,
见常有一不认识的老人听他说法,
听毕随众僧散去。

有一天,
众僧散去后,
老人独自留下来,

百丈乃问 :
“ 站在那里还不走的是什么人?”

老人回答 :
“ 我于过去迦叶佛出世时,
曾住此山为大禅师,

有学禅者请教 :

‘ 大修行的人还会落于因果
( 被因果律束缚 )吗?’

我答 :
‘ 不落因果。’

因为答错,
遭受恶报,
堕为野狐,
已经五百生,
今请大和尚代作一正确答案。”

百丈说 :
“ 你只管问。”

老人便问 :
“ 大修行的人还落因也未?”

百丈答 :
“ 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

告辞说 :
“ 金也脱野狐身,
住在山后,
请求能按葬送亡僧的仪式烧送。”

百丈乃命维那师
( 掌管僧众秩序的僧职 )
敲钟召集僧众,

斋饭后率大家去后山葬送亡僧,
果然在后山发现一只死狐狸
( 见《古尊宿语录》卷一等 )。
  
迦叶佛
( 释伽牟尼以前出世的佛 )时的一位大禅师,

因为答徒众所问,
一字之差,
修行一世,

竟然落得个百生堕为野狐的下场,
此事的确发人深省。

这禅师答错的,
正是佛法中关于业报因果的重大理论问题 :

依佛法修行,
究竟能否超越因果律,

不受业力果报的束缚?

禅师的答案,
究竟错在哪里?

如果说他答错了,

那么慧能高徒永嘉玄觉禅师说

“ 证实相,
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 ”,

岂非更错?
  
依佛法义理,
因果律,
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
是铁的自然规律,

只能从遵遁中获得自由,
不得随意超越。

经传载释迦牟尼在成佛后,
还曾因过去世的宿世,

受“ 金枪马麦 ”

( 被木片伤足、
施主忘记供食而屈尊食用马料 )之报,

佛神通第一的高足摩诃目犍连和禅宗西天第二十四祖狮子尊者等,

尽管已证阿罗汉,
仍因酬偿宿世所欠人命,

被人打死、
杀死。

说明业报不是那么好超越。

《 优婆塞戒经 》说,

依佛法修行,
只有修到阿那含果
( 第三果 )

和阿罗汉果,
才能转应后世重受的欲界重业果报,

在现世提前受报或从轻受报,
轻业不受,

不是一修行便可转、
消业报。

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
笼统肯定因果律可超越,

忽略了可转、
消宿业的条件,

未能将真、
俗二谛统一

( 依业空故必有因果报应 ),

堕于
“ 恶取空 ”的边见、
断见,

会起使人纵心放任、
不勤苦修行的负面教化作用,

令学人智眼不明,
造下了宣扬邪见的恶业,
因此应堕于畜生道,
受痴暗无智之报。

然毕竟善根不浅,
五百世后,
得遇百丈禅师说法,
当下解脱。

百丈回答
“ 不昧因果 ”,

与“ 不落因果 ”
虽然只一字之差,

但这个“ 昧 ”字非常关键,
肯定因果律不可超越,
只能如实认识,

“ 不昧 ”,
与常人的
“ 不明 ”有别,

意谓对前因后果及因果本空的性质看得清清楚楚,

如大珠慧海禅师所说,

“ 现前心通,
前后生事犹如对见 ”

(《 传灯录 》卷二八 )。

据说摩诃目犍连、
狮子尊者,

不是不知宿业果报,
而是以神通智慧看清楚了,
才主动找上宿世怨家债主的门,
去痛痛快快地接受被杀之报。
  
至于永嘉玄觉禅师
《 证道歌 》所说的

“ 刹那灭去阿鼻业 ”、
“ 了则业障本来空 ”,

是从真谛的角度,

肯定证会实相
( 空性 )
有消灭阿鼻地狱重业的巨大力量,

这完全符合佛教教义。

按大小乘所说修道阶位,
修行者观修实相,
当达见道前
“ 四加行位 ”的第二位
“ 忍位 ”时,

便已转、
消重业,

不堕恶道,
继而入见道位以上,
便永断恶道之因,
再也不会堕入地狱等恶道了。

禅宗说的
“ 证实相 ”与
“ 了 ”,

一般指见道,
那当然已消灭了阿鼻地狱重业,
若未达“ 了 ”,

对不起,
那还是得遵循因果律安排,
去偿还宿债。

(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
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

大乘的菩萨,
则于初僧祇之终,
终四善根之加行,
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

参禅用功的方法

我们要对所说之法随时破除这种执著——因指而见月。参禅用功的方法就是四个字:起、承、转、合。也就是超越、承担、转化和融合。

1、超越
第一种方法是超越。首先我们要超越对身体和物质的执著,来突破器世间的局限性。

如果我们的心处在迷的状态之下,我们的心活在最低层的对物质享受的追求,那实际上你被它绑死了,你不停地想贪、想得到。

那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你的心迷掉了,所以你很恐惧,你觉得活着没有安全感,你希望拼命地多占有一点为未来做准备,对吗?凡夫众生总是这样的,为了未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自在、快乐和幸福。但是你未来真的有幸福吗?不可能的,你在一个迷的状态之下永远都不会有幸福可言。你认为你占有很多物质,你将来就会有保障吗?不是的。

凡夫众生很多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内心的安全感,为什么没有安全感?因为内心有恐惧,我们要面对这个纷纭变化的、未知的世界,我觉得自己占有的东西太少了,我觉得我学的知识也太少了,那这样的追求永远没有止境,所以向外在去追求对物质的占有,那是没有用的。这就叫做“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也就是说,你得到了就对它起贪婪、起贪著;你失去了或者你得不到,你就起愤怒、起憎恨。所以我们最浅的就是要超越对于身体的、对于物质的执著,这是开启禅的智慧的基础——超越。

其次,要超越对观念和思想的执著,来突破有情世间的局限,进入智正觉世间觉悟者的世界,像佛一样、像一切圣者那样快乐自在地活着,轻松自在地活着,这是开启了禅的智慧。

2、承担
第二种方法就是承担。承担就是活在当下。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这是禅的智慧告诉我们处理事情的九字真言: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具体怎么去做?有五随:随遇而安、随缘自在、随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处作主,这五随是我们活在当下的方法。

随遇而安,在任何遭遇里面我们都要能够安祥、自在。不要在我们所遭遇的环境里面去分别优劣,去计较得失,那样你就活得很累了;而应该向内在去开启内心的智慧,这样我们就能够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真心。

凡夫众生总是落在非此即彼的判断里面,这是很有局限性的。你要落入到非此即彼的判断里面,你就会总是遭遇到两难的境地,这样做也不对,那样做也不对,那你就卡住了,你的人生、你的生命就被卡住了。其实要从多元的角度去面对这个世界,要具有超越两难的智慧,我们要能够以多角度来面对这个世界,不要以境界和外在的成就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来判断生命的价值,而是以内心智慧的开启来肯定自己的人生。

所以说科技成就一切,禅的智慧肯定一切,最值得肯定的就是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众生并不用向外去求知识,只要是能够透过这么一种知识的启发和引导而开启内心佛性本具的智慧宝藏,这才是能够让我们非常自信、自由、快乐的生活的法宝。

遇到任何的缘分,我们都要能够得自在,不要被这个缘分绑住了。在成功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会垂头丧气;在表面上不会去论输赢,而是在心地清净上下功夫。那么,我们有了禅的智慧就知道要活在智慧里面,不要活在知识里面;要活在慈悲里面,活在觉照里面,不要活在那种分别念的情感里面。有了禅的智慧,我们生命之中的一切遭遇都会成为自己独特的、珍贵的礼物。我们全然地开放,去接受它、享受它,就能够让一切遭遇都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独特的法门,而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真心本体,越来越活得快乐、自在和安祥。

第三就是随顺众生。如果我们用一种分别的观点,用一种知识去判断我们面对的人群,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可用,那个人不可用;这个人有才,那个人没有什么能力;这个人德行好,那个人道德很低下、很败坏,甚至会觉得手下无可用之人,觉得很困惑。但是如果开启了禅的智慧,我们知道用欣赏的眼光、用觉照的眼光来看,那么天下无不可用之人,无不可用之物,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一切都不执著,那么一切都能够为我所用,整个世界都能够为我所用,这样是随顺众生。以这样的方法来欣赏每一位众生,顺着众生的根性去启发他,去融他、化他、用他,就能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四就是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是消除嫉妒心,要有一种宽广的胸怀。现在这个世间竞争这么激烈,大家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其实是因为没有学会随喜功德的缘故。凡夫众生心迷,他觉得世间资源有限,人家得到了,我可能就少了。不是这样的,要用一种随喜功德的方法,人家成功了我随喜他,真正发自内心。要有一种一切都肯与人共享的气度和胸襟,当然天下英才皆归麾下,这样来修随喜功德。

佛法之中也说,如果自己的修行比对方高,那么他修行的功德我去随喜他,我得到的功德比他更大;对方的修行跟我平等,我随喜他的话,也能够得到跟他同等的功德;对方的修行比我高,我去随喜他,我也能够得到一半的功德。

第五就是随处作主。随处作主是《临济语录》上面临济禅师的开示:在一切情绪里面要能作主,在一切境界里面要能作主,在一切观念思想里面要能作主。

3、转化
第三种方法就是转化,转化包括了转化思惟模式和转化行为模式。凡夫众生的思惟模式是什么?是大脑思惟。大脑思惟的特性是什么?记忆、解读。用过去累积的种种的知识、观念、经验,都把它累积起来,在遇到新鲜事物的时候马上去解读它、判断它,但是这有局限性。

凡夫众生,如果你是用迷的心、向外追寻的心,那就是轮回心;轮回心就有轮回行,有轮回行就感轮回果。圣者是解脱行,也就是完全地无我利他,所以就是能够把日常生活都转化为菩萨的生活方式,使人生的每一刻、每一刹那都变得非常有意义。

龙树菩萨说什么是智者呢?“智者就是在明觉状态下自觉地利益自他。”明觉状态是智慧,利益自他是福德、是慈悲,佛法就是智慧和福德而已。所以,要这样去超越、去转化。

4、融合
第四种方法就是融合。融合就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没有心和境的对立,没有能和所的对立,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这是开启了真心,所以他活在完全没有对立的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里面。好像净土法门一样,净土法门的核心也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现在念阿弥陀佛,那我的心就在作佛,我的心就活在佛法界;而是心是佛,我心的本体本来就是自性天真佛。

--节选自《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大愿法师》

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构成。

每一元素都有原子,原子有正负电荷,

证明可以再分的,总之世上没有不可分的东西。

庄子说,一个东西天天拿去他的一半永远也拿不完,

反正要剩下一半,永远都可以再分的。

每个东西再小都有两面,不是孤立单面,部是由许多客观存在的条件构成,

客观条件够了此物就产生了,条件和合存在,条件不够就消灭。

这是佛法讲的

“ 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 ” 的缘生道理。
  

正因为事物是由客观条件聚合而存在,

所以叫缘生法,缘生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常性,

因为他是依靠客观条件聚合而存在,不聚则会消失,

他的存在是毫无主宰,没有常性的即没有自性的存在,

正如一个会议的组成,大家都聚集在一起便组成了一个会,

人都散了这个会也不存在了。

所以三法印中有一印是 “ 诸行无常 ”,

“ 诸行 ” 的 “ 行 ”

不是 “ 行深般若 ” 的 “ 行 ”

( 指心理活动 ),

这个 “ 行 ” 是指一切有为法,

即由因缘所聚合成的一切事物。

因为一切法因缘所生,缘散则灭,

所以他是无常的,缘生即无常,聚合则无自性。

“ 无常 ” 的含义是说没有一成不变独立的东西,这就是无常、缘生。

所以佛法的缘生理论同辨证法的观点并不矛盾,

与马列主义并不冲突,佛法的中心论点就是讲缘生,

因为缘生所以无自性,所以是无常,不是孤立的存在,

这是符合宇宙万法的真实相的。
  
而且这个 “ 空 ” 是 “ 照见 ”,

即是用智慧如实观察时 “ 照见 ” 的,

观行是在智慧上起的,如 “ X ” 光那样透视人体,

诸法的真实相,非凡夫的眼光能见到的,

是观自在菩萨以深般若智慧观见的,

观见五蕴都是因缘所生,都没有自性,自性空才是空的讲法,缘生故空,空无自性。

空掉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及人我上起的我执见,起执就是障碍,

有的对三宝即对佛像、经书上起执著了,

就贪佛像、经书,看见好的就偷为已有,

凡是对任何法上起执都是流转生死的根本,

而空就是要空掉这种执著。
  

“ 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是十二因缘的还灭法,十二因缘又叫十二有支,

都是缘生性空的,没有常恒的存在,故没有不变生灭。

般若如大火能 “ 烧 ” 尽一切执著,

不仅对有为法不应起执著,

对无为法亦不应执著,

“ 金屑虽贵,著眼成翳 ”,

在讲般若中没有一点儿保留,

保留一点儿就是流转生死的根子。

四谛也是缘起性空,不应在上面起执著。
  
修般若求智慧,有智慧就修,修又求证得一个果位,求得道。

《心经》说 “ 无智亦无得 ”、

“ 得 ” 有具体的东西。

“ 得 ” 有灾在的东西,得道得果,修行成就,都不能在得上起执著,

不定法中亦有一个得,众生总以为是实在的东西叫得。

智慧、得道都是缘起性空,

“ 得 ” 也是缘起性空,假名安立。

总之应了知 “ 得 ” 是缘起性空,

这就是无执著的 “ 得 ”、“ 智 ”。
  
学修不应太着急,对於所学修的法不应起执著,修行的心不应太急切,

但不精进也不好,佛对弟子讲,修行应如弹琴一样,心太切,如弦绷得太紧了就容易断,

应不过紧不过松,还应有持久不懈的心,有勇猛心,恒常心,太着急会出毛病,

佛法无多旨,真正用於修行成就的法门用不了多少,万法归根到底都是说一切法无我,

如果太精进了会把身体搞垮的。

反而达不到自己的愿望,不应急於求成,

应有畏远心,学法应如其次第的学,

犹如禽走路的人一样,开始不紧不慢的走,

才走得远,才能到达目的地。
  
“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
  
无得,本来就没有可得的,般若经说对一切不得起执著。

对一切法不起执著就无里碍。

执无为法,如三宝、般若都不应,执任何一法都是墨碍,

众生的罣碍恐怖就是因为执著有一“ 我 ”,

“ 我 ” 就是障碍的根子,无我了就无障碍了,无罣碍就无恐怖,

菩萨发心度众生,他不怕流转生死,

因为菩萨早就没有我了,

所以才发得起菩提心,觉悟一切有情。

小乘发不起菩提心是因为他未真正见到无我。

“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

没有我了就不会有罣碍,无罣碍,就不会恐怖。

“ 远离颊倒梦想 ”:

般若的究竟是无我慧,般若离颠倒。

颠倒有四种:
无常常倒,
无我我倒,
苦为乐倒,
不净净倒。
  
( 一 ) 无常常倒:

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但众生都执以为常恒不变,就叫无常常倒。

如 “ 无常颂 ” 中所说,知道自己要死,但总是想我还不得死。
  
( 二 ) 无我我倒:

众生把五蕴假合的躯体以为是我。

这就是无我我倒。
  

( 三 ) 苦为乐倒:

世间皆是无常幻化,但众生是以苦为乐,如结婚,世人以为快乐,而根本就是苦。
  
( 四 ) 不净净倒,净是妙好的意思,身子是最不净的,但众生却以为是净,对身体起执著。

这是四种颠倒。
  

“ 梦想 ”:
众生想的一切境,都是缘生无自性,

如梦境一般,但却以为是真实的,

梦见可怕的心生恐怖,

梦见欢喜的就高兴,

世间上没有一样是实在的。

想:
幻想,各人的想法都是颠倒想,证了阿罗汉就灭受想定。

证到般若远离颠倒梦想,菩萨证了涅槃,永不休息地度众生,

说小乘的涅槃是堕涅槃,未发度众生的菩提心,

我们每天念的《罗汉仪轨》

和大藏经中的《法住记》,

都说佛法不来,在世间上时兴时衰,

都是由於十六尊者住持,

十六尊者不入涅槃,住世度众生,

各在佛前发誓住持佛法,各人住持一处,

迦叶尊者在鸡足山 ( 云南省 ) 入定,从定力延长生命,住持正法,

等到弥勒菩萨下生,我们应求十六尊者的加持,十六尊者都发了菩提心,

在法华会上得到佛授记以後都要成佛,

是大乘人,是大菩萨,都发了大乘心,

以定力住世,现的声闻相。

《罗汉仪轨)中有颂文

“ 调伏自在现住声闻身 ”。
  
“ 究竟涅槃 ”: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梵语的音译,

意思是 “ 无上正等正觉 ” 佛成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正觉区别於菩萨和小乘的觉,十地菩萨等於十四晚上的月亮,

佛才是十五晚上的月亮,一切福德智慧资粮都圆满成就,

小乘的觉是偏觉,只是偏重自己觉悟。
  

禅宗阴悟的人,仅是一点没有明白,没有过关。

若根底深厚,到善知识处参学,善知识一点就穿,破除他的迷惑就开悟了。

遣便是祖师禅的微妙,祖师禅主要是以慧学断烦恼证无我,见诸法宵性,开悟就是见诸法实性,即见佛性。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见性即见佛性,佛性是无明的反面,无明遮住佛性就是迷,

断尽无明就见到佛性,开悟要依善知识参,无明的根本是俱生我执,无明

( 心里的病 )

被善知识拉出来就见到佛性,

所以要参访善知识,求师访道,请善知识印证,教诫。
  

祖师禅,如来禅都是有传承的。

禅宗门下常参 “ 念佛是谁 ”,是把无明的根子挖出来,

这是禅宗下的疑情,参念佛究竟是谁,说是我在念,

那个在念佛的 “ 我 ” 究竟有没有?

佛在世里主要是禅诵,禅是如来禅,范围很宽,

後来达摩祖师传的祖师禅,没有说是坐在禅凳上开悟的。
  
《续比丘尼传》中载:

一位叫玄机的比丘尼去参访禅宗的雪峰义存禅师。

禅师问:你从哪来,

玄机答:从日照峰来。

师问:日出也未?

答:日出就把雪峰照化了。

问:你叫什么名字?

“ 玄机 ”。

“ 一天织多少布?”

“ 寸丝不挂 ”。

说完转身就走。

没几步,禅师突然说:“ 袈裟拖地也 ”!

玄机忙回头看,禅师笑着说:

“ 好一个寸丝不挂呀!”

玄机即拜禅师为师,禅宗的话头就是没有答案,人的我执最易在名字上起,

所以禅师们以名字开玩笑。

若师徒二人都是饱参饱学,一句话就解决问题了。
  
修定的人,入定时就能降伏烦恼,

所谓禅诵,禅是心里用功,修定之前的除盖、断障也都是从内心降伏烦恼,

没有智慧则被烦恼所障,

没有烦恼才能考虑问题,

禅应是止观双运。

止,心不沉,散、掉举。

观,心起十分微细的作用。

诵:
就是读诵,主要是背诵,

但现在多不重视禅诵了,禅宗丛林也很少有禅堂。

密宗的修法是如来禅,

是从佛到历代的祖师们师师相传的。

但能修的人很少。

每个宗派都有禅的修法,後期无人修就失传了,

所以内地有些大德就发心到藏地求法。
  

中国的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晋朝人,当时由於没有外国来的比丘尼,净检等尼直接从比丘僧中受比丘尼戒

( 按佛制尼众应从比丘、比丘尼二部僧中受戒的规定来说,

这是不如法的,但也能得戒,因为佛说比丘尼得戒是从比丘僧得 ),

她的学问,修行都好,由於他们受戒时有多人反对,就在船上受戒,

这表示与反对的人剧清界限,当受戒时异香芬馥,扑鼻而来,这说明她的功德大,得戒殊胜。

她七十多岁要圆寂那天,众人又闻到了受戒时的香气,并见到天上一道祥光,从光束中下来一位手拿花束的女人,

净检告诉众人她要走了,教众人好好行持,就与遣个女人牵着手从彩虹中上天了。

这是非常真实的事,是梁代高僧灾唱写的,

後来西藏盛传 “ 空行母成就法 ” 时,

才知道净检是修此法最高成就者,

修这种法最高的成就是肉身成就,

次一等是身子走衣服不带,

再次一等的身子会缩小,

成就了就往生到空行母的净土去了。

西藏修此法的人十分尊重妇女,

把女人都想为空行母,否则修此法不行。

但这法不轻易传的,修的人应十分保密不许讲。
  
佛法最重传承的,戒、密等一切法都是如此。
  

道谛归总就是三学,定学是佛法的基本功,

最开始修定不一定修祖师禅,

我们根基浅,修不起祖师禅,祗能修如来禅,现在这两种禅基本上已融合了,

如禅宗参的念佛是谁,这一句就是去除我执,

只有心定下来才能把子时想不通的问题想通,就会开悟,如来禅、祖师禅是相通的。

戒定慧三学开广是三十七道品,八万四千法门。
  

“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

咒是随心语,念咒能防护心,降伏其心,伏烦恼,念咒时发什么愿都能满愿,

咒是诸佛的愿力,念咒求什麽都能成就。

咒,一般不讲,讲了容易起执著,什麽意思都不说只是念,念时应恭敬,不打妄想,就能起作用。

神:不可测。

明:般若、智慧。

咒是大明,密法把佛法最密的都告诉你了,级若波罗蜜多是一个咒,咒是把最密的法都摄持了。

般若波罗蜜多是第一义最高法。

所谓 「 法门龙象众,当观第一义气第一义是一切法无我的慧。
  
“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

没有一咒一法与此法相等,

这是最高的密法,是般若波耀蜜多之心经,

开始念其它经之前念一遍心经,能除一切魔障。
  
“ 能除一切苦 ”:

有我就苦,首先应通达人无我,另外通达法无我,通达诸法缘生性。

观缘生是分析问题的最佳方法,问题困难来了,

应从正反多面观察,就能解决问题了,通达般若就能除一切苦。

第一苦就是输回之苦,成佛就是度众生苦。

佛是真语者,宵语者,他说此经後叮咛我们心经是个咒

“ 能除一切苦 ”

是 “ 真实不虚的 ”。

这个经前一段文是显教,

後一部分是密法,

後文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咒。
  
咒有时亦可以简讲。

“ 揭谛 ”:
去超出三界的轮回;

“ 波罗揭谛 ”:
走到彼岸去。

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脱的彼岸。

“ 波罗僧揭谛 ”:
僧,和合众。

使我们大家都到彼岸去,

“ 菩提莎婆诃 ”:

菩提是佛的果位。

“ 莎婆诃 ”:
成佛,我们大家都成佛。
  
这个心经是全部的佛法,佛法无多旨,不应贪多,

最後的建议是我们佛弟子的修行目标,

我们听了心经,不应起执著,我们大家都成佛。

( 全文终 )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不知道下次再坐在这里会是什么时候,但这个夏天的经历真的是太深刻了,经历了许多风波,好几次感觉要凉了,但托沼津各位的福,目前为止都化险为夷了,巡礼大成功,也见到了
  • 小明拿到了一只股票每天收盘时的价格,他想知道,这只股票连续几天的最大波动值是多少,即在这几天中某天收盘价格与前一天收盘价格之差的绝对值最大是多少。【输入形式】 
  • 我猜你也这样:憋着一肚子委屈无处诉苦 本想告诉最亲近的人 但发现那个你认为最亲近的人好像并不只关心一个 你好像只是顶着头衔做着无用的事 你把挂在嘴边的话又生生憋
  • 若让小朋友来讲,大家将失败转嫁给自律和意志不够的这个现象,实际是我们长期教育的问题,我们常常误把意志当成了自驱。很多人在成年以后,就不会自我驱动了。
  • 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内以三座规模宏达、气势磅礴的天生石桥著称,分别是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一眼望去十分壮观,天生三桥被称为地球遗产、世界奇观,该景区属
  • 微博拍賣第2542彈。全新附吊牌公牛隊羅斯球衣紅黑白。尺寸為XXL碼。超級搶手款式之一。我手邊最後的一件公牛羅斯了。再不把握。以後想找我要我也生不出來了。穿上球
  • 靠谱并非因形式而不同, 实质上,它是因人而异的。 自由恋爱里不靠谱的也不少,相亲里恰当合适的也蛮多; 不过是换一种认识的方式, 最终能否走到最后还是要看两人的
  • 下面这些诗词摘录,是否惊艳了你,也温柔了你的岁月时光 这个世间 ,很多时候知道了故事的开头, 而料不到故事的结局,大多是渐行渐远,江湖不见。 又有多少故事
  • 一项对老鼠的实验发现,昏暗的蓝色灯光实际上对动物的生物钟的影响比同样明亮的黄色灯光要小,黄色灯光下的小鼠的清醒时间更长。此前有研究表明,相比暴露在被过滤蓝光的灯
  • 但你就是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太深的烙印,一些小物件/某些小兴趣/对一些事物的认知,都是因为你。但你就是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太深的烙印,一些小物件/某些小兴趣/对一些
  • 他应该有个可爱的孩子吧,希望他的孩子知道他的爸爸为了他多努力。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反省,为什么我不去给他打伞,我明明有这个想法的,为什么我不去做?
  • 一位匠心手袋定制人,在皮具手袋行业(其中在Coach工作七年)摸爬滚打二十余年,从设计 用材 做工等均有着资深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现在大家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因此
  • 为满足新消费需求,伊赛从2000多款产品里甄选73款在拼多多上销售,目前,参加平台“百亿补贴”的既有来自澳洲的原切牛腱,也有经过调味腌制的精品牛腩,销量最高的单
  • 针对此情况,10月30日,记者联系了贵阳市疾控中心,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部分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确实有出现断苗的情况,被咬伤的市民可在百度上搜索贵阳市狂
  • 对了,我的座位号,刚好是我的生日。上天啊,希望这个角落的女孩们,不论以后在哪里,在做什么,都要幸福,前途坦荡荡。
  • 神因着爱,将他的独生子给予我们。这爱不基于我们的行为,乃出于他自己的怜悯之心。
  • 图①是小学喜欢看柯南的时候对着贴纸画的灰原哀,印象挺深是数学课画的差点被没收了图②是初一初二班主任给全班准备的人手一份小纸条和一颗纸⭐,然后初三上学期她突然辞职
  • 从2017的那个夏天,从被所有人不看好到被所有人看好,从QG的比赛有什么好看的一觉起来又是一场胜利,到QG的比赛有什么好看的谁都能输和谁都是五五开,从17年三冠
  • 小胡老师其实每个地方都有重戏,所以莲花池完全没有好坏之分,是完完全全可以盲选的,每个位置都有它独特的小胡,大家对号入座就好啦![允悲] #胡歌[超话]# [憧憬
  • 一泛黄的日记记录着我们的过去曾经美丽的故事都变成影二一个人的状态挺好的结婚不等于一定就幸福单身也不意味着不幸我们出生时就一个人最终也要独自离去一个人过只要心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