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洛阳城究竟有多壮观?风起洛阳,带你重拾国人的古都情怀
文史鉴赏 2021-12-01 08:41
以下文章来源于浩然文史 ,作者文史君

近日《风起洛阳》的火热开播又勾起了人们的大唐梦与洛阳情。国人对长安与洛阳的执念古来久矣,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欧阳修的“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等等,都将长安、洛阳视为自己的向往之地。近年从《妖猫传》到《长安十二时辰》,再到现在的《风起洛阳》,长安与洛阳着实是国人梦回大唐的两个必去之地。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大唐洛阳城是什么样的呢?
一、洛阳城在隋唐时期的修建
洛阳古城地处河洛平原,居天下之中,控山拥河,形势甲于天下。因此,洛阳自古以来就被誉为“龙兴之地”,备受统治者的青睐。远在夏朝时,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史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据考古发现,斟鄩可能就是现在的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遗址。太康是夏朝的第三任君主,从他开始,洛阳便开始了作为都城的使命。夏、商继灭之后,东周又定都洛阳。此后的东汉、曹魏、西晋等诸多朝代也倾心于此,北魏杨炫之著有《洛阳伽蓝记》一书,专门记载洛阳的地理形势与风土人情。人气这么高的洛阳,因此获得了“十三朝古都”的美誉,担任都城(包括陪都)的时间,长达1600多年。

洛阳历经十三朝,但若论哪一个朝代的洛阳在国人的心目中呼声最高,当首推唐朝。国人的大唐梦总是与洛阳情联系在一起的。

洛阳能够在唐朝如此繁荣,其实首先得感谢隋朝的亡国之君——隋炀帝杨广。杨广的一生做过许多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营造洛阳便是其中一件。仁寿四年,杨广东巡洛阳,登高邙山,举目远眺,他看到的是历代定都此处的帝王都看到的地理形胜:天下之中,四面环山。杨广十分满意,对身后的大臣感慨道:“此龙门耶?自古何不为建都于此?”这时,一个名叫苏威的大臣拍马屁说,古代的人并非不知道,只不过这儿一直在等待着陛下的到来。杨广一听,龙心大悦。
大业元年,杨广征发匠役200万人营造洛阳,定名为东都。同时,疏通大运河,让洛阳成为大运河的神经中枢。自此,洛阳便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

唐兴以后,李渊虽然定都长安,但唐朝的皇帝们对洛阳的喜爱可一点都没减少。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下令修葺洛阳城,并改名为“洛阳宫”,他三次来到洛阳城并居住了两年之久。唐高宗李治继位之后,加大了对洛阳的营造力度,他特意召来当时负责修缮洛阳的韦机,对他说:“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洛阳城著名的上阳宫就是此时修建的。

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洛阳城的辉煌才算臻于巅峰。首先是上阳宫和明堂(万象神宫)的修建,王建在《上阳宫》里歌咏道,“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歌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这上阳宫四季如春,舞榭歌台,笙箫不歇,其宫殿之雄伟,园林之华美,让王建感慨道,“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连神仙宫邸都无法与之相媲美,可见昔日上阳宫之胜景。

比上阳宫更雄伟壮丽的是武则天时期修建的明堂,这明堂又称万象神宫。684年,武则天改洛阳为神都,紧接着在688年,武则天为了彰显帝王权威,开始修建明堂。史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时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饰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明堂的设计,囊括四季,内含光阴,凤在龙上,寓意十分明显。高耸如云的明堂,中间由几十根巨木相撑,可谓精巧至极。上阳宫和万象神宫的相继落成,为洛阳城增添了几分雄魄与威严,彰显了帝都几代统治者的营造让洛阳成为了雄视四海,气吞九州的巨大都市。天授二年,武则天“徙关外雍、同、秦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这次迁徙,让本就人口众多的洛阳城迎来了新一轮的人口增长。
伴随着人口增长而来的是商业的兴盛。在这些被迁徙的人口中,有不少是工商业者,他们在洛阳重操旧业,使得洛阳城的商业更加繁荣兴盛。当时的洛阳与长安一样,设有南市与北市,主要贸易就在这两个市场内进行。但是工商业的野蛮生长,是绝不可能被限制在两个坊市之中的,在市的附近衍生出了一些商业点,以至于这种“商业乱象”都受到了政府的干预。

唐朝的雄伟气魄让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最为频繁的朝代,洛阳在当时还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因此城内汇集着大量的外域商人,这些外域商人成为了东西贸易交往的重要中介,他们将外域的香料、金银器等运往洛阳,再将丝织品运往外域。为了方便贸易,这些外域商人往往会选择在洛阳定居,巨大的贸易利润让他们身价暴涨,史载一个名为康婆的商人是“世袭衣缨,生资丰渥,家僮数百,藏镪数万……锦衣珠服,人必珍馐;击钟鼎食,出便联骑”。其资产之丰,可见一斑。

武则天的统治结束之后,洛阳在唐代的地位便开始走上下坡路。唐玄宗虽然依然对洛阳情有独钟,并且多年驻跸于洛阳,但开元二十四年之后李唐皇帝便再无巡幸洛阳之举,甚至于洛阳的“东都”名号都时废时兴,体现出了唐朝后期洛阳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但历史的发展无法抹去曾经存在的事实,洛阳和长安,就像是大唐王冠上的两颗珍珠,在有些时候,洛阳的光辉甚至还盖过长安,令世人景仰,让后人向往。
二、洛阳城长什么样?

隋唐时期的洛阳城究竟是什么样的?即将热播的《风起洛阳》的预告片中,有一幅《洛阳舆水图》,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龙光门”“上东门”等城门名称,这幅地图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上真正的洛阳呢?

洛阳城的形制与长安城同中有异。首先洛阳城与长安城都表现出了很明显的唐代都市特征,洛阳城整体形状比较方正,南宽北窄,中轴线与长安城略有区别,洛阳城的轴线略靠西,从最南边的郭城城门定鼎门开始往北延申,这条轴线串联起了应天门、乾元殿、明堂、天堂等最为雄伟的建筑,而龙光门就是这条轴线的终点。武则天还将这条轴线上的七个建筑分别以带“天”字的名称命名,号为“七天”。

城市内部分为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郭城内被划分为了一个个整整齐齐的坊市,坊主要用于居住,市则主要用于商业贸易,但与长安城的“东市”与“西市”不同的是,洛阳城的市呈南北分布,分为“南市”与“北市”,在“南市”“北市”之外,还有一个“西市”,但是存在的时间极短,因此多为后人所忽略。考古学家们对洛阳城的坊市街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掘。据勘测,洛阳城街道宽窄不一,窄处约10米,宽处则为40-60米。考古发现的坊数南北分布较不均匀,洛水北岸只有9个,南岸却发现了55个,但是洛阳城实际上的坊数却远超于此,大约有109个坊。每个坊的形状都呈方形。考古学家们还对曾经居住在洛阳城的名人故居进行了勘探,其中白居易故里的挖掘就是其中一例。

洛阳城市分南北的分布特征与洛水横贯其中,将其截分为两部分的地理形势有关。这一地理形势对整个洛阳城的影响十分明显。北岸的洛阳城与南岸的洛阳城全靠横架在洛水上的桥梁相联系。唐代都城的形制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即皇城、宫城等都靠近整座城市的北方,长安城是如此,洛阳城亦是如此。洛水南岸的洛阳城全部都是坊市,但洛水北岸却分布着皇城、宫城、东城等重要区域。

洛阳在唐代的大部分时期始终是陪都,为了区别于长安城,洛阳的皇城与宫城并没有居于城市中心,而是紧挨着整座城市的西北角。皇城与宫城南北毗连,宫城的北面是玄武、曜仪、圆璧三座小城,东西两边分别隔着隔城与夹城,其中东边隔城之东还有一块名为东城的区域。洛阳城内也设有多个粮仓,被统一安排在东城的北边一个叫“含嘉仓城”的区域。
整个宫城就被皇城、园璧城、东城等层层包围其中,防卫措施极其严密。

我们之前提到的上阳宫和明堂,分布也有所区别。上阳宫位于洛阳城外,大约位于洛阳城的西边,与皇城的宣辉门相对。明堂则位于宫城内,与宫城的应天门相对,应天门乃宫城正门,气势恢宏,两边配以廊庑巨阙,考古学家在这片区域发现了明堂的基座遗址,表明那座曾经接天连地的雄伟建筑的确存在过。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城内的宗教建筑星罗棋布,其奢华程度也令人为之一叹。《朝野佥载》记:“安乐公主于洛州道光坊造安乐寺,用钱数百万”“薛师名怀义造功德堂一千尺于明堂北。”统治者对于宗教的虔诚信仰带动了洛阳城宗教建筑的繁盛,除此之外,大量外域商人的到来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信仰,使得洛阳城的宗教建筑更加多元化。

洛阳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备受历朝统治者的青睐,历朝对洛阳的营造使其成为了一座雄括四海,气吞八荒的巨大都市。虽然洛阳古城已经随着历史消散在了风中,但是国人对她的追忆与重塑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国人的大唐情与洛阳梦,是对往昔盛唐的向往,也是对浪漫至死不渝的追求。《风起洛阳》的开播或可让我们再次一睹洛阳城的风采。
韦述:《两京新记辑佚》,辛德勇辑佚,三秦出版社,200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隋唐洛阳城——1959-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4年。
谢昆芩:《长安与洛阳——汉唐文学中的帝都气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作者:浩然文史·景苏)

#唐朝以后长安为何成了废都#
关中利于争天下但其实不利于守天下。
历代定都关中的朝廷,要么如周人一样,起自西方,面临着东方大敌;要么就是秦国的路子,由于继承关系在政治上被要求定都于斯。真正平定天下后,深思熟虑要定都关中的,只有朱元璋一例,但是最后他没迁。反倒是其他一开始定都关中的朝代,除秦与西汉外都会在稳定控制关东的时代,于关东制造一个备份首都,由天子带着朝廷经常性地前往关东生活工作。

搞清楚为什么定都关中的统一王朝,会喜欢在关东备份首都,其实就能很好地解释唐朝以后关中——即本题题干中的长安——因何失去首都区地位。
最基础的问题,就是关中的生物承载力不高。

讲真,关中是“八百里沃土”、“天府之国”没错,但它也就那么大啊。以西汉为例,关中平原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四十分之一(0.025)左右。它就算竭尽全力,那自然也只能供给起四十分之一的人口,强求它凭自身供应更多的人口,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首都聚集效应”,不仅会发生在今天的北京市,也会发生在古代的京兆尹辖区呀。西汉末左扶风、右冯翊、京兆尹加起来管有240万人口,当时全国人口最多6300万,则三辅——亦即关中平原——承载了全国0.04左右的人口。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中平原等于是超负荷运作,很容易让朝廷感觉到生存压力,进而想搬迁首都。
更何况关中的“沃土”,也需要挤挤水分的。
为什么秦国要修郑国渠?
为什么汉代要修白公渠?
为什么汉武帝要开成国渠?
为什么唐代要开三白渠?

我懒得翻水利文献了,总之就是关中的土也不是一直优良的。既有冰河时代遗留的盐碱地、沙地,也有由于长期超负荷住人被屎尿腌得盐碱化的土地,同时多得是缺水灌溉的旱地。这些土地严重影响了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上限,导致关中能承载的人口很难突破300万大关。而对于统一王朝而言,它们的“首都圈”光政府相关的人口(包括军队和各种家属、仆人等)就很容易逼近百万之巨。若久都关中,真的很难养活这么些人啊......

其次,山河险要让关中的物资输入变得困难
魏惠王总结了古代救灾、养活没饭吃的人的基本套路: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总之就是“把人运到有饭的地方”,或者“把饭运到有人的地方”。关中的地理形势,让它易守难攻,同时也让“把人运出去”和“把饭运进来”,变得十分困难。
首先谈一下“把饭运进来”的困难。

举个官场的例子吧。赵宋有个叫“三门白波发运司”的机构,专门管理汴梁到长安之间的黄河—渭河水运,牵涉到京畿、京西、陕西三个路,管辖河道长度约六百公里。与之对等的有一个叫“江淮六路发运司”的机构,负责收集荆湖南北路、淮南路、江南东西路、两浙路总共六个路的物资,运到汴梁,管辖河道长度......半个长江一条汴河吧。这两个都是文官待制以上可任,理论上可以算平级机构。宋人将这两个差异巨大的机构,算作平级,应是考虑到了黄河水运,特别是三门峡水运的困难性。

三门峡地理因素导致的水运困难,其他答案有讲,我就不多言了。主要提一下古人为了解决三门峡问题创造出的方法——即绕过三门峡。
河运者,至三门之东,置一仓。既属水险, 即于河岸傍山车运数十里。 至三门之西,又 置一仓。每运至仓, 即般下贮纳。
谁都知道货运直达比中途中转要省很多时间和消耗,三门峡这里闹得要中转两次,其间的消耗那自然是:

巨万。
如上,饭是真的难以进入关中,所以大家一般都采取“把人运出去”的办法。
远自汉武帝周游河北,近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就食东都”,都是现成的例子,我不展开讲了。但这些例子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大统一王朝在承平日久之后,由于关中平原生物承载力的有限,必然要去更广阔的平原(华北平原)以求养活朝廷和聚集在首都的附属人口之现实。
综上所述,关中地区确实比较难以应付天下太平后的情况,是不利于“守天下”的地区。
下面我简要地讲一下大统一朝廷,其各自定都的情况吧:
西周:原住民,后来去修了洛邑,周王长期在洛邑经营东方;
秦:周王封他在此,还没来得及挑战关中生物承载力极限就完蛋了;
西汉:景帝时第一次从关东调粮食入关,武帝时形成三河(河东、河内、河北)米数十万石入关的定例,同时由于迁富户作陵邑的副作用,民间有自发向关中运输粮食的动力,就这样关中地区的人口增长率还是很低的,足见关中生物承载力对人口的负面影响;

东汉:“关中遭王莽变乱,宫室焚荡,民庶涂炭,百不一在。”且汉初刘邦想都洛阳、新初王莽想都洛阳、甚至更始帝都想都洛阳......
魏晋:住在汉朝的城里;
南朝:我们承认长安和洛阳是两京来的......
北魏:“中华正统在洛阳”;
西魏北周:被挤到没人的关中去的......成天都想打下洛阳,周武帝要么住洛阳要么住邺城硬是把长安托付给了杨坚;
东魏北齐:邺城的墙厚,太行的山高啊;
隋:杨坚起家雍州,杨广还是跑到洛阳去了;

唐:前期住在长安,要经常去洛阳吃饭,后期住在长安不用去洛阳吃饭,因为连年战乱保证了关中的人口一直没超过200万......开元时关中平原所在的京兆府、岐州、华州、同州有49.4819万户,约247万人,元和时,以上地区总计25.5098万户,约127万人......当然后期武宗-宣宗中兴大唐,关中的人口还是增长了起来,搞得唐懿宗和他儿子因为粮运不进来饿了两个月......
再往后,五代蜗角之国,根本没有运粮食进关中的能力,除了后唐象征性都了一下长安洛阳,其他人都老老实实地窝在汴梁吃饭。宋人因循苟且,继续窝在汴梁吃饭。
而且宋人其实不止吃江淮六路发运司运来的南方饭,梁山泺里走来的山东饭、大名府下运来的河北饭,大宋汴梁城一概通吃。

再加上个南方大开发啊,西夏烦得要死啊之类的侧面因素,宋金就都不考虑关中作为都城了。金哀宗那么衰了,照样是宁愿死河南不愿入关中,他们对于关中难于吃饭的认知可谓根深蒂固。
大元:忽必烈在开平登基,开平进河北遇到的第一个大城市就是金中都,那就金中都吧;
大明:其实以大明后期国用一半花在漕运上的态度,朱元璋完全可以定都西安,只要疏通一下黄河入海口就能保证南米西运,比起现实中为了给京杭大运河蓄水搞得淮北民不聊生还要好一些,可惜啊......
大清:一开始挺穷,将就着用大明的遗产,后来时刻准备回老家,也就不搬迁了。

哎呀,总之就是:
关中本身有局限性,定都于此本就必然会面临窘迫的境地,然后加上其他答案里提到的天气变化啊、东北的敌人啊之类的因素,还有懿文太子病死之类的偶然,促成了关中丧失首都圈地位,长安成为废都

历史上,凡是人口衰退的时期,都是经济低谷期

中国是人口大国,但由于生育率的低迷不振,未来中国的人口数量将持续减少已是可以预见的大势所趋,联合国人口署发布的《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回落至10.04亿。这还是中预测值,低预测值只有6.13亿,差不多就是现有人口减半。社科院人口学者郑真真也认为,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减少到1980年的水平,即10亿人左右。而另一位国内的人口和统计学者黄文政则预测:中国到2100年的总人口为5.8亿,到2150年将降到2.8亿。

尽管具体的预测值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本世纪之内中国人口将出现持续负增长的趋势,却是各方都不得不承认的。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来看,人口出现持续性、大幅度的负增长,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往往是经济发展进入低谷期的指征。

老一辈宋史学者漆侠先生曾提出一个理论:自先秦至清末,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大体上呈现为“两个马鞍形”:春秋战国之后,生产力获得显著发展,至秦汉时出现第一个高峰,魏晋以降,生产力低落下来,到隋唐才有所恢复、回升,从而形成为第一个马鞍形;在唐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宋代的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峰,元代生产力又急遽下降,直到明中叶才恢复到宋代的发展水平,这样又形成了第二个马鞍形。

我们换一个视角鸟瞰历史,也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发展也大体上出现“两个马鞍形”,而且这“两个马鞍形”跟漆侠先生观察到的“两个马鞍形”是基本重合的。换言之,凡是人口出现大增长的历史时期,都是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反之亦然,凡是人口出现大衰退的历史时期,都是经济发展的低谷期。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战国时期的人口峰值在4500万以内,从战国到西汉,由于列国争霸、秦灭六国、秦末战乱,人口锐减,但经西汉的休养生息,人口增长至6000万以上,东汉的人口峰值差不多也是这个水平。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人口高峰期。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传统农业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型期,铁器开始广泛应用,域外农作物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引了进来,粮食亩产量出现突破性提高,社会生产力足以维持比从前更高的人口数目。
但是,从三国—魏晋直至南北朝,人口又发生锐减,按葛剑雄先生的研究,三国末期的人口下降为3000万左右,之后三四百年,人口峰值都只能维持在三四千万上下。这是秦后人口发展的第一个谷底,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谷底正好重合。

隋唐终结了大分裂之后,人口增长率才重新慢慢回升,据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唐朝的人口峰值恢复了汉代的水平,略有超过,从而形成第一个马鞍形。随后,在残唐—五代的小分裂时期,由于长年军阀混乱,天灾频繁,人口锐减为2000多万,跌入第二个谷底。
之后,赵宋于乱世中立国,平定中原,老百姓才迎来安居乐业,经近百年的生息,中国人口增长在北宋后期出现了一次“大爆炸”,首次突破一亿,形成历史上第二个人口高峰。
宋朝官方对于人口数目有非常详尽的统计,按北宋大观四年(1110)的户部人口统计,当时户数为20,882,258户,口数为46,734,784口。计算下来,每户平均只有2.2人,这显然不合历史的实情情况与我们的经验常识。原来,宋朝官方的户账通常只登记具有服役义务的成年男丁,二十岁以下的未成丁、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女性,均不计算在内。按宋史学者程民生教授的研究,宋代的平均家庭人口为7人。如此说来,北宋末的人口规模已达到1.4亿,差不多比唐朝人口峰值翻了一番。南宋时,尽管丢了半壁江山,但人口峰值也超过了唐朝。
与人口繁衍同步,两宋时期的社会生产力也获得空前的发展。得益于农业技术的改进、海外高产稻种的引进与推广,宋代南方的稻田平均亩产约有二三石(米),低产时也有一石,最高时亩产量可达六七石(谷),这个产量差不多是战国时期的5倍、唐代的3倍。再加上垦田以及复耕技术在江南的推行,粮食总体产量大增,养活1.4亿人口是大致没有问题的。所以有学者认为宋代出现了一场“绿色革命”:“宋代大范围地实行复种制和提高亩产量,并取得突出成就,称之为古代的一次绿色革命,应不为过。”

宋代城市工商业也非常繁华,正如一名元朝人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留下的题跋所言:“观者见其邑屋之繁,舟车之盛,商贾财货之充羡盈溢,无不嗟赏歆慕,恨不得亲生其时,亲目其事。”如此繁华的城市工商业才可以吸纳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事实上,据赵岗等学者的研究,北宋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0.1%,南宋时更是达到22.4%。这是什么概念?对比一下:清代中叶(嘉庆年间)的城市化率约为7%,民国时才升至10%左右,到1957年,城市化率也不过是15.4%。
然而,南宋之后,中国人口又出现了锐减,尽管元朝的疆域远大于宋朝,但至元二十一年(1284),全国人口才有6800万人左右(参见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不及北宋末的一半,跌入第三个谷底;直到晚明,人口数目才慢慢恢复到北宋末的峰值。这一趋势正好跟漆侠关于经济发展的判断大致相契合:“元代生产力急遽下降,直到明中叶才恢复到宋代的发展水平,这样又形成了第二个马鞍形。”

在晚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清代出现了第二次“人口大爆炸”,乾隆二十七年(1762),中国人口首次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国人口首次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中国人口首次突破4亿。这是中国历史人口发展的第三个高峰。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四万万同胞”便成了中国人的常用语。
而明清时期,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刻——主要体现为大量美洲作物的引进,包括番麦(玉米)、番仔薯(土豆)、番薯、番豆(花生)、番茄、番椒(辣椒)等等,我们现在常说的带有“番”字的农作物,基本上就是这一时期引入中国的。而带有“胡”的农作物,则通常是汉朝及之后从西域传入的。“番”字系农作物生长迅速,产量巨大,明清时期的人口大增长主要应归功于这些域外作物的引进。
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密切的正相关。可以说,两者互为因果:经济发展固然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人口增长也给经济发展提供了驱动力。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远郊部分,画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田园,田园里种的不是庄稼,而是蔬菜;近郊部分,又画了一大群家猪,很可能附近有一个养殖场。
原来,北宋末汴京的人口多达百万之众,用《东京梦华录》的话来说,“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这么多人的日常消费需求,显然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每一日从汴梁城郊赶进城内屠宰的生猪,即有万头之多;市民消费的蔬菜,可以让拥有京郊二十亩地的菜农养活一家三十口人。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自然又促成了生猪养殖业、蔬菜种植业、商品粮运输与仓储业以及其他工商业的繁荣,进而又带动了汴河—运河经济带的兴旺。如果汴京没有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我们肯定领略不到《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繁华景象。
历史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人口是拖累,其实人丁是家国之根本。让我引述明代学者丘浚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盖国之有民,犹仓廪之有粟、府藏之有财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他的用意在此地,让我们了解身体以及身外之物;总而言之一句话,都属于尘境。我们现在得人身,看起来还像个人样子,如果身心有极重的污染,那可不得了,现在是个人样子,三
  •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艺术总监黎静及零零女士在开幕式上提到:五年来,每年于冬季开幕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与愈来愈多的观众们⻅面,这是⼀个通向国际摄影领域的窗⼝,
  • 是否作为人才房或保障房尚无明确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政府回购的房源基本都是有国企或本区域城投入股、操盘的项目。而如今他再查看该栋楼的网签系统,发现那些原来显
  • 要尽量减少非本单位人员进入,确因工作需要的,应检测体温,并询问来源地、工作单位、接触疫情发生地区人员等情况,符合要求方可进入。当员工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到该区域
  • 这时,男人最渴望能够放纵一次,但身边的女人却怪他们不正经,拒绝让他们靠近。大家总是转身太快,我真的没法积极主动当T,毕竟深情都被消磨没了~最后就是用随缘来解释单
  • 没想过工作会使我陷入自我否定的状态但妈妈说,如果在家庭关系、亲密关系和工作关系中,你的沟通方式都造成了别人得误解,就应该是自己的问题很难过,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只
  • 今天跑步的小伙伴有其他安排,所以是一个人,我很奇怪,一个人的时候很少会感觉孤单,反而觉得轻松自在,而且效率更高,我太喜欢一个人啦!臭十一八个多月了,晚上还是要醒
  • 内江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2022年9月27日9.27成功进阶到21岁[蛋糕][蛋糕][蛋糕]这一年很辛苦,但绝对也值得拿到了驾照,成功保研天
  • 当领导说完这段话,杜小华表示当时就有想要下跪的感觉,一户人家如果买了孩子,自然是不想送回去的,就像孙卓当初买家就利用孙海洋寻子信息给他办户口,可见买家的心思有多
  • 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我才能彻底走出来,从出院到现在都还是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头痛,安眠药吃了依旧睡不着,每天内心平静的就像一摊死水一样,没有一点波动,不知道做什么,很
  • [打call]我们都是这样啊匆忙地长大,那些疑问啊从来没人能回答,当时间不再是时间 你看到万物苏醒,种子发芽 苗芽开花,在希望的田野上 尽情的摇摆歌唱,有腐败的
  • 如你有视频营销、线下活动策划执行与管理、官方代运营及平台投放、品牌营销等需求,欢迎随时来撩!作为国家扶持的四新项目之一新传媒行业的小板砖,(另三新:新科技、新智
  • 有时候想想还是觉得蛮不可思议的:比如周末睡不着觉,手机又刚好没电的夜晚,心血来潮地把老黄的icloud看了一轮。一个很久很久的文件里“见”到了很多很多年前的自己
  • NVIDIA解释说,RTX 4080 12GB是一款优秀的显卡,但名字取错了,两款显卡都划入4080系列造成了混乱,因此决定“反发布”(unlaunch),取消
  • #voxakuma[超话]# emmm…大家不要道德感太高了,只要没付款,没被人拿到自己的私人信息(电话地址之类的)不想买东西想跑就跑啊,买卖自由,交易公平,我
  • 刘宇涵说:“许多群众自发给志愿者和医护人员送来水和食物,很多时候,我们连一声谢谢都来不及说,热心人就消失在等候做核酸检测的队伍中。  社区志愿者:挺身而出 奋战
  • 这是刚开的队伍,每天组队邀人都是满的,有保障。这是刚开的队伍,每天组队邀人都是满的,有保障。
  • 昨晚梦里出现了一些小学的同学 不该梦到的也有梦到 之前一直怀念小学时代是因为当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取得优异成绩 被许多老师宠爱 也有许多形影不离的小伙伴 尽管知道
  • 自己是自己的情人,跳着刚刚发明的舞蹈,跳着跳着就忘了睡觉愚昧人的笑声,好像锅下烧荆棘的爆声;这也是虚空别嫉妒成功,别怜悯失败,因为你不知道在灵魂的权衡中,什么算
  • “Étincelles”的香气就比较特别了,咖啡和巧克力的味道很明显,秋冬用的话,温柔香甜的氛围感怕是要拉满了吧!“Neige”则是完美搭配了天芥菜花和白麝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