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非裔保守派评论家竟称:美国应出兵澳大利亚,解放被压迫人民】#美评论员呼吁出兵澳大利亚解放被压迫人民#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入侵澳大利亚,解救被压迫的苦难人民?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投入数万亿美元在澳大利亚传播民主?”澳大利亚为防疫实施的种种疫情封锁措施,竟点燃了美国知名保守派非裔评论员坎迪斯·欧文斯(Candace Owens)的强烈不满。

据澳大利亚新闻网22日报道,欧文斯是在19日参加美国保守派新闻节目“每日连线”(The Daily Wire)时抛出这些言论的,她还将澳大利亚政府与希特勒的“独裁统治”作类比。澳媒将其说法形容为颇具“挑衅性”的言论。

欧文斯在当天的节目中宣称,自己从丈夫亲友那获知因为疫情封锁,当地人的“精神状态都在急剧下降”。

“得知此事的我太惊讶了,我决定在今天的节目中将其一五一十地告诉大家。”欧文斯接着向观众展示了一份据称是澳大利亚的防疫规则,包括限制家庭访客人数、旅行限制、宵禁封锁、二维码行程签到......

“我希望你们能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这就是你们的生活,如果这就是你们被迫遵守的规则,你们的精神状态会是什么样子?”欧文斯绘声绘色地描绘着,“天空中有直升机在巡逻监督人们呆在家中;人们不能前往公园、海滩等公共场所,不能在任何地方站着喝水或进食......每户家庭只能购买生活必需品,有时还会受到警察和军人的检查;游乐场、海滩都被关闭并设置了路障,人们即便独自外出也要佩戴口罩......”

欧文斯还称,最让她震惊的,还是澳大利亚人被封锁在自己的国家之外。“成千上万的民众如果不接种疫苗是不能回国的......这就是澳大利亚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吐槽了一番后,欧文斯终于忍不住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为何美国不像当初对待阿富汗那样入侵澳大利亚?

欧文斯坦承,在过去20年里,花费了数万亿美元的美国输掉了阿富汗战争,但欧文斯似乎觉得这并不让人遗憾,因为这是美国“为了崇高的事业”而发动的“必要的战争”,是“为了传播民主,解放被压迫的人民”。

于是,为了把这项“崇高的事业”进行下去,欧文斯盯上了澳大利亚。

“我想问那些媒体人和政客一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出兵澳大利亚?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入侵澳大利亚,解放受压迫的苦难人民?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投入数万亿美元在澳大利亚传播民主?”

“谁能告诉我,澳大利亚政府到底比塔利班好在哪?”欧文斯接着发出了一连串“怒吼”——澳大利亚是一个“专制的警察国家”,莫里森政府“打着病毒的幌子越权”,是“人类暴行的根源”,堪比“希特勒的野心”。

有意思的是,在报道欧文斯这一波“挑衅性”的言论时,澳媒还“委屈”地特别提及了澳美之间的特殊关系,而这似乎与欧文斯的言论格格不入。“澳大利亚是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主要伙伴,澳大利亚曾向那里部署了3.9万名士兵,其中41人死亡,超过260人受伤......”

作为美国国内知名的保守派人士,欧文斯此前曾多次发出过颇具争议的言论。比如她坚决抨击过美国国内的疫情封锁和疫苗接种措施;在去年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黑人的命也是命”反种族主义游行示威中,她坚称弗洛伊德不配被当做英雄,还称那些支持弗洛伊德的人令他“感到作呕”。

实际上,欧文斯也并不是第一位向澳大利亚防疫措施“开火”的美国保守派评论员了。

福克斯新闻主持人劳拉·英格拉姆(Laura Ingraham)今年8月曾嘲笑称,澳大利亚感染数占总人口比例并不高却还要实施封锁;而就在上个月,另一位知名的保守派记者塔克·卡尔森(Tucker Carlson)同样抨击了澳大利亚“严酷”的防疫政策。

【日本国歌翻译成中文只有28个字,巧合的是,与秦始皇的话如出一辙】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每每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始皇帝嬴政那种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千古一帝”的名号真不是浪得虚名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有一首歌曲,她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与始皇帝所说的这句话非常的相似,这首歌便是日本的国歌。

日本的国歌翻译成中文之后,大致可以组成一首诗,大概有28个字,而这28个字却让人十分的熟悉。

回味之后,或许你就会有这样一首感觉,它们的国歌与秦始皇嬴政讲过的话如出一辙,甚至还透露着它们的野心。下面,咱们就来详细地介绍一下。

日本的发展历程
谈起日本的发展,相信很多人会提到“徐福东渡”,因为徐福带走的五百童男童女来到了日本,如此日本才有了文化与历史。

其实不然,根据日本方面的记载,他们也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文明甚至可以追溯到1.2万年前。

话说,日本也和我们一样有着较为久远的神话传说,据悉日本的人类最早出现在绳文时代,也就是1.2万年前。

在此之后,日本又经历了很多个时期,比如:弥生时代、古坟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南北朝时代等一共11个时代。

我们都知道,只要有人类的地方,便会有领土意识、权力意识,野心很大的人更希望能够站在所有人的上面,追求更多的资源、人口、土地。

反观日本的国情,因为土地狭小,自然资源匮乏,所以他们的文明发展不仅很缓慢,而且还建立在“杀伐”之上。

秦国时期,我国已经进入了农业文明,但日本还是石器时代。明朝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了,日本还处于战国征伐时代。

或许也是因为自然资源少吧,所以统治者统治当地的百姓,并不是依靠法学、儒学等,而是手里的刀、手中的枪,用武力让他们臣服在自己的脚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又让日本的发展“更慢”一步,始终是处于“统治压迫与革命运动”的状态,缺少和平发展的时间与环境。

直至近代,日本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在此情况下,日本迎来了自己的明治时代。在经历了一场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后,新的政府成立了,此时日本也迎来了发展最迅猛的时期。

俗话说得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便慢慢地开始冲上“精神上”的发展,在此情况下,日本的国歌应运而生。

日本国歌《君之代》的诞生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它被人民认为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意志,可以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

一般来说,国歌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西方出现国歌的时期相对较早,而东方则相对较晚,而日本的国歌则需要从1869年开始说起。

当时,在横滨有一个名叫约翰.威廉.芬顿的人,他是一名英国人。因为欧美国家更早进入现代化社会,所以英国拥有国歌的时间很早,在在新思想下长大的约翰·威廉·芬顿便经常受国歌的熏陶。

当日本的国门被打开之后,约翰.威廉.芬顿便来到了日本工作,在那里担任教师一职。偶然之间,他发现日本还没有自己的国歌,于是就向日本军乐团提议编写国歌。

后来,军乐团请来了萨摩藩步兵队队长大山岩为国歌写词,还找来了大作曲家约翰为国歌谱曲,就这样日本第一首国歌《君之代》诞生了。

不过,这首歌在1870年、1876年、1880年先后经历了3次变动,才算是最终成型,1880年11月在明治天皇的生日上响起。

总的来说,日本的这首国歌是在日本宫庭音乐、传统音阶的基础上,加入了早弘盛所作的旋律,此后日本也拥有了自己的国歌。

有意思的是,日本的国歌虽然变更了许多次,但是变化的都是其中的“曲”,歌词却从没有发生过变化。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君之代》的歌词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那。

日本《君之代》的解析
《君之代》的原文歌词是:君が代は,千代に八千代に,细石の,巌となりて,苔の生すまで......

翻译过来之后,它的大致意思就是:“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砂砾成岩兮,遍生青苔。”如果用白话文来说,可以组成一首诗歌:

“我皇御统传千代,一直传到八千代,直到小石变巨岩,直到巨岩长青苔。”

从歌词的内容不难看出,日本也有将皇权统治一直传给自己后代的愿望,甚至于流芳百世,很有秦始皇嬴政“流传万代”的意思。

当然,这个愿望并非日本的专属,而是每个执政者的愿望,每朝每代也都有这样的思想,即使到了现在,英国现在还保留的君主立宪制,谁不想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交给别人。

另外,“小小的岩石汇聚成巨大岩石”从这句歌词中,又可以看出日本的野心,希望不断扩充自己的疆域,并且一直延续下去。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在20世纪上半叶,日本发动了旷日持久的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犯下了严重的罪行。

每一个国家的国歌都有着时代的缩影,日本的国歌写作于明治时期,那时的日本军国主义很兴盛,有着“扩张”的思想,有这样一首国歌也就见怪不怪了。

像我们的国家,因为是在压迫中站起来的,所以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有反对压迫、团结一致的感情。

虽然现在社会变得和平了,但是依然从国歌中能听出来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画面,直到后来民族觉醒、独立解放的情怀,这便是一个国家国歌的意义与感情。
#这就是中国风##遇见艺术##艺术公开课#

新疆哈萨克族运动员为国争光,摔打了谁的谬论?

在此前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每一位超越自我、奋力拼搏的运动员都是中国骄傲。比如在男子古典式60公斤级摔跤的比赛中,中国选手瓦里汗•赛力克勇夺铜牌,就得到了许多人的点赞。这位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汉子证明了中国摔跤的水平,也用成绩狠狠摔打了西方编织的“新疆人权”的谬论。

而从历史出发,我们不禁有些好奇,哈萨克这个充满异域色彩的民族,是怎么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中国的哈萨克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有什么样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哈萨克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以上这些历史问题,大多渊源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

清朝解救哈萨克

作为一个整体民族,哈萨克形成于12至15世纪,至公元16世纪,生活在巴尔喀什湖地区的哈萨克人建立了哈斯木汗王朝。就政治脉络而言,哈萨克汗国与此前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存在一定的关联,汗国建立之后,哈萨克的主要的对手也是蒙古人。

在明朝与蒙古隆庆议和的第二年,曾经兵临北京城下的俺答汗派兵西征,进攻哈萨克汗国。蒙古人大获全胜,还给年事已高的俺答汗抢了个妃子。

清代前期,蒙古准噶尔部兴起,准噶尔与哈萨克距离较近,战争变得更加频繁和惨烈。从1723年开始,准噶尔大举进攻,发动了被称作哈萨克“大灾难”的战争。到1729年,屡战屡败的哈萨克分裂为三个玉兹,完全不是准噶尔的对手。

在这一时期,中央王朝的势力还没有控制到中亚,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对哈萨克的了解都比较有限。直到康熙年间用兵西北,进攻准噶尔,哈萨克才正式进入清朝的视野。

康熙、雍正两朝曾寄希望于联合哈萨克,两面夹击进攻准噶尔。此前吃了大亏的哈萨克很愿意与清朝联盟,并且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然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并不成功,清朝的军事行动被迫暂停。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趁此机会疯狂报复哈萨克,一通猛烈的进攻之后,哈萨克部众被迫称臣、纳贡,成为准部的藩属。

可以想象,在准噶尔的统治下,哈萨克的日子恐怕很不容易。但幸运的是,清朝没有放弃西北。乾隆年间,大清的军队再度开拔远征,终于在1757年取得决定性胜利,解决了延续已久的准部问题。在这场战争中,哈萨克部落表现得尤为积极,他们不仅支持清军、派人带路,哈萨克阿布赉汗还主动向清朝派遣使臣、进贡骏马,许多部落首领更是表达了要归附清朝的意愿。

哈萨克此前是准噶尔的附属,如今清朝消灭了准噶尔,哈萨克部落归附清朝,显得顺理成章。不过,对于清朝而言,准噶尔已经够远了,哈萨克就更远了,暂时还不在考虑的范围内。

对于远在万里之外的哈萨克部落,乾隆帝给出了非常宽松的政策。一方面,清朝欢迎哈萨克归顺大清,邀请头目到内地觐见。另一方面,若有人不愿意归顺,清朝也不勉强,绝不以武力相威胁。某种意义上说,清朝可谓是哈萨克的解放者,在经历了准噶尔的黑暗统治后,哈萨克部落迎来了开明、宽松,可以自由选择的新时代。

自愿守边的外藩

作为“被解放者”,哈萨克部众对清朝的态度总体上是友好的,但最初清朝对哈萨克的态度却很谨慎。清朝只知道哈萨克与准噶尔是世仇,很多具体情况还不甚了解。保守起见,乾隆帝最初只要求哈萨克承认清朝消灭准噶尔的事实,不得以向准噶尔报仇为由挑起新的战争,至于哈萨克部落是否愿意归附清朝,反而是次要问题。

清代前期治理边疆相当务实,乾隆帝之所以宽松对待哈萨克,也与当时清朝准备不足有关系。从乾隆二十四年开始,清朝陆续调拨满洲、蒙古、锡伯、察哈尔、索伦、厄鲁特,以及绿营汉军官兵驻防新疆。部队以乌鲁木齐、伊犁等地为重点,且耕且守,成为清朝稳定西北最重要的力量。有了可靠的军事力量,清朝开始加强对哈萨克的管理,试图在哈萨克与蒙古部落之间划分一条界限。

乾隆君臣没有料到的是,清朝修筑城池、驻兵设卡,严控边界,哈萨克越界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停止。为了达到震慑的效果,清朝还在边界地区专门修筑城池、驻扎军队,可哈萨克部落非但没有远离,反而越聚越多、越离越近。乾隆三十年,有个哈萨克首领带着上千人穿越边界,竟然就住了下来,说什么也不走了。

哈萨克不听清朝的安排,是想打仗吗?当然不是。亲眼见识了清军剿灭准噶尔的手段,哈萨克部落是无论如何也不想和清朝打仗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来呢?主要原因是,清朝这边太好了。

准噶尔部被消灭后,清军虽然大力开展屯垦,但还是空余有很多的牧场。加之清朝统治力强,社会秩序稳定,更加吸引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部落。因此,哪怕冒着被清军驱逐的风险,还是有很多哈萨克人越界前来。

经过几年的交往,清朝官员逐渐摸清楚了哈萨克部落的情况。远在北京的乾隆皇帝也见到了阿布赉汗派来的使臣,听他们当面陈述了归顺的愿望。于是,乾隆三十二年,清朝再次调整政策,授予哈萨克首领官职、爵位,允许哈萨克牧民在夏季越界放牧,作为一种变相的税收,每一百匹马要上交给清朝一匹。从此,这些受清朝册封、遵守清朝命令,并且向清朝上交马匹的哈萨克,开始接受伊犁将军的管理,正式成为清朝属民。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前哈萨克汗国已经分裂,距离清朝较远的哈萨克部落,不在清朝的管辖之列,也不属于清朝有效控制的外藩。

真正臣服于清朝,并且忠心耿耿的,主要是阿布赉汗统辖的部落。在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祖国的过程中,阿布赉汗自觉维护清朝的利益,他利用自己在哈萨克部落中的影响力,帮助土尔扈特部突破重重阻碍、平安走出哈萨克草原。同时,阿布赉汗及时、准确地向清朝汇报,使清朝方面得以提前准备。

阿布赉汗的忠诚不是清朝强迫的,对于远在万里之外的哈萨克部落,清朝的政策向来很宽松,即便册封之后,乾隆皇帝也明确表示,允许阿布赉汗与沙皇俄国保持联系,不强迫哈萨克部落选边站队。

然而,清朝越是宽松,哈萨克的向心力就越强,特别是随着清朝与哈萨克贸易的日渐频繁,哈萨克部落更加依赖清朝,抗拒沙俄势力的渗透,成为自觉自愿的边境守卫者。

动荡的岁月,迟到的身份

清朝与哈萨克的和睦关系,是双向选择的结果。清朝希望西北边疆平稳,也需要从哈萨克部落获取质优价廉的马匹。哈萨克忠于清朝、办事得力,才能得到放牧、贸易的机会。

某些西方学者将清朝经略中亚称作“殖民”,哈萨克与清朝的双向互惠、自觉自愿的关系,是对这种谬论的有力批驳。

不过,这样的和睦关系只持续了约一百年,从1864年开始,沙俄强迫清朝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西北边疆的大片土地沦入沙俄之手,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哈萨克部落,因此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在清朝与沙俄划界之后,一大批哈萨克部落拒绝沙俄的诱惑,向中国境内艰难跋涉,进入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尔泰山南麓。在晚清平定新疆叛乱的过程中,哈萨克部落支持清军作战,贡献颇大,得到了朝廷的赞赏。

清廷指示边境地方妥善安置内迁的牧民,为他们寻找水草合适的牧场,吸引了更多的哈萨克人向境内迁移。有资料记载,在清朝与沙俄争夺新疆的过程中,仅成部落内迁的哈萨克就有四千多帐,还有很多牧民以零散方式内迁,总人数达数万人。

不过,晚清毕竟混乱,一直到1904年,清朝借“科阿分治”的机会,以科布多办事大臣管理当地哈萨克、蒙古事务,才终于理顺了哈萨克族的管理问题,坐实了他们大清国民的身份。

进入20世纪,西北边境基本稳定,但哈萨克人口的流动反而更加频繁。沙俄侵吞中亚、一战强行征兵、俄国内战,以及苏联的强制集体化等运动持续伤害着境外的哈萨克人,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哈萨克移民投奔中国。

清朝灭亡的次年,就有三千多户哈萨克牧民逃到伊犁寻求庇护,最初中方想要遣返这些牧民,俄国领事却抢先一步,取消了他们的国籍。有学者统计,从1916年开始,累计约有一百多万人次的哈萨克人逃到新疆,其中绝大部分被遣返回中亚,民国政府也一直没有放开国籍。

直到1927年,新疆军阀杨增新着手解决哈萨克问题,为留在新疆的哈萨克人办理了中国国籍。几经磨难波折,这些哈萨克人终于如愿以偿,像他们的先祖一样,再一次投入祖国的怀抱。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哈萨克儿女参与到开创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哈森•伊布拉音在陕北参加红军,成为共和国将军。新中国建立后,民主改革废除了哈萨克牧民承受的旧式剥削,开启了哈萨克族全新的历史。在民族自治政策的指引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疆哈萨克聚居区的社会经济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哈萨克民族传统也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在哈萨克聚居的塔城地区,哈萨克民族文化不仅受到重视,而且得以发扬光大。比如库热斯,即哈萨克式摔跤,就从民间活动走上了竞技体育的赛场。在东京奥运会上勇夺摔跤铜牌的瓦里汗•赛里克,就生于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

其实,人口的流动与波动,最能反应人民的生活水平与人权状况。据统计,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哈萨克人口大约为44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哈萨克族人口超过146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了加拿大全国的原住民人口。(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保尔)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 重大好消息,8.1日起,这些钱统统不用交了!不看亏大!
  • 空中艳照!这都敢发?!
  • 这也太逗了,笑肚子疼!
  • ღღ 早上好,今天8月3日,点播了一首好听的歌,送给此生遇到的真心朋友,愿天天有个好心情!
  • 为人父母,为人子女,婆婆媳妇,女婿岳母,都看看吧!说的太好
  • ۞ 动态荷花送给大家,太美了,送给群里的每位朋友,越早打开越好!!
  • 发个笑话放松一下心情,笑了一下午了!
  • ● 好消息!政府发钱了,快回家找找这张证!最高能领2000元!关系你我,快打开看看!
  • ● 故事很短,却说透了我们的一生,我看了10遍!(值得收藏)
  • 1968年新闻联播,赶紧收藏!
  • 价值千万的怪树,你绝对没见过,太罕见了
  • 此歌不听,一生白活
  • 此歌不听,一生白活
  • ※ 如果你已50-70岁,一定要花两分钟看看这篇文章,值得收藏转发!
  • 技巧 | 朋友圈最强装x绝活!趁好友都不会,赶紧学!
  • 朱 军的老婆,竟然这么美!两人合唱情歌,太美了!醉了醉了~
  • ー大批明星“私生子”曝光!看了不许笑哈!!
  • 相遇、相知、相契、相依、相助、相思、相辉、相惜
  • 送你神奇的一张图,一般人都解不出来!连起来就是我的祝福!!
  • 好消息!政府发钱了,快回家找找这张证!最高能领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