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的“尸解成仙”到底是什么?一、死后复生之法
古人认为,通过一定的修炼,人的真形便可出脱尸身而不死,并将这种不死的修炼方术称之为“尸解”。

尸解作为秦汉时期比较独特的一种神仙方术,是在先秦时期灵魂观念与死后复生观念的相互融合中形成的。《云笈七签》云:“夫尸解者,尸形之化也,本真之炼蜕也,躯质遁变也。”
道教认为道士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剑) 遗世而升天,谓之尸解。
尸解就是像夏蝉一样蝉蜕:人们明明看见他在此地死了,却又在别的地方看见他。
《太极真人遗带散》说:“凡尸解者,皆寄一物而后去,或刀或剑,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这个意思就相当于说,尸解是托物寄形,死后复生。
《抱朴子》中讲,汉武帝时的李少君就是尸解仙。他称病死去,汉武帝“令人发其棺,无尸,唯衣冠在焉”。

二、尸解方法
1火解
《无上秘要·尸解品》云:“以药涂火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火解。”《云笈七签》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也称:“以录形灵丸涂火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火解。”
《列仙传》中提到一个叫封子的人,他本身是黄帝的厨师,善于用火,能出五色烟,后用火自焚,其身体虽烧为灰烬,但其本真可随烟气上下,观其灰烬,就像是还有其身形。第二例则是啸父,其是好道长生之人,时人欲得其长生之法,则不能得,后传梁母作火法,与梁母作火而西升。这些均是火解成仙之实例。
火解的关键要素乃是火,火解乃是用火成仙之例。其方式是取火自焚,最重要的是给人以自焚之假象,实则升仙而去。
随着道教成仙理论的丰富,火解成仙也趋于复杂化与仪式化,并不像刚开始那般简单。《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记载了火解法具有较为完备的道教仪式:
首先,需于丙子日夜,取一只雄雀,用小笼子装住,在道人的头边喂养,用时将线系在雀头上,见有大火处,将雀投入火中,并念咒。取雀是因雀为朱雀,五行属火,与火解相应。这种火解法不仅包含了五行,而且人也用亲自经历火烧,是火解的一种流变。火解之人均是故意自焚,发展至后世基本人不亲自经历火烧,均有事物代替,可见,火解自产生初期就是道人有意识选择的成仙方式。

2水解
水解,顾名思义是与水相关之尸解法,这一形式出现的时间极早。水解之法有两个基本要素,即:一得是崇道之人,二是需要有水的参与。
水解用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道人认为水中有仙人,且有仙人之居所,可由投水到达;再则是因为水中倒影着天,水中的天在道人思想中就是真实的天,由此可得,入水与升天是等价的。
《全闽诗话》提到:一次白玉蟾与众人游览于江月亭时,未等众人游玩,便投入江水之中,众人欲将其救起之时,其专门向众人遥手指从而制止众人搭救,众人见之也遵从其意,并说其是水解成仙。从白玉蟾选择水解成仙之例中可知,水解成仙已是非常受认可的成仙方术。
水解法经过发展,也渐渐具有了道教仪式的完整性,《太上三辟五解秘法》中记载的水解法,在壬癸之时,在静室中立一香炉,叩齿三十六通,念咒,将自身之三魂神赋予鞋上,再禹步急走。若当日要尸解,则将右鞋沉水,不知者认为是溺水而死,实则是水解成仙矣。从这一例子便可看出,其所用之方法基本包含了上述所有水解成仙的要素,不仅有外示沉没的表象,整个水解方术也更具道教仪式的完整化。人则不需亲自投水而死,而是将代表人的三魂神赋予外物,将外物沉于水即可。

3兵解
兵解,也是道教常用的一种尸解方法。
《无上秘要》卷八十七和《云笈七签》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皆称:“以一丸和水而饮之,抱草(一作木)而卧,则他人见已伤死于空室中,谓之兵解。”
过去道士被统治者所用,如军队中就有专门负责占卜与治病的道士, 葛洪也曾随军出征过。然道教发展,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如北魏道武帝与梁武帝对道教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可见,道教与统治者的关系为既相互利用又保持警惕与距离。兵解即是从这种环境中发展而来,道士因缅怀被统治者滥杀之高道,用此种方法来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不仅如此,这一成仙方法也为继续修炼成仙的道士提供了死后的寄托,故有兵解之说。

4杖解
杖解是学道之人尸解时当所留之物为杖的尸解法。《抱朴子》云:“又相识人见李意期将两弟子皆在郫县。其家各发棺视之,三棺遂有竹杖一枚,以丹书于杖,此皆尸解也。”可见,在东晋时,杖解就是为人所知的一种尸解法。
杖解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通过符咒、斋醮、存思等方法与神灵相通,使自己获得成仙之资格。第二步,人若欲尸解,人之灵魂则先暂存于竹杖之中,由于竹杖上下通直,竹杖可作为人升仙之阶梯,人顺竹而上,由神仙指引,即可尸解成仙。第三步,人之灵魂升仙而去,但仍需有物存于世证明成仙之人未死,这时,内通外坚之竹杖即可代人形。
此乃杖解之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放有神符的竹杖就是学道之人由人致仙的生命转换场所,同时,这一灵魂飞升、神仙接引或指引、物代人形的过程,亦是道教尸解术之全过程。在杖解过程中,法杖是道士由生入死,由死入仙之生命转换器。

5剑解
尸解留剑信仰由来已久,东汉时《列仙传》云:“黄帝者,号轩辕,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惟剑舄在焉。”可见,此尸解形态早已为人所知,此段关于黄帝成仙留剑之记载可谓是后世剑解成仙之雏形。而剑解成仙之主体,则是道教法剑。
剑解是道人成仙后留法剑于世之法,乃解法之上品,其步骤分为前期准备、造剑与解化。其中,造剑前屋子、灶口向西代表道人初死先入冥府,竹叶是洗淹秽的必备药方,庚申日是为去三尸,以获成仙资格。造剑时,剑環上刻刃、己,伏基内刻日、月,象征剑可使人隐于日月之中。剑身刻北斗与己字,象征了道人是由太一神派车架接引成仙。剑杪刻六丁,象征了剑可御使阴神,上刻北斗下刻六丁也象征了剑上承玄冥,下制九阴的功能。解化时,法剑、符咒、曲晨丹相互配合,使道人快速成仙。剑将剑解成仙之人的今生、后世紧紧的联系起来,是整个剑解的核心。

6药解
药解,顾名思义,是用丹药尸解之法。药解是金丹派流行之后常见的尸解法,是因道人服用含有剧毒的丹药而死的现象。
在所有的年代中,对躯体腐烂的抑制都被认为是实现实质不灭的突出标志。尸体完整的保存可以使灵魂不致失散,直到准备就绪后,即可升天成仙。这一观点点出了尸解之实质。可见,药解乃服用丹药之后,尸体不腐之尸解法。

7五行尸解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云:“尸解有五,水解者投水,火解者自焚,金解受刃,木解倚树化,土解钻山入石。”
五行尸解法其基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运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尸解,其意在于吸收五行真气,以求脱离死厄,得道升仙;二是与尸解起源之思想一脉相承,只是更具道教仪式之完整化而已。

 另外尚有太清尸解法、太一守尸法、太极化遯法、鲍靓尸解法、太阴炼形、水火荡炼尸形、阴阳六甲炼形质法等,名目繁多。道教又称:白日去谓之上尸解,夜半去谓之下尸解,向晓暮之际而去者,谓之地下主者。但后世道教认为,总的说来,尸解为成仙之道的下品。

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叙》云:“夫神仙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为劣。”尸解术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术,多遭世人非议,一些道士也在逐渐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视之为成仙之下品,被后世渐渐摒弃。

道教独特的尸解大法,可遗弃肉体而仙去!
一、死后复生之法
古人认为,通过一定的修炼,人的真形便可出脱尸身而不死,并将这种不死的修炼方术称之为“尸解”。
尸解作为秦汉时期比较独特的一种神仙方术,是在先秦时期灵魂观念与死后复生观念的相互融合中形成的。《云笈七签》云:“夫尸解者,尸形之化也,本真之炼蜕也,躯质遁变也。”
道教认为道士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剑) 遗世而升天,谓之尸解。
尸解就是像夏蝉一样蝉蜕:人们明明看见他在此地死了,却又在别的地方看见他。
《太极真人遗带散》说:“凡尸解者,皆寄一物而后去,或刀或剑,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这个意思就相当于说,尸解是托物寄形,死后复生。

《抱朴子》中讲,汉武帝时的李少君就是尸解仙。他称病死去,汉武帝“令人发其棺,无尸,唯衣冠在焉”。

二、尸解方法
1、火解
《无上秘要·尸解品》云:“以药涂火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火解。”《云笈七签》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也称:“以录形灵丸涂火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火解。”
《列仙传》中提到一个叫封子的人,他本身是黄帝的厨师,善于用火,能出五色烟,后用火自焚,其身体虽烧为灰烬,但其本真可随烟气上下,观其灰烬,就像是还有其身形。第二例则是啸父,其是好道长生之人,时人欲得其长生之法,则不能得,后传梁母作火法,与梁母作火而西升。这些均是火解成仙之实例。

火解的关键要素乃是火,火解乃是用火成仙之例。其方式是取火自焚,最重要的是给人以自焚之假象,实则升仙而去。
随着道教成仙理论的丰富,火解成仙也趋于复杂化与仪式化,并不像刚开始那般简单。《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记载了火解法具有较为完备的道教仪式:

首先,需于丙子日夜,取一只雄雀,用小笼子装住,在道人的头边喂养,用时将线系在雀头上,见有大火处,将雀投入火中,并念咒。取雀是因雀为朱雀,五行属火,与火解相应。这种火解法不仅包含了五行,而且人也用亲自经历火烧,是火解的一种流变。火解之人均是故意自焚,发展至后世基本人不亲自经历火烧,均有事物代替,可见,火解自产生初期就是道人有意识选择的成仙方式。

2、水解
水解,顾名思义是与水相关之尸解法,这一形式出现的时间极早。水解之法有两个基本要素,即:一得是崇道之人,二是需要有水的参与。
水解用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道人认为水中有仙人,且有仙人之居所,可由投水到达;再则是因为水中倒影着天,水中的天在道人思想中就是真实的天,由此可得,入水与升天是等价的。

《全闽诗话》提到:一次白玉蟾与众人游览于江月亭时,未等众人游玩,便投入江水之中,众人欲将其救起之时,其专门向众人遥手指从而制止众人搭救,众人见之也遵从其意,并说其是水解成仙。从白玉蟾选择水解成仙之例中可知,水解成仙已是非常受认可的成仙方术。
水解法经过发展,也渐渐具有了道教仪式的完整性,《太上三辟五解秘法》中记载的水解法,在壬癸之时,在静室中立一香炉,叩齿三十六通,念咒,将自身之三魂神赋予鞋上,再禹步急走。若当日要尸解,则将右鞋沉水,不知者认为是溺水而死,实则是水解成仙矣。从这一例子便可看出,其所用之方法基本包含了上述所有水解成仙的要素,不仅有外示沉没的表象,整个水解方术也更具道教仪式的完整化。人则不需亲自投水而死,而是将代表人的三魂神赋予外物,将外物沉于水即可。

3、兵解
兵解,也是道教常用的一种尸解方法。
《无上秘要》卷八十七和《云笈七签》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皆称:“以一丸和水而饮之,抱草(一作木)而卧,则他人见已伤死于空室中,谓之兵解。”
过去道士被统治者所用,如军队中就有专门负责占卜与治病的道士, 葛洪也曾随军出征过。然道教发展,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如北魏道武帝与梁武帝对道教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可见,道教与统治者的关系为既相互利用又保持警惕与距离。兵解即是从这种环境中发展而来,道士因缅怀被统治者滥杀之高道,用此种方法来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不仅如此,这一成仙方法也为继续修炼成仙的道士提供了死后的寄托,故有兵解之说。

4、杖解
杖解是学道之人尸解时当所留之物为杖的尸解法。《抱朴子》云:“又相识人见李意期将两弟子皆在郫县。其家各发棺视之,三棺遂有竹杖一枚,以丹书于杖,此皆尸解也。”可见,在东晋时,杖解就是为人所知的一种尸解法。
杖解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通过符咒、斋醮、存思等方法与神灵相通,使自己获得成仙之资格。第二步,人若欲尸解,人之灵魂则先暂存于竹杖之中,由于竹杖上下通直,竹杖可作为人升仙之阶梯,人顺竹而上,由神仙指引,即可尸解成仙。第三步,人之灵魂升仙而去,但仍需有物存于世证明成仙之人未死,这时,内通外坚之竹杖即可代人形。

此乃杖解之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放有神符的竹杖就是学道之人由人致仙的生命转换场所,同时,这一灵魂飞升、神仙接引或指引、物代人形的过程,亦是道教尸解术之全过程。在杖解过程中,法杖是道士由生入死,由死入仙之生命转换器。

5、剑解
尸解留剑信仰由来已久,东汉时《列仙传》云:“黄帝者,号轩辕,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惟剑舄在焉。”可见,此尸解形态早已为人所知,此段关于黄帝成仙留剑之记载可谓是后世剑解成仙之雏形。而剑解成仙之主体,则是道教法剑。

剑解是道人成仙后留法剑于世之法,乃解法之上品,其步骤分为前期准备、造剑与解化。其中,造剑前屋子、灶口向西代表道人初死先入冥府,竹叶是洗淹秽的必备药方,庚申日是为去三尸,以获成仙资格。造剑时,剑環上刻刃、己,伏基内刻日、月,象征剑可使人隐于日月之中。剑身刻北斗与己字,象征了道人是由太一神派车架接引成仙。剑杪刻六丁,象征了剑可御使阴神,上刻北斗下刻六丁也象征了剑上承玄冥,下制九阴的功能。解化时,法剑、符咒、曲晨丹相互配合,使道人快速成仙。剑将剑解成仙之人的今生、后世紧紧的联系起来,是整个剑解的核心。

6、药解
药解,顾名思义,是用丹药尸解之法。药解是金丹派流行之后常见的尸解法,是因道人服用含有剧毒的丹药而死的现象。
在所有的年代中,对躯体腐烂的抑制都被认为是实现实质不灭的突出标志。尸体完整的保存可以使灵魂不致失散,直到准备就绪后,即可升天成仙。这一观点点出了尸解之实质。可见,药解乃服用丹药之后,尸体不腐之尸解法。

7、五行尸解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云:“尸解有五,水解者投水,火解者自焚,金解受刃,木解倚树化,土解钻山入石。”
五行尸解法其基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运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尸解,其意在于吸收五行真气,以求脱离死厄,得道升仙;二是与尸解起源之思想一脉相承,只是更具道教仪式之完整化而已。

 另外尚有太清尸解法、太一守尸法、太极化遯法、鲍靓尸解法、太阴炼形、水火荡炼尸形、阴阳六甲炼形质法等,名目繁多。道教又称:白日去谓之上尸解,夜半去谓之下尸解,向晓暮之际而去者,谓之地下主者。但后世道教认为,总的说来,尸解为成仙之道的下品。

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叙》云:“夫神仙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为劣。”尸解术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术,多遭世人非议,一些道士也在逐渐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视之为成仙之下品,被后世渐渐摒弃。 https://t.cn/z8bCHaZ

人这一生,要三次渡自己

来自网络

《摆渡人》中,有这样一句经典提问:

“如果生命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现实世界中,书中所写的灵魂摆渡人并不存在。

真正的摆渡者,只能是我们自己。

生活的长河里,不同的河段,有不同的使命,不同的难关。

人这一生,要三次渡自己。

01

年少渡情

前阵子,一则令人颇为痛心的新闻悄然爬上热搜。

一路顺风顺水的大男孩,因为一次感情的失败,万念俱灰,走上绝路。

多年的寒窗,大好的前程,父母的撕心裂肺,统统化作珠江上空沉重的叹息。

难过之余,亦有叹息。

老话说得好:没有少女不怀春,没有少年不痴情。

年少的时候,爱与恨总是来的惊天动地,没人能逃得过一个“情”字。

总以为遇见一个人便是一生,殊不知人生的任何一个岔路口,两人都可能走散。

就像李渔在《十二楼》中写的:

“有缘人,头头相遇,费尽造化苦心;无缘人,头头相左,亦费尽造化苦心。孰为有缘?”

情深情浅,缘去缘来,正如花开花落,并非人力所能改变。

而人生的第一次成长,便是从渡过情关开始。

电影《阿飞正传》里,张曼玉饰演的女孩爱上了男孩旭仔,一心想同他结婚。

然而,玩世不恭的旭仔很快便抛下她,开始了新恋情。

失落的她也曾卑微挽留过,但痛定思痛后,还是决定不再纠缠。

后来,当被旭仔抛弃的新女友找上门来时,她也只淡淡回道:

“现在还在意他的,是你,不是我。”

过往的不甘与难过,终究还是被时光一一抹平。

年轻时所谓的“情关难过”,细细究来,就像林语堂先生说的:

“人之所以伤心,是因为看得不够远。” 

决然而去的,不值得;爱而不得的,莫纠缠;有缘无份的,别执着。

既然不能如愿相濡以沫,不如两两相忘于江湖。 

渡过去,再回首,所有的爱恨情仇,都会变作云淡风轻。

02

中年渡难

早前曾在网上看到过一张图,感触颇深。

人生恰如一座高山,我们每个人都是攀登者。

从上学工作,到结婚生子,每往前攀爬一段,山就陡峭一分,身上的负担也随之加重。

到了中年以后,登山的难度便达到了一生中的峰值。

抱着子女,背着双亲,牵着伴侣,还要时时警惕公司里时刻可能取代自己的年轻人。

生活的担子像潮水般袭来,击弯了少年的腰,吹皱了少女的脸。

每个“难”字当头的中年人,都有着不为人道的压力,难以想象的焦虑。

有位医生朋友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离异的中年女人,自小相依为命的母亲查出了胰腺癌,家里孩子正读高中。

早前的几次手术已经让她几乎倾家荡产,后续的透析更是笔不菲的费用。

因为请不起护工,女人只好白天工作,晚上去医院陪床,整个人瘦得脱了相。

好几次晚上值夜班时,他和同事都听到女人躲在走廊偷偷地掉眼泪。

可转头回到病房,她依然像个没事人一样,笑着给母亲热牛奶、剥橘子。

想起来小说《半生缘》在感慨过人到中年的孤独后,紧接着写道:

“中年不易,但你只能一步步走过去,不能停,也不能回头。”

小孩子才会相信一定有骑士来救公主,中年人早就知道,生活的重重难关,唯有自渡。

渡过一关又一关,抬头还有万重浪,但那又如何?

人到中年啊,就像胡适说的,“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渡过“忙的分不清欢喜与忧伤,忙的没有时间痛哭一场”的艰难时光,有朝一日,你我终将像李宗盛一样:

“望着大河弯弯,终于放胆,嬉笑面对人生的难。”

03

老年渡心

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僧。”

一百岁那年,杨绛先生也在书中感慨道: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与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不过内心的淡定从容。”

山一程水一程,一路走来,迈过了年少情关,越过了生活难关。

人到暮年,千帆过尽,最后要渡的便是自己的心。

曾有人这样描述林清玄的一生:

年少即成名,青年历经世事多变,中年清修得道,老年觉悟万物。

这一生,他曾有过辍学打工摆摊、杀猪养家、遭遇婚变的几多困顿。

也曾历经年少成名、前拥后簇、拿遍台湾文学界所有大奖的种种荣光。

到了后半场,他却选择避世而居,专心写作,一步步修炼出一颗平静之心。

晚年回首一生的起落悲欢时,他曾这样写道:

“人生五种,年少青涩,青春芳醇,中年沉重,壮年回香,老年无味。”

一句“老年无味”,是林老的智慧与心境,更是人到晚年最真实的写照:

如果年轻是种一路奔流而去的不羁,中年是种历经万水千山的沧桑。

那么老年,则是份抵达风平浪静处的平和淡然。

前半生的岁月,都在为工作所累,为家庭而战。

经历了潮起潮落,看遍了人生百态,有不舍,有执念,有挂碍。

但到了一定年纪,终究要学会放下。

俗世的名利,过往的得失,皆要看淡;生活的烦扰,儿女的纠葛,都随他去。

余下的人生,只求内心安宁,只为自己而活。

正如漫画家大曾写的:

“红尘往事万万千,到头终将化云烟。老夫爱把葫芦抱,不辞长作酒中仙。”

人生向晚,渡心,是一份看淡,更是一种洒脱。

回首一生,所有的放不下都可以放下,所有的看不开的都已经看开。

心上没了尘埃,日子也随之静了下来。

▽西方神话里,有个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

“什么东西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

答案想必大家都熟稔于心。

少年时自己爬着蹒跚学步,长大后自己孤军奋战闯世界,老年时自己拄着拐杖走路。

所谓人生,便是一场场自渡。

年少渡情关,中年渡生活的难关,老年时渡心境。

在缘起缘灭中走过,在坎坎坷坷中穿过,我们一路活出无所不能的模样。

最后,也终将在人生的彼岸,抵达内心的平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那一年 - 许巍那一年 你正年轻总觉得明天肯定会很美那理想世界 就像一道光芒在你心里闪耀着怎能就让这不停燃烧的心就这样耗尽消失在平庸里你决定上路 就离开这城市离
  • 可是随着那个“进步天堂”比他们所长大的资本主义地狱更加像地狱时,一小部分人选择了自我反省,绝大多数人则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政治选择,然后承受各种良心和智识上的撕裂。
  • 她说一万年太久,只需把握好最后的四十天,千言万语汇聚成此时站在台上的勇气:成功属于爱拼搏的人们!时间对你们也意义非凡,从半年前的初见,到如今的并肩战斗,老师和同
  • #消失的孩子全员手绘桂圆烧蛋收官# 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也是三起案件最终汇成一条线的时间点。 桂圆烧蛋是南方冬至的传统食物,作为剧中反复出现的物
  • 跳脱色彩的引入,体块、线条、造型的运用,携带着光和影,在此间自由穿梭,生活的意趣就此弥散在卧室的每一个角落。各种家具的平面可以视为极佳的陈列区,将画作按照高低和
  • 还是太想获利导致心态的变化)#投资心语#虽然背靠背但并没有那么累的库今日份guest克莱[哇] 致敬勇士前辈[送花花]每天和兰都有废话文学[并不简单]集物社的笔
  • 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在黄昏,夜班,蹑着脚走,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这些个泪点里
  • 2022虎虎生威盆满啵满【广.告.位】毛绒绒啵贤儿朋友们的圣诞礼物#熊祁[超话]# [喵喵]美美揪一个崽子送出老攻亲签海报一张[打call]抽奖规则:1.关注熊
  • 天气转凉时,一碗热汤能给予人极大的慰藉。在结束了一周的工作之后,我趁着这个周末,约上了小伙伴去津福道打边炉探探店。 餐厅的海鲜池里养着各种活鲜。品类虽然不算稀
  • ” 小家伙只是个仰I慕上将君的平凡兽ren,身份碑微,不苛求将君娶本身,能留下将君的孩子就很惬意了。 小家伙的肚子一每天变大,也愈来愈懒,发明将君并没有发明本身
  • 我叫瘦花语这是我的兄弟姐妹藜麦肽固体饮料(男女款)瘦花语纤体膏瘦花语茯苓银荷茶瘦花语体脂称瘦花语搅拌杯我就是瘦花语有种“改变”叫【健康瘦
  • 这里的山依然是那么绿,水依然是那么静,还有那群铁路守护者,依旧用满腔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呵护着宜万线的安全畅通。1、万丈琼中一寸果初品鲜软并细糯山水都是亲爹娘养得
  • 妈妈你快一点啊 带哭腔了好吧 厕所也不上了出来开电视 结果我就只开了一个电视人家一番操作666我都不知道哪里的付费电视(此处心疼舅妈的宽带费1秒钟)直接按到了1
  • #张峻豪[超话]#zjh#张峻豪 玩转舞台实力ace# zjh#三代第一rap担张峻豪# “爱是严冬里的一片炽热就像我爱你” , .“张峻
  •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互粉、交友~❗后续如有交友帖的发布,将会屏蔽哦~❗快来这里寻找喜欢的小伙伴们吧!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互粉、交友~❗后续如有交友帖的发布,将会屏蔽哦~
  • 第一部《唐朝诡事录》主演:杨旭,杨志刚剧情点评:制作精致,节奏把控尤其出色,36集讲完8个故事,着力点其实不在推理,而更偏向志怪传奇,所以诡事录这个名字是很符合
  • 长大是什么感觉 大概就是 既没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又丢了原来的自己既没得到一心想要的东西 又失去原来拥有的东西一杯奶茶好像可以买来短暂的快乐,一份甜品可以
  • 其中在英格兰队部分,他写道:我们整天说在足球上哪些方面是可量化的,但在最高舞台上的赛事、在最伟大的球员身上,总是有一些你无法去衡量的东西。索斯盖特过去有一些保守
  • 即使是15年的韩剧放到现在每个小细节都是那么那么那么生活 家啊永远是我们的港湾…小学时候比喻句写了那么多遍 今天好像是头一次自己打出这几个字来 我的小房间也像德
  • 其实我当然希望有那种同样具有高度私有性、并且让人安心的友谊了,但我现在发现,做不到,哪怕是很优秀的人,都做不到,何况只是一般优秀的我幸好还有爱情,可以让我理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