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被女妖完败的老和尚。

唐代龙兴寺的僧人智圆,善于用佛家的法咒为人除妖治病,平日靠着法咒制服邪祟,医治重病,很有成效,每天都有几十人慕名而来。智圆上了年纪以后,对于这类事略微有些疲倦,当地的郡守对他很敬重,便在城东的一块地方为他建起一座草屋,并派了一个沙弥、一个行者照顾他的起居。

又过了几年,一日闲暇时,智圆正一边晒太阳一边剪指甲,忽然有一个穿着朴素,但容貌很是端庄艳丽的女子,走到智圆面前,对着他行了一礼。智圆连忙整理好衣服,问说:“弟子来此做什么?”妇人哭泣着说:“妾身不幸丈夫亡故而孩子还年幼,如今老母又生了重病,危在旦夕,听说师父有神咒可以医治,乞求您救我母亲一命。”智圆道:“贫僧早就厌倦了闹市的喧嚣拥挤和人情客套,弟子母亲有病,可以把她带过来,就在这里为她加持。”

妇人不听,再三哭泣着哀求,并说她母亲病得很厉害,根本不能出门,智圆见她这样说,也心生怜悯,于是答应亲自过去一趟。妇人便告诉智圆说,从智圆居住的地方向北二十里有一处村子,村子附近有一个鲁家庄,到庄上打听一个叫韦十娘的人住在哪就行。于是第二天一早,智圆便出了门,但找了一大圈,却根本找不到所谓的韦十娘,只好返回来。

明日,妇人又来了,智圆责备她说:“贫僧昨日远道赴约,却为何错得这样厉害,根本找不到人。”妇人道:“只离您昨天停下的地方二三里远而已,大师慈悲,一定要再去一次。”智圆怒道:“老僧衰弱年老,如今绝对不会再出去了。”妇人也忽然发怒,大叫道:“你这出家人的慈悲何在?!今天你必须去!”说完便走上台阶一把拽住智圆胳膊,慌乱中,智圆怀疑这妇人恐怕是妖魅变化,恍惚之间,便持着刀子朝妇人刺过去,妇人倒在地上,智圆这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刺中的并非妇人,而是一直服侍他的沙弥,已经流了一大滩血,死掉了。智圆茫然不知所措,慌慌张张和行者一起把沙弥埋到了米瓮下面。

沙弥就是附近村里的人,其家距离智圆住处不过十七八里远。当天,沙弥全家人都在田里耕作,忽然有一个黑衣人来到田边要水喝,这家人给了他水,闲聊中问起他是哪的人,回答说离和尚智圆住的很近,这家人便问起小沙弥的情况,那人便把沙弥被智圆所杀的事全都讲了——这人大抵是妖怪所变。这家人听了,号哭着找到智圆,智圆此时却还在极力隐瞒,直到沙弥父亲用铁锹挖出了尸体。于是便带上了智圆到官府去告状。

郡守听了案情,大吃一惊,让办案的官员仔细调查,认为一定是有冤情。智圆自己却全都坦白了,并说:“这是贫僧前生欠下的债,有死而已。”审理此案的官员也认为应当判死刑。这时智圆又提出来,请求宽限他七天,让他给自己做场法事,为下辈子求福。郡守答应了。

智圆于是沐浴更衣,建起一座法坛,但他根本不是在做为自己求福的法事,而是用法术追索妖怪的行踪。一连作法三天三夜,之前那妇人忽然出现在法坛上,对智圆道:“我的同类很多,他们求食的地方经常被你这和尚破坏,沙弥如今还活着,你如能发誓不再用经咒除妖,我就把他还给你。”智圆诚恳地发了誓。妇人于是欢喜地说:“沙弥现在就在城南某村几里外的一座古墓里。”

智圆连忙将此事告诉给郡守,郡守派人过去找,果然发现了那个小沙弥,当时他已经神志不清了。打开沙弥的棺材,里面只有一根笤帚而已,智圆的罪过这才得以免除。后来智圆就再也不碰念珠,连一个梵字都不说了。——《酉阳杂俎》

原文:

郑相在梁州,有龙兴寺僧智圆,善总持敕勒之术,制邪理病多著效,日有数十人候门。智圆腊高稍倦,郑公颇敬之。因求住城东隙地,郑公为起草屋种植,有沙弥、行者各一人。居之数年,暇日,智圆向阳科脚甲,有妇人布衣,甚端丽,至阶作礼。智圆遽整衣,怪问:"弟子何由至此?"妇人因泣曰:"妾不幸夫亡而子幼小,老母危病。知和尚神咒助力,乞加救护。"智圆曰:"贫道本厌城隍喧啾,兼烦于招谢,弟子母病,可就此为加持也。"妇人复再三泣请,且言母病剧,不可举扶,智圆亦哀而许之。乃言从此向北二十余里一村,村侧近有鲁家庄,但访韦十娘所居也。智圆诘朝如言行二十余里,历访悉无而返。来日妇人复至,僧责曰:"贫道昨日远赴约,何差谬如此?"妇人言:"只去和尚所止处二三里耳。和尚慈悲,必为再往。"僧怒曰:"老僧衰暮,今誓不出。"妇人乃声高曰:"慈悲何在耶?今事须去。"因上阶牵僧臂。惊迫,亦疑其非人,恍惚间以刀子刺之,妇人遂倒,乃沙弥误中刀,流血死矣。僧忙然,遽与行者瘗之于饭瓮下。沙弥本村人,家去兰若十七八里。其日,其家悉在田,有人皂衣揭幞,乞浆于田中。村人访其所由,乃言居近智圆和尚兰若。沙弥之父欣然访其子耗,其人请问,具言其事,盖魅所为也。沙弥父母尽皆号哭诣僧,僧犹绐焉。其父乃锹索而获,即诉于官。郑公大骇,俾求盗吏细按,意其必冤也。僧具陈状:"贫道宿债,有死而已。"按者亦以死论。僧求假七日,令持念为将来资粮,郑公哀而许之。僧沐浴设坛,急印契缚(木暴)考其魅。凡三夕,妇人见于坛上,言:"我类不少,所求食处辄为和尚破除。沙弥且在,能为誓不持念,必相还也。"智圆恳为设誓,妇人喜曰:"沙弥在城南某村几里古丘中。"僧言于官,吏用其言寻之,沙弥果在,神已痴矣。发沙弥棺,中乃苕帚也。僧始得雪,自是绝珠贯,不复道一梵字。

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原因值得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 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贫道自己的看法。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过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原因值得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 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贫道自己的看法。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过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道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说罢,小柒柒嘴角向下一撇,委屈巴巴的样子像一只要被丢弃的小奶猫。  说罢,小柒柒嘴角向下一撇,委屈巴巴的样子像一只要被丢弃的小奶猫。
  • 原著是程兵一人孤身抓罪犯,电影改成三大队五个人一起去,又一个个离开,这或许就是程兵每个阶段的纠结或者也想过放弃,妻子,儿女,爱情,健康,但最终,他没有放弃,从青
  • ” 说到这,她突然停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地对我说:“太太,我看您扔了不少孩子的衣服和玩具,您能不能给我啊?” 我说:“阿姨,您别客气,这些东西在我家都是闲置的,
  • 介绍过椰汁宝宝,也介绍过拇指生煎,缩小版的食物好像总觉得更有吸引力,今天再来团一个小食物——拇指玉米!吃玉米不费腮帮子,适合小朋友的小手和小胃口~开春减脂,运动
  • #春节前半数麻将机被90后买走#】春节临近,各种娱乐性消费逐步暴涨,第一批90后也开始“佛系”打麻将!#春节前半数麻将机被90后买走#】春节临近,各种娱乐性消费
  • 在丹麦北部奥尔堡郊区买了一块山顶上的地块后,他梦想着有一个适合居住的橱窗,让他的“轮子上的艺术”可以与家庭生活共存。在选秀之时需要考虑是有原因的,如果格雷格-奥
  • #刘宇宁帝林# #刘宇宁开始推理吧# #摩登兄弟[超话]# ℋℰ ℐℳℰ ❀@摩登兄弟刘宇宁 善良是人生的正能量,是一种能够面对人生一切困苦的力量,是能够化
  • 最终多起名演员失踪案引发了猎鬼人的注意#鬼灭之刃##动漫##鬼灭之刃自设##二次元#看到了b站下评论说到了牛若丸在绝对魔兽战线的话,那是我认为对英灵最好的解读,
  • 快乐是源自心底的抒怀微笑,快乐是稳定的心理状态,快乐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快乐是源自心底的抒怀微笑,快乐是稳定的心理状态,快乐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 #刘宇宁帝林# | #刘宇宁开始推理吧# | #摩登兄弟[超话]# ᴹᵃʸ ʸᵒᵘʳ ˡⁱᶠᵉ ᵇᵉ ᵃˡʷᵃʸˢ ʷᵃʳᵐ ᵃⁿᵈ ᵍᵉⁿᵗˡᵉ ᵃⁿᵈ ˢ
  • #任嘉伦[超话]# 春风袅袅动斜阳,潭水幽幽映回廊。 任家有子廊前立,郎艳独绝照花窗。 窗前一顾似魂离,惊鸿一瞥入心房。 思君一笑朝与暮,从此愿伴君身旁。
  • 就是不想让杨紫一个人独面那些黑暗#杨紫# 太善良并不是一件好事,你的善良,给了别人伤你的资本,成为别人伤你的匕首。剧粉都是看过剧就散了,她们是真的要直面每一次的
  • 现在我妹妹出生了,还是要学英语,但是我妈总骂她不如姐姐,其实我小时候没有我妹妹厉害,我小时候不喜欢学英语也不喜欢学钢琴也不喜欢看书所有的兴趣班我都上过一节课,我
  • 董明珠霸气:厂商自主承担家电以旧换新补贴; E、摩根大通:如果俄罗斯减产石油,预计国际油价将在夏季迎来牛市行情; F、3月7日,长安汽车发布产销快报显示,2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
  • 此前,丁银中等[9]对故宫馆藏宋代官窑也进行色度测量,发现天青釉的葵瓣口盘和波罗子、温器的a∗值和b∗值分别为(-5.39,1.98)、(-7.29,1.70)
  • 请+ 即可取全文昨天来了一丢丢大姨妈 晚上洗了澡拍了两张烧烧的qqny照片 发给C先森看C先森:办公室好多人 可不能乱看我:那你就别点开看 回家再看 忍住C先
  • 高仿百年灵好不好?精仿百年灵值得买吗?复刻百年灵价格多少?手表作为精密的计时工具,向来备受注目。而卡地亚手表的确是众多品牌中的佼佼者,其时尚的设计与精湛的制表工
  • 2、感情线过长的人,性子过于耿直,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宁折不弯,具有抗争精神,往往在身心遭受非常之大的挫折,而后才会成熟与觉醒,一生事业有成,但都会经历不同的
  • #文轩 世界第一甜# #文轩 烟花升停在星夜# “六个年头,七次烟花,七次许愿,次次有你”" , , , "s6lY0#读书与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