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八周年#【北京冬奥会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 树立城市更新典范】北京冬奥会点燃了冰雪运动的激情,也加速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脚步,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与区域发展的双赢。其中,加速推动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助力京西“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延庆“最美冬奥城”和张家口“全亚洲冰雪旅游目的地”建设,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持续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根据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北京冬奥会筹办的这些年,也是北京、张家口两地快速发展时期,冬奥会筹办对两地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面提速,路网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了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两地协同治沙、治水、治气,区域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区域环境联防联治;基础性公共设施加速布局,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实现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落户延庆和张家口,冰雪及绿色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实现了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同时,形成了“城市复兴新地标——首钢”、“最美冬奥城——延庆”、“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张家口”三个冬奥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北京首钢地区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

首钢于1919年建厂,是以钢铁业为主,跨行业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考虑到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首钢停产搬迁。2016年,北京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园区。2018年,首钢集团签约成为北京冬奥会官方城市更新服务合作伙伴。

以冬奥举办为契机,首钢紧抓战略机遇,将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与冬奥会筹办、老工业区有机更新、绿色高端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减量发展,推广绿色智能新技术,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挖掘文化发展新内涵,努力实现多约束条件下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整体塑造体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城市治理先进理念和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新地标。

北京冬奥组委总部所在的首钢园区所有建筑在保留原有工业遗存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内部功能改造与空间更新。如曾经用作炼铁和储料的建筑物被改造成现代化的办公场所,两个25000平方米的精煤车间被改造成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冬季项目训练场馆(简称“四块冰”)并投入使用,尤其是在首钢园区内建设了全球第一座永久滑雪大跳台。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运动小将在这里创造了新的历史。

从2月22日,首钢园采取预限额方式入园,引来一众市民前来打卡。据介绍,作为园区地标性建筑,滑雪大跳台还将承办各类企业和商品首发、首秀、首展商业活动,同时联合园区商户,特别是即将全面运营的首钢六工汇商业资源,组织各类主题活动。在后冬奥时代,首钢园将打造京西文化旅游商业综合新地标。

张家口打造“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

张家口市紧抓筹办北京冬奥会这一历史机遇,通过推动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在张家口落地生根,以冰雪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动力,带动区域基础设施升级,助力民众脱贫致富,显著改善了张家口地区的落后面貌,努力将张家口打造成为“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

冬奥会筹办以来,张家口市崇礼区先后建成开业3座雪场,目前张家口已成为京津冀地区新兴的滑雪中心,也是中国最大的滑雪集聚地区。

冰雪运动场所的集中布局为张家口冰雪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张家口建成宣化京张奥卡宾冰雪产业园,同时在张家口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大力引进、发展冰雪及相关产业,目前园区内已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业内知名企业,产品涵盖滑雪板、滑雪鞋、滑雪服等轻装备,造雪机、压雪车等重装备,以及体育运动器材、康复训练设备等冰雪运动装备,还引进高端服务业和研发机构,在园区内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张家口市支持民宿产业发展,出台民宿支持政策,引导农户将闲置住宅参与民宿经营,并加强相应的金融支持。

从2015年申办冬奥成功以来,张家口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建成京张高铁崇礼铁路、建设太子城至锡林浩特高铁太崇段,建成张承高速和京礼高速,完善市内各级城市道路,建设太子城高铁站、崇礼北、崇礼南三大客运交通枢纽,四纵三横一环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有力破解了崇礼过去对外交通不畅、对内交通不连、农村交通不便的基础性发展瓶颈,将崇礼融入“北京一小生活济圈”,为全国乃至全亚洲的冰雪旅游爱好者聚首张家口,享受冰雪运动的激情与快乐提供了便利。

延庆建设“最美冬奥城”

北京市延庆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延庆区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主要措施,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延庆区推进42个村煤改电和114个村优质燃煤替代,确保非煤改清洁能源村庄优质燃煤全覆盖。与张家口市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共同做好冬奥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2021年,PM2.5年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52.5%;全域地表水水质稳定达到III类及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全市最优;森林覆盖率超过60%。

延庆配合京张高铁和京礼高速等工程,持续改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区域通行环境。延庆新建城市道路里程34.2公里,乡村公路实现100%通车,乡村中等路以上比例达到73.3%,通车里程1068公里。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落户延庆区的张山营镇,为小镇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冬奥会结束后,这里将成为一个四季运营的综合旅游区,既可以承办顶级赛事,又可以面向群众提供滑雪、冰雪节、雪地温泉等服务,在非滑雪季可以提供垂钓营地、攀岩、滑草、赛道体验、露营、山地徒步、滑索、缆车观光,拓展营地、汽车营地等旅游项目。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北京将以巩固冬奥成果,传承利用好奥运遗产,落实文旅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2022年1月发布实施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大力推动体育产业、文化休闲、冰雪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区域赛事会展聚集地和建设全民健身引领地,加速推动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持续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新闻网)

  人类滑雪起源的故事   处在世界滑雪黄金45°的阿尔泰山,全年降雪期179天、积雪期134天,雪量充沛、雪质优良。一幅深藏于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的滑雪岩画,将人类滑雪起源的最初记忆指向阿尔泰山。据中国第一位滑雪冠军单兆鉴先生考证,在距今1-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出现滑雪运动。2006年,中国、挪威、瑞典、芬兰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专家联名发表了《阿勒泰宣言》,阿勒泰作为人类滑雪起源地得到国际公认。   毛皮滑雪板——滑雪故乡的见证   2021年,阿勒泰喀纳斯,几名毛皮滑雪的发烧友在冰天雪地中谈笑风生,愉快的话题来自心爱的毛皮滑雪板的前世今生。这种滑雪板的材料是用成年马前腿外侧毛皮制作的,将毛皮顺毛附在滑板上,做到下行时顺毛、上坡时逆毛。毛皮滑雪板曾是冬季游牧生产生活最佳的交通工具,牧人们踩着自制的毛皮滑雪板,拖着猎物,撑着木杆,疾步行进,钻进丛林,爬上山坡,又快速下滑,呼啸而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毛皮滑雪板已成非遗“网红”,是中国人冰雪故事的一张名片。   冰绽雪莲——新疆冰上运动中心   冰上“雪莲花”——新疆冰上运动中心因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应运而生,是国内仅有、亚洲一流、世界领先的场馆,其规划设计、智能化程度、竞赛技术条件和建设质量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由速滑馆、冰球馆、短道花样馆、媒体中心和运动员公寓组成一朵5瓣雪莲花。一流的硬件、一流的软件,打造一流的赛事,是国内唯一把冰上项目集中到一个建筑群里的冰上运动中心,曾先后通过一系列“测试”,以“高分数”证明场馆竞赛技术条件和运行保障能力达到国际竞赛标准。“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之后,这里已经成为新疆、国内,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运动员理想的训练基地。这朵冰上“雪莲花”满足了各族群众开展冰雪运动的需求,带动全民健身运动。   “十三冬”走进新疆   2016年1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新疆冰上运动中心举行,中国冰雪运动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全国冬运会第一次走出东三省,在祖国西部举行,为我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发展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家门口”比赛的新疆,组成了226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代表团,参加全部5个大项、11个分项、97个小项的比赛,速滑项目18块金牌新疆获得5枚,改写了东北“一支独大”的历史。这届冬运会也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增加了庞大的生力军,发挥了“磁场效应”,为吸引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的那些魅力瞬间   这里曾经是新疆乌鲁木齐市水西沟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村落,现在却因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而为世人所知。这个以丝绸之路命名的国际滑雪场占地12平方公里,是国内著名的滑雪场之一,可同时容纳一万人滑雪,建有初、中、高级雪道8条,并拥有西北地区唯一直达原始森林的专用滑雪及观光缆车3条。   滑雪胜地——阿勒泰将军山滑雪场   2019年11月,阿勒泰市。镜头的白色天地中,市民们的点点身影如打翻的彩墨,将阿勒泰市将军山滑雪场点缀得五彩缤纷。这座滑雪场比邻城市,不仅与民间烟火相连,同时也是专业运动员的梦中雪场。雪场海拔1323米,垂直落差300米,坡度12°到50°不等,具备国际专业滑雪场水准,为运动员身体形态、速度、耐力、协调、灵敏度训练,以及举办各类冰雪赛事和市民娱乐,提供了绝佳的场地条件。2020年,将军山滑雪场新增拥有高差100米的滑雪道、蘑菇道、跳台雪道的一座旱雪场,实现了四季滑雪。   冬日童话——禾木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场   2021年1月,“中国最美湖泊” 喀纳斯湖冰雪覆盖,顿失滔滔,宛若水墨画。碧空白雪相映间,一名跳台运动员一跃而起,如山鹰一般飞翔空中。这座在阿尔泰山深处的喀纳斯滑雪场,以海拔适中、降雪量大,雪季早、雪期长、雪质好,冬季少风、体感舒适而独具优势。一期规划建设滑雪雪道面积2.56平方公里,满足国际滑雪联合会认证要求的国际比赛赛道12条,雪道总计将达57条,总长度超过85公里。其中,主雪道最大落差1415米、长度5245米,赛道平均坡度31%、最大坡度56.8%,将成为国内落差最大、缆车最长、雪道面积最大、单条雪道最长的顶级滑雪场,具备举办冬奥会等国际最高等级赛事的技术要求。   可可托海的新名片——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场   2021年1月,阿尔泰山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场,一名滑雪爱好者夹着滑雪板,向镜头挥手示意,表达她愉悦的心情。她身后是国家5A级景区内的国际滑雪场,滑雪场三面环山,有5座山峰,主峰最高海拔3041米,最低海拔1821米,垂直落差1219米。规划占地范围23平方公里,最大承载量为2.3万人,雪道总长达58公里,已确定为2022年冬奥会运动员训练基地。雪场位于逆温带,雪期可长达7个月,成为广大滑雪爱好者心中的“金光大道”。每年10月,当中华大地还在浓浓秋色之中,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场就已经准备迎接像她这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冰雪爱好者了。   美在天山天池   2017年1月21日,一场别样的冰上龙舟赛在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进行,将冰雪运动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吸引众人的目光。这座滑雪场是新疆全方位打造的5S国际标准滑雪场,拥有总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的雪具大厅,全国数一数二的越野雪道,以及具有国际水准的单板U型池和众多雪地娱乐设施,如野雪道、雪地摩托车、动力三角翼等,可以开展多种有趣、刺激的雪上活动,是滑雪爱好者和发烧友的必选之地。

多地探路居家养老社区,“银发浪潮”如何老有所依?

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规模庞大的中国老年人将在哪里实现最美“夕阳红”,这是一件事关“老有所依”的大课题。近年来,面对老龄化带来的“银发浪潮”,多地推出规划措施,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银发浪潮”来袭

中国养老的重点在家庭和社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亿。据预测,“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长期以来,中国养老形成“9073”格局,即约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约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约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而近年来,伴随“独居”、“空巢”、“失能”等老年群体被舆论所聚焦,如何在社区和家庭完善养老服务,就更显紧迫。

今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对媒体表示,未来养老服务的重点要放在居家和社区,要大力加强居家和社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也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此外,文件还提出“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如何把养老院“搬”进家?

多地探索新型养老社区建设

近年来,针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多地创新理念和服务,积极探索适应当地需求的社区养老模式。

例如,广东广州在社区建设以上门护理服务为主的护理站,承担对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以及居家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开展上门照料服务,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由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实现适老化改造、智能化设备、专业化服务“三入户”。

在山东青岛,该市国际大健康产业聚集区在建的百洋绿洲家园,以疗养院级健康社区为目标,建设“家家有医生、时时能护理、常常做理疗、人人懂养生”的新型医养结合社区。

社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即时采集健康数据并及时对异常做出反馈,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安全急救”“诊疗转诊”“预防预警”“管理改善”“群体生态”的五级健康服务,建立专业个性化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在四川,从去年起,四川全面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工程,试点建设智慧养老社区,打造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立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可对辖区老年人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通过平台及物联网等技术设备,为老年人提供急救援助、安全防护、远程照护等养老服务。

不能忽视的关键

养老社区不能重开发、轻服务

“银发浪潮”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挑战,也催生着巨大的新消费潜能,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近日,据企查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相关的企业已超28万家,2020年注册量超5.1万家,同比增长22%,今年1-11月共新增超4.9万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19%。

市场空间广阔,各地探索案例繁多,但当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社科文献出版社等机构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9~2020)》提到,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起步较晚,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意识不强、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居民认同感不高,不能真正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此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内容记录不完整、填写不准确、查阅不方便、实际利用率低,与辖区外的相关医疗机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共享信息,造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割裂,形成纵向信息系统“孤岛现象”,不能为预防疾病提供有效的信息。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舸日前发文表示,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有效补充,减轻了家庭养老的压力,可以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急救、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不过,我国当前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仍然存在覆盖范围不足、服务能力有限、专业人员缺乏、多样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对于当前医养结合社区建设存在的短板,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理事、全科医生分会委员宋青分析,目前的养老社区多是重开发、轻配套,重房产销售、轻养老服务,“一些养老社区会植入一些养老设备、可穿戴设备,甚至有的开发商会在社区附近收购一家医院做配套等等,但还是缺少专业的配套服务,没有健康服务,硬件设备带来的可能更多的是焦虑和无所适从”。

“医”和“养”如何结合

真正让健康服务融入家庭生活

显然,未来的中国,家庭和社区必然要承担起养老重担,而如何推进优质服务资源向老年人的身边、家边和周边聚集,如何将“医”和“养”在家庭和社区充分结合,就是必须要解答的问题。

“养老社区的核心是服务,而不是住宅环境有多高级。”宋青表示,养老社区要重新定义人与社区关系,在房屋的居住功能上升级健康管理服务,把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健康管理、以介护为支持的养老体系融入到生活中。

宋青表示,在人员上,家庭医生要与居民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对居民的健康进行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提供专业、便捷、持续的基础医疗服务,来解决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亚健康状态。

“很多老人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可能都不会生病,并不一定需要看医生,但是他确实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帮助其进行营养、运动、养生等方面的介护服务。”

在设施方面,宋青表示,应充分地将社区的健康硬件配套与健康管理软服务深度融合,通过住宅的健康元素设计、智能可穿戴设备配套以及全健康数据的管理相结合,真正让健康服务融入社区管理。

“以急救为例,如果一位老人跌倒后,家庭内可以通过生物雷达及时捕捉到患者摔倒的信号并传达给物业和家庭医生,此刻,社区会第一时间打通门禁、电梯、无障碍通道,保障救护车出入通畅,同时家庭医生会及时入户为患者做应急处理,直到救护车到来实现送医。”

专家表示,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应该彻底打破社区居住功能与健康服务割裂的状态,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差异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把养老和健康的元素深入融入到老年人熟悉的生活场景中。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农村陪读日记5
  • 抱团新浪推团综!觉醒东方真是#偶像练习生#滴圈粉赢家
  • 一图 | 朝韩首脑将一起植树、吃家乡菜 朝方还送了一份“外卖”
  • 问答 | 如何识别一段感情中危险信号
  • 林心如爆料霍建华会向女儿索吻 二胎有戏?
  • 刘嘉玲回应年龄作假:对方认错人自己从不怕老
  • 【巡展】李宇春的“菜市场”即将开幕,上海见!
  • 艾滋病和丙肝病毒同时转阴,佛法见证世间奇迹
  • 大橘子:一本儿消失的杂志
  • 这两位小哥哥知道自己满屏都是腿吗?
  • 深圳一大叔自称有11套房,却愿当月薪3千的保安
  • 《这! 就是铁甲》又燃又逗! 郑爽包揽一流铁甲, 撒贝宁总想坑人反被坑, 吴尊犹豫徘徊等于白来, 张一山“佛系”青年
  • Angelababy新发型,网友酸让好好当妈!
  • 宫颈癌疫苗:二价、四价、九价,有啥区别?
  • 甜馨剪成短发越来越漂亮了,穿粉红长裙跳舞宛如小公主
  • 电视剧|新版泡沫之夏播出时间
  • 那个时代的甜心教主里,只有杨丞琳从荆棘林里成功走出来
  • 范冰冰,你都快没范丞丞妖艳了!
  • 这个国家女性青睐低学历男性 主动开始求婚大作战
  • 三狮军团真要凉!张伯伦确定赛季报销 无缘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