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灭六国,刘邦算是哪国的“亡国奴”,他为何从不提“亡国恨”?

秦灭六国,刘邦做了哪一国的“亡国奴”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搞清楚。

《史记·高祖本纪》交待有刘邦的出生地,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必须说明一下,东汉学者应劭曾解释说:“沛,县也;丰,其乡也。”《史记集解》中孟康也称:“后沛为郡而丰为县。”即沛原先是一个县,而丰是一个乡;后来沛改为郡,丰改为县。据说,以前丰县老县衙门匾有云:“古宋遗风,汉皇故里”。说明了这个刘邦的故里所在,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宋国领地。

事实上,丰县不但属于宋国领地,还是宋国最后一任国君宋王偃的都所。但《史记·宋微子世家》记:“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宋王偃四十七年就是公元前286年,这一年,宋国被齐、魏、楚三国联手瓜分了。注意下这个时间点:公元前286年。

然后,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刘邦的出生年。刘邦生年现在还是一个谜。

《高祖本纪》只记录了刘邦的卒年——汉十二年“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这里的“汉十二年”为公元前195年。宋代人裴骃的《史记·集解》引用西晋人皇甫谧的说法:“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秦昭王五十一年就是公元前256年。如果皇甫谧的说法靠谱,那么刘邦就出生于公元前256年。

不难看出,刘邦降生时,宋国已经灭亡了三十年。即使刘邦不能算是宋国人,但他父亲刘太公可能是。

《汉书·高帝纪》引用有汉元帝时专门掌管皇族相关事务的宗正、汉朝封国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说过的话:“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

这里提到的太上皇,是指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而太上皇父指的就是刘邦的爷爷。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刘氏本是唐帝后裔,先祖在秦国时以刘为姓,后来迁入魏国。刘邦的爷爷被魏王封为丰公,因为迁到丰邑时间太短,所以丰邑没有刘氏先人的坟墓。这说明,刘邦一家,是在他爷爷辈才搬到丰邑的。不过,刘邦爷爷这个“丰公”并不是宋国封的,而是魏国封的,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史记·楚世家》又说:“(楚顷襄王)十五年,楚王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即顷襄王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84年,楚王联合了秦、魏、韩、赵、燕五国伐齐,攻取了齐淮北之地。丰邑属于淮北之地。按照这条记载,宋国灭亡后,丰邑先是被齐国占领,两年之后,又落入了楚国手里。

不过,《史记·楚世家》又记:“(楚顷襄王)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顷襄王闻,召而问之。对曰:‘……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而外击定陶,则魏之东外弃,而大宋、方与二郡者举矣。’”

这段文字说的是:楚顷襄王十八年,楚国出现了一个善用小弓射击北归鸿雁的人,顷襄王慕名传召他前来问话。他用射箭来比喻攻略六国,其中提到:回头射击圉的东部,就等于斩断魏国左肘;射击定陶,就会迫使魏国放弃东部要地,那么,就可以轻松拿下宋、方与这两个郡了。

“大宋”,就是今河南商丘及江苏砀山一带,而“方与”为今山东嘉祥及江苏丰县一带。

由此可知,丰邑已为魏国所得。那么,刘邦的爷爷被魏国封为丰公,应该是楚顷襄王十八年,即公元前281年前后的事。即使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并不是宋国人,也没属于过齐国,他和刘邦都应该属于魏国人。上面所引刘向的话里,其实前面还有一句:“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即魏国都城大梁被秦国占领后,魏国的流亡士大夫,又以丰邑为新都,组建了流亡政府,继续抗秦。

刘邦后来起事,留雍齿驻守丰邑,自己出征薛地。陈胜乘机让魏国人周市前来攻城。雍齿没有作太多考虑就投降了。这其中除了有雍齿不服刘邦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丰邑城大多为魏国人。刘邦回来攻打了三次丰邑,都未能攻下,也充分说明丰邑是按国都标准修建的。

而结合周巿劝降雍齿说的那句话——“丰,故梁徙也”,也可以推知,在秦灭魏国时的公元前225年,丰邑还是属于魏国。当然,楚国比魏国多存活了两年,丰邑后来被楚国占领了,从这一点上说,刘邦原本是魏国人,因为魏国亡了,他就成了楚国人,也未尝不可。

秦灭六国,丰县被并入了沛县,刘邦做上了沛县泗上亭长。由于泗上是前楚国沛县属地,秦的沛县县治也是前楚国沛县县治,刘邦从此居住到了前楚地沛县城乡,受楚风熏陶,善楚歌、能楚舞,也为他的楚人身份增添上了几分色彩。

最重要的是,楚国南公死前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诅咒,陈胜、项羽叔侄都以楚人的身份反秦,并且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响应,刘邦以楚人身份投入反秦洪流之中,也不足为奇了。

有人也许会感到奇怪:刘邦先属魏,再属楚,当了两次“亡国奴”,为何他在反秦过程中没提过半句关于“亡国之恨”的话呢?

话说,在天下诸侯共尊周天子的西周,各诸侯国的子民并不是很看重自己所在诸侯国的国籍的。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那些志在四方,一心要施展自己抱负的人来说,他们也不会被自己所在的诸侯国的国籍所羁绊。比如说,百里奚本是齐国没落宗室子弟,早年在齐游学,壮年投虞为大夫,虞灭为晋灭,奔楚牧牛,最终入秦为相。又比如商鞅,他本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卫国人,入魏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再入秦效力。再比如范雎,出生于魏国,先入齐,后事秦。还有张仪,魏国人,长大后游走于赵、楚、秦等国,成名于秦国。与张仪齐名的苏秦,雒阳人,得燕昭王赏识,使齐,一度兼佩六国相印。……

秦灭六国,六国原贵族子弟不甘沦为平民,不断以恢复故国为口号,一种“故国情怀”才倏然兴起。比如汉初开国功臣张良,他的祖上三代为韩丞相,因韩被秦所灭,他就积极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并在古博浪沙行刺秦始皇。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兵,因为两人的家乡原先都是在楚国境内,起义之后,就以“张楚”为国号,意思是“张大楚国”。还有项梁、项羽叔侄,先是拥立景驹为楚王,后来又拥立楚怀王的孙子芈心为义帝,打出了楚国的旗号。……

刘邦除了出身不显,和张良、项羽这些人不可比之外,还要注意前面刘向那句话里说的“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即刘邦的爷爷原本就是从秦国迁到魏国的,而且,从秦国迁到魏国后,直接就在丰邑落户了。

那么,说不准刘邦还是在秦国都城咸阳出生的。

我们看,刘邦举事,他的妻子吕雉家族里立刻有人出来追随,比如吕雉的哥哥吕泽、吕释之等等;刘太公的亲戚,都是在刘邦攻入秦国都城咸阳后才来投奔的,比如刘贾、刘泽等等。

还有一个小细节可以间接佐证刘邦对秦国咸阳抱有感情——刘邦成为了沛县泗上亭长,“常繇咸阳”,他之所以这么热衷于到咸阳出差,说明他不但对咸阳熟,而且,咸阳那里有自己的亲属。

也就是说,刘邦先是秦国人,后来迁居成了魏国人,魏国亡后成为了楚国人,秦灭六国又成为了秦国人,最后灭秦建立了大汉朝,成为了大汉帝国的主人。

#历史那些事#

秦始皇灭六国,刘邦算是哪国的“亡国奴”,他为何从不提“亡国恨”?

秦灭六国,刘邦做了哪一国的“亡国奴”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搞清楚。

《史记·高祖本纪》交待有刘邦的出生地,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必须说明一下,东汉学者应劭曾解释说:“沛,县也;丰,其乡也。”《史记集解》中孟康也称:“后沛为郡而丰为县。”即沛原先是一个县,而丰是一个乡;后来沛改为郡,丰改为县。据说,以前丰县老县衙门匾有云:“古宋遗风,汉皇故里”。说明了这个刘邦的故里所在,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宋国领地。

事实上,丰县不但属于宋国领地,还是宋国最后一任国君宋王偃的都所。但《史记·宋微子世家》记:“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宋王偃四十七年就是公元前286年,这一年,宋国被齐、魏、楚三国联手瓜分了。注意下这个时间点:公元前286年。

然后,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刘邦的出生年。刘邦生年现在还是一个谜。

《高祖本纪》只记录了刘邦的卒年——汉十二年“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这里的“汉十二年”为公元前195年。宋代人裴骃的《史记·集解》引用西晋人皇甫谧的说法:“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秦昭王五十一年就是公元前256年。如果皇甫谧的说法靠谱,那么刘邦就出生于公元前256年。

不难看出,刘邦降生时,宋国已经灭亡了三十年。即使刘邦不能算是宋国人,但他父亲刘太公可能是。

《汉书·高帝纪》引用有汉元帝时专门掌管皇族相关事务的宗正、汉朝封国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说过的话:“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

这里提到的太上皇,是指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而太上皇父指的就是刘邦的爷爷。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刘氏本是唐帝后裔,先祖在秦国时以刘为姓,后来迁入魏国。刘邦的爷爷被魏王封为丰公,因为迁到丰邑时间太短,所以丰邑没有刘氏先人的坟墓。这说明,刘邦一家,是在他爷爷辈才搬到丰邑的。不过,刘邦爷爷这个“丰公”并不是宋国封的,而是魏国封的,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史记·楚世家》又说:“(楚顷襄王)十五年,楚王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即顷襄王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84年,楚王联合了秦、魏、韩、赵、燕五国伐齐,攻取了齐淮北之地。丰邑属于淮北之地。按照这条记载,宋国灭亡后,丰邑先是被齐国占领,两年之后,又落入了楚国手里。

不过,《史记·楚世家》又记:“(楚顷襄王)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顷襄王闻,召而问之。对曰:‘……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而外击定陶,则魏之东外弃,而大宋、方与二郡者举矣。’”

这段文字说的是:楚顷襄王十八年,楚国出现了一个善用小弓射击北归鸿雁的人,顷襄王慕名传召他前来问话。他用射箭来比喻攻略六国,其中提到:回头射击圉的东部,就等于斩断魏国左肘;射击定陶,就会迫使魏国放弃东部要地,那么,就可以轻松拿下宋、方与这两个郡了。

“大宋”,就是今河南商丘及江苏砀山一带,而“方与”为今山东嘉祥及江苏丰县一带。

由此可知,丰邑已为魏国所得。那么,刘邦的爷爷被魏国封为丰公,应该是楚顷襄王十八年,即公元前281年前后的事。即使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并不是宋国人,也没属于过齐国,他和刘邦都应该属于魏国人。上面所引刘向的话里,其实前面还有一句:“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即魏国都城大梁被秦国占领后,魏国的流亡士大夫,又以丰邑为新都,组建了流亡政府,继续抗秦。

刘邦后来起事,留雍齿驻守丰邑,自己出征薛地。陈胜乘机让魏国人周市前来攻城。雍齿没有作太多考虑就投降了。这其中除了有雍齿不服刘邦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丰邑城大多为魏国人。刘邦回来攻打了三次丰邑,都未能攻下,也充分说明丰邑是按国都标准修建的。

而结合周巿劝降雍齿说的那句话——“丰,故梁徙也”,也可以推知,在秦灭魏国时的公元前225年,丰邑还是属于魏国。当然,楚国比魏国多存活了两年,丰邑后来被楚国占领了,从这一点上说,刘邦原本是魏国人,因为魏国亡了,他就成了楚国人,也未尝不可。

秦灭六国,丰县被并入了沛县,刘邦做上了沛县泗上亭长。由于泗上是前楚国沛县属地,秦的沛县县治也是前楚国沛县县治,刘邦从此居住到了前楚地沛县城乡,受楚风熏陶,善楚歌、能楚舞,也为他的楚人身份增添上了几分色彩。

最重要的是,楚国南公死前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诅咒,陈胜、项羽叔侄都以楚人的身份反秦,并且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响应,刘邦以楚人身份投入反秦洪流之中,也不足为奇了。

有人也许会感到奇怪:刘邦先属魏,再属楚,当了两次“亡国奴”,为何他在反秦过程中没提过半句关于“亡国之恨”的话呢?

话说,在天下诸侯共尊周天子的西周,各诸侯国的子民并不是很看重自己所在诸侯国的国籍的。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那些志在四方,一心要施展自己抱负的人来说,他们也不会被自己所在的诸侯国的国籍所羁绊。比如说,百里奚本是齐国没落宗室子弟,早年在齐游学,壮年投虞为大夫,虞灭为晋灭,奔楚牧牛,最终入秦为相。又比如商鞅,他本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卫国人,入魏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再入秦效力。再比如范雎,出生于魏国,先入齐,后事秦。还有张仪,魏国人,长大后游走于赵、楚、秦等国,成名于秦国。与张仪齐名的苏秦,雒阳人,得燕昭王赏识,使齐,一度兼佩六国相印。……

秦灭六国,六国原贵族子弟不甘沦为平民,不断以恢复故国为口号,一种“故国情怀”才倏然兴起。比如汉初开国功臣张良,他的祖上三代为韩丞相,因韩被秦所灭,他就积极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并在古博浪沙行刺秦始皇。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兵,因为两人的家乡原先都是在楚国境内,起义之后,就以“张楚”为国号,意思是“张大楚国”。还有项梁、项羽叔侄,先是拥立景驹为楚王,后来又拥立楚怀王的孙子芈心为义帝,打出了楚国的旗号。……

刘邦除了出身不显,和张良、项羽这些人不可比之外,还要注意前面刘向那句话里说的“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即刘邦的爷爷原本就是从秦国迁到魏国的,而且,从秦国迁到魏国后,直接就在丰邑落户了。

那么,说不准刘邦还是在秦国都城咸阳出生的。

我们看,刘邦举事,他的妻子吕雉家族里立刻有人出来追随,比如吕雉的哥哥吕泽、吕释之等等;刘太公的亲戚,都是在刘邦攻入秦国都城咸阳后才来投奔的,比如刘贾、刘泽等等。

还有一个小细节可以间接佐证刘邦对秦国咸阳抱有感情——刘邦成为了沛县泗上亭长,“常繇咸阳”,他之所以这么热衷于到咸阳出差,说明他不但对咸阳熟,而且,咸阳那里有自己的亲属。

也就是说,刘邦先是秦国人,后来迁居成了魏国人,魏国亡后成为了楚国人,秦灭六国又成为了秦国人,最后灭秦建立了大汉朝,成为了大汉帝国的主人。

#历史那些事#

(唐)刺史李翱居士《复性书中、下》(药山惟严禅师法嗣)

或问曰:「人之昏也久矣,将复其性者,必有渐也,敢问其方。」

曰:「弗虑弗思,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正思者,无虑无思也。《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又曰:『闲邪存其诚。』《诗》曰:『思无邪。』」

曰:「已矣乎?」

曰:「未也,此斋戒其心者也,犹未离于静焉。有静必有动,有动必有静,动静不息,是乃情也。《易》曰:『吉凶悔吝,生于动者也。』焉能复其性耶?」

曰:「如之何?」

曰:「方静之时,知心无思者,是斋戒也。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是至诚也。《中庸》曰:『诚则明矣。』《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问曰:「不虑不思之时,物格于外,情应于内,如之何而可止也?以情止情,其可乎。」

曰:「情者性之邪也,知其为邪,邪本无有。心寂然不动,邪思自息。惟性明照,邪何所生?如以情止情,是乃大情也,情互相止,其有已乎?《易》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 悔,元吉。』」

问曰:「本无有思,动静皆离。然则声之来也,其不闻乎?物之形也,其不见乎?」

曰:「不睹不闻,是非人也,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者,斯可矣。无不知也,无弗为也。其心寂然,光照天地,是诚之明也。《大学》

曰:『致知在格物。』《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曰:「敢问『致知在格物』何谓也?」

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易》
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之谓也。」

曰:「生为我说《中庸》。」

曰:「不出乎前矣。」

曰:「我未明也,敢问何谓『天命之谓性』?」

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性者天之命也。」

『率性之谓道』何谓也?

曰:「率,循也,循其源而反其性者,道也。道也者,至诚也。至诚者,天之道也。诚者定也,不动也。」

「『修道之谓教』何谓也?」

故曰:「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修是道而归其本者明也。教也者,则可以教天下矣,颜子其人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说者曰:其心不可须臾动焉故也。动则远矣,非道也。变化无方,未始离于不动故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说者曰:不睹之睹,见莫大焉,不闻之闻,闻莫甚焉。其心一动,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也,其复之不远矣。故君子慎其独,慎其独者,守其中也。」

问曰:「昔之注解《中庸》者,与生之言皆不同,何也?」

曰:「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

曰:「彼亦通于心乎?」

曰:「吾不知也。」

曰:「如生之言,修之一日,则可以至于圣人乎?」

曰:「十年扰之,一日止之,而求至焉,是孟子所谓以杯水而救一车薪之火也。甚哉!止而不息必诚,诚而不息则明,明与诚终岁不违,则能终身矣。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则可以希于至矣。故《中庸》曰:『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问曰:「凡人之性,犹圣人之性欤?」

曰:「桀纣之性,犹尧舜之性也。其所以不睹其性者,嗜欲好恶之所昏也,非性之罪也。」

曰:「为不善者非性耶?」

曰:「非也,乃情所为也。情有善有不善,而性无不善焉。孟子曰:『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所以导引之者然也。人之性皆善,其不善亦犹是也。』」

问曰:「尧舜岂不有情耶?」

曰:「圣人至诚而已矣。尧舜之举十六相,非喜也。流共工,放 兜,殛鲧,窜三苗,非怒也。中于节而已矣。其所以皆中节者,设教于天下故也。《易》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易》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圣人之谓也。」

问曰:「人之性犹圣人之性,嗜欲爱憎之心,何因而生也?」

曰:「情者妄也,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虚,所以谓之能复其性也。《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论语》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能正性命故也。」

问曰:「情之所昏,性即灭矣,何以谓之犹圣人之性也?」

曰:「水之性清澈,其浑之者沙泥也。方其浑也,性岂遂无有耶?久而不动,沙泥自沈。清明之性,鉴于天地,非自外来也。故其浑也,性本勿失,及其复也,性亦不生。人之性,亦犹水之性也。」

问曰:「人之性本皆善,而邪情昏焉,敢问圣人之性,将复为嗜欲所浑乎?」

曰:「不复浑矣。情本邪也,妄也,邪妄无因,人不能复。圣人既复其性矣,知情之为邪,邪既为明所觉矣,觉则无邪,邪何由生也?伊尹曰:『天之道,以先知觉後知,先觉觉後觉者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如将复为嗜欲所浑,是尚不自觉者也,而况能觉後人乎?」

曰:「敢问死何所之耶?」

曰:「圣人之所明书于策者也,《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斯尽之矣。子
曰:『未知生,焉知死?』然则原其始而反其终,则可以尽其生之道。生之道既尽,则死之说不学而自通矣。此非所急也,子修之不息,其自知之,吾不可以章章然言且书矣。」

复性书下

昼而作,夕而休者,凡人也。作乎作者,与万物皆作;休乎休者,与万物皆休,吾则不类于凡人,昼无所作,夕无所休。作非吾作也,作有物;休非吾休也,休有物。作耶休耶?二者皆离而不存。予之所存者,终不亡且离矣。人之不力于道者,昏不思也。天地之间,万物生焉,人之于万物,一物也,其所以异于禽兽虫鱼者,岂非道德之性全乎哉?受一气而成形,一为物而一为人,得之甚难也。生乎世,又非深长之年也。以非深长之年,行甚难得之身,而不专于大道,肆其心之所为,则其所以自异于禽兽虫鱼者亡几矣。昏而不思,其昏也终不明矣。吾之生二十有九年矣,思十九年时如朝日也,思九年时亦如朝日也。人之受命,其长者不过七十、八十年、九十年,百年者则稀矣。当百年之时,而视乎九年时也,与吾此日之思于前也,远近其能大相悬耶?其又能远于朝日之时耶?然则人之生也,虽享百年,若雷电之惊相激也,若风之飘而旋也,可知矣。况千百人而无一及百年之年者哉!故吾之终日志于道德,犹惧未及也。彼肆其心之所为者,独何人耶!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雅风案例分享丨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打造了这座小型公寓,所能看到的就是自然和平静之感。[心][心]设计师巧妙在空间中设置了两个不同体块的更衣室,一个是嵌入式更衣间,
  •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中没有障碍呢?只想好家伙5⃣️虽然快迟到了 淡定的自拍一下 也不枉涂了口红6⃣️再见再怎么猝不及防 也从没想过以这种方式7⃣️走半路上都想把
  • 有人问我你到底是喜欢梅西还是喜欢阿根廷我想了想 我喜欢的是有梅西的阿根廷回头望望 今年二十 喜欢阿根廷纵已有十二年之久 从06年世界杯上喜欢阿根廷蓝白色的国旗
  • ”——《赤壁赋》#佛教公案[超话]#南无羌佛说《世法哲言》(四)『社会所含能力,勿轻言吾所具也,社会乃多元化汇溶是也,能力似无量微尘之居其一耳,就或之能力由为单
  • 先生执一长衫大褂立台前 醒木一拍 折扇一开 人间四月天也不及先生半分 星河滚烫 您是人间理想 白月光终将会迎来属于秦霄贤的盛世 先生也会成为名满天下的角儿祝
  • 每日一盐333怎样选择合适的盐 (食物巧用盐)在日常的人生活中,我们总想做改变,绍兴臭豆腐美食对大多数外地人来说也是最难过的关,它是用苋菜梗汁浸制的,有蒸的也有
  • 6.制片人最近可为自己担忧了,他除了自己很会折腾,还喜欢带着自己旗下的艺人一起冲热度,他挺怕影响到自己家的艺人的。一种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恰恰做了一些对的事情,让
  • 每个人在感情当中,都是很敏感多疑的,如果你是带着情绪跟对方复合,那么很容易就会被感觉到的,自然就不会重新付出真心,挽回的难度也被大大提高了。因为他相处时处理事
  • ”身前跟他容貌五分像的小男孩转身,一本正经的教他:“爸爸,你要保证以后不会偷偷干坏事嫁祸到你头上了,不然妈妈还是会让你睡客厅的。”身前跟他容貌五分像的小男孩转身
  • ”我从来不会去思考自己失去了什么,但是感谢一切当下的拥有,因一样东西从来都未该归属于任何一个人。已经不想塞进太多没必要的到脑子里了,也想变缓一点,想多听听自己的
  • 如果坐满6人,后两排乘客的腿部空间是比较宽裕的,基本不会呈现出“挤”的感觉,对于身高超过175cm的人来说,乘坐第三排时头部舒适度会比较一般,如果恰好路面有大的
  • 【深 i 音乐汇 —— 何沐阳与他的“现代都市民歌”】又到周末啦那就好好放松一下吧“i深圳”联合深圳电台飞扬971每周六特别推出“深i音乐汇”用经典的音乐温暖忙
  • 圣诞节跨年来晚了估计没位置哦~ 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在昨日上市大涨75%后,今天又涨了9%,大家好像对这个公司分歧比较大,有些观点是估值过高,砸钱营销,化妆品
  • ins更新✨20210109❤️お知らせ1月16日スタート❗️土曜夜9時新番組「1億3000万人のSHOWチャンネル」初回の「企画担当」スペシャル
  • 高中生活沈思怡是快乐的,陆可很博爱,也很柔软,能接受沈思怡这样强势的朋友,直到和陆可闹翻,然后出国,这期间沈思怡是孤独的(剧情没有交代太多,强迫症如我,屡不清说
  • 从开始到现在,只为凯源玺[em]e400629[/em][em]e401166[/em]我的凯子哥二十一岁生日快乐,永远开心[em]e400627[/em] 又
  • 说到明朝的昏君,对明朝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一般都会想到明武宗和明熹宗,在史书中,这两位皇帝有着很多相似的特点,宠信宦官,致使权阉横行;有皇帝不该有的自己的特殊爱好(
  • #D30#分开后的日记写了一个月(上万字的读者只自己朋友圈的不可见是一个月(你世界再也没我痕迹现在慢慢相信 伤痛会被时间平复 怨恨会因温柔瓦解 你离开那天抽走的
  • 宁夏仁益源酒庄秉持“耕土耕心,酿酒酿人,未敢人工,只求天成”企业文化核心,在追求传世佳酿的发展之路上,锻造新新世界葡萄酒文化的顶级品牌。发展中的宁夏仁益源酒庄始
  • 皓月当空以秋月兮,伴万里而鹏程。夏首淅然以入梦兮,冬雨雪而未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