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主的神秘力量,无可违逆。

人是随着命运的安排而活吗?申箕源说:“天生的命运叫宿命,以穷人出生的人是不会成为富翁的,薄福的人怎么会得到福报呢?”努力奋斗能不能改变命运?他回答:“不信就试试看,穷人能成为富翁吗?根本没有反驳的余地,天生不是美男子的人能成为美男子吗?这是很显然的事实,天生的丑女能改变成美女吗?”

整容在韩国已成为社会风潮,面相学如何看待整容呢?申箕源表示:“用整容的方法,丑女就能变成美女吗?美女是天生的。整容就能成为美女吗?那只不过和工厂生产的木偶一样!面相应该是自然形成的,不能违背这个自然伦理,科学的力量能赶得上大自然的神秘吗?自然的伟大是无法比拟的,造物主的神秘是任何力量都永远无法追随的。”

整容改变不了容貌美丑,更改变不了命运福分。

有人说,若以古代流传的说法,现代美人也薄命。申箕源的看法是,美人基准也根据时代与个人品味而改变的。脸若盘月、柳叶弯眉的古代美女,也许不符合现代美女的标准,但是像他这样的人就喜欢。“我不喜欢瘦瘦的、个子高高的美女。古代美女是以肤色姣美丰满为美,丰满不是肥胖,肥胖是不属于美女的。都说杨贵妃是肥妃,其实是肤色丰满的意思。但是美女是薄命的,薄命不是命短的意思,是指命运本身薄福,所以都说美女薄命(薄福)。”
#涨知识##道教##生活##修行#
宿命天定,如同整容改变不了命运,天生不幸的人不管如何努力以求,也不可能扭转命运。“不可能的!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薄命的人只能薄命的生活。”沉默片刻,他点燃一支烟说道:“与生俱来的是无法改变的,根本是改变不了的。”

相由心生,看四柱不如看面相

然而,当我问道:“像月亮般闪亮、像太阳般发光的眼睛,努力的话能成为现实吗?”他回说:“要想做的话谁都能做到,关键在于不做所以不能实现。庸俗者是不会想到这些的,追求钱财度过一生的人,连‘修行’本身都是排斥的。”申箕源说,绝对的天性虽然不能改变,但透过修行,面相也是会改变的。

“面相是由五脏六腑而形成,即是五脏气脉本身,可通过面相看到根本,也可窥见五脏六腑,因此看面相也就是看心灵,相由心生嘛。所谓四柱不如相,看四柱不如看面相。”

比如,胆小的人生出胆怯的面相,肝气强盛的人面相也凶暴。心脏和肝、肾脏气力衰弱的人,感性弱,气脉也较弱。他说:“四柱里有‘眼睛是心灵的视窗’的说法,但只看眼睛是不能百分之百区分好坏善恶的。只有整个面孔是由内心而生,所以得看整张面孔。”

面部居四,身体居六

申箕源透露,看面相不仅只看脸面,面相学的全部要素里也包含身体。“面相里,面部居四,身体居六的比例。就算面部生得圆满,身体生得薄命,那就是个薄命的人。比如想成为富翁的人即使面部不是贫相,身体天生是贫相的话,那就是贫穷的人,因为身体是根本。”

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天,一个双胞胎哥哥带着弟弟来看面相,因是同时出生的孪生兄弟从四柱来看,两个人命运相同,但事实上哥哥的职业是医生,弟弟则在律师资格考试落选后帮哥哥做事。两人虽出生的时辰相同、长相相同,但两个人的命运却不同,他说:“两人的唯独不同之处是眼神和声音不同,因声音是由身体内部而发出的,所以最终结果也就是两人的内心不同。”

申箕源还透露,用东洋人的面相学,同样可以看黑人和白人的命运。“都一样,是人就都一样,只因血统不同导致东方人与西方人不同,但是那面相里包含的道理是相同的,我曾经给很多白人与黑人相面,观相法都是一样的。”

教育界强调“三岁定终生”,申箕源从面相学角度也提出同样的理论,他指出,一个人从三岁开始就能看出面相,“明朝的最高面相家袁忠澈说,三岁可知八十一生。”

阴阳造化组合妙,才是好面相

观相无数,申箕源喟叹当今社会的名利导向,他说:“世界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十有八九的人都来询问如何能赚到更多的钱财,来这里的人大都是庸俗的人。”

他说观相之时总是需要进行“加减乘除”,因为并不是哪部分生得好就是好面相,阴阳造化组合得好才是好面相,就如万事万物都与宇宙和自然法则协调生存一样,人类也同样脱离不开那个法则。所以面相最终也是得顺应自然法则,积德行善修行面相才会变好。但是寻访此处要求相面的人中,十有八九都是询问如何发财的。

心向修行,但以算命为生,申箕源吐露苦衷的说:“对那些人还需提问一些愚蠢的问题后,还得进行解释让这些庸俗的人们理解,感觉很辛苦。”说到这里他又拿出一根烟叼在嘴里,并发出长长的一声叹息。

相由心生——这句话主要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为人善恶,可以由其面相看出来。因此,面相是一种透过观看一个人面部特征的方式来论命的科学。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善或是恶,那么,多少都会影响到自身的面相。善者,慈眉善目;恶者,凶相毕露。

“相由心生”。有什么样的心态,必产生什么样的相貌。人的美不美与有无人格魅力,并不在于外表,而在于一个人的内心。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通过相貌来展现美丑,而相貌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反应。现代科学讲究遗传基因,而真正决定一个人相貌美丑的,完全是由其往世所造善恶业所决定的,看了下面这篇文章就会明白了。当然,不相信业力说的人,还是不会明白的。

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全世界的人找不出长相一样的,这是为什么?人的相貌是人的善恶业的综合表现。 https://t.cn/RPAYlNg

#晚分享# 蒋勋讲《桃花源记》:生命里最美好的事物,常常出现在你茫然不觉的时刻

《桃花源》是一首诗,《桃花源记》是这首诗前面的序,可是这个序比诗还长,而且比诗更有名。很多人大概都没有看过那首诗,但大多数人看过序,我们以前的教科书也只选了序,为什么?因为序没有教条,一直到今天读起来都觉得是散文中的极品。

陶渊明幻想出那样一个桃花源,用了最简单、最浅显、最自在的语言和形式,不押韵,也没有格律,带我们进入一个思想领域,而且不露痕迹,完全是讲了一个故事。

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最早、最好的短篇小说。时间是“晋太元中”,地点是武陵,人物是武陵人,职业是捕鱼。一个好的散文作者、思想家要转成好的小说家,不能一开始就是讲道理,那样别人会排斥,所以我称这篇序是纪录片的写法。最前面交代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完全没有作家的主观意见,全是客观的东西。可是事实上这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并没有这个人,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这个武陵的捕鱼人“缘溪行”,因为以打鱼为生,所以就顺着溪水走,哪里有鱼就去哪里。“忘路之远近”,注意“忘”字出来了,我们去爬山也好,旅行也好,很难忘路之远近,常常会问:“我们下面去哪里?多久可以到?”可是如果你真正陶醉在风景中,就会“忘路之远近”。正因为这个人迷路了,才有下面的发现。

这有点像“精移神骇,忽焉思散”。理性世界消失了,“忘路之远近”以后,“忽逢桃花林”,所以说生命里最美好的事物常常出现在你茫然不觉的时刻,你忘掉目的性之后,才会碰到美景。这是进入山水的过程,你的感官已经被它包围,被它迷住,反而有一种新发现。

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刻,常常是你把现实的东西暂时忘掉的时刻。我们平常总是要记住很多事情,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各种密码,那些东西慢慢构成一个假设出来的“我”,生命就被那些东西牵绊住。可是这一天,渔人“忘路之远近”,把打鱼这个现实里的职业暂时忘掉,流连在一片桃花林,这个时候才进入自己的生命世界、心灵世界。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河的两岸全部是盛开的桃花。“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草地这么漂亮,满地都是落花,这是一个没有人来过的世界。“渔人甚异之”,怎么过去从没有看过这么美的景色?生命有时候是要有好奇的,不然就变成单调的重复,会有职业的疲倦感。“复前行,欲穷其林。”想往前走走看,看看这片树林的尽头是什么样子。

这一大段完全没有作者的主观意见,全部是纪录片式的描述。这是高手。你看他写诗的时候,忽然讲很多道理,写序的时候只是要引导人家去读他的诗,完全轻松、自在,没有刻意,这是散文和小说的最好写法。我看学生的作品时,会建议他们把个人意见删掉,因为他没有观察,没有描述,上来就是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在这篇序里,全部是客观世界的景象,所以我们被吸引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树林的尽头就是水的源头,水是从山里面出来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其实是一个生命对一个未知世界进行的窥探。陶渊明的写法非常奇特,透过这一个小口,想去感知一个平常没有接触过的世界,那里面有幽微的光,吸引你进去。

《桃花源记》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名篇,为什么?因为它没有任何道理,只是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把很多世界都打开了。它很有象征性。桃花林的水源也是我们生命活水的来源,那个小口正是我们生命中要打开的洞口。只是平时我们把这个洞堵塞住了,根本不看它。

“便舍船,从口入。”这六个字非常重要。你不舍弃你的东西,就不会得到下一个东西,舍是入的开始,因为你背负的东西会限制你。陶渊明是一个非常有哲学家气质的诗人,这时候他忽然把自己的哲学转成了一个画面。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有时候我和学生讲创作,也是用这一段在讲。创作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狭窄的部分,你就是觉得通不过,甚至会回头,不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不会看到豁然开朗的部分。我想任何专业都一样,刚开始在外面的时候都很兴奋,可进去以后,有一段时间会产生难度,坚持度过以后,又豁然开朗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个民间的生活景象出来了,有农民耕作的田地,还有桑树和竹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地中的小路彼此沟通着,人们往来耕种,鸡在叫,狗在叫。“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非常简单的白描,可是很活泼地把民间的生活状态和朴素情感直接传达了出来。如果我们今天到乡下去,那个场景还和这里描述的一样,是非常单纯、非常平凡的生命状态。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渔人讲明自己的来历以后,人们就把他邀请回家,好好款待他,有没有觉得很像我们现在的民间?我小时候走到哪里,人家就“设酒杀鸡作食”;现在每逢原住民的丰年祭,也是“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我们小时候也常常有这种情况,家里来个客人,一个村子的人都跑过来了,也会打听很多事情。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告诉这个打鱼的人说,他们好几代以前的祖先,因为秦朝的时候天下大乱,就到这个地方来避难。所谓“绝境”,是外面人不太容易到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些人再也没有出去,他们所处的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才能自给自足。我们今天好像没有办法这样过日子,因为我们需要好多东西,可是在桃花源里,人们自己种桑、养蚕、织布、种米,自给自足,不需要外面的东西。这是早期人类的一种单纯生活,人还可以回到很简朴的生活形式。

我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他一定要住在便利店楼上,因为便利店里什么都有,不然就没有安全感。人和物质的关系也很有趣,人有依赖性和依靠性,觉得没有某个东西就不行。大地震来的时候,人们发现原来还是可以过很简单的生活的。有时候灾难是一种提醒,发现很多东西都不是必需的。就像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电影《生生长流》,伊朗大地震以后,人可以那么朴素、简单地活着,而且是有信仰地活着。这些例子会警醒我们:你对物质的依赖到了什么程度?

“问今是何世”,这句很有趣,住在桃花源里面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所知道的最后的朝代叫秦,后面就不知道了。真好,我最近都不开电视,就是不想知道这些东西。“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的时间停在了秦朝。这里好像是一个讽刺,政权所建立的朝代,也许正是老百姓要遗忘的东西。这些人不愿意再有朝代,朝代更替带来的只是战争、痛苦跟灾难。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告诉桃花源中人现在外面的情形。“皆叹惋”,里面的人都摇头叹息,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有趣的对话,是一群停止在自然岁月里的人与一个生活在世俗政治中的人的对话。没有陶渊明行与影分离的观念,或许就不会有这篇文章。他假设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形成一种多元的对话。这个对话其实也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自身入世的部分与出世的部分在之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他人都邀请渔人去家里坐坐,农业社会都是这样,大家很容易就变成朋友。“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我觉得这里非常微妙。“不足为外人道也”,你可以解释为不能提,或者是不要告诉别人,可能是害怕被打扰,也可能是说我们这么微不足道,不要让外面知道。可是作者用了白描的笔法,不加任何解释,反而显得意味深长。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一个桃花源躲起来,不要有任何政治的干扰。

“既出,得其船。”渔人出来了,刚才是舍船,现在又得船,恢复了本来的职业,也恢复了他入世的角色。出来以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他刚刚才答应不告诉别人,这个时候就一路做记号,全部是心机对不对?他很明显是想要再回去。这个渔人的角色一直在转换,舍船的时候是一个个角色,得船的时候又是另一个角色。可是当他一直在做记号的时候,表示精神性的东西已经消失了,怎么做记号都没有用,当你那么想得到的时候,它其实早就不见了。

更糟糕的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文字真是简洁得不得了。渔人见了太守,就告诉他有桃花源这样一个地方这里已经完全变得政治化。看到这段的时候,有点儿紧张,真害怕桃花源从此就完蛋了。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今天如果说台湾发现了一个地方是没有报户口的,那真是不得了。“寻向所志”,跟着他所做的记号去找,可是“遂迷,不复得路”我最喜欢后面这一句。他做了这么多记号,怎么还会“遂迷,不复得路”?这是因为在没有心机、“忘路之远近”的时候,天机就会出来,可是一有心机,天机就不见了。

这篇文章真是有趣,层次非常丰富。我觉得它是在讲人性,人性坦荡得一清如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而当一个人有了心机,所有东西就都不见了。这个“迷”其实是迷失了。有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会觉得所谓的迷失是因为执着,你一旦刻意要某个东西,肯定就找不回来了。

我脊椎不好,就学打坐。进行到第十天,我发觉有一种奇怪的气在体内流通,兴奋得不得了。次日赶快继续,有点等的意思,等那种感觉再来,可是再也没有来过,我师傅就骂我贪。我在创作时也知道,写诗和画画时最好的笔墨,常常来自生命完全放松的时候。

我觉得到这里结束就很好,但陶渊明又加了一个结尾,这个结尾也真是好。桃花源明明是虚构的,他要让它显得真实,就加了一个南阳刘子骥。此人是一个高士,如果太守找不到,高士可以去找吧?但是,“未果,寻病终”。高士也没有找到,最后病死了。“后遂无问津者”,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去找,“津”是渡口的意思。每次读到最后一段,我都有一种很大的悲哀。没有人再找,是没有人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了。这个渔人最后大概会被大家当成疯子。不相信是更大的悲哀,因为你心里面连桃花源都没有了,桃花源不见得是事实的存在,可是应该是心中的乌托邦。但刘子骥之后竟没有人再相信,也没有人再去找,失去了向往,我们今天的状态就是这样。陶渊明在那样一个战争纷起的乱世,去王羲之写《丧乱帖》不远的时代,写出这样一篇文章,其实是在表达内心对桃花源的渴望。

台湾小说家黄春明从《桃花源记》衍生出了儿童剧剧本《小李子不是大骗子》。里面说这个渔人回来没有请太守去找桃花源,而是将带回来的桃花枝杆插在自己家里。过了一阵子,春雨下过,桃枝就发芽了,他在家里培育出一片桃花林。黄春明的意思很清楚:桃花源是要培育的,你与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就在你的身边、你的脚下培育桃花源。文化的传承是非常有趣的,陶渊明绝对没有想到,一千五百年后会有个叫黄春明的作家去继续发展他的东西。

(本文节选自《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

#电影# 《海上钢琴师》

1900,一个拥有神奇天赋、无师自通的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师,出生在船上,生活在船上,一生拒绝踏上陆地,直至随船沉海而死。客观来讲这是一个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剧本,不过若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带入故事中,就不得不被其实实在在的悲剧性所感染。

正是最后十几分钟1900的独白让我起意二刷,也正是那不长的一段升华了整个影片,借这位海上钢琴师的话道出了他与众不同的世界观,也挖掘和讽刺了现代人的孤独和无安全感。一架钢琴有88个琴键,是有限的,弗吉尼亚号从船头到船尾也是有限的,唯有世界是无限的。1900不断追问他的朋友小号手,所谓世界的尽头在哪里,正是无界的陆地和immense的岸上生活让1900恐惧。这么多条街道该选择哪条?在这无尽的大地上,如何去选择“一”个女人、“一”座房子、“一”片田地和“一”处风景?世界好像拥有无限琴键的钢琴,它不是为凡人设计的,是God’s Piano。而我能在有限的琴键上奏出无限,这是我喜欢的,我在并非无界的琴键上得到幸福。

20世纪30年代源于法兰西的存在主义对小说原著和影片影响甚远,《海上钢琴师》的悲剧性体现在主人公的荒诞人生上。这样的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总会让人难以置信,但我们又不会去主动怀疑1900所作所为的真实性,由此荒诞性便产生了。在回忆影片中天才钢琴师的演奏以及为他的悲剧落幕动容之时,我们的身体甚至都可以感受到那种直接的荒谬,因为它确确实实存在:说到底1900不敢“迈出那一步”,这里是字面意思即走下弗吉尼亚号的甲板,这已经是非常细节化了。

孤独感贯穿影片始终,蒂姆·罗斯通过极其妥帖的神态将它表现得惟妙惟肖。1900的孤独甚至是有形的,他的精神和身体都蜷缩、局限在弗吉尼亚号的船舱里,除了演奏时酣畅淋漓地排解情绪带来的短暂欢愉,大多数时候他都是郁郁寡欢的。影片用不同的事例一次次强调小号手和1900的友谊,与此矛盾的是,第一人称的小号手竟然通过独白说出了 “1900那段时间往往自己呆一整天什么都不讲”的事实,这更突出了1900的孤独。

那位弹风琴的老人是1900的对立面,是在“听到大海的声音之后”打破常规生命,“从头开始”改变的人。天才钢琴师1900的故事是一个悲剧,终其一生没有一次踏上陆地,没有什么比他吹奏康恩牌小号的朋友的“遗憾”二字更能说得明白,影中人为其遗憾,观众更为其遗憾。影中人毕竟为杜撰,而普罗大众若在感慨1900之余回首自己的人生,却有可能不得不为自己感到遗憾,毕竟又有多少人主动去改变。无数的人(当然没有1900的天赋才华)终其一生也没有“踏出那一步”,没有闯出自己的舒适区,没有敢于挑战命运。而更加悲剧性的一点在于,很多人就像影片中弹风琴的老者一样,在看到大海之前是无法感知voice of the sea的,没有灵感给予的启迪,也就自不会有打破routine的冲动。1900没有踏上过陆地,就没有感受过那里的生活、没有对陆上生活的理性认知,如此一来只能抱着对想象中“无限”的恐惧死守自己的船,即使葬身大海也要一意孤行,不敢踏上陆地半步。

看到有很多人评论1900的做法是对信仰的坚持,是对自我的捍卫,但我想更多的是对自由的恐惧,是对世界的消极情绪以及身处其中的不安全感。我们现代人相比祖先拥有更大的自由和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每个人生来就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注意不是“幸福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在追求个人幸福的路途上,不免遭受多多少少的失败或者是连续的失败甚至是永远的失败,加尔文宣称“天定命运”也算是有一定道理吧。中世纪及之前的社会阶级流动性更差,一个人生来干什么估计就干一辈子了,祖辈父辈干什么子代孙代也差不了太多,当然如拿破仑一世那样的chosen one可以除外。相对固定的职业、手艺以及多少年传下来的耕地带来的是无法和不需要选择便已经命定的使命。中世纪以后世道就开始变了,一次次思想的解放和生产力的提升摧毁了封建制度,也使一成不变的社会阶级流动起来。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了更多的选择来获得经济来源,对于人生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性,也有了些许丰富多彩的目的。更多的底层人有了向上迈进的欲望和能力,有钱有势不再是贵族的特权,资本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而资本家是不看血统门第的。

不过与此同时,徘徊在更大的自由中的人们却缺失了对自己的信任和对世世代代稳定性的依赖。在个人利益越来越被重视的现代社会,孤独和不安全感可谓甚嚣尘上。自由便是对“我”越来越强烈的意识,不安全便是越来越不清楚“我该做什么,我该到哪里去”。在这种情况下,日积月累,人们越来越渴求得到归属感和集体感(《逃避自由》曾对此进行了准确的描述),再加上勒庞对大众心理的深刻把握,极端讽刺性的希特勒时刻的出现便不出人意料了。

回过头再谈1900,就其个人而言,他度过了光辉灿烂的一生,在船上用自己的才华娱乐往来乘客和伤兵,还在“钢琴决斗”中打败了爵士乐的发明人,可谓成绩斐然。不过他的随船而逝仍然是一大损失,他是上帝带给世界的礼物,却死于对这个世界的恐惧,这本来就是彻彻底底的悲剧。当然无论如何,我想这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能带给人间的,更多的是启发和劝谏吧。

来自网络 https://t.cn/RqhYjDq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亨利四世》第二幕第三场10.Uncomfortable adj. 不舒服的Uncomfortable time, why camest thou now
  • 今天琢磨了一下银行卡付款的芙拉小姐如何查看几月尾款,支付宝账单处看不到银行卡付款的订单详情,大家可以在淘宝订单界面点交易快照,就能看到几团啦,一团是5月补款喔ʕ
  • 是的,我们太阳系正属于这种情况,水星和金星并不会在太阳内部掀起什么风浪,它们只会渐渐死亡,因此太阳风不会很强,太阳也会保住更多的质量,它的引力不会下降得很厉害。
  •   啰:各地多读成(là辣)此字与喇通假,喇,古读(là辣)。这时,你需要做最简单却最强大的修持,即持诵“嗡玛尼贝美吽”。
  • ”随后,刘八郎又摇头叹息道:“这样看来,你们林家钱多力大,夏主簿这事在阳间定是不能弄明白了,阴间也有官府,少不了伸冤处!我正要去消遣他们,忽然王就升殿了,官差领
  • 乌克兰人推倒了用生命保护他们的朱可夫将军的雕像俄罗斯新人结婚必须到无名烈士墓前献花同一个民族,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民族英雄的方式致使两个前苏联的孩子走向了两种截然
  • 属实吓人了 ‍️对于一个轻度恐高的人来说,很极限了,说实话就没见过这个草率的缆车!途经一木楼,拾阶而上,果然是登高望远,见得不一样的景致,而我这个轻度恐高者也在
  • 徐康:因为马伯庸书的影响力太大了,在和老马一起做《风起洛阳》的时候,对这个故事里整体脉络和结局会有很多想法,剧本也改了很多次,大家一起讨论更多的是在找一个平衡点
  • 他始终保持着对建筑专业问题的执着与抗辩,但他在节目中也表达了对峙挑战时的一些心态变化,职业生涯的早期的他更加激进,而如今的他少了一些批判性而多了一些对待设计相对
  • 想了想,其实我也不甘心,但是我的想法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动起来了,不管结果如何,至少我来过,我试过。以前有个朋友问过我,怎么不愿意发朋友圈,
  • 本身我自己头发爱出油,发量少 ,用了三次了,洗完头后头发很蓬松,很顺滑,用的洗发水掉的没那么多了,发质变好了,也不会那么爱出油,头发也很柔顺,还能防脱发。洗完头
  • 回到家做核酸,排了两个小时的队,这效率我是真的无语,也就两分钟一个人吧[拜拜]明天要上班了 嗯祝自己开心[打call]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
  • 他们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仿佛每天生活在宫斗剧里,不仅影响身边人的心情,更影响了自己内心的坦然与自在。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
  • 本赛季欧冠8强已经诞生4席,另外4个8强席位要在下周中的比赛过后才能揭晓,由于在首回合2-0击败里尔,卫冕冠军切尔西晋级希望很大,另外3场对决由于首回合都战平了
  • 图源 我的微博顶置自取真的好喜欢别人跟我讲话的时候说“你乖”比如什么“你乖乖不要闹了”“去睡觉 乖”这样的话每次听到了我就只想疯狂点头说好好好我最乖了我乖乖的
  • 图3⃣️Sita是个慈母,死于偷猎者手中。图2⃣️这只叫Charger的印度虎攻击性很强,2000年在野外老死。
  • 我听到了最刺耳的话,它们来自于曾经最懂我的人。我会发现更多懂我的人的,他们会觉得我的爱很美,会觉得我的爱,很漂亮。
  • 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要用心去看。很多时候,不要去过于渴求,而是保持从容,平静的心情在生活的地方收获自己想要的幸福!
  • 过了昨天就是今天了,我们不会再年轻了,不会再和昨天一样还是稚嫩的少年,你懂事了,你要考虑更多的是责任,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将来的事情也把握不定,珍惜当下吧,人生
  • 我来啦,很抱歉让大家久等了。 因为最近我布咕阅读里的其中一本书上架了所以有些忙,不好意思各位小可爱们,下面看正文吧。[心]   第三章周而不比,身若飞絮 “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