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知是空华 · 即无轮转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圆瑛大师 著

第二十二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

悟着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癸五 贪求冥感 分七  子初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此第五,贪求冥感。首四句同前,彼行人于三摩禅定之中,心爱悬应者:悬者,远也;即指多生远劫,有缘诸圣,应其所求也。周流精研,贪求冥感者:谓其一心,周遍流历,精细研究,贪求冥相契合,以期感格圣应而已。
  
子二 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才起一念贪求,便是定心不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有隙可乘,有法能陷,故即飞遣精魅附人,口说经法,以应其感也。
  
子三 客邪投扰
  
其人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
  
其人,魔附之人,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己得证,无上涅槃妙果,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为说,冥感悬应之法。能令听众下:诈现冥感,悬应之事,暂时看见,魔附之人,鹤发童颜,宛尔深修久证,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且以身为奴仆,四事供养,而不觉疲乏劳累。各各令其,指魔摄之众;座下人心,指此众之徒;心知魔附之人,原是先世师承,本身之善知识,别生一种法爱之心,如胶似漆,粘不可解,得未曾有。
  
子四 主人惑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是人愚迷无智,惑为菩萨,相亲相近其心,日熏日染其教,信其邪说,破佛律仪,学其邪行,潜行贪欲。
  
子五 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此诈陈冥感,悬应之言。口中好言,我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此诈述往昔之事,明以欲钩牵引。今者我与汝,亦是夙生前缘,特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乃顺其悬应之爱。或言别有大光明天者四句:谬指欲界顶天,魔宫为大光明天,谬称魔王为佛,于中止住,一切诸佛如来,所休止居住之处。彼无知之者,信是虚妄欺诳之言,遗失本修之心,顺从魔教。
  
子六 出名示害
  
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疠鬼,乃遇衰成形之疫疠鬼也。
  
子七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五贪求冥感竟。
  
癸六 贪求静谧 分五  子初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此第六,贪求静谧。首四句同前。于三摩禅定之中,心爱深入者:谓三摩定境,心爱深穷契入,克己工夫,不计辛勤,惟望得以深入圆通。乐处阴隐寂寞之处,以求安静宁谧之修。
  
子二 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殊不知三摩地中,不容起心动念,一涉贪求,魔得其便,飞遣精灵,密附他人,口说经法。
  
子三 邪惑事言
  
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
  
其人,指魔附之人,本不觉知是魔著,亦言自己证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为说圆通之法。 令其下:先现邪惑事,令其听法之人,各知本业,即宿业也;此显通过去世。或于其处者:即说法处,特语一人言,汝现今未死,已变作畜生,恐其心中不伏,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魔力所持故,顿令其人,起不能得,如是证验故,一时听众,皆倾倒其心,而钦伏之;此显通未来世。设或有人起心,已知肇于何种因缘,肇即起始也;此显通现在世。魔意以为能通三世,即圆通胜用;殊不知,圆通胜用,实不止乎此耳。此中文皆宿命通,恐与下科,抄写之误也。于佛所制律仪外,重加精苦者:如断五味,裸四肢,拔发熏鼻,投灰卧棘等,乃故为诡异之行,以竦世也。诽谤比丘者:斥其不能精苦。骂詈徒众者:显其无有私心。讦露人事者:攻发人之阴私。不避讥嫌者:显己直心不讳也。  口中好言未然祸福者:次说邪惑言,其口常好宣说未来祸福之事,及至其时,一一皆应,毫发无失,又故为诡异之言,以炫世也。
  
子四 出名示害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大力鬼,有大神通力之鬼,善能惑人者。余可知。
  
子五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六贪求静谧竟。

【印祖开示念佛的七大误区!】

人间佛教

导读☞凡修一切法门,总以至诚恭敬,求心与道合,心与佛合。

 一、坚决不许打饿七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有一位慧空法师给印光大师写信,说他准备打饿七(即断食),印光大师回信严厉告知:“灵严山坚决不允许开此一法”。我们来看看这封短信,言简意赅,《复慧空大师书》

摘自《文钞·续编上》

“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汝只知求相应,稍有相应气分,便生欢喜赞叹之心,此亦是不相应之现象,由是故有怪相现。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若怕死时种种不相宜之障碍,因打饿七,此事险极。吃饱饭,尚不能相应,到饿的要死的时候,还能相应么。如必要打饿七,请下山到别处去打,灵岩决不许开此一法。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应。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当必病愈身安。即世寿已尽,亦当正念昭彰,随佛往生。念佛的人,不得有来生后世的念头。汝往生的心尚不专一,则决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

 急着往生,于是故意不吃不喝,诚如印祖所说,吃饱饭念佛尚不能相应,等饿到奄奄一息的时候,还能相应吗?还能保持正念吗?佛号还提得起来吗?真信切愿是先锋,求往生的愿望要迫切、恳切,但不是急躁!急躁其实是一种贪心、贪快。所以印祖说“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

此句摘自文钞·续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二、不得有求死之着心

 有人写信给印光大师,自称“随时随地,得死便死”,好像很潇洒。是的,如果已经取得往生的把握,生死自在了,那么可以。否则,还是不要妄说大话,不可以有求死的执着心。听听大师怎么回答他:“汝言‘随时随地,得死便死’之话,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着心,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无量劫来怨家,令汝横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将死,魔力已去,则苦不胜言,当生邪见,必致堕落。此执着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倘先设一想念,则反成障碍。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

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唯佛居士书》

 三、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也有人跟印光大师发誓“决欲年内往生”,他给自己限定了往生的期限。大师回复他:“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着。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纲经》后偈云“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生之心。即不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

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念佛居士书》

 四、不得自杀以求往生

 另外,更加不可以自杀以求往生。有人提出这个想法,印光大师呵斥他“此种邪见,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切勿说此话,免得无知受害”。大师说:“凡夫佛性,未曾亲证,所有自性功德,均不得发现而受用,故一切随业耳。现世之色身,名为报身,即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也。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若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

摘自文钞·续编卷上《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五、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

 外面有一些宣称专修“般舟三昧”的道场,光着双脚在地板上跺,双手不停的前后摆动,节奏从慢转快,又从快转慢;中途可以休息,可坐可卧,晚上照样睡觉。实际上他只是个般舟的形式,离佛经上讲的真正意义的般舟三昧距离还很遥远,大家不要误会。也许极少数的人真能做到般舟三昧,但般舟三昧的前提仍是真信切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没有生起来,跟着别人喊几天佛号就坚持不下去。我们看看印祖怎么说:“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着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行益耳。”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二》

 “今人体质多单弱,不得妄效古人。人每每以好名而过为苦行,则反为于道于身,皆无所益。佛法真益,要在至诚中得。非做一场面,即能了事也。”

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周智茂居士书一》

 “汝是凡夫,不是圣人,睡何能免,食何能止。但不贪睡,不贪食,取其养息充饥即已。若如汝所说,仗神咒止睡,果真持咒有大灵感,或可不睡。汝初持之夜便不睡,乃是心切之极,已稍伤神,故不睡。若伤神久,则睡便不醒矣。初心人,每每以一时精进过度,后便退惰。”

摘自文钞·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根敏道心虽切,恐规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则。祈教以量力而为,不可强勉硬撑,以致心身受病,遂难亲获法利矣。闻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废弛。初学人皆须以此意告之。”

摘自增广文钞卷一·《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

 六、急欲见佛,多招魔事

 急欲见佛见境界,一边念佛一边想着我怎么还没有见到阿弥陀佛、怎么别人看见莲花了我还没看见、怎么念这么久还没有功夫成片……这些着急的念头统统要放下。下面摘录印祖几段相关开示:

 “汝欲在灵严闭关,真师已允许之,此再好莫有之机缘也。但当通身放下,并将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则自可得益矣。否则或恐着魔。凡着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明道法师书》

 “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闭关修净业,实为最善。但宜于信愿一心处着力。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着力。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见净境。只此妄心固结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忘念,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当以此勖而告之。”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传度和尚书》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着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着魔。”

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凡修一切法门,总以至诚恭敬,求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不以见胜妙境界为事,即可不堕魔事。若以躁妄心,欲见胜妙境界,其心之冀望,如饥如渴,即堕魔之由。纵令不丧心病狂,亦幸耳。非所应也。”(摘自文钞·三编补《复念佛居士书三》)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见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谭碧云之着急,不独彼一人独犯此病,一切学佛之人,多多皆犯此病,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谓得。须知心本是佛,由烦恼未除,枉作众生,但能使烦恼消灭,本具佛性自然显现。如魔境然,止期垢净,勿虑无光。如翳目然,但能去翳,自复本明。若于垢未净,翳未去时,即欲大发光明,曷可得乎。若发,便是妖魔所现,决非境目之真正光明也。凡初发心人,俱宜以此意告之。”

摘自增广文钞·卷一《复袁闻纯居士书》

 七、往生之期,任缘迟早

 最后,还是印光大师的话:“我辈所宜致力者,乃生真信发切愿,以志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其往生之期,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恐此心固结,而心实未与佛相应,则必起魔事。”

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方圣照居士书七》

印祖开示念佛的七大误区!

  一、坚决不许打饿七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有一位慧空法师给印光大师写信,说他准备打饿七(即断食),印光大师回信严厉告知:“灵严山坚决不允许开此一法”。我们来看看这封短信,言简意赅,《复慧空大师书》(摘自《文钞·续编上》)

  “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汝只知求相应,稍有相应气分,便生欢喜赞叹之心,此亦是不相应之现象,由是故有怪相现。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若怕死时种种不相宜之障碍,因打饿七,此事险极。吃饱饭,尚不能相应,到饿的要死的时候,还能相应么。如必要打饿七,请下山到别处去打,灵岩决不许开此一法。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应。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当必病愈身安。即世寿已尽,亦当正念昭彰,随佛往生。念佛的人,不得有来生后世的念头。汝往生的心尚不专一,则决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

  急着往生,于是故意不吃不喝,诚如印祖所说,吃饱饭念佛尚不能相应,等饿到奄奄一息的时候,还能相应吗?还能保持正念吗?佛号还提得起来吗?真信切愿是先锋,求往生的愿望要迫切、恳切,但不是急躁!急躁其实是一种贪心、贪快。所以印祖说“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此句摘自文钞·续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二、不得有求死之着心

  有人写信给印光大师,自称“随时随地,得死便死”,好像很潇洒。是的,如果已经取得往生的把握,生死自在了,那么可以。否则,还是不要妄说大话,不可以有求死的执着心。听听大师怎么回答他:“汝言‘随时随地,得死便死’之话,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着心,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无量劫来怨家,令汝横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将死,魔力已去,则苦不胜言,当生邪见,必致堕落。此执着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倘先设一想念,则反成障碍。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唯佛居士书》)

  三、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也有人跟印光大师发誓“决欲年内往生”,他给自己限定了往生的期限。大师回复他:“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着。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纲经》后偈云“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生之心。即不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念佛居士书》)

  四、不得自杀以求往生

  另外,更加不可以自杀以求往生。有人提出这个想法,印光大师呵斥他“此种邪见,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切勿说此话,免得无知受害”。大师说:“凡夫佛性,未曾亲证,所有自性功德,均不得发现而受用,故一切随业耳。现世之色身,名为报身,即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也。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若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摘自文钞·续编卷上《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五、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

  外面有一些宣称专修“般舟三昧”的道场,光着双脚在地板上跺,双手不停的前后摆动,节奏从慢转快,又从快转慢;中途可以休息,可坐可卧,晚上照样睡觉。实际上他只是个般舟的形式,离佛经上讲的真正意义的般舟三昧距离还很遥远,大家不要误会。也许极少数的人真能做到般舟三昧,但般舟三昧的前提仍是真信切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没有生起来,跟着别人喊几天佛号就坚持不下去。我们看看印祖怎么说:“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着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行益耳。”(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二》)

  “今人体质多单弱,不得妄效古人。人每每以好名而过为苦行,则反为于道于身,皆无所益。佛法真益,要在至诚中得。非做一场面,即能了事也。”(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周智茂居士书一》)

  “汝是凡夫,不是圣人,睡何能免,食何能止。但不贪睡,不贪食,取其养息充饥即已。若如汝所说,仗神咒止睡,果真持咒有大灵感,或可不睡。汝初持之夜便不睡,乃是心切之极,已稍伤神,故不睡。若伤神久,则睡便不醒矣。初心人,每每以一时精进过度,后便退惰。”(摘自文钞·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根敏道心虽切,恐规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则。祈教以量力而为,不可强勉硬撑,以致心身受病,遂难亲获法利矣。闻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废弛。初学人皆须以此意告之。”(摘自增广文钞卷一·《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

  六、急欲见佛,多招魔事

  急欲见佛见境界,一边念佛一边想着我怎么还没有见到阿弥陀佛、怎么别人看见莲花了我还没看见、怎么念这么久还没有功夫成片……这些着急的念头统统要放下。下面摘录印祖几段相关开示:

  “汝欲在灵严闭关,真师已允许之,此再好莫有之机缘也。但当通身放下,并将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则自可得益矣。否则或恐着魔。凡着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明道法师书》)

  “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闭关修净业,实为最善。但宜于信愿一心处着力。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着力。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见净境。只此妄心固结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忘念,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当以此勖而告之。”(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传度和尚书》)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着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着魔。”(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凡修一切法门,总以至诚恭敬,求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不以见胜妙境界为事,即可不堕魔事。若以躁妄心,欲见胜妙境界,其心之冀望,如饥如渴,即堕魔之由。纵令不丧心病狂,亦幸耳。非所应也。”(摘自文钞·三编补《复念佛居士书三》)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见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谭碧云之着急,不独彼一人独犯此病,一切学佛之人,多多皆犯此病,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谓得。须知心本是佛,由烦恼未除,枉作众生,但能使烦恼消灭,本具佛性自然显现。如魔境然,止期垢净,勿虑无光。如翳目然,但能去翳,自复本明。若于垢未净,翳未去时,即欲大发光明,曷可得乎。若发,便是妖魔所现,决非境目之真正光明也。凡初发心人,俱宜以此意告之。”(摘自增广文钞·卷一《复袁闻纯居士书》)

  七、往生之期,任缘迟早

  最后,还是印光大师的话:“我辈所宜致力者,乃生真信发切愿,以志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其往生之期,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恐此心固结,而心实未与佛相应,则必起魔事。”(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方圣照居士书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就是感觉小赞和鹿晗莫名其妙的有些相似。不是说长相,我也说不清是什么感觉。我追星只追过鹿晗国内初代顶流,以前他的舞台是真的帅绝人寰。果真我喜欢的人都有相似之处,审
  • #中国诗词大会[超话]# 《逍遥游》(诗 赠苦情诗作者) 凡尘诸事扰清梦,心系情丝寸发白。不如长游天地处,只享逍遥乐开怀。 作者可海舰 写这首诗送苦情诗作者!
  • 【商品】【时间轴】照片冲印电子照片大5寸50张 原价13.9元【券后8.9元】包邮 【下单】: 【推荐】【选大5寸/乐凯金圣莱绒面50张/套】乐凯金圣莱绒面,国
  • 重要的通知 尊敬的悦己会员宝宝们: 您们好!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们悦己皮肤管理中心的支持。 根据季节变化和本店统一安排,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顾客,提升顾客的体
  • 【《农村电商发展趋势报告》:有望建成低成本高效能的特色物流网】10月16日,人民网新电商研究院发布《农村电商发展趋势报告》。《报告》指出,电商的发展将从三个维度
  • #于文文[超话]##于文文1107生日快乐##记忆之声于文文和她的乐队# 文哥,生日快乐,不知不觉已陪你过了两个生日,但今年,我会去现场看你的演唱会,因为去年生
  • SNOOPY韩国特别展丨#在首尔身边事# 为了纪念阿波罗号和史努比登月成功50周年,“TO THE MOON WITH SNOOPY” 在上个月正式拉开帷幕
  • 无束斋主人己亥谈艺之三十六:《郭光宇先生来电话》 今十月初四,晚忽接郭光宇先生电话。 余与郭老师已近十年未谋面了。光宇老师是戏曲理论大家郭汉城先生的得意研究生。
  • #中国艺术品[超话]##全球艺术博物馆展品捐赠[超话]#你知道 故宫馆藏多少宝贝?【故宫文物共有180万余件,每年展出1万多件,不重样的看全,也要180年才能看
  • 受益人是法定好还是指定好? 被保险人身故后,享有理赔金领取资格的人为身故受益人。 如果受益人明确,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金将由保险公司直接给付受益人;如果填写法定
  • 〈楞严咒〉随身带持 就能获得巨大利益 宣化上人 【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氎(dié),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惛
  • 11月7日,67岁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迎来高光时刻!!![给你小心心][给你小心心][给你小心心] 昨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来校调研! 今天,新华网
  • #入职未满三年跳槽的年轻人多# 这个现象非常正常,也符合客观规律。一般年轻人找的第一份工作,很多是为了给自己积累工作经验的,工资收入通常不高。等工作一段时间后,
  • #NUEST[超话]#⚡#黄旼炫[超话]##五彩纷呈nuest# 【191104 pledis推特更新#旼炫# 】 大家好。 这里是Pledis Entert
  • 【我们又赢了!IBM 助力众多企业囊获“2019 数字化转型鼎革奖”】五家公司,五大经典案例,关于数字化重塑这里有“经”可以取。如何在变局中保持商业的长期领先,
  • 【干货:关于女生眼袋重】 输送到面部的气如果弱了,就很容易出现皮肤下垂,最讨厌的眼袋就会出现。这里有一个很好的穴位,艾灸它就能源源不断的往面部运送气血,间接的
  • 实在没精力修图了,最近搬砖挺累的,关于双11的武器拓印,除了前两年我推荐过的,这里放几个我准备拓印的11把,名字在左边,有一把这个赛季才能收集的大切糕武器,我个
  • 从事咨询工作,我有个比较深的体会,大多数人的职业困惑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职场中很多这样的朋友,觉得工作很乏味,甚至质疑自己入错了行,如果不是迫于生
  • #BG推文# #小迷妹看文日记# 1️⃣6️⃣1️⃣《安然时光顾》儋耳蛮花 晋江完结【3★】中推/先婚后爱/娱乐圈/HE 温馨无虐先婚后爱小甜文,两人婚后慢
  • 平民价格贵妇级享受的秋冬身体护理推荐! 秋冬来了,身体护理产品抓紧用起来吧! 作为一个身体大干皮但是很讨厌黏腻感觉身体乳的纠结星人,今天吐xue来给大家安利几款